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降趋势。

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

图1-1 近五年来南京市各产业增加值变化图 (单位:亿元) 由图1-1可知,近五年来,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总量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日益接近,2008年第

三产业增加值反超第二产业92亿元。

(二)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

1、工业结构的基本状况

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72.23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6.2:83.8,相差67.6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通过多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非公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改革开发以来“三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4.4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5.7%,到2008年全市三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05.30亿元,占比为38.7%,比5年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从规模结构来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均大幅增长。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60.3%、95.9%、99.6%。大中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性作用日益显现。2008年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值4573.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值比重达70.7%。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通过多年的开发搞活,小企业的产能得到集中释放,并充分发挥了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全市的工业发展中较为突出。2008年全市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04年增长131.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达13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增幅更是高达107.6%和82.6%,远远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

从行业结构来看,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四个行业实现总产值3771.52亿元,增长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

2、三产结构的初步分析

从增加值比重来看,2008年全市各行业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22.7%)、金融业(16.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5%)、房地产业(8.6%)、教育(7.6%)。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已形成以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比重从发展进程来看,由表1-3可知,2004年至2008年,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变动不大,说明在目前的条件下,要促进其变化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表1-3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行业结构变化状况

通过上述对全市产业总体结构及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的分析,近几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升高,表明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呈现出优化提升的态势。但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保南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处。

二、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主导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产业成为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

近5年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产业的发展相当不均衡。(见图1-3,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表)。

图3-1 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单位:亿元)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柱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甚至个别产业出现了萎缩趋势。比如,汽车产业五年间产业的规模没有多大变化,以其工业总产值为例,2007年仅比2003年增长12.6%,甚至在2005年总体规模出现了下滑现象。

二是商贸、交通仍占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升级提效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南京市服务业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8年,南京市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两大行业增加值达699.84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37.1%;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6%。

三是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由于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特别是我市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等行业生产对原油和煤炭等能源的消费需求较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市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我市偏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8年南京市综合能源消耗量达2878.31万吨标准煤,列全省第二位;其中,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个主要耗能行业实际综合耗能,占全市综合耗能量的70%以上。较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南京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高度依赖,受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

同时,在南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和原煤几乎全部从外部调入,能源自给率只有25%左右,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巨大,企业经营状况也随之大幅起伏。

图(1-4)2009年一季度工业重点耗能行业耗能状况图

四是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市能源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过大,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在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投入成本也越来越大。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已达3.77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4.3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4383亿标立方米。2008年全市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达到113.2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到74.7亿元。如果我们不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

结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更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致力于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只有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产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问题

一是存量上与“第一梯队”渐行渐远,且在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4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9472.43亿元、4095.04亿元,1345.79亿元、1167.01亿元、477.68亿元,但到2008年这个差距已经分别扩大到17932.74亿元、12157.9亿元、3809.44亿元、2859.94亿元、2419.55亿元。

同时,放眼长三角16城市,南京制造业各项主要指标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出不升反降现象。2008年南京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4项指标占长三角的比重

分别为5.7%、4.6%、2.7%、4.6%,与2004年相比4项指标所占的比重依次下降0.7、1.7、4.6、3.1个百分点。

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南京的总产值增长了105.2%,除了上海市因为基数较大增长速度低于南京外,其余14个城市增长均超过南京。这说明南京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长三角的平均水平,在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已经慢人一步甚至多步,赶超的压力相当的大。

二是制造业外向度不高。2007年南京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达1155.63亿元,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注:由于缺乏16城市的销售产值,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的比重为20.5%。从与长三角16城市对比看南京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排名靠后,仅高于泰州、常州、镇江、扬州等市,与排列前茅的舟山、苏州等市差距较大,比重仅占其一半,比长三角的平均水平还低8.7个百分点。从南京的产品出口的性质来看,大部分产品出口集中于“三资”企业,本土化的企业相对偏少,因此,南京企业外向拓展的空间很大。

三是产业趋同现象不容忽视。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趋同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产业部门趋同的条件下,

各地产业升级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从经济总量排位在南京前面的5个城市的分行业资料来看,各个城市的支柱行业虽然由于各自城市的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这种选择固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性,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如果忽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和自主创新,势必会带来新一轮制造业趋同问题。

四是制造业过度依赖于少数重点行业。南京支柱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行业内部以产值排序,前五大行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累计达3870.56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比重达68.5%,居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中上海(58.2%)、苏州(63.7%)、常州(56.7%)、杭州(43.9%)、宁波(45.7%)五市之前,在六大城市排名第一。虽然支柱产业的集中度加大,行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也容易产生“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局面。加之,南京前三大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甚深,生产成本逐渐加大,严重影响着全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水平。可见制造业

