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本图件的编制,利用了全国各省、区、市区域水文地质工作成果,同时参考了全国性有关图件及其文字说明。在此,谨向全国各省、区、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图出版社等有关单位,致以衷心感谢。

图件的编制原则和主要表示内容

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主要反映我国大的自然单元地下水形成、分布的区域性规律和基本特征,综合反映地下水的含水介质、岩层富水程度、水质及埋藏条件等水文地质因素。在区域地下水分布规律研究中,揭示其埋藏状态和蓄存特征,进行地下水赋存条件的研究和类型划分,是探索地下水形成条件和地下水动力场、浓度场和温度场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所以本图将概括地总结和分析我国各不同地区地下水赋存状态和含水岩层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和专门问题的研究开拓道路。

编图内容反映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区域研究程度和资料的均衡情况。本图作为大区域的图件,以表示浅部地下水为主,并在以地质因素和自然因素为基础的前提下,主要表示区域地下水赋存类型,并以其含水岩层的相对富水程度为主导因素,探索各不同地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差异。

地下水赋存类型的划分,既考虑所在区域自然单元特点,又注意到地下水赋存的含水岩类及其空隙性质。各含水岩类按其富水特征进行组合,并相应地结合区域地貌条件和构造关系确定其分布范围。

关于地下水水质的表示,主要从大区域的人畜饮用、农田供水和工业供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出发,注意分析其供水区域的水质变化规律。

对于区域性研究程度较高,以及国民经济重点发展地区,着重表示其地下水埋藏特征,以提供地下水开发的远景。

为展现地下水的天然出露,揭示地下水的区域性补给、迳流以及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特点,重点表示了部分大泉、名泉、温泉和地下暗河等有关水点。

关于图件的表示内容,是根据本图反映全国区域性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含水岩层富水程度变化规律的要求,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 突出表示不同地下水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含水层的富水程度。依据含水介质的不同,对地下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在每个基本类型中,按其地貌条件含水岩层的分布、埋藏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类,具体划分如下:

(1).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①堆积平原冲、洪积层孔隙水

②山间盆(谷)地冲积层孔隙水

③滨海平原冲、海积层孔隙水

④内陆盆地山带冲、洪积层孔隙水

⑤黄土高原黄土层孔隙水

⑥沙漠风积砂丘孔隙水

(2). 基岩裂隙水

①丘陵、高原碎屑岩裂隙水

②山地、丘陵岩浆岩裂隙水

③山地变质岩裂隙水

④熔岩孔隙裂隙水

(3).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①峰丛峰林裂隙溶洞

②岩溶丘陵裂隙溶洞水

③岩溶山地裂隙溶洞水

(4). 多年冻土冻结层上水

①高纬度山地基岩冻结层上水

②中、低纬度高原基岩冻结层上水

③中、低纬度高原松散沉积物冻结层上水

以上共分为4个基本类型,16个亚类型。

2. 每个类型地下水的含水岩层特征以相对富水程度表示。富水程度的分级按各类型的具体情况划分。如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两类型的含水层富水程度,分为强、中、弱三级;基岩裂隙水和多年冻结层上水两个类型分为中、弱两级或一级。

3. 关于地下水水质的表示,全国浅部地下水是采用矿化度值(克/升)做为分级指标,表示水质供水程度的优劣性质。共分为四级,即小于1.0、1.0-3.0、大于3.0-10.0、大于10.0(克/升)。

对于水质变化复杂的地区,除反映水质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外,对研究程度较高,开采程度较强的地区,表示了淡水和咸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结构,并标出了咸水的分布范围。

4. 关于地下水埋藏特征,针对松散沉积物多层含水层的分布地区,重点表示了承压含水层顶板的埋藏深度、含水砂砾石层的埋藏厚度、裂隙溶洞水深埋区域和下伏有供水远景的含水岩层等。西北干旱地区表示了潜水零星分布或者局部缺失地段。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下水类型的区域分布

1.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我国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大陆区域相继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构造盆地,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平原,其中堆积了不同厚度、不同成因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总的特点是,秦岭一昆仑山北地区分布规模较大、分布面积广阔,沉积物厚度大,极有利于孔隙水的富集和运移,是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区;秦岭-昆仑山以南地区,盆地分布面积较小,沉积物厚度较薄。

1)堆积平原冲、洪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大平原。平原规模大、地形平坦,巨厚的松散沉积物的岩性主要为砂及砂砾石,结构松散,多呈层状分布。如:松辽平原由松辽分水岭隔为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松嫩平原是一人地下水丰富的贮水、汇水盆地,地下不从四周向中心汇集,第四纪沉积物厚度约为80-150米。西部多为倾斜扇形地,砂砾石潜水含水层厚10-50米,水位埋深5-10米,富水程度较好。北部的高平原及东部的山前垄岗丘陵第四系沉积较薄,含水量较差。平原中部地区除潜水含水层外,承压水含水层广泛分布,一般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从30-90米,向平原中部逐步加深。平原中部地形平坦,地下水迳流缓慢,蒸发强烈,潜水矿化度显著增高,水量较小,水质较差;承压含水层发育,含水层岩性以砂、砂砾石为主,厚约10-30米左右,承压水头埋深2-5米(局部为10-20),水质良好,水量较大,钻孔单位涌水量10-30吨/时.米。在平原中部松散沉积层底部下伏有第三纪、白垩纪碎屑岩类含水层,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钻孔单位涌水量达7吨/时.米。辽河平原西部地区为第四纪巨厚砂层,岩性由上游至下游颗粒变细,粘性土夹层增多增厚。往南是下辽河平原,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呈向海张口的簸箕型盆地,第四系广泛发育,厚度变化大(40-300米左右),浅部地下水水质较差,多为咸水,深层承压水不量校丰富,水质良好。

