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抗疟疾药

1.抗疟疾药

1.抗疟疾药
1.抗疟疾药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1章节题目

第四十章抗寄生虫病药

第一节抗疟药

目的与要求1.理解各种常用抗疟药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了解各型阿米巴病的根治用药。

3.掌握甲硝唑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4.理解常用抗肠虫病药的适应症及用药方法。

重点

难点

氯喹、奎宁、青蒿素、伯氨喹和乙胺嘧啶的抗疟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四十章抗寄生虫病药

第一节抗疟药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药物作用环节

疟原虫: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

1.传媒期阶段(蚊体有性生殖)。

孢子→分裂成子孢子←乙胺嘧啶抑制。

2.感染阶段(人体无性生殖)

(1) 传播期:裂殖子→配子体→传播←伯氨喹抑制传播;

(2) 红内期:裂殖子→红细胞内增殖→裂殖子→症状←氯喹控制症状;

(3) 红外期(肝内期):

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原发性红外期→病因←乙胺嘧啶病因性预防。

子孢子→进入RBC→继发性红外期→症状复发←伯氨喹防止复发。

二. 抗疟药分类

1.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氯喹、奎宁、青蒿素、咯萘啶。

2.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伯氨喹。

3.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乙胺嘧啶。

三、常用抗疟药

(一)主在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氯喹

【药动学】

1.吸收: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2.分布:肝,脾、RBC中药浓>血药浓10-25倍;

感染的RBC中药浓>正常RBC 25倍;

肝、肺中药浓>血药浓200-700倍。

3. 代谢缓慢:主要在肝内分解,T

约120h。

1/2

【作用和用途】

1. 抗疟作用

(1)杀灭红内期,插入疟原虫DNA中,抑制DNA复制和RNA转录。

(2)用于:控制疟疾临床症状首选。

2. 抗阿米巴作用:杀灭阿米巴大滋体

用于:外阿米巴病。

3. 免疫抑制作用: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肾病综合症等。

【不良反应】 1.有头痛,头晕,耳鸣,胃肠道反应。

2.长期大剂量用药:视力↓(角膜浸润)、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偶可心跳骤停、Bp↓、致畸作用。

奎宁

1. 作用快,不易耐药,可iV(滴注)。

2. 用于:抗药虫株感染和脑性恶性疟。作用较弱,复发率高。

3.不良反应:

①金鸡钠反应、

②心脏抑制(iV时)、

③特异质反应、?

④兴奋子宫作用(孕妇禁用)。

(二)主要用于控制传播和复发

伯氨喹

1.作用用途:

杀灭继发性红外期和各型疟原虫配子体。

用于:疟疾复发和传播首选。

2.不良反应:

对G-6-P?脱氢酶缺乏者→急性溶血。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乙胺嘧啶

1. 抑制原发性红外期原虫及蚊体内孢子增殖过程。

2. 毒性较小,治疗量安全, 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首选。

3.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可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甲酰四氢叶酸治疗。

四、抗疟药的临床应用

1.控制症状:氯喹+伯氨喹

2.脑型疟: 青蒿素+奎宁

3. 恶性疟耐药治疗: 青蒿素+奎宁或咯萘啶 + 乙胺嘧啶

小结:

第二节抗肠虫病药

阿苯哒唑:是抗线虫的首选药,可用于钩虫、蛔虫、蛲虫、鞭虫感染,以及各种类型的猪囊尾蚴病。

甲苯达唑:主要用于蛔虫、蛲虫、钩虫、鞭虫、绦虫感染及棘球蚴病、猪尾囊蚴病、华支睾吸虫感染和肝吸虫感染。

左旋咪唑:可用于治疗蛔虫感染,对丝虫、钩虫、蛲虫感染也有一定疗效。此外,尚有免疫抑制作用。

噻嘧啶:为广谱抗肠线虫药,对蛔虫、蛲虫、钩虫感染均有较好疗效,也可用于多种线虫引起的混合感染。

吡喹酮:抗绦虫:对多种绦虫的成虫和幼虫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氯硝柳胺:又名灭绦灵,用于驱除牛肉绦虫、猪肉绦虫及短膜壳绦虫。

小结:

