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格物致知 科学立人

格物致知 科学立人

修身从格物起让博士成为起点

2500年前,古希腊人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观察物质的微观世界,猜测物质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1789年,法国贵族拉瓦锡在化学实验中,建立起物质由原子构成的观念,提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1803年,英国自然哲学家道耳顿观察原子量的倍数关系,指出同一物质的元素由一种原子构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探索阴极射线属性时,发现物质中比原子更小的带负电粒子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枣核模型假设;190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推敲氦离子轰击金箔产生偏转的偏转角,推翻汤姆生原子枣核模型假设,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1919年,卢瑟福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实验中发现带正电的粒子质子;1920年,卢瑟福预言原子结构中存在不带电的粒子中子,1930年科学家发现,α射线轰击铍-9时,会产生一种电中性,拥有极强穿透力的射线,最初,被认为是γ射线,1932年居里夫妇发现这种射线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同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得威克确定,这种物质就是中子;不带电的中子不受电磁力影响,能够自由出入原子,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借助这一特性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物质核裂变并释放能量的现象;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利用核裂变制造出第一座核裂变反应堆,大规模核能释放成为现实;1954年,苏联科学家完成对核裂变释能的有效控制,建成第一座核能发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1991年,世界核裂变发电量已占到总发电量16%;近年受核安全影响数据略有波动;预计2050年世界核裂变发电量将达到总发电量25%。

对微观粒子的不懈探索使人类愈来愈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并使人类最终收获莫大益处。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借助显微镜发现细胞;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体由细胞组成;1824年,法国植物学家杜托息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壁实证这一观念;19世纪中期,德国动物学家施旺观察到动物细胞的核、膜、液等结构,同期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相似结构;其后十年,科学家陆续发现新证据,证明所有细胞均源于细胞分裂;1868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探索到细胞核内存有酸性和蛋白质两个部分,酸性部分就是后来所谓的DNA;1882年,德国胚胎学家瓦尔特弗莱明探索到蝾螈细胞的细胞核内包含大量分裂的线状物体,线状物体也就是后来的染色体;1866年,奥地利神父孟德尔从事豌豆杂交实验发现生物的遗传基因规律,提出遗传因子概念;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首次提出“基因”名词,用以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1944年,3位美国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细菌的DNA,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对DNA结构作进一步研究,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1969年,科学家从DNA上分离出第一个基因;1980年,科学家通过基因重组,首次培育出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小鼠;1983年,科学家通过基因重组,首次培育出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1988年,穆里斯发明了DNA体外扩增的PCR技术;1996年,人类在实验室通过体细胞移植培育出克隆羊多利,此后,各国科学家相继克隆出猴、猪、牛、猫、鼠、兔、骡、鹿、马、狗等哺育动物;同年7月,罗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过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头带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绵羊“波莉”;1999年6月7日,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家私人生物公司将一名男子腿上的一个细胞与一头奶牛提供的卵子结合,克隆出第一个人类胚胎,该胚胎在实验室中生长12天后被销毁;2007年12月24日,《遗传与基因组》栏目报道美研究人员以基因工程治愈实验鼠孤独症;200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家宣布利用基因工程制造出存活期是普通同类十倍的新生物。

对细胞结构的不懈探索将人类引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基因时代!一个充满惊奇和未知领域的令人兴奋的时代!一个有可能通过所掌握的技术改变人类自身命运和生物面貌的促进人类福祉的时代!