黄淮海平原自新生代以来一直是断续沉降地带,第四系沉积极为发育,其沉积厚度受基底起伏的控制,一般为200-600米,拗陷区最厚达1000米以上。由于沉积环境的关系,黄河南、北的水文地质条件较大的差异。黄河以北地区,第四系砂砾石冲积扇地十分发育,厚度达40-60米,沿山麓缓倾展布,呈多层叠置沉积。有的冲、洪积扇前缘延伸很远,且深埋在地表下120-200余米,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粗,透水性强,迳流通畅,富水程度普遍较强,水质良好。由冲、洪积扇前缘往东为中部平原,地势广阔而平坦,主要为古河道带冲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巨厚,含水层呈多层结构,埋藏平缓,砂层和亚粘土层交错叠置,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和细粉砂。在地表下60-80米深度内主要为潜水或微承压水,富水程度较弱,水质变化复杂,大部分地区为微咸水,淡水仅在局部地区呈条带状分布。80米深度以下,承压水分布普遍,其埋藏特点是西部较浅,东部变深。多数含水层的岩性颗粒较细,地下水迳流缓慢,以垂向越流补给为主,人工开采是主要排泄途径。水质变化复杂,表现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特点是,于浅部及中部出现咸水体(矿化度大于2克/升),其上为浅层河道带淡水,呈条带状分布。咸水体以下地下矿化度变小,出现深层淡水。咸水体底界为一起伏不平的弯曲面,深度约为60-100米,最深处达200米,其厚度变化是西薄,往东逐渐增厚。黄河以南地区,山前地带多为垄岗丘陵,扇形地不发育。平原地势平缓,主要为冲积、冲湖积成因的堆积物,厚度较北部薄。含水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多为潜水或微承压水,水质普遍良好,矿化度较低,古黄河冲积扇和古淮河沉积区的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粗,含水层厚达40米左右,富水程度较强。

此外还有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三江平原的含水层为厚层卵砾、砂砾石所组成,其厚度由周边向中心增厚,岩层颗粒随之变细,中心厚达200米以上,河套平原为一封闭型盆地,第四系松散沉积厚达600米,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砂砾石,蕴藏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分布普遍而稳定,承压水亦分布广泛,其埋藏深度随淤泥层的分布而改变,部分喷出地表,水质仅在山带良好,其它地区稍差。在秦岭以南的江汉平原规模较小,面积约6万余平方公里,地势坦荡低平。全区雨量充沛,水系发育,河网密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约170米左右,主要为砂、砂砾石层与粘土、砂粘土交互沉积,多层状砂及砂砾石是区内主要含水层。全区潜水含水层不发育,主要为承压水,承压水含水层富水程度在平原中部较强,至边缘逐渐减弱,承压水埋深0.4-3.0米。地下水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较低,只是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普遍偏高。成都平原的浅部含水层主要为砂砾卵石层,厚约20-50米,富水程度较强,水化学类型单一,矿化度普遍小于0.5克/升,平原下部为含泥质不均匀的砾卵石层,大部分地段的厚度为100米左右,水量较大。

2)山间盆(谷)地冲积层孔隙水,在我国分布很广。由于山区局部受构造控制作用形成断陷盆地,经河流冲刷及松散沉积物的逐步堆积,出现规模较小,沉积厚度不等的山间盆(谷)地,这里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分布广泛,且水量校丰富。在全国山区范围的山间盆地及谷地约有百余个,其中较大的有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盆地和伊犁盆地,这两个盆地面积都是约5万平方公里。其它有新疆的塔城盆地、青海的西宁、共和与同仁盆地,陕西的渭河谷地、汉中盆地,山西的太原、大同等盆地;在我国南部基岩山区山间盆地分布极为广泛,如云南、广西、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区。该类型地下水的特点是含水层的分布与构造成因关系密切,

常常是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系统,且具有封闭、半封闭式的承压自流盆地的特征,形成独立的汇水中心。但水位埋深各地不一,有些山间盆地或谷地的潜水水位埋藏较浅,常小于10米,冲积层十分发育,含水层岩性分选较好,含水岩层厚度由数米至数十米,大多数盆地的含水层分上下两层结构,即上部为潜水,下部普遍分布承压水,承压水头一般是数米,个别达数十米。

3)滨海平原冲、海积层孔隙水,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带。我国的海岸线长约18 000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杭州湾以北主要是大平原或山前河流向沿海推进的冲积物与海积物交互沉积,以此构成滨海平原或三角洲松散沉积物孔隙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粉砂及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等,局部地区含水砂层分布零星。三角洲地区常有砂砾石层呈镶嵌叠置。地下水迳流总的趋势是较为滞缓,如在沿渤海和黄海的滨海地带,潜水含水层多为海相淤泥质粘土夹粉砂透镜体,水位埋藏较浅,含水层富水程度极弱,水质较差,但深部一般有承压水分布,埋藏深度各地不一,约在80-200米或更深。承压水水质较好,水量丰富。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滨海地带,于450米深度内无淡水,矿化度均在2.0克/升以上。浙江省北部和东部滨海平原地区,在海相地层中虽有残留古海水,因浅层地下水长期接受降水补给而渐趋淡化,但海水的不断入侵,亦造成河口山前地带均有咸水存在。长江三角洲第四系厚达200-300米,潜水含水层厚度较薄,水量亦小,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含水层厚度各地不一,从十几米到百余米,富水程度较强。在杭州湾以南的海岸多为岩岸,在沿海岸地带常有一系列形状各异和大小不一的平原断续分布,其中以珠江三角洲、雷琼地区、韩江三角洲面积较大,其岩性大多为粘性土、淤泥、粉细砂所构成,相互叠置,厚度不等,一般十余米至百米左右。只有雷琼地区是新生代东西向断陷带,松散沉积物厚逾3000米,赋存丰富的承压地下水。广布于滨海平原和沿海岛屿的海积沙堤中常有不边续的淡水透镜体分布,海积层厚度一般10-20米,个别达60米,岩性主要是粉细砂。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淡水亦多零星分布,而在深部普遍分布承压含水层。