教案末页

教学

小结

氯喹、奎宁、青蒿素、伯氨喹和乙胺嘧啶的抗疟作用及临床应用。

思考题或作业题1.比较各种抗疟疾药物地区中央、应用特点。

2.试述疟疾急性发作期和良性疟休止期的治疗用药。

教学

后记

比较各药特点及用途。

疟疾

第七章原虫病 第二节疟疾 (一)思考题答案: 1.试述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 初发时可有低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首次发作时,发热多不规则,逐渐地转为有规律的周期性发作。 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 (1)发冷期:骤然发冷、剧烈寒战、口唇发绀、皮肤苍白或带青紫,脉细速,可有头痛、肌痛、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初发患者此期约10~15min。反复发作数次后,发冷期可渐延长,持续30~45min. (2)发热期:寒战停止,继以高热,通常可达39.5~41℃。患者颜面潮红、脉洪速、头身痛、烦渴。严重者可谵妄、抽搐、及昏迷。发热期一般持续数小时。 (3)出汗期:患者出现全身大汗、高热尽退、自觉明显好转,但困倦思睡。出汗期约历时2~3h。 整个典型发作历时约6h至十数小时,而间歇期一般无症状。 2.试述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临床特点的异同。 发作时序贯性地出现发冷寒战、高热、出汗退热等症状,并呈周期性发作,是它们共同的临床特征。但依疟原虫株的类别,也存在着以下的差别: (1)潜伏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间日疟和卵形疟为14d,三日疟30d,恶性疟12d。但若系输血感染,无论何种类别,潜伏期通常为7~10d。 (2)发作情况和病程存在差异 间日疟发病常有前驱症状,除了头几次发作或混合感染者外,一般规律性地每48h 发作一次。整个典型发作历时约6~10h。间日疟易于复发,以至缠绵数月或数年。 三日疟的疟原虫发育周期比较整齐,故患者每72h发作一次。发作时亦多无前驱症状,发热期较长,可超过6h,而出汗退热的速度较快,故容易引起虚脱。但患者的脾肿大及贫血较轻,惟蛋白尿较常见。三日疟虽不复发,但病程长,初发持续数周或数月,若发生再燃,病程可长达2~3年。

疟疾的治疗

疟疾应该如何治疗? 疟疾药物治疗有哪些?疟疾应该如何治疗? 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现症病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一)治疗用药建议: 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重要关键由於台湾根除疟疾已经四十年近年来境外移入的病例每年约只有30例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另外治疗上最棘手的问题是抗药性的问题以恶性疟来说传统的药物如chloroquine目前可以说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流行区都已产生抗药性甚至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的边界还出现对chloroquine mefloquine quinine都有抗药性的多重抗药性疟疾是治疗上的一大挑战 90年代以来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类的药物被视为是可能解决此一难题的利器它的安全性高作用速度快而且对於不同阶段的疟原虫都有作用,目前WHO的建议是使用这类的药再搭配另一个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根据WHO的统计到2006年1月为止青蒿素为主的合并疗法已经有56个国家采用为治疗疟疾的第一线用药 当前治疗疟疾的难题在於一方面必须注意疟原虫的抗药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抗疟疾药物的毒性困难在於目前疟原虫的抗药性系以临床治疗失败作为定义 无法在治疗之前先作药物感受性试验;而且重症疟疾症状与奎宁primaquine等抗疟疾药物的毒性狠相似都会造成恶心呕吐溶血性贫血低血糖肺水

