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

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

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
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

以诗解诗一石数鸟

作者:刘志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3期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呢?受字典词典中“字词互训”的启发,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一、增加积累,营造情感氛围。

由于学生与诗歌语言在时空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诗歌导入,有利于增加学生积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诗歌营造了适宜的情感氛围,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放松心情,静下来听老师朗读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点击课件,教师配乐朗诵《次北固山下》)

师: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生: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看来大家平时很重视积累,希望以后要一直保持下去。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他们的思乡之情吧!

课前导入让学生接触自己已有的知识构建,从中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思乡之情,尔后,教师调动学生积累,让学生展现记忆库中的诗句,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些诗句与课文的思乡主题紧贴,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互相生发,拓展诗词意境。

中国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的感情的长期投射,都有着独特的意绪情调,每一个意象就是一个世界。学生囿于知识面狭窄,往往不能体会其中的深厚意蕴。适当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

《望天门山》教学片断:

前两句……汹涌澎湃滚滚东流的楚江,一泻千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使古时好像曾为一体的天门,不得不为之“中断”,如同打开两扇天门一样,让奔腾的楚江从中穿过——“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的另一首《横江词》有一句“浪打天门石壁开”写的正是这种奇丽景观。……“日边来”与“相对出”是有机的结合。李白的另一首《早发白帝城》有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它与《望天门山》最后两句如出一辙。

上述课例中的以诗解诗,比起逐字逐句的讲解,更能快速的把学生带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更有利于学生去拓展,加深自己的理解。

三、比较阅读,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更准确的把握文本的主题,更高层次的进入阅读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同样是写离别,屈原是“悲莫悲兮生别离”(《离骚》),幽愤悲苦;王勃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独标高格;李白是“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飘然脱俗;柳永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黯然销魂。无须“架空分析”,通过比较,学生已能走近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杜甫律诗五首》教学片断:

师: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是怎样的不同。

学生在比较中以诗解诗,通过交流,对李白与杜甫诗的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对他们的诗意人生也有了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

四、炼字炼句,准确把握诗的内涵。

在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诗句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学起来兴味索然,积极性受到抑制。同时,这种讲解也使诗歌本身失去了应有的语言魅力。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来理解诗词,可以用诗来解读诗,这将有利于我们对诗歌的入境与感悟。

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

以诗解诗一石数鸟 作者:刘志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3期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呢?受字典词典中“字词互训”的启发,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一、增加积累,营造情感氛围。 由于学生与诗歌语言在时空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诗歌导入,有利于增加学生积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诗歌营造了适宜的情感氛围,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放松心情,静下来听老师朗读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点击课件,教师配乐朗诵《次北固山下》) 师: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生: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看来大家平时很重视积累,希望以后要一直保持下去。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他们的思乡之情吧! 课前导入让学生接触自己已有的知识构建,从中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思乡之情,尔后,教师调动学生积累,让学生展现记忆库中的诗句,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些诗句与课文的思乡主题紧贴,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古代咏鸟诗三首》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科导学案】 班别小组姓名 课题《古代咏鸟诗三首》 课型预习+展示+反馈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咏鸟诗三首,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2.背诵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重点难点1、背诵三首诗 2、释义、评析三首诗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1),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被贬后开始“吏隐”,思乡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池鹤》大约就是这个时候的作品。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1、熟读三首诗。 2、说出三首诗的大意。 (1)《闻雁》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2)《池鹤》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3)《迎燕》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3、搜集有关鸟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盂浩然:《春晓》)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4)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高鼎:《画》) 《合作探究》

古诗词教学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诗词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总结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 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

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诗

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古诗、词大全 一、专题鸟 ①古代咏鸟诗三首 1、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池鹤【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3、迎燕【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二、诵读欣赏 ②诗词曲三首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古诗二首1 1、酬乐天杨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2、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三、专题叶 ④古诗四首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题红叶

浅析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附件一: 沧州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论文封面 单位: XXXXXXXXXXX中学(公章)序号: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摘要: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

