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外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外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外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外科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1水电解质是体液的主要成分,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细胞内液:男性占体重40%;女性占35%

3细胞外液:男、女各占20%,可分为血浆液5%,组织间液占15%

4有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

小,故可称为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如结缔组织液和所谓的

透细胞液如:脑脊液、关节腔液、和消化液

5细胞外液最主要的阳离子:Na+;阴离子Cl-、HCO3 –细胞内液最主要的阳离子:K+和Mg2+,阴离子:HPO42-和蛋白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正常的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mol/L人体正常的酸碱度环境为pH=(7.40±

0.05);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排

泄来完成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血液缓冲系统主要为

HCO3-/H2CO3最为重要

6体液正常渗透压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

血容量的恢复和维持:肾素-醛固酮系统

7体液失衡的三种类型: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成分失调

8低渗性脱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

呈低渗状态。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在肾小管

内的再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以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主要病因:1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反复呕吐、慢性肠梗阻)2大创面的慢性渗液 3.等渗性缺水补水过多

9等渗性脱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这种缺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

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它造成细胞外液量(包

括循环血量的)的迅速减少;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

10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即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又

称原发性缺水

11.是指由于水分摄入超过排出造成体液,主要是细胞外液

的容量过多又称水中毒

12高钾血症降低血钾的措施有哪些?

答:(1)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和食物;(2)降低血清钾浓度:①促使钾暂时转移到细胞内:5%碳酸氢钠液、高糖及胰岛素静脉滴注。②从消化道排出钾离子:口服阳离子交

换树酯从消化道排出钾离子。③透析疗法:有腹膜透析和

血液透析;(3)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对抗钾离子。

13补钾注意事项:1口服安全,常用补达秀片、 KCL 液2见尿补钾,尿量 40ml/h 才可经静脉补钾。3静脉补钾:500ml 液体不可超过 1.5g,严禁推注。4大量静脉补钾时应监测血清钾和心电图变化。

14血清钾正常值为 3.5-5.5mmol/l 低于3.5mmol/l 表示低钾血症. T 波降低、变宽、双相倒置,ST压低, QT 间期延长出现病理性 U 波

15原发性酸碱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的原发性酸碱失

调,则为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 pH、HCO3- 及PaCO2是反应机体平衡的三大基本要素

16代酸病因1、碱性物质丢失过多2、酸性物质过多3、肾功能不全

代碱病因1、酸性胃液丧失过多2、缺钾3、利尿剂的应用4、碱性物质的摄入过多

17因肺泡通气及肺换气功能障碍,不能有效排出体内生成的

CO2,使体内CO2蓄积造成PCO2增高,PH值降低,引起高碳酸血症称呼吸性酸中毒。

18因肺泡通气过度,CO2排出过多,引起血PCO2↓、PH↑,称呼吸性碱中毒,又称低碳酸血症

19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一般是指发生在组织损伤、空腔器官梗阻和手术后的

感染。包括特异性感染及非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区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3周、亚急性:3周-2月、慢性:>2月

20条件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的条件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可以变成致病微

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感染或机会性感染。

21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在广谱抗菌药物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细菌被抑制,耐药菌

大量生长繁殖,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产生的新感染使病情

加重。

22、疖:俗称疥疮,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

化脓性炎症。多由金葡菌、偶可因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致

病菌致病。以局部治疗为主,对于面部疖或有全身症状者

使用抗菌药物。 1.早期促使炎症消:理疗、外用药 2.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 3.抗菌治疗:面部疖有全身症状给抗菌素23、痈:病因与疖相似,多由金葡菌感染,病变是多个相邻

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发生急性的细菌化脓性炎症,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全身:1.休息2.加强营养3.抗生素.局部处理: 1.早期:外用药、理疗。2.晚期:手术

⑴切开引流:+、++、⑵切除、植皮

24皮下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细菌性感染的非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

25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皮肤及粘膜有病损:皮肤损伤、足癣、口

腔溃疡、鼻窦炎

26.SIRS:在感染过程中,细菌繁殖和裂解游离,释放毒素能

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适量时可引起防御作用,过量时就可造成组织损害.感染如得不到控制可因炎症介质失控,并可相互介导,发生级联或网络反应,导致因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27肠源性感染:健康情况下,肠粘膜有严密的屏障功能.在严重创伤等危重的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

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肠源性感染。

28全身性外科感染表现 1.体温改变骤起寒战、继以高热 2.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头痛、头晕、恶心等 3.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肝脾肿大,黄疸或皮下瘀斑,

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4.原感染部位以外出现多器官衰竭症状。5.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重症时反可减少.(1)局部感染病灶的处理(2)抗生素的使用:早期大剂量使用,