肿及休克难以从症状来分辨 因应上述难题临床医师应考虑疟原虫种别(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 三日疟)患者感染疟疾的地理区域(非洲东南亚新几内亚或其他地区)考量患者体质(年龄心血管疾病G6PD缺乏症)来选用适当的治疗的药物 (二)治疗原则 1先判断是否为疟疾重症 疟疾重症绝大部分由恶性疟所造成但是并非所有的恶性疟都是疟疾重症此类病患病情进展快速并且常常有各个器官的并发症出现必须当成是内科急症来治疗若不积极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临床上必须整体评估病人的症状及实验室诊断来判断是否为重症以下是WHO列出严重病例的可能症候有其中一个以上就定义为重症疟疾包括:意识不清或昏迷严重贫血肾衰竭黄疸 休克代谢性酸中毒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持续性抽筋异常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固血色素尿低血糖高疟原虫血症等等2疟疾轻症的治疗 疟疾轻症的定义是:临床上没有任何一项疟疾重症的徵候或是重要器官的衰竭治疗目标是预防病情进一步演变為重症并治癒病人要用那一种药物治疗必须看感染的是那一种疟原虫是否可能有抗药性以及病人是否有用药上的禁忌来决定 (1)恶性疟 A对chloroquine仍有感受性的地区可以用chloroquine目前仅剩下中美洲的巴拿马海地多明尼加以及中东的一些国家还有效(不包括叶门伊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综 述 文章编号:100128689(2005)0420250204 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Trends and advances i n an tituberculosis agen ts 陆宇 段连山 L u Yu and D uan L ian 2shan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北京101149) (Beijing T uberculo sis and T ho racic T umo r R esearch Institute , Beijing 101149) 摘要: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病,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缩短疗程,提高M DR 2TB 疗效及对结核潜伏感染(L TB I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是开发新抗结核药物要实现的目标。口恶唑烷酮类、硝基咪唑并吡喃类等药物是近年发现的新药,利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加速药物筛选、有效传递药物至靶位的药物载体、联合抗结核药物的免疫辅助治疗剂等也是抗结核病药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结核; 抗结核药物; 药物筛选; 载体中图分类号:R 978.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207227 作者简介:陆宇,女,生于1971年,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抗结核药物药理学研究。 结核病是除A I D S 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 病,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础,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结核病化疗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控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核心的短程化疗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人类迈入新世纪的今天,现有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还远远不够理想,严峻的结核病回升形势要求加速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开发。目前,结核病治疗的两大难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和耐药性,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抗结核药物的研究提供条件。现将抗结核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情况介绍如下。1 开发新抗结核药物要实现的目标[1]1.1 缩短疗程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的治疗的一大特点是疗程过长。标准短程化疗的前2个月的强化期使患者的菌负荷量大大降低,转为非传染状态,4~6个月的巩固期主要是消除持留状态的细菌以减少复发的危险,至少6~8个月的疗程使患者的依从性难以保证,进而易导致耐药性的发生。在现有抗结核药物基础上进行超短化研究难以达到满意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如果高效的抗菌剂和 或灭菌剂能将疗程缩短到2个月或更短,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当然,一种能缩短总疗程并减 少服药次数,服药数量的化合物将是最好的选择。1.2 提高多耐药结核病(M DR 2TB )的疗效 M DR 2TB 的发生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M DR 2TB 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抗结核新药开发跟不上M DR 2TB 发生速度。目前M DR 2TB 患者的治疗只能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以外的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的二线药物。改进M DR 2TB 的治疗急需新的药物。 1.3 对结核潜伏感染(L TB I )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估计全世界约有20亿的人口感染结核菌,1000~2000万人在一生中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在北美及一些L TB I 发生率低的地区,异烟肼是预防L TB I 的药物,异烟肼也是W HO 推荐的结核病和H I V 双重感染人群的有效药物,但却存在严重的限制性,L TB I 的治疗有待开发新的药物,以利显著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2 抗结核药物开发的困难 在过去的20年,有1200种新药批准上市,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现用于抗感染的不足1%,至于结核病,在制药工业中的积极性更是与需要不成比例[2]。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实验室,对抗结核新药的研究,已从过去的基本静止状态发展到一个活力相当大的时期,但是自利福平问世至今的30年没有一个新型化合物用于抗结核治疗。除缺少商业利益外,开发有活性的新化合物并发展为临床有希望的抗结核药物还有困难。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1.抗疟疾药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1章节题目 第四十章抗寄生虫病药 第一节抗疟药 目的与要求1.理解各种常用抗疟药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了解各型阿米巴病的根治用药。 3.掌握甲硝唑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4.理解常用抗肠虫病药的适应症及用药方法。 重点 与 难点 氯喹、奎宁、青蒿素、伯氨喹和乙胺嘧啶的抗疟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四十章抗寄生虫病药 第一节抗疟药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药物作用环节 疟原虫: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 1.传媒期阶段(蚊体有性生殖)。 孢子→分裂成子孢子←乙胺嘧啶抑制。 2.感染阶段(人体无性生殖) (1) 传播期:裂殖子→配子体→传播←伯氨喹抑制传播; (2) 红内期:裂殖子→红细胞内增殖→裂殖子→症状←氯喹控制症状; (3) 红外期(肝内期): 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原发性红外期→病因←乙胺嘧啶病因性预防。 子孢子→进入RBC→继发性红外期→症状复发←伯氨喹防止复发。 二. 抗疟药分类 1.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氯喹、奎宁、青蒿素、咯萘啶。 2.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伯氨喹。 3.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乙胺嘧啶。 三、常用抗疟药 (一)主在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氯喹 【药动学】 1.吸收: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2.分布:肝,脾、RBC中药浓>血药浓10-25倍; 感染的RBC中药浓>正常RBC 25倍; 肝、肺中药浓>血药浓200-700倍。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报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 19-20世纪初,结核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之后,随着医学的进步,结核病的发病率已降到较低水平。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结核病疫情卷土重来:耐多种药物结核菌株的出现、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发症的传播,导致了医院内病原菌的滋生,成为威胁力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 进入21世纪后,区域性结核病疫情的死灰复燃,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据资料介绍:全球每年新发现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其感染者居世界第2位,在现阶段,有3/4的患者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据200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受结核杆菌感染者较多,结核病患者约占了总人口的0.4%左右,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近200万人,年病死率约为3%。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结核病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抗结核药物市场也吸引了业内商家的目光。 全球抗结核病常用药物市场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的12%,2000年抗结核药物市场为4.7亿美元,并且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安万特、诺华、