1664年,中国思想家黄宗羲撰写《明夷待访录》,倡导民主政治,提出分制君权;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撰写《民约论》,倡导政府权力源于社会契约的思想;1690年,英国洛克系统阐述“天赋人权”和“立法权、司法权、对外权”的分权思想;1748年,法国人孟德斯鸠撰写《论法的精神》,论述法的自由精神和立法、司法、行政权的三权分立;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人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1789年8月26日,法国

颁布《人权宣言》,采用此前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探讨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整体不公的可能;1911之后,苏联人尝试了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压迫和社会不公实行共产主义的可能;1933年,美国罗斯福针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新经济政策;1945年4月25日,人类50个国家通过《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成员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反对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解决彼此纠纷,提倡通过对话和谈判方式化解争端;1949年之后,中国探索由共产党执政建设有中国特色制度的可能;21世纪,小布什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辉煌的成就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不是浩瀚如烟的大师杰作,不是政客们巧舌如簧的演讲,而是制服了执掌权力的人,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这个笼子四周插着五根栅栏,那就是选票,言论自由、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和三权分立。

对自由和社会治理的不懈探索引领人类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国家、社会、政府、法律等人类公共精神成就的本质,并更智慧地运用这些理解来为人类和平和幸福服务。

1790年,康德出版《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的无功利的合目的特性,拉开了近现代文艺美学批评的大幕;1800年,华兹华斯为柯勒律治《抒情歌谣集》写序,首倡浪漫主义创作原则;1825年,司汤达完成《拉辛与莎士比亚》,鼓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其后,巴尔扎克》写作《〈人间喜剧〉》前言》,提倡现实主义典型创作方法;1857年,波德莱尔出版《恶之花》倡“应和”论,成为象征主义诗论的先驱;1886年,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1900年,叶芝发表《诗歌的象征主义》,系统论述象征主义;19世纪后半叶,英国佩特、王尔德、法国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象征主义之后鼓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1913年,庞德发表《回顾》,将象征主义发展成“意象主义”;1902年,克罗齐撰写《美学:作为表现的科学和普通语言学》,提出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的表现主义美学;1903年,伯格森发表《形而上学导论》,倡导直觉主义艺术观;此后,人们将研究目光洒向文本、读者及社会意识等更广泛领域,先后出现了注重文本批评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符号学批评,注重社会心理领域的佛罗伊德精神分析批评、荣格的原型批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注重接受领域的解释学文论、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等。

对文艺美学现象的深入探讨促成了二十世纪文艺批评领域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局面。

以上几个领域发生的现象所取得的成就,只是近一两百年以来的人类格物致知的几个侧面。这些格物致知的努力引领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脚步,而它们的主人公,那些近代历史伟大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们,从文明创造者角度看,正是与我们在座诸位博士有着同样文明谱系的先贤!21世纪,人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融合!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变迁!海南岛正迎来国际旅游岛的全新发展机遇!在座诸位,作为海南文化学术的创造者和引领者,正必须有象这些先贤一样“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人生气魄!正必须有象这些先贤一样“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正必须有象这些先贤一样“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主人翁意识!正必须有这些先贤一样的“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实干精神!

子路问君子,孔子说:修己以安人。《大学》解释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描述中,格物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格物是君子的必修课,是君子的最低标准,物格之后才能修齐治平。传统文化将格物视为一切的基础,正与现代科学精神和学术精神暗合;而将修齐治平作为较高人生目标,又从更高的层面给我们以启示。现代社会对博士“创新学术,服务社会”的要求,与传统文化对君子的要求不谋而合。

“修身从格物起,让博士成为起点”,最后,请允许我以这句话来与诸位海南博士君子共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出自九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练习册答案,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orG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

