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单位为kJ(或kcal)。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物理热价是指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生物热价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9.体温(body temperature)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指平时有少量体液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主要呼吸道粘膜),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就被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有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而被蒸发带走体热的散热形式,称为可感蒸发(发汗)。

16.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是体温调节的基础。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 一、A1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 2、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 A、昼夜变动不超过1℃ 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 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 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 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 3、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 A、直肠、腋窝、口腔 B、直肠、口腔、腋窝 C、口腔、腋窝、直肠 D、腋窝、直肠、口腔 E、腋窝、口腔、直肠 4、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 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 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 5、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 A、下午8~10时 B、下午6~8时 C、清晨2~6时 D、上午6~8时 E、午夜 6、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 A、皮肤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口腔温度 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7、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8、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9、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10、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 B、小脑活动 C、大脑活动 D、视前区活动 E、下丘脑活动 1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 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 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 12、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E、促甲状腺素 13、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 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 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 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 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 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记在前面的话: 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 程长 第一章·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 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 脂肪酸 D. 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0% D. 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 0.80 C. 0.82 D.0.85 E. 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 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 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 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 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 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单位为kJ(或kcal)。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物理热价是指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生物热价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9.体温(body temperature)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指平时有少量体液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主要呼吸道粘膜),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就被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有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而被蒸发带走体热的散热形式,称为可感蒸发(发汗)。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问答题)

9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60%~70%)、脂肪(30%~40%)和蛋白质(少量)。生理情况下,体内的糖和脂肪供能,特殊情况下(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靠蛋白质供能。机体能量的去路: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 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所以,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最终等于机体产生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 9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定律是一致的,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即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人体氧化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并测出耗氧量,从而计算出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三大物质的量,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的总热量。 93.什么是非蛋白呼吸商,测定非蛋白呼吸商有何生理意义?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由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碳氧的比例不同,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耗量也不同,所以呼吸商也不同,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混合食物的呼吸商通常为0.8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根据非蛋白呼吸商的大小,可推算机体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并可直接计算氧化某一种物质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量。 94.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两种。闭合式测定法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该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受试者通过通气管和呼吸口瓣将氧气吸入,其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剂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后,又进入容器。通过记录装置便可查处在一段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另外通过测定吸收剂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差,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二氧化碳产量。开放式测定法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采集受试者一段时间内的呼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积百分比,将其与空气比较,就可计算出受试者该时间内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 95.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⑵精神活动: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张力增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⑷环境温度: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谢率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英文名词先翻译成中文再解释) 3. 呼吸商: 5. 基础代谢率: 二、填空题(每空1分) 2. 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自身( )的分解,故( )接近 于0.80。 5. 正常机体中影响能量代谢的最显著因素是( )。 6. 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和( )。 7. 用冰袋、冰帽等给高热患者降温是利用( )散热,电风扇散热是增加( ) 散热。 12. 机体最重要的散热器官是()。 13. 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传导、对流、()和()。 14. 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人体主要以( )方式散热。 15. ( )合成和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17. 进食后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称为()。三种 营养物质中()最为明显。 三、选择题(每题1分) A型题: 1.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ATP B. 磷酸肌酸 C. 氨基酸 D. 葡萄糖 E. ADP 2.正常体重者在短期饥饿情况下,主要依靠哪种物质供能 A. 葡萄糖 B. 脂肪 C. 肌酸 D. ADP E. 蛋白质 3.机体重要的贮能形式是 A. 葡萄糖 B. 维生素 C. ATP D. 氨基酸 E. ADP 4.机体消耗的能量,除了肌肉收缩所做的机械功外,最终都将转化成

B. 电能 C. 化学能 D. 体温 E. 热能 5.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 A. 食物的热价 B. 食物的氧热价 C. 呼吸商 D. 非蛋白呼吸商 E. 能量代谢 6.我国一般混合性膳食的呼吸商约为 A. 0.70 B. 0.71 C. 0.82 D. 0.85 E. 1.00 7.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食物是 A. 糖 B. 脂肪 C. 蛋白质 D. 氨基酸 E. 水 8.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 环境温度 B. 肌肉活动 C. 精神活动 D.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E. 食物的热价 9.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 肝 B. 心肌 C. 骨骼肌 D. 皮肤 E. 肺 10.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 肝 B. 皮肤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填空