惠氏、法莫西和Lupin公司占据了抗结核药物市场份额的59%,此外印度生产商占12%,剩余的29%由较小的厂商拥有。 近两年,国内抗结核常用药物市场呈现出上升趋势,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时每医药信息公司研究数据表明,2002年,抗结核药物在国内大城市重点医院的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8%,估计全国抗结核类药物市场销售额为2亿-2.5亿元左右。 常规品种仍占一定份额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品由杭生素、合成药和中药三大类组成,其中有20多种西药为国家基本治疗用药,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霉素类等。近几年,氟喹诺酮类也被用于抗结核菌的治疗,在联合治疗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链霉素链霉素是1944年由美国瓦克斯曼发现的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是最先使用的抗结核菌药物。由于链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抗结核联合疗法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抗结核的基础药物,也是结核化疗史上的里程碑药物。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疟疾

疟疾 疟疾 为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的叮咬而感染。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与贫血。 一、内治 (一)西药 1.发作期控制发作:用氯喹,第1天4片(每片2.5克),6小时后再服2片,第2~3天每天2片,共计10片,或用奎宁(每片0.3克或0.12克),第1~2天,服0.45~0.6克,每天3次,第3~7天服0.3~0.6,每天2次。凶险发作有脑、肝、肾等严重症状时要送医院抢救。 2.休止期防止复发:用磷酸伯喹,每片13.2毫克,口服,每日3片,疗程8天,或每日4片,疗程4天。 (二)中药 1.鸡骨常山(酒炒)10克,槟榔15克,草果仁6克,柴胡10克,穿山甲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发作前2~3小时水煎服,或单用常山10克水煎服。 2.鸦胆子仁,每次10~20粒,装入胶囊吞服,连服5~7天。

3.徐长卿全草5~7株(相当于干品9~12克,或鲜品30~6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50~200毫升,酌加食糖少许,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之间服药。4.水蜈蚣30克(干品6~9克),加水400毫升煎透,于疟疾发作前1小时与发作时2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3日。服药时间力求准确。 5.蜂蜜15~30克,白酒适量(根据各人饮酒量酌情增减),于发作前10分钟至1小时服用,如发作时间掌握不准,可在发作当日连服3次。 6.仙鹤草20克(大剂量)煎服。 7.胡椒20~30粒,装鸡蛋内,煮熟服,或用胡椒末1.5克拌饭吃。 8.鲜马鞭草全草150克。加水煎浓汁约300毫升,于发作前后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5~7天。用鲜品效佳,干品效差。 9.鸡胆治三日疟,临发作前2~3小时吞服1个,隔2天再吞服1个,连服3~4个。又治恶性疟疾,用鸭胆1个,泡于1杯酒中,疟未发前服。 10.青蒿15~25克,捣汁服或水煎服或研末,开水送服。 11.青蒿20克,草果5克,水煎服。 12.辣椒子30粒(儿童减半),每天早上空腹服下,连

