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首先思考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介绍凝结现象。

活动三是观察人类预测天气的过程。由于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讨论让他们懂得只有从各个层面收集多样性的资料,才能为后来的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最后教师介绍些古代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出示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学生与现在的天气预测进行对比,再预想未来的天气预测会怎么样?通过这个过程树立学生科学不断进步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的意识。

三十四种常见天气现象

三十四种常见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1. 雨 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慢,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2. 阵雨 开始和停止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3. 毛毛雨 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着空气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落下。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4. 雪 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常缓缓飘落,强度变化较缓慢。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5. 阵雪 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6. 雨夹雪 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7. 阵性雨夹雪 开始和停止比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雨夹雪。 8. 霰 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9. 米雪 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反跳。 10. 冰粒 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小于5毫米。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 11. 冰雹 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常伴随雷暴出现。 12. 冰针 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针状冰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它晕的现象。多出现在高纬度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 13. 雾 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有雾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高纬度地方出现冰晶雾也记为雾。 14. 轻雾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的成因

用模拟实验探索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成因 昆山实验小学江漪2010/4/15 摘要:本文阐述了模拟实验的必要性,是为了对难以直接观察的对象做动态观察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将小学阶段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模拟实验的线索串起来做螺旋上升式研究。以研究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并发展到対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水循环的结果做深入的研究。在教学时,以模拟实验研究动态变化为主要手段,并配以动态视频及动态画面为点睛之笔,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对大自然的复杂现象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能将这种感性认识经过电教手段的画龙点睛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模拟实验对自然现象做动态研究对模拟实验内容作螺旋上升式研究 一、模拟实验的优点 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是把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要把大自然展现给他们看。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科学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就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的科学模型。如:水循环模型、三球仪、月相变化模型、地球构造模型等;但模型只有老师有,作为教具使用,学生没有,不能近距离的观察清楚。有时还可以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建模制作。如制作地球模型、地表模型、星座模型等;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了模型,但只能满足静态表面的观察,为了要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的形成及原因,进行动态观察,还需要模仿研究对象的某些条件进行模拟实验。即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再现大自然中某种现象从而探索规律的实验。是在实验时人为的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实验形式。以使自然的复杂现象在经过人为的简化条件下,使其复生和重现,达到模拟自然界的情况,人们有可能将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和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相验证进而作为推理的依据和参考。 在整个小学科学体系中,有一根线索将模拟实验串起来,层次清楚,逐年递进,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进行时螺旋上升;不断巩固前一阶段培养的内容,同时进行本阶段内容的培养。这些实验既有知识的要求,又有科学探究的实践。这些活动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为背景,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给学生创设了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亲历过程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练逐步进行的过程。(引自《小学自然能力培养教学提示》江苏教育出版社)下面顺着模拟天气现象的线索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方法和作用。 二、模拟天气现象的成因

降水现象仪功能规格需求书(试行版)

附件2 降水现象仪功能规格需求书 (试行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3年11月

目录 1 前言 (1) 1.1目标 (1) 1.2适用范围 (1) 1.3编写依据 (1) 2 功能要求 (2) 2.1观测要求 (2) 2.2数据格式 (2) 3 组成结构 (2) 3.1 传感器 (2) 3.2 数据采集 (2) 3.3 外围设备 (2) 3.4采集软件 (2) 4 技术要求 (3) 5环境适应性要求 (3) 5.1气候条件 (3) 5.2生物条件 (3) 5.3机械条件 (4) 5.4电磁兼容性要求 (4) 5.4.1电磁骚扰限制要求 (4) 5.4.2电磁抗干扰度要求 (5) 6 电源要求 (5) 7 可靠性要求 (5) 8可维护性要求 (5) 9 安全要求 (6) 9.1标记要求 (6) 9.1.1产品标识 (6) 9.1.2熔断器 (6) 9.1.3电源开关 (6) 9.1.4电击危险 (6) 9.1.5其他标记 (6) 9.2文件要求 (6) 9.3结构安全 (8) 9.4电气安全 (8)

9.4.1防电击危险 (8) 9.4.2保护接地措施 (8) 9.4.3过流保护 (9) 9.4.4基本电气安全要求 (9) 10防雷要求 (10) 10.1一般要求 (10) 10.2直接雷击的防护措施 (10) 10.3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10) 10.3.1屏蔽措施 (10) 10.3.2等电位连接和采用公用接地系统 (10) 10.3.3供电系统电涌保护措施 (10) 11 结构和外观要求 (11) 11.1 机械结构要求 (11) 11.2 机械强度要求 (11) 11.3 材料与涂覆要求 (11) 11.3.1 材料要求 (11) 11.3.2 涂覆要求 (11) 11.4 外观要求 (12)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前三章2013.12考试分解

