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三黄汤按:《眼科宜书》又有称之《眼科奇书》,该书言简意赅,不过寥寥几十页,以四味大发散、八位大发散为基础方,专攻眼科诸疾。以其立论之奇、药量之大、效果之速而著称,实称得上是中医的一个珍宝。从蜀中天符庙李氏老叟传出,幸未失传,今仅以此书序言以飨读者,有兴趣的同道可按图索骥,深入研读。《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

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我们的点校方法是: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四、原本无

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五、书中治眼病根底要诀一节的内容,原误附于眼病禁忌药品炮制法中,今据刘抄本摘出,并补篇题。六、原书无目录,今据正文新编目录,以利检阅。七、原书药名用字多不规范,均径改,不出注。八、原书尾无治乳百验方之附录,今据李勘本刘抄本补附于书末,俾读者了解诸版本之概貌。

九、因改竖为横排,凡右方、右药的右字,均改作上。由于点校者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不免,敬希同道郢正。

卢丙辰安身谦李僖如一九八八年八月于河南中医学院【广传眼科奇书弃言】

合浦之蕴珠,光华非不灿烂也,不有鲛人之识,谁为珍而藏之。昆山之璞(音葡)玉,泽色非不温润也,不经玉人之剖,谁为取而用之。珍藏之秘本,济世之良方,非不屡获奇效也,不赖先达之传,又谁为应验而广播之哉。如《眼科奇书》,为李氏家藏秘本,不犹夫珠玉之蕴璞乎。彼既珍若拱壁,私不出以示人。延之,则立至处方;服之,则效若俘鼓。都人一喜其方之奇;而恶其为钻核之李也久矣。嗣蒙孙公奉铭,以不资费多,方妙得之。按本开方,无不神效,是此书之福利社会也又久矣。民国元年壬(音人)子,始获夏朝巽(音迅)君照抄原本。仁不敏,何足以知之,然迂得运用之妙,确有意想不到之效力。能不谓此书为稀世之宝乎?惟自惭学肤,虽查照旧本,不敢有所损益。然旧本多有错简,前后颠倒,

未分类次。乃于定静之余,详参先后次序,分类记载,非日井井(有条理),不过使眉目清醒,便于阅览而已。越至民国十二年癸亥秋,黄君绶星以寿世请,遂往渝印送二千份。次年甲子,孙公本端复到汉皋合一会,印三干份,分送全国各省县慈善大家。由是而此书传遍中国矣。倘再重译推广,不几传遍天下乎。是此书之应验流通,岂非如光泽珠玉之得以识珍取用于世界哉!第原方分两过重,谓为时方不可;每用一二钱(疑当作两),谓为纯系古方亦不可。所谓效奇方奇,初不惊世骇俗。此所以同人骤见之,亦咋舌而疑置之,勿惑乎传之不广也。此述古老人所以改《眼科奇书》为《眼科宜书》,良有以矣。甚有偏重五轮八廓之说,寒凉攻补之方,对于畸重分两,不明变化神奇,非驳诋毁,信口雌黄,欲将此书而焚之。若而人者,奚啻(音翅,何止也)夏虫之不可以语冰哉。多见其不知量矣。勿惑乎广之不用也。天下事可为知者道,难为不知者言。吁,可慨矣!曰:是不难,改两为钱可也。始而试验可也,获效酌加,亦无不可也。运用之妙存于心,神而明之存乎人。勿若刻舟求剑之辈,免贻徒读父书之讥,斯可耳。仁特仿述而不作之意,表而出之,以备明眼人之采择,而妙用流通之。庶当世多明眼人,而又启后之明眼人也。用弁数言于首,尚希当代大雅进而教之。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七日即夏历十一月朔日,蜀东长寿虚谷子安仁廖(音料)政识于古渝州书斋。【眼科奇书原始】此

书得之于古渝州李氏家藏仙传秘本,屡试屡验,较他眼科书最为简要。但其药分两颇重,宜临症斟酌,戥(音等,戥子就是称药的小秤)分轻重加减,用者慎之。蜀东长寿拳铭氏谨注时在光绪丙戊春于渝城天符庙之书斋眼科奇

书说明一、此书原名《眼科奇书》,述古老人恐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二、此书系方药书体裁,直说病情药方,不谈医理脉象及用药意见,未便学人研究,阅者谅之。三、此书经愚试验二十余年,均百发百中,较一切眼科书均好。惜未据理立论,留待高贤补之。

