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便秘诊治指南

便秘诊治指南

便秘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便秘(Constipation)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排便习惯多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60%),粪便多为成型或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1日3次(30%),或3天1次(10%),粪便半成型或呈腊肠样硬便。因此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发病原因及分类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1.器质性病因

主要包括: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如果便秘无上述等明确病因,称为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在有便秘史的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约占50%。

2.功能性病因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6)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便秘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是由于肠道收缩运动减弱,使粪便从盲肠到直肠的移动减慢,或由于左半结肠的不协调运动而引起。最常见于年轻女性,在青春期前后发生,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1次),少便意,粪质坚硬,因而排便困难;肛直肠指检时无粪便或触及坚硬粪便,而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 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出口梗阻型的证据,如气囊排出试验和肛门直肠测压正常。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与渗透性通便药无效。糖尿病、硬皮病合并的便秘及药物引起的便秘多是慢传输型。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于腹部、肛门直肠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协调导致粪便排出障碍。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其中许多患者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出口梗阻型可有以下表现:排便费力、不尽感或下坠感,排便量少,有便意或缺乏便意;肛门直肠指检时直肠内存有不少泥样粪便,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可能呈矛盾性收缩;全胃肠或结肠传输时间显示正常,多数标记物可潴留在直肠内;肛门直肠测压显示,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矛盾性收缩或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异常等。很多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也合并存在慢传输型便秘。

临床表现

便秘常表现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艰难、费力;排便不畅;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便秘的“报警”征象包括便血、贫血、消瘦、发热、黑便、腹痛等和肿瘤家族史。如果出现报警征象应马上去医院就诊,作进一步检查。

疾病危害

由于便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症状,症状轻重不一, 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特殊理会,认为便秘不是病,不用治疗,但实际上便秘的危害很大。

1.便秘在有些疾病如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报告。

2.便秘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病人可导致生命意外,有很多惨痛事例让我们警觉。

3.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诊断鉴别临床上并不是每个便秘患者均需进行检查。检查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并不是检查越多越好。对便秘患者实施过多不必要的检查,会加重病人的负担。我们反对为患者做毫无针对性的、“撒大网”式的检查。

辅助检查

在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根据临床需要,应做必要的检查。首先要注意有否存在报警症状及全身其他器质性病变存在的证据;对50 岁以上、有长期便秘史、短期内症状加重患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肿瘤的可能;对于长期滥用泻剂者,结肠镜可确定是否存在泻剂性结肠 (cathartic colon) 或(和) 结肠黑变病;钡剂灌肠造影有助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如疑为OOC ,肛门指诊、排粪造影均是必须的。特殊的检查方法包括:胃肠通过试验(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est, GITT) 、直肠及肛门测压(anorectal anometry, RM) 、直肠- 肛门反射检查、耐受性敏感性检查、气囊排出试验(balloonexpulsion test, BET) 、盆底肌电图、阴部神经潜伏期测定试验及肛管超声检查等,这些检查只在难治性便秘时选择。

生活治疗

1.分析便秘的原因,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戒烟酒;避免滥用药。有便意时需及时排便,避免抑制排便。长期、反复抑制排便可导致排便反射阈值升高、便意消失,导致便秘。

2.提倡均衡饮食、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

(1)高纤维饮食:膳食纤维本身不被吸收,能吸附肠腔水分从而增加粪便容量,刺激结肠,增强动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有麦麸或糙米、蔬菜、含果胶丰富的水果如芒果、香蕉等(注意:未熟的水果含鞣酸反会加重便秘)。?

(2)补充水分: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可在1500ml以上,使肠道保持足够的水分,有利粪便排出。

(3)供给足量B族维生素及叶酸:用含B族维生素丰富食物,可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和促进肠管蠕动,有利于排便。如粗粮、酵母、豆类及其制品等。在蔬菜中,菠菜、包心菜,内含有大量叶酸,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4)增加易产气食物:多食易产气食物,促进肠蠕动加快,有利排便;如洋葱、萝卜、蒜苗等。

(5)增加脂肪供给:适当增加高脂肪食物,植物油能直接润肠,且分解产物脂肪酸有刺激肠蠕动作用。干果的种仁(如核桃仁、松子仁、各种瓜子仁、杏仁、桃仁等),含有大量的油脂,具有润滑肠道、通便的作用。