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

古典诗歌教学要引领审美情趣的体验_0

古典诗歌教学要引领审美情趣的体验 摘要古典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最优化教材之一。然而,教师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一味强调应试,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化和程式化,以致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古典诗歌。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古典诗歌审美情趣的体验,提高古典诗歌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感诗韵;二、声情并茂、咬文嚼字品诗情;三、知人论世、拓展延伸说诗意。 关键词古典诗歌;审美情趣;范引;构建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润泽下,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语言精练,想象丰富,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历经千年传唱而不衰,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 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学段阅读古诗文都做了明确要求,其中第四学段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学习古典诗歌。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变得简单化和程式化,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理解、体悟、联想、想象等精神心灵活动被削解,而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忽视学生个性体验,过于强调记忆,背诵和默写成了教学的重点。于是在手把手教的时候,一个一个背诵的时候,一遍一遍默写的时候,诗歌“美”的光辉变得黯淡,教学活动呈现浅表化和平庸化局面,学生在一知半解的云雾里变得不耐烦、不愿学,更谈不上审美情趣的体验。 这样的局面令人担忧,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教育,而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说话的画,画是沉默的诗”。因此教师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不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传达的人格精神,不能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神”,欣欣然趋向美、拥抱美,只一味强调应试,必将导致学生对古典诗歌由阅读障碍上升到心理障碍。 在新课改大力推进的今天,面对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这种低效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诗歌教学审美情趣体验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丰富美学常识,提高自我审美情趣

初中古诗词集锦

初中古诗词集锦 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2、赤壁(唐·杜牧) 3、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咏月诗词二首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对联集锦 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杭州岳墓对联: 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集句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方志敏卧室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6、描写春夏秋的诗词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秋词(唐·刘禹锡) 7、《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0、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11、登岳阳楼(唐·杜甫) 12、蝉(唐·虞世南) 13、孤雁(唐·杜甫) 14、鹧鸪(唐·郑谷) 15、咏莲诗五首 采莲曲(唐·王昌龄) 莲叶(唐·郑谷) 赠荷花(唐·李商隐) 白莲(唐·陆龟蒙) 莲(宋·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16、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转载]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1)[转载]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原文地址: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诗三首作者:alaleibaba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 才那么一点点大的年龄,就考虑到“他年我若为青帝”,应该怎样安排花开的问题了。难怪他后来登高一呼,应着云集,统帅几十万大军了,真是天生的领袖人物。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 ,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 ,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 ,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 ,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

七至九年级古诗文赏析答案

七至九年级古诗文赏析答案 【考点要求】 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考查内容】 七年级上 1、《次北固山下》(王湾)P21页 2、《赤壁》(杜牧)P23页 3、《浣溪沙》(苏轼) P24页 4、《十五夜望月》(王建)P109页 5、《水调歌头》(苏轼)P111页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P139页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P141页 8、《秋词》(刘禹锡)P142页 9、《迢迢牵牛星》P206页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P208 七年级下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P28页 2、《登岳阳楼》(杜甫)P30页 3、《古诗三首》:《蝉》(虞世南)P137页《孤雁》(杜甫)P138页《鹧鸪》(郑谷)P139页 4、《咏荷诗歌五首》:《采莲曲》(王昌龄)P213页《莲叶》(郑谷)P213页《赠荷花》(李商隐)P214页《白莲》(陆龟蒙)P214页《莲》(苏轼)P215页 5、陆游《卜算子·咏梅》P232页 6、《木兰诗》P234页 7、《观刈麦》(白居易) P238页 8、《破阵子》(辛弃疾)P241页 9、《使至塞上》(王维) P260页 10、《黄鹤楼》(崔颢) P260