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艺体部高一地理试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探索大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终将变为现实.(回答1-3题)1、月球的表面形态留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的能量B.地球的引力C、陨石的撞击D.太阳风侵袭 2、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站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①弱重力②超高温③低辐射④高真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A. 质量差异B.形状差异c.自转差异D.公转差异 4、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卫星导航失效B.风力电厂增产C.生活耗能降低D.人口迁移加快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完成5-6题) 5.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 日月升落 B. 极昼极夜 C. 月相变化 D. 四季转换 6.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 . 24小时零4分 C. 24小时56分 D . 24小时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题。 7.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 ② B.②④ C.① ③ D.① ④ 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题。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 14日14时 B. 14 日19时 C. 15日4时 D. 15 日11时 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北半球某地(约75°W,45°N),河流清澈,森林茂密,风景宜人…… 12、一条大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该地, 进入解冻季节时,该河流容易出现的现 象是 ①凌汛②水土流失③河岸决堤④水位暴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500 N 400 N 120 0W N 800W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资源信息表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

河北省邯郸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 水循环与河流规律

河北省邯郸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 水循环与河流规律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7题;共36分) 1. (6分) (2019高二下·金山期中) 下列地区的气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是() A . 亚洲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B . 北美洲东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C . 非洲南部的地中海气候 D . 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 (6分)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早年水 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的特点,直接反映了() A . 湿地水库群的调节作用 B . 泉水流量年际变化小 C . 天山冰雪融水补给稳定 D . 流域内气温年较差小 3. (2分)(2017·濮阳模拟) 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依托绿洲发展起来,区域水资源决定区域发展潜力,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左图为张掖市1999~2011年城市化与用水总理安、农业用水量变化关系示意图,右图为张掖市1999~2011年生态、工业、生活用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1999~2011年,张掖市() A . 用水总量大致呈下降趋势 B . 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C . 工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 D . 农业用水量持续增加 (2)为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张掖市应该() A . 降低生态用水比重 B . 发展节水型农业 C . 降低生活用水比重 D . 降低工业用水比重 4. (6分) (2019高二下·赤峰期末) 下图为松嫩平原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2、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是形成各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原因。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初步了解人们预测预报天气的过程。 4、树立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水循环和天气现象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P3)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器材:图片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P4)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器材:酒精灯、烧杯、冰块、湿沙 活动三:讨论人类如何预测天气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活动器材:图片 四、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一是认识各种常见天气现象,应当由学生的已知经验入手,请他们讲讲生活中有哪些常见天气现象。随后是观察图片,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在板书上以高空、低空和地面这样几个层面整理天气现象,这样也便于学生把天气现象和水循环结合起来。雨和雪、霜和露都是相同层面的现象,但它们的物质形态是不同的,活动一中只需学生找出这个不同即可,原因留待活动二解决。最后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能够把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结合起来。 活动二是模拟天气现象形成的实验。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面前的器材设计实验,在交流中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要求,将产生的现象与天气现象一一对应起来。在实验后的交流中,提出雨和雪、霜和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首先思考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介绍凝结现象。 活动三是观察人类预测天气的过程。由于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讨论让他们懂得只有从各个层面收集多样性的资料,才能为后来的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从而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最后教师介绍些古代人们预测天气的方法,出示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学生与现在的天气预测进行对比,再预想未来的天气预测会怎么样?通过这个过程树立学生科学不断进步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的意识。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

第1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1-1 水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3.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4.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5.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设计: 活动一:水的旅行 活动目的: 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活动器材:铁架台、烧瓶、漏斗、玻璃管、橡皮塞、橡胶管、集气瓶、烧瓶塞、石棉网、酒精灯 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目的: 1.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2.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器材:“水资源”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设计: 水的旅行

水循环与天气现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 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 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