3.适量的运动以医疗体操为主,可配合步行、慢跑和腹部的自我按摩。

(1)医疗体操:主要是增强腹肌及骨盆肌力量。练习方法:站位可做原地高抬腿步行、深蹲起立、腹背运动、踢腿运动和转体运动。仰卧位,可轮流抬起一条腿或同时抬起双腿,抬到40°,稍停后再放下。两腿轮流屈伸模仿踏自行车运动。举双腿由内向外划圆圈以及仰卧起坐等。

(2)快步行走和慢跑:可促进肠管蠕动,有助于解除便秘。

(3)深长的腹式呼吸:呼吸时,膈肌活动的幅度较平时增加,能促进胃肠蠕动。

(4)腹部自我按摩:仰卧在床上,屈曲双膝,两手搓热后,左手平放在肚脐上,右手放在左手背上,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每天做2~3次,每次5~10分钟。

便秘的药物治疗流程

治疗方法药物名称治疗指征

泻剂1 容积性泻剂容积性泻剂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对妊娠便秘或轻症便秘有较好疗效,但不适于作为暂时性便秘的迅速通便治疗。

泻剂2 润滑性泻剂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使用方便,如开塞露、矿物油或液状石蜡。

泻剂3 盐类泻剂这类药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慎用。

泻剂4 渗透性泻剂适用于粪块嵌塞或作为慢性便秘者的临时治疗措施,是对容积性轻泻剂疗效差的便秘患者的较好选

择。

泻剂5 刺激性泻剂刺激性泻剂应在容积性泻剂和盐类泻剂无效时才使用,有的较为强烈,不适于长期使用。

促动力剂莫沙必利

伊托必利

普卡比利

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有促胃肠动力

作用,普卡比利可选择性作用于结

肠,可根据情况选用。

其他治疗器械辅助如果粪便硬结,停滞在直肠内近肛门口处或患者年老体弱、排便动力较差或缺乏者,可用结肠水疗或清洁灌肠的方法。

生物反馈(biofeedback )疗法可用于直肠肛门、盆底肌功能紊乱的便秘患者,其长期疗效较好。

手术治疗对严重顽固性便秘上述所有治疗均无效,若为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便秘、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的远期效果尚仍存在争议,病例选择一定要慎重。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9396420.html,/bm/2013/0506/131534.html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共识与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2003年南昌全国便秘专题研讨会制定了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对规范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巳发表的罗马Ⅲ标准,2007年该指南在扬州被第1次步提高,有必要对该指南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constipation)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不同研究之间患病率有差异,除与地域有关外,抽样方法及应用的诊断标准不统一亦有影响。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 1.22-1:4.56。国内目前有关慢性便秘发病率的报道尚少。 慢性便秘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与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及不良生活事件等)有关。女性、低BMI、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一、病因及病理生理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表1)。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 表1慢性便秘常见病因与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 功能性疾病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肠道疾病(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 脱垂、涛、肛裂、肛周脓肿和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内分泌 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内分 泌腺瘤、重金属中毒、髙钙血症、髙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口卜啉病、慢性肾病、 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病变、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慢性便秘的定义、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认识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指持续存在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且排便不净感,病程通常在6个月以上。慢性便秘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排气不畅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二、慢性便秘的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来诊断慢性便秘。病史包括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伴随症状等。体格检查可能包括腹部触诊、直肠指诊等。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排除器质性病变。 三、中药治疗慢性便秘的优势和方法

中药在治疗慢性便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润肠通便、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等。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汤剂、中成药、中药贴敷、中药灌肠等。中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好处是副作用相对较少,缺点是效果较慢。 四、西药治疗慢性便秘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西药治疗慢性便秘的适用范围包括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如继发性巨结肠、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等。对于这些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一些药物,如灌肠剂、润滑剂(开塞露)、乳果糖等。使用西药时需严格遵照医嘱,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五、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慢性便秘的重要性 改善生活习惯是治疗慢性便秘的重要环节。患者应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应注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多喝水,减少饮酒和咖啡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肠道负担。 六、预防措施 预防慢性便秘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要注重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久坐不动,多进行有氧运动以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简介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病症,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一般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3.5%~74%。在胃肠门诊中,约42%~61%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常表现为焦虑障碍(惊恐和普遍性焦虑)、抑郁障碍(情绪低落和心境恶劣)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等),严峻阻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若是胃肠道(包括咽、食管、胃、胆道、小肠、大肠、肛门)的相关病症,因病症特点而有不同命名。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疼等其他功能性病症,且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需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因方可确诊。 1.1 功能性烧心 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2 推测源自食管的功能性胸痛 1. 胸骨后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3 功能性吞咽困难 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固体和(或)液体食物通过食管有黏附、存留或通过异样的感觉。 2. 无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3.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4 癔球症 必需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喉部持续或中断的无痛性团块或异物感。 2. 感觉出此刻两餐之间。 3. 没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痛。 4. 没有胃食管酸反流致使该病症的证据。 5. 没有以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食管运动障碍。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1.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必需包括 1. 以下1条或多条: 而且 2. 没有能够说明上述病症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病症显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2.1.1 餐后不适综合征