四、外障眼病,初起可不延医,如大发散等,按本开方,无不见效。五、眼病过重,务请明医照此书斟酌加减,神明妙用,久服自愈,不可妄自投方。六、此书有三特点:①可按本开方。②初愈即不瞀(音帽,看不清楚)。③尽法治愈,永不再发。七、各方分量过重,无论自家、医家开方,均宜改两为钱,服之亦颇生效。八、此书系照抄李叟眷本,原无类次。愚始分四类,殊附印后,又有错误,今复略为更正,分作五类,故与前印送本微有不同。九、此书尾附治乳百验方,统治乳吹、乳痛、乳岩,乳痈、乳痃,一切乳病,无不神效。昔人云,自古乳岩无治法,特尾附治乳验方,以便普济世人。眼科奇书此书系仙人传授,治眼病百用百灵,勿以书少而忽之。书虽少,一百零八症之眼病胥(音需,全都)在其中。症虽多,总不外内障、外障二

大纲。何谓外障?外障是寒;何为内障?内障是气。按此主方,百不失一。重庆天符庙李氏老叟批......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萌芽时期:①《史记》中有“项羽亦重瞳子”之说,是世界上对于瞳孔异常最早的描记。 (南北朝前)②《春秋》中有“目不识五色之章为昧”,是世界上有关色盲的最早概念。 ③公元前4世纪的扁鹊已成为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奠基时期:①唐代武德年间设立了太医署,太医署设九科,眼病、耳病与口齿病一并从内外(隋唐)科分出,组成耳目口齿科。 ②《龙眼树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③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④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 ⑤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首载金针拔内障的方法,另有150余首眼病处方。 ⑥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独立发展时期:①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宋元)②宋代眼科领域出现五轮、八廓、内外障七十二症学说,反映了中医眼科独特理论的形成。 ③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兴盛时期:大量著作: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明代王(明清)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清代顾锡所著《银海指南》。 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 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①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极强,炎症时多无分泌物)、②前弹力 层(抵抗力弱,极易损伤,不能再生,由结缔组织代替)、③基质层(最厚,占90%,不再生,由不透明瘢痕组织代替,分为角膜云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④后弹力层(可再生,富于弹性,抵抗力强)、⑤内皮细胞层(角膜-房水屏障功能,不再生)。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7、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感觉极其灵敏。角膜透明、无血管,营养代谢主要代谢主要来自房水、泪膜 和角膜缘血管网。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总屈光力为+43D. 8、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质地坚韧,有弹性,且坚固。表面组织富有血管、神经,发炎时疼痛较明显; 深层组织血管、神经少,代谢缓慢,病变时反应不剧烈,病程少较长。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临 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10、葡萄膜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虹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三叉神经纤维网,感觉特敏锐。炎症时,虹膜肿胀。纹理消失,伴剧烈的眼痛和大量渗出、甚至出血。 12、睫状体有丰富神经,富含血管,炎症时,眼痛和渗出明显。 13、脉络膜分为:脉络膜上腔、大血管层(血管网状条纹明显,豹纹眼底由来)、中血管层、毛细血管层、 玻璃膜。脉络膜血液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血管几多,血容量也大,有眼球血库之称,占眼球血总量65%,营养视网膜外层和玻璃体。毛落寞含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使眼球成暗箱,确保成像清晰。不含感觉神经纤维、发炎时无疼痛感。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血-视网膜外屏障)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 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视觉冲动由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三个神经元传递。 视网膜上有黄斑、视网膜的血管、视盘等。黄斑位于视盘颞侧约3mm处,呈横椭圆形凹陷区。正中为中心凹。视网膜的血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分颞上、下支,鼻上、下支。

