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债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0082

课程名称:公债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public debt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 财税类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财政学、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公债活动是一个横跨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本课程试图对日益繁杂的公债问题(包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和全景式勾勒,讲授内容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中国特征的公债问题,希望能为财经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思考公债经济学相关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平台。本课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公债活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与理论;第二部分分析、考察世界各国公债活动与公债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中外公债管理政策。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掌握公债经济学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要求能获得对各种公债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及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我国公债思想演变、理论发展、管理改革、制度变迁等社会经济政治热点问题更加关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公债经济学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对国内外的各类公债问题与公债活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2.重点掌握公债的多重内涵、内在本质及其“三性”特征。

3.理解关注和重视公债经济学的主要理由。

4.掌握公债结构的划分标准、不同类别及其主要含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实世界中的公债问题

1.主要内容:(1)中国的公债活动扫描;(2)世界范围内的公债活动;(3)

公债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中外公债活动发展概况;影响公债规模的经济条

件;现实世界公债活动的主要特点。

3.问题与应用:对国内外的各类公债问题与公债活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和理性思考。

第二节为什么要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

1.主要内容:(1)公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或命题;(2)关注和重视公债问题的几个理由。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债的基本功能。

3.问题与应用:理解公债活动与问题的重要性,掌握公债的基本经济功能。

第三节公债:概念、本质、特征及其种类

1.主要内容:(1)公债的概念界定;(2)公债的本质之争;(3)公债的

“三性”特征;(4)公债的种类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种类。

3.问题与应用:重点掌握公债的多重内涵、内在本质及其“三性”特征。

第四节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1.主要内容:(1)公债经济学的学习目标;(2)公债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学习公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3.问题与应用:理解学习公债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

(三)思考与实践

1. 如何理解公债的概念、本质与特征?

2. 什么叫公债结构?

3. 理论联系实际,请您谈谈我们为什么关注和学习公债经济学?

4. 如何学好公债经济学?请谈谈您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二章中外公债理论学说的发展及其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西方公债理论学说的不同流派及其基本内涵。

2.了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公债理论学说及其主要观点。

3.理解不同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差异及其分歧的根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主要内容:(1)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公债理论;(3)

约翰穆勒的公债理论;(4)卡尔迪策尔的公债理论;(5)凯恩斯学派

的公债理论;(6)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债理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古典公债理论学说;李嘉图等价定理;国家经费

生产性学说;公债负担论。

3.问题与应用:掌握西方公债理论学说的不同流派及其基本内涵。

第二节政府财政会计核算的资金

1.主要内容:(1)马建忠的公债思想;(2)梁启超的公债思想;(3)马

寅初的公债思想;(4)陈云的公债思想。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军需公债;实业公债;洋债有伤国体论。

3.问题与应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公债理论学说及其主要观点。

第三节不同公债理论学说分歧背后的根源辨析

1.主要内容:(1)不同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分歧;(2)理论分析背后的

原因探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善恶论;公债理论假设。

3.问题与应用:理解不同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差异及其分歧的根源。(三)思考与实践

1.简要回顾和评述西方不同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公债观点。

2.试分析和评述梁启超的公债思想。

3.讨论不同公债理论学说的主要差异及其差异背后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等价定理、资产效应与公债幻觉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主要内涵及其背后的理论假设;

2.了解公债资产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学说观点;

3.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债幻觉的正确表述、产生原因及其实际影响(尤其是

债务财政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征税还是借债:历史的争论

1.主要内容:(1)英法战争中的公债与税收选择问题;(2)李嘉图的公

债观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李嘉图的公债观点及其历史背景。

3.问题与应用:理解李嘉图公债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环境;

第二节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

1.主要内容:(1)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的思想起源;(2)李嘉图税

收与公债等价定理的前提假设与理论化表述;(3)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政

策含义;(4)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丰富和发展;(5)莫迪里阿尼、

托宾和满亏: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批评和质疑。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李嘉图等价定理;具有利他主义的遗产行为动机;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3.问题与应用:掌握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主要内涵及其背

后的理论假设。

第三节公债资产效应理论

1.主要内容:(1)公债资产效应: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解释;(2)公债资

产效应对总需求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资产效应;勒纳效应;庇古效应;卡尔多效应。

