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设计与评析-文档资料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设计与评析-文档资料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设计与评析-文档资料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设计与评析-文档资料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主动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对详尽问题、详尽计算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探讨算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盛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建构过程,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呈现情境

谈话: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和羽毛球,准备平衡分给三(1)和三(2)班两个班。

课件呈现:48个毽子(4整盒和8个)

52个羽毛球(5整筒和2个)

2.提出问题

估计一下,每个班分到的毽子多一些,还是羽毛球多一些?你能帮助这两个班分一分吗?

(评析:结合实际情境,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想办法去分一分,能激起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既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52÷2的商比48÷2的商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分毽子

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毽子,你打算怎样分?

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以及分得的结果。

提问:怎样通过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班内交流算法:可能用口算,也可能用竖式计算。

结合学生的回答追问:怎样用竖式计算48÷2?

(评析:通过分毽子,力求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52÷2的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能力上的迁移和方法上的渗透,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算法对比提供优良素材。)

2.分羽毛球

⑴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羽毛球,你打算怎样去分?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在分羽毛球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能结合小棒的实际操作,讲讲应该怎样解决的吗?让学生操作好后同桌相互交流。

⑵怎样用竖式计算52÷2呢?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板书展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己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评价,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哪种算法,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完成竖式,师生共同回顾计算过程。

组织验算。

(评析:提供充塞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尝试解决问题,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例外分法、例外的计算方法的出现,使他们意识到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所在。解释、交流、评价,使得他们对算法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3.探讨比较

分羽毛球和分毽子有什么例外?为什么?

组织班内讨论,使学生明白分毽子时4盒凑巧分完,而分羽毛球时分掉4筒以后还剩一个整筒的,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说说该怎么办。

两次计算有何例外?怎么办?

再次组织探讨,让学生结合操作来理解,十位上的5除以2余下的1代表一个十,因为剩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所以十位上余下的数1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用12再除。

(评析:结合两次操作、两次计算进行充分比较、探讨交流,丰盛了学生表象,为他们理解算法提供了算理上的支持,加深了他们对计算中重点问题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算法的有用建构。)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试做前两题,相互说说计算过程,再去完成后两题,小组内学生相互评价。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96÷884÷3

3.对比练习

48÷475÷3

48÷377÷3

学生练习后,组织学生比较,沟通联系,了解区别。

4.想想做做第6题

64÷585÷395÷491÷2

让学生先估一估它们的商各是多少,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是如何估计的。

5.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独立完成,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发展,兼顾基础,层次分明,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除法的计算方法,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沟通计算中的联系和区别,清撤其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安排估一估,既能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能进一步提升其烂熟试商的程度,这样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逐渐加深他们对算法的理解。最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怡悦,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个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评:

第一,重组教材,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合理重组,在原来情境图分52个羽毛球的基础上添加分48个毽子,一方面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操作经验和计算经验,为学生能有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比较,沟通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优良的素材。

第二,提供时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算法。本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多个角度提供“平台”,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不利的保障,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算法,通过探讨――比较算法,通过交流――评价算法等,使学生主动经历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探求解决方法――广博交流、讨论算法――体会并发现计算方法”的过程,有用实现了算法的自主建构,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计算,掌握一些基本地学习策略和方法。

第三,沟通联系,发展学生的计算素养。本节课有用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去分一分,再结合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去探索算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和选择算法,从而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用链接,帮助学生有用建构算法。而且本节课还注重沟通估算和计算的联系,先结合实际情境“分毽子和羽毛球”,让学生估一估,再结合详尽计算让他们再去估一估,使学生充分感受估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和发展了他们的估计意识,而且估算和计算做到了有机融合,先“估”再“算”,“估”是为了“算”,学会了“算”又是为了更好地“估”,这样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有用发展了学生的计算素养,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教学设计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教 学设计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综合法与分析法——分析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生活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推理,证明的过程离不开推理;而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是需要证明的,数学结论的正确性也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本节的证明方法,蕴含着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式,也是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 2地位与作用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在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学习证明数学结论的两种常见方法,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证明的方法渗透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几,解析几何等等。可见,直接证明的方法在中学数学里占有重要地位的。 现在的高考中不会单独命制直接证明的试题,而是把它与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问题相结合命制成综合性考题,重在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问题立意新颖,抽象程度高,更能体现高观点、低起点,深入浅出的高考命题特点。 二、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证明思想,例如初中阶段的几何证明;高一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初步证明了一些不等式的问题;在本节课前,学习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不利因素 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不强;三角代换,代数式的变形没有目的性,随意性较大。特别是与其他章节知识的交汇存在很大障碍。 三、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能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证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学习,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学习,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四、重点: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五、学习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 (二)、引入新课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因导果,它们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猜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蜜又甜。猜一猜它是啥? 生:月饼。 师:好!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有几个大月饼?(4个)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2个。 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1个。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一个月饼的一半。 师:月饼的一半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内容。(板书:分数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一个月饼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好的方式表示,可以和同位商量。 生:窃窃私语,在酝酿着,思考着,设计着,各自的方式。 师:你设计表示的方式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们想用0.5表示。 生2:我们想用1÷2表示一个的一半。 生3:2/1。