4)内陆盆地山带冲、洪积层孔隙水。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等内陆盆地。盆地边缘地域辽阔,冲洪积物沉积巨厚。广布的山前倾斜平原,顶部常为弋壁砾石层。各盆地周边多为高山环绕,山顶终年积雪,为盆地的地下水补给提供了优越条件。准噶尔盆地北缘沉积层分布于高台地上部,厚度极薄,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洪积层含水极弱或不含水;在盆地南缘的向斜拗陷中填充了卵区石堆积物,形成厚达300-500米的第四纪卵砾石屋潜水带,水位埋藏较深,一般在地表下50米左右,富水程度较强,水质良好。塔里木盆地北缘,由于山前断块山和第三系碎屑岩隆起构造的存在,仅在河谷的冲积砂层中赋存潜水,水质良好,由山前往盆地方向含水层岩颗粒变细,水质变差;南缘山前地区分布巨厚的洪积相沉积物,在其西部地区由于有第三系隆起构造形成隆起带,隆起带以南潜水埋深约30米左右,且因受阻以泉群形式外溢,隆起带以北,常形成宽度很大的砾石带,潜水水位埋藏变深,水质良好;东部地区的山前倾斜平原趋势相衔接,主要以洪积物沉积为主,厚约数百米,含水层主要为砂砾石屋,潜水水位埋深大于30米,水质良好,富水程度较弱。柴达木盆地位于祁连山和昆仑山东段之间。盆地南缘的沉积物。沉积厚度在东南缘达1200余米。地下淡水沿山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其它地带均为咸水或高矿化水。河西走廊第四系沉

积巨厚,由于近强烈构造运动,使走廊平原分割成南北展布的两排小盆地,南部盆地砂砾石层堆积比北部盆地宽广,沉积颗粒较粗,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水量丰富。总观内陆盆地,可见具有开采意义的地下水资源,约有45%分布在山前平原。

5)黄土高原黄土层孔隙水,在我国的分布较广,但集中区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特点是沉积厚度大且连续。黄土层中孔隙水的分布与降水有关,并严格受黄土地貌的制约。在黄土塬区(如西峰、洛川塬)和台塬区,由于塬面宽阔平坦,有利于降水汇集,且渗入补给条件较好,潜水分布普遍,含水层主要由孔隙、孔洞发育的黄土及古土壤层所构成,塬内水量和水位的变化取决于塬面大小和与冲沟的距离远近,以及黄土层的结构;在梁、峁及、地区的黄土层中,黄土状土与粉细砂为主要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0-40米,水位埋藏较深,水量较少,水质变化不大。

6)沙漠风积砂丘孔隙水。我国沙漠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九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内陆盆地中部地区。较大的沙漠有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等。沙漠分布地区气候极为干旱,蒸发强烈,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主要是埋藏于砂丘中的潜水或砂丘下伏的孔隙水。砂丘岩性以细砂、细粉砂为主,厚度由几米至几十米,颗粒均一。除塔克拉玛干外,砂丘中潜水分布普遍,常见于砂丘之间的低洼地带。其含水条件多与砂丘其底有关,如下伏基为隔水层时,砂丘可形成独立的含水层;如下伏透水性良好的岩层时,则砂丘与下伏层形成统一含水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丘间洼地闭塞,洼地内潜水水位高,水质均较差,而且变化大。此外,在沙漠边缘地带埋藏有古冲积平原和古河湖平原,沉积有巨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赋存着淡承压水,水质良好,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

2. 基岩裂隙水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包括有各个时代的地层,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

1) 丘陵、高原碎屑岩裂隙水。碎屑岩类主要包括砂岩、砂砾岩、页岩等。岩石结构极密,且较脆硬,抗风化能力强,风化裂隙不甚发育,透水性微弱。但在构造作用下,往往产生延伸性较大的构造裂隙,从而有利于地下水的赋集,出现富水地带。其富水程度大小与构造带的特征以及地貌有直接关系。实践证明,如果破碎带和裂隙带的规模大、延伸远、裂隙密集,以及所处地貌位置低时,其水量就相对较为丰富。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为中生代砂岩与砾岩,富水程度差,水质欠佳。而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山前丘陵地区分布着不同地质时代的碎屑岩类,富水程度则相对丰富,水质良好。祁连山秦岭山地,碎屑岩类主要为泥岩、页岩、砂岩及砂砾岩互层,含水岩层富程度中等。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高原属于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砂岩、砂砾岩含水层,含水层的分布稳定,水量较丰富,水质较好,常为当地主要供水的含水层。陕北高原的西部含水层逐渐变薄,水质变差,矿化度增高。藏东、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着轻变质的中生代砂岩、砂砾岩、

泥岩、页岩夹砂岩等,其中砂岩较富水。桂西、湘西北、黔北山地等地区主要是古生代和少部分的中生代砂页岩、砂岩及泥岩等,裂隙发育程度各部分不一,富水程度较差,含水微弱,仅局部地带水量较大。在粤东褶皱山地及断陷的红层盆地,仅于钙质砂砾岩的含水层中,往往赋存着颇丰富的裂隙层间水。总之碎屑岩类孔隙水的水量较微弱,潜水的水质一般良好,矿化度小于1.0克/升。

2) 山地、丘陵岩浆岩裂隙水。岩浆岩结晶致密,多呈块状或似块状结构,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弱,表层裂隙极为发育,其风化厚度一般10-30米,局部地段大于30米。因此浅部常常富含风化裂隙潜水,深部岩层含水甚弱或不含水。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主要分布华力西期花岗岩及火山岩类,风化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裂隙深度由山顶向山麓地带逐渐加深,地下水水质良好,多以泉流形式流出,水量较小。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有侏罗纪火山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岩石致密坚硬,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泉水多沿风化壳以下降泉出现,且多为季节性泉,含水微弱。浙东火山岩地区泉水出露较多,但岩层富水程度较弱。粤东地区由于构造运动频繁,岩浆多次侵入,岩石裂隙发育,风化层较厚,泉流较大,局部构造破碎带附近泉水流量增大。

