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当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上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去教学,而是要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探究式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探究。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现

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本领,进而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促进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产生;(2)形成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策略;(3)鼓励学生参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

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道的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探究程度。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以下方面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

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学生思维指明方向;同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给其思维以动力。

如教学《简单归一应用题》时,可以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4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共能跳多少下脉搏,怎么来测算呢?

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把他们加起来。

生2:这样太麻烦,只要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跳多少下脉搏,再乘以40就可以了。

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跳得太快,算出来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来的同学跳得太慢,算出来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都认为第三位同学说得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一个同学兴奋的:“可以先测出几位同学,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再乘40。”大家认为这个办法好。

由于这道题是师生共同探讨建构的,所以学生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二)自主思考,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并列出算式:30+20,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思考,作出了如下算法:①十个十个地数,30、40、50。②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是50。③3+2=5,30+20=50……。并让他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60+20。

(三)主动钻研,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集中在某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作探究即可。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

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再研究:

1、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四)创造条件,把探索题带进课堂

数学探索题目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唯一,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数学探索题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数学探索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探索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校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代。然后,要求学生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消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段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怎么做。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正方体叠在一起,可以怎么叠?叠出来是什么物体?可以回家去叠一叠,看看谁叠得好又多。

三、强化交流与合作是实现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间的联系,沟通,而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探究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互利过程,而这个过程能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程度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课堂教学抓落实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抓落实的几点思考(教师必读) 一.课前铺垫搞好上节主要内容的落实与新授内容的知识储备。 课前提问不能仅限于上节内容的机械回顾,如提问某一概念、公式等。要设计出针对概念的深化与应用,特别注意易错、易混点。可以用回答题或小的选择题、填空题,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二.学习新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常见的有:知识的发现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式的证明过程等。这一过程中含有:一般的思维方法、具 以学生能够自主解决为目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诱导,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拓展。 概念的巩固。形成概念后的重点是理解与应用,应借助于具体的例子、题目去巩固概念。教师设计针对概念的题目,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总结注意事项及规律。

解题方法的巩固。对学习新知识中体现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出来,分析应用的条件,适用的范围,并能设计针对该方法的题目让学生去尝试、体验。 三.应用举例 例题的落实。主要是巩固知识、方法,熟练技能。 生自主解决;②让学生分析题目,展示思路的形成过程,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③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反思解题过程;④教师作适当的变式引申、拓展、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完全放给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给学生溜出一定的时间,先让学生自己审题、探究思路。然后,教师采用分步设问的方法,设计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问题。即综合题是由几个相关问题组合而成的,分步设问就是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台阶。解题后,要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反思,反思思路的形成过程、反思知识间的联系、反思用到的思想方法、反思解题规律。

学生作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方法。落实的方法:①练习与板演结合;板演的作用在于便于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规范步骤。但并不是板演的次数越多越好,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选择;②学生作练习,教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作业的布置 针对本节所学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精选作业题,真正起到巩固基础、熟练技能、规范步骤,发展能力的目的。 五.几个问题的处理 1.复习提问时几个学生答不对?(略)。 2.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只凭教师讲是不行的,要通过学生的亲身感悟才能搞好落实。可以采用故设“陷阱法”搞好落实。如①针对易错点设计错误解法让学生分析正误;②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错因;③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解题中应注意事项。 3.讲与练的关系。作到精讲、精练是抓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改进教法,