联合应用。(3)支持治疗(4)对症治疗 1.降温2.激素3.抗休克

29破伤风:潜伏期:平均6-10天该期越短,症状越重。前驱期:1-2天。12~24h(打呵欠等),头痛、头昏、乏力、嚼肌紧张酸胀、烦燥典型症状: 1.顺序:咀嚼肌→面→颈项→背腹肌→四肢→膈、肋间肌。 2.表现:⑴开口困难;⑵苦笑面容;⑶颈项强直;⑷角弓反张;⑸四肢屈曲;⑹呼吸困难。特点:⑴意识清楚;⑵无高热

原则: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

30多发伤:由同一致伤因素造成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严重创伤为多发伤。

31多处伤:是指同一解剖部位或脏器的两处以上的创伤。

32.复合伤: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伤因素引起的创伤为复

合伤。

33创伤的并发症1.感染:化脓性感染占并发症的首位2.创伤性休克:是重度创伤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3.挤压综合征: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到压砸或长时间重物的挤压→肌

肉组织缺血坏死→释放肌红蛋白、高K、高H→急性肾功衰。4.多系统器官衰竭:ARF、ARDS、应激溃疡、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5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被称为死亡三联征。

34烧伤的病理分期:1休克期也称渗出期:组织烧伤后的立即反应是体液的渗出,一般要持续36—48小时。大面积烧伤早期基本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伤后早期,休克主要

威胁病人生命2感染期感染是造成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

因3修复期应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促进创面愈合。浅度烧伤自行修复,深Ⅱ度靠残存的上皮岛爬行修复,Ⅲ度烧伤脱痂后基底肉芽组织生长瘢痕愈合,有些需植皮.治疗原则:1保护创面防止清除外源性粘染2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3防治局部及全身感染4尽早消灭创面5防治器官的并发症

35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局部表现:肿块、疼痛、溃疡、

出血、梗阻、转移症状、全身症状:贫血、低热、消瘦、

乏力

36、颅内压增高: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减,超

过其代偿能力,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1.颅腔狭小2.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①脑组织体积的增

加②脑脊液过多③脑血流量增加 1.颅内占位性病变 2.颅

内感染性疾病 3.颅脑损伤 4.脑缺氧 5.中毒6.内分泌功能紊乱。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意识障

碍、其他症状体征。治疗:一般处理(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病因治疗、药物治疗降颅压、亚低温冬眠疗法、脑脊液体外引流、巴比妥

治疗、辅助过渡换气、对症治疗

37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

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

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38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①皮下血淤斑②鼻、口咽部出血和/或脑脊液耳鼻漏。③颅神经损害症状 1.颅前窝骨折:出血经前鼻孔流出;之“熊猫”眼征;脑脊液鼻漏;空气也可经此逆行进入颅腔内形成颅内积气;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2.颅中窝骨折:脑脊液耳漏;脑脊液鼻漏;面神经

和听神经损伤;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 3.颅后窝骨折:乳突和枕下部皮下瘀血(battle征);舌咽N、迷走N、副N、舌下N损伤。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的治疗原则①头

高位卧床休息。②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及便秘。

③预防颅内感染,全身应用抗生素。④保持局部清洁,避

免堵塞及冲洗耳道、鼻腔。⑤脑脊液漏停止前不作腰穿⑥

经1个月治疗,脑脊液漏不停止可手术治疗。

39脑挫裂伤临床: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生命体征、局灶症状和体征

40、中间清醒期: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最初的昏迷时间很

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

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数为数小时或稍长,称为中间清醒期

41、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只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

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

出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42、酒窝征:见于乳腺癌,若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

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即所谓"酒窝征"

43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各种病因引起颅内的椎管内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隙的统称,分自发型和外

发型

1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原有的控制胃排空的幽门窦、幽门括约肌及十二指肠球部解剖结构不复存在,

加上部分病人胃肠吻合口过大,导致胃排空过速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2残胃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余胃发生的原发癌。

3进展期胃癌:癌组织超出粘膜下层侵入胃壁肌层为中期胃癌,病变达浆膜下层或是超出浆膜向外侵润至邻近脏器或

有转移为晚期胃癌。

4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的血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的增高。临床上表现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

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

疾病成为门静脉高压症。

5胆源性胰腺炎:进入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可引起损伤或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

6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的一种肠道发育畸形,在消化道畸形中,其发病率仅次于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有家族性发生倾向。

7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

8Mirizzi症: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

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

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

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9创伤:指机械性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10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12血肿:是由于种种外力作用,导致血管破裂、溢出的血液分离周围组织,形成充满血液的腔洞。