3) 山地变质岩裂隙水。变质岩类分布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构造裂隙中,水量富集程度取决于构造的性质、不同岩层的组合关系及破碎带的胶结物充填程度等。西北的山地褶皱断裂和构造裂隙极为发育,当补给条件充足时泉水出露较多,泉水流量较大。秦岭变质岩分布地带,褶皱断裂也很发育,但多为泥质岩层,一般裂隙和断裂带的储水及导水条件较差,所以泉的出露不多。闽北、闽西地区岩石结构致密不易透水,含水微弱,地下水天然露头较少。江西省境内虽广布变质岩,但风化层较薄,含水微弱。此外,当变质岩中夹有大理岩夹层时,往往裂隙和岩溶比较发育,常赋存有层间裂隙水,如鄂东北、鄂西北地区变质岩含水条件很差,但在片麻岩夹有在理岩的断裂带中却相对富水,大别山区变质岩类含水微弱,但在有大理岩分布地段,水量较大,局部自流。该类型地下水一般矿化度较低,多为重碳酸盐型淡水。

4) 熔岩孔隙裂隙水。主要指有成岩裂隙及气孔发育的玄武岩孔隙裂隙水赋存的熔岩出露地区。在我国的新生代地层的熔岩中,常伴随有发育良好的柱状节理和气孔构造产生从而为地下水的蓄积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其富水程度取决于玄武岩喷发的形成环境,埋藏条件及岩性等。吉林省东部地区,玄武岩出露于地势低洼的河谷内,所以富水条件较好。内蒙古高原有些地区,玄武岩直接覆盖不透水的第三纪红土层和第四纪粘土层上,由于玄武岩喷发前古地形存在沟谷或洼地,所以有利于地下水的蓄积,从而沿古沟谷分布地段形成富水带,有时砂质泥岩与玄武岩常常形成层间孔隙裂隙水,一般富水程度较好。雷州半岛的第四纪玄武岩底部由古风化红土层构成隔水底板,且与粉细砂层相间分布,从而形成潜水和承压水相间分布的承压水盆地,富水程度较好。此外,如澎湖列岛的玄武岩层具有透水而不含水的特征。

3.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碳酸盐岩在我国分布较广,裂隙溶洞水赋存丰富,其特点是水量丰富,分布不均匀,不仅在区域分布不均匀,而且不同时间的水位和水量变化都很大,但大区域范围的水质变化很小,且矿化度较低。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地貌各有差异,直接制约着裂隙溶洞水的赋存条件。根据碳酸盐岩类的埋藏条件及其地貌特征,分为以下类型:

1)峰丛峰林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我国最南部的珠江流域地区。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碳酸盐岩层分布广阔、厚度大、岩性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从中泥盆至下三叠系,碳酸盐岩层沉积总厚达8 000余米,出露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0%。贵州省境内由寒武、泥盆至三叠系均是碳酸盐岩层,总厚达万米,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云南省的碳酸盐岩层分布亦相当可观,出露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在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广泛发育地下河系,仅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统计,大于180吨/时流量的地下河共有800多条;云贵高原的各级高原面上亦分布许多地下河,其流量可观,成为当地地下迳流的集中排泄点。

2)岩溶丘陵裂隙溶洞水,主要发育在岩溶丘陵与溶蚀洼地相组合的地貌景观地区。这里地下河及溶洞均较发育,为地下水的蕴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四川省东部及南部碳酸盐岩层厚达1 000米左右,溶洞直径最大的近数十米,地下河的长度竟达数千米,流量4 000多吨/时,泉流量最大的也超过4 000多吨/时。但地下河系的流量分布不均匀,如有的二叠纪长兴灰岩常常干燥无水。湖南省境内碳酸盐岩层总厚约1 000米以上,流量大于180吨/时的大泉与地下河有一百多处,流量一般在700-1 000吨/时左右。

3)岩溶山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特点是地表岩溶不太显著,仅发育有溶沟和溶槽等地貌形态区域,以岩深水溶泉出露为主要特征。在华北地区碳酸盐岩层厚达1 000米以上,地下岩溶形态主要是溶孔和小型溶洞,一般直径为0.2-0.5米。因此大型岩溶泉出露较多,由于补给区域范围宽广,故泉水流量大且相对稳定。

4. 多年冻土冻结层上水

我国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经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的最北端及青藏高原地区,它们各具独自的特征,前者在水平方向呈现纬度分带规律,后者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高度带规律。据此分为高纬度山地和中、低纬度高原孔隙裂隙水。地处我国西北端的阿尔泰山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分布有高纬度山地裂隙水。山地主要岩性是火山岩和碎屑岩。东北地区的冻土展布是从北向南由基本连续分布冻土渐变为岛状冻土。冻土厚度约20-60米不等,最北部为60米。这里地下水主要为冻结层上水,埋藏较浅,水量不大。中、低纬度高原多年冻土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天山、祁连山的局部山区。青藏高原的海拔在4 000米以上主要岩性为变质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等。山区地势高耸,褶皱断裂及构造裂隙极为发育,山峰均为终年积雪,这些积雪对地下水的补给带来有利条件。多年冻土在我国的分布,具有面积大和连片广泛的特点。

冻土层厚度一般人几十米到百余米,其厚度大小随地形起伏的变化,并在水平方向的变

化较大。总观冻土地区,冻结层上水分布普遍,多在地形相对低洼或山坡地带,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的补给,水质良好,但水量较小,作为供水不源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冻结层下水,系具有承压性,并往往受冻土层厚度变化影响和地区构造的控制。所以断陷谷地和盆地是冻结层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在10-50米厚度的我年冻土层下,普遍有承压水或自流水分布。此外,境内多咸水湖,仅青海省就约有80多个。

二、地下水区域分布规律

我国疆域辽阔,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地质因素的差异,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制约着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其宏观的区域性规律如下:

1. 地下水储存条件的区域性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储水结构的分布是北方规模大,南方规模小。由于我国自中、新生代以来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构造盆地。其中大部分沉积了不同厚度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这些盆地的分布,具有北方多、南方少,北方大、南方小的特点,从而制约了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和储存结构规模的南、北方的差异。同时,由于地质运动作用结果,我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东部的盆地多处于下降作用的影响,所以山前带含水层发育相对较差,而西部地区的内陆盆地周边之山区,由于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出现山前带的广泛发育,且含水层巨厚。

碳酸盐岩类在全国疆域的分布特点是,南方多为裸露状态,北方大都为隐伏,同时南方地下河系发育,北方主要是呈大泉形式排泄地下水。如我国北部地区,岩溶裂隙溶洞水主要发育在寒武、奥陶纪的碳酸盐岩中,岩层地质时代相对较老,大部已硅化和白云岩化,岩溶化程度较低。一般地表岩极不发育,多为埋藏在其它含水岩层下面的隐伏岩溶,其中赋存的岩溶裂隙溶洞水流量大且相对较稳定,泉域范围广阔,具有多年调节的特点,常以大泉或泉群出露,山西省众多的泉域就是一例,期中些泉域往往作为远景供水的后备水源地,而具有重要意义。南部地区,岩溶裂隙溶洞水则大部分发育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碳酸盐岩层中,岩层地质时代较新,碳酸盐成分也比较纯,岩溶化程度较高,地表裸露岩溶十分发育,岩溶地貌典型。所以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地下河和规模巨大的溶洞,其蕴藏着丰富的岩溶裂隙溶洞水,并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如同一背斜中的同一时代的灰岩,可在相距不远的情况下,泉水流量可相差达几倍乃至十几倍(如鄂西长阳背斜),而且一泉点在雨季和旱季的流量相差上千倍之多(如南津关灰岩)。

基岩裂隙水的富水程度受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和充填物质的特性所控制,不同含水层岩性和补给条件性质对岩层富水程度起制约作用。因此,我国西北基岩山区虽地处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的干旱地区,但高山顶颠终年积雪的融水成为基岩裂隙水的丰富补给源。而我国东南丘陵山地处于湿润气候区,降雨充沛,但碎屑岩多夹页岩,且含泥质较多,断裂带常被充填,造成岩层透水性弱,所以断裂带处反不易形成富水带,如江苏、福建省境内均有此例。而变质岩裂隙水分布区域多为泥质岩层,储水、导水性能均欠佳。一般裂隙发育较差,但遇有夹

大理岩的岩层时,普遍形成富朋的含水岩层。东南沿海的花岗岩地区,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后多成砂、亚粘土,含水微弱,透水性差。所以在我国东南大气降水丰沛的岩浆岩分布区域,含水岩层的富水程度一般是较弱的。

2. 地下水水质的区域特征

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在气温、降水、地貌、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于不同的单元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分布差异。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递减,降水量和水汽量随着位置远离海洋以及纬度增高而减少。因此浅层地下水的水质亦呈现着同东南向北及西北逐渐变化的特征。自昆仑山-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湿润地带,大多数地区的地下水矿化度值小于1.0克/升(滨海平原除外),而其中大部分地区是0.2-0.5克/升。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型。此线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矿化度较复杂。东部的松辽平原中部、下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普遍大于1.0克/升,黄河故三角洲及江苏省滨海平原地下水矿化度由1.0克/升渐增至10.0克/升以上。所以在东部平原的浅层地下水主要表现是盐化特征,地下水水质是由山前平原的淡水(矿化度小于1.0克/升),向滨海平原渐变为微咸水乃至咸水的演变规律。再从内蒙古至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矿化度普遍是高于1.0克/升,其变化特点是由内陆盆地边缘向中部出现规律递变,即由溶滤作用的低矿化重碳酸盐型淡水,过渡为溶滤盐化作用成因的成分复杂的硫酸盐型咸水带,完全呈现着水平分带的特点。在基岩山地中准的平原化的低山、残山地带(如库鲁克山至马鬃山一带),处于没有外来水源,且年降水量仅20-50毫米,甚至还有10毫米的极端荒漠化地区,地下水矿化度高达5-30克/升局部有盐沼出现。水化学类型的演变从山区向平原为重碳酸盐型→硫酸盐型→氯化物型逐渐过渡的次序。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冻结层上水,由于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水质良好,多为重碳酸盐型,矿化度一般小于1.0克/升。冻结层下水,一般除第三纪砂岩外,水质良好。第四纪湖相沉积物中水的矿化度较高,多为咸水湖。此外,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区域性变化规律中,局部地区受构造或岩性关系影响,往往形成某些离子特殊组合的富集,如氯、铁、锰离子等。

结语

地下水具有水量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保障提取速度小于补给速度的前提下,或者是采取增补措施的情况下,它是可以恢复的资源。所以地表水缺乏或干旱的季节里,地下水是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生活饮用水的极为重要的水源。但地下水的分布,不仅有地区差异,还有季节变化,所以必须全面了解地下水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局部地区的地下水开采,也要从整个水文地质单元的区域特点入手,在达到全面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方可取得高效益开采的保证。而综合性的水文地质图件,恰好是提供区域性条件和区域规律的基本资料。所以水文地质图件是国家各级领导部门进行经济规划和基本建设部署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它在生产实践中是寻找地下水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南。因此,中、小

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另一方面在科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因为它不仅能促进人们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揭示地下水与地质、地貌、构造、水文、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揭示出水文地质科学领域内各种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水文地质规律。

参考文献

(略)

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描述实例

一、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贫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为其排泄的方式之一,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评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区岩溶发育,地下河发育,区内岩溶水量丰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0m~5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溶裂隙渗流或以地下河的形式流动,向东排入澄江河。 据《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所在区域松散岩类孔隙水大部分覆盖于岩溶水之上,两者水力联系密切,孔隙水水位一般高于岩溶水,因此下渗补给岩溶水是其排泄的方式之一。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入渗补给,此外地表水也是一种普遍的补给来源,通过溶蚀裂隙和落水洞渗入地下补给岩溶水,评估区岩溶水的排泄最终汇入场地东面的澄江河,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简单。 区域上地下水富集程度一般受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和构造裂隙的控制,从地形地貌上看,评估区属岩溶谷地地貌,总体地势平坦,岩溶洼地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浅,与东面的澄江河存在水力联系,澄江河水位升降,影响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建设