探究性教学的三个问题

探究性教学的三个问题 发表时间:2016-01-20T14:56:02.8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9期供稿作者:谭成梅[导读]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中心学校由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 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中心学校谭成梅 数学作为初中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就七年级数学教学中《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一节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演示,以便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和学习:本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后,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这一节学习的是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明确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教材通过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建构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及其解的概念,利用新知识的实际背景,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由学生感兴趣又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共同探索与一元一次有异同点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通过学习逐一验证,领会二元一次方程和解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和解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获得数学体验,同时学生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得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拓展延伸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又贴近学生,能提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老师:同学们喜欢足球吗?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个足球问题,好吗? [问题1]足球的积分如下: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辽宁队在第一轮的赛中共赛9场,得17分,它在这一轮只负了2场,那么辽宁队胜了几场?又平了几场? 老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能用几种方法来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按自己思考的方法来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来调整课堂教学的程序。如果学生先用算术方法来解:辽宁队胜的场数为(17-7)÷(3-1) 或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出问题如:辽宁队胜的场数为x,则平的场数为(7-x),所列方程为3x+(7-x)=17,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建立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说明:如果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经发现用字母“x”和“y”来表示辽宁队胜、平的场数,并且列出了两个方程,那么教师就按学生的思路,对照问题与所列方程和学生一起演示由实际问题到列方程这一数学知识的建立过程,目的是既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又要照顾个体的差异。 二、引导学生探索欲望 1.学生从胜和平的场数之和的关系中得到等式x+y=7,与得分关系式得到等式3x+y=17,后设问: 对于x+y=7中,如何用x来表示平的场数(即y)?其中x可以取哪些值?y又可以取哪些值?能否任意取值?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异同点?设问的目的是: ①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x,y的取值是成对的; ②用x的代数式表示y,使学生的思维有消元意识,为下一节打下伏笔。 ③两者共同点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不同点是“有两个未知数”,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建构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④在检验符合方程两边的值时,学生归纳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2.引导学生用方程的解去检验其中的数量关系,由此探索得出两个方程要同时满足,就应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把它们称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从中推断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同时也提示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者对比起来讨论,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然后由学生根据已得出的方程组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 (1)整式;(2)二元;(3)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特征:“要同时满足两个方程”“未知数的值是一对” 三、解题后的反思 1.本节课按“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兼顾个体差异,利用学生对喜闻乐见的“足球比赛”创设问题情景,采用不同的自己愿意应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问题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学会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2.教师既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又要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把教案的思路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思维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探索性学习”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变为明天参与和改造社会的基础。通过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学会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中心小学刘秋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鉴于此,我校参与了市《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也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等就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它与数学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 2.从教学目标看,数学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数学实践活动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因而,数学实践活动的考核评定不像数学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主要是让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要求不很严密,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数学课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实践活动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自然中进行。 5.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思想,包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活动,同时要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当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上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去教学,而是要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探究式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探究。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现

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本领,进而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促进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产生;(2)形成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策略;(3)鼓励学生参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 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道的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探究程度。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以下方面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震撼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doc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

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以下是关于“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育部在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中指出:应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提高觉悟三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实行启发式。这就很明确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知能力,特别是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厌学现象严重,激发其学习兴趣,研究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改革政治科教学方法是多年的话题。我从教十年,听了几十节教学研讨课,发现有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是启发式教学,灌输式却占了主导地位,形式主义浮于课堂之中:上课钟响了,老师进教室、起立、坐下,简单地复习旧课后在学生根本未了解本节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教师便讲授新课了,然后提问布置作业。一整堂课均是教师一张口在动——标准的注入式。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迷迷糊糊带着许多疑问走出了教室。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思考与探索, ·

我提出了“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用30%的时间复习巩固旧课和预习新课,40%的时间用于教师精讲新课,剩余的30%时间学生小组讨论,深化认识,巩固新知。“三四三”既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但更主要的是把政治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融新旧知识的学习、学习知识与锻炼能力于一堂课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我从九五年秋开始在初三进行对比实验:把初三级四个班分为两部分,三(1)、三(2)班用“二七一”教学方法,三(3)、三(4)班采用“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以讲授初三教材中的“人才”一课为例谈谈“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1.复习旧课,预习新课(30%) 2.复习旧课:提出三个问题(幻灯放出)分别让学生书面作答,俗称“默写”。 3.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4.认清历史责任的关键是什么? 5.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提高了,为什么还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作答后收卷,约需5分钟。复习旧课无须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目的既是督促学生在课外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亦是为新课作好准备。 ·