15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的感染。

15、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

17、库欣反应:颅内压急剧升高时,病人出现心跳和脉搏缓

慢、呼吸节律减慢、血压升高。

18、中间清醒期:当原发性脑损伤很轻,最初的昏迷时间很

短,而血肿的形成又不是太迅速时,则在最初的昏迷与脑

疝的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楚时间,大多数为数小时或稍长,称为中间清醒期

20、直疝三角(海氏三角):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

脉,内侧是腹直肌外缘,底边是腹股沟韧带。此处腹壁缺

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故易发

生疝。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

21、Charcot三联征:肝外胆管结石一般无症状或仅有上腹

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腹痛或黄疸,如继发

胆管炎,则有典型的腹痛、黄疸、寒战高热的三联征临床

表现。

22、Reynolds五联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除有急性胆

管炎的Charcot三联征外,还有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

制表现。

23、Whipple三联症:空腹或运动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症状

发生时血糖低于2?8mmol/L;进食或静脉推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

26、Battle征:颅后窝骨折,累计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

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斑,称为Battle征

2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内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第一肝门

29逆行性遗忘:受伤当时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可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常为数秒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

时。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

情况。

30雷诺综合征:小动脉阵发性痉挛,受累部位程序性出现苍白及发冷、青紫及疼痛、潮红后复原的典型症状。

31胆源性胰腺炎:进入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可引起损伤或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

36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其他的组织或者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9、心肺复苏(CPR):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抢

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

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1体液平衡失调三种表现: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成分失调

2、感染按发生条件分类:条件性(机会性)感染、二重感

染(菌群交替)、医院内感染等

3、重症创伤的死亡三联征: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

4、颅内压升高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5、脑损伤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

6、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四大并发症:出血、穿孔、梗阻、

癌变

7、肛裂“三联征”: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

8、肝癌手术禁忌症:明显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外癌

转移、全身情况不良。

9、慢性胰腺炎四联症:腹痛、体重下降、糖尿病、脂肪泻

10、原发肝癌的并发症:肝性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癌肿破

裂出血、继发感染

11、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腹腔脓肿,内、外瘘形成,化脓

性门静脉炎

12、肛瘘临床表现:瘘外口流出少量浓性、血性、粘液性分

泌物

13、原发肝癌的病理分型: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混合型

14、先天胆道畸形分三型:I型,完全性胆管闭锁;II型,

近端胆道闭锁,远端胆管通畅;III型,近端胆管通畅,远端胆管纤维化

15、胆石分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16、肠梗阻临床表现: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

排便

17、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变化: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交通

支扩张、腹水。

18、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放腹腔引流管的指证

答:(1)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2)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等术后发生渗漏(3)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或渗血(4)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2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表现:(1)多在夜间空腹或饱

食后突然发生,骤起的上腹部刀割样疼痛,迅速波及全腹

(2)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板样强直,右上腹

最明显(3)X线膈下新月状游离气体影

3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

答:(1)术后胃出血(2)胃排空障碍(3)胃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瘘(4)十二指肠残端破裂(5)术后梗阻

4肠梗阻的临床表现:a腹痛b呕吐c腹胀d停止自肛门排便排气。

5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a急性单纯性阑尾炎b急性化脓性阑尾炎c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d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症状:a腹痛: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

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6阑尾炎的鉴别诊断:(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右侧输尿管结石(3)妇产科疾病:异位妊娠,急性输卵管炎和

急性盆腔炎等(4)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7结肠癌的临床表现:(1)排便习惯与粪便形状的改变常为最早出现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

便中带血、脓或粘液(2)腹痛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3)腹部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4)肠梗阻症状主要是腹胀和便秘(5)全身症状

8直肠癌的临床表现:(1)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2)肠腔狭窄症状:大便变形变细(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9原发肝癌的临床表现:(1)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

消瘦、食欲减退、腹胀等,部分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3)肝肿大,为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主要

体征。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地坚硬,边缘不规则,表面凸

凹不平呈大小结节或肿块。

10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1)胆绞痛,典型的发作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

胛部和背部放射(2)上腹隐痛,常被误诊为“胃病”(3)胆囊积液,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4)其他:黄疸,较轻;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穿孔;胆囊癌变

(5)Mirizzi综合征: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

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临床特点是反复

发作的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

11肝脏损伤的处理:1暂时控制出血,尽快查明伤情。2清创缝合手术。3肝动脉结扎术。4肝切除术。5纱布填塞术。

6肝损伤累计主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处理。

13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1)腹痛,常于饱餐和饮酒后突然发作,腹痛剧烈,多位于左上腹,向左肩及左腰背放射