各种各样的天气

各种各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会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图片所表现出的天气特征正确地判断天气。能运用恰当词语描述天气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各种天气现象产生探究兴趣。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有保护动植物,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天气卡片5套、课件(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们就来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1、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雨) 2、一个金球圆溜溜,夜里人人看不见,除非下雨和刮风,天门天山家家到。(太阳) 3、像花花园不种它,花儿刚开就落下,春夏秋季它不长,寒冬腊月开白花。(雪) (分别指名猜猜谜底,教师给予引导说明) 师:同学们,我们有时会看见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有时也会看到下雨或下雪的现象,它们都代表不同的天气情况,那么关于天气你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 师: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天气呢? 先同学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区分不同的天气 师:不同的天气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同学们能根据各种现象来判断不同的天气吗?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给各组分发天气卡片) A、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卡片判断天气,并把天气名称写在卡片的反面。 B、全班交流:分别指名选择卡片来说说是什么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把图片贴在板书相应位置) C、共同交流质疑,补充板书:对于同学们有质疑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并加以明确和补充天气名称。 D、拓展练习:完成活动手册第五课“拓展活动”

自然地理大气和水练习试卷(含答案)

测试一:自然地理 大气和水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若右图3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读图回答1-2题。 1.a 、b 、c 、d 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 .a 、b 、c 、d B .b 、d 、c 、a C .a 、c 、b 、d D .d 、c 、b 、a 2.b 与d 之间是 A .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干冷的气流 D. 西风带 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E 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 处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福州,大约位于26°N ,2012年7月30日台风“苏拉”给福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5-6题。 5.福州气候宜人,下图5中表示福州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C 6.下图中各天气系统能表示“苏拉”成因的是 C 图 5 图 3 ① ② ③ ④

7.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辐射,则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台风的影响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反气旋的影响 D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9.关于气候类型、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分成明显的干、湿两季 B .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 .热带沙漠气候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全年炎热干燥 D .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 读图2,完成10-11题。 ① 地 球 云层大气层

第四章 天气图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天气图的一般知识 天气图底图投影方式:天气图底图是用来填写各测站气象观测资料而特制的空白地图。常用的天气图底图有:南、北半球天气图、中纬度区域天气图、热带低纬地区天气图等。制作底图的投影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兰勃特投影 兰勃特投影法又称等角正割圆锥投影。将地球体的30?和60?纬圈与圆锥面相割,经纬线及地形投影到圆锥形的图纸上,展开后经线呈放射形直线,纬线是同心圆弧。这种图最适宜作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图底图。我国、日本等国的天气图底图均采用这种投影。 2.极地平面投影 用这种投影法制成的底图,其经线为一组由极地向赤道发出的放射形直线,纬线为一组围绕极地的同心圆。这种投影适宜作北(南)半球天气图底图。 3.墨卡托投影 用一圆筒套在地球体上,地球赤道表面与圆柱面相切(或相割),光源放在地球中心进行投影。把圆筒展开便制成一张图,其经、纬线都为平行直线。由于低纬地区用这种投影与实况较为接近,而在高纬地区投影面积放大倍数太大。所以这种图主要适用于作赤道或低纬地区的天气图。 天气图的种类和图时: 1.天气图的种类 天气分布是三维空间的,为了比较全面地揭示天气状况,在气象分析和预报中,通常绘制三种类型的天气图,即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天气图的制作过程依次为观测、编报发送、收报、填图、分析。 地面天气图是根据地面观测资料绘制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基本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就是等压面上的形势图,它是根据高空观测资料绘制的。辅助图是配合地面天气图和高空等压面图而使用的特定图。 2.天气图的图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通常地面天气图每天制作4次,分别在世界时00时、06时、12时、18时,即北京时08时、14时、20时、次日02时。此外,中间还有4次补充观测时间,所以实际上每隔3 h就有一地面天气图产生。高空天气图一天制作两次,世界时00时、12时,即北京时08时和20时。 第二节地面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的填绘:各地同一时刻观测的地面资料,传递到各大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再由通信中心向各地气象台传播。气象台接收到各地气象观测报文之后,要按照国际规定的统一格式,把收到的电码译成数字或符号填入天气图底图。由于观测资料的来源不同,又分为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和船舶测站填图格式。 1.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图4-2-1)

