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

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

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

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4.评析学生作品。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

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拍)

2.复习古诗学法。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晓诗意。③入诗境,悟诗情。

3.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现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师生互动)

4.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合作完成)(师生互动结合课件)(抓字眼,晓诗意)

①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

②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③读全诗。④完整地说说诗意。

三.学生质疑、乐于探索。(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质疑的问题(略)

2、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园主人是怎样一个人?(淡泊名利的人)

师点拨: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一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名声在外。说明具有

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扫兴、喜悦)

3、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4、指名读,齐读。(诗人虽然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请同学们看着插图给园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

5、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

四.思维拓展,延伸探索。

1.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小组选一名同学读)

2.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人的方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应因文而宜,与时俱进,去雕琢、去彩饰,反璞归真。

(作业: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诗作画)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扫兴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喜悦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教学后记: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古诗两首(人教旧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时:两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6)背诵优秀诗文50篇。 2、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没任何难度,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通过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中通过指名读诗的方式落实,认识3个生字。通过课堂中分析认识字形、指导书写、默写等,正确读写“莫、腊、浑”等词语。 2、通过课堂中的师范读、指名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在品味诗句的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学习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生能正确地读准字音,正确默写生字词。 任务二: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读出诗人的心境,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任务三: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从中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背诵古诗,引入课文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江西庐山),引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

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第 2 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会认 7个生字,会写 9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 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 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预习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 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 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初读古诗,解决生字字音 生字学习》,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 字,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使学生掌握 字音。 课件没有的生字另外详细讲解。 1、 学生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 播放动画课件《古诗两首

重点字音: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 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1、巩固音、形。 本课 9 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 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 9 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 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 如,离—— 篱 味——未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四年级上册5课古诗两首教案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意境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2、朗读全诗,背诵。 四、拓展延伸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五、课堂检测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 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补充要求: 1.观察课本插 图,图文对 照,揣摩诗 意。 2.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大 意。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 (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理解第三、四句。

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体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很多,这两首诗有很多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四、教学难点: “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 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协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案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案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的意思。 情感: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 in lesson 20 of the fourth g rade volume I of PEP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 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 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 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 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 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 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 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 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 指生读。 2.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单元主题:人间真情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课前自学生字新词,会正确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正确听写“孟、浩、陵、辞”等7个生字。 2.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背诵课文。

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 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图上画 的是谁?在干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 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四年级上期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教案_1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wo Ancient Poems (Hui Chongchun River Evening Scene, Jiangnan Spr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 教案示例一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第一课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 )、瀑(P )。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示儿》 一、教材分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公元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而奔走、呐喊,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击金兵未成的遗恨,又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以《示儿》为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积累,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陆游诗人的认识与崇敬。 二、学情分析 1.该年段语文学情基本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唯有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2.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比较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诸如生字词学习、课文读通顺等一般在预习阶段均能得到落实,除特殊情况外,课堂上不必安排此方面专门的活动时间,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作一下检测即可。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相较于同年级其他班,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形象思维能力则相对弱一些。而且学生间的思维水平、思维结构还有情感发展倾向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一半左右的学生偏向于对文本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因而在“动情感悟”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班学生课外收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相对较高,能比较广泛地寻找相关信息,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初步整理。总体来看,学生信息渠道较多,知识面比较广,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较多的课外信息资源。 3.个别化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中需要对以下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和指导: ⑴陈丽萍、霍达:这两位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弱,前者思维很慢,对较深的理解不容易达成,同时学习自信心很低,在课堂上要对其适当降低要求,多予鼓励;后者思维比较混乱,表述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