(2)腹胀,是腹腔神经丛受刺激产生肠麻痹的结果(3)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偶可呈咖啡色(4)腹膜炎体征(5)其他

14胃癌的扩散与转移途径:a直接浸润 b血行转移 c腹膜种植转移 d淋巴转移(主要转移途径)

15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起病较急,主要症状是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和肝肿大。体温可高达39—40°C,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乏力。肝区钝痛或胀痛多呈持续性,可伴右肩牵涉痛,肿大的肝有压痛。巨大的肝脓肿可见右

季肋呈现饱满状态,甚至可见局限性隆16起,局部皮肤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严重时或并发于胆道梗阻者,可出现

黄疸。

16、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a脾肿大、脾功

能亢进,门静脉血流受阻后,首先出现充血性脾肿大。除

脾肿大外,还有外周血细胞减少,最常见的是白细胞和血

小板减少,称为脾功能亢进 b交通支扩张,最有临床意义的是在食管下段、胃底形成的曲张静脉 c腹水,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增大,同时肝

硬化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及淋巴液生

成增加,促使液体从肝表面、肠浆膜面漏入腹腔而形成腹

水。

17隐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

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

成。并发症:a血栓性浅静脉炎 b溃疡形成 c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大多发生于足靴区及踝部。

18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 ①持续胃肠减压,减少胃肠内容物继续外漏;②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营养支持;③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④经静脉给予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拮抗剂等制酸药物。非手术治疗6-8小时后病情仍继续加重,应立即转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1)单纯穿孔缝合术:穿孔时间超过8小时(2)彻底性溃疡手术:穿孔在

8小时内或超过8小时,腹腔污染不严重

36、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早期并发症:(1)术后胃出血;(2)

胃排空障碍;(3)胃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瘘;(4)十二指肠残端破裂;(5)术后梗阻

37、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远期并发症:(1)碱性反流性胃炎;

(2)倾倒综合征;(3)溃疡复发;(4)营养性并发症;(5)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腹泻(6)残胃癌

38肠梗阻分类:1机械性肠梗阻2动力性肠根阻3血运性肠根阻4假性肠梗阻。治疗:肠胃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和酸碱失衡抗感染④其他治疗。

39胃癌的转移途径:(1)直接浸润(2)血行转移(3)腹膜

种植转移(4)淋巴转移

40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症状:(1)转移性腹痛:先从上腹部转移至脐部,再转移至下腹部(2)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3)全身症状:早期乏力,中毒症状。

体征:(1)右下腹麦氏点压痛(2)腹膜刺激征: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右下腹包块(4)辅助诊断:a结肠充气试验b腰大肌试验c闭孔内肌试验d经肛门直肠指检

41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4)阑尾周围脓肿并发症:(1)腹腔脓肿(2)内、外瘘形成(3)化脓性门静脉炎。

42结肠癌临床表现:(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粘液

(2)腹痛(3)腹部肿块(4)肠梗阻症状(5)全身症状(6)中毒症状

43直肠癌的临床表现:(1)直肠刺激症状(2)肠腔狭窄症状(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

下肢静脉曲张诊断:(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2)深静脉通畅试验

44先天性肠闭锁类型:①肠腔内存在隔膜,使肠腔完全阻塞;

②肠管中断,两肠段间仅为一索状纤维带相连;③肠管闭

锁两端呈盲袋状完全中断,肠系膜也有V形缺损。单一闭锁为多,也可有多处闭锁,犹如一连串香肠形。

46各种缺钠缺水的表现形式: 1.口渴,头晕,乏力,谵妄,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嗜睡,昏迷。 2.厌食,恶心,呕吐,腹胀。3.尿少,甚至无尿。 4.皮肤弹性减低,口唇和皮肤乾燥,眼窝凹陷。 5.浅静脉萎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47、放腹腔引流管的指证

答:(1)坏死病灶未能彻底清除或有大量坏死组织无法清除(2)预防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等术后发生渗漏(3)手术部位有较多的渗液或渗血(4)已形成局限性脓肿

48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1)术后胃出血(2)胃排空障碍(3)胃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瘘(4)十二指肠残端破裂(5)术后梗阻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外科学常见的基本考试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外科学常见的基本考试重点归纳总结大全 G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的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蛀样或筛孔样,密度不均、界限不清,若骨膜被肿瘤顶起,骨膜下产生新骨,呈现出三角形骨膜反应阴影称~多见于骨肉瘤 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的回流受阻,血液淤滞时,则会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临床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具有这些症状的疾病称为~ 脑疝: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血压区移位,导致脑组织向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性或病理性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严重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进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导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结构受压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 先天性脑积水:又叫婴幼儿脑积水,是指发生于胚胎期或婴幼儿期。因脑脊液产生、吸收间失衡和(或)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病理状态。前列腺增生:病理表现为前列腺实质细胞增生,是引起老年人排尿障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临床表现:夜尿次数增多尿频排尿犹豫尿线无力,尿线间断及滴沥残余尿增多充盈性尿失禁急性尿潴留血尿膀胱结石尿毒症手术指证:残余尿量超过50ml;出现肾功能损害;反复出现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反复出现血尿和尿路