的发展过度的依赖重点行业的发展,容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

五是工业投入规模不小,但有效产出少。有效的工业投入能厚实工业发展基础,增强工业发展后劲。2008年南京完成工业投资总额达108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0.2%。在投入总量上,2008年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大城市分别投入1420.82亿元、1267.69亿元、944.73亿元、569.34亿元、753.4亿元,南京工业投入列上海、苏州之后,排第三位;从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南京以50.2%位列无锡之后,居第二名。

以目前工业的规模来看,南京的工业投入并不少,在全市投资总额中的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但南京工业的规模却无法与上述五大城市相媲美,尤其难望上海、苏州两市之项背。今后要加大工业投入中有效投入的比重,注重新的投入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投入的同时,加大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研制投入。

三、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

未来城市竞争中,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南京市目前产业结构看,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钢铁等产业发展很快,但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的产业结构形成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前提,致力于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就产业结构来看,要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化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符合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不断推动三、二、一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的联动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型现代服务业,继续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2、循序渐进,合理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毕其一役”而成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合理引导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加强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

术和制造工艺,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3、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

利用原有产业优势,在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原来的产业进行上下游的延伸,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值,进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发展壮大,产业的竞争能力的自我发展能力将逐步增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产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发展可持续性

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

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2008年末,南京市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国家、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8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6家,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

业,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提升优势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先进技术作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的重要途径,让自主创新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5、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我市能源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比较大,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比较高,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制造工艺,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企业要注重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推进产品生态设计,用新技术节能、降耗、减污,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让主导产业成为“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降趋势。 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多年来,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也符合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制造业总量比较大。苏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超过南京与无锡的总和,接近广州与杭州的总和。与此同时,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成雏形。 (2)产业集聚度比较高。苏州以“两轴三带”为支撑,以5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联动,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5%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80%的进出口和51%的财政收入。 (3)国际开放度比较高。依托区位、人文、服务、环境等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苏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投资的叠加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30个,新增注册外资11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生产销售日趋全球化,产品出口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4)科技创新起步比较快。多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R&D占GDP比重达到1.94%,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 (5)统筹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力、土地、科技、金融、市场资源等配置基本实现市场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升转变,驱动方式由投资拉动向科技拉动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12%,城乡收入比达到2∶1。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产业结构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资源环境瓶颈凸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制约着未来发展。苏州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日本的2.1倍、韩国的1.5倍,2008年苏州地均GDP仅为深圳的1/5。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2)产业结构比例偏重。2008年,苏州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2%。工业用电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了香港,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达到85%,而产值占比只有30%。另一方面,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只有36.4%,处于全国20个大中城市末位,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苏州虽然被列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但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基地,基本上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2008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南京市主导产业及发展条件分析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题目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条件分析姓名张冰冰 201001035 指导教师朱国传 2013 年 6 月

主导产业及发展条件分析 ——以南京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选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市2011年统计年鉴。重点指出有哪些主导产业以及这些主导产业发展的条件。首先,通过对南京市工业产业种类产值与总工业值进行比较得出该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与江苏省该产业的产值与总产值的比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南京市该产业的区位商。如果区位商的值大于2,我们认为该产业为南京市的主导产业。得出南京的主导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然后重点对主导产业进行发展条件分析。 关键词:南京;主导产业;区位商 引言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0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27.76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2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 2.8:46.5:50.7。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9.6%,比上年提高 3.7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比上年上涨 4.2%。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七升一降”。由此可知,南京的主导产业主要为第二、三产业。 一.南京市主导产业的确定 表1:南京各产业区位商对比 指标南京市该工业总 产值值(亿元) 江苏省该工业总 产值(亿元) 区位商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8.68607 78.44 1.15156459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92371 9.25 1.659699322 非金属矿采选业28.91571 176.27 1.705917488 农副食品加工业141.0104 2564.45 0.571820175 食品制造业92.00007 484.99 1.972685894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9.6307 759.44 0.816542896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 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 (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 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点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班级08(1)班姓名纪元学号9 1 前言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能否正确地选择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和关键,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在介绍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对常州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运用产业专门化率定量分析常州的产业并从中选出主导产业。 2 常州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行政区划 常州市下辖溧阳、金坛两市及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溧阳、金坛二市下辖17个镇、75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332个村民委员会;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下辖21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1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608个村民委员会[2]。 2.2 地理位置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位于长三角平原环太湖城市圈西侧,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位于北纬31°09’至32°04’,东经119°08’至120°12’之间,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1]。 2.3 河流水系 常州气候温和,水网密布,耕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常州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著名的有长荡湖、滆湖(西太湖)、太湖3大天然湖泊,并有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贯通全境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支流密布,脉脉相连,形成江河相通,3湖相连的水系网络。常州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长三角唯一同时临江、濒湖和拥河的城市,连江通海,水资源优势十分明显。[1] 2.4 交通运输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南京市产业结构分析