角膜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角膜溃疡 角膜溃疡是现代医学眼科病名之一,也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在祖国医学眼科书籍中,虽然没有这个名称,但却有不少相类似的记载。如古书所叙述“星月翳蚀”“白陷鱼鳞”“花翳白陷”“凝脂翳症”等,都与现代眼科所称的角膜溃疡相仿,尤其是有关花翳白陷的症状,记载有:“青睛沿际许多白点,若扭碎梅季花瓣,一昼夜牵连混合,蔽幔神珠”。这与现代的树枝状角膜溃疡相似。又如有关凝脂翳症的叙述有:“此症为疾最急,盲目者十有八九,其风轮上有白点,初起如星,色白中有粒,如针刺伤,渐长大变为黄色,亦渐大为窟者,为漏,为蟹睛,内溃为枯凸,或气极有声爆出稠水而破者,或又起黄膜一片,或风轮上有点,色白或黄,肥浮脆嫩,善变而速长”等等,这又与化脓性角膜溃疡相类同。因此我们不妨以“陷翳”二字作为作为角膜溃疡的名称,其中的“陷”字含有凹下不平和破烂的意义,当黑睛上长了一种破烂的下陷的白翳,无疑就是角膜溃疡了。 关于角膜溃疡的预后,古书中亦曾明白指出,虽然治疗得宜,但是留有云翳和白斑,一般是难免的。正如古书有关水瑖翳症的记载:“薄薄隐隐,或片或点,生于风轮之上,其色光白而甚薄,如水上之翳”。这就是角膜溃疡所遗留下的云翳。 中医对角膜溃疡的辨证施治: 治疗角膜溃疡,古书上大都采用清肝泻火活祛风养血等方法,本人是在吸取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法则进行的。在临床上,首先通过诊察,掌握患者所具的症状,包括局部症状和整体症状,据以审求发病原因,从而决定治疗的步骤和方法。由于治疗方法必须根据病因来决定,往往形态相同的角膜溃疡发病原因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根据本人肤浅的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一般以实证为居多,也有虚中夹实的,但很少是纯粹的虚证的。 实证起因于感受六淫外邪,有时单据一因,有时数因兼具,较多见的为风热,湿热等二种类型。虚中夹实症由于体质素虚所导致,以阴虚火旺,气虚挟痰,血虚生风等三种类型为较多见。兹将各类型的主要症状及治疗要则列表说明。 风热型: (一)祛风散热法 1、祛风散热饮子 连翘 9克当归9克赤芍 9克生甘草 3克山栀9克川芎3克 羌活6克防风4.5克牛蒡子 9克薄荷 3克便秘者加大黄9克 2、泻青汤 龙胆草 9克川芎 3克羌活 6克防风 4.5克当归 9克山栀 9克 便秘者加蜂蜜 以上二方适应于舌赤或苔黄,脉数者,此为肝脏有热。泻青汤亦适于小儿,如用于小儿则分量减半。 3、川芎茶调散 川芎 3克白芷 3克白菊花 9克薄荷 3克生甘草 3克防风 4.5克 茶叶 1.5克羌活 6克荆芥 9克白僵蝉 9克细辛 1.2克 此适应于舌赤苔略白脉弦数者,太阳穴痛。 4、万应蝉花散

眼科中医特色疗法及操作规范

眼科中医特色疗法及操作规范 目录: 1.点眼法---治疗各种眼表疾病 2.洗眼法---治疗结膜、角膜异物及化学性眼外伤 3.熏眼法---角膜炎、巩膜炎、前葡萄膜炎 4.浸眼法---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症、化学性眼外伤 5.眼部注射,穴位注射---治疗角膜深层疾患,神经视网膜疾病 6.针刺疗法---各种外眼炎症性疾病、麦粒肿 7.敷眼法---眼睑疖肿、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眼外伤(钝挫伤) 8.穴位敷贴(冬病夏治)联合针灸科开展---治疗功能性溢泪 9.耳压---眼科慢性疾病,近视 10.拔罐法---儿童弱视,视疲劳 11.饲鼻法---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12.发泡法---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13.药枕法---慢性眼病伴睡眠不佳的病患 14.摩顶法---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疲劳、眶上神经痛及眼病兼头昏沉重或头顶痛者 15.刮洗法---沙眼、结膜炎 1.点眼法 [简介]

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于眼部,多用以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适用于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一)滴眼药水 [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 [操作规范] 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块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人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一般每日3—4次。遇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注意事项] 滴眼前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人毒性药物,则滴后需用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l一2分钟,以防药液通过泪窍流人鼻腔,引起中毒。(二)点眼药粉 [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 [操作规范] 将药物制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后应用。用时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 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胞睑,一般将药物轻轻放置于大眦角处,令患者闭目,以有凉爽感为度。点毕,患者以手按鱼尾穴数次,以助气血流行,闭目数分钟后,渐渐放开。每日3次。 [注意事项] 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致红肿刺痛等反应。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点时不能触及黑睛,尤其是黑睛生翳者,更应慎重。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圆翳内障)