3.问题与应用:了解公债资产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学说观点。

第四节公债幻觉、债务创造与债务财政

1.主要内容:(1)公债幻觉:概念及其解释;(2)公债幻觉的数学化表述

及其产生原因探析;(3)公债幻觉与债务创造;(4)公债幻觉下的债务

财政问题。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公债幻觉;财政幻觉;货币幻觉;债务财政。

3.问题与应用: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债幻觉的正确表述、产生原因及其实际

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1. 什么是巴罗-李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结合实践,试谈谈巴罗-李

嘉图税收与公债等价定理在中国成立的可能性。

2. 在解释公债幻觉与公债资产效应概念的基础上,试分析两者之间的不

同与关联?

3. 运用理论分析工具或实际案例,印证公债幻觉与债务财政之间的理论

假说。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四章公债挤出效应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1.运用IS-LM模型分析公债的挤出效应并理解其经济学含义;

2. 运用AD-AS模型分析公债的挤出效应并理解其经济学含义;

3. 掌握影响公债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并了解中国的公债挤出效应情况。(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债挤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1.主要内容:(1)IS-LM模型与公债挤出效应;(2)AS-AD模型与公债挤

出效应;(3)分析公债挤出效应的其他模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挤出效应;IS-LM模型;AS-AD模型;流动性

陷阱;债券挤出效应;筹资挤出效应。

3.问题与应用:运用IS-LM模型与AD-AS模型分析公债的挤出效应并理

解其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中国公债挤出效应分析

1.主要内容:(1)公债挤出效应的不同类别分析;(2)中国公债挤出效

应的探讨及其争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零挤出效应;部分挤出效应;挤入效应。

3.问题与应用:掌握影响公债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并了解中国的公债挤

出效应情况。

(三)思考与实践

1. 运用公债挤出效应理论,讨论近几年我国公债挤出效应的大小。

2. 有一种公债“挤进”私人投资的说法,认为公债具有外部效应,有利

于私人投资,因而对私人投资有挤进作用,而不是挤出效应。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章公债负担、公债风险与公债危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公债负担的概念、类型及其适度性理论;

2. 了解和掌握公债风险的科学内涵及其公债风险矩阵相关理论知识;

3. 理解公债危机的理论界定、认定标准及其与公债风险之间的联系与差

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债负担及其限度理论

1.主要内容:(1)公债负担:概念与类型;(2)公债负担限度的理论解

释;(3)公债负担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衡量指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负担;公债适度规模;公债代际负担。

3.问题与应用:掌握公债负担的概念、类型及其适度性理论。

第二节公债风险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1.主要内容:(1)公债风险:概念与类型;(2)公债风险矩阵与公债风

险管理;(3)中国公债风险的有无与大小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风险;直接公债风险;或有公债风险;显性

公债风险;隐性公债风险;公债违约风险;公债再融资风险;公债流

动性风险;公债市场风险;公债风险矩阵。

3.问题与应用:了解和掌握公债风险的科学内涵及其公债风险矩阵相关

理论知识。

第三节公债危机与公债风险:从理论到现实

1.主要内容:(1)公债危机的界定及其存在区域;(2)公债危机与公债

风险的简要比较:联系与差异;(3)中国是否存在公债危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危机。

3.问题与应用:理解公债危机的理论界定、认定标准及其与公债风险之

间的联系与差异。

(三)思考与实践

1. 如何理解公债负担?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探讨公债负担的限度性。

2. 什么是内债负担和外债负担?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3. 公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回事吗?在全面理解公债风险概念的基础

上,试探讨公债风险的结构与类别。

4. 什么是公债危机?试剖析公债危机与公债风险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

异。

5.在您看来,目前中国存在公债风险还是公债危机?在结合实践的基础

上,请阐明理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六章公债市场投资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为投资品的公债的基本性质、投资特性以及主要类型,并理解公

债在投资组合中的重要地位;

2.深刻理解我国公债市场的作用、功能及其分布,掌握公债收益率相关理

论知识;

