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单元第二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二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二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二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主备人:江红光审核:高一地理备课组印高一全体2014.12.23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地貌类型有哪些?

1.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3.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如石灰岩、白云岩。

4.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5.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

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6.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及其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例如、、。

任务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达标检测】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部分),回答3~5题。

3.该版面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4.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5.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6.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7.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8.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较小或基本不影响的因素是()

含量 D.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A.大气降水 B.地面坡度 C.水中CO

2

9.下列对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厚度较大的可溶性岩石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基础

B.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越典型

C.气温越低,水分蒸发越少越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水的流动性强,可以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10.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二、综合题

1.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表示的景观名称为地貌。

(2)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主要分布在()

A.石灰岩分布区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D.片麻岩分布区

(3)该种地貌由作用形成,该作用的本质是。

(4)我国最早揭示该地形景观各种特征的著作是()A.《山海经》B.《水经注》C.《梦溪笔谈》D.《徐霞客游记》(5)该种景观在我国四大高原中的高原有广泛分布。

(6)写出你知道的如图所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两个。

(7)用可持续发展观点,简述人类如何趋利避害地开发利用这种地形景观资源。

【答案】1.(1)喀斯特(或岩溶)

(2)A

(3)喀斯特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4)D

(5)云贵

(6)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

(7)充分合理利用其在旅游、仓储、疗养、生物栽培等方面的资源价值。注意避免地基塌陷、环境污染、破坏性开发等超越环境承载量的不良现象。

2.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

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

3

)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

间分布

年降水量

(mm)

年平均气温

(℃)

年溶蚀率(毫米

/年)

广西中部相对均

1500—

2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中等

1000—

1200

12—15 0.06

河北西集中400—600 6—8 0.02—0.3

北部

问题(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4分)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问题(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2分)

问题(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4分)

问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2分)

【答案】2.(共12分)(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2分)(2)画图(2分)

(3)植被覆盖率高,阻止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

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此点可以不答)。(4分)

(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2分),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2分)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授课学校:X X 学校 授课班级:高一X X班 授课科目:高一地理 授课时间:2014年XX月XX日 授课教师:X X X 授课安排:1课时 授课内容: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喀斯特作用本质,并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形成直观认识。(2)能够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3)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及过程 2、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3、学案导学法 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水平直杆OP 右端固定于竖直墙上的O 点,长为2L m =的轻绳一端固定于直杆P 点,另一端固定于墙上O 点正下方的Q 点,OP 长为 1.2d m =,重为8N 的钩码由光滑挂钩挂在轻绳上处于静止状态,则轻绳的弹力大小为( ) A .10N B .8N C .6N D .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几何关系得到两边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再根据竖直方向的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详解】 设挂钩所在处为N 点,延长PN 交墙于M 点,如图所示: 同一条绳子拉力相等,根据对称性可知两边的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设为α,则根据几何关系可知NQ =MN ,即PM 等于绳长;根据几何关系可得: 1.2sin 0.62 PO PM α= ==,则α=37°,根据平衡条件可得:2T cos α=mg ,解得:T =5N ,故D 正确,A 、B 、C 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 2.内壁光滑的球体半径为R ,一长度小于直径的轻杆两端固定质量分别为m A 、m B 的小球A 、B 。将轻秆置于球体内部后。最终静止在图示位置不动,球心O 与轩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过球心O 竖直向下的半径与杆的交点为M ,2 R O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B m m < B .球体内壁对A 球的支持力A A 2N m g = C .轻杆对B 球的支持力有可能小于B 球的重力 D .若增大m A ,θ角会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假设两球质量相等,则杆应处于水平位置,现A 位于B 的下方,可知m A >m B .故A 错误; B .以A 球为研究对象,A 球受到重力m A g 、球体内壁对A 球的支持力N A 、杆的压力F 。由平衡条件知,m A g 与F A 的合力与N A 等大、反向。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合成图如图。 根据三角形相似得: A A N m g OA OM = 由OA =R ,OM 2 R =,解得 N A =2m A g 故B 正确; C .以B 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如图。根据几何知识有 β>α,则在图中,一定有 F B >m B g ,即轻杆对B 球的支持力一定大于B 球的重力,故C 错误; D .若增大m A ,A 球下降,θ角会减小,故D 错误。 故选B 。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的探究 刘金米 随着教学改革向高效课堂的推进,教师如何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通过一年多的探究,谈谈本人的体会。 用好导学案,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预学、课堂导学、互学、测学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使课堂高效。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分工编写、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学习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导学案源于教材而助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它的编写必须符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时间,导学案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练习、研究,是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课上时间,导学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透析疑点的“重要依据”。只有站在“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容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 1. 课容化原则。在数学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多而杂,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而且每课时的内容要适中,所编制的导学案的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使课堂高效。如:教材第十二章3.2两数和的平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两课时编写导学案,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有计划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 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要依据课标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课标化为线索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在编写时应如何设计问题?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问题要符合课标,不易太多,太难、太杂;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或者说知