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中医诊疗方 案(2013年) 本病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圆翳内障。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常两眼发病,但有先后发生或轻重程度不同之别。本病翳定障老时,经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一定视力。相当于西医学之老年性白内障。 [病因病机] 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此外,肝经郁热或阴虚挟湿热上攻,也能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初起,眼无红肿疼痛,仅自觉视物微昏,检视瞳神,圆整无缺,展缩自如,昏朦日进,则渐至不辨人物,只见手动,甚至仅存光感。 一.诊断 (1)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依据: 1. 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渐降。 2.眼不红不痛,瞳神展缩如常。 3.晶珠不同形态、程度的混浊,甚至晶珠全混;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发展缓慢。 西医诊断依据: 1. 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减退。 2.结膜无充血,角膜清,瞳孔圆、大小正常,对光反射正常。 3.晶状体不同形态、程度的混浊。 (2)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飞蚊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 漂浮物的眼病。 2.西医鉴别诊断:外伤性白内障:明确外伤史,查体可见晶体前囊破裂, 晶体混浊。 (3)分期:老年性白内障一般分为四期 1.初发期:周边部可见楔状混浊,逐渐向中央发展。 2.膨胀期:晶珠混浊加重,胀满,前房变浅。 3.成熟期:晶珠全部混浊,黄仁投影阴性,前房恢复正常。 4.过熟期:晶珠皮质混浊呈液化状乳白色,核下沉,前房加深。 (4)证候诊断: 1. 肝肾两亏 [主证]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 [证候分析]肝肾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模糊。脑髓、骨骼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血虚不充脉络,则舌淡脉细。若见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又属肾阳偏虚之象。 2.脾虚气弱 [主证]视物昏花,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 [证候分析]脾虚不运,脏腑精气不足,不能上贯于目,晶珠失养,渐变混浊,故视物昏花。脏腑精气不足以生神及充养周身,因而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肢体乏力。脾虚运化不力,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皆脾虚气弱之征。 3.肝热上扰 [主证]头痛目涩,眵泪旺躁,口苦咽干,脉弦。 [证候分析]眨躁,指目昏不爽之状。肝热循经上攻头目,故头痛目涩,眵泪旺躁。口苦咽干,脉弦亦由肝热所致。 4阴虚挟湿热 [主证]目涩视昏,烦热口臭,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眼科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试行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4-2007)。 (1)消渴病史。 (2)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 (3)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晚期可致血灌瞳神后部、视衣脱离而致暴盲甚或失明。 (4)可并发乌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金花内障等内障眼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 (2)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二)分级标准 2002年全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项目组(the Global Diabetic Retinopathy Project Grou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和Wisconsin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研究(WESDR)两个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制订了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分级标准(表1、表2)。 (三)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视力稍减退或正常,目睛干涩,或眼前少许黑花飘舞,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便干或稀溏,舌胖嫩、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无力。 2.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脉细涩。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视物模糊或不见,或暴盲,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酸肢冷,手足凉麻,阳痿早泄,下肢浮肿,大便溏结交替;舌淡胖少津或有瘀点,或唇舌紫暗,脉沉细无力。 表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级

眼科疾病中医药治疗

眼科疾病中医药治疗 凡红肿不开,疼痛难忍,满眼红筋胬肉,羞明怕日,多眼泪,生眼屎,蟹睛,及头风灌目等症,为外障。凡眼内不红不肿,不疼不痛,无红筋努肉,服珠清秀,只有视物不明,日久断光,即为内障。 外障眼病 凡治男女大小,一切外障眼病,红肿不开,疼痛难忍,羞明怕日,不喜灯火,满眼红筋胬肉,多泪,或生翳子。庸医以为虚火犯上,既用凉药,又用补药。若是真火眼即愈;若是虚火眼,服此凉补之药,红筋肿痛虽去,眼内必生青膜,白云遮晴,不见人物,遂谓此人应带残疾。不知用药不明,误受其害。如是头风灌目,以及蟹晴,服此凉药,必穿无治,服补药者定死。 凡一切男女大小,外障眼病,用四味大发散或八味大发散,看症加减。初起服一剂或二剂,将陈寒散净,即可全愈,永不再发。若服凉药补药,眼珠上必起青膜、白云遮晴。此时宜服大发散四五剂,即服补中益气汤一二剂,以固正气。又服大发散四五剂,仍服补中益气汤一二剂。如此交互调服,外用眼药点之,陈寒既散,白云青膜自消,何患眼之不复明乎。 凡头风灌目,头顶如棒敲,目珠如针刺,疼痛难忍。内宜服四味大发散,重加北细辛二两或三风,又加明天麻二两(姜汁炒),外即用包头风药。内服、外包要同一时,内外各一剂即愈。

凡生蟹睛,仍用四味大发散,加全虫一两或二两(酒洗去盐),僵蚕一两或二两(姜汁炒)。服—二剂即愈。如不愈,外用鳝鱼血点蟹睛上。如有火,蟹睛是黑色:宜用涎笑蓉饼方。此二方务于服水药时用之方能见效。 四味大发散 麻茸(麻黄碾碎去粉,所剩之疏松而呈绒状者)一两或二两,蔓荆一两,藁(音稿)本一两,北辛五钱或用一两(叶要去净),老姜一斤或用八两(连皮捣碎为引)。 八味大发散 照四味大发散方加西羌活一两,北防风—两,白芷梢二两,川芎一两,仍用老生姜八两或一斤为引。看症加减,法列如后: 如有白云遮睛,加大蛇蜕一二条(酒洗),蝉蜕一两(去翅足),白寇壳一两(姜汁炒)。此三味皆散云退翳之药。外务用眼药点之。 如热泪多,重加蔓荆一二两;或泪冷,加北味(北五味子)二两,打碎。然冷泪乃是内障眼病,须审明以此五味为主。 如白珠上红筋不去,加桑白皮一把,用刀刮去粗皮。如红筋去净,此味不用,以其大泻肺气也。 如眼珠夜间胀痛不安,加肥玄参一两,汉防己一两;或又加炒香附一两,夏枯草一两。如生胬肉,加白芷梢一二两。 如两太阳经胀痛,加大明麻一两(姜汁炒),净藁本一两或二两。如眼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引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眼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眼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眼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眼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眼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眼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眼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眼病诊疗工作有效开