3.了解公债投资面临的可能风险以及防范措施,理解消极型和积极型两种

不同类型的公债投资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作为投资品的公债分析

1.主要内容:(1)公债的主要参数、基本性质与投资特性;(2)公债定

价的影响因素与基本原理;(3)公债债券的主要类型及其异同比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风险厌恶者或风险规避者;金边债券;债券面值;

净价交易;票面利率;债券期限;剩余期限;应计利息;预期收益率;

持有期收益率;

3.问题与应用:了解作为投资品的公债的基本性质、投资特性以及主要

类型,并理解公债在投资组合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公债市场的一般性分析

1.主要内容:(1)中国公债市场的兴起与发展;(2)中国公债市场的分

布与功能。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记账式公债、

凭证式公债;无记名公债;储蓄公债。

3.问题与应用:深刻理解我国公债市场的作用、功能及其分布,掌握公

债收益率相关理论知识。

第三节公债投资的风险防范与投资策略

1.主要内容:(1)公债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2)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债

投资策略:消极型与积极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消极型投资、

积极型投资。

3.问题与应用:了解公债投资面临的可能风险以及防范措施,理解消极

型和积极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债投资策略。

(三)思考与实践

1. 作为投资品的公债都包括那些基本参数或主要因素?试解释其基本含

义。

2. 试与其他投资类型相比较,解释公债投资的基本性质。

3. 在我国公债市场上,公债债券都有哪些不同品种?试分析其异同。

4. 简要分析公债市场的功能作用。

5. 公债投资也存在风险吗?试结合国内外公债市场实践进行简要分析。

6. 如何识别消极型投资策略和积极型投资策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食堂

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

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七章公债经济效应分析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财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以及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2.掌握公债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传导机制等政策三要素的主要理论

内涵。

3.理解公债的准货币属性及其与货币效应相关的理论知识;

4.重点掌握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以及三种政策之间

搭配的必要性,理解公债政策(包括减税公债政策与增支公债政策)与

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掌握公债政策对短期经济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不同

影响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回顾

1. 主要内容:(1)经济波动的理论回顾;(2)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3)

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济波动;经济增长。

3. 问题与应用:了解财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以及公共政

策的重要性。

第二节公债政策的金融性或货币性分析

1. 主要内容:(1)公债:特殊的金融品种或准货币;(2)公债、基础货

币与货币供应量;(3)公债与金融政策“三大法宝”之间的关联机制。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总量政策;公债结构政策。

3. 问题与应用:理解公债的准货币属性及其与货币效应相关的理论知

识。

第三节宏观经济稳定中的公债政策:目标、内容与传导机制

1. 主要内容:(1)公债政策目标;(2)公债政策内容;(3)公债政策传

导机制;(4)公债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政策目标;公债传导机制;通货膨胀税;准

货币;公开市场业务。

3. 问题与应用:掌握公债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传导机制等政策三

要素的主要理论内涵。

第四节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

1. 主要内容:(1)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内在联系;(2)

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矛盾与差异;(3)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同运作。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积极公债政策;减税公债;增支公债。

3. 问题与应用:重点掌握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以

及三种政策之间搭配的必要性。

第五节公债政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1. 主要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三类模型;(2)两类不同的公债:减税

公债与增支公债;(3)价格粘性模型下的公债效应;(4)价格完全伸缩模型下的公债效应;(5)经济增长中的李嘉图等价定理。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价格粘性模型与价格完全伸缩模型下的公债效

应。

3. 问题与应用:理解公债政策(包括减税公债政策与增支公债政策)与

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第六节公债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1. 主要内容:(1)公债政策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原理;(2)公债影

响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3)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考察: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公债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3. 问题与应用:理解公债政策(包括减税公债政策与增支公债政策)与

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三)思考与实践

1.试分析公债政策的特殊性及其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联系

2.根据专栏7-1有关案例素材,法国财政赤字和规模“双超标”会有什么

样的财政经济后果?为什么会使欧盟财政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请阐述

观点并作简要分析。

3.为什么公债被称为“准货币”?公债与通货膨胀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

联。

4.简述公债政策促进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

5.讨论和评述公债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程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八章地方公债管理政策的考察和比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地方公债的概念、种类、特征和功能;