地球不同圈层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解析

4 地球不同圈层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状态的差异,是圈层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 4.1 不同圈层的能量交换 (1)地球的热传导 热量总是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的,在第三章我们讨论了地球部温度的分布状况。地球部的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激子(辐射激发的原子)、物质运动(如地下热泉、火山活动、岩浆活动、以及地幔对流等)几种方式传导到地球表面。物质运动传导输送的热能就会和前三种热传导方式总和的量级相当。 (2)热流观测 地球的热流值是通过大陆和海洋直接观测和计算的。将大约 10 m长的岩芯管插入沉积物中,测定从海底释放出来的热,岩芯管一侧的温度计则记录下不同深度的温度,将岩芯取上来之后,可以测定沉积物的热传导率,将热传导率乘以温度梯度即得热流值。大陆是将温度计放置在钻孔中测得的。目前已成千上万次地在不同的大陆和洋底测定了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并由此掌握了大陆和大洋,以及不同地区热流的差异。一般估计,每年从地球部传递到地表的热能大约8.37×1020J,平均每平方厘米的地表达6.28×10-6J,大概是每年通过地震释放能量的100倍。 大陆热流: 大陆壳最上部是花岗岩,花岗岩由于富含放射性元素,因而是最热的岩石。大陆热流一部分来自地壳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另一部分来自深部地幔,两者所占的比例,不同的构造区有所差别。如加拿盾深部产生的热流q值约2.93×10-6J/cm2/s,而这个地区地表热流值q 为3.77×10-6J/cm2/s。说明有1/4的热流来自地壳,而3/4来自深部地幔。而在盆地和年轻的活动山区,地表平均热流值q约为8.37×10-6J /cm2/s,其中5.86×10-6J/cm2/s由深部地幔提供。这个年轻活动区年龄为0~65×106年,总热流值是古老地盾区的两倍。约70%热流来自地幔深部。地质学家推测上升的热对流柱位于盆地和年轻山脉之下,这里有热异常、地壳比较薄、火山作用及地震频繁等释放能量的构造运动。 对于大陆而言,各种不同年龄的构造区,热流值有所差别,通常古老的稳定区热流值较低,年轻的活动区热流值较高。但总体上看,大陆平均热流值为5.86×10-6J/cm2/s。 海底热流:

第三单元第二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主备人:江红光审核:高一地理备课组印高一全体2014.12.23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地貌类型有哪些? 1.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3.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如石灰岩、白云岩。 4.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5.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

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6.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及其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例如、、。 任务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达标检测】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弹力导学案

学 生 教 师 夏老师 日 期 2013/08/03 年 级 新高一 学 科 物理 时 段 16:50-18:20 学 情 分 析 新课 课 题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弹力) 学习目标与 考点分析 1、知道形变的概念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力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定弹力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掌握胡克定律计算弹力。 学习重点 难 点 1、判断弹力的方向及计算弹力的大小 2、利用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本次课程内容 一、形变 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改变叫做形变。 二、弹性形变 1、弹性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在________后能够__________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性限度:如果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原来形状将__________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三、弹力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_________,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直接_____________ (2)发生__形变(相互挤压)______________ 3、弹力的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 濠知教育暑期学科导学案ggggggggggggangganggang