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与粪便排出障碍有关的一组症状。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便秘,又称特发性便秘,可分为排空迟缓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和合并或混合型。肛管内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平滑肌动力障碍/直肠感觉功能损害等因素都会造成排便梗阻,导致功能性便秘。长期抑郁和焦虑亦可导致功能性便秘。中西医学对便秘的认识基本一致。 1 诊断依据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便意少,便次减少:此类便秘可见于排空迟缓型和出口梗阻型便秘。前者是由于通过缓慢,使便次和便意均减少,但间隔一定时间仍能出现便意,粪便常干硬,用力排便有助于排出粪便。而后者常常是感觉域值升高,不易引起便意,因而便次减少,而粪便不一定干硬。 排便艰难费力:以出口梗阻型便秘更为多见。这种类型的便次不一定少,但费时费力。慢通过型便秘由于通过缓慢,粪便内水分过多被吸收,粪便干结,可发生粪便嵌塞。 排便不畅:常有肛门直肠内阻塞感,虽频有便意,便次不少,但即使费力也无济于事,难有通畅的排便可伴有肛门直肠刺激症状,如下坠、不适等。 1.1.2 体征体检时,常可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部位触及粪块及痉挛的肠段。 1.2 理化检查 1.2.1 胃肠通过试验(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est,GiT)建议在至少停用有关药物48h后服用不透X线标志物20个后,于第48h拍摄腹部x线平片1张(正常时多数标志物已经抵达直肠或已经排出),选择48h摄片的目的是有可能观察到此时的标志物分布,如多数已经集中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之内或尚未到达此区域,则分别提示通过正常或过缓;如在72h再摄片1张,若多数标志物仍未抵达乙状结肠或直肠或仍留在乙状结肠、直肠,则分别提示通过缓慢或出口梗阻型便秘。胃肠通过试验是一种简易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1.2.2 肛门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常用灌注式测压(同食管测压法),分别检测肛门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压和用力排便时的松弛压、直肠内注气后有无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出现,还可以测定直肠的感知功能和直肠壁的顺应性等,有助于评估肛门括约肌和直肠有无动力感觉障碍。如在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出现矛盾性收缩,提示有出口梗阻性便秘;向直肠气囊内注气后,如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缺如,则提示有先天性巨结肠;直

2019中国慢性便秘最新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2019中国慢性便秘最新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引言 既往我国颁布了关于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但尚未制定相关共识意见。随着罗马Ⅳ标准的发布,加上近年来药物治疗慢性便秘有了较大进展,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慢性便秘诊治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下面对专家意见进行解读,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便秘的定义是什么? 1便秘 便秘是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 2排便次数减少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3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有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慢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造成明细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慢性便秘的病因分类? 慢性便秘的病因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和药物性。 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主要由于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C)等。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结肠癌)等。 药物性便秘主要由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钙拮抗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解痉药、抗惊厥药等诱发。 在便秘治疗中首先要解决器质性疾病或药物相关因素的原因,因此仔细询问病史,以及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和药物性因素相关的便秘十分

指南与共识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指南与共识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病率为18.1%,儿童的患病率为18.8%,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8.2%;农村人口患病率为7.2%,显著高于城市人口的6.7%。中医药治疗便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公布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促进了便秘中医药诊治规范的完善。近年来便秘的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有必要对既往的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1 概述 1.1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指出便秘为每周排便<3次,无稀便,大便硬结或呈团块,或排便费力,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指出便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罗马IV诊断标准“对便秘的描述为: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排便费力,排便有不尽感,排便时有肛门直肠梗阻/堵塞感,以及排便需要手法辅助。 1.2 中医病名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病名,其治疗经验可供临床参考便秘之症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景岳全书·秘结篇》将便秘分为阳结、阴结。而“便秘”一名首见于清代沈金鏊所著《杂病源流犀烛》,并沿用至今。 1.3 便秘既可作为功能性疾病独立存在,也可作为症状见于多种器质性疾病,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常见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有: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