感染。 开胸探查的手术指证:①穿透性胸伤重度休克者②穿透性胸伤濒死者③高度怀疑心脏压塞④胸膜腔进行性出血⑤严重肺裂伤或气管、支气管损伤,胸膜腔引流后仍持续性漏气,呼吸困难⑥心脏血管损伤⑦胸腔有较大异物存留⑧胸腹联合伤。阑尾炎:病因:①阑尾腔阻塞②细菌入侵③其他阑尾先天畸形,如过长过细管腔细小血运不佳临床分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③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④阑尾周围脓肿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检所见以及实验室检查症状:①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②胃肠道症状:早期可有恶心呕吐、厌食③全身症状:早期乏力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可有发热心率加快。体征①右下腹持续性压痛②腹膜刺激症: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③右下腹肿块。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其他体征: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经肛门直肠指检实验室检查:WBC升高(10~20)*109/L。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腹腔肿瘤内外瘘形成化脓性门静脉炎细菌性肝脓肿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粪瘘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急腹症,按病理改变过程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按临床表现病情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胆道疾病,过量饮酒,十二指肠液反流,代谢性疾病,医源性原因,某些药物,创伤,胰腺血液循环障碍,其他。病理类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临床分期:急性反应期:发病至2周左右,可有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中枢

外科学,个人总结

篇一:外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自2005年本人进入医院工作以来,在医院各级领导和老师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工作和学习。通过这5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我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也有不少的教训和体会,从各个方面锻炼了自己,但有时又感十分无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思想上不断提高自己,紧密围绕医院积极的正确领导,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时时争做优秀党员 我在院党总支的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和政策,以一名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党小组组织各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同时做为一名党小组长,我认真的组织组员参加组织活动并做好记录。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系列理论,进一步端正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营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开展自身思想品德建设,以“八不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查,继续以“八荣八耻”来指引自己的思想,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主任的英明决策下,努力在工作中做到科学发展,时时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二、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认真钻研,完成了医院和自己既定的目标 我在科室主任、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了科病人的诊治工作。我在各种手术操作中,严格遵循医疗常规,认真仔细,从不违规操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科主任及老师们悉心教导,我更加熟练掌握了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术中应急处理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案,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从不旷工,反而常常加班工作,从未休过公休假。我不计较个人得失,拒收病员钱物,多次收到就诊病员的表扬。 三、继续加强学习,从多种途径丰富和培养自己 我一开始工作,就深知自己的不足,为此,我一方面再次温习大学书本,一方面从其他途径去了解和学习医学知识:我积极参加院内和院外组织的多种学术活动,不断吸取医学的新知识和新进展;在工作学习期间,我积极参与科室的业务学习并讨论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参加了科室组织的“三基”考试并顺利过关。同时在医院泌尿外科学习泌尿系统腔镜手术,熟练掌握皮肾镜、输尿管镜、前列腺电切镜等手术操作,并在回院后顺利开展,今年再次到外科学习普通泌尿外科手术。通过不断学习,我健全了自己理论水平,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增强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开拓的视野。 四、努力工作讲奉献,争取以新的成绩来向医院汇报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学习和借鉴上级医院的同仁们的工作热情和认真态度,从自身上抓起,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三基”“三严”为准绳,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各种收费项目,合格用药和开具医学检查,避免不合理的医疗浪费,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及时准确的签署各种医疗文件之,认真书写病历并做到病历甲级率90%以上,认真填报各种医学报告卡,努力降低病人的占床日和药品比例上下功夫,努力为每个病员服好务,争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同时努力实现以下四个突破:一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以病人为中心,在公益性体现程度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健全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在促进医患沟通整体效果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患者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满意度方面取得新突破;四是健全完善医疗告知制度,在增进医患信任方面取得新突破。我通过工作和学习,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坚持做好“为民健康,从我做起”,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我努力做到了对每一位病人赋于医务人员应有的爱心,以精湛的医疗服务技术让病人放心,耐心的为每一位患者和家属解决自己权限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困难,努力为病人和家属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就医环境,让医院和病员放心,不断的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了自己医疗服务水平,争取以新的成绩来向医院汇报。当然,我在工作和学习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向各位领导、老师和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着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的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 回阳生肌散;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 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外科学考试全部知识点总结