场地地下水位的波动对场地地基、特别对地势较低洼区段的地基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二、“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西部山坡及平地第四系残、坡积层(Q dl+el)含角砾粉质粘土,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其排泄的方式之一,最终排泄入龙江河,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灰岩裂隙、溶洞中,评估区及周围岩溶弱发育,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的《X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溶沟、溶槽弱发育,区域泉流量小于10升/秒,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10~50米。 评估区地下水位与北东面龙江河水位一致,受河水水位涨落控制。拟建项目据龙江河较远,地基位置远高于河水位,地下水对场地工程建设影响不大,评估区地形总体为向东倾的单面斜坡,区内无断层经过,从地形地貌上看,不利于地下水富集,建设场地最低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

《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编制说明 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统一观测活动,由济南市水利局、山东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801地质队)、济南市农业区划办公室联合发起,于1982年3月1日上午举行。 此前,济南市水利局邓珉副局长专门召开各区县水利局负责人会议,就各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省801地质队有关同志参加。市水利局、区划办技术组拟定“济南市统测水位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经省801地质队总工陈振鹏等同志审查修改后,提交各参加单位执行。(附后) 按照分工,市区及东西郊水源地,东郊工业区,由省801地质队负责组织观测。外围农业区,由各区县水利局负责组织观测。各区县所属公社水利站、打井队、各水库管理处、排灌站、河道工程管理单位承担具体观测任务。 这次水位统测活动,包括准备工作,先后参加1000多人,投入工日5000多个,共计完成观测点548处。其中基岩深井261眼,第四系浅井246眼,水库、河道41处。 统测资料由各参加单位技术组负责整理、标图、校核、复查。市水利局、区划办技术组负责全面审查。对某些观测异常数据,根据水文地质单元、井孔岩性、附近地质构造、深浅层水位混合、河道排污渗透影响、水厂及矿坑排水漏斗区等,一一作了分析解释。在勾绘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分别予以处理。 完成“济南泉域水文地质图”。参加人员有市水利局农业区划技术组赵延铸、闫昭秀、茅达海;省801地质队许庆山、贾久明、孙冠群;各区县水利局张文江、叶兴文、谷贺、宋光山等。 完成“济南市水资源初步评价”报告,由赵延铸撰稿,市区划办组织专家评审。报告及评审审结论附后。

济南市水利局农业区划技术组 一九八四年四月 济南市统测水位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 为了解济南地区地下水的水面形态和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在区内选择部分机井或民用井,进行地下水位的统一观测工作。为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特作如下规定,希尊照执行。 1、观测点的确定: 市区统测井点,由省水文地质一队拟定,外围三县一区统测点,由省水文地质一队协助水利部门拟定。承包统测任务的各区县水利局及公社水利站,应尽快组织人员,到各拟定井点逐井落实。凡拟定在村庄某一方位或断层两侧的井点,务必按要求选点。 选点应首先选用可以测量水位而未按泵的井点,包括水源不足没使用的井孔。其次选用水泵待修而未提泵的井点。如二种情况均不存在,可选用按泵井点,将泵提出,然后测水。 2、提泵注意事项:凡按离心泵的浅井和按潜水泵的深井,因水位可测,勿须提泵。 凡必须提泵的井点,勿必在2月25日前将泵提出。提泵时,大队管委指定专人负责,注意安全,杜绝事故,并在“测井任务承包单”上签字,以示负责。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

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 报告 姓名: 班级:水文10-01 学号: 人员:水文2010级实习队 时间:2012.10.01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篇地质构造填图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地质填图说明书 第二篇水文地质测绘 2.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社会经济 2.1.4 交通位置 2.1.5 区域地层与构造 2.1.6 含水层与隔水层 2.1.7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2 填土区水文地质说明书

2.2.1 水文地质概况 2.2.2 填图区地下水流场分析 2.2.3 填图区水化特征及其分区 2.2.4 填图区灾害、环境、工程地质 第三部分实习总结及感想 附录一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记录表 附录二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剖面图 附录三宝泉水库流量计算表 附录四焦作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一览表 附录五实习照片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基本情况,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巩固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实践去充分检验和更进一步理解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避免学生以后就业时易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还能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实习性质 本次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综合实习,包括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内容,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实践课程。该次实习属于生产性质的实习。 三、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8.20-8.22在学校期间的实习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8.23-9.1在登封的构造地质实习:探勘、拉剖面、地质填图; 第三阶段:9.5-9.7在辉县宝泉水库的水文地质实习; 第四阶段:9.9-9.15在焦作区域内进行的水文实习; 第五阶段:9.16-10.30在室内进行的资料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等图的绘制和实习报告的撰写工作。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1松散孔隙水 (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用绿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5 000 m 3/d 1 000~5 000 m 3/d <1 000 m 3/d (1) 裸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覆盖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3 (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 >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1000 m3/d 100~1000 m3/d <100 m3/d (1) 冻结层上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 单井涌水量≥1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为了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映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表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长方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区分原则,将工作区分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和岩溶水水文地质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指平原区,岩溶水水文地质区是指西部山区, ①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 a.包气带及岩性 包气带岩性结构主要受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控制,包气带厚度则主要受潜水水位影响。 全淡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中沙、粗砂为主,局部有砂砾石层,包气带厚度20-50没,有咸水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粉砂、细砂为主,包气带厚度:10-15m,中部在6m左右 b.含水层的划分 平原区含水层划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含水层,全淡水浅层为第一水组合第二水组,深层为第三水组,有咸水区浅层为第一含水组,深层指咸水界面以下的含水组。 c.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本区地下水总的流向趋势为自西向东。7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 浅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灌溉回归入渗,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度小,侧向径流微弱,排泄方式:全淡水区和浅层淡水开采区以人工开采为主,由于浅、深层水位较大,浅层水位向下部越流也是一种排泄方式。 深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深层地下水因被超量开采,致使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区域降落漏斗,改变了初始的地下水流场,水位大部分区域向漏斗区径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 ②岩溶水水文地质区 总面积3843km2 ,其中西部变质岩和石英砂岩面积2204.4km,灰岩裸露区面积338.6km,灰岩覆盖区面积1300km2,是一个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a.包气带及岩性 分部于西部的灰岩裸露区和灰岩浅埋区,面积700km左右,包气带自西向东由厚变薄,主要岩性为寒武岩、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形态有溶孔、溶隙和溶洞,溶洞发育具有明显的成层性,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岩溶水创造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和运移通道,降水入渗系数可达0.72。 b.含水岩组及其特征 岩溶地下水是一个非匀质、各向异性的复杂含水体。依据地层岩性、结构特点,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把岩溶含水系统划分为三个含水岩组,即寒武系含水组、下奥陶含水岩组、中奥陶含水岩组。寒武系含水岩组一般在构造部位富水性较好,其他部位富水性较差,钻孔单位涌水量一般在0.437-14.6,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下奥陶含水岩组岩溶发育成层较好,富水性较强,为良好的开采层位,钻孔单位涌水量0.71-110.3,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钙型;中奥陶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该区中西部,一般富水性极强,在排泄区一带钻孔单位涌水量可达200,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镁型。 c. 岩溶水补、径、排条件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内容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容有: 1.含水层年代地层名称、厚度、岩性、岩溶发育情况。 2.各含水层水文地质试验参数。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1]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长:任丛平 总工程师:鲍永胜 技术科长:李乔 编制:李乔 编制时间:2014年7月