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示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四书” 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1)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2)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3)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 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精选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 近些天以来,我一直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而苦恼,因为学生觉得议论文枯燥,不好懂,上课气氛也远不如学记叙文活跃。而且,本文还是一篇演讲稿,自然不能忽略了对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的解读,这无疑又使教学难度加了一层。我心里很清楚,议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而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开动脑筋,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展开讨论则是更为有效的选择。但如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且学有成效,我一时陷入了迷茫,苦无良策。揣着尽力一试的心态我步入了教室。 【课堂情境描述】 师:同学们,高分低能现象一直被视为中国教育的“心病”,这不,老师在闲暇之余翻阅报纸的时候,一张旧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再次让我陷入了沉思:一名女高中生以骄人的分数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老师和同学们对她高超的计算能力赞叹不已。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连续三周的时间,她竟然没有能够完整地做好过一个实验,于是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产生了质疑,谁都想不到她的实验能力是如此之差。到底究其原因为何?我们看看能不能从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下面,同学们把《导学案》翻到“学习链接”,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关于丁肇中先生的简历?(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生读:……(略) 师:本文是丁肇中先生在中国科学院所作报告的一部分。现在,请同学们集体放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同时别忘了老师的问题,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读文结束,请举手示意。(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个别进行读书指导并参与问题探究) 数分钟后,学生次第举手,示意读书结束。 师:现在,同学们把课文读完了,有哪位同学能找到问题的原因呢? 班上大部分学生举手示意,教师请小组代表回答。 三组3号:我觉得她的实验能力较差,主要是缺少实践能力,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没有格物致知精神。 六组4号:我认为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背景下,大家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都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因而很少进行动手实践,这应该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师:刚才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说明他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见长,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没有?(仍有十余位学生举手) 一组2号:我国的传统教育,导致学校及学生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动手实践的培养,这就是导致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

集团理念

集团经营理念、管理原则及主要目标、措施 一、集团现状、战略、理念(展示版) 重庆神龙湖投资集团成立于2012年1月,注册资金2000万元。公司是集房地产、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港口物流、资产经营、小额贷款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投资管理集团。集团及控股企业现有员工300余人。 集团公司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逐步确立了以实业为基础、以投资结构优化为导向、以效益增长和竞争力提升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风险低、见效快、回报稳、可持续的现代企业发展之路。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集团建设成为实力雄厚、资产优良、管理规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集团在经营中始终坚持“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事业成就人生”的理念,励精图治、大胆创新,为实现员工和集团的共同成长、共赴卓越而不断努力。 二、现状简析及发展思路建议 1、集团公司方面: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短期内难以到位,全面开展工作难度不小;人员分布成倒金字塔形式,基础不稳;关重人员来源外部化、行政化特征明显,短期内难以有效开展工作;适应多项目、多公司共用人才的机制尚未形成。 2、伟豪公司:领导层过于技术化,统筹能力不足;工程管理方

式过于传统,目标计划管理难以实施,增加了内部监管的成本;员工薪酬制度以及管理标准化工作深入不够,正面激励力量不足;内部部门工作责任界面不清晰,支持、监督力量不到位或越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公司整体效率的损失,影响到了大局。 3、结论:根据地(伟豪)不稳,大本营(集团)不牢;项目资源很丰富,但内耗比较严重,劳资关系很脆弱。 4、发展思路:围绕“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两大主题,深入开展“加减乘除”固本强基工程,以全面计划(预算)管理、薪酬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提升为手段,助推职业管控(或称授权管理)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实现,从而促进集团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概括为2132工程)。 5、改革路劲设计:按“业务展得开、人才扎得住、目标有保障、改革有空间”的总要求来统筹各方面的工作:首先,实施子公司总经理或项目经理责任制,解决好骨干有事做、愿干事、办好事的问题(给动力、稳骨干);其次,开展全员绩效考评工作和人力资源提升工作(给压力、给帮助);第三、开展公司薪酬制度建设,打通人才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问题(建通道、拓平台、给希望);第四、再逐步展开集团的专业化、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集团管控、发展能力。 6、推行管理工具标准化,解决内部沟通效率和统筹能力问题。主要是公司经营管理三项基本制度和项目管理的“三表一书”制度。 三、集团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1、愿景:致力于成为向社会提供优异人居环境并提供良好融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课内高效阅读课 主备:谢蔚授课:初二年级执行时间:月日审核: 班级:_________ 组名:姓名:_________ 查阅: 【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主题。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学习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主题。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展示当堂训练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写作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读一读:(字词积累、及注解),扫除阅读障碍。 1、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标注在书上。 授予.瞭.望彷徨 ..丁肇.中措. 2、解释词语 荣幸:授予: 格物:致知: 清谈: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记一记(文学常识),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注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促进对课文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在的会上的演讲,本文围绕____________这一中心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来论述的。 (3)_______ 是美籍华裔,_______家,祖籍_______,于____年获得_________.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帆风顺)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袖手旁观)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党团工会-2019集团先进个人推荐材料(财务工作) 精品

