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一、朋友间的交往——“缘”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

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辄止,毋自辱焉”。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可能越走越远。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

3.中行

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狂者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倚,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曾参的父亲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点,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

【案例1】

有一次孔子有四个学生在身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孔子笑了笑,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回答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第十一》)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弹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欣赏曾点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军事家之类的,为国家服务。他那个志向呢?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这是生活的情调,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他的志向配合: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就有点得意忘形,露出马脚了,为什么呢?曾点真的做得到吗?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

他也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点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四、“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友损友都是友,我们交朋友很多时候是缘分成熟而成的,朋友也会慢慢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成为朋友了,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直代表真诚而正直,这是交朋友第一种。真诚正直的朋友一般也称为畏友,敬畏的朋友,他在场你就必须收敛,他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你做了一些事,别人知道了都无所谓,让他知道了,就会跑来告诉你,你再这么做就不是我的朋友,要划清界限,叫做友直。如果朋友真的都这么正直的话,那真的很累,严重的时候不能开玩笑。

●友谅。这个谅有两个含义:守信用和体谅。谅这个字,作为守信用有它的意思,儒家对于守信用有非常精彩的看法。

【案例2】

在春秋时代,齐国出现内乱,两个公子逃到国外看谁先回来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完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投资概念,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然有两个公子,我们就一分为二,一人跟随一个,将来一定有一个成功的,讲好,将来一定要救另外一个,结果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公子小白回国,成为国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齐桓公问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说不行不行。他说你要成就霸业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这个人是谁呢?管仲。齐桓公说,别人还可以考虑,管仲坚决不行,因为两军对战的时候,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高一点,低一点,齐桓公都没命了。所以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管仲坚决不行,我还要杀他,鲍叔牙说你想成就霸业还要再考虑一下。

齐桓公这时收到一些情报,他对鲍叔牙说,你知不知道管仲当官的时候贪污过?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为了赡养他的老母亲。齐桓公又说,管仲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临阵脱逃你知道吗?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这么好的朋友都为你辩护了,齐桓公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推荐,我就接受吧。齐桓公就称管仲为仲父,拜他为相,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就靠了管仲。好了,这是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过了几十年,管仲快死了,接着我要说的是《庄子》里面说的故事,齐桓公说,仲父万一你不幸走了,谁可以当宰相?管仲就说,大王以为如何?齐桓公说,鲍叔牙如何?管仲说不行。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说,他这个人太清高,记忆力不错,专门记得别人的过错,当宰相就要心胸宽广,不然你很快就会和国君处不好,和大臣也处不好。到最后变成上下不能沟通了,这段故事很生动,说明了朋友之间了解很深刻,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管仲反而不赞同他接自己的位置。你说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朋友,历史上被称为管鲍之交。

●友多闻。现在很多朋友见面了就互相倾诉,心里面的苦恼,你讲完了该他讲,所以我建议朋友说,你说,你有什么苦难,在家里面cd先录好,见面交换cd就好了,回家自己慢慢听,所以友多闻的话,就是要强调平常各自博学多闻,见面就是要互相交换观念,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办法,后面曾参说,君子以文会友,就是这个意思。博学多闻以后你才有文化素养,才有艺文的能力,你跟朋友交往才能丰富精彩。

2.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友便辟:装腔作势,有些朋友会装腔作势,喜欢充老大,充门面,在任何地方发号施令,和这种朋友交往没什么意思,因为他不够真诚。

●友善柔,善柔就是专门去顺从你的意思,我们把他翻译成刻意讨好,你说什么他都赞成,见面之后他就称赞你,说实在,这些朋友我们也很喜欢,这边就是称赞,老师你讲得真好,你说的都对,人都有这种别人认同的心,这种朋友他会带来的害处,以为自己很好了,就没有进步了,对我来说,我必须经常抵抗来自这样的诱惑。

●友便佞,叫做巧言善辩,有些人学问不好,但是口才很好,什么话都可以说得很有趣,碰到这样的朋友,我们也要小心。

五、“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叫做:“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论语·季氏》)。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

1.益者三乐

●第一种叫做“乐节礼乐”,是指用礼乐来调节生活的快乐。用礼乐来调节生活,虽然是一板一眼的样子,但是不要忘记,生活是细水长流。你要怎样才能把这一生,从小时候到年老,一路发展下去都很顺畅,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你用礼乐来调节就很好。礼让你跟别人之间,有适当的关系,乐可以让你和别人之间,情感的调和,可以让你和别人打成一片。可以分,可以合,生命才有秩序。如果你用礼乐跟别人互动的话,可大可久,所以乐节礼乐。

●第二个,“乐道人之善”,我把称赞别人的优点,以此为乐,通常我们都是说别人的缺点,以此为乐。在背后批评别人,说实在,真的有种乐趣。因为人类喜欢比较,在这讲讲别人,这是大家常讲的一句话,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人前没人说。所以,到最后,变成互相在挑毛病了。所以如果你养成一个习惯,乐于称赞别人的优点,以此为乐,就是有益的快乐。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事实上,好坏也会传下去的。我自己就有好多次经验,在背后,替别人讲几句公道话,你帮他讲话那个人,几年之后碰到你还是感谢你。这点我完全同意。我对朋友的定义,有两个简单的描写,第一个,朋友就是一起制造回忆的人。比如说我们是同学,一起学习,后来就有了很好的回忆。很多人常和同学一起拍照。你打开相簿一看,跟你拍照的人,都曾经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发出一种交汇的亮光。所以朋友就是一起制造回忆的。生命一个个阶段合成的,很多老朋友,你会期望长期和他们在一起。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遭遇。有时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二句话就是,所谓朋友就是在背后替你辩护的人,如果有人在背后批评,他听到了,就替你辩护,这才是真的朋友,如果你沉默,也代表认同。交朋友就是要在背后替朋友辩护,当然不是盲目的辩护了,至少你听到别人说得夸张,你就要说并非你所知如此,我跟他有直接的来往。

●第三个就是“乐多贤友”。“贤”这个字,要把他理解为杰出,乐于有很多杰出的朋友。因为你有杰出的朋友,代表你自己也有相当的水平,不然你说我有十个好朋友都非常杰出,只有我不杰出,那那十个好朋友不是很累吗?跟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怎么忽然矮了半截,所以交朋友是一种。西方有些观念非常好,他说两个人相爱的话是以裸露的身体见面,真正的朋友是以裸露的性格互相见面,你跟朋友交往的时候,性格非常的清楚,毫无保留。这种性格上毫无保留只有对朋友,他们相知相惜。

2.损者三乐

●第一个“乐骄乐”,以骄傲的快乐为乐,骄傲就是被别人吹捧,或者自己达成什么目标了,其实有些人就是喜欢胜过别人。有个人有天回家,跟他太太说,今天是我的好日子,today is my day ,太太说,怎么是你好日子呢?他说我今天胜过了两个奥运冠军,奥运金牌。太太说你也没有哪一方面特别擅长,你怎么会胜过两枚金牌呢。他说我跟奥运游泳冠军比赛打网球,跟网球冠军比赛游泳,两个都赢了。所以我胜过了两个金牌。你自己要设法想一些快乐的事情。所以乐骄乐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个会有害处,你跟别人比较总希望胜过别人,我们被别人胜过的时候,我们心里不好受。我们胜过别人不是一样吗?