治疗疟疾的几种药物分析

治疗疟疾的几种药物分析 摘要:疟疾(malaria)是人体疟原虫经按蚊媒介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此病的治疗大部分是使用药物治疗,因此如何合理的选用药物尤为重要,现总结一些在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的药物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治疗疟疾药物 疟疾(malaria)是人体疟原虫经按蚊媒介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原则 按虫媒传染病隔离。发热期间及发热后24h内应卧床休息,发冷期应注意保暖。高热时可予物理降温,酌予解热剂,并注意补充水分;予流质饮食,吐泻明显者需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严重贫血者可予输血、补充铁剂及高蛋白饮食。 (二)药物治疗原则 抗疟治疗应掌握如下原则: 1.应用抗疟药愈早愈好,以及早解除病人痛苦,且可防止恶性疟转化为凶险发作。 2.适当选用抗疟药,要求安全、有效、简便。以往氯喹一直是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已出现耐氯喹的恶性疟原虫株及间日疟原虫株,因此对重症及恶性疟患者,应尽量避免采用氯喹。对有溶血病史或红细胞缺乏 G-6-PD的病人,应忌用伯氨喹啉类抗疟药。 3.应程序用药,力争根治,以免复发。 4.在药物治疗同时,应重视对症治疗与护理,尤其是凶险发作者,更应注意对病情变化的观察。 【药物治疗】 (一)常用抗疟药物分类 1.奎宁及喹啉类常用药物有磷酸氯喹、磷酸伯喹、盐酸氨酚喹啉、磷酸哌喹及磷酸羟基哌喹、醋酸硝喹、硫酸奎宁、阿莫地喹及甲氟喹等。多为口服制剂,少数可肌注或静注。氯喹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约50%与组织结合,缓慢释放起效。血中达峰时间为1~2h,半衰期 2.5~10d。红细胞内药浓度可比血浆浓度高10~20倍,含虫红细胞浓度又比正常红细胞高25倍。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素为我国学者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抗疟新药,其结构完全不同于已知抗疟药,其衍生物已用于临床的有青蒿琥酯、蒿甲醚、及双氢青蒿素等。可口服及肌注或静注。口服吸收快,0.5~1h血浓度达高峰,4h后下降一半,72h血中仅含微量。其在红细胞内浓度低于血浆中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内含量最高,还可透过血脑屏障。 3.咯萘啶为化学合成药。常用药为磷酸咯萘啶。口服或肌肉注射后短期内可达峰浓度,半衰期为2~3d,肝内含量最高,从尿中排泄1%~2%。 4.乙胺嘧啶为病因性预防的主要用药。常用其片剂或与周效磺胺等组成的复方制剂,经口服肠道吸收较慢但完全,6h血浆浓度达高峰,经肾缓慢排泄。 (二)治疗药物作用机制 1.喹啉类氯喹为4-氨基喹啉类,为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殖体的高效杀灭剂。疟原虫通过宿主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解,释出氨基酸加以利用作为能量来源及构

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林泉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药剂科,辽宁朝阳,122000 刊名: 中外医疗 英文刊名: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年,卷(期):2008,27(3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8条) 1.Barry CE 3rd Preclinical candidates and targets for tuberculosis therapy 2001(02) 2.Payne DJ;Warren PV;Holmes DJ Bacterial fatty acid biosynthesis:a genomics-driven target for drug discovery[外文期刊] 2001(10) 3.白景荣复治性肺结核病例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6(29) 4.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 2000 5.Bates JH 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The need for not antituberculosis drags is urgent 1995(04) 6.Fung-Tome J;Minassian B;Kolek B In vitro antibacterial spectrum of a new broad-spectrum 8-methoxy fluoroquinolone,gatifloxacin[外文期刊] 2000(04) 7.方红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2(05) 8.史钟慧结核分枝杆菌对新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07(1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郁俊德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2) 2.宋辉燕.焦德丽抗结核药物的发展及合理应用[期刊论文]-大家健康(中旬版)2010(6) 3.朱珊梅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海峡药学2010,22(2) 4.陆宇.段连山.Lu Yu.Duan Lian-shan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5,30(4) 5.张慧.岳枫.ZHANG Hui.YUE Feng抗结核药物的历史与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 6.汪铭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10,16(28) 7.崔新颖.孔祥雨.CUI Xin-ying.KONG Xiang-yu抗结核药物及其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3) 8.刘伟.司书毅.肖春玲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27(2) 9.康晓宇.高永清临床开发中的新型抗结核药物[期刊论文]-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3) 10.潘珏.Pan Yu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药导报2000,19(1) 引证文献(1条) 1.郑苏抗结核病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2315117828.html,/Periodical_hgzy200830020.aspx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疟疾治疗方案

