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 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 2012101109 2015 年 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目的 (4)

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6)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7)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8)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9)

二、集镇发展策略 (9)

三、集镇发展职能 (9)

四、集镇性质 (9)

五、集镇规模 (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0)

二、集镇空间规划结构 (10)

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0)

四、居住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住房发展规划 (10)

六、工业用地规划 (10)

七、仓储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防洪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消防规划 (13)

三、抗震规划 (13)

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2014-2024)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为古镇柘皋镇集镇区域,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四月份被

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该镇南距巢湖市24KM,西离合肥市48 KM,东至南

京137 KM。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63个自

然村,总人口79921人。镇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

二、规划目的

为贯彻中央“五个统筹”发展要求,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引导和规

范恩施市各项建设,在集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三、规划原则

1、整体性、和谐性原则

从城镇整体出发,强调各规划地块与所在城镇空间的协调性,规划地块空间

结构布局的系统性,注重与周边街坊的全面对接,构筑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形态。

2、可操作性原则

充分考虑现状条件与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关注超前性和长效性的同时,

注重近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规划目标

1、功能结构合理

突出地块中心职能,合理布局规划区内的各项功能,组织顺畅的交通。

2、城市形象鲜明

通过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

公共安全设施用地,落实和优化城市各专项规划。把握地域性和时代性,塑造个

性鲜明的城市形象。建筑群体组合得体、简洁、明快,城市空间有序而富有变化。

既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又具有现代城市的风貌。

3、规划管理可行

规划成果注重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地块的控制指标以及地段的城市设计引导

也应切合实际。

五、现状概况

地块所在街坊内大部分用地现状为农林用地以及部分村庄建设用地,建筑主要低层住宅建筑。

六、规划用地布局

在柘皋镇总体规划中区域为城镇建设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该区域为建设用地以及有条件建设用地。

结合总体规划及现状情况,该区域主要布置一类工业用地以及部分行政办公用地,整体与总体规划相协调。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近期:2014——2019

远期:2020——2024

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建设机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项目建设、统筹城乡”三件大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果畜富民、旅游兴镇、经济强镇”战略,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化建设、优美乡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力争使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县前列。

二、产业发展战略

(1)产业战略:从无序分散中寻求主导产业

(2)从无序的低层产业向有序的高层次主导产业转变

(3)产业组织从碎石型到主导产业领导下的规模集群

三、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是:到201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远期目标是:到202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全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依托老镇、东西拓展、南北延伸、形成“一镇四区”(一个中心镇,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教育公务区)、两冀齐飞的布局。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规划形成“两核两轴”的城镇空间总体布局结构。

两核:以柘皋河为轴形成对称的两个中心商业区;

两轴:以柘皋河为轴和以331省道为轴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全面发展。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公路

331省道与合巢芜高速公路交叉穿境而过并在镇区交汇,使得集镇交通变得更加的便捷,带动着集镇的经济发展。

集镇主要街道有玉栏街、石梁街、十字街、农贸路、北闸街、桥西街、古楼街。街道均为路面,连路循环,形成“五纵四横”道路网。新建成的滨河商业步行街及正在兴建的阳光大道、黄金大道、新街北路将给集镇建设增添新的亮点。

2、水运

柘皋河连巢湖通长江,可常年通航,系一天然黄金水道。柘皋港位于镇区,岸线长182.5m,港口水深5m以上,可供100吨级船舶停泊。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加强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交通、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以带动和促进旅游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柘皋名胜古迹众多,柘皋八景斐声方圆数百里,其中“而山白龙洞有着神话般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而山主峰─龙洞内修炼。久之,白蛇得道变成白龙飞天后留此白龙洞,洞口宽约10平方米,洞深数里,其间布满石乳、石笋,且闻泉水叮咚响。“玉栏古桥”更有其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相传元末朱元璋起义,遇元兵追杀,至柘皋河边,进退维谷,危难之际,一老丈从苇丛中推出一只小船,轻点竹篙,将朱元璋渡过河去。后明朝立,朱元璋在柘皋河上修一石桥,取名“遇难桥”,以报老丈当日救命之恩。后人见“遇难”二字不祥,遂改为谐音“玉栏桥”,相传至今。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保护原则。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及独具特色的柘皋古镇风貌,充分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相结合。将特色地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重要文物古迹、文保单位的具体保护相结合。将继承、发掘城市传统文化内涵,与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将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旅游事业相结合。

2、保护重点。保护集镇范围内的古镇遗址、古文化遗址,并结合遗址的条件和适当的发掘,保护古建筑、古树名木、历史街区。对古建筑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缮,以“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对古建筑、古树名木、历史街区的周围环境进行整治。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一、集镇发展目标

与区域谋发展,与区域共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增长和效率增长,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镇整体竞争力,将柘皋镇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宜创业与居住的集镇。

二、集镇发展策略

1、产业集群——中心化。以集镇为载体,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柘皋镇在区域中的经济竞争力。

2、空间一体——重点化。通过城乡空间的一体化发展,注重分工协作,合理选择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