目录附图 1、地形地质图1:2000 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 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1:2000 6、水量与时间变化曲线图 附表: 1、地下水位参数表 2011年1—12月水文观测成果表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明鑫公司混合斜井位于巴里坤县石炭窑煤田(矿区)东部,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管辖,距巴里坤县城西北93km,距哈密市西北230km。西邻兵团农十三师红山煤矿,东邻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号立井。其中心地理坐标东径92°28′16″,北纬44°07′15″。 巴里坤县城至博尔羌吉镇的二级柏油公路经煤矿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 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m~+1750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三、气象 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少雨、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8.5℃,一般温差在30℃左右,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99mm,平均蒸发量1716mm,最大积雪深度500mm。年平均风速5.9m/s,最大风速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封冻期由当年的10月上旬至次年的3月底,冻士深度1.5~1.7m。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1包气带岩性特征 项目所在地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粉土,零星分布有粘土,是由一套冲积、湖沼相沉积形成的,岩性结构为层状或透镜层状,包气带厚度1~10 m,整体趋势是衡水湖周边较小,其中在衡水湖一带为小于2 m,衡水湖周边及西北一带为2~4 m,包气带厚度向东逐渐增厚至8 m,向南逐渐增厚至10 m。北区和南区范围内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3.40×10-5cm/s~7.09×10-4cm/s,天然包气带防护性能为“弱”。 6.2.3.2.2含水岩组的划分及水化学特征 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结合北区和南区饮用水开采条件,根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三个含水组,见表6.2-15。 表6.2-15 北区和南区第四系含水岩组划分表 (1)浅层含水组 浅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即第Ⅰ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岩性颗粒相对较细,以粉细砂为主,厚度10~20 m,底板埋深约50 m,单位涌水量小于50 m3/(d·m),富水性差。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SO4型为主,矿化度为2~5 g/L,为咸水—微咸水。浅层水位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水位埋深3.5~16.7 m。 (2)深层含水组 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包括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 第Ⅱ含水组由一套冲洪积、冲湖积堆积物构成沼相沉积的地层,底板埋深150~180 m,是本区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之一。 第Ⅱ含水组岩性以细砂、粉细砂和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30~45 m。单位涌水量28.8~145.68 m3/(d·m),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Cl·SO4和Cl·SO4·HCO3型;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邯邢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包括邯郸和邢台两市。全区地形西部为山区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形总趋势呈西高东低。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531~552mm。 邯邢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资源着称,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该区主要产业之一。依靠资源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炭、冶金、电力、陶瓷、建材、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河流,区内从北到南主要有沙河(上游为朱庄川也称北沙河、渡口川也称南沙河)、洺河(上游为马会河、北洺河、南洺河)、滏阳河、漳河(上游为清漳河、浊漳河)。除漳河属南运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子牙河水系(见图1-1)。流经石灰岩的河流渗漏严重。 水库,区内大型水库主要有:朱庄水库、东武仕水库和岳城水库(见表1-1)。中小型水库主要有:野沟门水库、东石岭水库、峡沟水库、口上水库和车谷水库。 表1-1 主要水库一览表

其次是 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的砂砾岩、页岩等。同时伴有岩浆岩的侵入。基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岩层倾角一般10°左右,局部地段受构造的影响,地层产状有所变化。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夹有8~10层煤和3~5层薄层石灰岩(图1-2)。 么犭

-秦岭两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复背斜)与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见图1-3)。二级构造应属赞皇隆起与武安-涉县凹陷。区域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控制,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形成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褶皱规模较小,多为短轴背斜、向斜。断裂多为高角度(60°~85°)正断层。主要断裂有涉县~长亭断裂、紫山~鼓山断裂、邢台断裂、南洺河断裂等(表1-2)。 表1-2 区域主要断裂一览表