(2)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指向绳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 四、胡克定律 1、弹力的大小跟________的大小有关,____________越大弹力越大。 2、胡克定律: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_________或_________的长度x成__________。 3、公式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单位是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___,x表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即|原长一现长|。 【范例精析】 例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解析:地面受到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的施力物是物体,所以应该是因为物体的形变产生了对地面的压力,故B是正确的选项。 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这个弹力的施力物是地面,所以应该是地面的形变产生了对物体的弹力,故C也是正确的选项。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C。 拓展:通过本题可以看出,弹力也是成对产生的。甲对乙挤压使乙产生形变,乙就会对甲产生弹力;同时乙对甲的弹力也使甲产生形变,甲的形变就对乙产生了弹力。一个物体的形变只能对别的物体产生弹力,不能对自己产生弹力。 正确解答 C 例2.如图3-2-1所示,一个球形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并与竖直光滑墙壁接触,A、B两点是球跟墙和地面的接出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A点的弹力作用 B.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作用 C.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作用 D.物体受重力、B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 解析:本题要排除二个干扰,一是地面的弹力就是B点的支持力;二是A点有没有弹力,在A点球虽然与墙壁接触但相互间没有挤压,所以在A点没有弹力。那么怎么样判断A点没有相互挤压的呢?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设想A处的墙壁撤消,球仍然保持静止状态,所以在A 处没有弹力。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小学数学导学练案使用的体会 志达学校叶岚近一年来,我校推行了以“导学练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统一使用导学练案实施教学,以追求有效的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在利用导学案导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困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不放心,文本内容一点一滴都要讲,往往学生听进去的反而不多。导学练案采取“预习——自练——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的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自练掌握学生理解的情况,然后再点拔,构建高效课堂。 用好导学练案要求老师们课堂上做到“三个还给”,即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自主,还给学生快乐;做好“三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在课堂的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老师最好不讲,只是在适当时机点拨、强调。“高效课堂”的一个根本的改变,就是从以前的老师如何教变成现在学生如何能自己学,由原来的编写教案转变为现在的导学案的编写。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实现这样的课堂,导学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显的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自主、快乐、高效学习指明了道路,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载本,是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课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资料。设计和撰写导学案就成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的前提保障。 一、“导学案”首先是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完成导读单,遇到问题,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课堂上“用活”了教材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 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 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状 二、综合题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知道重心的含义。 7.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8.通过“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9.通过学生动手知道力的三个要素表示方法。 10.理解悬挂法确定物体重心的原理,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12.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大统一论。 ★教学重点 1.力的特性的理解 2.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3.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特性。 2.重心的概念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中离不开力,毽子受力在空中跳动;门受到推力作用,打开了;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关闭了;手对开关施力,控制灯泡;手摁键盘,使得键盘形变。这节课我一起研究力,重力。 本节课,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学习:1.观察“视频”,思考后归纳力的定义和特点。2.通过“先练后教”理解力有图示和示意图两种表示方法。3.“知识大寻找”充分发挥课本、资料的作用,掌握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以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一、力 1、观察“视频”,思考: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些“视频”,大家思考这些反应了力的什么特性。 2、学生讨论,归纳 同学们相互探讨一下,谁来告诉我通过视频,你得到了力的哪些特性。 学生回答: 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发生变 化),或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决定力的作用有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同学们试着将力表示出来。 学生练习,画出物体受力。 A:手对单杠的拉力50N; B:自行车轮胎受阻力20N; C:磁铁对小球引力10N; D:手拿磁铁15N;E:小球重40N 教师通过手机将学生做的情况在电脑中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出1、力的图示:从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箭头指向力的方向,有向线段长短按选定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上加刻度(一般两至三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导学案讲座一之13)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时间:2012年10月10 日 编者按:本人对“导学案讲座”分为四个系列:一导学案综述,二数学导学案,三高中数学导学案,四初中数学导学案。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 分为几个版块。 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 作者: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日期:2012年10月10日 阅读提示:本文《导学案的基本模式及使用要求(导学案讲座系列一之专题13)》分为六个版块:一是导学案的编写模式;二是导学案的备课模式;三是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四是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是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六是 优秀导学案的评价标准。 版块一:导学案的编写模式 导学案的编写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有一些常用的编写模式,下面例举四 种。 版块1-1:导学案的编写模式㈠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共 设置五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 做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二、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习小结

