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参考值:0.01~0.05(1%~5%)【0.01】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大手术病情严重及传染病、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4)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参考值:0~0.01(0%~1%)【0.01】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

正常参考值:0.25~0.35(25%~35%)【0.01】

临床意义:

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

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

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之后。

(6)单核细胞(M):

正常参考值:0.03~0.08(3%~8%)【0.01】

临床意义:

增多: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100~300)×10【1.0】临床意义:

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及进行体外循环时、化学药物中毒。

增高:某些化疗药物或放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他的疾病引起则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0-10.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

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2、中性粒细胞(NE) 参考值:2.0-7.0×10^9/L;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3、淋巴细胞(LY) 参考值:0.8-4.0×10^9/L;20-40%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异淋。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减少:长期X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现在又称作血液学分析,是指通过对微量血液的检测,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的各项参数的质和量进行分析。 (一)白细胞计数 正常人的参考值范围是(4.0~10.0)×109/L。白细胞(WBC)增多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白细胞总数增多同时出现,多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大手术后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亦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麻疹、结核、流行性感冒等,也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高多,反之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 健康人的红细胞(RBC)总数的参考范围为: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对于成年人来说,红细胞计数高于6.8 ×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治疗;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红细胞计数作为单一参数,诊断价值较小,如鉴别红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或正常红细胞量,必须与血细胞比容相结合。 (三)血红蛋白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Hb)的测定用于诊断贫血及观察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还基于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四)血细胞比容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即为血细胞比容(HCT)。健康人的参考范围在0.36~0.50,减低见于各种贫血,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若HCT降低,红细胞数量正常,而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红细胞的相关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测量MCV可将红细胞按平均体积分成正常细胞、小细胞和大细胞。MCV反映了红细胞的水合作用,即血浆渗透压和红细胞数量之比。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蒋淑丽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蒋淑丽 发表时间:2019-05-23T10:40:30.8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20期作者:蒋淑丽 [导读] 临床应用上静脉血液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要比末梢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更大一些,因此,临床上多建议跟多地采取静脉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对血常规进行检验。 铁力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铁力市 152500 摘要:目的:对不同的采血方法在对血常规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相关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医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30例患者(A组)采用末梢血采集,30例患者(B组)采用静脉血采集,30例患者(C组)采用动脉血采集,三种不同采血方法在早上6点左右,且保证患者是空腹的状态下进行,用专用仪器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均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其CV值检测结果却要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P<0.01)。末梢血液相比之下没有静、动脉血稳定。结论:临床应用上静脉血液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要比末梢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更大一些,因此,临床上多建议跟多地采取静脉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对血常规进行检验。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for routine blood tes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in the relevant tests of blood routin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outine blood tests in the hospital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mong them, 30 patients (group A) were collected by peripheral blood, 30 patients (group B) were collected by venous blood, and 30 patients (group C). Arterial blood collection is used. Three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are performed at about 6 in the morning, and the patient is guaranteed to be in an empty stomach. The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are detected by a special instrument, and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RBC, WBC, PLT, Hct, and Hb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test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venous blood, and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 results of CV dete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tatic and arterial blood (P<0.01). The peripheral blood is not static and the arterial blood is stable. Conclusion: The value of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routine venous blood test to test blood routine. 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method; blood routine; test 前言:血液常规检查是一种基础血液化验与检查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时必要的一项内容。具体检查项有: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相关血液指标。通过血常规可以知道细胞的具体数量及形态变化的分布情况,其结果可以辅助医生发现早期全身疾病的相关迹象,对临床病情的诊断有巨大作用[1]。利用针刺的方法对机体的末梢、静、动脉血液进行采集是临床上进行血液的常规检测时采血使用的三种常见方法。血液采集后,将所收集的血液放入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最长,疼痛感轻,患者容易接受,然而近几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静脉血液采集法所检测出的相关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平均38.4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的自然属性差异,对不同采血方法的检测指标没有显著性影响。 1.2方法 随机抽取近两年在医院接受过血常规检查的病例90例,其中对30例患者(A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30例患者(B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对30例患者(C组)进行动脉血采集,时间均在早上6点左右,保证患者为空腹的前提,用专用仪器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比较数理学统计差异。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 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性不显著(P >0.05),无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分别对所采集的末梢、动、静脉血液WBC、RBC、Hb、Hct、MCV、MVH、MVHC、PLT八项常规指标进行观察。 2.结果 经统计学计算对8项血常规检测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动、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都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详见表,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其CV值检测结果却要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P<0.01)。 3.讨论 采用针刺的方法对机体的末梢、静、动脉血液进行采集是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采血所使用的三种常见方法[3]。其中,末梢血液采集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历时最长,疼痛感轻,但是近几年以来的临床研究数据得出,静脉血液采集法所检测出的相关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本次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末梢血液检测指标中的RBC、WBC、PLT、Hct、Hb的结果都比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低得多,统计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其CV值检测结果明显高于静、动脉血液的检测指标。说明末梢血液相比与静、动脉血不稳定。总之,排除患者的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