●第二个,叫作“乐逸游”。佚游就是说每天到处游玩,游手好闲。游手好闲是有条件的,你口袋有钱你才能游手好闲,如果你口袋空空,你游手好闲那是毫无乐趣的。所以如果你家里面,条件很好,或者是朋友,有些人,有资源,那你每天这样游手好闲是有损害的。

●第三种,是“乐宴乐”。宴就是每天吃饭喝酒。所以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是损者三乐。里面跟朋友都有关系,交朋友就要从生命里联想到生命里有苦乐。通常我们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苦跟乐怎么分辨,你个人怎么选择。有时候分道扬镳,最后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

【案例3】

庄子有一次特别提到子贡,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子贡大家都很熟悉,另外一个比较少谈到的,叫做原宪。我们讲《论语》的十四篇,叫做《宪问篇》,就用“宪”这个字作为篇名。他请教什么是羞耻,叫做宪问。那么在《庄子》里就说了,原宪很穷很穷,恐怕比颜渊还穷。他住的地方看起来惨不忍睹,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那个门,也没有门闩,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可以偷。他在家里面,也过得蛮自在的。子贡来拜访他,子贡这个同学,特别有钱。他做生意成功,发了大财,子贡坐着高大的马所拉的马车,身上穿着名牌的服饰,去看原宪。但是马车太大,巷子太小,进不去,子贡只好走下来,按照门牌号码,找到之后。他说:老兄,你怎么落魄到这种地步呢,他跟原宪这样说。原宪脸色一板,我这是穷困,不是落魄。真正的落魄是念书人,有道德,有理想不能实践。子贡立刻满脸羞惭,因为,他们以前受孔子的教育,就是这个原则,君子固穷,我今天正好在固穷。你子贡从来没穷过,你还不能当君子。子贡一听,就很惭愧,因为他自己乘坐高大的马车,很漂亮的马车,穿着漂亮的衣服,就以为是成就。但是原宪就跟他说,老师讲的不是这个。所以这个说明,你交朋友,相原宪就是友直,我非常清楚的告诉你话,我毫不妥协,你这样做是违背老师的教导。有这样的朋友。子贡立刻惭愧了,代表什么,子贡还不错。如果子贡翻脸说为什么要惭愧呢,我就是喜欢这样子。那就不能称子贡了。

六、“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牛,牛就是牛,牛马的牛,司马牛,司马牛这个学生,个性很急躁,没有什么耐心,他有一次听到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他很羡慕,我们念书有时候发现孔子因材施教之后,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因为好学生提问题,老师回答很精彩,都可以写成对联的,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说能不能讲详细一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请教完毕之后,别的学生也想知道什么是仁,“仁”这个字在翻译上,最好理解成人生正途,所以颜渊请教什么是人生的正路,孔子的回答克己复礼。孔子回答之后,司马牛终于上场了,他等了好久,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他吓一跳,怎么老师回答我那么短呢,别人回答都怎么好听,解释了半天,还给写对联的,回答我的只有四个字,行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他说话吞吞吐吐,其言也讱,说话慢一点不要紧,要谨慎一点,司马牛再问他,这样就算是仁吗?孔子说是,这个很难做得到。

司马牛有时候很难过,他就抱怨,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别人都有好兄弟,只有我没有,孤单。书念得不错的子夏就说,我曾经听老师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接着他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他说,你作为一个君子,敬就是我非常得谨慎,非常得慎重认真,没有任何闪失,跟别人来往,能够自我约束,能够恭,能够合乎礼的要求。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当然是包括各个地区的人,因为古时侯的人,他也有没有开化的边疆地带,现代来讲的话,就是世界各国了。你只要秉持敬跟恭,就是从自己努力行善,守规范开始,交朋友不是问题。

所以,我们谈到交朋友,也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从人性的角度,跟别人平等,互相尊重,也互相帮助的角度,那么,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差异。我们有时候,专就朋友来看的时候,孔子讲人很有意思。他说晏平仲这个人,很善于和别人交朋友,那我们当然想知道,什么叫很善于和别人交朋友呢。他说他跟别人来往,久而敬之,时间很长久了,敬之。所以问题来了,时间长久了,别人尊敬他,还是时间长久了还是他尊敬别人,这里面就有些争议

了。但是我个人理解我还是比较赞成,时间长久了还是别人尊敬他,这是比较合理的。假设,我说我这人很会交朋友,时间长久了,我还是很尊敬我的朋友,这个是比较容易。但是时间长久了,让朋友尊重我这很不容易。因为朋友开始都很客气,后来,很熟悉了以后,就没大没小,说话有时候口无遮拦,开玩笑的时候,也不怕,别人生气,像这种,交朋友,到最后,就比较没有尊敬,比较没有亲密。那孔子就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久而敬之。久而人敬之,时间越久,别人也越尊敬他,这个特别困难。比如西方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做仆人眼中没有伟人。所以你看越是亲密关系的人,越能尊敬你,说明你这个人于公于私,于外表,于内在,一以贯之,做人的挑战就在这里。否则让别人不认识的人称赞你,那是很容易的,很容易名过其实。

七、总结

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因为他把善界定在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跟任何人来往的时候,都要问,这个关系适当吗?我们如何一起努力使它们变得更适当,更美好。有朋友一起奋斗的话,才能完成共同的理想。尤其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一定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所以儒家的思想推广出来以后,每个人都从真诚出发,见到其他的朋友,不管是缘深缘浅,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肯定。那少数特殊的朋友,孔子可以作为我们效法的对象,重视情谊,至少可以以子路作为表率,骏马衣裘跟朋友用,就算用坏了也毫无遗憾。这一切都会过去,但是朋友的交情使人格的尊严,充分实现。

《孔子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可见我们这个

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

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

第三个意思: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所以庸有三个意思,从字义上说,庸者常也,是个常道;庸者不易也,庸者用也,中庸也许就是用者这样的意思。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孔子,他说:“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老师的“师”其实是指颛孙师,是子张;“商其实是卜商,也就是子夏。他们都是孔门了不起的弟子。在性情上面,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啊?孔子就说,在品行上“师也过,商有不及”。子张有时候会稍微过头一点,子夏有时候会有不足、不及,还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子贡就问,“然则师愈与?”那是不是子张过了一点更好呢?孔子的回答是:“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没有达到中正的标准。要死守一个中道,子夏的处事有一点赶不上,子张的处事有一点过头,这样都不好。

孔子还有一句话,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这个内容,文和质要相当,形式和内容相当才比较好。孔子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不至于太淫荡,哀伤的时候也不是过分的痛楚,保持一个中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表达是这样。孔子的弟子说孔子的性格是“温而厉,威而不猛”,他有威风,但是不至于过分,不是像现在主张的超男、猛男。然后“恭而安”,恭敬又很安详,严肃、恭敬而又很安详。

三、中庸之道的原则性

中庸之道是不是不要原则呢?是不是说滑头主义呢?是不是说老好人?是不是迎合所有的人?有的人说孔子是主张乡愿的,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儒家在原则性上非常的好,像孔子,有道的人请他去做官、治理国政他不去,所以他有原则立场,不是哪个政治家把儒生抓来就怎么样的,他可以不昭。所以中庸之道不是乡愿,不是“滑头主义”。《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随时的符合标准,要与时迁移、与时携行的。孔子也是主张礼、乐这些方式、这些原则、这些标准都是可以调节,和时代的要求相中和的。孔子讲立于礼,不是机械的而僵死的符合某种教条,他提出一个“权”的观念,权利的权字,就是秤砣,通权达变是儒家中庸的思想,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动态的平衡,大家也要想到中庸,我告诉大家一定要想到从前他到紫禁城、到十三陵这一条中轴线,城市美学对称平衡的一个原则。