2019“集团先进个人”推荐材料(财务工 作) 2019年“集团先进个人”推荐材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同志现任 ╳╳╳,主管╳╳╳财务工作。时光荏苒,转眼一年,总结╳╳╳同志2019年的工作 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全身心投入,配合总经办做好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今 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全国的汽车销售市场一直疲软,╳╳╳也不例外,2019年 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经济效益,╳╳╳面临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作为╳╳╳财务部副经理,╳╳╳同志尽职尽责,全力配合总经理做好自己的每 一项工作。对总经理和总经理办公会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后的财务预算,她总是一一落 实到位,按要求及时完成,从无疏漏,做到了既能及时传达总经理办公会的各项决定 又能协调和监督下属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把“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放在第一 位的前提下突出了财务部的职能作用。 1、合理提供资金支付计划,保证企业经营正 常运行╳╳╳现金周转困难,主要原因:商户退商,收入下降,缴费较困难; ╳╳╳的场地租金是一大笔固定支出,还有每月的员工工资、保安费、电费等固定支出;历年的工程款还有余款未结清;日常的办公费、电话费、企业策划宣传费等日常 支出,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资金周转困难。鉴此向总经理及时提供支付款项明细,分 出主次,合理安排支付资金,保证经营的正常进行。 2、全面掌握总控资金,严格为 增收节支把好关在现金周转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总经理发出“增收节支”的号召,作为财务部的主要负责人严格按照领导的要求,对各项开支提出各种合理化 建议,除了固定的成本外,其他支出如:办公费、交通费、修理费、电话费、物料消耗、业务招待费、宣传费等其他费用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69%,达150万元以上。 3、严格管理市场物资,做到人变物不变,物变条理清╳╳╳2019年上半年行政物资管理员先后经手5人,而且各部门的员工流动频繁,为了按时准确向集团物业部、财 审部报表,她及时对每位新物资管理员进行督导,共同清查、逐项逐笔核实,保证及 时报表;对市场的待售新家具制定代销流程,家具的保管也是责任到人;对退市商家 遗留的旧家具,能够销售的按照新旧程度再次制定价格,销售后属于创收收入,现已 创收8379元;已不能使用的旧家具按照集团的废旧物资处理流程处理,处理收入也 作为企业创收。 4、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融入企业管理,不断完善财务 流程,提高财务质量企业财务工作是企业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工作质量对企业整 体影响和企业整体素质及对财务工作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导 致企业全方位的变动,财务管理根据事业变化而调整,韩盈同志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财 务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的拖延或放任,另外,她在工作中本着融入企业 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财务流程,通过深刻的了解、理解业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任何 的业务流程设计,以及所有的谈判合同,凡涉及企业经济关系的事项,她都积极参与,通过提高财务质量增加企业监查能力。 5、做到帐目清晰,审批流程规范,在集团财 审的检查当中从未出现过纰漏集团财审部定期会对各企业进行财审检查,在检查 过程中会对一些审批是否按流程要求、报销凭证是否齐全等都会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

“格物致知”教案

“格物致知”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可让学生首先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句意、节意后,结合书后练习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本文的论点,让学生自觉养成“格物致知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3.疑点: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仅限于向人们介绍“格物致知”的意义吗?, 4.解决办法:对于“重点”宜让学生在自读文章后,结合议/lw/Index.html>论文三要素知识自我理解体会;“难点”在文中阐述得已比较具体、清楚,只是需要教师进行强调指出,以加深学生的认识;至于“疑点”,这是在初读文章或是对文章不甚理解的时候,可能产生的。只要让学生带着这一“怀疑”,反复读课文,答案也是不难得出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蔓体感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格物致知精神如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材料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 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格物致知精神如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材料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题目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么? 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 1、答案: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2、答案: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测、具体细致的计划、有恰当的目标作向导;在求知过程中,必须摒弃埋头读书、不愿动手,过度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有了"主意"。

