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合词研究综述

离合词研究综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2008年第1期

第32卷(总第145期)

№1,2008Vol.32General,№145

离合词研究综述

李春玲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离合词AB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单位。基于离合词两个阶段三个方面的研究观点的描述,指出

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研究观点的实质及其存在的不足,探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离合词及其离合槽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槽;对外汉语[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

(2008)01-0127-04[收稿日期]2007-06-06

[作者简介]李春玲(197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对外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博士研究生。

离合词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被关注了。陆志韦首先提出“离合词”的概念[1],其先后有不少学者对离合词进行了多维的探讨。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初~80年代;第二阶段80年代至今。第一阶段主要是对离合词的性质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外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离合词的偏误现象不断出现,所以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至此语言学界对离合词开始了多角度探讨。

离歌词的显著特点有二:一是AB的意义构成具有词的特点,AB的意义不等于A义与B义的简单相加,否则是短语。如:洗澡≠洗+澡,这里的“洗澡”是离合词;吃鱼=吃+鱼,这里的“吃鱼”是短语。二是

AB在形式上存在语境中保持原义不变的前提下的可离散的特点,这一点不同于其它的合成词。

其离散方式有三:第一,AB中间可嵌入一个语法成分(词或词语)。如:睡懒觉/过不了关等。第二,A或B可借助语境单独表达AB的词义,即B或A删略,使其中一个构词成分表达AB的意思。如:你现在洗澡吗?洗(A);他现在发烧吗?烧(B)。第三,AB的语序可前后掉换易位而使AB发生分离,即AB→BA,一般当B带上修饰成分时,BA间可用停顿隔开,一般可用逗号。如:记登了/这个澡,洗得很累。简言之,离合词的特点是意义构成同其他合成词,形式表现类同短语。它另有“结合

动词”、“离子词”、“类短语词”、“粘连词组”、“组合词”、“短语词”、“韵律词”、“离合字组”等多种称呼。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本体研究;二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一、离合词本体研究

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离合词的定性研究;离合词的缘起研究;离合词的分类研究;离合词的组合、扩展及其规律研究;离合词的语用研究。

(一)离合词的定性研究

离合词是词,是词组,还是词和词组的中间状态,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仍见仁见智。这主要与汉语是非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有关。从50年代开始对离合词的界定就有不同说法:

词说:林汉达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动词跟自

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2]

如:“唱歌”,“歌”只是

补足唱的意义等。这里的结合动词即为离合词。与此观点类似的还有:刘泽先(1953)、彭楚南(1954)、胡附、文炼(1954)、赵元任(1979)、赵金铭(1984)、张静(1987)、赵淑华(1996)、张宝林(1996)、李清华(1996)、梁驰华(2000)、柯彼德(2000)、郭锐(2002)、华玉山(2005)等。

合则词离则短语说:吕叔湘指出:“一个组合的成

?127

?

分要是可以拆开,可以变换位置,这个组合只能是短语。可是有些组合只有单一的意义,难于把这个意义分割开来交给这个组合的成分,例如:‘走路/洗澡/睡觉/吵架/打仗’,等等……从词汇的角度看,‘睡觉’,‘打仗’等等都可以算作一个词,可是从语法的角度看,不得不认为这些组合是短语。”[3]与此观点相似的还有:陆志韦(1957)、朱德熙(1982)、郭绍虞(1979)、黄小萍(1982)、喻芳葵(1989)、杨庆蕙(1995)、邢福义(1996)、胡明扬(2001)、任凤琴(2005)、于晶晶(2005)等。

中间状态说:范晓在《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一文中认为:离合词属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组合,这种中间状态的组合是一种特殊的词——

—“类短语词”[4]。与此观点相似的还有:张明理(1982)、史有为(1983)、洪笃仁(1984)、张斌(1998)、吕文华(1999)、梁驰华(2000)、齐沪杨(2001)、冯胜利(2001)、周上之(2001)等。