南京市产业结构 分析报告 姓名施益军 学号200804033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0年11月

目录 1前言 (3) 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3) 2.1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3) 2.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特点 (4) 3南京市产业结构具体分析 (5) 3.1南京市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5) 3.2南京市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6) 3.3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7) 3.4轻重工业结构分析 (8) 4南京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9) 5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策 (11) 参考文献 (12)

1前言 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一个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宁镇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南京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南京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三十年,在这期间,南京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从多个层面、多维角度评价南京产业在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同时客观分析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持产业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南京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发展状况特点等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南京市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2南京市产业结构总体概述 2·1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南京产业结构走上协调发展的转折点。1978年以前,由于政府政策认识上的偏差,南京市的三次产业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致使工业产值比重上升过快,农业经济迅速衰退,第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下降。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资源逐渐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自由流动,促使一部分资源开始向效益更高的部门(如第三产业部门)转移,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进步,南京三次产业间产值和劳动力结构的失衡状况开始逐步改善,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南京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增加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接近50%,从业人员已占全南京市从业人员总数的46.2%,成为南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

南京经济状况调查

南京经济状况调查 目录 一、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国内生产总值 2、一二三产业发展状况 二、南京城市发展规划及未来展望 1、南京市远景规划概况 2、远景规划 3、2012年发展策略 4、2012年重点专向规划 5、未来发展展望 三、南京房地产市场状况 1、2001年南京房地产开发总量 2、2002年一、二季度房地产开发交易情况 3、南京房地产销售价格以及区域分布 4、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

一、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山区,北纬31°14'-32°36',东经118°22'-119 °11',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全市总面积6597.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00.8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553.04万人。境内山地、河流、平原交错,城东有钟山屏障,城南有十里秦淮。流经南京段的长江约95公里,江宽水深,万吨海轮可终年通航,秦淮河和滁河的河谷平原是全市的重要农业区。 1、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大产业发展情况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通过坚定地实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战略方针,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0年全市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1995年的7.6:52.1:40.3调整到2000年的5.4:48:46.6,基本实现由“二产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并举推动型”的历史性转变;外商投资、个体私营和民营科技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年均增长10%以上。为此,南京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让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54.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75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557.61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538.08亿元,增长1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671元,比上年增长9.7%。

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主旨:为了便于了解中国产业结构的详细变化,我从中国统计局网站上搜集到了1978-2012年中国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本文共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了解三大产业每年的生产总值以及变化。第二方面了解三大产业中每年从业人数的比重和相关变化。正文: (一).中国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78-2012中国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均呈上 升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总产值的两大重要部分。我们再看下面一幅图可以知道,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生产的总值从1992年开始呈跨越式发展,增长速度最快,到2012 年时所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几乎差不多。而其中第一产业从 1978-1990年生产总值差不多到现在不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25%,增长最为缓慢。而第二产业所产值一直居于首位,自1998年之后也 开始飞速增长中。

如果我们还无法看清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下面一幅图。

由上图可以清晰看出三大产业的变化,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接近30%下降到2012年的11%,呈不断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从大趋势上来说略有上涨,但起伏不大,在40%左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5%上涨到2012年44%,涨势惊人,但与国际相比来说,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均达到7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5%左右,所以如果三大产业结构评价我国的发展水平,只能说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第三产业仍需大力发展提高,第一产业继续下降,而第二产业也应开始呈下降趋势,我国才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朝着高服务化,重工业化,高度加工化,知识技术密集化。下面分别从以上四点分析近几十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高服务化

分析: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高,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二)重化工业化

分析:轻重工业调整大体分为三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重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为改变重工业薄弱局面,从“一五”开始我国就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0年,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4:66.6。经过三年调整,失衡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七十年代开始,轻重工业生产结构再次出现不协调状态。197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3.1:56.9。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 二是1978年到80年代末,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8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8.9:51.1,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及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及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作者:金元浦发布时间:2003-6-2 13:10:19 点击数:6419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事业型模式。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物资统分统配,一个“统”字将文化包容无遗。在过去的经济核算体制中,也只承认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而把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排除在国民经济收入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使我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鲜明地