展。 第七条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独立眼科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医眼科特色专病门诊、病房和急诊。 第八条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暗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眼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检查室(暗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眼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艾灸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裂隙灯、视野仪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应配备眼科A/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及激光治疗仪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眼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眼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应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眼科 弱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弱视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眼科学》(彭清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6月第9版)。 (1)矫正视力:3岁以下儿童低于0.5;4~5岁儿童低于0.6;6~7岁儿童低于0.7;或8以上岁儿童低于0.8;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检查中,对单个字体的辨认能力比对同样大小排列成行字体的辨认能力高(拥挤现象),对比敏感度降低,立体视功能障碍,或眼底检查常有异常固视。 (2)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1)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或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或更多,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弱视诊断要参考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矫正视力3岁以下儿童低于0.5;4~5岁儿童低于0.6;6~7岁儿童低于0.7;或8以上岁儿童低于0.8;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 (2)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1.50 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屈光度数较高眼形成的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多发生于未配戴屈光不正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屈光不正主要为双眼高度远视或散光,且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等或接近。 (二)证候诊断 1.禀赋不足证:先天远视、近视等致视物不清;或有身体瘦弱,头晕耳鸣,盗汗,多动易躁,偏食或厌食。舌淡,脉弱。 2.脾胃虚弱证:视物不清,或胞睑浮肿,或兼见小儿偏食,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 3.气血亏虚证:视物不清,全身兼见面色少华,头晕失眠,气短身疲,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针刺治疗

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诊疗方案

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段俊国、毕宏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医眼科学》(段俊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眼前黑影飘动;视力突然减退甚至仅有光感;玻璃体内点状、絮状、团块状或者条带状混浊,视网膜有出血灶;出血多者眼底红光反射消失,眼底不能窥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段俊国、毕宏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教材《眼科学》(葛坚,王宁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1)有引起玻璃体出血的原发病表现。 (2)自觉眼前黑影飘动:病情轻者,眼前黑影飘动,如飞蚊症;重者,眼前黑影突然增多,视力急骤减退,甚至仅有光感。 (3)玻璃体内细小点状、片状、絮状、团块状以及条带状混浊,视网膜有出血灶;出血多者眼底检查无红光发射,眼底不能窥及。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协作组拟订的“血灌瞳神(玻璃体积血)中医诊疗方案。 1.络损出血证: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玻璃体混浊,色鲜红。伴心烦胁痛、或头晕腰酸、或少气懒言、或肢倦乏力。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脉数或脉细。 2.气滞血瘀证: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玻璃体积血。头痛兼情志不舒,烦躁易怒,或眼底出血日久不散。舌暗红苔少,脉弦或涩。 3.痰浊瘀阻证: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玻璃体积血。眼珠刺痛或胀痛;痰稠口苦;头重头晕,烦躁胸闷。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滑。 4.脾虚兼血瘀证:视力突然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眼底见各种形态之出血。面色萎黄;心悸健忘;纳呆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络损出血证 治法:凉血止血

眼科 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视疲劳的门诊患者。 一、肝劳(视疲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劳。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视疲劳(ICD-10编码:H53.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劳(视疲劳)协作组制定的“肝劳(视疲劳)中医诊疗方案”。 肝劳(视疲劳)临床常见证候: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肝郁气滞证 脾虚气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劳(视疲劳)协作组制定的“肝劳(视疲劳)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劳(视疲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劳(视疲劳)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远、近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检查; (2)裂隙灯检查; (3)眼压检查; (4)眼底镜检查; (5)电脑验光检查或检影验光检查; (6)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吸墨实验、干眼仪、综合验光仪检查、视野、OCT、眼部超声和UBM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肾不足证: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2)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补心宁神。 (3)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解郁明目。 (4)脾虚气弱证:健脾益气,升阳和血。 2.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2)推拿按摩 (3)耳穴压豆 (4)梅花针 (5)雷火灸 (6)中药眼部贴敷 (7)中药滴眼液 3.其他疗法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病情稳定,视疲劳等主要症状无恶化或有所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几近失传的中医眼科疗法《眼科宜书》 三黄汤按:《眼科宜书》又有称之《眼科奇书》,该书言简意赅,不过寥寥几十页,以四味大发散、八位大发散为基础方,专攻眼科诸疾。以其立论之奇、药量之大、效果之速而著称,实称得上是中医的一个珍宝。从蜀中天符庙李氏老叟传出,幸未失传,今仅以此书序言以飨读者,有兴趣的同道可按图索骥,深入研读。《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

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我们的点校方法是: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四、原本无