词组说:王力认为:“凡是两个字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就是仂语,否则只是一个单词。如:‘老人’是仂语,因为它是‘老的人’的意思;‘老虎’是单词,因为它不是‘老的虎’的意思。‘说话’和‘走路’都是仂语,因为可以有‘说大话’和‘走小路’等等说法;甚至‘打仗’,‘睡觉’,‘害病’之类也可认为仂语,因为可以有‘打了一仗’,‘睡了一觉’,‘害了一场大病’等等说法。‘挖苦’却只是单词,因为咱们只能说‘挖苦他’,不能说‘挖他的苦’。”[5]与此观点类似的还有李大忠(1996)。

由于对离合词的界定不同,因此,划分标准就难以统一。这就势必带来离合词的数目难于一致。

(二)离合词的缘起研究

于晶晶、董秀芳等认为,大部分离合词是古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组词汇化而来的。[6][7]付士勇认为,离合词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必须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现汉中产生的双音节词结构不稳定;口语的语境可以使其激活;现汉中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有宾语就需插入其中;动宾式离合词的类化,如“洗澡、游泳”等。[8]与其观点相似的还有吴登堂(1996)。曹乃玲认为,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词语的缩略可以产生离合词。如:参加军队——参军;旅行游览——旅游等。[9]聂仁忠、王德山[10]认为:“现代汉语的离合词,就其来源而论,一部分是从古汉语中流传下来的,一部分则是在现代汉语时期新组合的”。

(三)离合词的分类研究

主要包括离合词的内部(语素)构成和外部结构两个方面。内部构成:自由语素+自由语素(吃苦);自由语素+粘着语素(洗澡);粘着语素+自由语素(碍事);粘着语素+粘着语素(遭殃)。这种内部构成的分类,学界基本达成一致。外部结构研究说法不一:动宾型:吕文华(1999)、齐沪杨(2001);动宾型和动补型:张宝敏(1981)、朱坤林(2006);动宾型、动补型、主谓型:刘顺(1999);动宾型、动补型、主谓型、联合型:王素梅(1999)、曹保平(2003)、冯桂华(2003));动宾型、补充型、附加型:付士勇(2001);动宾型、动补型、主谓型、联合型、偏正型:余为钦(1996)、戴维华(1996)、谢耀基(2001)等;动宾型、联合型、偏正型:段业辉(1994)等。其中动宾型、动补型最多。

(四)离合词的组合、扩展及其规律研究

目前对离合词组合、扩展及规律的研究的理论方法主要有在以下三方面:形式组合研究;内部语义、语法范畴研究;配价研究。

1.形式组合研究:目前对离合词的扩展形式研究的比较多。这里主要考察的是动宾型AB离合词的扩展形式。

饶勤在《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一文中,首先对离合词的离散形式进行了归纳:V+了/过+O;V+着+O;V+不/没+V+O;V+补(单)+了+O;V+不/没+补(双音节)+O;V+定+O;V+补+了+定1+定2+O;VO+SV;VO颠倒等九种格式,文中只指出了这些格式,但对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11]接下来还有一些学者如:王素梅(1999)、付士勇(2001)、谢耀基(2001)、王铁利(2001)、林美淑(2002)、王用源(2004)等也都对动宾式离合词离散时的插入成分:如插入“动态助词了、着、过;插入补语;插入定语;宾语移位”等进行了不同说明,但这些研究主要都停留在表层的扩展形式的研究,并未涉及到内部组合规律的研究及外部分布规律的深入探讨。

2.离合词内部语义、语法范畴研究:黄晓琴的博士论文《离合字组的语义研究》,对离合词的内部“离合”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离合字组分用受前字、后字的语义范畴和二字之间的关系制约,字组入句后与句子成分结合产生三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自动关系、他动关系和使动关系。[12]这种研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文章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其研究仍主要是对语言现象的理论解释。

3.离合词配价研究:华沙的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述宾式离合词研究》;饶勤(2001)《动宾式离合词配价的再认识》等,这些都是从配价的角度来研究离合词的。但它们也只是能解决一部分离合词的问题,而不能解释其全部,因为配价理论主要用于动词与其相

?128?

