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101334

课程名称:统计学

标准学时:48

课程类型:理论课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规律和变动规律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

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

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

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

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

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

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

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

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能举实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能进行简单、小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能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进行统计汇总。能进行审核资料。能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能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能编制统计表。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能用总量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区别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能用各相对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各平均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能用标志变异指标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知道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2、能计算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计算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必要抽取数目的计算。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点估计、区间估计。能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能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能综合运用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进行动态分析。能够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能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测定季节变动。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能够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能够用积差法计算相关系数。能够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现象间的相关程度。

能够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进行统计预测。能撰写简单的分析报告。能够用估计标准误去分析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能熟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学习目标

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地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地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二、授课课时:48

三、学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分科、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的作用、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样本与样本单位、标

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直接调查、统计间接调查。询问调查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

间、其他内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误差来源、误差控制。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整理及其类型、数据整理的原则和

内容、数据的预处理。统计数据分组的涵义、统计数据分组的类型、统计数据分

组的原则和方法、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常用分类、统计数据分组的应用。频数分布

及其种类、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频数分布的编制、频数分布的类型。统计表、

统计图。

第四章规模和比率的度量统计绝对数及其分类、绝对数的统计方法、

统计绝对数的应用。统计相对数及其计量形式、几种主要的统计相对数、统计相

对数的运用。

第五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集中趋势指标及其特点、集中趋势指标的

作用、集中趋势指标的类型。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正确应用

数值平均数的原则。众数、中位数、分位数。离中趋势指标的涵义、极差和分位

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离中趋势指标的应用

第七章抽样推断与检验抽样推断与抽样设计的概念、统计量与总体参

数、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几种基本的抽样方式、抽样优良性的一个准则、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参数的点估计、参数的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类型、相关分析的内容及特点、相关表及相关图、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的内容及类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确定、参数a、b的最小二乘估计、一元线性回归预测。

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列及其用途、时间序列的种类、编制时间序列的原则。发展水平、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长期趋势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测定。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

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评价考核建议

1.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调查、整理和分析消化吸收统计理论和方法。

2.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根据考勤、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占70%,然后两个成绩相加就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教案编写建议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下,编写适合轻松掌握基本技能的教案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教案的编写必须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相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要一致。

2. 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案在内容上随时更新、补充和完善。

3. 必须要有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 该课程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讨论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经验,提出问题大家相互探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学习本课程建议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 教学辅导。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面授辅导应不超过总学时数的 1/5 。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及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本课程学习要求完成不少于5次作业。教师可根据《统计学》课后习题酌量布置5-10次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编制单位:

编写人:

编制时间:

审核人:

批准时间: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07章习题解答

1. 何谓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点估计就是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的值,即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但估计的参数为数轴上某一点。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是多少,能指出总体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点估计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点是点估计总以误差的存在为前提,且不能提供正确估计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用概率说明估计结果的把握程度,缺点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估计值。 2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根据χ2分布: 总体方差的.95或.99置信区间为: 即总体参数(方差)落入上述区间的概率为1-α,其值为95%或99% 3.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好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 (1) 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 大于30时渐近T 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4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应根据何种分布计算? 应根据Fisher 的Z 分布进行计算 5.解 依据样本分布理论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正态 其标准误为: 其置信区间为: 该科成绩的真实分数有95%的可能性在78.55----83.45之间。 6.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形,故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T 分布 其标准误为: 用df=99差T 值表,然后用直线内插法求得t α/2=1.987 其置信区间为: 该学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有95%的可能在78.61---81.39之间。 7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计算标准误 ()()222212221σσσχnS S n X X n =-=-=-∑()()22/121222/2111)(ααχσχ----<<-n n S n S n 25.116 5===n x σσ45 .8355.7825.1*96.18125.1*96.1812/2/<<+<<-?+<

统计学原理课程标准[1]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代码:学时:40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等课程 考核方式::笔试(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平时小测验和到课考勤等)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营销策划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观念、现实的手段和方法,考虑市场变化的特点,对市场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从而客观而现实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数字信息和营销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搜集对企业的重要性。数据处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而人们的生活与经济也息息相关。 统计学是营销与策划的主要课程之一,因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确定的。 3.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 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调查市场、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2、熟悉把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利用统计基础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熟练地利用数据的结论进行简单的预测。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统计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指标体系。 3、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素质目标… 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要求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最新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汇总