三、集镇发展职能

工业集中区初具雏形。柘皋镇工业集中区位于柘皋镇区东北部,合巢芜高速公路以南,规划面积4.16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为2.4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备。绿化、亮化、扩容和集镇连体功能完善,重点围绕轻纺园区的招商定位,引进纺织、服装企业多家,现落户企业12家,物流1家,其中项目投资5000万以上的企业4家。

四、集镇性质

柘皋素来商贸发达,为巢北最大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商贸业得到蓬勃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布局日趋合理,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五、集镇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2019年):3.5万人;远期 (2024年):5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2019年):建设用地规模为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0平方米/人;远期(2024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5平方米/人。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东西拓展、南北延伸”。重点向东、向北发展,向南适当发展,向西优化发展。

二、集镇空间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两核两轴”的城镇空间总体布局结构。

两核:以柘皋河为轴形成对称的两个中心商业区;

两轴:以柘皋河为轴和以331省道为轴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全面发展。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2019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23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的9.6%,人均用地面积为10.62平方米。

市场贸易设施用地布局:结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布局,形成2个集镇贸易中心。

教育科研设施用地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建设步伐,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整合城区的职教资源,保留老镇区的部分教育用地。

四、居住用地规划

2024年,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43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38.9%,人均用地面积为38.9平方米。在居住用地布局中,按照标准,合理配套建设中小学。

五、住房发展规划

住房发展目标:

住房体系:面向不同收入阶层,建立完备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社区。

住房品质:实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的小康水平,住房成套率达到100%,改善住房设施,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住房舒适性和安全性。六、工业用地规划

2024年,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269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9.93%,人均用地面积为19.93平方米。

七、仓储用地规划

2024年,规划仓储用地面积为9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9%,人均用地面积为0.89平方米。规划依托合芜高速公路、省道S331,建设集商贸、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主要以集装箱、城市日常用品储存及交易为主。

第七章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布局。

点——在居住片区和公共中心建设内部绿地和街头绿地。

线——沿步行街,及两条对外交通道路营造绿化防护林。

面——柘皋河西侧建设集中公园绿地。

带——沿柘皋河两侧营造的滨水绿地,形成绿化带。

网——以上绿化体系的建设最终将形成城镇绿化网络。

规划绿地58.58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7.16%,人均16.27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54.41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5.94%,人均15.11平方米。生产防护绿地4.17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1.22%,人均1.16平方米。

第八章防灾规划

一、防洪规划

柘皋河镇区段按重现期50年一遇的洪水设防。防洪堤按照4级建筑物标准设计。排洪(截洪)渠及滞洪工程均按重现期50年一遇洪水设防。

二、消防规划

消防站规划:规划在镇区建设一座三级消防站,占地面积3000㎡,3辆消防车。

消防通道规划:镇区道路是消防主要通道,必须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各企事业单位及新建居住小区的内部在规划布局时应保证足够的消防通道宽度要求。消防道路宽度应不小于4米,净空高度应不小于4米,尽端式消防通道回车场尺度应不小于15×15米。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的建筑物,应设穿越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消防给水规划:镇区消防用水量为144立方米。

三、抗震规划

1、规划建设控制标准

(1)建设密度控制在30—35%;

(2)人口密度8000~10000人/平方公里;

(3)各种道路宽度,居住区出入口,道路与建、构筑物距离等均需符合抗震防灾疏散要求。

2、抗震规划

(1)设防标准

柘皋镇设防烈度为7度。所有建筑物和设施都要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生命线工程适当提高设防标准。

(2)次生灾害防御

防止和减轻地震次生灾害,对易发生灾害的单位和地段,包括油库、液化气站、水库、滑坡体等进行抗震加固处理,部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单位必须迁出人口密集区。

(3)生命线系统抗震规划

对生命线系统的建筑物、构筑物,按乙类及甲类建筑进行抗震设防。对供气、

供水、供热设施节点作防灾处理,提高抗震性能。

(4)避震疏散通道

以城市主干路为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的主要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应保证震后7米以上的宽度,道路中线至建筑红线距离应大于临街建筑的一半。

(5)避灾疏散

疏散场地服务半径为0.5~1.0公里,平均1200人安排一处,人均不小于3㎡,主要利用绿地、广场、停车场、空旷场地。

加强城市对外出入口的抗震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出入口,保证震时疏散和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在柘皋镇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审批管理制度。

镇人民政府必须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镇政府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公民的监督权,随时听取意见、检举、控告,并对检举和控告涉及的有关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作出公开的处理。

在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及时编制城镇的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镇政府在本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在本规划批准后,镇人民政府应大规模、持久地进行总体规划的宣传工作,采用规划展览会、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总体规划的宣传工作,有责任将城镇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对其执法的监督,增强市民的城镇规划意识,提高社会各界执行本规划的自觉性;同时积极倡导市民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讨论、批评、监督和献策,支持规划实施;加强舆论监督,防止和杜绝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应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经营城镇的能力。