本总结是结合近两年咨询来的考试题和蔡军伟老师画的全部重点总结出来的,黄色划线是曾经的考试题,画星是我认为本次考试有很大可能会出的,若有什么错误或遗漏的欢迎联系我。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现象。 2 3 4 啊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啊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5、细胞死亡:指细胞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6、细胞凋亡: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内含DNA物质及细胞器,形 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8、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9、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过程,失钠>失水, 啊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11、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 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12、水肿(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积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下组 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 时,留有凹陷。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 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啊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脱水热。 1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 失衡。 1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19、呼吸性酸中毒: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血浆中PH下降。 20、呼吸性碱中毒:指因通气过度,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血浆中PH升高 21、阴离子间隙(AG):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 即AG=UA-UC=[Na+]-[Cl-]-[HCO3-],正常为12mmol/L。 22、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氧气不足,呼吸功能 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23、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氧血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氧含量降低, 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的组织缺氧。 24、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25、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①、②和③的氧化分解。 2.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是①定律和②定律。 3.临床上测定能量代谢的常用方法是测定机体在一段时间内的①,再乘以混合食物的②,从而计算出③。 4.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①和②。常温时主要依靠③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④产热占极大比例。 5.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①,其散热的方式有②、③、④和 ⑤ 4种,常温时以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⑦散热。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①,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 ②性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③。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①期体温降低,②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③激素水平较高。 8.体温调节中枢在①_____,下丘脑的②是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其中的③可能起调定点作用。 9.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①,肌紧张②,产热量③,皮肤血管④,汗腺分泌活动⑤,散热量⑥。 10.在致热源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版神经元兴兴奋的阈值①,体温调定点②,导致发热。 二、选择题 [A型题] 1.体内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者占() A.30%以上 B. 40%以上 C.50%以上 D.60%以上 E.70%以上 2.下列中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磷酸肌酸 C.脂肪酸 D. ATP E. 蛋白质 3.正常人的能量代谢率在下列情况中最低的是() A.安静时 B.熟睡时 C.室温为18~25℃时 D.进食12h后 E.全身肌肉松弛时 4.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是() A.进食 B.高温 C.肌肉运动