读水文地质图样本

1.2.2气象与水文 矿区属温湿多雨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充沛,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每年3-8月为雨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左右,其中3-5月份多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夏秋之交为台风季节,受台风影响,常会出现连续降雨或暴雨。11月至翌年1月份为旱季,雨量较少。根据气象站多年统计的资料,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681.9mm,最大降雨量2495.5mm(1975年),最小降雨量1188.9mm(1958年)。日最大降雨量强度322mm(1965年7月28日),连续累计最大降雨量8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72.2mm。 区水文网发育,主要溪流均向北西汇集注入盆地。较大的溪流有流经矿区西侧的溪马河和北部的中甲河。两条溪流汇合于矿区西北市东山村流入龙津河中,最终汇入九龙江,排向东海。 溪马河发源于本区东南及南部山区。由两条主要支流于合溪村汇合而成。横切矿区南部,经矿区西缘,由南往北蜿蜒流入盆地,区观测站测得平均流量5.258m3/s。马坑矿区就位于溪马河流域围。 矿区除溪马河以外尚发育有三条溪沟。即: I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汇水面积4.44 km2。从80线东南端流入矿区。从东往西横贯矿区于65线北段流入溪马河。丰水期流量为126 l/s,枯水期流量10.66 l/s,雨后最大流量达3.98m3/s。 Ⅱ号沟:发源于矿区东南部花岗岩区。71线东南端流入矿区,汇水面积为0.21km2。流量为9.23 l/s。于72线附近汇入I号沟。 Ⅲ号沟:由矿段泉水汇集而成。汇水面积0.71km2。源头在67线南东地带,雨季源头高,旱季低。由东往西横贯西矿段于55线北西端汇入溪马河,流程达1200余米。流量一般为5-20 l/s。洪峰流量达809.20 l/s。除上述之外,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综合水文地质编图方法

国家地质总局 综合水文地质图 编图方法与图例 (试行) 地质出版社

第一部分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一)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作为编图基础。它们是:(1)松散岩类孔隙水;(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4)基岩裂隙水(包括断层脉状水);(5)冻结层水。 任何一个含水岩组,在不同情况下可归属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若干亚类。以上五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五种规定的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并按色调深浅反映其富水等级(参阅统一色标)。 (二)在划分地下水五大类型的基础上,综合水文地质图突出表现以下三个内容: 1、富水性:按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2、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各类双层结构下部含水层组的顶板埋深; 3、水质:重点按矿化度反映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和含量超过水质标准的有害微量物质的分布。 (三)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或包括上部潜水)划分为两个亚类。黄土广泛分布地区,可考虑把黄土裂隙孔洞水划为一个亚类。其它相似情况可类推。各亚类分别按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四)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与补给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对其富水性作出评价。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并正确地圈定界线。同一含水岩组的不同地段,也要根据厚度、岩性等因素区别其富水程度。涌水量,一般根据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参考当地生产井一般采用的管径与抽水工具,确定统一的口径与降深值,进行换算,以求取得统一的标准。一般在水位较浅、含水层较厚、宜于采用离心泵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5米降深值。降深值的确定,除须考虑水泵能力外,还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与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潜水层的降深值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二分之—,承压含水层不超过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的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在含水层厚度与水位埋深(包括承压水位)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采用单位涌水量(吨/日·米)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标准。 (五)对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可划分以下五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解读

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邯邢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包括邯郸和邢台两市。全区地形西部为山区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形总趋势呈西高东低。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531~552mm。 邯邢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资源著称,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该区主要产业之一。依靠资源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炭、冶金、电力、陶瓷、建材、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河流,区内从北到南主要有沙河(上游为朱庄川也称北沙河、渡口川也称南沙河)、洺河(上游为马会河、北洺河、南洺河)、滏阳河、漳河(上游为清漳河、浊漳河)。除漳河属南运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子牙河水系(见图1-1)。流经石灰岩的河流渗漏严重。 水库,区内大型水库主要有:朱庄水库、东武仕水库和岳城水库(见表1-1)。中小型水库主要有:野沟门水库、东石岭水库、峡沟水库、口上水库和车谷水库。 表1-1 主要水库一览表

1.2 区域地质概况 1. 2.1 地层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赞皇群片麻岩,震旦亚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与第四系松散岩层,其次是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的砂砾岩、页岩等。同时伴有岩浆岩的侵入。基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岩层倾角一般10°左右,局部地段受构造的影响,地层产状有所变化。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夹有8~10层煤和3~5层薄层石灰岩(图1-2)。 么犭

图1-3 邯邢地区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1.2.2 构造 邯邢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天山-阴山、昆仑-秦岭两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复背斜)与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见图1-3)。二级构造应属 赞皇隆起与武安-涉县凹陷。区域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控制,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形成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褶皱规模较小,多为短轴背斜、向斜。断裂多为高角度(60°~85°)正断层。主要断裂有涉县~长亭断裂、紫山~鼓山断裂、邢台断裂、南洺河断裂等(表 1-2)。

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水文地质说明书

一、工作目的及任务 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系北诗镇南村村办煤矿,该矿始建于1991年,1992年正式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千吨/年,实际生产能力为60千吨/年,主采3号煤。为进一步查明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二OO四年十二月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委托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一二地质队为其编制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及甲方要求,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井田内及周边的井、泉等进行详细调查,对煤矿矿坑涌水量进行调查访问,查明井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最终编制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图及其煤矿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二、井田位置及交通 高平市北诗镇南村煤矿位于高平市北诗镇南村西南,属高平市北诗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13°04′26″~113°04′10″;北纬35°48′09″~35°47′24″。据1989年山西省煤炭资源管理委员会颁发的采矿许可证号11—20042,证字【1989】N41178,批准开采3号煤层,井田面积为0.44km2,井田范围由以下来4个拐点坐标连线圈定(6°带): 点号X坐标Y坐标 1 3965400.00 19687500.00 2 3964300.00 19687500.00 3 3964300.00 19687120.00 4 3965400.00 19687120.00 该煤矿主井及风井均为立井,其井口坐标分别为: X坐标Y坐标 主井3965189.00 19687414.00 风井3965146.20 19687428.00 井田北距沁(水)——辉(县)公路仅4km,西距云泉乡4km,东距礼义镇2km,其间均有乡村公路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三、工作概况 本次工作自2004年12月11~15日开始进行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随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