2011年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试卷及答 案

二○一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试卷 1.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均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 2.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 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方法中,属于推断统计的是()。 A.搜集数据的方法 B.参数估计的方法 C.用图形展示数据的方法 D.分析样本数据特征的方法2.下列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产量B.收入C.性别 D.体重 3.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5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整群抽样 D.系统抽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4.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普查 B.重点调查 C.电话调查 D.典型调查 5.落在某一分类数据每一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频数B.频率C.频数分布表D.累积频数6.下列图形中,适合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的是()。 A.条形图B.饼图C.环形图D.散点图7.适合反映两个变量的关系的统计图是()。 A.直方图 B.条形图 C.散点图 D.圆形图 8.某运动中心有20个篮球场,30个羽毛球场,40个排球场,15个手球场。在上面的描述中,则运动场的众数是()。 A.40 B.30 C.排球场 D.手球场 9.下列选项中,最容易受到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A.众数B.中位数C.平均数 D.四分位数10.在一个统计样本中,标准差越大,说明()。 A.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分散 B.它的集中趋势越好 C.它的离散程度低 D.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集中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课程标准(统计学基础)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统计学基础》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统计学原理 编制单位:经济管理系 ` 编制日期:2014年12月19日

经管系制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须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2.课程设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 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出发,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法、实训法、演示法、顶岗综合培训等方法的组合创新,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效果。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64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 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

作好准备。 1、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 2)掌握常用的科学统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动规律; 3)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及处理的方法及操作流程; 2、知识目标: < 1)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及作业过程; 2)理解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质; 3)掌握统计数据采集(野外采集、室内采集)的方法及流程; 4)了解统计数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3、素质目标: 1)注意培养严谨求实、勤奋动手实践的学风; 2)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 1.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教学项目: 项目一: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采集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统计描述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为统计推断、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须必要的事实依据。统计描述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理事归纳,运用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露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达到认识的目的。 通过完成项目一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了解统计数据的搜集的来源、搜集的方案、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掌握统计数据的理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100 N f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1.课程描述 1.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统计学 适应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专业 学时标准:42 学分标准:2 1.2 ,使学生 基础。 1.3 立足 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统计学的有关专业知识,使学生有了信息搜集与分析的基础,能够分析当前的市场环境,了解当前企业存在的信息时代,并能尝试着设计合理的数据信息环境;并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培养效率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严谨的求学态度;具有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和与企业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并能具有应用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创新能

力、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创业能力。 2.1知识目标 ●了解统计在经济生活中产生的作业。 ●理解统计指标与指数的关系和意义。 ●熟练掌握抽样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原理。 ●掌握统计预测的一般方法。 2.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调查市场、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熟悉把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分析的能力。 首先

过程中, 提高学生 可选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或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应用案例可以不一样),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选用或编写的教材建议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教材应将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考证组织教材内容。要通过案例模仿、理实一体教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2、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要将本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4、教材中项目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统计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分:4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我校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的概念。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在共生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的误用与正确使用。 三、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 一些主要的统计学家。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统计量。 三、变量 变量。变量的类型。 第2章数据的收集 课时:1周,共3课时