2.了解我国目前的地方公债现状以及国内外的地方公债政策;

3.了解并判断我国地方政府公债政策的改革取向。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方公债的一般性分析

1. 主要内容:(1)地方公债的概念和特征;(2)地方公债的经济功能;

(3)地方公债发行的理论依据。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方公债;地方债券;显性债务;隐性债务;或

有债券;市政债券。

3. 问题与应用:掌握地方公债的概念、种类、特征和功能。

第二节国外地方公债管理政策考察

1. 主要内容:(1)美国地方公债及其管理;(2)日本地方公债及其管理;

(3)法国地方公债及其管理;(4)国外地方公债管理政策的比较。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方公债;地方债券;显性债务;隐性债务;或

有债券;市政债券。

3. 问题与应用:了解国内外的地方公债政策。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历史沿革与正式发行

1. 主要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地方政府债券实践;(2)

国债转贷的代发代还模式(1998-2010年);(3)地方政府债券的自发自

还试点模式;(4)新《预算法》下的地方政府债券正式发行模式(2015

至今);(5)中国地方公债规模及其增长态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地

方债代发代还模式、地方债自发自还模式;债务置换;债务余额限额管理

制度;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

3. 问题与应用:了解我国目前的地方公债现状;了解并判断我国地方政

府公债政策的改革取向。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要评述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讨论地方公债的特点与

功能。

2.试比较中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其管理的异同。

3.什么叫地方债务置换?试讨论其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债务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阶段?试

分析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

5.随着新《预算法》的生效和实施,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入了新的历

史阶段,试讨论新历史阶段我国地方债的新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第九章外债的积极利用与风险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外债的概念、本质以及外债与内债、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异同;

2.了解世界各国在外债利用过程中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

3.理解外债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原则、措施以及应注意的风险问题;

4.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及其本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债的一般性分析

1. 主要内容:(1)外债的概念及其内涵;(2)外债的两重性分析;(3)

外债与内债、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4)外债与经济增长:“引擎论”与“桎梏论”。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外债;外延外债;内涵外债;生息资本;外商直

接投资;外债引擎论;外债桎梏论。

3. 问题与应用:掌握外债的概念、本质以及外债与内债、外商直接投资

之间的异同。

第二节外债的利用:经验与教训

1. 主要内容:(1)举借外债的正面经验;(2)举借外债的反面教训。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偿债率;债务率;债汇率。

3. 问题与应用:了解世界各国在外债利用过程中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

训。

第三节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的重要环节

1. 主要内容:(1)外债的规模管理及其风险控制;(2)外债的结构管理

及其风险控制。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偿债率;债务率;债汇率。

3. 问题与应用:理解外债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原则、措施以及应注意的

风险问题。

第四节亚洲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外债危机吗?

1. 主要内容:(1)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蔓延;(2)亚洲金融危机的

共同特点及其本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亚洲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及其本质。

3. 问题与应用: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及其本质。

第五节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外债风险及其控制的复杂性

1. 主要内容:(1)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外债风险产生的必然性;(2)开放

型经济条件下外债风险管理: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债务周期理论;“两缺口”理论。

3. 问题与应用:理解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外债风险管理所采取的原则、措

施。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外债?内涵外债与外延外债之间有何不同?

2.试讨论和评价外债的两重性。

3.分析并比较外债与内债、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异同。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债管理的重点、原则以及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5.亚洲金融危机是一场危害极其严重的危机,那么此次危机的起因是什么

呢?其本质又是什么呢?

6.什么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能用来偿还外债吗?请适当讨论其可能性

和必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启发、鼓励学生的独立自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 张雷宝:《公债经济学:理论、政策、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肖鹏:《公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麦克·威廉姆斯(Mike Williams)编,张伟,余亮等译:《政府债务管理:新趋势与挑战》,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4.(法)雅克·阿塔利著, 吴方宇译:《国家的破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方元子修订日期:2019年2月