生4:1/2 生5:…… 师:生1的0.5也很好,用学过的方式,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呢?生2的1÷2是一个算式也行,但还不够满意。生3的2/1我的理解是2个月饼分给1个小朋友,不行。生4的1/2你告诉大家理由;上面的1表示一个月饼,横线表示将这个月饼平均分,2表示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师:回忆以下,说一说你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2来表示。 生1:吃西瓜。如:把一个西瓜平均2份,表示其中的1份为1/2。 生2:切蛋糕…… 生3:折正方形的纸…… 师:指导学生涂出书中图的1/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1/2的意义)。 ……在这个片段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孩子们爱探索的心理需求,引导探索,“每个人分这个月饼的一半,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半就用1/2表示。再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选择判断等活动。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教案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一.教学内容 1.电磁辐射及电磁波谱的概念、特性及相关物理量 2.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及相关的光谱学 3.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4.光学分析法的基本仪器 二.重点与难点 1.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的特殊 2.各物理量的相互换算 3.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机制 4.各种能级跃迁的概念及相应的光谱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的概念及性质 2.熟练掌握电磁辐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3.清楚理解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光谱 4.清晰光学分析法分类的线索 5.了解光谱法的基本仪器部件 四.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化学方法。 这些电磁辐射包括从 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所有电磁波谱范围

(不只局限于光学光谱区)。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 光学分析法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大类。 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 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 AS),原子荧光光谱法(A F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X FS)等。 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法(U V-Vi s),红外光谱法(IR),分子荧光光谱法(M F 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 P S)等。 非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测量辐射的某些性质,如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变化的分析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光谱法。 一、发射光谱法 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M* ,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光谱。 M* ?→M +hv 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 析的方法叫做发射光谱分析法。 根据发射光谱所在的光谱区和激发方法不同,发射光谱法分为: 1.γ射线光谱法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与评析

东南西北”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东南西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培养方向感。 2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与位置。 3了解平面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观察活动:(1)太阳从哪里升起,又从哪里落下(2)学校操场周围有哪些景物 2拍摄校园景物并制作成小卡片、相关的课件、太阳图(贴在教室东面的墙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猜谜语:有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学生猜谜语引出太阳。)师:太阳公公每天早晨从哪边升起(东边)你能用手指出来吗傍晚太阳又从哪边落下

(西边)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东、南、西、北” 。) 2 引出课题:东南西北。 〔评析:结合“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巧妙借用谜语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说中辨 1 找一找:找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我们教室里也有东、南、西、北,东面在哪儿你还能找到哪个方向(学生找的方向意见不一致。) 2 读一读:边读儿歌边找方向。师:怎样很快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呢有一首儿歌能帮助我们,你知道是什么儿歌吗(出示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1)以你为“中心” ,你能边读儿歌,边用手指出方向吗(请一名学生面朝东面,试着边读边指方向,师适当指导。)(2)全班学生集体面朝东面,边读儿歌,边指出前后左右的四个方向。 3认一认:不断改变学生正面朝向,辨认四个方向。 现在请大家面朝南,再指指看,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 么方向如果面朝西呢…… 4辨一辨:刚才我们面朝的方向改变了,什么是不变的引导发 现:东一一西,北一一南。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艳(MZ12008)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电位分析法教案