第一节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结构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提问项目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第三节数据质量 一、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二、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审核 原始数据的审核。二手数据的审核。 二、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的意义。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 三、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的作用。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 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 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据分组 分组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直方图。茎叶图和箱线图。线图。雷达图。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设计 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100 N f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统计学基础 总学时数:80学时 适用专业:高等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2、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定位 统计学基础在我院的课程定位是职业能力课,会计电算化、物流、统计、市场营销等专业都将统计学基础作为必修课开设,随着人们对对口升学、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统计师职称考试的重视,统计学基础知识更显重要,统计学基础对于学生就业、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基础需要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知识为基础,熟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在知识体系上,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它是后续的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必备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提供定量分析技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1 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 ?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方法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大致分为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和应用统计学(appliedstatistics)两部分。前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后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类似的还有生物统计、社会统计、医学统计、人口统计、经济统计等。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 2.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 4.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 (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时,必须要克服畏难情绪。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偏重于应用,只要有中学数学知识就具备了学好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前提。 (2)在学习时要注意重点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使用的条件。 (3)要做一定的练习。 2.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方法时要做到: (1)克服“统计无用”与“统计万能”的思想,注意科研道德。 (2)正确选用统计方法,防止误用和乱用统计。 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分类一 依据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统计学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别,这是由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1 所示: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统计学》课程标准 1.课程描述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统计学 适应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专业 学时标准:42 学分标准:2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是经济及管理等社会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统计分析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观念、现实的手段和方法,考虑市场变化的特点,对市场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从而客观而现实地设计市场的变化。它要以《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营与管理类理论的基础。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经管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经营管理技能工作项目设置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数字信息和营销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搜集对企业的重要性。数据处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而人们的生活与经济也息息相关。统计学是市场营销的主要课程之一,根据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要求,因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经过数据库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8个学习章节: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标、抽样推断、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预测等。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采取理实一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要求打破纯粹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二○一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试卷 1.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均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 2.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 4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方法中,属于推断统计的是()。 A.搜集数据的方法B.参数估计的方法 C.用图形展示数据的方法D.分析样本数据特征的方法 2.下列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产量B.收入 C.性别D.体重 3.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购书费用支出,从男生中抽取50名学生调查,从女生中抽取40名学生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 C.整群抽样D.系统抽样 4.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普查B.重点调查 C.电话调查D.典型调查 5.落在某一分类数据每一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频数B.频率 C.频数分布表D.累积频数 6.下列图形中,适合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的是()。

A.条形图B.饼图 C.环形图D.散点图 7.适合反映两个变量的关系的统计图是()。 A.直方图B.条形图 C.散点图D.圆形图 8.某运动中心有20个篮球场,30个羽毛球场,40个排球场,15个手球场。在上面的描述中,则运动场的众数是()。 A.40 B.30 C.排球场D.手球场 9.下列选项中,最容易受到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A.众数B.中位数 C.平均数D.四分位数 10.在一个统计样本中,标准差越大,说明()。 A.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分散 B.它的集中趋势越好 C.它的离散程度低 D.它的各个观测值分布的越集中 11.一组数据的离散系数为0.5,平均数为20,则标准差为()。 A.4 B.10 C.0.025 D.40 12.某学校男生身高的均值是175cm,标准差为2.8cm。一名男同学身高180cm,则他的身高的标准分数为()。 A.1.43 B.3.15 C.2.32 D.1.79 13.样本均值的标准误差()。 A.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变小B.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变大 C.与样本量的大小无关D.大于总体标准差 14.正态分布变量标准化的公式为()。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略) 第二章统计图表(略) 第三章集中量数 4、平均数约为36.14;中位数约为36.63 5、总平均数为91.72 6、平均联想速度为5.2 7、平均增加率约为11%;10年后的毕业人数约有3180人 8、次数分布表的平均数约为177.6;中位数约为177.5;原始数据的平均数约为176.7 第四章差异量数 5、标准差约为1.37;平均数约为1.19 6、标准差为26.3;四分位差为16.03 7、5cm组的差异比10cm组的离散程度大 8、各班成绩的总标准差是6.03 9、次数分布表的标准差约为11.82;第一四分位为42.89;第三四分位为58.41;四分位差为7.76 第五章相关关系 5、应该用肯德尔W系数。 6、r=0.8;r R=0.79;这份资料只有10对数据,积差相关的适用条件是有30对以上数据,因此这份资料适用等级相关更合适。 7、这两列变量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97。 8、上表中成绩与性别有很强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83。 9、r b=0.069小于0.2.成绩A与成绩B的相关很小,成绩A与成绩B的变化几乎没有关系。 10、测验成绩与教师评定之间有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7。 11、9名被试的等级评定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48。 12、肯德尔一致性叙述为0.31。 第六章概率分布 4、抽得男生的概率是0.35 5、出现相同点数的概率是0.167 6、抽一黑球与一白球的概率是0.24;两次皆是白球与黑球的概率分别是0.36和0.16 7、抽一张K的概率是4/54=0.074;抽一张梅花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一张红桃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一 张黑桃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不是J、Q、K的黑桃的概率是10/54=0.185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101334 课程名称:统计学 标准学时:48 课程类型:理论课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规律和变动规律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2018年《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十五)