colles 骨折为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致伤。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人骨折端因嵌压而短缩。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关节面者 , 常采用牵抖复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提按复位法。 Smith 骨折为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骨折发生原因及伸直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治疗时纵向牵引后复位。 孟氏骨折为尺骨上 1/3 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及小儿,直接或间接暴力皆可引起。临床上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内收型三类。外伤后肘部疼痛、活动障碍。治疗上包括手法复位和开放复位,应注意桡神经有否损伤。 盖氏骨折又称反孟氏骨折,是桡骨下 1/3 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间接暴力较常见,外伤后前臂及腕部肿痛、活动障碍。治疗上因手法复位后多不稳定,常需手术复位、固定桡骨骨折。 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骨折部位骨性支架作用丧失,造成胸壁软化,形成连枷胸。吸气时胸廓扩张,胸内负压增加,软化部位胸壁内陷。呼气时胸廓缩小,胸内负压减小甚至形成正压,软化胸壁恢复原位或微向外凸。反常呼吸运动后果可造成a. 有效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减少,通气和弥散功能下降。B. 两侧胸内压失去平衡,引起纵隔摆动和静脉回心血流减少,加重呼吸循环功能紊乱。其程度及连枷胸和肺挫伤程度,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以及小气道阻力升高密切相关。呼吸作功愈大,反常呼吸运动愈严重胸廓成形术是将不同数目的肋骨节段行骨膜下切除,使部分胸壁下陷后靠近纵隔,使其下面肺得到萎陷,因而是一种萎陷疗法疖: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痈: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常和创伤相关连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一般有潜伏期,通常是6-12月,个别病人可在伤后1-2日发病。 休克的监测包括一般监测和特殊监测。一般监测项目包括精神状态、肢体皮肤温度色泽、动脉血压、脉率和尿量;特殊监测项目包括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盐测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测、胃肠黏膜pH 值测定等,在抢救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和心肺功能不全病人的休克时,特殊监测显得特别重要。简述感染性休克常见原因和治疗原则感染性休克常见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大面积烧伤、尿路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比较困难。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应着重治疗感染。具体的治疗包括:①补充血容量②控制感染,主要措施是:处理原发感染灶;应用抗菌药物;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增强抵抗力。③纠正酸中毒。④应用心血管药物。⑤应用糖皮质激素。 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良,不能满足代谢的需要所产生的复杂的病理生理

(完整版)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颅脑外科 1、什么是颅腔的体积/压力关系? 答:在颅腔内容物增加的早期,由于颅内的容积代偿作用,颅内压变动很小或不明显。当代偿功能的消耗终于到达一个临界点时,这时即使容积少量增加也会使颅内压大幅升高,这就是颅腔的体积/压力关系。 ★2、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1)可引起双侧外展神经不全麻痹,复视,阵发性黑朦,头晕,猝倒,意识障碍, (2)头皮静脉怒张,血压增高,脉搏徐缓, (3)小儿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前囟门饱满,头颅叩诊呈破罐声。 最后可导致脑疝。 ★3、什么叫小脑幕切迹疝,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小脑幕上占位病变或严重脑水肿常常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颞叶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疝出到幕下,压迫损害患侧中脑、动眼神经及阻塞环池和中脑导水管等,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称为小脑幕切迹疝。 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颅内压增高症状②生命体征明显改变③病人意识模糊或昏迷,且逐渐加深④早期患侧瞳孔短时间缩小,继之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瞳孔亦逐渐散大。⑤对侧肢体出现锥体束征或偏瘫,晚期出现去大脑强直。 4、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答:临床表现:①伤后逐渐出现皮下血淤斑。颅前窝骨折位于眶周、球结膜部位,颅中窝骨折位于耳后乳突部位,后颅窝骨折位于枕下及上颈部皮下。②鼻、口咽部出血和/或脑脊液耳鼻漏。③颅神经损害症状、颅内积气等。 5、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指征? 答:①脑疝形成患者。②CT估计幕上血肿超过30-40ml,脑室系统受压和中线移位;幕下血肿超过10ml,脑室受压或脑积水征。③脑幕上血肿小于20ml,幕下血肿小于10ml,但脑室受压明显或中线结构移位或脑积水征明显,ICP大于2.67kpa或临床症状脱水治疗无好转且恶化,CT复查血肿扩大或迟发性。④广泛脑挫裂伤虽无颅内血肿,但是保守治疗情况下出现脑疝或ICP大于4kpa、临床症状恶化者。 6、脑震荡的概念? 答:脑震荡是一种轻型颅脑损伤,主要指头部位外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脑功能损害而无确定的脑器质改变。病理上没有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组织结构紊乱。 7、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原则? 答:伤后24-48小时应彻底清创, 伤后72小时以上,无明显感染者亦应清创,酌情做伤口全部或部分缝合,待后二期处理。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
1、外感六淫致病特点: (1) 风邪致病,其肿宣浮,痛无定处 (2) 寒邪致病,不红不热,痛有定处 第一单元: 中 (3) 暑邪致病=湿+热+耗气+伤津 医 外 科 疾 病 (4) 湿邪致病=“流水” (5) 燥邪致病:干 的 病 因 病 机 (6) 火邪致病:热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燥诸邪毒均能化热生火,故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助理不考) 2、外来伤害致病: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 3、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及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原因的病邪 4、常见病因: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中 医外科疾病 辨证 (助理不 考)
2、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 多风温、风热 3、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整理人:duanyuen 第 1 页 共 16 页