孔门有一个大弟子叫有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用一种专门的规矩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的处理正好恰到好处,这是礼乐的制度的价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这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一种精神。

孔子还有一个思想叫“叩其两端而竭焉”。如果有人问他一个问题,孔子不一定马上回答他。但是孔子的方法从这个提问的问题的两边慢慢的去启发问题,然后慢慢的去回答对方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一点一点问,两端来问。我们处事,正和负、快和慢,两个方面怎么把它相互地去叩问、相互去思考,达到一种平衡。

他还有“只取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两端之中保留一个动态统一的平衡的机制具体去分析,灵活去处理,辩证地去综合。

四、中庸的涵义

孔子的孙子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作的中庸,在《礼记》里面保留的中庸、表记等等几篇文章相传都是子思写的。中庸开宗明义的三句话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讲的是性、道、教三者的关系。性就是人性,《中庸》讲它是天所赋予的,有时候这些人性被遮蔽了,我们反而不知道最根本的人的特性、内在本质是什么东西,孔子子思就告诉我们了,过去有一首诗《诗经·大雅》当中的,孟子记载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首《蒸民篇》,懂得人文的道德,是一首好诗。

天养育了我们小民,每一个物、每一个事都有它内在的原则,那么作为人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它总是向上的、总是为善的。人和禽兽的差别是什么呢?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君子是谓君子,保留的恰好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和禽兽差别的这个差距,就这么一点点,所以我们说儒家,孔子、孟子,特别是孟子以后推崇性善论,孔子对《诗经·蒸民篇》的推崇,作为人的本质的东西是善。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我们也有道德的情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施琅之心。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抒发的属于平静的状况,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叫做“和”,我们抒发出来了,符合于我们当时所处的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伦理、社会的要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情感没有发的时候,心截然不动,是中的状态,没有过和不及的规避,中是道之提、信之德,如果情感抒发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就叫和。和是道之庸,中是天下事物的大原则,和是天下可以通行的叫做达道,君子的自省的工夫,达到至善至美综合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是各率其性,生生不已。

中和就来自中庸,它所追求的中和的境界。孔子所讲的“五伦”,又叫“五达道”,君臣、父子、朋友、夫妇、兄弟等等的关系,这五者通过人伦关系去学习人道。学习的途径还要学习“三达德”,叫智、仁、勇,日本有个公司用“智、仁、勇”作为它的公司的精神理念。“智”是智慧,知人任事;“仁”是仁慈、仁爱、推已及人;勇是勇敢,勇者不惧。

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爱好学习接近着智慧,知识不是智慧,力行实践。我们要知道羞耻就是勇的开始,知这三者才是修身,这是内圣,这跟《大学》的主张是一致的。《中庸》的境界让我们成就自己,还要成就他人,成就万物。我们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我们爱自己,我们也爱别人。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在爱自己的过程学会爱别人。这就要从我们个体的生命,从形躯中超脱出来,使万物各安其位,我们人就会提升自己的境界。孔子的第74代孙孔繁森,他就是具有成己、成物、成人这样一个精神。他在阿里和藏族同胞生活在一起,他是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他的仁德、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三达德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中庸》所讲的“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也是《中庸》所讲的平凡和伟大的统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保护天赋给我们的善良的本性,也要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我们既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不离开凡俗的生活,我们是人之子女、人之父母,我们要尽人道、尽家庭、尽社会的责任,追求真善美合一的目标。像孔繁森这样的人物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五、中庸的品德在现代的意义

“中庸”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普遍的方法。儒家思想讲和,不仅讲社会的和谐,还讲人和自然的和谐平衡,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人和自己内在的身和心,内在的平衡和谐。儒家讲和,孔子讲和而不同,和不是同,和也不是不同。和是多样的统一,“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不是天下没有对立,而是说我们要达到和谐的状态,要争取克服这些对立,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一个人文的睿智。这个智慧是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它不只是生态平衡,不只是社会的和谐,他是人和天地万物的整体的和谐的思想,这是讲的“和”,普遍和谐,这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它发挥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万物生长就茂盛。

中国哲学、儒家哲学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物我的相通。人际关系也要次序化、和谐化,天地人物之间达到《中庸》这本书里面所说到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形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思是指万事万物共同的繁荣发展,彼此不相妨害,个人所追求的道并行不悖。这就是一个宽容的、平和的、兼收并蓄的,博大恢弘的品格,这正是我们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华夏文明、华夏的种族,一个根本性的品格。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就是西方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讲的轴心文明的时代,君不见那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文化渊源之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到后来晚一点的波斯,现在的希腊人已经不是古代那个希腊雕塑的黑头发的英俊的希腊人的后代,希腊的人种已经消散斯拉夫族群中去了。埃及、印度不是古埃及、古印度的一个延续发展。中华的民族、中华的文化,在长期的中庸平衡、中和之道,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文化统和过程中,她慢慢地相延成形。它的语言、它的文化、它的生存方式、它的价值世界,一直到今天延续下来。这说明我们是一个爱好历史的民族,我们是一个爱好有一个崇高理念,有一个崇高追求的民族。我们是一个不断地吸纳周边的文化和人种,种族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代谢。这就是“中庸中道”。

中庸之美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之中,就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一个经验,我们要珍惜这个经验,我们和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他们的文化相比较,才有了真正的认识,中国华夏孔孟当然他有老庄的,还有佛家的这个智慧,都是世界顶级的智慧。

孔子在思想方法上,很重视客观的法则,反对主观的偏好,有四个方面他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太过意、私意地揣测;不要太自以为是,我们在管理中,处理人和

人的关系、人和社会、和自身的身和心的关系的时候,处理国家之间、宗教之间、语言之间复杂的矛盾的时候,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的内部事务、外部事务,家国天下事,公司的内部事务、外部事务,在处理各方面的时候,应对各方面的时候,可以学一点《中庸》,学一点孔子的中庸之道,这会增长我们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坦然地、安宁地面对各种矛盾。“中庸之道”既是人生修养的极致、最高的境界;又是一个普遍的方法学,一个方法论的原理,像松下公司那样,它是可以活用于当今的世界,圣贤的智慧是要靠我们实际地去体验的。

《如何与老板相处》

一、引言

古代社会的老板,就是所谓的国君,跟我们今天在各行各业所谓的老板那可是大不相同。今天这个时代自由开放,如果觉得老板不好,你还可以把老板开除,我换一个行业算了,要不然我自己创业,但在古代的话,恐怕这个机会就比较小了,所以我们今天选这个题目,其实所说的就是孟子他如何去观察当时君臣相处的情况,也就是说孟子作为一位大臣,他跟国君如何相处。那么在这个里面照一般的想法会认为是单向的,国君掌握权利,他让你上台就上台,让你下台你毫无办法;而另一方面,孟子他会特别强调一种相对的伦理。在于中国历代以来两千多年都是专制社会,那么在专制政体之下,一般做大臣的这些念书人他本身的选择性很低,到最后有一些话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话都出来了,但是如果说你请教孟子的话,他会想到这样的话吗?恐怕不会。这叫做相对伦理,就是国君跟我大臣,在某一方面还是相对的,你对我好我会好好做,你对我不好,我并不是完全没有招架之力,不是完全像奴隶一样听你摆布。