疟疾治疗方案 (一)基础治疗 ①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②要注意水份的补给,对食欲 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③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④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二)病原治疗 常用抗疟药对疟原虫各发育阶段的作用见表。 表 常用抗疟药对各期疟原虫的作用 抗疟药 红细胞外期 红细胞内期 蚊体内 速发型 迟发型 裂殖体 配子体 孢子增殖期 间日疟 恶性疟 氯喹、氨酚喹、哌喹 - - ++ + - - 甲氟喹、咯啶、奎宁青蒿素、磺胺、TMP - - ++~+ - - - 伯氨喹 + ++ ± ++ ++ - 乙胺嘧啶 + - ± - - ++ 病因预防 防止复发 控制发作 防 止 传播 注:-无效;±略有效;+有效;++强效 病原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1.控制发作 (1)磷酸氯喹(Chloropuine phosphate )简称氯喹,每片0.25g(基质0.15g)。第一天4片,6小时后再服2片,第2、3天每天2片,共计10片。治疗间日疟及三日疟第1天4片已足;治疗半免疫者单剂4片即可。该药吸收快且安全,服后1~2小时血浓度即达高峰;半衰期120小时;疗程短;毒性较小,是目前控制发作的首选药。部分患者服后有头晕、恶心。过量可引起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心率紊乱、血压下降。禁忌不稀释静注及儿童肌肉注射。尿的酸化可促进其排泄。严重中毒呈阿斯综合征者,采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或用起搏器。值得注意的是恶性疟疾的疟原虫有的对该药已产生抗性。 (2)盐酸氨酚喹啉(Amodiaquine dihydrochloridum )作用与氯喹相似。每片0.25g (基质0.2g ),第1天3片,第2、3天各2片。 (3)哌喹(Piperaquine)及磷酸哌喹(Piperaquine phosphate)本品作用类似氯喹,半衰期9天,为长效抗疟药。哌喹每片含基质0.3g ,磷酸哌喹每片0.25g (基质0.15g ),口服首剂基质0.6g ,8~12小时后再服0.3g (恶性疟0.6g )。哌喹须经胃酸作用成盐酸盐后才易吸收。磷酸哌喹吸收快,味苦。耐氯喹的虫株对本品仍敏感。 羟基哌基(Hydroxypiperaquine)及磷酸羟基哌喹(Hydroxypiperaquine phosphate)与哌喹类同,但吸收较快,半衰期2-3天。三天疗法恶性疟各服基质0.6、0.6、0.3g ;良性疟疾各服0.6、0.3、0.3g 。较哌喹类更适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疟疾单选题及答

疟疾知识培训考试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疟疾俗称(B) A.感冒 B.打摆子 C.发烧 D.腹泻 2.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C) A. 2种 B. 3种 C.4种 D. 5种 3.下列哪种疟原虫不在人体内寄生(A) A.弯曲疟原虫 B.间日疟原虫 C.恶性疟原虫 D.卵形疟原虫 4.疟疾是一种传染病,对疟疾的管理被列入为(C) A.甲类传染病管理 B.乙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管理 C.乙类传染病管理 D.丙类传染病管理 5.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C)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6.以下各个地区中,有疟疾流行的地区性是(D) A.欧洲 B.北美洲 C.日本 D.东南亚 7.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 A.蚊子叮咬 B.吸入飞沫 C.苍蝇污染食物 D.性交 8.疟疾传播给人,其感染人体的阶段是(B)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9.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A) A.配子体 B.子孢子 C.合子 D.裂殖子

10.疟原虫生活史中有几类增殖(C) A.1 B. 2 C. 3 D. 4 11.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D) 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 C.脑细胞内 D.红细胞内 12.间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 13.三日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D)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4.卵形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C)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48小时 D. 72小时 15.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一个增殖周期所需时间(B) A. 12小时 B. 36-48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1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A) A.中华按蚊 B.微小按蚊 C.嗜人按蚊 D.大劣按蚊 17.最简单、直观地鉴别中华按蚊成蚊是看其在物体表面停留时的姿态,以下描述中属于中华按蚊典型停留姿态的是(A) A.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B.腹部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C.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直线 D.腹部不翘起,喙与身体成一角度 18.以下各个因素中,不属于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是(D)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 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 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 4.1治疗 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 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 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4.1.3疑似病例假定性治疗 成人量氯喹0.6g顿服,在氯喹抗性地区用哌喹0.6g顿服。确诊后按4.1.1或4.1.2治疗。 4.1.4间日疟抗复发治疗 流行季节前,对1或2年内有疟史者,成人用乙胺嘧啶100mg 2日分服,加伯氨喹90mg 4日分服。 4.1.5重症病例治疗(洋见附录C)