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法制经济,还必须是法治经济,《经济法》课程是我国非严格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法律手段的综合体现。该课程属于国内法的范畴,主要讲授我国各类工商组织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行的秩序监管、宏观调控的法规监督等内容。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定位上,《经济法》课程不是只采取法律语言,不是单纯讲法规条文,而是注重法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抽象原则与具体应用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通过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剖析法律规则的要求与市场主体的实际活动的差距。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既提供市场主体设立、市场运行秩序、宏观调控等领域具有约束力和保护力的规则,也提供现行法律规则的出台及其具体适用的情境分析和政策管理的思考。 S ocialism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the genuine governance of law instead of the issuance of the law. The course of Economic Law i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the legal mean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s in economic operation. This cours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domestic law, mainly teaching the market access of various industrial and - 8 -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 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农村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农村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2131A 课程性质选修 学时32 学分 2 适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先修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 I 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 1.导论 2.农村公共管理组织与模式 3.农村公共资源管理 4.社区服务与管理 5.农村公共管理与法制 二、课外作业 案例分析:1.高某与×乡政府指导农民发展林业生产 2.印度尼西亚通过取消补贴保护环境资源 三、实习无 四、实验无 五、课程设计无 六、教材与参考书 陈树文,王大刚编著《公共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 汪玉凯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2 朱崇实,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Ⅱ大纲说明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依据公共管理学原理系统介绍农村公共管理的知识和理论,研究有关农村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旨在让学生了解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认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掌握有关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兴趣和做好本项工作的本领。 二、课程具体要求 1.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知识。 2.理解农村公共管理的含义,了解其内容,掌握公共管理方法的应用。 3.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运用公共管理学原理分析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问题,并能给出解决的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1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本课程教学的课前知识是管理学原理,并与《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四、各章重点与讲解内容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公共管理理论,农村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农村公共管理知识的意义。 第一章:农村公共管理组织与模式 一作为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乡政府 二作为准公共管理主体的非乡政府公共组织 三农村公共管理人员 四农村公共管理模式 第二章:农村公共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二自然资源管理 三信息资源管理 第三章:社区服务与管理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农村治安?秩序,环保,医保,科技推广,教育,文化 二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管理 三农村公共财务管理 四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 五农村公共项目管理 第四章:农村公共管理与法制 一公共管理法律规范及其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二对农村公共事务的依法管理 三对农村公共管理主体行为的规范,监督与管理 四推进农村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创新 五、课外作业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拟定2个案例,并给出案例的基本情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书面分析,并从中领悟到公共管理工作的作用,做好公共管理工作应具备的素养。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兴趣。 六、对实习,实验的要求无 七、对课程设计的要求无 八、课程学时分配表 九、本大纲主要起草人、审阅人 主要起草人:马天乐 审阅人:丁胜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 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 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 C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出卖劳动的收入 D.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法学》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为培养适应四个现 代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大专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经济法学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经济法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的原理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经济法的发展概况。 2.明确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 3.掌握经济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我国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 5.学会运用经济法理论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了解”、“明确”、“掌握”、“应用”是四个由低到高、逐步深入的能力层次要求。“了解”是指知道有关情况;“明确”是指在了解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准确表述;“掌握”是指在明确的基础上,能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的完整内容;“应用”是指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结合基本制度,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课程考核中,要求“了解”的部分一般不作为考核内容;要求“明确”、“掌握”、“应用”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法和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1、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经济法的研究对象、经济法律关系;了解法律行为与代理、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理解经济法的概念、诉讼时效。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 难点:经济法律关系;诉讼时效 3、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三、经济法的特征 四、经济法的形式 五、经济法的体系

《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法基础 适用专业:2015级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科函授)、市场营销(专科业余) 辅导教材:《经济法基础》宋文霞李世炜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经济法是经济管理专业所必修的一门专业法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体系,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各项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初步具备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为学习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法学基础理论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本章主要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律关系。重点是掌握经济法的概念与经济法的渊源。 第二章合同法 本章主要了解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消灭;违约责任。重点是掌握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和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违约救济措施。难点是要约和承诺的构成要件;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区别;无效合同和有效合同的区别;合同解除的概念和后果;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违约救济措施。 第三章公司法 本章主要了解公司法的定义、特征;公司的资本制度;公司的章程;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终止。重点是掌握公司的资本制度;公司的章程和公司治理结构。难点是公司的特征;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公司资本三原则;章程的效力;董事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市场竞争法 本章主要了解市场竞争法的起源、发展;市场竞争法的内容;市场竞争法的地位;市场竞争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重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40学时学分:2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廉价而高效的政府。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分别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及其应该如何干。政府的经济行为还包括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公共政策的三大部分。 通过理论教学并且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学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导论4学时 1.1与公共经济有关的问题 1.2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1.3公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结构 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8学时 2.1资源配置的内涵 2.2市场失灵 2.3政府经济职能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4学时 3.1公共物品的概念