2018天气系统4

天气系统专题练习 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C.西北 D.西南 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C.暖锋 D.冷锋 下表为杭州2013年10月某段时间的相关气象资料,请你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3.表中信息反映出杭州10月4日-9日过境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气旋 B.反气旋C.冷锋 D.暖锋 4.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关于杭州这几日的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4日最低气温很低,是因为云层的削弱作用小B.6日白天气温明显下降,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C.7日气温日较差小,是因为降雨D.8日,该天气系统可能在杭州北面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下面各小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 下图中“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关于PQ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暖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地区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B.a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b地此时吹西南风 D.PQ锋面将向南移动 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反映某地区某年4月11日~13日的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该锋面属于( )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暖锋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10.11日~13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 A.11日的深夜 B.12日的深夜C.11日的日出前后 D.13日的日出前后下图中的4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并且甲地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关于图示季节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草原一片枯黄B.非洲草原上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南迁移 C.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D.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12.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数值上看a>b>c B.从数值上看c>b>a C.从数值上看b>a D.从数值上看a>b 13.若右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图,虚线为一锋面,且①地在未来72小时内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则关于图中天气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球上的水环境(含解析)

专题4地球上的水环境 01水循环 考查角度1?以区域水体为背景,考查影响水循环速度的因素 (2018年全国Ⅲ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及其影响。影响水体更新的因素有降水量、水流速度、水量等。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泊水量巨大,故湖水更新缓慢。 答案? D 考查角度2?结合示意图考查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2017年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2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解析?第1题,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气温、风力、湿度等。蒸发能力与气温、风力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而实际蒸发量还与当地可被蒸发的水量多少呈正相关。“盐湖面积多年稳定” 说明该盐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蒸发量)相差不大,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 均实际蒸发量相当;而材料中提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C项正确。第2题,图中只有坡面海拔最高、坡度最大,降水后绝大部分的雨水快速转化为地表径流,流向其他地势较低处,而在坡面存储水量最少,故此处可供蒸发的水量最少,所以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坡面。 答案? 1.C 2.A 考查角度3?结合图文资料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6年全国Ⅲ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五讲 天气系统与降水

第五讲天气系统与降水 考点一锋面与天气 对应学生用书p47 1.天气 一个地区短时间内__阴晴__、__风雨__、__冷热__的大气状况。 2.气团 (1)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__物理属性__(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分类 ①冷气团:气温较__低__,气压较__高__。 ②暖气团:气温较__高__,气压较__低__。 (3)对天气的影响 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__晴朗__,性质不同的气团交替控制,天气复杂多变。 3.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分类 ①冷锋:__冷__气团主动向__暖__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 ②暖锋:__暖__气团主动向__冷__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 (3)对天气的影响:锋面附近常伴有__云__、__雨__、__大风__等天气。 对应学生用书p47

2.冷暖锋判断方法 ◇平面图判断法。在下面等压线图中: (1)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冷锋用线条加(黑)三角形表示,三角形标在暖气团一侧,如PM;暖锋用线条加(黑)半圆表示,半圆标在冷气团一侧,如PN。 (2)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冷气团移动的箭头A指向锋面PM,而暖气团B则背离锋面,此为冷锋;反之,为暖锋PN。 (3)根据雨区的位置:雨区在锋后(A侧)的为冷锋,雨区在锋前(C侧)的为暖锋。 ◇侧视图判断法。在锋面天气侧视图中,根据以下几点来判断: (1)锋面坡度: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因此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 (2)冷气团移动的方向: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雨区的位置:冷锋主要在锋后,暖锋在锋前。 无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锋前”“锋后”是根据锋面移