格物致知的精神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课文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 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应用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2)理解词义 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杨朗课型新 授 教案 类型 自 主 主 备 人 杨 朗 集体备课日期 合 作 释 疑 2、读一读,写一写。cuò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 使用日期主管人华裔(yì)论语(lún)儒家(rú)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 意见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学习目标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神的人。【自学目标】(9分钟) (1)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 重点目标1、3 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目标3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检查反馈:(1)a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教具Ppt课件b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过程(2)a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提出问题 明标自学(一)导入新课:b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分析问题 首先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c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解决问题1、了解作者。【合作交流】(15分钟)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 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

论证方法结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讲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这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摆事实、例证法):就是列举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讲道理):就是用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更有论证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让人印象深刻。 论证方法答题格式总结: ①举例论证:“列举………(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④引用论证:作者引用……的话,有力证明了……(论点),使说理富有权威性, 更有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 点,使说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③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有力证明了… …的论点,使正确与错误形 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通过分析四种论证方法,我们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把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可以归纳为: 回答此类题,常见的格式为: 1.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2.举了。。。。。例子、引用了。。。。。。/把....和....进行对比/把.....比作..... 3论证了....(论点), 4使得说理....(作用) 练习巩固: 注意区分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当中旨更好地说明事物特征而运用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等.。 总结:论证方法的概念 论证方法常见种类 论证方法常用答题格式 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新-项目经理在集团公司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稿 精品

项目经理在集团公司动员会上的表态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谨代表****高速公路第*项目经理部作表态发言,认真贯彻本次集团公司“****”动员会精神,全员发动,形成合力,力争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我们坚决做到:第一,落实责任,提高干事履职的执行力。 本次动员会目标明确,我们回去后将做好动员发动工作,要强化目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制订落实方案和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在**高速9标全体参建人员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士气,迅速掀起劳动竞赛的高潮,确保实现目标任务。 结合**高速项目特点和**地区的气候条件,抓住第四季度乃至春节期间至2019年3、4月份的施工黄金期,完成路基工程的90%工程量,完成桥梁桩基施工,为桥梁工程全面施工创造条件,另外实现**大桥和**大桥主墩出水这一节点,春节前完成0#块支架搭设和预压。 工作安排中,我们将抓住关键:优先安排**乡道和**县道跨线桥的下部结构和箱梁预制安装施工,盘活箱梁预制场的流水生产,加快**县道跨线桥、**互通及**互通的全面施工,解决产值来源。 突出重点:以路基进度保桥梁,在线外征地较少的情况下,加快主线路基贯通,为箱梁运输安装创造条件;以凤山枢纽通车节点为关门日期,加快**段工程的施工。 攻克难点:集思广益解决**大桥深水基坑施工、**互通高支架现浇施工和跨***国道、***省道等的边通车边施工的交通管制等难点。 第二,团结协作,形成团队作战的合力。 要加强与内外各方面的沟通。 项目部做好外部协调的同时,弘扬团队精神,抓好团队建设。 要突出做好供应链保障、技术质量保障和综合协调保障这三大保障工作;抓住团队执行力和队伍生产力这两大保证;全面统筹,强化团队建设。 充分调动项目部和施工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顾全大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形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和衷共济、共谋生产的良好局面。 第三,创新实干,增强工作机制的活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公开课优质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公开课优质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五个催收技巧