二、员工要尽责

以孟子来说,你如果说要跟老板相处,要跟国君相处,首先当然是要尽心尽力,效忠国君,好好照顾百姓。

【故事1】

有一个人当县长,他说如果你有一个士兵,一天有三次集合队伍的时候都没有来,你怎么办?他说不要等三次就把他处分了。处分就把他关起来了处罚他,代表你的士兵如果说不守规矩的话,不好好参加队伍集合,不好好站岗的话,那就要受到处分。

孟子先问一位县长,就是大夫了,你要这么做,他接着说那么你手下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都快饿死了。你怎么不把粮仓打开,让老百姓吃饱喝足呢?等于是你县长没有尽到照顾百姓的责任。这个县长怎

么说呢,他说打开粮仓是国家的政策,不是我一个县长能决定的,只不过说,我们国家的粮仓正好盖在我这个县,那么要打开还需要上面国君下命令才能开仓救济。他这个话也有道理,因为你不能说我是一个县长,我把粮仓打开让老百姓吃饱喝足以后,粮仓没有了,国家有什么需要那怪谁呢?但是他这样讲之后,孟子就接着问他了,他说假设有一个人替别人放牧牛羊,他就有责任替这些牛羊找到好的牧草,找到好的放牧的地方,你不能说任凭牛羊去饿死冻死,你如果没有本事照顾,就应该把牛羊交还给主人说,很抱歉这些牛羊我照顾不来。至少你尽了责任了,我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把这个事还给主人,让他另请高明。这个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说这确实是我的过错。

像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是真实的事情,说明每一个人只要说接受一份任务,他就要把他的责任尽好。在古代做官,不能说百姓没有照顾好不能怪我,因为负责粮仓的是国家的政策,不能这么说。你如果照顾不来就辞职,让别人来,别人如果也照顾不来,他不管的话他就失职,他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齐宣王听,齐宣王也很聪明,他说哎呀,这是寡人的过错,那么齐宣王这一听之后就知道说是我自己的过错,因为我没有授权让他们照顾百姓。

他有一次就直接跟齐宣王说,他说有一个人他要到南方去游历,就把太太孩子托一个孩子照顾,几个月之后回来,发现太太孩子挨饿受冻,请问他要怎么对待这个朋友?齐宣王不假思索就说绝交,这样的朋友太差劲了。请你帮助照顾家庭,结果你根本就毫不在乎他们,让他们挨饿受冻。孟子继续说,如果你有一位法官,他对于底下各层的法官都没有教好、管不好,那怎么办呢?那就把他免职,所以朋友不好绝交,官员不好免职,说得很干脆。孟子最后说,那你国家之内这些治安各方面没有做好,该怪谁呢?齐宣王就怎么做?有一个很有名的话,“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就不去谈了。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今天天气不错。所以这就是孟子的高明之处,有时候你直接讲别人不接受,你要婉转地去说,说到婉转的说,有时候再怎么说他还是有错,还不如怎么样呢,还不如顺势而行。

三、孟子与齐宣王的相处典故

齐宣王就跟孟子直接坦白了,说寡人有疾,齐宣王跟孟子公开说我有病,代表他把孟子当做医生,这个关系真是很令人佩服的一种转变。孟子就问他你什么病啊?他的病还蛮严重的,他的第一个病呢,我们照顺序,他说“好勇”。好勇就代表我喜欢去打仗,跟别人比赛看谁厉害,到最后看谁能称霸天下,这是好勇。身为一个国君呢,讲好勇的时候,这个病还不算太严重,因为哪一个国君不好勇?当时是战国时代,每一国国君都希望能够称霸。但是在这个时候,孟子也不说他好或是坏,他只跟他说你好勇吗?那我建议你要学就学“大勇”,而不要学小勇。小勇就是匹夫之勇,一个人走在路上耀武扬威的,别人瞪一眼马上过去,你瞪我干吗?让别人立刻道歉,这是小勇。随时都准备跟别人决斗的,这算什么好汉呢?你今天是身强体壮,你可以好勇斗狠,将来老了怎么办呢?所以这种小勇不值得你去学习。那你

要学就要学“大勇”,他立刻就举出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并且把标准调的非常高,甚至把古代最高的理想“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这话提出来了。上天生下了老百姓,替他们找一位国君,替他们找一位老师,就希望他能够代替天来照顾百姓,这话讲的多么样的冠冕堂皇。哪一个当国君的不会听到之后很向往呢,这就是古代的帝王的基本的责任,我代替老天来照顾百姓,那你要学就要学周文王,周文王一发怒,天下就太平,因为他讨伐一些非常不好的小的诸侯,他做了许多坏事。

【故事2】

我们讲到古代时讲一个大国讨伐小国要师出有名,那么在商汤的时候,他还没有起来革命的时候,他首先讨伐一个小国家叫做葛国,那么这个商汤讨伐葛国是因为葛国不肯祭祀。他先派人去问,你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祭祀用的牺牲,牺牲就是牛、羊、猪这些牺牲,结果商汤就派人送了几大车的牛、羊、猪,送去给他。他怎么样呢?他吃掉了。他还是不肯拿来祭祀,商汤派人问,你为什么还不肯祭祀呢?他说我没有粮食。商汤就派人去帮他种田,种田种了之后发生什么事?不但派人种田,还派很多老人和小孩帮这些种田的人送去粮食,结果葛国这个葛伯还派人在路上拦截,你们要送粮食去是吧?抢过来。有一个小孩子不肯给,就把这个孩子杀了,就是杀了这个孩子,商汤就说葛国,我要讨伐了,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商汤不是为了自己想当帝王,而是知道商汤是为了小孩子被杀,要为无辜者伸冤。

在古代,一个大的诸侯他如果愤怒的话,就会让天下太平,所以孟子把这个道理告诉齐宣王,对齐宣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等于说我好勇,勇分两种,这是哲学家的办法,澄清概念。把概念澄清以后你就会想,我本来只是单纯的好勇,心里想的恐怕是小勇,经过孟子的开导,知道还有大勇,那好,我就要学学孟子做一个正义之师,这是第一次,他好勇。

可是他后来他又说,我还是达不到你的标准,因为寡人又有疾了。“寡人好货”,喜欢发财,喜欢有很多货物,就是仓库很充实,每个人都有钱。这个时候孟子又跟他说,你好货也没有关系,因为周朝的祖先有一个人叫公刘,公刘好货,什么意思呢?仓库里面的粮食、货物满满的。他的士兵出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带满了干粮,要吃要喝都非常的充足,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好货的话,让老百姓都发财,藏富于民,老百姓都发财,你自然就有钱了。你不要说我一个人好货,家里面,在皇宫里面弄一个仓库,老百姓很穷困,这不是办法,他等于是给孟子一个古代的示范,同时给他一条路来走,孟子是给齐宣王一个示范,给他一条路来走,让他知道说我现在如果说想要好货的话,我就要设法能够让老百姓都能够富足,那我这个当国君的自然就什么都不缺了嘛,打仗的时候需要粮食、需要干戈、需要各种武器装备都没问题,他的方法是什么,推,把我自己的要求跟欲望,推到百姓身上,百姓也有这样的要求跟欲望,家家都富足,我当国君自然不虞匮乏。