第十一章电位分析法 一.教学内容 1.电位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结构、类型、响应机理、特性参数以及相关的计算 3.电位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 1.膜电位及离子选择电极电位的产生及表达式 2.各类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p H玻璃电极尤为重要 3.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性参数,尤以电位选择性系数为重要 4.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较好掌握离子选择电极的基本结构、各类电极的响应机理 3.深刻理解电位选择系数的意义及相关运算 4.掌握用电位法测定某些物理化学常数 5.能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电极加以应用 6.了解一些新类型的电极 四.学时安排4学时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电位分析法是利用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待测物质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法。N e rn s t方程式就是表示电极电位与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关系式,所以Ne r n st方

程式是电位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电位分析法利用一支指示电极(对待测离子响应的电极)及一支参比电极(常用S C E)构成一个测量电池(是一个原电池)。 在溶液平衡体系不发生变化及电池回路零电流条件下,测得电池的电动势(或指示电极的电位) E=φ参比-φ指示 由于φ参比不变,φ指示符合N e r ns t方程式,所以E的大小取决于待测物质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电位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1. 电位分析法的分类 ?直接电位法――利用专用的指示电极――离了选择性电极,选择性地把待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转化为电极电位加 以测量,根据N e rn s t方程式,求出待测离子的活度(或浓 度),也称为离子选择电极法。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才 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广泛的快速分析方法。 ?电位滴定法――利用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电位的变化及化学计量点附近电位的突跃来确定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方 法。电位滴定法与一般的滴定分析法的根本差别在于确定 终点的方法不同。 2. 电位分析法的特点 ★离子选择电极法 ?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许多阴离子、阳离子、有机物离子的测定,尤其是一些其他方法较难测定的碱金属、碱土金 属离子、一价阴离及气体的测定。因为测定的是离子的活 度,所以可以用于化学平衡、动力学、电化学理论的研究 及热力学常数的测定。 ?测定速度快,测定的离子浓度范围宽。 ?可以制作成传感器,用于工业生产流程或环境监测的自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资料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陈菊娣(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汤骥(统稿)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的引申;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则是沟通了两者在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基本是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这样的递进发展关系编排的。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再设置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分数的意义 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分数的产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分数来表示,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教材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南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张 灯 贵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江南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江南春》这首诗,主要是借景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这首诗中清楚地看出,当时统治者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思,还在像南朝统治者一样大建寺庙、楼阁,以求神灵保佑,使其江山永固。作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又不能向当朝最高统治者言明诉说,只好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寄寓在这首诗《江南春》中,希望借这首诗能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课上要让同学们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学这首诗不光要会背、会写,还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诗人是创造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都写了进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借助资料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 4读中感悟,并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故事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后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动用多种器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和图画。 2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现在到春天了,以“春天”为题展开讨论。春天来了,你在校园中,上学的路上,你又看到哪些与冬天不一样的场景? 春天来啦!校园花池中,冬青由青变绿,花儿次第开放,操场上,角落里,小草绿了,野花绽放,柳树发芽了,小河的水哗哗的淌起来,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春天万紫千红,千姿百态,

谈谈备课过程中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

谈谈备课过程中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 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1. 学情分析的理解。 1.1学情的内含。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 个性的差异。 1.2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的内含较广,具体包括的内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学生现有的成绩分析,这里 的成绩是指:各类测试的成绩质量分析,学生在即将要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 学生现有成绩的成因分析,这里的成因指的是: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学生现状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这里包含:家庭、性格、特长、爱好等的综合考虑。这里提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个方面,其实在做学情分析的时候,分析越全面,就会越准确,对于教师采取更叫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更加有利。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不要理解为老师是在教教材。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确定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只有针对具体的学 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够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才能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我们在教案中有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但是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肯定有较多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的重难点,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得到顺利的实现。 2 . 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 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 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 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

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肥东锦弘中学高中部公开课教案设计 2. 2 .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授课时间:2013.4.16下午第一节 地点:高二(15)班 授课人:赵尚平 一.教材分析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 新 课 讲 授 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思考:已知a ,b >0,求证2222 ()()4a b c b c a abc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资料分析教案