3.2纯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3.3准公共物品的供给 第四章、外部效应理论4学时 4.1外部效应概论 4.2外部效应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4.3外部效应的纠正 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4学时 5.1公共选择方法论 5.2几个重要定理 5.3寻租理论 第六章、公共预算4学时 6.1公共预算概论 6.2几种主要的预算理论 第七章、公共收入理论4学时 7.1公共收入概论 7.2主要税种 7.3税收效应分析、转嫁与归宿 第八章、公共支出理论4学时 8.1公共支出概论 8.2公共支出分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9.1概论 9.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2016年10月全国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 A.重商主义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现代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正确答案】 D 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

A.得不到任何补偿 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 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 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会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 A.两次劳动 B.两种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企业信用 D.消费信用 【正确答案】 A

经济法学教学大纲(72课时)

经济法学 教学大纲 院(系、部): 法学院 教研室: 民商经济法教研室 日期: 2008 年11 月10 日

目录 第一编总论 (3)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4) 第三章经济法的概念 (5) 第四章经济法的本质与特征 (6) 第五章经济法的地位 (7) 第六章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8) 第七章经济法的价值 (9) 第八章经济法律关系 (10) 第二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 (11) 第九章企业规制法律制度 (11) 第十章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13) 第三编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14) 第十一章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理 (14) 第十三章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18) 第十四章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9) 第四编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23) 第十六章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理 (23) 第十七章国有资产管理法 (24) 第十八章金融法律制度 (27) 第十九章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31) 教学课时分配表 (36)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概念;了解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理解经济法是法学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演变;公法与私法相互融合产生了经济法 三、教学内容 一、传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不相融性及公法与私法的严格分野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含义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就是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它与政治国家和统治体系相对,包括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湮没的社会生活领域。 约翰.洛克(英)认为“国家或政治社会是基于人们的同意而建立的,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赋予国家以权力 (二)传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不相融性 (三)传统公法与私法的严格分野 二、市民社会的局限性及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 (一)市民社会的终结 (二)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 三、经济法是20世纪法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四、教学课时分配 2课时 五、教学参考书目 1、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绪言。 2、史际春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绪论。 3、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绪言。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 课程号:3150051 制定(修订)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制定(修订)人或执笔人:赵建国 制定(修订)时间:2009年2月 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需要预修《宏观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全面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国家预算、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地方公共经济。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践上能够运用其来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

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有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或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的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开展课堂讨论。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 总学分:3 教材使用:张向达、赵建国、吕丹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参考教材: 1.樊勇明编著:《公共经济学导引与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斯蒂格里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张向达、赵建国、吕丹,《公共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5.郭庆旺,《公共经济学评论》,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年-2008年出版。 6.阿兰.J.奥尔巴克,马丁.菲尔德斯坦,公共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彼得·M ·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刘立群、杨越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9.张军涛、赵建国等,《公共管理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朱柏明,《公共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进度计划

自考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2017年10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题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选项】 A.数学方法 B.系统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考点】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题干】自然经济()。 【选项】 A.是开放性的经济 B.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C.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D.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D 【解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势;二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性经济;三是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 【考点】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3.【题干】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选项】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答案】B 【解析】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4.【题干】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选项】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积累理论 C.商品二因素理论 D.劳动二重性学说 【答案】D 【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考点】商品和价值——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5.【题干】1只绵羊=2把斧头,是()。 【选项】 A.简单价值形式的公式 B.扩大价值形式的公式 C.一般价值形式的公式 D.货币形式的公式 【答案】A 【解析】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考点】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形成与本质 6.【题干】资本总公式是()。 【选项】 A.W—G—W