五个催收技巧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

催收员必看的五个催收技巧 催收主要分初级催收,中级催收和高级催收三个等级。初级催收主要是对客户进行简单的信用教育,并进行罚息、滞纳金的说明,中级催收主要与对方展开拉锯战,高级催收主要采取弱点突破和极端高压。 催收思路 1、催收时先了解客户的背景,要循序渐进,刚开始联系客户本人,等待几天,客户若无进展便开始联系客户联系人,给其施压。不要一开始就和客户吵架,这样后续工作不好进展。 2、催收时可多种角色扮演,多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让其感觉我们是在帮客户。 3、催收时应时时跟进,与客户保持联系,可时不时发祝福语给客户,保持一个良性沟通。 4、催收时应注意保持通话的一个效率,具体客户具体分析,多把握客户的心理,抓住客户的痛点。比如客户害怕父母,我们可以逼其父母进行施压,或者害怕法律责任,我们可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施压等等。 5、应注意几点,我们在催收时应注意我们的专业技能,话术,逻辑思维,法律知识。 催收技巧 (一)催收工作合情合理合法,催收人工作应做到不卑不亢 如有债务人态度恶劣,其目的在于吓唬催收人员,使催收人员少打或不敢打电话。遇到这种人可采取三次制止原则,第一次提醒对方注意说话方式;第二次告知对方双方地位平等;第三次将严重警告“对于素质较低的借款人,将会采取其他的方式催收借款”。 (二)催收人员需掌握“望闻问切”的本领 望:看资料--职业、年龄、身份、地区差异,据此分出层次类别,分类对待;

闻:听-了解对方,识别真假,捕捉对方言语间的漏洞; 问:点对点的深入了解,针对存疑的地方详细探寻,目的击破谎言,并让客户理亏; 切:确认问题点,改变谈判节奏,并确定解决方案。 (三)度的把握 催收最忌讳把话说满,所以掌握“度”非常重要,需为今后的催收工作留下沟通的空间和余地。 (四)懂得合理施压 施压关键是切中债务人的弱点和要害去施压,越是高级催收,越是要找准客户的弱点进行重点攻击。常见的施压,一方面是外部施压,即通过债务人的周边人和周边环境进行施压,一方面是内部施压,让债务人明白不还款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五)懂一点学心理战术 将债务人的心理进行还原,找出债务人不还款的真实原因和心理动机。 总之,催收工作需催收人员在不卑不亢的基础上,将望闻问切、合理施压、心理还原等巧妙结合,合理适度的沟通以达到回款的目的。 催收常见借口及应答对策 (一)三角债 朋友欠我钱没还,工程款没有到位等类似的三角债借口。 做法:(1)不要轻易相信单一的还款来源,例如工程款没有到位,债务人不可能只和一家单位做生意,这一家的工程款没收回,肯定也有其他进项。 (2)要求债务人告知其上游债务人的联系方式,只说帮忙催款,看债务人此时的反应。 (二)职业欠款人 该类型欠款人习惯性拖延,没有还款诚意,应该有被多家机构催款的应对经验。

格物致知议论文

格物致知议论文

以<<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为 例浅谈议论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杨雪茹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是丁肇中先生一个报告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情况,分析了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试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为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运用了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朴实。 议论文的教学应该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议论文的独特之处:即文章中有作者强烈的观点,还有为观点论证的整个有序的过程。它不像其他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情感隐含在人物的性格里,故事的情节,或者所要描写的

景色里。它是最直接最直白的一种文学样式,当然 也因为它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实用文体。《应有格物 致知的精神》一文的教授就应该先引导学生读课 文,让学生很明确的知道本课作者要告诉大家的 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生明白了作 者的观点好围绕这一观点再展幵他的想象和联想, 也就很容易明白作者接下来的思路,材料的安排, 论证方法的运用。我总认为想整体的把握一篇议论 文和他的观点是议论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最先—环。 过了这一环节再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涉及到的知识。比如说: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文章《大学》里谈到了,而且作者也说到了自己对它的理解,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到底什么样才算是格物致知,让学生不在知识理解上有困难,然后才能谈及其他。然后,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也许这些问题就会自然而 然的紧随其后, 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就调动起来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石松树 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2.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