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VAR模型的广西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论文

基于VAR模型的广西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论文

基于VAR模型的广西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论文
基于VAR模型的广西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论文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化的各个过程总结出来政府政策、工业化、要素集聚、外资和信息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由近及远、以小见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而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可具体表述为;( 1 )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 3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中国城市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也是如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2011年苏州市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表1. 年份人均GDP(元)GDP(亿元)城市化率(%)三产结构2001 30000 1760 54.2 5.3:56.7:38 2002 35700 2080 58.1 4.4:58.2:37.4

2003 46793 2802 62.3 2.8:63.1:34.1 2004 56992 3450 63.3 2.2:65.7:32.1 2005 66826 4026.52 65.4 2.0:66.8:31.2 2006 78308 4820.26 66.5 1.9:65.4:32.7 2007 91346 5700 67.3 1.7:63.7:34.6 2008 106412 6701.3 67.8 1.6:62:36.4 2009 116850 7400 68.7 1.8:58.8:39.4 1.城市化进程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苏州城市化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洪银兴陈雯把江苏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镇化;二是城镇城市化;三是城市现代化[1]。本文根据其定义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了三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初,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推行和乡镇工业兴起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出现了农村劳力大规模转移的高潮,120余万农民进厂进镇。乡镇工业产值成为全市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小城镇也随之迅速扩张。但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建设时期。九十年代初,苏州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形成,标志着苏州进入了城市现代化的新阶段。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来人口进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共识,竞相进行老

城市化机制

城市化机制

城市地理学作业一 城市化机制的探讨 ——中国城市化内在机制与城市化发展规律 姓名:亢姝 学号:1012093073

班级:城市规划1002 指导老师:李涯丽 城市化机制的探讨 机制——本义是指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来指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工作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现泛指事物的组织及其运行变化规律。 一、中国城市化的内在机制 城市化的引力机制包括效益引力机制和社会引力机制。 其中效益引力机制是城市化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动力机制。 马克思一直把物质利益看作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因,如果离开对人类活动的比较效益的分析,就很难令人信服地说明城市化的根

本动因。从人的活动动机上去挖掘城市化的根源和形成机制,此种方法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方法。只有从这一方法入手,才能找出和发现城市化最深层的秘密正确说明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在国外,英国——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现代交通工具,而日本则靠贸易发展;在中国,粮食基本自给,耕地数量,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现状)耕地减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城镇、交通建设、农民建房等。逐渐的,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

口的过程。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一大批农业劳动人口从农村转人城市工业部门。到年解放前夕,中国已拥有一支几百万人的产业大军,城市化程度已达到。解放以后,由于“左”的干扰,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几起几落的局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才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逐渐进人正常发展轨道,到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左右。认真研究一下这段城市化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比较效益机制在吸引农业劳动人口向城市流动、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从投人产出效益比较

阜阳城市化进程和动力机制研究

阜阳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对阜阳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同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了概要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阜阳 1.前言——区域概括 阜阳,是皖西北重要的门户,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是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与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部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部、东北部与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阜阳交通便捷,是华东二通道的起点【1】。阜阳市面积占安徽省的7%,共9775平方公里,人口占安徽省的15%,共947.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阜阳市辖3个市辖区(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4个县(太和县、临泉县、颍上县、阜南县)、1个县级市(界首市)、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GDP)324.6亿元。处于淮北与淮南煤炭“金三角”板块地带中心的阜阳,地下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可采储量80亿吨,煤炭均为5000大卡以上的优质煤,正崛起成为华东能源新基地。 2.城市化进程分析: 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的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自建国以来可大致划分为短暂发展时期(1949年~1957年)、起伏波动时期(1958年~1965年)、停滞时期(1966年~1976年)、过渡时期(1977年~1981年)和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年~1991年)、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至今)。相应地,阜阳市的城市化进程也可划分为类似时期。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为界,介绍阜阳的城市化历史进程。 2.1改革开放前的阜阳城市化过程 1953年~1957年的短暂发展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社会初步稳定,人民的生活环境逐渐恢复正常。阜阳处于中国中部安徽西北部,在国内稳定的同时,阜阳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恢复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受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影响,阜阳的工业开始了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

(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 为什么?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 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图2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2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D)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分析: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目前40%多一点,线段MN中的N点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故选项A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达70%左右,a线城市化水平约63%,故选项B错;城市化速度在城市化水平较低阶段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正相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也较高,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C)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以青壮劳动力为主,使城市人口年龄结构较轻,故选项A错;我国东部社会经济发展快于西部,城市化速度也快于西部,故选项B错误;大城市由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量工业和人口迁入周围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发展迅速,故选项C正确;大城市向乡村回流属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故选项D错。

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格局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从动力机制上解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的脉络,从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更宏观的背景框架和更深刻的政策渊源。为此,本文以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选取27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含经济总量、投资额、政策、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测度指标的城市化动力框架和驱动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动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论,从创新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中最核心的元素因子,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影响也远远大于第三产业,而科技创新的驱动特征尚不明显,这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城市化;驱动因子;规划创新 1 引言 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把握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动力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当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并由此提出推进城市创新规划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 2.1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征与选择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2]。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城市

重构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重构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9月30日印发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指出: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并列出了“十大配套政策”,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制度,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全面解决农民进城落户所要面对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问题,同时要求不得强行要求进城落户农民转让其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或将其作为进城落户条件。这将有利于重构城镇化动力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和工业化发展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的推进虽然滞后了两个半世纪,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却很快,2015年达到56.1%。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城镇化的质量较低,大量农业人口转而不移,进城务工却没有迁移户口,以农民身份从事产业工人的职业,所以目前亟待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之所以出现质量和数量不协调的问题,主要原因