2018 年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学习笔记 4、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5、局部辨肿:(记忆秒杀词) ①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见于冻疮、脱疽等。 ③ 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④ 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见于股肿、湿疮。 ⑤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等。 ⑥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等。 ⑦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见于皮下血肿等。 ⑧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见于外痈、肛痈等。 ⑨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⑩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局部辨痛:(记忆秒杀词) ① 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②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③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 ④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⑤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 ⑥ 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 ⑦ 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见于疮疡成脓期。 ⑧ 瘀血痛 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7、局部辨痒:(记忆秒杀词)最常见病因: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① 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见于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 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见于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疮。 ③ 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见于接触性皮炎。 ④ 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见于手足癣、疥疮等。 ⑤ 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见于牛皮癣、慢性湿疮。 ⑥ 肿疡作痒 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⑦ 溃疡作痒:一是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二是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 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整理人:duanyuen 第 2 页 共 16 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歌诀

第一单元疮疡(6个病) 一、疖(五仙清五神)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痈(托五味仙)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有头疽(黄连仙,八珍竹)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四、丹毒(柴犀萆普)柴稀必铺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瘰疬(六郁香贝)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六、褥疮(萆生血托)必生血托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5个病) 一、乳痈(瓜透托)刮透托 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二、乳癖(逍遥二仙)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乳核(逍遥桃红)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丹栀归脾)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外科知识点总结一

外科知识点总结一 第一章绪论: 一、外科学的研究范畴: 1、损伤:一般性损伤(由表及里的外伤) 特殊损伤(热力伤、化学伤、放射伤) 2、感染:一般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特殊感染(厌氧菌、结核病、真菌) 3、肿瘤: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外胚层----癌;中、内胚层----肉瘤) 4、畸形:先天畸形 后天畸形 5、其他:凡是需外科手术治疗,未包含于上述之中的。 二、外科学发展突破的三大难关: 麻醉技术(英国Morton----第一例乙醚麻醉手术) 无菌技术(匈牙利Semmelewis----首创外科消毒法) 输血技术(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首例同种异体输血) 三、所谓“三基”是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第二章外科病人临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 一、问诊 主诉:主要症状、部位、持续时间。通常能反映疾病的本质。 现病史:疼痛(外科感染和血管性疾病的疼痛很严重)、呕吐(常见于肠梗阻、门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结肠癌典型症状之一)、便血(低位直肠癌与内痔鉴别)、肿块 二、体格检查 基本检查、避免遗漏 特殊体征:苦笑面容----破伤风;“银叉”样畸形----Colles骨折;Murphy征----急性胆囊炎;Grey-Turner征----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视触叩听(肺部听诊注意对比、听肠鸣音不少于1分钟) 三、辅助检查(常规检查、诊断检查、围手术期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胸片、心电图、手术病人HIV 2、实验室检查:①术前诊断:甲亢、嗜铬细胞瘤;②排除影响手术的疾病:水电解质、酸碱、肝肾功能、凝血功能;③发现合并症: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衰;④评估并发症:代谢性、感染性;⑤其他:血气分析、骨髓细胞检查、免疫检查 3、影像学检查:US、UD、DSA、CT、MRI、PET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得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得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得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得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得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得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得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得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得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得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得痈:相当于中医得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得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得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得疔得基底根部得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就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得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与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与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得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得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得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与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 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 ⑨洗剂:三黄洗剂 6.箍围药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西汉《金创疭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外科三大学术流派:①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②全生派: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③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中医外科学病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部辩证病因:多属气郁、火郁 寒肿表现: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辨脓透光法适应症: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内治法治疗原则:消、托、补 内治法之清热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原则 透托法代表方:透脓散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 外治法之箍围药:古称敷贴,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种类: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 提脓祛腐药: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熏法之神灯照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 蝼蛄疖临床表现:①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疖病临床表现: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暑热浸淫证代表方(暑疖治疗方法):清暑汤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范围3-6cm。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颜面部疔疮临床特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痈:是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颈痈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代表方:柴胡清肝汤 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外科学重要知识点(精心整理)