资料分析 为什么会考资料分析 怎么考资料分析,顺带提资料分析不难 现期量、基期量 现期量与基期量是我们资料分析题中最为基础一组概念,可以说绝大部分统计术语和公式都是根据这一对基础概念推导出来的,如果说统计术语是资料分析的基础,那么现期量与基期量就是基础的基础。那什么是现期量和基期量么?我们先来看一看下面这个例子。 某汽车生产厂2009年生产了8万辆汽车,2010年生产了10万辆,那么2010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题目问什么?问的是2010年比2009年多生产的,那么是否可以将问题转化为“2010年比2009年这个基础多生产了多少?”既然2009年生产的量是比较的基础,所以2009年是基期量,相对的2010年则是现期量。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问题,2010年比2009年多生产了多少,由于“比”之后描述的是比较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掌握一个规律,“比”字之后为基期量。 直除法 + 截位思想 我们之前学习了估算法,估算法的特点就是要求选项之间差值较大,是一种不太精确的方法,下面我们将要学习一种较为精确的方法和与这种方法紧密相关的速算思想——直除法+截位思想。 在学习直除法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量级。 举例:43101.1109.9??与谁更大?这就是所谓的最小的两位数也比最大的一位数大。 在我们知道什么是量级后,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直除法,所谓直除法就是:在选项量级相同的前提下,直接得到商首位或者首两位数字的除法。为什么要在选项量级相同时使用直除法呢?因为一旦量级不同时,选项之间的差距就很大,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估算法直接进行计算不需要用直除法。所以使用直除法时,要先看看选项是否在一个量级上。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通过直除法直接判断出商的首位,那么我们通过一道例来看看直除法具体怎么运用。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与评析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与评析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孙艳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设计秉承这样的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教师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藏起来,以读激情,以情带读,以读传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四次对话。 情感与态度:通过想象,深入感受小鸟寻找树的心情,领悟童话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悟童话的特点,尝试改写童话。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交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根据提示说说。)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朴实,浅显易读,生字较少,因此初读时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上。给出必要的提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质疑问难: 1、学贵有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能解决的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学生讨论后质疑,师生共同梳理真问题。 问题预设: (1)大树已经被砍倒了,为什么小鸟还要一次次的去寻找? (2)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心里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疑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看看学生通过自读能够获取哪些信息,能够读懂些什么,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定进一步的教学方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_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首先,我请学生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季又比冬季周围环境有哪些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指出像气温这种冷热程度不一样的物体,也可以说它们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了温度的概念。最后强调温度的单位和单位写法。 (二)、比较水的温度 我将请两位学生上台协助我演示一个实验。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请一位学生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结果答案就不一样了,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再指名另一位学生重复以上实验。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个新奇有趣的实验说明用手摸这种方法测温度是不行的,从而引出应用温度计测温度。这个实验还能迅速引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观察温度计 我先通过问学生知道温度计的哪些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再介绍并展示不同种类的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第43页的指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温度计,解决书上的问题。在分发温度计前,我还会强调观察温度计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轻拿轻放,不要争抢,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观察好后,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 (四)、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然后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学生将发现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然后师生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先询问学生通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回顾所学内容,再请学生在课后思考一下如何用

(完整word版)教案-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西南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师教案 教师姓名:张宝述 课程名称: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 课程代码:11319074 授课对象:本科专业:材料物理 授课总学时:64 其中理论:64 实验:16(单独开课) 教材:左演声等.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北京工业大 学出版社,2000 材料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制

2、简述X射线与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信息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章节名称第三章粒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教学 时数 2 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解概念:(电子的)最大穿入深度、连续X射线、特征X射线、溅射;掌握概念:散射角(2 )、电子吸收、二次电子、俄歇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流(电子)、透射电子、二次离子。 2.了解物质对电子散射的基元、种类及其特征。 3.掌握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要信号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4.掌握二次电子的产额与入射角的关系。 5.掌握入射电子产生的各种信息的深度和广度范围。 6.了解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电子的散射,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难点:电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离子散射,溅射。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电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一、散射 二、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 三、电子激发产生的其它现象第二节离子束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一、散射 二、二次离子 作业一、教材习题 3-1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多种粒子信号(教材图3-3),哪些对应入射电子?哪些是由电子激发产生的? 图3-3入射电子束与固体作用产生的发射现象 3-2电子“吸收”与光子吸收有何不同? 3-3入射X射线比同样能量的入射电子在固体中穿入深度大得多,而俄歇电子与X光电子的逸出深度相当,这是为什么? 3-8配合表面分析方法用离子溅射实行纵深剖析是确定样品表面层成分和化学状态的重要方法。试分析纵深剖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补充习题 1、简述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信号及据此建立的主要分析方法。 章节第四章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概述教学 4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南春教学设计与评析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江南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张 灯 贵 冠县辛集镇齐庄小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江南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江南春》这首诗,主要是借景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这首诗中清楚地看出,当时统治者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思,还在像南朝统治者一样大建寺庙、楼阁,以求神灵保佑,使其江山永固。作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又不能向当朝最高统治者言明诉说,只好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寄寓在这首诗《江南春》中,希望借这首诗能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课上要让同学们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学这首诗不光要会背、会写,还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诗人是创造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都写了进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借助资料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