关的论元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解释定、状、补及其句式意义。如“洗什么澡呀?”,此句意义并不只是由“洗澡”这一词独立带来的,而是由整个句式赋予的。

(五)离合词的语用研究

离合词语用研究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离合词的离析程度研究;离合词的离析动因研究。

1.离合词的离析程度研究。聂仁忠、王德山《浅议离合词》一文中,把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度分为三种:高度离合;中度离合;限定性离合。[10]他们认为离合词在使用过程中的离合程度有三种:一是中间插入成分;二是语序变动;三是语素脱落。以上三种条件都具备的为高度离合词,如请假、吃苦等;在语序不变动,其他两项都具备的情况下,可视为中度离合词,如:挂名、中意等;只具备第一种条件,且插入成分只现定在少数几个的情况下可视为低度离合,如留心、积德等。这对离合词的研究无疑提供了一条思路,但文中没有进一步研究制约这一离合度高低的内在机制,不免有些遗憾。

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一文,把离合词的离析分三种情况:必须拆分(这是谁投的票?※这是谁投票的);不可拆分(动身——

—※把身动了);离合两可(发火了——

—发了火)。[13]但对存在这三种情况的原因及规律未进行分析。

2.离合词的离析动因研究。饶勤[11]的《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对离合词的语用进行了三方面的归纳:当离合词的动语素涉及到人时,为了突出宾语,而用扩展式;当说话人表示不满、不屑或否定的语气时用扩展式;当想急于知道或让对方表态时,多半用扩展式。谢耀基的《词和短语的离合问题》认为离合词“合”是它的原式,“离”是它的变式。[14]这种说法似乎不能解释下面现象。如:这么热的天可要了他的命——

—※这么热的天可要命了他。在此句中必须用离合词的变式,而不能用所谓的“原式”,因此“原式”与“变式”之说是否妥当?

王海峰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一文认为离合词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和内在的动因分别是:词和短语构成方式的共通性和动宾结构言语表达功能。认为离析成分的言谈功能使两个语素上升为句法平面,从而事件化。[15]与此观点相类似的还有丁勇(2002)等。

二、离合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界最早提出离合词问题的是李清华(1983)。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目前离合词教学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先后已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分为两类:离合词的定名、定性研究;离合词的

教学及偏误教学研究。

(一)离合词的定名、定性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离合词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说法:词说;短语词说;词组说。

词说:李清华认为:“这些离合词的两个成分,已经凝固成一个特定的意义,表示一个单一的概念,因此不扩展时具备了词的资格”,至于扩展问题他认为:“如果把能扩展的都当作词组,那将会有相当一部分词,尤其是动宾结构的词被排除词的范围,这对语法的学习和分析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他主张:“称这部分词为离合词,把他们当作特殊的词,能扩展的词来对待。”[16]与此观点相似的还有:赵金铭(1984)、赵淑华、张宝林(1996)、梁驰华(2000)、柯彼德(2000)等短语词说:吕文华的《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文中认为:“动宾式(离合词)很明显不能看作是词,它的可扩展性与一般的复合词明显不同。[17]而学习这一组合式的关键正是要将它与一般的动词区别开来,当然划做词组也不符合这一组合式的特点。所以动宾式(离合词)应称为动宾式短语词”。与此观点相似的还有:张明理(1982)、史有为(1983)、洪笃仁(1984)、范晓(1996)、张斌(1998)等。

短语说:李大忠的《动宾格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认为:“离合词里边的动词成分,带上宾语成分以后,仍然保留着原动词所具有的全部语法性质。这恰好证明了这个动词性成分本身就是动词,自然带上宾语后就是词组了。”[18]