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13T15:05:20.5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作者:唐晓燕 [导读] 与末梢采血方式相比,静脉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运用价值更高。 长沙血液中心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出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60例病患,按照不同采血方式把他们分成研究组A与研究组B,两组病患都是80例,研究组A采用静脉采血方式,研究组B采用末梢采血方式,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比较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组B的WBC、RBC都比研究组A高,HCT、HGB、PLT都比研究组A低,差异较大(P<0.05)。结论:与末梢采血方式相比,静脉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运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验是最基本的临床检查项目,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1]。血液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血常规的检验的正确与否[2]。当前,血常规检验中常用的采血部位是静脉与末梢,本研究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筛选出了本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的160例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见下述总结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出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60例病患,按照不同采血方式把他们分成研究组A与研究组B,两组病患都是80例。研究组A:男39例,女41例;年龄18~72岁,平均(39.5±3.7)岁。研究组B:男38例,女42例;年龄18~71岁,平均(39.3±3.6)岁。对照研究组A与研究组B的基本情况,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临床数据分析。 1.2方法 两组病患均在早上7~8点空腹采血,研究组A用一次性采血针连接EDTA-K2真空抗凝管(美国BD公司)进行采血,采血部位为肘部静脉处;研究组B采集末梢血后把血液移到真空抗凝管中,采血部位为食指处。两组血液都进行有效混匀,并在2h内应用SYSMEX-800i血液分析仪完成血常规检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血小板(PLT)。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l9.0系统分析数据,计量数据用(±s)表示,进行X2校验,P<0.05说明差异较大。 2结果 对照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组B的WBC、RBC都比研究组A高,HCT、HGB、PLT都比研究组A低,差异较大(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医院最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之一,可较精确地反映病患血液系统的实际情况,包括造血功能、贫血类型等,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应用率较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是否,直接关乎病患病情诊断的准确与否。所以,如何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度,是现下临床检验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然而,血液标本采集方式的不同,会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目前,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最多的采血部位是静脉与末梢[3]。静脉血和末梢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于:①静脉血血管管径较宽,采集时血液的温度略高于末梢血;②环境的变化对静脉血的影响不大,对末梢血的影响则较大,末梢血常会因为受检者身体的应激反应、情绪变化、外界温度变化等因素所影响,也会因为局部皮肤疤痕而出现循环障碍,导致末梢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而静脉采血在有些特殊疾病的血常规检验中,其结果的准确率则非常高;③静脉血不可和组织液混合在一起,其成分和体循环血液比值相近,可准确提示全身循环血液的实际状况;末梢血可与组织液混合在一起,因为它的血样是由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组织间液以及细胞内液组成;④静脉采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末梢血多采集手指尖血,手指与外接接触较多,因此更容易受感染;⑤末梢采血一般用棉球消毒,易导致微小棉纤维与血液混合进入计数系统,而堵塞计数微孔与管路,进而使计数出现一定的错误率;静脉血则无此类情况发生;⑥静脉血的采血量一般是1ml以内,有足够的血液可对有误差结果进行多次检查;末梢血的采血量则有某些限制,复查时一般都要再次采血;两种采血部位对比,静脉血的采血量更多、重复性更高。 静脉采血方式和末梢采血方式的操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静脉采血是指应用相关设备采集受检者静脉血管中的血液进行血常规检验,其操作步骤如下:①采血前护士先进行手消毒,认真核对受检者的信息,用相应型号的试管,做好采血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②指导受检者取正确体位,将手放在试验台,选择粗大、好辨别的静脉,充分表露出来;③彻底消毒显露的皮肤,找准血管进行穿刺,穿刺后慢拉注射器,有少许回血时放松压脉带,采血量到达即可结束采血。末梢采血是指在适宜的试管中添加稀释液,确定试管无异常后按摩受检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彻底消毒,把采血针刺入指端内侧约3mm后拔针,擦去第一滴血后应用微量习惯吸定量血液后完成。静脉采血时可选择肘静脉等血液循环良好、便于穿刺的血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液标本的干扰因素,具有操作简便、血液标本安全等优势,不仅可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也可提高血常规检验的精确度[4]。末梢采血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对婴幼儿而言,该采血方式的实用性更强,可靠性更高。二者相比,末梢采血方式虽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但为了满足多次检验的需求通常要二次采血,且采血过程中因为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一、病理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和非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2、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等。 3、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4、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二、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3、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4、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骨髓检查。 参考值: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一、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1、增高见于: 1)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2)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3)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4)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2、减少见于: 1)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2)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3)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4)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 1、增多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 机抽选2016年8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血常规检验标本850个,对所选 取的850个血常规检验标本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对比分析自动血细胞分 析仪与形态学检测结果。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报警提示阴性率为69.18%(588/850),报警提示阳性率为30.82%(262/850);镜检结果阴性率为86.71%(737/850),阳性率为13.39%(113/850)。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 学检查各具优点,二者结合应用可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检查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细胞形态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259-02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当下已成为血常规检验的常规检查方式,该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血常规检查效率,解放了劳动力[1]。但对于部分异常检查,全自动血 细胞分析仪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为探讨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式在血常规检 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以我院近期采集的850个血常规检查标本作为研究 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所收集的850个血常规检验标本均来自我院门诊血常规检验。 1.2 方法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方法在检测前,先对仪器进行校对,确定仪器为最 佳测定状态。同时测定标准品、质控品,待仪器标准化后,按照使用流程进行相 关操作。形态学检验方法,通过真空采血方式,抽取静脉血2ml,充分混匀后, 进行检查。检测时间为采血后的1小时内。先将血液标本在瑞氏染色体中染色处理,完成后染色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数量、分类情等。WBC、RBC、PLT计数方法均为显微镜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按照相关质控规定进行。并确认以上标本的检测、复检时间均在5天内完成,以避免标本变异影响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 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报警提示阴性率为69.18%(588/850),报警提 示阳性率为30.82%(262/850)。血细胞涂片镜检阴性率为86.71%(737/850),阳 性率为13.39%(113/850)。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差异显著χ2=8.9380,P=0.0028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幼稚粒细胞检查中,仪器报警48次,镜检 阳性19次,其符合率为39.58%;对杆状粒细胞的检测中,仪器报警57次,镜检 阳性28次,其符合率为49.12%;对红细胞形态异常检查中,仪器报警74次,镜 检阳性31次,其符合率为41.89%;对单核粒细胞的检查中,仪器报警31次,镜 检阳性11次,其符合率为35.48%;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中,仪器报警27次, 镜检阳性15次,其符合率为15.27%;对原始细胞的检测中,仪器报警24次,镜 检阳性9次,其符合率为37.5%。 3.讨论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 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血常规检查项目 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做为常规检查项目的一种,就说明一般检查都会涉及到这个项目。那么你知道血常规检查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给大家整理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查的疾病非常多,常见有贫血、白血病、败血症、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各种血液疾病,还能对造血功能进行有效评估。 如果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异常,并不能单凭一项检查就确诊,如果白血病的确诊还要结合骨髓检查才能下定论,血常规多为辅助检查,能发现一些疾病早期病变,意义重大,这也是为什么每次体检都有血常规的原因。无论你身体健康还是有不适,都要检查每年做一次体检,这样才能对身体健康做科学有效的管理。 专家介绍说,血常规检查既然是和血液有关,当然重点检查的是血液方面的疾病。血液是由大量的有形细胞和液体组成的,血常规检查的就是血液里的细胞这个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中细胞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种。要判断是否患病,就要通过这些细胞的指数是否正常。 血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