凸现出来,文化的经济化成为历史性的潮流。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了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以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才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 从理论上看,三次产业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并创新的过程。 三次产业的分类 产业分类是建立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是西方学者进行产业结构研究的最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的提出和应用,使产业结构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三次产业分类的主要原则,是把全部经济活动按照经济活动的客观序列与内在联系,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欧美、日本和前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法。我国于1985年也首次对1984年的第三产业作出了统计,国务院并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①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指出建立这种分类法的必要性和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陶良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 19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经济并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近代工业几乎没有得到发展。1949年至1952年,我国用了三年时间进行了恢复性建设,到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1953年开始的工业化是在人均收入水平极低、工业生产能力很弱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1953年至1980年,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两次大的超前转换和一次大的被动调整。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超前转换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使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由1957年的43.3:31.2:25.5变为1960年的21.8:26.1:52.1。在经过5年的被动调整,初步扭转了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后,十年文革片面强调为备战服务,使产业结构重又步入“重型化”的轨道。1976—1978年,在经济发展上又出现了“急于求成”,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发起了对工业化的新一轮强攻。这第二次产业结构的超前转换进一步加剧了各

产业间、轻重工业间、重工业内部的结构性的矛盾和比例关系失调,造成生产与消费的尖锐对立,社会经济关系全面紧张。在整个80年代,在需求总量迅速增长和需求结构快速变动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格局。工业以重工业的主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转化,第三产业出现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时期。1951年至1990年期间,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更为显著,变动幅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幅度,以此评价,产业结构的演进趋于合理。1991年至1997年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较大,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体的结构变化看,第二产业增长最快,比重增加较大;第一产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比重也有所增加。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三次产业的构成由1990年的28.4:43.6:28.0变为1997年的18.7:49.2:32.1。第一产业减少了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3.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由1990年的60.1:21.4:18.5变为1997年的49.9:23.7:26.4。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明显加快,这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可以看到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演变呈现非均衡性。所谓非均衡性是指在一定的总体收入水平上,三次产业的比重呈非均衡状况,即有的产业比重过大,有的产业比重过小。如果分别从三次产业内部观察,这种非均衡性则更为明显。根据钱纳里的“典型结构”分析,中国目前的产业结

产业结构演变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对两国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的往来都是一个促进。印度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以及中国的邻国,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也很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产业结构方面和经济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印度的经济状况,并由此得出结论,归纳出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印度产业结构经济数据发展趋势 正文: 1.印度的经济现状 印度是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发达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同时,它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时常依赖进口技术转让。 过去数年间印度的经济成长率达7.5%,过去十年的时薪也翻倍。自1985年以来,已有4.31亿印度人脱离贫穷。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印度竞争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场(第17位)、银行部门(第24位)、创新(第39位)及经商(第44位)等方面表现较佳。全球最大的15家资讯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于印度,而企业对于外包国家的偏好度仅次于美国。印度为第11大消费市场,2030年将成为第5大消费市场。印度通讯为世界成长最快的国家,于2010年至2011年间,增加了2.27亿用户;汽车工业成长速度居世界第2位,2009年-2010年成长了26%,汽车出口成长了36%。印度发电装机容量为250吉瓦(10瓦特),其中8%属再生能源。 2009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投资本国教育。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已经成为软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探析

年份20122013201420152016 就业人数4759.534769.894760.834758.504756.22 第一产业989.98956.74918.84875.56841.85 构成(%)20.820.119.318.417.7 第二产业2032.322041.992047.162046.162045.17 构成(%)42.742.943.043.043.0 第三产业1737.231761.161794.831836.781869.20 构成(%)36.537.037.738.639.3 表12012~2016年江苏省三产就业人数及比重一览表(单位:万人) 注:根据江苏省统计局资料统计,下同 一、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 2014年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 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并对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作出基本 阐释: (一)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二)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经济新常态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既是一场必须面对的经济缓释,同时蕴含着新的重要机遇。适应并驾驭经济新常态,对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效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概念产业结构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国民经济产业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就其定义而言解释为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转变为高级形态,体 现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双重提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产 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对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求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间关系,及时跟进市场的需求变化,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各产业之间具有较强契合度,联动、协同程度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是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的“高度虚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由低级形态发展逐渐转变为高级形态发展的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具体为三个比例变动,即各产业部门中的产值、就业人员以及国民收入三方面。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系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够提高经济生产率,同时推动经济比重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 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苏产业结构升级要稳中求进,顺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出来的各种需求和动力,把握新常态,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及产业内结构升级,谋求江苏经济发展的更好、更高格局。 三、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力和动力 (一)消费需求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内生力量推进,包括三个方面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探析 □文/许立帆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提要]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布局,以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江苏产业结构持续拓展、升级面临的瓶颈,对于寻找合适的路径推动江苏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剖 析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推、拉动力,对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现状与方向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服务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常态下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编号:2016SJD790004)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月7日 经济/产业 No.3x 2019《合作经济与科技》 2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