那么到这个份上,已经说了我好勇,又说了我好货,发现孟子给了他很好的建议,这才说出内心里面比较不好说的话,就是“寡人好色”,因为你可以看到他这个层次,你当国君的人先说好勇,这个很可以了解,你希望国家强盛嘛,这个也算是说的出来。再说好货,哪一个人不想发财呢?最后就觉得既然讲了两个缺点,干脆讲完算了。寡人好色,这个时候孟子还是有办法,他举周文王的祖父,就是古公亶父,就跟他说古公亶父他以前喜欢一位姜氏女子,早上起来就约着去水边骑着马跑步谈恋爱,那个时候在一个国家里面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换句话说,每一个人的好色的心都可以得到满足,男男女女各自都有恋爱的对象,你如果好色,就要把这个心推到天下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男有份女有归,这不是很好嘛,他都引述《诗经》里面各种描述,引经据典,让齐宣王听了之后觉得确实有这个道理有这个事实,这是孟子的方法。所以他能够让齐宣王把心里面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儿是让人感动的,等于是他得到老板的充分的信赖,老板才愿意把自己的缺点跟他说,说了之后呢他不是跟他一起说那好,我们继续来做这些不该做的事物,不是的,他把他引到正途上面。

四、“长君之恶其罪小,奉君之恶其罪大”

孟子思想里面个观念叫做“长君之恶其罪小,奉君之恶其罪大”,意思是国君如果做坏事,我帮助他做坏事,这样的罪还比较小,国君如果做坏事,我替他找理由来解释,这个罪过就大了,为什么?国君做坏事,其实国君也知道自己做坏事,我当大臣的,帮他一起做,你做三件我再帮你加一件,这个罪还小,因为国君知道自己有错,他到一个时机呢,恐怕就会,说不定就改正了,如果国君做错事,你还帮他圆这个谎,帮他去说,你做的没有错,别人都这样做的话,那不得了,让国君变成是名正言顺我来做坏事,肆无忌惮。

所以孟子的思想在这个地方很精彩,长君之恶,你帮着老板一起做坏事,罪过还算小。你帮老板找借口,说他做的不是坏事,让他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那就糟糕了,那就是无可救药了。

【故事3】

有一次齐国攻打燕国,五十天就把燕国打下来了,齐宣王得意的不得了,他说你看我们两个国家一样大,我发兵出去五十天就把这么大的国家打下来,代表上天要我去把燕国取得,但是我们要知道燕国当时发生内乱,发生内乱的时候老百姓都希望有别的国家来主持正义,他不是希望别的国家来占领他们,谁愿意当亡国奴?谁愿意被统治呢?所以孟子就劝齐宣王,你要小心,如果说你到了燕国,不能够好好照顾百姓的话,这叫做以前是水深火热,现在水更深火更热,叫做以暴易暴嘛,老百姓怎么会欢迎你呢?当时齐宣王底下的人都说不行,我们还是要,我们还是要占领燕国,就把燕国的很多国家的宝鼎啊、重器啊全部搬到齐国来,等于是掠夺财务一样的,老人小孩也都抓起来,等于是跟燕国王室有关的这些亲戚就把他抓起来当人质,有这样的情况。孟子劝他说你做错了,但是齐宣王不听,反正我能够做,代表我应该做,代

表我天注定要我做,结果不到两年,各国都起来组成联军要对付齐国,齐宣王这一下糟了,因为他一个齐国怎么打得过什么秦国、楚国这些良国呢?别人联军来的话,你一个齐国根本不是对手嘛。结果齐宣王就很惭愧,说我真惭愧,想到孟子以前劝我不要这么做,我还是这么做,今天果然遭到一个坏的报应了,我觉得很惭愧。底下就有一个大臣跟他说,大王您不要惭愧,请问您觉得周公怎么样?周公当然是了不起,既仁且智。但是周公派管叔、蔡叔去监督殷朝的时候,因为殷朝的遗族封在宋国,那是后来的事情,周公他当时辅政派的管叔、蔡叔两个兄弟,都是他们的兄弟,都是周武王的兄弟去监管商朝剩下的这些百姓,结果跟着一起造反了。那这就说明了什么?周公如果不了解这两兄弟会造反的话,代表他缺少智慧,他如果明明知道两兄弟会造反还派他们去的话,代表他心里面缺乏慈爱。你或者没有智慧、或者缺乏仁爱之心,总会居一个错误。结果齐宣王听了之后就放心了,说你看,连周公都会犯错,何况是我呢?这就是替国君找借口,把他说成是你做的事本来是坏的,但是我找例子给你听,让你知道你做的不是坏事。这样的大臣那真是非常不应该的。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诫,你要作为君子,有三方面要小心,孔子是非常客气的,他说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的时候血气即衰,戒之在德,他把好色、好斗、好德分生命三个阶段,但是我们也知道,有些人同时具备三个毛病。

五、相对伦理的具体涵义

人与人相处,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五伦里面只有父母跟子女这一伦不是相对的,别的都相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只有父母跟子女不是相对的是一种单向的,其他都是相对的,比如说夫妻,夫妻两个感情不好,吵架,这是相对的,没有说谁一定要听谁的话。譬如兄弟,兄弟可以阋墙于内,团结对外,在家里面兄弟打成一团,在外面很团结,这种事情也常常发生。朋友更是如此,交朋友一定是有一段时间处的不错,后来个人的观念改变,志向调整了,忽然就翻脸了。

同时君臣这一伦比较的复杂,像我前面提到的,说一个做大臣的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一种绝对的观念了,等于是我把我的生死都交给国君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批评儒家,说儒家是一种宗教,我为什么说批评呢?因为这种宗教的教主是谁?就是历代的皇帝。我们都知道宗教,西方人写中国的宗教就是三大宗教,儒教、道教跟佛教。佛教跟道教作为宗教我们可以了解,他有他固定的仪式,固定的教义、基本的戒律,都有。但是儒家作为宗教很多人不理解,说儒家怎么像宗教呢?我们有时候说我们有孔庙,有谁能到孔庙去像孔子祷告呢,不可能啊,因为孔子是一个人啊,不是一个神,不像别的宗教,都会有一些神秘的仪式或者是某些神话的故事,儒家没有。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说儒家是一种宗教吗?如果是的话,就变成人哪些人是这个宗教里面的教士,就是所有的念书人,然后你将来去做官,做

官的时候,请问这个宗教谁在负最高责任呢?那就是天子。因为我们都相信天,天子作为天的代表就变成教主,但是这样的教主使得很多念书人心灵上有一个依归,但是同时有一种压力,因为这样的天子有时候不好,怎么办呢?你在历代以来,碰到坏的天子的几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那这时候你怎么办?你碰到一个坏人天子,你是一个忠臣,你只好牺牲了。到最后国家恐怕都灭亡了,并且可以改朝换代,天子也可能被换掉。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天子代表宗教信仰的对象,这对儒家来说,恐怕会有很多造成曲解的可能,所以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介绍孟子的思想,君臣关系是一种相对的伦理,什么叫做相对的伦理呢?你对我好,我尽忠职守;你对我不好,你不要怪我,我说不定像孟子一样周游列国去了,我不要在你这国服务不行吗,这叫做相对的。

在《孟子》里面有一段话,历代以来大家都尽量的避开不谈,怕得罪这些专制的帝王。孟子说国君把大臣当做手足,就是我用手脚来走路、来做事嘛,大臣就把国君当作腹心,肚子跟心脏来保护。譬如说我现在摔跤,我摔跤的时候我的手会保护我的心脏,就等于是说国君像我的心脏一样,那我大臣就要保护我的国君,因为平常国君把我当手脚,手脚受伤的时候他会照顾我,他会帮我治疗一下,这是相对的。这是第一步算是很好的情况。