生理学-体温的奥妙

体温的奥妙 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变化很大,有些地区不仅四季温差大,日间温度也有大幅度变化。而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也并不完全一致,但脑和躯干核心部位的温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与表层两个部分。核心部分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在体表层各部位之间也有较大温差,且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称为皮肤温度。当环境温度为23℃时,足部皮肤温度约27℃,手部约30℃,躯干部约32℃,额部33~34℃。即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当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小。与之相反,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变大,即随着气温下降,手、足部皮肤温度降低最为显著,而额头部皮肤温度的变动相对较小。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温度。例如,人在寒冷环境中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可从30℃骤降至24℃。 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其中肝和脑的代谢旺盛,在全身各器官中温度最高,约38℃;肾、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温度略低;直肠的温度则更低,约37.5℃。由于机体核心部分各个器官通过血液循环交换热量而使温度趋于一致,因此,核心部分的血液温度可代表体核温度的平均值。体核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和腋下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核温度。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直肠6cm以上才能比较接近体核温度。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测量时将温度计含于舌下。由于测量口腔温度比较方便,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测温方法。但口腔温度易受经口呼吸及进食食物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时要注意避免这些干扰因素。此外,对于不能配合测量的患者,如哭闹的小儿和精神病患者,则不宜测量口腔温度。腋下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测量时需注意要让被测者将上臂紧贴胸廓,使腋窝紧闭,形成人工体腔。机体内部的热量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渐传导至腋下,使腋下的温度升高至接近于体核温度。因此,测量腋下温度的时间一般较长,需要持续5~10分钟,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腋下干燥。测量腋下温度方便易行,在临床上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当某种原因使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时,若超过一定界限,将危及生命。脑组织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脑温超过42℃时,脑功能将严重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基本病理过程fundamental pathological process】或称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炎症,细胞增殖和凋亡障碍。【综合征syndrome】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到晚期)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其综合征。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和社会交往上均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大脑两半球和脑干)脑 功能的全部、永久性停止。 【跨细胞液(第三间隙液)】胃肠道消化液、脑脊液、关节囊液等(胃肠道、颅腔、关节囊、胸膜腔、腹膜腔等中的特殊分泌液)。 【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标准碳酸氢盐SB】在38℃,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CO2为5.32kPa(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特点是失水>失钠,血清[Na+] >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ECF和ICF均减少。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点是:失钠>失水,血清[Na+]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伴有ECF减少。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高容量性低钠血(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血钠下降,血清[Na+] <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K+]<3.5 mmol/L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K+] > 5.5mmol/L 【去极化阻滞hypopolarized blocking】静息电位等于或稍低于阈电位,使细胞兴奋性反而降低的现象。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ECF[H+]↑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ECF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以血浆[HCO3-] 原发性增加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调节Compensation of respiratory alkalosis】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碳酸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缺氧Hypoxia】因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血氧容量Oxygen Capacity,CO2max】100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携氧量。(结合氧)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CO2】体内100ml血液的实际携氧量。(溶解氧(0.3ml/dl)+结合氧)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O2 -CvO2】动脉血氧含量- 静脉血氧含量,反映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O2】指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血氧含量-溶解的氧量\血氧容量′100%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各种原因引起的以PaO2↓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Hypoxic hypoxia) 【呼吸性缺氧repiratory hypoxia】肺换气功能障碍使经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PaO2和血氧含量不足,称为呼吸性缺氧?????课本P71???? 【发绀cyanosis】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0g/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Hb数量↓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或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而引起的缺氧。外呼吸功能正常,PaO2及血氧饱和度不变,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应激Stress】机体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或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应激原Stressor】(接上题32)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兰斑】位于桥脑与中脑交界处后侧的核团,含约20,000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应激反应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 【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属于分泌型蛋白 【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 【休克shock】是多病因、多发病环节、多种体液因子参与,以机体循环系统,尤其是微循环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复杂的全身调节紊乱性病理过程。 【休克肺】指休克持续较久时,肺可出现严重的间质性和肺泡性肺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2.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ATP 3.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精神因素 C.肌肉活动 D.进食 E.睡眠状态 4.环境温度在: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A.20~30℃ B.30~40℃ C.5~10℃ D.10~15℃ E.15~20℃ 5.进食以下哪种食物的产热量最多: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甘油三脂 6.基础状态时的温度要求是: A.20~30℃ B.20~25℃ C.5~10℃ D.10~15℃ E .15~20℃ 7.空腹是指:未进食。: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6小时 E.24小时8.甲状腺激素增多: A.基础代谢加快 B.基础代谢减慢 C.基础代谢不变 D.无法定论 E.都不对9.通常所说的体温是指: A.体表温度 B.深部温度 C.皮肤温度 D.口腔温度 E.腋窝温度10.安静状态下,产热最多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胃 D.小肠 E.肺11.活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2 A.心脏 B.肝脏 C.胃 D.骨骼肌 E.肺12.敷冰袋.戴冰帽是利用: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4.电风扇是加快: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5.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开始发汗。: A.20℃ B.25℃ C.30℃D .15℃ E.40℃16.中暑的易发条件不包括: A.高温 B.环境空气干燥 C.高湿 D.通风差 E.湿度大 17.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不包括: A.清晨空腹 B.睡眠状态 C.室温20~25℃ D.昏迷 E.空腹1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是: A.大脑皮质 B.中脑 C.PO/AH D.脊髓 E.延髓19.关于体温的生理变异,错误的是: A.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B.月经期和排卵日最高 C.儿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 D.情绪激动.紧张体温会增高 E.昼夜波动幅度不超过1℃ 20.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左右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发汗 D.传导散热 E.不感蒸发

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一)食物的热价 将1g食物氧化(或在机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二)食物的氧热价 氧热价是指每消耗1升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热量。氧热价是根据定比定律关系推算出来某物质氧化消耗1升氧的产热量。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整个机体时,只要知道单位时间内的氧耗量,就可通过氧热价计算出能量代谢率。 (三)呼吸商 机体依靠呼吸功能从外界摄取氧,以供各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需要,同时也将代谢终生物CO2呼出体外,一定时问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机体能最代谢的多少不与体重成比例关系,而与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我国人体体表面积的推算可应用下列公式: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0.0128×体重(kg))-0.1529。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下面几种: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率,实验证明,肌肉活动的强度与耗氧量的增加成正比,剧烈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可比安静时高10~20倍。故测定能量代谢率时必须考虑肌肉活动的影响。 (二)精神活动 当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能量代谢将显著升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精神紧张时,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尽管没有产生明显的肌肉活动,但产:生的热量已经提高许多,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紧张,引起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使机体代谢加速.产热量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进食后一定时间内,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蛋白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最为明显。可提高30%的耗损。 (四)环境温度 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为20℃~30℃时,能量代谢最为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或超过这一范围时,代谢率都增加。因寒冷可引起战栗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强;而温度升高可致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汗功能旺盛及呼吸、循环功能增强。 三、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义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索的影响时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基础代谢率用相对值表示,即 基础代谢的正常值为±15~±20%。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