外科学 无菌术 一.无菌术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方法 1.基本概念 外科疾病大致分为: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性质的疾病五类。 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1)灭菌法: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高温--常用;紫外线---用于空气的灭菌;电离辐射----用于药品、抗生素等的灭菌 化学方法:应用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等溶液进行灭菌,课杀灭一切微生物 (2)消毒法:又称抗菌法,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的微生物。 是灭菌法(20-30min可杀死所有微生物) 高压蒸汽灭菌物品可保留2周。 3.手术人员的术前准备;一般准备,手臂的消毒和穿无菌衣及戴无菌帽的方法。 A.手臂消毒包括清洁和消毒两个步骤:先是用蘸有肥皂液的消毒刷对手及手臂作刷洗,清除皮肤上的各种污渍;然后用消毒剂做皮肤消毒(最经典的皮肤消毒剂是:70%的酒精)B.刷手方法、穿无菌手术衣、带无菌手套

(3)戴手套的原则尚未戴无菌手套的手,只允许接触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外面。 (4)接台手术怎样洗手穿衣? 1.应先做相对无菌手术,再做相对有菌手术。 2.如前一次为污染手术,则连接施行手术时,应重新洗手。 3.如前一台为无菌手术,手术完毕时手套已破,则需重新洗手。 4.如无菌手术完毕,手套未破,连续施行另一手术时,可不重新刷手,仅需用酒精或新洁尔灭菌溶液浸泡5min;或灭菌王涂擦手及前臂,再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手术区域皮肤消毒方法 1.对婴儿、面部皮肤、口腔、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不能用碘酊消毒,应选用刺激性小的0.75%吡咯烷酮碘。 2.在植皮时,供皮区的消毒可用70%酒精摩擦2-3次。 3.涂擦皮肤时消毒剂时,一般由手术中心部向外周涂擦。如为感染性伤口、肛门部、结肠造瘘口等部位手术,则应自手术区外周向切口部涂擦。、 4.已接触污染部位的药液纱布,不应再返擦清洁处。(手术去皮肤手术范围要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 铺巾的方法:* 通常先铺操作者的对面或相对不洁区(如下腹部、会阴部)最后铺靠近操作者的一侧,并用布巾钳将交角出夹住,以防止移动。无菌巾铺下后不可随意移动,如果位置不正确,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而不应向内移动。大单布的头端应盖过麻醉架,两侧和足部应垂下超过手术台边30CM。上下肢手术在皮肤消毒后,应先在肢体下铺双层无菌中单布。肢体近端手术常用双层无菌巾将手足部包裹。 二.无菌操作原则 1.无菌操作原则 (1)手术人员无菌区的规定:手术人员肩以下、腰以上、腋中线以前的区域属于无菌区域。 (2)手术无菌区的规定:手术台缘以上、麻醉架及托盘以内的区域。 (3)同侧手术人员的换位:一人退后一步,背对背转身达另一位置,以防触及对方不洁区。(4)器械的传递不准从手术人员背后传递器械及用品。 (5)手术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的地方,应立即更换无菌手套:前臂或肘部碰到有菌的地方,应加戴无菌袖套。如无菌巾、布单如已湿透,应加盖干的无菌单 (6)手术开始时要清点器械,敷料;手术结束时,检查胸`腹等体腔;核对器械后才可关闭切口。 (7)切口边缘应以无菌大纱布垫或手术巾遮盖,并用巾钳或缝线固定,尽显露手术切口。(8)做切开皮肤或缝合皮肤前,用70%酒精再涂擦枪消毒皮肤一次。 (9)切开空腔脏器钱,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感染。 (10)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可太靠近手术人员或站得太高,也不可在室内走动。 (11)手术中不可通风或用电扇等,以免扬起尘埃,形成污染。 (手术室也要定期消毒:常用乳酸消毒法) 2.几个常考数据 刷手至肘上10cm ;泡手至肘上6cm; 皮肤消毒的范围至少达切口周围15cm;手术时大单应超过手术台缘下30cm; 泡手液1/1000苯扎溴铵使用40次后要更换; 物品灭菌后可保留2周;手术室每周应彻底消毒1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