经典模板 (166)“探究式教学”初探

初涉教坛,拜读叶老论著时,即被他的“教是为了不教”“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即为善教”的教育理念折服,更为他“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教师做主席”的这一教育模式所深深吸引,顶礼膜拜后,就开始亦步亦趋的按图索骥起来。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中间虽磕磕碰碰,可所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更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当别人问我采用的具体是那种教学法时,就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了,美其名曰:课堂讨论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学习,我才清楚明白了这一教学法的真名:探究式教学法。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乃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思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课案 例分析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工匠式→专家型,知识传承→引导创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以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为促进本人的教师专业化水准,我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省公开课评选而准备的这节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的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一、主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现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应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辽宁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回顾四年来的教学,又有多少教师能将新课改的新理念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呢?据我所知,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是“无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因此,平时的教学也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课改陷入尴尬的境地,只是流于形式,与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新课改下的高考现状: 新课改下的高考地理高考命题呈现了四个明显的转变,即从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再现和模仿向考查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转变;从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最终回归到实际中去转变;从考查记忆能力向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转变;从考查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向考查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转变。这一转变,使很多学生和教师无法适应,特别是今年的高考试题,让多数考生和一线教师不知所措。甚至有人认为,试题很变态,既而对高考命题人大骂出口。 课改与高考的关系: 高中课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如何正视高考,课改应当是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为何要“相生”呢?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课改怎么面对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着走,恐怕要调整思路,想想办法。回顾09年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试题,基本保持了向新课改的稳定过渡,与原来的大纲版高考相比变化不大。而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则变化较大,向新课改迈进的步子大了点。因此,很多人人反应不过来,认为是试题变态。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发现这样的试题恰恰是新课改理念的反映。通过今年的高考试题即可看出,高考走在了新课程改革的前头。高考试题的变化逼迫教师必须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平时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否则不仅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适应课改后的高考。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课改和高考的双赢,本人肤浅的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这个过渡阶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案例描述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初探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初探 尹庄镇中心小学僧晓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学科学课堂已经走向了以探究为主的时代,如今的科学教学,“探究”一词既作为一种新理念被逐渐接受,更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广博实践。然而与此同时,探究行为在课堂上也呈现出另一种现象:学生探究的目的不明确,探究活动表面热烈实则无序、无意,面对教学难点探究学习难以突破,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提高等等。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行为有目的、有意义、有方法、有积淀呢?我觉得可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引导,让“探究式”实践活动有的放矢。 1、引导观察,教会学生探究的习惯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观察是思维的窗口。人从外界获取信息的90%是通过眼睛来实现的。《课标》中也指出“科学教学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进行探究,要通过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正确的、有目的的观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探究习惯,更可以确凿的找到探究的切口,提高探究的效率。在一些国家的科学课教学中甚至要求学生用80%的时间进行观察,可以说观察对于探究至关严重。指导学生观察,很严重的是平时观察习惯的养成,而这种习惯是很难通过说教的方式实现的,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详尽观察时,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观察,防止因过度奇怪和兴奋而造成的盲目。如在《热的传递》一课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木屑在液体中的运动轨迹。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引导不当,学生就会侧重去观察酒精灯火焰和烧杯壁上的气泡,从而失去观察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察,还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一些实验的观察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看”,有的时候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例外的观察类型选准科学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测太阳的高度变化,就合宜直接去“看”,而需要通过太阳高度测量器或者时节日晷来进行间接观测。一般来说观察动态变化的事物,要通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虽然我们绝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扎实有效的,学生是满意和认可的。不过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有很多的问题和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课中偏重知识的准备,轻教学过程的设计。 因为一些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不够,教案更多体现的是对所教知识或内容的罗列和堆砌,缺乏符合具体学情的和能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往往缺少整体结构也看不出清晰的环节和层次。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注意到所授知识的准备,更要重视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考虑。在实行教学设计时,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做到有章有法。只有持续的改进教法和增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才能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课堂上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轻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同水准的存有着管教不管学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本课的内容讲完,至于学生在怎样学、学的水准怎么样则没有给与充足的注重和指导,有的课教师讲得自觉很卖力气,而学生则神思不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是值得怀疑。所以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注重自己如何教的同时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的情况。重视对学生准确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教学生怎样学,必须管学生是否在努力学、真正学。总来说之教师一定要做到既管教又管学。 三、责任上偏重教学内容的完成,轻教学实际效果的提升。 有的教师更多的考虑课本内容是否都讲了,而对学过的知识学生是否真正都掌握了,则不是十分清楚或不是特别在意。所以教师必须由注重自己的是否教过了,转移到学生学过的知识是否都真正掌握了这个重点上来,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矫正。 四、效率上偏重课下的机械操练,轻学生的当堂掌握。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在实践中,我感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入班成绩比较差,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都放弃了他。我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也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我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有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我又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两周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有效联系生活,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体验、探索和实践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探究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形式,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一、激趣设疑,以趣味激活学生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非常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思维异常活跃,对所学内容感知深刻,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课堂教学会事半功倍。 例如,教学“Our animal friends”时,授课教师首先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复习已学的器官名词;接着授课教师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描述猜一猜登台的动物明星会是谁,富有挑战的游戏不仅让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巧妙渗透It has…的新句型,让学生悄然走向新知;动物们“登场”后,老师就让学生们猜一猜,授课教师就告诉学生没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就会得到一个提示语,学生有了疑问的刺激和引领,都迫不及待地投入