页 11、《归园田居》(陶渊明)P260页 八年级上 1、《春望》(杜甫)P58页 2、《泊秦淮》(杜牧)P60页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P62页 4、《过零丁洋》(文天祥)P64页 5、《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P114页 6、《己亥杂诗》(龚自珍P116页 7、《望岳》(杜甫)P145页 8、《钱塘湖春行》(白居易)P148页 9、《登飞来峰》(王安石)P150页 10、《雁门太守行》(李贺)P229页 11、《别云间》(夏完淳)P231页 八年级下 1、《古代咏鸟诗三首》:《闻雁》(韦应物)P30页《池鹤》(白居易);《迎燕》(葛天民)页 2、《宣州谢眺楼饯别书叔云》(李白)P62页 3、《渔家傲》(范仲淹)P64页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P67页 5、《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P206页 6、《无题》(李商隐)P208页 7、《古诗四首》:《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P218页《题红叶》(宣宗宫人)P219页《山中》(王勃)P219页《城东早春》(杨巨源)P219页 8、《夜雨寄北》(李商隐)P249页 9、《论诗》(赵翼)P251页 九年级上 1、《塞下曲六首》(李白) P39页 2、《凉洲词》(王之涣)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专题《鸟》练习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专题《鸟》练习苏教版1、读“咏鸟”部分: (1)三首“咏鸟”诗分别寄托着诗人什么感情?《池鹤》《迎燕》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鸟的美的? ①《闻雁》抒发了诗人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了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②《池鹤》用群鸡、鹦鹉等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表现了诗人对仕宦 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③《迎燕》写了人与燕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燕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池鹤》颔联表现了池鹤的色彩美,颈联写风姿与品格美,尾联写鸣声美,突出了 池鹤具有灵性。 ⑤《迎燕》中的燕勤劳、自由,追求幸福生活,正是人性美的体现。 (2)鸟是可爱的精灵,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写鸟或带有“鸟”字的诗歌,请写出几句(至少三句)。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2、读“读鸟”部分: (1)《鸽子》中“鸽子”有什么精神?作者借“鸽子”想寄托什么思想? 鸽子具有坚毅、勇敢、相互救助的精神。作者借“鸽子”寄托人类能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的愿望。 (2)《空山鸟语》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空山听鸟语的情景。作者为什么最爱听鸟语? 作者写了听鸟语的两个场景:在朝来金色阳光里听鸟语的情景;在午后听鹧鸪声如入梦境的情景。作者偏爱听鸟语,因为 (1)听鸟语能使自己的心灵贴近山的心灵 (2)作者从小就喜欢听鸟声,希望通过听鸟声来重温“旧温” (3)作者能从鸟的“美妙的清音”里,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 (4)鸟鸣是自由自在的,作者向往这种自由生活,甚至“想做一只鸟”。 3、鸟是人类的朋友,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你最爱哪种鸟?为什么? 要从精神寄托的角度上说。比如喜欢鸽子,我喜欢平和安宁的生活,而鸽正子是和平、自由的象征等。 4、鸟类对于人类有巨大的意义。说说你的理解与体会。 ①给人以精神享受。具有灵性的鸟总会给人以灵魂的启示,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是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没有鸟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孤寂、黑暗、冷酷的世界; ②鸟是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一环。如啄木鸟、猫头鹰等是农林保护神; ③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④鸟类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鸡鸭鹅等已成为人类致富之道的一大奇宝。鸟类羽毛还具有柔软、保暖、防湿等特性,使之在服装领域独领风骚。 5、班级组织“保护鸟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老师要求每人写一份保护鸟类的建议书,你 有哪些好的建议? 1.认真宣传鸟的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

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

以诗解诗一石数鸟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呢?受字典词典中“字词互训”的启发,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一、增加积累,营造情感氛围。 由于学生与诗歌语言在时空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诗歌导入,有利于增加学生积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诗歌营造了适宜的情感氛围,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放松心情,静下来听老师朗读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点击课件,教师配乐朗诵《次北固山下》)

师: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生: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看来大家平时很重视积累,希望以后要一直保持下去。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他们的思乡之情吧! 课前导入让学生接触自己已有的知识构建,从中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思乡之情,尔后,教师调动学生积累,让学生展现记忆库中的诗句,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些诗句与课文的思乡主题紧贴,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互相生发,拓展诗词意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宋代苏轼的 《惠州一绝/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辞一作:不妨)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