2018年《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十五) 不定向选择题-1/知识点:章节测试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TSE}题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因拒绝提供统计资料,被某市统计局依法予以统计行政处罚。该公司不服,提起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经审理,受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机关均维持了市统计局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请回答:{TS}市统计局依法可对该公司做出的处理有()。 A.停业整顿 B.警告 C.通报 D.20万元以下罚款 单选题-2/知识点:章节测试 商品销售额实际增加400元,由于销售量增长使销售额增加420元,由于价格()。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20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长210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0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210元 单选题-3/知识点:章节测试 按重置抽样方式从总体随机抽取样本量为n的样本。假设总体标准差σ=2,如果样本量n=16增加到n=64,则样本均值的标准差()。

A.减少4倍 B.增加4倍 C.减少一半 D.增加一半 单选题-4/知识点:章节测试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是()。 A.国家统计局 B.省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D.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单选题-5/知识点:章节测试 首先将总体分成不同的“层(或组)”,然后在每一层内进行抽样。此种抽样方法是() A.概率抽样 B.分层抽样 C.非概率抽样 D.整群抽样 单选题-6/知识点:章节测试 在时间序列加法模型中()。 A.假定T、S、I四种变动因素相互独立

B.假定T、S、I四种变动因素相互影响 C.假定T、S、C三种变动因素相互独立 D.假定T、S、C三种变动因素相互影响 单选题-7/知识点:章节测试 承办机关应当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自受理之日起___________内报送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由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进行终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进行终审的时间为___________,自收到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算。() A.二十日;二十日 B.二十日;十日 C.十日;十日 D.三十日;三十日 单选题-8/知识点:章节测试 产品产量与单件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0,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4,产量与利润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89,因此() A.产量与利润率的相关程度最高 B.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程度最高 C.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程度最高 D.反映不出哪对变量的相关程度最高 单选题-9/知识点:章节测试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 第一章概述 描述统计 定义:研究如何把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得大量数据科学得科学得加以整理概括与表述 作用:使杂乱无章得数字更好得显示出事物得某些特征,有助于说明问题得实质。 具体内容:1数据分组:采用图与表得形式。 2计算数据得特征值:集中量数(平均数中数)离散量数(方差) 3计算量事物间得相关关系:积差相关(2列 3列多列) 推断统计 定义: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局部数据(样本数据)所提供得信息,依据数理统计提供得理论与方法,推论总体情形。 作用:用样本推论总体。 具体内容:1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 2如何对总体参数特征值进行估计。 3各种非参数得统计方法。 心理与教育统计基础概念 数据类型 一从数据来源来划分 1计数数据:计算个数或次数而获得得数据。(都就是离散数据) 2测量数据:借助一定测量工具或测量标准而获得得数据。(连续数据) 二根据数据所反映得测量水平 1称名数据(分类) 定义:指用数字代表事物或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得数据。

特点:数字只就是事物得符号,而没有任何数量意义。 统计方法:百分数次数众数列联相关卡方检验等。(非参检验) 2顺序数据(分类排序) 定义:指代事物类别,能够表明不同食物得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得某种特征得程度得数据。(年级) 特点: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不表示事物特征得真正数量。 统计方法: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肯德尔与谐系数以及常规得非参数检验方法。3等距数据(分类排序加减(相等单位))(真正应用最广泛得数据) 定义:不仅能够指代物体得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得单位得数据。(成绩温度) 特点:真正得数量,能进行加减运算,没有绝对零点,不能进行乘除计算。 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 Z检验 t检验 F检验等。 4比率数据(分类排序加减法乘除法(绝对零点)) 定义:表明量得大小,也具有相等单位,同时具有绝对零点。(身高反应时) 特点:真正得数字,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在统计中处理得数据大多就是顺序数据与等距数据。 三按照数据就是否具有连续性 离散数据连续数据 变量观测值随机变量 变量:指心理与教育实验观察调查种想要获得得数据。数据获得前用“x”表示,即为一个可以取不同熟知得物体得属性或事件,其数值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称为变量。观测值:就是研究中确定得某一变量得取值。 随机变量: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得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三总体样本个体 总体:具有某种共同特质得一类事物。(欲研究得研究范围) 样本:构成总体得每个基本单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