小板(PL)。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实验报告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血常规( blood routine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医院通常采用针刺采血(针扎手指末梢),目前还有激光采血。使用激光采血属于非接触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紧张、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激光采血一般无痛。适合婴幼儿采血。但也有极少数激光刚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经时,疼痛感则效强。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孕期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常规检查孕妈妈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2、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3、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4、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 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宝宝发烧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红蛋白,来看宝宝是否存在贫血; 2、通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来大致区分是否感染,是什么感染; 3、通过血小板,来看宝宝的凝血功能。 4、通过c反应蛋白(crp),来看宝宝的体内有无感染等疾病的活动性指标。 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血常规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但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妈妈们做深入研究的,以下几个基本项目妈妈们可以大致学习一下。 【血红蛋白hb】 who贫血诊断标准 6月龄~5岁:hb<110 g/l,5~12岁:hb<115 g/l,12~15岁:hb<120 g/l。如果血红蛋白确实明显低于参考值,医生会结合其他指标或检查,考虑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是何种类型的贫血,(进一步检查),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但不能仅以此得出是哪种类型的贫血。贫血的诊断不是依据微量元素中的血清铁水平,而是依据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结果,其中血红蛋白hb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指标。 而指血检测是否贫血,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若需采取治疗贫血之前,一定要抽取静脉

血常规的进展及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血常规的进展及临床 应用

血常规临床应用及进展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又称作血液学分析,是指通过对微量血液的检测,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的各项参数的质和量进行分析。 (一)白细胞计数 正常人的参考值范围是(4.0?10.0)X109/L。白细胞(WBC)增多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白细胞总数增多同时出现,多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大手术后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亦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麻疹、结核、流行性感冒等,也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高多,反之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 健康人的红细胞(RBC)总数的参考范围为:成年男性(4.0?5.5)X1012 /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X1012/L。对于成年人来说,红细胞计数高于6.8 X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治疗;低于 1.5 X012/L应考虑输血。红细 胞计数作为单一参数,诊断价值较小,如鉴别红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或正常红细胞量,必须与血细胞比容相结合。 (三)血红蛋白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成年男性120?160g / L,成年女性110?150g / 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Hb)的测定用于诊断贫血及观察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还基于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四)血细胞比容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即为血细胞比容(HCT)。健康人的参考范围在0.36?0.50,减低见于各种贫血,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若HCT降低,红细胞数量正常,而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继发性红细胞 增多症。 (五)红细胞的相关参数 1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测量MCV可将红细胞按平均体积分成正常细胞、小细胞和大细胞。MCV反映了红细胞的水合作用,即血浆渗透压和红细胞数量之比。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27?31pg,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MCH 常用于贫血分类。在大多数贫血中,MCH与MCV相关。高胆固醇血症、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增高。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