古诗词意境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19217929.html, 古诗词意境赏析 作者:谭春兰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9期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古诗词,值得思考的是,不少教师受到了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以引导学生背诵理解古诗词为主,却忽略了对于古诗词意境的赏析,对古诗词的讲解过于枯燥,追求刻板的翻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没有了自主展开古诗词赏析活动的激情,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赏析古诗词作品。 以诗解诗,对比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利用学过的古诗词来展开类比分析,进而自主学習其他的古诗词作品。这样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赏析的能力,让学生懂得怎样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古诗词作品。笔者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比古诗词的主题、写作手法、意境,并尝试分析诗人的生活背景和风格,这样能让学生的对比分析更为全面。 六年级(上)第22课《古诗两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体现的是对于学习的观点,在学生学习这首诗后,笔者鼓励学生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自主阅读《观书有感》一诗,并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首先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提出:“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和读书有关的观点,是劝人努力学习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发现了这两首作品的不同点。认为:“《观书有感》使用了象征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作者在介绍的是方塘,但是实际上却是在说学习的问题。和《冬夜读书示子聿》相比,它表达观点的方式更为委婉。”笔者又鼓励学生思考:“若让你来创作的话,你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还是喜欢用委婉比喻的方式呢?”学生认为:“我觉得委婉一点更好,这样表达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学生不仅更快地读懂了《观书有感》,而且还产生了自己的审美感受。 在以诗解诗的过程中,笔者尝试将意象、韵律等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渗透其中,这样比直接灌输相关知识效果更好,能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营造诗境,整体感知 若在古诗词教学中强求理解每一个词的意思,那么即使学生能翻译全诗,其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是片面化的。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营造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中作品进行整体感知。

名师辅导---解读古诗词

名师辅导---解读古诗词 教学园地 10-10 2230 : 1.梳理知识 以考纲规定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四个考点为主线,构建逐层分解的三级子母知识树(课堂讲的)。 2.背诵积累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提高古诗鉴赏水平的关键是背诵积累古诗。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可见只有平时不断背诵积累古诗,才能在比较阅读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要熟背小学和初高中课程标准中必背古诗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阅读背诵一些课外经典篇目。 3.学习借鉴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四本工具书既是高考命题人拟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提高考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必读书。可从辞典中选读袁行霈、周啸天、刘学锴等专家通俗易懂的鉴赏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中从每字、每句、每联、每层的微观角度赏析古诗的方法,这种以专家赏析文章引路示范的阅读方法,既可突破规范拟写答案语的难点,又可在不断积累古诗基础上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全面提升考生鉴赏水平。 其次,运用七种阅读策略快速“披文入情”。 虽然命题材料都是考纲规定的“浅易的古代诗”,但解答高考古诗试题的瓶颈还是读不懂诗,可借助以下七种方法快速读懂全诗。 1.熟悉 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近五年考题中涉及较多,要熟悉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试题会在注释中交代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2.懂“诗家语” 掌握了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才能消除文字隔阂。要积累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双音词,如“端居(闲居)、取次(随便)、若为(怎能)、

鸟类图谱大全

下载 (26.3 KB) 2009-10-23 10:01 1、蓝喉歌鸲 雀形目 > 鹟科 > 歌鸲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Luscinia svecica 描述:雄鸟:中等体型(14厘米)的色彩艳丽的歌鸲。特征为喉部具栗色、蓝色及黑白色图纹,眉纹近白,外侧尾羽基部的棕色于飞行时可见。上体灰褐,下体白,尾深褐。雌鸟喉白而无橘黄色及蓝色,黑色的细颊纹与由黑色点斑组成的胸带相连。与雌性红喉歌鸲及黑胸歌鸲的区别在尾部的斑纹不同。诸亚种的区别在喉部红色点斑的大小(亚种abbotti最小)、蓝色的深浅度(亚种 saturator深,svecica浅)以及在蓝色

及栗色胸带之间有无黑色带(svecica)。幼鸟暖褐色,具锈黄色点斑。 虹膜-深褐;嘴-深褐;脚-粉褐。 叫声:鸣声饱满似铃声,节拍加快,包括部分模仿其他鸟的鸣声。有时在夜间鸣叫。告警时叫声为heet似(JI)。联络叫声为粗哑的 truk声。 分布范围:古北界、阿拉斯加;冬季南迁至印度、中国及东南 亚。 分布状况:亚种saturatior和kobdensis繁殖于中国西北,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鸟在中国西南及东南。其他亚种迁徙时经过中国--przevalksii繁殖于西伯利亚,可能在内蒙古及青海也有繁殖,迁徙经中国中部;abbotti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在西藏西部也有记录。这些亚种经中国时甚常见于苔原带、森林、沼泽及荒漠边缘的各 类灌丛。 习性:惧生,常留于近水的覆盖茂密处。多取食于地面。走似跳,不时地停下抬头及闪尾;站势直。飞行快速,径直躲入覆盖下。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诗歌方法总结