到课堂探索的活动中去,都想寻求What animal is the teacher’s friend?的答案,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渴求。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冲动,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去主动探究和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心神荡漾”,有效开启学生的 智力门户。 二、探索建构,以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活动是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桥梁,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效掌握语言,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有效建构知识体系,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季节”时,授课教师在课伊始首先通过歌曲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引入话题;接着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说说关于四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深入了解,如天气、活动、服饰等,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相关体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围绕诗歌展开探索,小组合作找出四季的天气、活动,填写相关的表格,任务的引领让学生学习有目标,语言学习有成效;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尝试表演朗诵诗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一演;安排学生小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四季中服饰、食物等与季节相关的信息,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探究式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初探 发表时间:2010-06-18T14:22:35.95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孙军民 [导读]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孙军民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中学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无疑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社会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与《历史与社会》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探究性显著。作为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选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勇于创新,在每一节内容中间都穿插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特别是在教材的每一单元最后都安排了一课综合探究活动。七年级教材安排了九个探究活动课,八年级安排了七个综合探究活动课,因此,它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所有这些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实践舞台。 三、探究式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探究教学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的《新的大一统》一课为例,谈谈对这一教学方式的认识和具体的实践操作。 1.创设情境,启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教学设计,从疑入手,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空间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学中常常通过新现象或原有的感性认识,揭示其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矛盾,以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新的大一统》这节课的主题是西汉王朝的强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其中汉武帝的措施最重要。为了引起同学们探究的兴趣,我在课前展示了《大汉天子》的录像片段,然后出示思考题目: (1)这里的“大汉天子”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位皇帝? (2)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3)那么,历史上的“大汉天子”和电视中“大汉天子”是否一样呢? 这些问题在设计上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控制了难易度,具有挑战性、启发性、阶梯性及发散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这样从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积极主动看书学习,开始探究活动,进入课堂角色。 2.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该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解疑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去认知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是一种归纳过程。在课堂上,一般前后桌四位同学(比较灵活机动)组成质疑合作小组,组内分配角色(领导者、记录者、发言者等),这些角色由组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负责组员的发言顺序、小组讨论的问题;发言者代表本组在班上发言;记录者负责对本组成员讨论结果和疑难问题的记录。在开展小组交流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对开展活动顺利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对发现偏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并介入点拨,以便使之顺利进行。同时要照顾到比较内向的同学,以免导致这些学生走向边缘化。 在“组织讨论——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中,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仅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仅在学生思维或操作发生障碍时作适当点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学习《新的大一统》,讲到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本人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如果你是当时的汉武帝,从封建君主的角度,试着向文武大臣说明你为什么要采纳董仲书的建议? (2)如果你是非儒家的诸子百家中的一位思想家,请你试着向天下百姓叙说你真实的想法。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设计的,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分析“罢触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和弊。最后经过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应用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应用(12月理论) 一、模式的理论依据 1、先进的教育理论。(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的,而且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2)我国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所谓“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这一理论提出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为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四为主”为教学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而“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该理论是本模式教学的主要依据。 2、人本主义教学观: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教学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的发展思想,其最终结果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3、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尤其是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使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以上三个观点,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由于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在问题解决策略基础上,故称之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 其基本的教学程序为“三阶段七环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