2020年《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

2020年《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 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 摘要 《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于2018年3月发布,将其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进行联合解读,发现两者的异同点主要包括:(1)对于便秘的概念,两者的阐述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共识"提出了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2)在便秘的病因、检查方法及评估方面,"共识"未述及病因,检查方法方面两者完全一致,"共识"中增加了精神心理评估的参考标准;(3)对于便秘的诊断,"指南"明确了便秘的诊断标准及分型,仅简单提及便秘的分度,而"共识"就将便秘的三个不同程度加以进一步的细化区分,并着重强调了便秘分度的重要性;(4)在便秘的治疗方面,两者的基本原则相同。在具体治疗方案的描述上,"指南"将便秘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治疗两大类,再着重阐述外科治疗方式的适宜性和具体操作,而"共识"更多着重于针对不同程度便秘的应对策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重点在于直面便秘诊疗行为中不可回避的精神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见,《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是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的补充和完善,从不同的角度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临床参考思路,尤其是在便秘分度标准的量化以后更好辅助临床决策。

便秘的发生涉及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常需多学科的协作诊治。2017年,全国便秘联谊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在参考《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13年)》[1]、《便秘外科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3]、《世界胃肠组织便秘全球指南》(2010年)[4]、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5],在复习"罗马Ⅳ"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最终形成《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6]。 这是国内外首个关于便秘的分度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也是首次由多学科专家及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并形成的共识,它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临床工作中客观地诊断便秘,并进一步规范化治疗。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也曾指出,便秘常由初诊医生和消化科医生进行治疗,结直肠外科医生则通常处理较复杂的病例,多学科的合作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7]。参与形成共识的专家中,除了有医学专家外,还有很多非医学类的专家,他们的参与都各有重要的意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慢性便秘甚至比直肠癌难治十倍,而便秘患者"十个便秘九个疯,还有一个想腾空"。因此,媒体记者的参与不仅加强了对便秘知识普及推广的力度,唤醒社会对便秘患者的关注,尤其是慢性顽固性便秘的患者普遍存在精神心理障碍,是一个容易引起医疗纠纷风险的群体;而且更加有利于社会对医学行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年制定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规范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 (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2.结直肠因素: (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3]。(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3.结直肠内因素: (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14,15]。(2)腔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16,17]。 1.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有关便秘的症状及病程、饮食和排便习惯、胃肠道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便秘有关症状包括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便后有无排不尽、肛门坠胀及粪便形状;注意询问有无肿瘤的预警症状,如便血、黑便、腹痛、贫血、消瘦、发热等。 2.一般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能了解直肠有无粪便滞留及形状,肛管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况,肛管和直肠有无狭窄和占位病变,有无直肠前突和直肠内脱垂;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检查;血常规、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一、本文概述 1、慢性便秘的定义和重要性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定义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感、粪便干硬或排便时需辅助手段(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持)等症状。这些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精神压力增加,甚至影响社交活动。 在中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慢性便秘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慢性便秘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正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础,也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便秘问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慢性便秘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通过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因此,加强对慢性便秘的研究和诊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段落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撰写时应结合具体的研究背景、目的和读者群体进行调整和完善。 2、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和影响因素 慢性便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流行病学特征受到地区、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便秘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发生,但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较高。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肠道蠕动减慢有关。女性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也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在影响因素方面,饮食习惯是慢性便秘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纤维、高脂肪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肠道内容物干燥,增加便秘的风险。同时,