海洋热平衡和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热交换和水平衡对全球气候和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影响和作用世界大洋中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洋学中极为重要的三个基本物理参量。可以说海洋中的一切现象几乎都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而海洋中的热交换和水平衡是制约其分布和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海面与大气相互作用会产生热交换,称为海气热交换。主要有辐射传输、感热输送和潜热输送三种方式。海洋层结比较稳定,海水密度大,总质量比热大,太阳辐射能大部被其吸收,所以热容量很大。因此,海气之间的热交换,主要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海气热交换是双向的。辐射传输主要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进行;感热输送是海气交界处通过湍流及分子接触传导作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潜热输送则通过湍流和分子运动,海气界面处的凝结和蒸发而进行热量传递。海气热交换在全球热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的建立和维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穿越海气交界面的热量输送如果水温比气温高,海洋就要向大气输送热量,一般来说,水温总是比气温高,海洋总是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不过这种能够交换失去的热量比蒸发消耗的热量小得多。当海洋收入的热量超过支出的热量时,海洋为吸热增温过程;当海洋支出的热量超过收入的热量时,海洋为散热降温过程;当海洋收入与支出的热量相等时,海水的温度就不会变化。每年,海洋的热量总是收支平衡的,所以一年中海洋的平均水温也是稳定的。不过,一年之中,海水的热量会在不同时期内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这样,热量分布的不均衡就会引起海水温度在地理分布和不同季节中的变化。 地球表面有71%被海水覆盖,海水的比热大大的超过了陆地和空气的比热。所以,海洋吸收的热量比陆地大得多。海洋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太阳辐射和大气对海面的热辐射。海洋在吸收热量的同时也丧失了许多的热量。海洋散热的过程是通过海面辐射、海水蒸发和水起交换的方式进行的。海面时刻不停地向外辐射自己地热量,辐射量的多少与海面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水温越高,辐射越强。根据测量和统计得知,海面辐射得热量大约是海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42%。海水在蒸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热量,蒸发越快,热量散失就越多。蒸发速度取决于海面上空得水汽含量和空气的流通状况,海面空气越干燥,风速越大,海水蒸发越快。海水因蒸发失去得热量,大约是海洋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得一半以上。 海面热收支,习惯上称海洋表层的热量平衡。实际上,就某一海区和某一时段而言,海洋表层的热量收支一般是不平衡的。海洋表层收入的热量,主要包括来自太阳和天空的短波辐射、大气通过湍流向海面输送的热量(感热)、海面水汽凝结时的热量(潜热)、海水内部由下层向海面输送的涡动热量和水平方向的暖平流带来的热量。海洋表层支出的热量,主要包括海面的长波有效回辐射、海面以湍流方式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感热)、海水蒸发时消耗的热量(潜热)、由表层向下层输送的涡动热量和冷平流带走的热量。 海洋与外界还不断地进行水量交换。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也存在着水量收支平衡的关系,但它与海洋热平衡有着质的差异。海洋的热量基本上只靠海洋辐射这一外部热源输入,然后在各种过程的制约下,得以达成某种平衡。而海洋中水量平衡却不然,水的来源及支出都是在地球系统自身之内进行循环的,所以又称为水循环。海洋中的水量收支影响着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陆地径流和融冰;支出则主要是蒸发和结冰。 大气所包含的热量是很有限的。如果将大气中所蕴涵的全部热量都转化到海水中去,那

四年级科学复习 -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

四年级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3、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5、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6、降水的开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7、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8、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9、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1、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2、纤细的雨头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溶解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7、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8、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0、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1、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2、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阅读答案-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阅读答案: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②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中容纳了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④雾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就会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⑤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

⑥消除雾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雾滴蒸发掉;另一种是使雾滴沉淀下来。 ⑦蒸发雾滴的方法一是升高温度,就是燃烧石油等各种燃料,使雾滴汽化;二是把雾外干燥空气混入雾内,减少雾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雾内空气从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使雾滴蒸发掉。 ⑧雾滴沉淀的方法,一般采用播撒冷却剂、人工冰核或吸湿性凝结核的办法。例如对于过冷却雾来说,可播撒碘化银,或者在机场上风处蒸发液体丙烷,使温度下降。这样使一部分过冷却雾滴变为冰晶。而在实际云雾中,当气温低于0℃但高于—10℃时,有一半以上是未凝结的过冷水滴,当气温降到—20℃时,过冷水滴才大量减少,变成冰晶,未变为冰晶的过冷却雾滴蒸发化成水汽,到气温降到—40℃及更低时,云雾中无论有无凝结核,这些水汽都会凝华到冰晶中,让冰晶增大而沉淀到地面,使空中雾滴消失。 18.阅读第②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雾“形成的条。(3分) 答: 19.根据第⑥—⑧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内容分别属于哪一种消雾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5分)【材料一】

上海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知识点整理分解

会考冲刺地理必考必背知识点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行星的特点是: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动;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轨道周围物体。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4.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大气层太阳活动平均周期对地球影响 亮里暗外光球黑子主要 标志 11年 1.影响地面短波通信 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使全球天气与气候异常 色球 耀斑 日珥 日冕太阳风 5.卫星带:火星木星之间 6.月球表面特征:环形山密布原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 7.月球自转、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并且周期也一样(恒星月:27.32日)——地球上永远看到同一个月面 8. 月相日地月位置时间潮 汐天文现 象 亮面朝 向 晚上何 时可见 新月大致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初一(朔)大 潮日食/ 不可见 6~18 上弦月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初七、初八小 潮朝西上半夜 12~24 满月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在中 间十五(望)十 六 大 潮 月食/ 全夜 18~6 下弦月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廿二、廿三小 潮朝东下半夜 24~12 朔望月:29.53日凸月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下弦月D 9.潮汐:日月一直线。特点:清洁节能、无限制 10.太空强资源: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环境资源 特点: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11.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夹角:23°26′ 如果黄赤夹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 变为0度时,只有春秋季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活动活跃。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12.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经度跨度最大)、太平洋(海洋板块)。 13.板块运动:①张裂:裂谷、海洋(生长)②碰撞:Ⅰ洋陆:海沟、岛弧、海洋山脉Ⅱ陆陆:山脉(消亡) 14.地震产生:交界处。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 岩石新旧:越靠生长处越新