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吴静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对桂林“山水”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未作明确要求。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旨在以喀斯特地貌为案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更好地落实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用喀斯特地貌作案例,是因为喀斯特作用不仅涉及大气、水、岩石,而且还与生物有关,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典型例证。 本课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好素材。 【知识构建】 本课按照由基本原理到具体案例的思路,主要学习认识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的成因两部分内容,以说明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是“认识喀斯特地貌”。知道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进一步说明了喀斯特地貌是个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课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就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林“山

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灰岩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教学目标】 1.联系化学知识,认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像资料,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课全程是案例教学,根据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要求,本课既用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喀斯特地貌的有关知识,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对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解释以及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讨论,获得相应的解决。 就重点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灰岩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以“如何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教学难点。因为,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单线的,而是任意两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的联系,如何全面、科学的建立其间的联系,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①找一张20元面额的人民币,看一看上面是哪里的景观图片; ②再读一读曾经学过的语文课文“桂林山水”;③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桂林”音像资料,欣赏桂林山水,并请去过桂林的同学讲一讲那里的见闻。

第三章《相互作用》导学案

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右图中的甲、乙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甲表示力能 使物体的____________;图乙表示力能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像这样人们把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或产生 ________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2.力的图示就是把一个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三要素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准确、形象地表示出来,线段的方向表示力的________,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________,用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 3.由于地球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________,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G=______. 4.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______于一点,这一点叫 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__________上. 5.目前,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B.力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 C.力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D.力可以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7.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B.只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8.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B.只有在物体的重心处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质量分布均匀、形状对称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对称中心D.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力的概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拳击手一拳击出,没有击中对方,这时只有施力物体,没有受力物体 B.力离不开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例如: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上的力,但找不到 施力物体 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D.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打乙一拳,乙感到痛,而甲未感到痛,说明甲对乙施加了力,而乙未对甲施加力 B.“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 C.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不需要与铁钉接触,说明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存在 D.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飞出后,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不再是人 知识点二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如图所示,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 N,试画 出这个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4.一个重20 N的物体沿着斜面下滑,如下图所示, 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不正确的是() 知识点三重力和重心 5.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大小总是恒定的B.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所受的重力 D.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测力计的拉力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由下落的石块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重力越来越大B.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一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 D.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 7.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用线竖直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一定通过重心 C.一砖块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 D.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时,其重心在体内位置不变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所有的相互作用力都可归纳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B.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万有引力是最强的 C.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完全独立的,不可能再统一了 D.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短程力 【方法技巧练】 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9.如图所示,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 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达标测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力都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找不到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的施力物体是人 C.两个力都是5 N,那么这两个力一定相同 D.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的作用 B.在奥运摔跤赛场上,甲用力把乙摔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及答案全册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十六章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 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2)(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 (3) 七、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个,做80个零件需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千米时. (3)x与y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八、答案: 六、1.整式:9x+4, , 分式: , , 2.(1)x≠-2 (2)x≠(3)x≠±2 3.(1)x=-7 (2)x=0 (3)x=-1 七、1.18x, ,a+b, ,; 整式:8x, a+b, ; 分式:, 2.X = 3. x=-1 课后反思: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苏桂成沂南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实验观察 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实地考察 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参观考察。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3.搜集资料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说明,并指导学生制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利用。 三、课堂探究 (一)课堂引入 让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它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如此之美可以号称天下第一。让学生在感受和赞叹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其成因的兴趣。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指出桂林山水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 (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2)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及我国的分布。(同时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 (3)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2.让学生讨论:结合课前实验来说明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甲: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乙:我们在课前做的实验(1)就是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CO2+H2O=Ca(HCO3)2 也就是说:CaCO3是碳酸盐在CO2和H2O的作用下被溶蚀成Ca(HCO3)2。 丙:从实验(1)的两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水中CO2含量、温度越高溶蚀