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001.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版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 一、概述 (一)定义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二)分类 便秘按病因分类主要分为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引起3大类;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一般认为时间≥6个月为慢性便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诱因和病因 1.诱因: (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病因: 便秘的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变因素及药物因素所致便秘后,由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作用所导致的包括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分泌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群功能障碍和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引起的便秘。按照目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将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便秘(defecatory disorder)、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及混合型便秘。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当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2.辅助检查: (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观察粪便的一般形态,包括粪便的量、性状、颜色、气味、寄生虫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伴有较多的黏液。直肠癌或有直肠病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粪便变细或粪便一侧有压迹,伴有鲜血。痔疮或肛裂时粪便表面常伴有鲜血。部分消化道肿瘤(如胃癌、大肠癌)患者,持续或间断性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是其早期的表现。 (2)直肠指检:肛门直肠指检操作简单但十分重要,常能帮助了解肛门狭窄、粪便嵌塞、痔疮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等情况,也可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直肠壁的光滑程度,对于便秘的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 (3)腹部平片:腹部平片对于疑似便秘的患者既是一种经济的检查手段,又可作为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的有利补充。如腹部平片显示明显气液平则支持肠梗阻诊断。此外,腹平片对明显扩张的结肠也能很好地显示,故对诊断巨结肠有一定的价值。 (4)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其他检查还包括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球囊逼出试验、肛门肌电图检查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较少,如有必要,基层医生可建议患者就诊上级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3.诊断标准: 便秘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症状,凡有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粪便干结、量少,可诊断为便秘,时间≥6个月为慢性便秘。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如下:

肛肠科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门诊患者。 一、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T-19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2.疾病分度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量用药; 中度:指介于轻度和重度两者之间; 重度:指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临床常见证候: 肠胃积热证 肝脾不调证 肺脾气虚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 —1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的患者。 2.疾病分度属于中、重度。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合并肠梗阻、结肠扩张等需外科手术治疗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肛门指诊。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结肠传输试验、钡灌肠、肛管直肠测压、排粪造影、结肠镜等。 (八)治疗方法 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胃积热证:清热通腑,行气润肠。 (2)肝脾不调证: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3)肺脾气虚证: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4)肝肾阴虚证:滋水涵木,培本润肠。 (5)脾肾阳虚证:补益脾肾,温阳通便。 2. 针灸治疗。 3. 其他治疗如中药灌肠、耳穴压豆等。 4.护理调摄 (1)病情观察; (2)辨证施护:生活调摄、泻药使用指导、腹部按摩、心理护理、指导食疗、体疗等。 —2 —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解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症状。主要因饮食不当、思虑少动、素体阳盛及病后体虚所致。病机总属肠腑传导失常。病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本症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及药物所致的便秘。 【诊断】 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3 .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4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 5 .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症有虚实之分。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者属实,因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者属虚。邪实者,治以清热泻火、理气导滞、温里散寒为主;属虚者,治当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1肠胃积热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枳实、制大黄、槟榔、郁李仁、瓜萎仁、玄参各IOgo 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0g。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桅子10g,或用当归芦荟丸(包煎)6go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每次6g,每日2次。 2 .气机郁滞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暧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举例:六磨汤加减。沉香3g,枳实、槟榔各IOg,制大黄6g,川楝子、乌药、香附、厚朴各10g。 加减: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苓、桅子各10g,龙胆草5g。若气逆呕吐者,加制半夏10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o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0g,柴胡、合欢皮各6g。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各10g。 3 .阴寒积滞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举例:大黄附子汤加减。制大黄、熟附子、干姜各6g,党参10g,细辛3g,枳实、厚朴各10g。 4 .气虚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 方药举例:黄芭汤加减。黄黄12g,火麻仁10g,陈皮6g,党参、白术各IOg0 加减:若气虚下陷脱肛者,用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次。 5 .血虚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举例:《尊生》润肠丸加减。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枳壳、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各10g。 加减:若血虚内热,可加知母IOg,胡黄连6g。 6 .阴虚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两颔红赤,心烦少寐,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增液汤加减。玄参、麦冬、生地黄、白芍、玉竹、石斛各10g。 加减:若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

中医肛肠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功能性便秘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儿童功能性便秘 pediatric chronic constipation 儿童便秘中90%~-95%为功能性便秘,多发生在2~ 4岁,男女发病无差异。本病主要与遗传、喂养不当、饮食习惯、排便习惯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属于中医“小儿便秘”。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 3.1.1 临床症状 患儿多无胎粪排出延长史,曾有正常排便习惯,现每周排便少于等于两次,粪便干硬,排出困难,可伴便时疼痛,大便带血,腹痛或食欲欠佳。 3.1.2 体征 本病患儿体质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全身体征。严重患儿查体左下腹偶可触及增粗肠管,直肠指诊可触及潴留粪便。 3.2 实验室或辅助检查 3.2.1 结肠造影 本病无先天性巨结肠症X线征象。 3.2.2 肛门直肠测压 肛门直肠测压可鉴别先天性巨结肠症、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及特发性巨结/直肠症所致的便秘。 3.3 须与儿童功能性便秘鉴别的病种 儿童功能性便秘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症、脊髓栓系综合征、骶尾部畸胎瘤、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引起的便秘相鉴别。 4 辨证 4.1 肠胃积热证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便时肛门疼痛,或有腹部胀满,口干口臭,口舌生疮,心烦面赤,舌苔黄腻,