第二步呢,国君把大臣当做狗跟马来利用,大臣就把国君当做一般国人,国人就是路边的人。他请我做事,拿钱来我做事,拿了钱、做了事就没关系了。因为国君把我当成犬跟马,说到犬马,古人常常说效犬马之劳也跟这个有关系,总觉得狗替人看门,马替人拉车,都替我们服务嘛。但是谁会把狗跟马当做我们的家人呢?不可能吧。所以国君把大臣当做狗跟马来利用,让你上班下班,你这有什么问题那是你的命,那大臣就把国君当做国人,你拿钱,我办事,钱不够我辞职跳槽都可以。

到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呢?国君把大臣当做泥土草菅来践踏,这时候大臣就把国君当做强盗跟仇人来对抗,叫做革命有理。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孟子的气魄有多大了,说实在的,历代的帝王看到孟子这段话心惊胆战,会很紧张的,所以这三种可能叫做相对伦理,他里面并没有说我跟我的国君平等,古代没有这种平等观念,他认为说你生下来是国君,历代这样传下来可以世袭,那我作为你们国家里面的一个臣子,那我就好好效忠,事实上是为了效忠国君来照顾百姓,这是儒家,儒家从来不会只说我效忠国君我升官发财,那不是儒家,儒家是为了借这个机会来照顾百姓,所以孔子曾经说过他的学生,他说我这个学生不能算大臣,只能算具臣,什么叫具臣呢?具体的事就是这两个学生,一个叫做冉由,一个叫做子路,都属于孔子学生里面的四科里面的政事科,可以从政的。这两个可以当具臣,有专长可以负责某一个部门,把事情做好,那至于说他们是大臣吗?孔子说还谈不上。那么请问孔子所谓的大臣的标准何在?八个字,“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是古代儒家的大臣的理想,我用正道来服侍我的国君,如果行不通就辞职,就这么简单。我们要追寻的是道,正道,而不是说我们妥协之后,我反正好官我自为之啊,你国君不好关我什么事。那我就照样是坐领干薪啊,不做事,老百姓也不要管他。这不对的,儒家不能接受这样的一种想法。

六、儒家的君臣相处学

从孔子到孟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思想的线索确实是一贯的,而在《孟子》里面由于时代比较特别,形势更为险峻,他在谈到君臣关系的时候就有更为明确的立场。所以千古以来谈到孟子的思想这些观念,我们今天说,那我们跟老板怎么相处呢?其实今天有各种老板,我们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的老板,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想,他是多重的一种关系。

人生有各种限制,我们要知道,有各种限制,比如说我现在要去做一个大的事业,很好,谁会反对呢,我们也会喜欢做啊。但是你身体能配合吗?你做这个职业工作还可以多活五年,你做那个职业说不定就少活几年呢,谁知道呢。所以很多时候得到不见得是真的得到,得到恐怕是一种另外一种失去,所以人要衡量自己的能耐,你有多少本事做多少事,做不到就另请高明。像这个都是我们在学习儒家的时候,在《孟子》里面他会强调的,你跟老板如何相处,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上面的压力,能不能承受,能不能把它做的更好,做不到话,就要进一步去思考。那如果说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像如果老板有一些问题了,你设法选择适当的时机,非常委婉的方式跟他建议。我相信老板也是人,他上面也有更大的老板,所以人与人之间如果说以这种方式互相面对的话,以这种相对伦理,就是说相对都要负责任,而不是单方面全面的可以掌控全局的话,这我相信才是儒家对于人际关系,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一种看法。

我们今天谈到孟子他对于有关如何与老板相处这个话题,确实是要把古代的社会很多特定的时空条件跟社会环境的限制设法化解,转到今天的时空环境里面。那么在这种转换之后,你就会发现,孟子的思想也还是可以提出不少有意义的建议,对我们可以产生帮助的。

七、学员提问

〖提问1〗你好傅老师,这几天我都在听您的讲座,我真是受益匪浅,现在是一个经济时代,怎么样从儒家,从孔孟之道看现在的企业家和商人呢?他们应该怎么做呢?谢谢。

【傅佩荣】在古代来说的话,基本上儒家不会反对你去赚钱,只要你手段正当,赚钱的话对社会也是一个好事,因为你当大企业家有很多员工,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你照顾好的话这个社会也可以更安定。

但是讲到财富的观念,我平常比较喜欢引用苏格拉底的一段话,苏格拉底说当你看到一个人有钱,你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他赚钱的手段是否正当?第二个他赚钱之后对金钱的态度如何?这两个问题。所以对于今天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由什么建议呢?第一个企业家要赚钱,一定要守法,你合乎法律,合乎正当的途径赚钱,恭喜你,是你应得的,是你的聪明才智,是你的判断正确,是你的时运不错,手气很好,第一个。

第二个更重要了,企业家赚了钱之后就要看他对钱的态度,有两种,第一种是守财奴,有的企业家赚了钱之后把钱看的多大,多大的一个钱,守财奴,并且把钱当做自己的替身,到任何地方就要让别人知道我就是有钱,这是没有必要的。第二种才是对的,做金钱的主人,什么叫做金钱的主人呢?任何人有灾难,我是企业家,我有钱,我看到了,一定出手救济,一个企业家,一个有钱人,最让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当社会有灾难出现的时候,像大地震那种灾难,他一出手就是一大笔钱,一掷千金无吝啬,脸上毫无吝惜的表情,也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打个广告,我们企业捐多少钱,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企业家具有儒家的精神,才有资格称为儒商。

所以对企业家,苏格拉底的话,在儒家里面也适用,为什么?因为人家守法,人家重礼,所以孔子特别说过,富而好礼,一个企业家有钱的时候,要特别记得谦虚,否则的话企业家变成财大气粗,真是庸俗。所以孔子会说富而好礼,你有钱的时候特别喜欢礼仪,礼节,礼貌,否则的话就那几个钱嘛,别人看到你之后,就会觉得,有了钱之后,连做人基本道理都不懂了,那是很可惜,还不如你穷困一点,平实一点。

所以我们说对企业家有很深的期待,因为这是经济的社会,企业家是有他的努力,他的奉献,他的选择跟他对社会的贡献,有他的成就,我们当然肯定。但是这个之外,你就要记得,你作为企业家,你也是一个人,你还需要上进,你还需要好好念书,好好思考。以前孔子的学生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第一个仕叫做做官,做官做的很好,要好好学习,否则你就会发现光靠做官不够,还需要学习更深刻的道理。接着,学而优则仕,你学了很好,有心得了,你可以出来做官。

今天我们要另外改写这个字,商而优则学,你做生意做的很好,好好学习吧,因为你一个人就会影响到公司企业里面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员工,如果当老板的人喜欢学习,这种心态让员工都知道的话,整个公司的文化就不一样了,他就不是只看利益了,而是他们有一种文化的气势。所以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说的很容易,有时候,我们有时候要做也不见得做得到,还好我是在教书,这个是比较单纯一点,我就说这点看法,谢谢。

《向子游学习胸襟》

一、引言

子游这个学生,他在《论语》里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他特别重要,是因为他在文学科里面,文学科里面有两位同学,就是子游与子夏,他们都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孔子的学生大概分为两个最重要的阶段,第一个是比孔子小30岁左右,像颜渊、仲弓、冉有,还有子贡、宰予,都是那个阶段。比孔子小30岁左右,这些人大多数是鲁国人,就是孔子在他本国所收的学生。他后来周游列国的时候又收了不少学生,像子游、子夏,都比孔子小了45岁,小了45岁就可以