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习题: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选择题 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3题。 甲CaCO3+CO2+H2O===Ca(HCO3)2 乙Ca(HCO3)2===CaCO3↓+CO2↑+H2O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 A.甲 B.甲和乙 C.乙D.部分甲,部分乙 2.乙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 ①水中的CO2含量增多 ②压力升高 ③温度降低 ④压力降低 ⑤温度升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3.有利于甲、乙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 ②岩石的透水性强 ③水的流动性好 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甲反映了这一过程。第2题,方程式乙反映了化学淀积作用,其反应的基本条件是压力降低,温度升高。第3题,反应甲、乙表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答案:1.A 2.D 3.D 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5.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为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为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项正确。第5题,石林地貌分布区会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地表水流失快,故地表水资源贫乏,A项错误;地形变得崎岖,不利于交通建设,B、C项错误;石林地貌特殊,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 资源,D项正确。 答案:4.D 5.D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读图,回答6~7题。 6.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7.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6题,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出现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主要是因为该地黄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植被覆盖不良等造成的。第7题,黄土桥是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残留在两陷穴间顶部的土体呈现桥形,故称黄土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侵蚀的结果;风蚀桥与风力侵蚀有关。 答案:6.A 7.B 2016年9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8~9题。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O点有一个很小的光滑轻质圆环,一根轻绳AB穿过圆环,A端固定,B端悬挂一个重物。另一根轻绳一端固定在C点,另一端系在圆环上,力F作用在圆环上。圆环静止时,绳OC与绳OA水平,F与OA的夹角为45°。现改变力F,圆环位置不变,且重物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改变F方向时绳AB中拉力将改变 B.当F沿逆时针旋转时,F先增大后减小 C.当F沿顺时针旋转时,绳OC中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D.F沿逆时转过的角度不能大于90°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因为重物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AB绳子的拉力的大小与重物的重力大小相等,不变化,选项A错误; BC.对环受力分析,环受AO和BO两绳子的拉力,以及绳子CO和F的拉力;环的位置不变,则AB绳子的拉力不变,AO与BO的合力也不变,方向沿它们的角平分线,根据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可知,CO与F的合力与AO、BO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力F的方向变化时,做出F与CO上的拉力的变化如图: 由图可知,当沿逆时针族转时,F先减小后增大,绳OC的拉力减小;而当F沿顺时针旋转时,F逐渐增大,绳OC的拉力增大,选项BC错误; D.由于F与CO绳子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是45°,可知F沿逆时转过的角度不能大于90°,选项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竖直面内有一圆环,轻绳OA 的一端O 固定在此圆环的圆心,另一端A 拴一球,轻绳AB 的一端拴球,另一端固定在圆环上的B 点。最初,两绳均被拉直,夹角为θ(2 π θ> )且OA 水平。现将圆环绕圆心O 顺时针缓慢转过90°的过程中(夹角θ始终不 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OA 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B .OA 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C .AB 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D .AB 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取球为研究对象,缓慢转动过程可视为平衡状态,物体受到重力mg ,OA 绳子的拉力 OA F ,AB 绳子的拉力AB F ,这三个力合力为零,可构成如图所示的矢量三角形,由动态图 分析可知OA F 先增大后减小,AB F 一直减小到零。 故选择B 。 3.如图所示,在粗糙地面上放有一装有定滑轮的粗糙斜面体,将两相同的A 、B 两物体通过细绳连接处于静止状态,用水平力F 作用于物体B 上,缓慢拉开一小角度,斜面体与物体A 仍然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A .水平力F 变小 B .物体A 所受合力变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