脉滑数。 4.2 肺脾气虚证 虽有便意,无力努挣,腹胀纳呆,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 4.3肾气不足证 肠间蓄粪而无便意,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纳呆食少,神疲色萎,发育迟缓,舌淡苔薄,脉沉迟。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祛除潴留于直肠的粪便,恢复肠道蠕动功能,建立排便反射。对于患儿父母及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合理使用泻药的指导非常重要。 5.2 分证论治 5.2.1 肠胃积热证 治法:消积导滞,清热润肠。 主方: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常用药: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茯苓、白术、泽泻。 5.2.2 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脾,行气润肠。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升麻、白芍、甘草。 5.2.3 肾阴不足证 治法:补益肾阴,培本通便。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二轮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 5.3 治疗 5.3.1 口服药物治疗 可配合泻剂短期使用,药物的选择以无毒副作用、不产生药物依赖性为原则,主要包括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乳果糖和聚乙二醇4000等。 5.3.2 灌肠疗法 对于部分粪便潴留严重并有继发性直肠扩张的患儿,可用灌肠法清除粪便,防止粪便嵌塞;亦可采用磷酸钠灌肠液、生理盐水或开塞露定时灌肠。治疗2~4周后,可根据患者的排便日记,逐渐减少灌肠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老年便秘 TCD编码:BNP0O0 西医诊断:老年功能性便秘 ICD-10编码:K59.0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 主要症状:便意与便次减少,排便艰难或排便不畅,或有便质干结。 次要症状:腹胀、腹痛、乏力。 具有主要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之虚证范畴者,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Rome Committee.Rome criteria[J].Gastroenterology,2006年):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 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中气不足证: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

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2、脾肾阳虚证: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3、津亏肠燥证: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舌红苔燥,脉细。 (三)鉴别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气不足证 治法: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生白术、生黄芪、麻子仁、陈皮、当归、枳实、莱菔子、升麻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2、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等。 3、津亏肠燥证 治法:滋阴润肠。 推荐方药:增液汤合润肠丸加减。生地黄、玄参、麦冬、火麻仁、桃

便秘诊治指南

便秘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便秘(Constipation)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排便习惯多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60%),粪便多为成型或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1日3次(30%),或3天1次(10%),粪便半成型或呈腊肠样硬便。因此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发病原因及分类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1.器质性病因 主要包括: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如果便秘无上述等明确病因,称为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在有便秘史的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约占50%。 2.功能性病因

“功能性便秘”资料合集

“功能性便秘”资料合集 目录 一、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 二、基于赋能理论的饮食护理干预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健康饮食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三、儿童功能性便秘罗马诊断标准临床评介 四、功能性便秘儿童中医证型与体质分布及刘芳教授用药经验研究 五、功能性便秘患者社会、心理、行为状况调查及生物反馈治疗效果随访 六、益气养阴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症状和医生的检查。症状可能包括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等。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排便习惯,并进行身体检查,

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大便的体积和水分,促进排便。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也是关键。 增加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有意识地定时排便,避免抑制便意,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便秘或上述方法无法缓解的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如泻药、促动力药等。 心理治疗: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心理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这些症状。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减少压力等。 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适当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刺激肠道蠕动。 保持心理健康: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可尝试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

功能性便秘虽然可能带来不适,但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便秘的进一步恶化。如果症状持续严重或出现其他症状,建议立即就医以获取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基于赋能理论的饮食护理干预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健康 饮食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健康状况,基于赋能理论的饮食护理干预被引入到治疗中。本文旨在探讨这种干预方法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健康饮食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赋能理论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能力。该理论认为,通过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健康行为。 饮食护理干预是针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健康状况。常见的饮食护理干预方法包括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水的摄入、调整饮食时间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