二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天气教案

《各种各样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会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图片所表现出的天气特征正确地判断天气。 能运用恰当词语描述天气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各种天气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愿意倾听他人的看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有保护动植物,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经历,用自己的话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天气卡片5套、课件(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两天同学们要多穿点衣服。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其他地区的天气?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天气预报来了解全国各地的天气,(播放天气预报视频)请同学注意观看有哪些天气情况。 师:我们有时会看见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有时也会看到下雨或下雪的现象,它们都代表不同的天气情况,那么天气有哪些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 师: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天气呢? 先同学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区分不同的天气 师:不同的天气表现出的现象是不同的,图片展示不同天气,分别介绍晴天,雨天,雷电,沙尘暴,下雪,台风这些基本天气。 师:同学们能根据各种现象来判断不同的天气吗?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吧!(给各组分发天气卡片) A、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卡片判断天气,并把天气名称写在卡片的反面。 B、全班交流:分别指名选择卡片来说说是什么天气,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把图片贴在板书相应位置) C、共同交流质疑,补充板书:对于同学们有质疑的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并加以明确和补充天气名称。

2021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集训:(十) 第五讲 天气系统与降水

考点集训(十)第五讲天气系统与降水 对应学生用书p259 一、选择题 下图为华北某区域T1到T3时刻气旋周围锋面的分布与发展过程示意图,T3时刻卫星云图显示该区域形成很厚的浓云,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读图完成1~3题。 1.T1时刻a、b间气压变化规律是(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a的气压为1000~1004百帕,b为1004百帕以上,故b>a,ab 之间连线的气压值是先降至1000百帕以下后又升到1000百帕以上,符合该变化的是B选项。 2.甲地从T1到T3时段的天气现象是(C) A.气压不断降低B.气温不断升高 C.天气终未晴朗D.风速一直减小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从T1到T3时段经历了气旋中心天气(阴雨天气)、冷锋后天气(阴雨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阴雨天气),因此该时段的甲的天气一直是阴雨状况,始终没有放晴,据此分析选C。 3.下列图示能正确示意T3时刻甲、乙两地间锋面特征的是(A)

[解析] T3时刻显示甲、乙两地间的锋面是锢囚锋。结合T1到T3时段的锋面发展状况可知,该锢囚锋是冷锋追上暖锋形成的。该锋面特征是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形成的。其中,甲后方为更冷气团,其前方为冷气团,在这两类冷性气团间为锢囚住的暖气团,据此分析选A。 2018年1月3日,名为格雷森的“炸弹气旋”袭击了美国东部。“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该类气旋爆发强、发展快,会带来强烈的暴风雪和降温,威力如同炸弹,故被称作“炸弹气旋”。下图为美国东部1月3日降雪量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降雪量(D) A.最低值出现在伊利湖东南岸 B.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 C.布法罗少于亚特兰大 D.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的最低值出现在图示区域的西南部,A错误;区域的降雪量最大值并非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也没有呈现出从阿巴拉契亚山脉向两侧递减的特点,B错误;图中的布法罗降雪量介于3~6之间,亚特兰大的值小于1,因此布法罗大于亚特兰大,C 错误;图示最大值出现在东北沿海,D正确。 5.美国东部海面冬季容易形成“炸弹气旋”的主要条件有(B) ①盛行由内陆到沿海的寒冷气流②气温较高导致空气的对流强盛③内陆的低压吸引海洋暖湿气流④沿海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较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炸弹气旋”的形成需要冷暖空气相遇。由图可知,该地处于温带地区,冬季冷空气南下,风由内陆吹向沿海;沿海地区为暖流,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海洋空气为暖湿空气,因此当寒冷的气流与海洋的暖湿气流相遇,容易形成锋面,从而导致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从而形成“炸弹气旋”,因此①④正确。故选B项。 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