经济法教学大纲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2016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经济法》 英文名称:Economic Law 课程编码:082022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开课学期:第2学期 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大纲编写模板 课程学分: 3 课程学时:总学时数54,理论学时48,实践学时6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 《经济法》是普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管理类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高职院校管理系财务管理、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中的必修课,在课程改革方面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教学内容应轻理论体系重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应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并重,课程考核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 《经济法》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加强对我国现行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制观念并使其具有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经济法问题的能力;熟悉经济活动范围内涉及法律问题的解决程序和有关办法,为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做一个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管理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具体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特征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2.掌握宏观调控法律规范、市场秩序法律规范、社会保障法律规范。 3.掌握和经济工作密切相关的民商法范畴的公司法、合同法、破产法、保险法、票据法等。 4.能够用以上所学实体法律规范分析、处理社会实际问题。 三、教学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主要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立法机关、行政管理部门所颁布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并结合人民法院及正规媒体公布的丰富相关案例予以阐述,并结合新法规的颁布予以更新和补充。尤其注重于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金融票据法律、房地产法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的讲解和分析。初步了解有关经济法律的基础理论和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现状,基本掌握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重要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并能以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典型案例,以法律视野去观察和认识不断完善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理解经济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掌握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渊源。 要求学生在本章的学习中理解对经济法基本概念,掌握有关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和经济法律关系的相关内容。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 (二)教学内容 经济法概述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纠纷解决途径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 2.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3.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难点:1.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涵义 2. 经济法律关系内容。 3.诉讼时效;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终止 第二章公司法 (一)教学要求 公司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是最典型的企业法人,公司法是调整公司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是民商法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法律部门。在本章学生要了解有关公司运行管理的基本规则。掌握我国公司法中公司的概念、特征与适用范围,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在运行规则上的不同之处,有关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的法律规定。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案例。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公司的概念、特征;熟悉公司的分类;了解公司的历史沿革。掌握公司的基本理论及公司的各种类型;理解有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概念、内容以及《公司法》中的有关规定;了解公司的变更终止与法律责任。通过学习,使学生既掌握公司法学的有关理论,同时也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公司法概述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公司的解散和清算

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国际经济法》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 (三)开课对象:法学专业 (四)课程性质: 为了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法律人才素质,国家教育部将国际经济法列为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必须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当今中国,加强国际经济法的学习、研究,对完善我国的涉外经济立法,发展与扩大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它与国内法方面的法律学科诸如宪法学、民商法学、婚姻法学、民事诉讼法学、仲裁法学等法律学科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要对上述学科的知识,至少是民商法学的内容有一定掌握。在掌握上述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入国际经济法学领域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后续课程主要有海商法学、国际贸易法学、国际投资法学、国际金融法学等。 (五)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现象,充分调动学生观察与思考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其以法学的思维模式和角色意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 要全面、系统、准确讲述它的基本理论和各个领域具体的法律原则、制度和规则,并且在讲述中要联系有关案例和我国的实践,使之既符合学科的原貌,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国际经济法学实践性很强,教学过程中,在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国际经济法基本原理的同时,要配合以古今中外的案例,特别是我国的案例,这样,在忠实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做到了通俗易懂。 、日常的讲授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建议作业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要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必须以掌握国际经济法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国内国际法的基本规定为前提。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注重记忆和理解两个环节,边阅读、边记忆、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教学案例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践中要灵活应用已经掌握的国际私法理论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六)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旨在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各国民商法等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法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学学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学习与研究国际经济法,首先要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其次就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国际经济立法与实践,特别是我国涉外经济立法与实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 系别:物流与工程管理学院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项管Q0941 姓名:赵叁林 学号: 090703013 2012年 5 月 25 日