中医眼科贴敷法的辨证论治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年4月第19卷第2期 众所周知,中药贴敷疗法治疗眼病自古已有记载,如《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外科正宗》,多用新鲜草药或药粉敷搽眼睑〔1〕;现代多在此基础上使药末加工得更加细腻,增加了无菌消毒措施,比如现在流行市场的种类繁多的眼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健预防眼病的作用。但就中医角度讲,尚属“一贴治百病”的协定方,缺少了中医的最大优势———辨证论治。笔者通过多年的眼科临床试验与实践,在中药辨证论治治疗眼科疾患的外治法上,总结并开发出以冰片为基本用药,结合辨证论治灵活用药、且在临床上简便易行实用的贴敷治疗方法。 1方法 1.1 冰片纱布的加工 将50~80g 冰片置于10~15片10×15cm 无菌纱 布上,放置于不锈钢容器内,在密闭高压271℃消毒锅下,高压消毒30分钟后,冰片则溶解浸润于纱布上,冰片纱布即可制成。 1.2中药贴敷 1.2.1 将冰片纱布摊开对叠成长方形,贴敷于患者眼部。 1.2.2 根据眼病辨证论治的结果,将相应中药注射 液添加于上述制好的冰片纱布上,以保持纱布湿润、药液不流下为度,一般双眼各加药液2~3ml ,15分钟加药液1次,每次贴敷需30分钟,隔日贴敷1次,病情较重者可每日1次,3~5次1疗程。 1.3 常用简易分型及用药 实热型: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郁热型:柴胡注射液;湿热型:苦黄注射液; 血瘀型: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内虚型: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 中医眼科贴敷法的辨证论治 沈爱祥 吉洁王荣荣 【关键词】冰片;贴敷;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6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4379(2009)02-0098-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 眼科,南京214001 通讯作者:王荣荣,Email:jeixi-5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12150065.html, 目系又名眼系,目本。在《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记载“目珠者,连目本,目本又名目系,属足厥阴肝经也…”。目为肝窍,肝气可直接通达于目,故肝气的调和与否直接影响到眼的视觉功能。一是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有利于气血津液上输至目,目得所养而能辨色视物。二是指肝能条达情志,使七情平和,气血均衡。因此,肝经的玄府通畅,肝气能上升,五脏六腑,各展其用就能分辨五色〔5〕。 临床病证中目系暴盲以肝郁气滞型为多,患者常因悲伤过度,情志内伤或忿怒暴悖,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郁滞,上壅目系,神光受遏。而证属肝郁气滞的视神经疾病,临床治疗中应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为主。常用方剂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行气活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因此,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视力,消散瘀血,减轻症状方面获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也可因肝郁气滞, 肝郁血瘀,肝郁阴虚而随证加减〔6〕。 本研究显示:愈后较好的患者大都是发病较早来就诊,并得到系统治疗。由于视神经炎病因的复杂性,甚至在临床工作中有33%患者查不出病因,因此治疗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西医治疗本病的不足之处在于很难恢复中晚期患者的视功能。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对于中晚期患者以疏肝解郁及开窍明目药物,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185.2李凤鸣,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47-549.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4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9-206.5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15-20.6 李 延.从肝论治视神经炎45例[J].江苏中医,1991,25(3):57-60. (收稿日期:2009-02-25) 98·· DOI:10.13444/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12150065.html,ki.zgzyykzz.002452

中医馆特色项目宣传简介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简介 一、中医针刺疗法 1、治法功效:运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防病治病的目的。 2、适应范围:老年病、骨伤科疾患、皮肤科、五官科及内外妇儿科许多疾患,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包括:一、呼吸系统疾病;二、眼科疾病;三、口腔科疾病;四、胃肠系统疾病;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等。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 二、中医艾灸疗法 1、治法功效:艾灸疗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优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会渗透皮肤深达里层,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气血在强大的热流推动下,冲破瘀阻点,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祛病保健的作用。灸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消肿散结、拔毒泄热防病保健等作用。 2、适应范围:目前灸治病证约在二百种左右,其主要适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诸病证及养生保健等。 三、中医推拿疗法 1、治法功效: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和病理诊

断,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解除局部病变,调节神经系统,调整内脏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正骨复位、扶正祛邪、健脾和胃、散寒止痛、导滞消积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预防、养生保健。 2、适应范围:适用于间接暴力或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一些伤病。近几年,推拿在消除疲劳、延缓衰老、减轻肥胖、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皮肤美容等的临床研究中,亦出现了新兴治疗优势。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增强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四、中医拔罐疗法 1、治法功效: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具吸着在腧穴或体表部位,使被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拔罐疗法包括走罐、闪罐、坐罐、药罐、刺络拔罐、留针拔罐等,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等作用。 2、适应范围: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腹痛、胃痛、消化不良、呕吐、泄泻、头痛、肺炎、哮喘、感冒、咳嗽、月经病、软组织损伤、胸肋痛、腰背痛、疮疖肿痛、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对小儿患者尤为适用。 五、仪器理疗法 包括颈腰椎牵引仪、红外线治疗仪、中频治疗仪、药物离子导入