了解,大概是孔子六十几岁的时候所收的学生,他那时候正在周游列国。所以在这个时候收的学生教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照样有一些有杰出的表现,念书人胸襟要大、胸襟要开阔。

二、子游的优点

子游曾在鲁国做过官,在武城当过县长。他当县长的时候,孔子有一次就问他,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人才吗?他说有一个人叫做澹台灭明,他”行不由径”,就是他走路的时候不走小路,都走大路。如果不是公事,他不会到我的房间找我。代表这个人是一个正人君子,走路走大路,不是公事不来找你。有一句话叫做“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意思是你如果听一个人讲话讲得好,就相信他是好人,相信他很好,那恐怕就会被宰予所骗了。另外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他的号。据说澹台灭明这个人长得很丑陋,你如果看他长的样子,就是说这个人一定不是人才了,因为他长得太丑了,那你就错过了子羽这个人才了。

子游能够看出来孔子所忽略的学生,可见子游他的眼光很独到。而且他本身学诗、学书都学得很好。他在武城当县长的时候就教老百姓唱诗。孔子带着一群弟子经过武城的时候听到弦歌之声,孔子在《论语》里面只有这一次“莞尔而笑”。各位知道孔子很少笑的,孔子哭的资料比笑的资料多多了,因为他常常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感受到时代的危机,他常常会比较伤感。但是他高兴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机会很少,至于说“莞尔而笑”,笑得很可爱、很开心、很灿烂,只有这一次。他为什么那么开心呢?他说了一句话:“割鸡焉用牛刀?”他说你要杀一只鸡何必去用这个宰牛的刀呢?意思就是说我教你《诗经》是要用来治国的,你现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叫老百姓来学诗,有点大材小用,割鸡用了牛刀。他这样说当然一方面很高兴,要不然他不会笑那么开心;另一方面也有一点幽默感,就说你有一点小题大作了吧。

结果这话就传到子游耳中,子游就跑来抗议了,他说老师,你不是教过我们,“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是君子就是做官的人,他学道的话,就是要爱护百姓。君子如果学习《诗经》,学了之后就懂得怎么样做一个好官。小人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学得到,就容易听我们的吩咐。就是长官叫你做什么事,老百姓就好好配合来做,他比较心甘情愿,因为他懂得道理。人最怕没有受教育,不明白事理,所有的一切只看自己的需要,因为人在本能上都替自己着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怪任何人。但是你受教育之后就发现,你只看眼前的个人利益,就会错过群体的大的需要、大的利益,到最后反而不好。所以他等于是当一个小小的县长,就让老百姓一起来学诗,学了诗之后,老百姓也懂了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其实很喜欢他这样做的。结果子游抗议之后,孔子只好承认了,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三、《诗经》

1.《诗经》是出于真诚的情感

在《论语》里谈到《诗经》的地方不多,大概只有三五篇而已。第一个要留意的是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思无邪”。“思”这个字在《诗经》里面出现得太多太多了,它不作思想讲,它作为一个语助词,语助词就是它没有意思,比如我要说话了,在《诗经》

里面,“思”代表我要说话了,讲完毕的时候,“思”代表讲完了,别人一听就知道你唱完了。“思无邪”本来是描写鲁国国君他养的马,往前跑的时候直行,不能转弯。意思是《诗经》三百篇都是出于真诚的情感,不能够有任何的转弯。代表文学贵在真诚,文学最怕无病呻吟。

真诚能够引发真诚,所以一个人念《诗经》的时候很容易被它感动,发现自己年少的时候那种纯洁的怀抱,感觉到年轻时候的理想。所以念《诗经》的时候,就觉得说好像我又回到年轻的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描写雎鸠在沙洲上面关关地叫,就这么简单。描写一个客观的现象。然后说“窈窕淑女”,一个可爱的女子,君子很希望跟她作伴侣,这跟思想没有关系,纯粹是情感真挚的表达。所以你念了《诗经》以后,马上感觉到自己的情感恢复到原始的这种真诚的一种情况。

2.诗的作用

所以孔子教学生去谈、去念诗的时候,特别提到四个字,都跟情感有关。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就是引发真诚的情感。人在社会上待久了,很难得真诚。你跟别人来往,一定要注意到社会上的礼仪、礼貌,很多话不能说,很多话只能说一半,然后跟别人来往注意到自己的角色,注意到自己的身份,有时候心里面的情感真是很委屈,不能够完全表现出来,到最后就忘了,忘了自己以前也曾经这么年轻过、这么有理想过。所以念《诗经》的时候,第一个“兴”,引发真诚的心意;

第二个观,观察自己的志节。可以说我现在念《诗经》的时候发现我的理想跟里面哪一段描写很接近;

第三个叫做群。跟别人合群;因为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有共同的遭遇,情感也是类似的,那这种情感通过阅读《诗经》大家可以互通生气,人的情感最怕压抑,情感一定要抒发;

所以最后一点谈到可以怨,怨就是抱怨。我们很多人对于抱怨都不以为然,认为说不应该抱怨。其实抱怨是很正常的情感,在《论语》里面,“怨”这个字出现二十次,是所有描写情感最多的一个字。跟“怨”相关的字更多了,我们念《论语》第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第一句话的第三段了,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愠。“愠”代表生闷气,内心里面很不爽,这是愠。那请问这不是也准备抱怨的吗?孔子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这六个字其实也是一种抱怨,我说我不怨天,不尤人,这话就是抱怨了,代表我实在是很委屈。所以在《论语》里面你不要担心,人的怨是一种自然的情感,难免会觉得委屈,觉得自己有志难伸,被人家误会了,或者委屈、甚至迫害了。可以去阅读《诗经》,读了《诗经》之后就会发现在历史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很多人条件也比我们好多了,照样是无法去实现他的理想,甚至委屈一辈子的都有。所以你念《诗经》之后,情感从兴到观、到群、到怨,都能得到调节。不只如此,读《诗经》还有别的作用,叫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近,可以侍奉父母亲;远的话,做官可以侍奉我的长官、我的国君,像这就是说明《诗经》可以帮助你立身处世。

3.《诗经》的重要性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一、朋友间的交往——“缘”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当交什么样的人为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呢? 朋友分哪几种?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损者三友: 第一种叫作”友便辟”,指的就是谄媚的,阿谀奉承的朋友。你指鹿为马,他说那就是马;你黑白颠倒,他也赞同你的看法。 这种人往往没有原则,但有目的。他能够这般阿谀奉承,多半是要利用你。 第二种叫作”友善柔”,指的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喜欢搬弄是非的朋友。 这种朋友常常断章取义、巧舌如簧,最后改变了事情的初衷。而真正的君子则是”讷于言,敏于行”。远离他们,是你成事的前提。 第三种叫作”友便佞”,指的就是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朋友。 这种朋友往往一聊天,就把自己和一些名人、熟人扯上关系,自吹自擂,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自信,却忽略了朋友的感受。然而真正的朋友相处起来应当是舒服自在的。 这三类人要么想要攀附你,要么会坏你好事,要么会让你觉得疏远。 大多也不会在你落魄的时候拉你一把。所以不值得信赖和依靠,请尽早渐行渐远。 益者三友: 找正直的人做朋友。这个朋友人品是第一位的,直来直去,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机。 与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的人交朋友。平时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时候,默默无语拉你一把,这是真正的朋友。历史上有一个称为”白衣送酒”的故事,这是一个高官向一个穷名士送的极为谦卑的酒,这叫真朋友。 与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交朋友,是有益的。 择友是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 译 文言知识 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 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谈交友之道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谈交友之道 不管有多大的块头儿,组成一个人肉体的都不过是那几十种化学元素。如果把这些化学元素提纯出来制成日用品,不过是六七块肥皂(脂肪)、20多盒火柴(磷)、一根小钉子(铁)、20多斤焦炭、一小匙硫磺、一点点有色金属和可刷一间房子的石灰而已……加在一块儿大约也就能值十几块钱,可能还不如一只鸡。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肉体,而在于他在一生中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状态不外乎有两种:生存和生活。 生存: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存在着,在别人的眼里、心里或感觉里,这个世界有没有他都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还会更好。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甚至只有不良甚或恶劣的影响。 生活:是指在一个人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如果能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为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做出自己卓越的贡献,因为他存在,别人会感觉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他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为世界的和谐美好而做出贡献的同时,他自己就会活出生命的精彩。当这样的人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呢?痛彻心扉。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我们的镜子,交什么样的朋友,有时候会左右甚至决定着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要保持积极、健康、阳光、正面的思维,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就需要我们检验自己的交友原则,需要善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好的朋友如同阳光雨露,会使人生更加美好,而坏的朋友只会同流合污、一同堕落。正如圣人所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说,我们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浑身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鲍鱼是臭的了。