4读中感悟,并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运用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故事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后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动用多种器官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描写江南美景的诗词和图画。 2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数学高二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案 选修2-2

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同步检测选修2-2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二、预习内容: 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分为和 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 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而分析法是一种从 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二、学习过程: 例1.已知a,b∈R+,求证: 例2.已知a,b∈R+,求证:

例3.已知a,b,c ∈R ,求证(I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级)函数???≥<<-=-0 ,; 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 则a 的所有可能值为 ( ) A .1 B .22 - C .21,2-或 D .21,2 或 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 A .)2 3,2( π π B .)2,(ππ C .)2 5,23( π π D .)3,2(ππ

3.(A 级)设b a b a b a +=+∈则,62,,2 2R 的最小值是 ( ) A .22- B .335- C .-3 D .2 7 - 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 A .x y 2 sin = B .x xe y = C .x x y -=3 D .x x y -+=)1ln( 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 =+y c x a ( ) A .1 B .2 C .3 D .不确定 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 2()1()(2 a x x a x f + -+=有最小值1-,则a =__________。 7.(A 级)已知b a ,是不相等的正数,b a y b a x +=+= ,2 ,则y x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 8.(B )若正整数m 满足m m 10210 5121 <<-,则)3010.02.(lg ______________≈=m 9.(B )设)(),0)(2sin()(x f x x f <<-+=?π?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8 π =x . (1)求?的值; (2)求)(x f y =的增区间; (3)证明直线025=+-c y x 与函数)(x f y =的图象不相切。 10.(B )ABC ?的三个内角C B A ,,成等差数列,求证:c b a c b b a ++=+++3 11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此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本单元学习开始之时,我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在这样一个知识背景之下,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力水平较为平均,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课上积极学习。他们善于思考,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各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三、设计思想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以更完整和更丰富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展开文化思辨和生命探询,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坚持课堂开放性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水平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来说,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注重“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注重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表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有以下问题:绝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在备课中实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仅仅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有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对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准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水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

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中“分析法”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要点 本教案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创设情境、切入主题、感受新知、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感悟探究、综合提高、回顾小结”为基本教学过程,通过揭示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法的同时,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数学实例,了解用分析法思考问题的过程和特点,对分析法的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法,掌握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交流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激发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磨练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2.难点: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的概括。 3.关键:展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请全体学生一起完成如下填空。 已知:如图,SA ⊥平面ABC,AB ⊥BC,D 为直线BS 上一点,求证:BC ⊥AD 证明:∵SA ⊥平面ABC ∵BC ?平面ABC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BC ⊥平面SAB ∵点D 在直线BS 上 ∴AD ?平面SAB ∴BC ⊥AD 教师教学时注意知识点拨:综合法表述形式:因为…,所以…;综合法思维过程:由因导果;综合法推理特点:顺推。并通过思路分析启发学生产生新的证明思路和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立体几何问题创设情境,既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情境之中,又拓展了分析法的知识背景。让学生通过综合法的证明及思路分析,从数学问题本身探究新的思维方法,温故知新,体验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激发探索的热情。 2.切入主题 一般地,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 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最后, 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如下: 表述形式:要证命题Q 成立, 只需证命题P 1 成立, 思路分析: 要证BC ⊥AD 只需证BC ⊥平面SAB( ∵______________) 只需证BC ⊥SA( ∵____________________) 由SA ⊥平面ABC 知上式成立 ∴BC ⊥AD 成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