1、加强资金筹措工作,积极推动城镇的开发

2、加强区域协作,统筹协调城镇发展时序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镇总体规划经批准付诸实施后,要尽快着手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综合开发地段和其它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要在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以便直接指导和安排城镇建设。

经过深化的城镇规划及其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是指导城镇建设,进行城镇管理的主要依据。要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制订与《城镇规划法》和城镇总体规划相配套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确保城镇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城市区域规划论文

古代中西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各自特点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从而造成城市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城市形态 正文: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徐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台、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数字的应用 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这些思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区域规划与分析论文

乌苏市区域分析 摘要: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辽阔富饶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巍然矗立着一 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被誉为边塞新“西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乌苏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县( 市) , 区位优势突出, 水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乌苏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首先,介绍乌苏的总体情况;其次,对该市进行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再者,总结区域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等;最后,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乌苏市资源优势问题产业 1.基本情况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312线、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赛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国道217线、奎北铁路贯通南北,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60公里。乌苏市东西宽约148公里,南北长约199公里,介于北纬43 °29′-45°16′,东经83°15′-85°08′之间。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7万余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国人开放城市之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石化、煤炭、电力、水泥、纺织、啤酒、淀粉、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和无霜期最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65.8毫米,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在187天,年均积温3707.4℃。境内气温由南向北形成明显垂直分带,具体分为:山地气候区、山麓气候区、平原气候区、荒漠气候区。乌苏市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奎屯河(工业园区紧邻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年径流量共12.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4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为16.87亿立方米。(2)地形地貌 整个地形受天山山脉影响,乌苏可分为南部高山区、南部中山区、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积平原区四大地貌单元。海拔1500-2200米左右的地带为南部低山区及山前倾斜洪积地带,地形以沟谷地和坡地为主,分布有山地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海拔500米以下为冲积平原及沙漠,冲积平原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河水灌溉便利,地下水位高,是乌苏市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分有沙丘、沙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令狐采学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 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 2012101109 2015 年 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4 一、规划范围4 二、规划目的4 三、规划原则4 四、规划目标4 五、现状概况5 六、规划用地布局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5 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6 二、产业发展战略6

三、发展目标6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6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6 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7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7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7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8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8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8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9 一、集镇发展目标9 二、集镇发展策略9 三、集镇发展职能9 四、集镇性质9 五、集镇规模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10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10 二、集镇空间规划结构10 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10 四、居住用地规划10 五、住房发展规划10 六、工业用地规划10 七、仓储用地规划11

第七章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系统规划12 第八章防灾规划13 一、防洪规划13 二、消防规划13 三、抗震规划13 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15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2014-2024)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为古镇柘皋镇集镇区域,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四月份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该镇南距巢湖市24KM,西离合肥市48 KM,东至南京137 KM。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363个自然村,总人口79921人。镇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 二、规划目的 为贯彻中央“五个统筹”发展要求,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引导和规范恩施市各项建设,在集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三、规划原则 1、整体性、和谐性原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2012101109 2015 年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目的 (4) 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7)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9)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10) 二、集镇发展策略 (10) 三、集镇发展职能 (10) 四、集镇性质 (9) 五、集镇规模 (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一章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简答)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 4.关于区域科学的定义,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选择)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特征:(选择、简答)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自然资源上附加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2.为何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论述) (1)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目的过程中,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2)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政府的直接管制。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控制、税收、法律手段、补贴、收费等。 ②市场力量,通过产权协商。在外部性的内部化中,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③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污染权的买卖。政府可以出售污染权给卖家,其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这样,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它们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实际上,社会准则的内容(黄金律)和良心效应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章 1.区域经济:就是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论文解读

广西财经学院学科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海西”战略背景下港口竞争力提升研究 ——以福建省湄洲湾为例 课程:区域分析规划教程 指导老师:尹娟 院系: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土地1241班 学号:120104404122 姓名:楼天一

“海西”战略背景下港口竞争力提升研究 ——以福建省湄洲湾为例 摘要 港口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水域和陆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城市重要物流平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自 2004 年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以后,福建省港口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构建“海西”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现代化的港口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福建省沿海港口的竞争力提升问题也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本文从提升福建港口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基于港口竞争力的基本理论,从区域分析与规划的角度出发,研究同在湄洲湾,莆田秀 屿港的发展不如泉州肖厝港的原因,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调查福建沿海港口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而阐述提升福建港口竞争力的对策与措施和总结了福建港口取得的成就“海西”战略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竞争力;意义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依赖港口产业,港口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并使整个经济区域成为有机整体的趋势日益加剧,港口产业的战略地位愈发明显,已成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现代化的港口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港口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水域和陆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托、城市重要物流平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从区位上看,福建以北有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已形成以上海港为龙头、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如何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港口竞争力;突破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港口群“南北夹击”,避免边缘化,已成为福建省港口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实现福建省“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交通发展战略。“大港口”不仅要为福建本省服务,还要为中西部省份服务,为台湾货物进出大陆服务,促进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加快沿海城市发展,充分发挥沿海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和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带动效应。 2.有利于促进高效利用福建省广阔的港口资源。福建省是全国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