中医眼科学重点

第一章 1.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 2.奠基时期(隋代~唐代) 3.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4.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 5.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第二章 1.眼球壁的组成有哪些?角膜、视网膜的生理特点有哪些?黄斑及视乳头的解剖特点? 2.眼屈光间质包括哪些?房水产生及循环?晶状体如何参加调节? 3.视路概念?包括哪些组成?典型的视交叉及视束损伤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 4.眼附属器由哪些组成?结膜几种充血为何?眼外肌支配的眼球运动情况? 5.视网膜内层及黄斑的血供为何?睫状神经节在手术中的作用? 第三章 1.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 第四章

1.直接和间接与母系相连的经脉有哪些? 2.与目内、外眦发生联系的经脉有哪些? 第五章 1.六淫致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2.五脏病变对眼的影响? 第六章 1.什么是五轮学说,举例说明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2.解释内障及外障眼病,说明他们的特点? 第七章 1.眼科的常用内治法有哪些及适应症? 2.眼科常用的外治法及特点? 3.掌握下列眼科常用方剂:加减四物汤、除湿汤、生蒲黄汤、石决明散、驻景丸加减方、新制柴连汤、驱风散热饮子、除风宜损汤。 第八章 1.简述针眼辨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2.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3.椒疮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是什么?并发症和后遗症有哪些? 4.简述睑弦赤烂辩证分型、治法和代表方剂。

5.试述上胞下垂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第九章 1.漏睛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常用外治法有哪些?2.漏睛对目珠有何危害性? 3.流泪症、漏睛及漏睛疮怎样鉴别? 第十章 1.暴风客热诊断要点是什么? 2.试述天行赤眼的临床表现和预防隔离。 3.天行赤眼的辨证论治应注意什么? 4.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暴翳三者鉴别要点为何?5.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及天行赤眼暴翳的病名含义及西医病名。 第十一章 1.聚星障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中医辩证论治。2.花翳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3.凝脂翳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 第十二章 1.瞳神紧小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辩证论治(包括理法方药)。 2.绿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和中西医治疗。

眼科中医护理方案

眼部手术前常规护理 1、根据病情及拟行的手术向病人 或家属讲明手术前后应注意的问题,积 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消除恐 惧,密切合作。 2、完成各种常规检查,了解病人 的全身情况,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应采取必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如有发热、咳嗽、月经来潮、颜面部疖肿及全身感染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考虑延期手术。 3、术前3日开始点抗生素眼药水,以清洁结膜囊。手术当日(急症手术例外)冲洗结膜囊。眼眶手术根据手术需要决定是否剃去眉毛。 4、训练病人能按要求向各方向转动眼球,以利于术中或术后观察和治疗。指导病人如何抑制咳嗽和打喷嚏,即用舌尖顶压上腭或用手指压人中穴,以免术中及术后因突然震动,引起前房出血或切口裂开。 5、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术后并发症。局麻病人术前一餐不要过饱,以免术中呕吐。全麻病人术前6小时应禁食禁水。 6、协助病人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如洗头、洗澡、换好干净内衣、内裤,长发要梳成辫子。取下隐形眼镜和所有首饰。

眼部手术后常规护理 1.嘱病人安静卧床休息,头部放松,全麻病人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2.术眼根据病情加盖保护眼罩,防止外力碰撞。注意观察局部伤口的渗血情况,眼垫、绷带有无松脱。嘱病人在术后2周内不要做摇头、挤眼等动作。 3.遵医嘱局部用药或全身用药。术后数小时内病人如有疼痛、呕吐等,应正确评估可能的原因,及时与医生沟通,按医嘱给予镇痛、止吐药。 4.为避免感染,术后换药时所用的抗生素眼药水、散瞳剂等应为新开封的敷料每日更换,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松脱、移位及渗血,绷带的松紧情况;眼部包扎期间,嘱病人勿随意解开眼带,以免感染。 5.继续给予易消化饮食,多 进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有便秘者常规给予缓泻剂。 6门诊手术病人和住院病人出 院前嘱其按医嘱用药、换药和复 查,做好相关的自我保健知识宣 教。

眼科 视瞻昏渺(高度近视单纯型黄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视瞻昏渺(高度近视单纯型黄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5-94)。 主症:视物模糊,视物遮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屈光度>-6.00D。 (2)眼底检查:高度近视眼底改变,伴黄斑区片状出血。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片状遮挡荧光;条纹或网样高荧光;无脉络膜新生血管性荧光渗漏。 (二)证候诊断 1.阴虚火旺证:视物模糊,视物遮挡,或有变形。头晕目眩,咽干,目涩,心烦失眠,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眼底见黄斑出血。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气不摄血证:视物模糊,视物遮挡,或有变形。面乏华泽,肢体乏力,纳食不馨,口淡无味,视物疲劳,不能久视,或有便溏泄泻。眼底见黄斑出血。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气滞血瘀证:视物模糊,视物遮挡,或有变形。久视则眼球酸胀,干涩疼痛,目眶紫暗,眉棱骨疼,或见情志不舒、头晕、耳鸣、视疲劳。眼底见黄斑出血。舌暗,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生蒲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丹参、生蒲黄、旱莲草、荆芥炭、郁金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2.气不摄血证 治法:益气摄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丹参、陈皮、炙甘草、