论制度的实施机制对制度效率的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效率的影响 内容摘要:一国正式制度实施效率的高低不但受到该正式制度本身指定是否公平的影响,还受到该国非正式制度的影响。非正式制度通过社会公众对正式制度公平认同度差异进而影响正式制度实施效率。文章分析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公平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嫁强非正式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制度效率 Abstract:A formal system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vel of efficiency not only by the formal system itself specify whether it is fair,but also by the informal system of the country.The informal system by the public on the formal system of fair recognition of differences in turn affect the formal system is implemented efficientl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system and informal system,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informal system of fair degree of the formal system,and proposed to marry a strong informal institution building proposal Key Word: Informal system, Formal system, System efficiency 新制度经济学还把制度从形式上划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两种类型。其中,宪法、法律、规章、契约等属于有形的(成文的)并在国家或组织强制力作用下实施的正式制度;而价值观念、伦理秩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属于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或无形的)并主要在社会舆论和社会成员自律等非强制力或“软约束”作用下实施的制度。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文化的一部分,可统称为意识形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国家暴力的行使不但同样具有成本并且还有可能导致成本大于收益的无效率情况出现。在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一个社会就需要通过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来克服机会主义行为以使社会得到稳定。对于意识形态的界定,诺斯认为应强调三个方面:“(一)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并被一种‘世界观’导引,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明了。(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对收入分配的‘恰当’评价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实际上,他们试图去发展一套更‘适合’于其经验的新的理性。”

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公共财政学》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生课程 2013年春季学期 上课时间:每周四7-9节(15:10-18:00) 上课地点:理教314 任课教师:李力行 联系方式:lilix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11458520.html,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研究生专业课,要求选课同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背景。本课程将介绍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并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重点讨论个人和公司税收的经济效果、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以及中国财政税收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等题目。 考核方式: 20%-出勤与课堂参与; 25%-文献报告(1-2次); 25%-审稿报告(1篇); 30%-研究计划(学期结束后一个月以内提交) 课程提纲: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1.2 Taxation and efficiency, tax avoidance and evasion 1.3 Application to China 2. Expenditure 2.1 Social security 2.2 Other public insurances 2.3 Public goods, education, and program evaluation 3. Fiscal 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1 Economic theory of federalism 3.2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 3.3 Interaction of fis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local governance 阅读材料: 1. Taxation 1.1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taxation: labor supply and taxable income Macurdy, Thomas (1992).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of Taxes: A Reexamination of Some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May, pp. 243-49. Eissa, Nada (1995) “Taxation and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as a Natural Experiment” NBER Working Paper 5023. Eissa, Nada (1996). Labor Supply and the 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of 1981. In Empirical

(完整版)《经济法学》课程教学大纲(法学专业)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经济法学Economic-Low 二、课程编号:04025030 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无 六、适用专业:法学及财经本科各专业 七、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经济法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内容; 3、使学生掌握经济案件的分析及裁判方法。 八、说明: 经济法学是高等院校法学类各专业及一些财经类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着重于阐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经济法这一法律工具,为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大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及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经济法学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经济法学的基本内容,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反映经济法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 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经济法学科的最新成就; 3、基本原理、基本法律、法规和案例的有机相结合; 4、尽可能总结、概括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在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和移植西方国家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经济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合乎科学原理的部分法律、法规,使之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法、执法及司法实践相结合,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体系服务。 根据上述设想,大纲分成三篇:第一篇,全面地阐述经济法基本理论和基本

概念;第二篇,阐述市场规制法的原理与内容构造;第三篇,阐述宏观控制法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构造。 本大纲供法学及一些财经专业使用。不同专业仍可根据培养要求,确定讲授重点。但由于本大纲所列内容属于经济法学中最必要、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不宜任意取舍,以免影响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九、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篇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经济法的历史 [提要]本章是经济法学的开端,它以经济法的观念演化和制度变迁为经,以经济法在西方国家、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为纬,对经济法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及法律文化背景;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的内容范围等,作了发生学的论述。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本学科的历史渊源和轮廓有所了解,是以后各章的学习前提基础。 第一节经济法思想史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法学说 1、摩莱里:经济法概念的提出; 2、德萨米:对现代经济法概念的使用; 3、蒲鲁东:对经济法产生原因的揭示。 二、资本家经济法学说 1、经济法母国——德国的学说; 2、日本的经济法学说。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学说 1、前苏联的经济法学说; 2、东欧国家的经济法学说; 3、中国经济法的新旧“诸论” 第二节经济法制度史 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制度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