以上三种说法,前两种占优势。

(二)离合词的教学及偏误教学研究

离合词教学上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如:周上之(2006)的《汉语离合词研究》中的“离合词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饶勤通过对中高级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而对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语法特点、语用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说明。[11]王海峰的《“A什么B”结构初探》一文认为,“A什么B”是一种结构式,该结构主要表示消极的意义,但其消极意义不是由“什么”单独带来的,而是结构式的整体意义。在言谈交际中,结构式中的“什么”具有强调功能。华玉山《关于离合词的语用研究》,文章着重对动宾式离合词内部的结构特点、语素义与词义及语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留学生的偏误,探讨了语用问题。刘春梅的《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文中从留学生常见的离合词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分析,针对教材中对离合词一贯回避的做法,着重从生词表处理、词语搭配与扩展、可后增加相关联系和适当引入有关离合词的语

?129?

法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通过教材编写来改善离合词的教学的一些设想。类似的还有郑海丽(2005)等。

离合词的偏误研究成果比较多,最多的体现在对韩国留学生的离合词偏误研究上。如:林美淑(2002)的博士论文《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从韩国留学生的偏误入手,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类型等,通过对韩国汉语口语教材和中国部分口语教材中离合词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对韩国人教授离合词时应采取的对策,把离合词作为语法点进行讲解。此外,还有肖奚强(2000)的《韩国学生汉语语法偏误分析》;高思欣(2002)的《留学生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孙书姿(2004)的硕士论文《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双音节VO型离合词的言语加工策略》;杨峥琳(2006)的《中级水平韩国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情况分析》等。

另外,还有学者从具体语言事实入手,来探讨留学生的偏误问题。如:李炳生(1996)的《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一类词——

—离合词》;宫本幸子(2000)的《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常见的表达错误》;肖奚强(2001)的《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沙吾丽?库尔班别克(2002)的《浅谈离合词教学》;华沙(2003)的《名词并入与述宾式离合词》;韩明(2003)的《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李果(2004)的《在汉语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类词——

—离合词》;王瑞敏(2005)的《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杨峥琳、刘倩(2006)的《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

—从“结了十年婚”说起》;李燕洲(2006)的《越南留学生汉语离合词偏误成因初探》等。

三、结语

从上面的综述可以发现,虽然离合词在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方面都做了不同的研究,涉及到了离合词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主要表现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少一个完全适合于教学、研究及留学生学习的离合词分类系统;关于离合词定名、定性问题,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对离合词的特点有待进一步认识;制约离合词离散度的内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离合词的组合格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突出表现在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的离合词所出现的离合格式(离合槽)及其内外条件和规律的深入系统的研究等等。目前,寻找一条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离合词研究之路势在必行。本人的博士论文就是基于以上因素,探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离合词研究是指向离合词的内部构成与外部分布槽的系统的词汇、语法研究。离合词离合时的不同组合即形成了不同的离合槽,所以每个离合槽是一类离合词的特点、规律的反映。探讨离合词离合槽的使用规则,不仅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且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修改病句的依据,论文从动宾离合词离合槽入手,来探讨离合词的内部组合规律及外部分布规律,尝试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离合词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79.

[2]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J].中国语文,1953(10):9-10.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4]范晓.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J].东岳论丛,1981(4).[5]王力.汉语语法纲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23-24.

[6]于晶晶.离合词探析[J].语言文字,2005(12):195-196.

[7]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8]付士勇.论离合词[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1):46-49.

[9]曹乃玲.离合词浅说[J].吴中学刊,1994(2):83-84.

[10]聂仁忠,王德山.浅议离合词[J].济宁师专学报,1994(2):84-86.

[11]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J].汉语学习,1997(1):32-35.[12]黄晓琴.离合字组的语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13]曹保平,冯桂华.“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95-97.

[14]谢耀基.词和短语的离合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2001(2):234-239.

[15]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J].语文研究,2002(3):29-34.

[16]李清华.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J].语言教学语言研究,1983(2).

[17]吕文华.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130-135.

[18]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

【责任编辑明月】

?13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