《论语》十则翻译注解

《论语》十则翻译 《论语》十则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却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它,就不应该 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这是不合道理的君子却并不因此而抛弃仁道。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财富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职业。”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到:“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论语》十则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却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苏教版选修《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就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她得祖先就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得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她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得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她父亲得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她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就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得考虑。陬邑人挽父得母亲告诉孔子其父得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得就是士人,没敢请您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得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得小吏,使牧养得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就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她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语录十则

孔子语录十则 第二单位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1、讲授要端1.相识孔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惟,理解一些比力重要的观点,如“仁”“礼 ”“义”“孝”“道”“天然”“无为”等,并能有本身的领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1个群体的熟悉;掌握此中的进修要领和进修立场。3.念读、熟悉文言文的抒发体式格局和习习用语,形针言感。记诵、违诵一些片断。2、课前预习内部实质意义(1)文言根蒂根基常识B.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B.通假字①可以说勤学罢了(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D.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本身的品德性为获患上批改,使动用处)②老者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处,使……安闲;使……信托本身,使……获

患上眷注和敬服)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火速,勤快)回虽不聪明(敏:聪悟、伶俐)④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天的意志:有天意、天然的秉赋、人的生活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寄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炫耀,炫耀;施:表明)⑧全国归仁焉(归:称许,称许)⑨小人长戚戚(长:老是,常常;戚戚:哀愁,凄恻)⑩一日低价甜头儿复礼(一日:一朝,暗示假定瓜葛)D.本课中所关于的针言与格言。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患上志,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⑤正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⑥低价甜头儿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E.重点虚词主如果“于 ”、“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本身归纳其用处。(2)学生按照注解,依此传译节选各则,并思虑每则所反应的孔家的思惟是啥子,领会孔子思惟的博大与艰深。(3)其它自学内部实质意义:学生自学成才教材第19页“阅览指南”之“《论语》的焦点思惟是啥子”相识孔子和孔家的主导思惟。讲授历程

史记选修孔子世家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尚斋何平译注 【说明与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 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 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 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 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 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 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 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

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 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 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 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 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 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 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 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 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 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 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 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 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 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是母亲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死后,就把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慎重

交友之道教学设计

《交友之道》教学设计 邯郸市涉县第五中学常月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⑵积累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举例等方法加深对本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考,培养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2.教学难点:对能证明本文观点的道理材料作拓展性探论。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导入:(播放《高山流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那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来交友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上海文汇报社记者潘益大的《交友之道》。 二、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嘤()鲍()鱼素昧()平生真挚()风靡()融洽()弥 ( )合

三、解题: 本文题目《交友之道》,是一个论点型题目,“道”指交友的原则和方法 四、读文章,理脉络。 1、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结交朋友,不可不察交友之道。 2、在论证这个观点时,作者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 明确:①三国时,管宁割席的故事。 ②宋代,王安石利孙少述之间纯洁质朴而又真挚感人的友情。 ③近代德国,歌德和席勒的故事。 3、列举的三个人物能否顺序颠倒? 明确:三个事例从古至今,由中到外; 同时,三个事例都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 4、对文章的整体思路进行小结。(板 书) 思路: 提出论点——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总结问题 提出论题:由人们的普遍愿望谈到交友的重要性(1)。 论证论题:择友的态度(2—3); 交友的态度和择友的标准(4); 如何与朋友相处(5—6)。 总结问题:再次强调交友的重要(7)。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理解事例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的写法; 2、深入浅出,透彻析理的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1、知识链接: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在第四册

初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

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孔文子何(为什么)以谓(叫、称)之‘文’也?” 敏(聪敏)而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默而识(记)之,学而不厌(满足),诲人不倦(厌倦、疲倦)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史记_孔子世家(原文,注释,翻译)

孔子世家 【说明】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 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 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 【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 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但也有男女私通一说。(3)祷:祈祷,向神求福。(4)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 年。(5) 纡(w?i,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6)古人有名也有 字,且义常相关联。因叔梁纥曾祷于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于来。仲,排行 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禾)。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14923260.html,)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 初中诵读篇目 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 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

《史记_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①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 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 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 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②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 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 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 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 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 为季氏宰,将③堕④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 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 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 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

孔子语录十则翻译

孔子语录十则翻译 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谈交友之道说课讲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谈交友之道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谈交友之道 不管有多大的块头儿,组成一个人肉体的都不过是那几十种化学元素。如果把这些化学元素提纯出来制成日用品,不过是六七块肥皂(脂肪)、20多盒火柴(磷)、一根小钉子(铁)、20多斤焦炭、一小匙硫磺、一点点有色金属和可刷一间房子的石灰而已……加在一块儿大约也就能值十几块钱,可能还不如一只鸡。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肉体,而在于他在一生中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状态不外乎有两种:生存和生活。 生存: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存在着,在别人的眼里、心里或感觉里,这个世界有没有他都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还会更好。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甚至只有不良甚或恶劣的影响。 生活:是指在一个人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如果能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为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做出自己卓越的贡献,因为他存在,别人会感觉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他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为世界的和谐美好而做出贡献的同时,他自己就会活出生命的精彩。当这样的人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呢?痛彻心扉。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我们的镜子,交什么样的朋友,有时候会左右甚至决定着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要保持积极、健康、阳光、正面的思维,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要活出生命的精

彩,就需要我们检验自己的交友原则,需要善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好的朋友如同阳光雨露,会使人生更加美好,而坏的朋友只会同流合污、一同堕落。正如圣人所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说,我们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浑身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鲍鱼是臭的了。 朋友如花香,芬芳而淡雅;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而又满怀诗意;朋友是腊梅,纯洁而又傲然挺立。朋友是诗,因为它有诗的飘逸;朋友是梦,因为它有梦的美丽。 快乐需要朋友分享,挫折需要朋友鼓励,有朋友的日子,阳光总是灿烂的,有朋友的日子,花朵总是鲜艳的,有朋友的岁月里,尽管天空一样会飘着雨,但我们的心却已不再潮湿。有了朋友,我们就拥有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呢?圣人在《论语》里面给出了我们参考答案:“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直,指的是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我们的人格。他可以在我们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