基地小组诗歌教学总结 一、教学方法: (一)常见教学步骤: 1、古代诗词 (1)朗读 (2)整体感知(读后感受,写了什么,诗眼词眼) (3)重点诗句赏析(抓住字词进行思品,得出技法和内容的精妙之处)(4)总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并且留下悬念) 2、现代诗歌 (1)朗读 (2)整体感知(读后感受,写了什么) (3)重点赏析 a分析意象(重点意象分析,挖掘意象后的深层含义) b分析句式(诗中反复出现的句式,能够表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句式) c分析结构(分析是的结构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写的原因和作用) d分析技法(修辞手法的赏析,得出作者的情感) (4)总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并且留下悬念) (二)常用教学方法 1、诵读 诗歌要注重朗读。诗歌大都文字优美,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还讲究对仗和押韵,读起来往往朗朗上口。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可以再课堂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来朗读这首诗,读完后能对这首诗进行大体感知。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进行细入的教学,学生在具体明确了这首诗传达的感情之后再来朗读这首诗。这是的朗读,就需要教师做朗读指导,特别是现代诗的朗读,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语调进行朗读,哪一些词又该读得重写,哪些词要读得轻柔低缓写,这些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明确的指导。 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尤其要注重的是诵读的指导。因为古代诗歌在情韵上与现代诗歌存在差异,让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而在现代诗歌的

教学当中就可以弥补诵读的空白,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情韵,陶冶审美情操。 学诗必须从学“读”开始,这种“读”从本质上区别于将书面的字形付诸于物理的声音,也不同于小学生那种典型的“唱读”,要根据诗歌感情强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凝炼、韵律和谐的特点,来通过这种声音表达出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 2、想象 诵读已将诗歌教学提到感性认识的较高层面,想象力的挖掘又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属能力层面的延展。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丰富想象的诗歌是苍白无味的。鉴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诗歌教学要充分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意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想象可分为两个步骤:第—,在初读弄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以读者的身份,透过语言表层想象其言外之意。这个过程可结合在讲读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对名句的把握上,名句就是指那些人人眼中皆有而笔下皆无的语句,它是诗歌情感意境的所在:如《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琵琶女欲出还羞的情态,揣摩其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二,学过后再读的基础上,以作者的身份,深入作品的内部揣摩作者蕴含在语言之外的情感思想,这其实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3、赏析意象、品析名句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意象的赏析。诗歌中的某些意象往往就赋予了作者的情感,传达了作者的感情。例如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的时候,就对诗中的关键意象“风、天、猿鸣、鸟、落木、长江”进行了赏析。但要注意在意象赏析的时候,要注意取舍,不是诗中的每个意象都要拿出来赏析,这样课堂会变得单调冗长。 古诗词的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种方法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种方法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需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品析名句。 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

古诗《出塞》课例评析

古诗《出塞》课例分析 庙街镇xx小学XXX 《出塞》选自《全唐诗》,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活得一首名诗。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得将士们久征未归得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得得美好心愿,就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得佳作。在多次聆听了学校多位语文教师得指导后,我讲授了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出塞》第二课时,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学校高段语文教研组得老师们听课得反馈意见,进行了深刻得反思,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巧妙拓展。 《出塞》一诗描写得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得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我通过图片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得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得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得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得配乐朗读,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得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得基础上,配以教师得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得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得画面、一段段感人得旋律、一幕幕悲壮得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得情味与意蕴。学生得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她们畅所欲言,与诗人得情感、诗句得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

感情得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得理解与诗句意思得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得背景下对古诗得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得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得困苦生活、边塞得艰苦荒凉以及战争得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得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得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得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得理解实现对这首诗得理解,取得了较好得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得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三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得诗歌——王翰得《凉州词》,王昌龄得《从军行》,李颀得《古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得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得了解,认识它得荒凉寂寥、战争得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得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得渴望,将士们心中得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得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得《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得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得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得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得领略。 三、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得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与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