药理学辅导:抗疟疾药

人类的疟原虫主要有3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前二者合称为良性疟。间日疟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24-48小时发作一次。疟原虫生活史分为有性生殖(蚊体内)和无性生殖(人体内)两个发育过程。疟原虫子孢子因疟蚊吸血而传入人体血液后,经30分钟进入肝细胞发育成裂殖体。约8天后,裂殖体增殖分裂成数千至数万个裂殖子(恶性疟多达4万),使肝细胞胀破逸出大量裂殖子。此时无临床症状,称为红细胞前期。红细胞前期产生的裂殖子(良性疟),一部分侵入新的肝细胞,继续进行循环发育,称为红细胞外期。此种发育在肝细胞内反复进行(可潜伏1-3年),也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当人体抵抗力减弱时,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成为复发的根源。但恶性疟原虫没有红细胞外期,不存在复发的问题。裂殖子(前期和外期产生的)可侵入红细胞,进行无性生殖发育成为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释放出全部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起畏寒、发热等临床症状。称为红细胞内期。血流中大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新的红细胞重复以上过程,产生症状的周期性发作。红细胞内期的裂殖子开始有性发育,形成雌雄配子体。配子体对人体无害,不引起症状,60-80天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如配子体被雌按蚊吸入,则在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 (一)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疾药: 1、乙胺嘧啶(息疟定)Pyrimethamine,Daraprim:对红细胞前期的疟原虫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为病因性预防首选药。其预防作用可维持一周以上;对红细胞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良性疟的复发,可用于休止期的治疗。但对已成熟的裂殖体无效,故不能控制症状;对配子体无明显作用,但在蚊体内可抑制原虫配子体的有性增殖。本品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可阻止二氢叶酸进一步还原为四氢叶酸,抑制核酸(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疟原虫不能分裂繁殖。主要用于预防。 TMP作用原理与乙胺嘧啶相同;磺胺类与砜类可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止疟原虫合成二氢叶酸。此二类药单用效果较差,常合用。一般无不良反应。 2、氯胍(百乐君)与环氯胍ChloroguanideandCyclochloroguanide:前者在体内转化为后者,能杀灭红细胞前期疟原虫,但对间日疟红细胞前期无效;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但作用缓慢,不宜用于控制症状;能抑制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但作用不持久,预防用药需每周给药多次。 (二)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1、氯喹Chloroguine:能杀灭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殖体,作用快而强。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恶性疟因无红细胞外期,可根治,但其配子体消灭须加用伯氨喹。可杀灭阿米巴大滋养体,为阿米巴脓肿的首选药。对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有抑制作用,用于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具有奎尼丁样作用,具有抗房颤效力。还可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 2、奎宁Quinine:金鸡纳树皮含20余种生物碱,奎宁、奎尼丁、辛可宁Cinchonine、辛可尼丁Cinchonidine均有抗疟作用,而奎宁作用较强。奎宁作用与氯喹相似,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作用较弱,对间日疟有较好疗效,但对三日疟或恶性疟疗效较差。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不能根治良性疟,须并用伯氨喹。能杀灭良性疟配子体,但对恶性疟配子体须配用伯氨喹。优点是不产生耐药性、作用快。缺点是作用弱而短、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高、不宜作常规用药。有解热止痛作用,可用于疟疾发热及各种神经痛。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金鸡纳反应(恶心、呕吐、头痛、精神不振、耳鸣、视听力减退、耳聋等)、特异质反应、心脏毒性、兴奋子宫、强烈局部刺激作用等。 3、其它:哌喹Piperaguine、羟基哌喹Hydroxypiperaguine、咯啶Pyracrine、咯萘啶(疟乃停)Malanidine、青蒿素(黄花蒿素)Artemisinin等。 (三)主要用于防止复发和杜绝传播的抗疟药:伯氨喹(伯氨喹啉,伯喹)Primaguine:能杀灭良性疟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是防止复发的首选药。能杀灭各类疟原虫配子体,杜绝传播。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作用较差,不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