酸枣仁、远志、仙鹤草、白及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桔梗、柴胡、当归、川牛膝、甘草、枳壳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颗粒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注射剂,如血栓通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主穴选:睛明、承泣、风池、攒竹。根据证侯辨证选择配穴。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生活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避免突然用力、剧烈咳嗽、外伤、剧烈活动如蹦极、跳水等。鼓励和指导患者积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外出佩戴防护眼镜,保护双眼,避免强光刺激。如有眼压异常,注意定期观察眼压变化。保持大便通畅。 2.饮食调护: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少食甜食和油腻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3.情志调摄:此类患者病程长,见效慢,易焦虑,应做好情志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由视瞻昏渺(高度近视单纯型黄斑出血)协作组自行拟定。 1.症状积分 (1)视物模糊; (2)视物遮挡。 以上2个症状均依次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级,依次记作0分、1分、2分、3分。 2.视力积分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提高小于1行、不变或下降为0分;提高2行为1分;提高3~4行为2分;提高4行以上为3分。视力小于0.1者,按无光感、光感、手动、指数/33 cm、0.02、0.04、0.06、0.08、0.1分级,相邻等级间的视力差异记作1行。 3.眼底出血积分

眼流泪的中医药治疗

眼流泪的中医药治疗 双眼或单侧眼常流泪,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泪囊炎、鼻泪管炎等眼科疾病。 如经医院确诊为上述疾病,经治疗进展不大,病情稳定者,可适当采用中药治疗。为方便农村读者参考用药,分以下几个方面引导用药。 一、冷泪:双眼流泪无定时,当被风吹,尤其是冷风吹袭时,流泪更多。察看患者双眼无红无肿,也无痒痛之感,但却常感腰酸,此为肝肾两虚,冷泪外泄。治以补肝肾,收冷泪之法。药用:巴戟12克,肉苁蓉15~20克,千年健15克,破故纸12克,金樱子20~30克,枸杞子10克,益智仁15克,炙甘草8克。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如见脉虚气弱;可加黄芪15克,党参12~15克,有助于增强疗效。 二、热泪:眼流泪水,风吹尤甚,双目略有红肿,或有灼热感,或有痒痛,畏光羞明。治以清肝明日,祛风却泪之法。药用:防风、木贼草各8克,蝉衣4.5克,柴胡、桑叶各10克,千里光15克,羌活3克,菊花、萹蓄、赤芍、牡丹皮各12克,甘草6克。煎服法同上。 另用中草药水煎。熏洗双眼,亦有治疗作用。药用:炉甘石35克(打碎),荆芥12克,冰片3克(后下),紫荆皮15克,野菊花25克,虎杖20克,薄荷10克(后下)。上药用布包好,加水煎成500毫升。滤去药渣,候温用药棉蘸药液熏洗双眼,每天3~5次,每次5~8分钟。 三、泪囊炎、鼻泪管炎:此症属于中医学的“漏睛疮”范畴,是较为复杂而难治的眼科疾病,以下分二型论述。 1.肝经风热型:患者泪道时塞时通,当不通时则出现流泪。眼睛如长期受泪水侵蚀,可导致内眦结膜及睑缘充血,而出现流泪,并常有多量分泌物溢出,形成泪囊闭塞发炎,互为因果,造成不良循环。中医药治疗可用疏风通络,清肝明目之法。药用:紫荆皮、杭菊花、夏枯草各10克,龙胆草5克,牡丹皮12克,赤芍、土银花、生地各15克,毛冬青18~25克,生田七粉3克(分2次吞服),甘草6克。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2.热毒炽盛型:此为上型未经有效治疗发展而成。症见眼内眦及鼻翼部红肿加重,甚则出现泪窍中有脓液溢出。当脓排出后,肿痛略减,小便黄,大便硬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热解毒,排脓消肿之法。药用:紫荆皮、赤芍各12克,虎杖15克,野菊花15~18克,千里光、蒲公英各20克,牡丹皮10克,土银花18克,山栀子、黄柏各6克,皂角刺8克,甘草10克。煎服法同上。 以上眼疾患者忌食辛辣、酒、油炸、虾、蟹等热毒或发物,平素注意眼睛卫生,切勿用手揉擦眼睛。如眼睛甚痒难忍,可用消毒棉花棒轻揉,或紫金锭(中成药)研碎,调温开水点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