在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就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提高质量,重构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1亿人”进城问题。 从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看,农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力,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随着其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更多的农业人口得以从传统生产中解放出来;工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拉力,农业人口进城首先要有就业岗位,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否则将无法立足,所以工业的加快发展为城镇化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和生活生存支撑,成为拉动农业人口进城的巨大动力。服务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这是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效率的提高,工业就业岗位会相对减少,但同时经济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从而为城镇化人口提供更加充足的就业岗位,使得城镇化得以继续。当城镇化率达70%以上,就进入相对稳定期。 实际上,在三次产业发展作为基本动力推进城镇化迈向高级阶段的过程中,不同国家都出现过不同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如拉美国家由于城镇化快于工业化导致的“贫民窟”问题、农业发展滞后问题等。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以至于曾经出现“民工荒”,产业工人供给不足。近年来虽然城镇化

关于珠海市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

关于珠海市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30T15:11:19.1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中作者:冯秋景冯玉琳周茵茵王静 [导读] 本文着重对珠海市的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 【摘要】珠海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其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本文着重对珠海市的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其中主要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来研究珠海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并推测未来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变化走向。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产业结构资本循环 1.珠海市城市化概述 1.1 城市化总体进程 珠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作为首批的经济特区之一,凭借着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了其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市的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60742人增加至2014年的1614212人,人口总量大幅增加。另外,珠海市2005年常住人口城镇比为87.9%,2010年为94.8%,但在2014年降至87.87%。可见,珠海市城市化水平并非一直在上升,目前出现回落现象。 1.2产业结构比重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三大产业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36.4∶31.8∶31.8 变化为 2010 年的 2.7∶54.8∶42.5;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超过30%,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 23%和 10.7%。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珠海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成为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此外,第三产业也逐步发展,珠海市的产业结构布局发生改变。2016年前三季度中,珠海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四个行业营业总收入达到112.08亿元,同比增长23.9%,比上半年增加了1.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5%。 2.珠海市城市化动力机制 2.1第二产业与城市化 随着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珠海市城镇人口的就业人数以及人均工资都在不断地上涨。珠海市2010年第二产业产值为6,620,075 万元,较2000年增长283%,而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增长速度为145.41% ,同时城镇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较2000年上涨129%。 2016年1-10月,工业生产持续向好。电力能源、家电电气、石油化工及精密机械制造行业分别增长6.6%、11.2%、18.4%、21.3%,增速均比1-9月有所加快;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行业的增长则有所放缓。可见目前珠海市工业仍保持发展,石油化工、电力长期持续发展,其吸纳乡村人口仍具有强大动力。但就电子信息而言,其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吸纳外来高新技术人才的动力不足。 2.2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1)整体概况 随着港澳珠大桥、广珠城际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航空产业、临港化工等重大项目的发展,珠海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空间的扩张,这一背景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珠海的人口增长将以高素质人口需求为主要增长点,另外随着横琴的进一步发展、珠海长隆等入驻,珠海商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珠海市2005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较2000年增长速度为102.35%,2010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较2005年增长速度为145.41%。可见,随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及该类产值的比重增加,珠海市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据此可推测珠海市第三产业结构比上升推动了珠海市城镇人口比上升,带动其城市化。 (2)微观分析 珠海市内不同区域发展有所不同,第三产业中不同的行业在推动城市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在第三产业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香洲区,2016年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32亿元,占全市比重76.4%,同比增长20.9%,主要以企业总部、旅游、咨询、广告等行业为主,重点企业有九州控股、口岸中旅、口岸广场等。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对劳动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较低,一方面伴随着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逐渐吸引乡村人口到此地就业;另一方面,租赁和商业的发展会带来市场的繁荣,对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到此地定居,促进珠海市城市化。从该角度出发,香洲区是推动珠海市城市化的重要区域。 珠海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总量处在珠三角第四,得益于横琴新区增量的拉动以及高新区软件产业的集聚发展。横琴新区从成立以来,凭借着制度创新和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高端服务业,主要有金融、旅游、文创科技等,吸引了大批外来就业人口及其落户,是珠海市城市发展的又一动力,但是真正落地的企业并不多,就目前而言,对珠海市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并不十分明显。 2.1.3 结论 综上所述,珠海市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及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会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刺激珠海市城市人口的上升,带动经济的增长,进而推动珠海市城市化进程。第二产业仍然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就总体而言,珠海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 随着珠海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旅游服务和商业城以及相关的商务服务在不断地扩展,珠海市对工业的发展的依赖程度将大大减轻,城市中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的要求及需求也更高。目前珠海香洲区对珠海市城市化发展占据了很大的贡献比例,但随着今后横琴区的进一步发展,横琴区将会成为珠海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区域,而第三产业将是珠海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3.珠海市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未来变化趋势 由前文分析可知,珠海市石油、化工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高新技术不断崛起和发展,因而工业化仍然是珠海市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但伴随着工业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工业化对城市的作用表现为:会逐渐由吸纳乡村人口转化为吸纳其它城市人口,且城市化的增长水平因工业化的结构及技术水平的调整而有所放缓。此外,随着政策和制度的优势的发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协同策略

2014年第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 总第22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21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协同策略 杨发祥茹婧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37)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与战略抉择。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源。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有效运 转,需要克服其自身的功能障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三个动力源的功能边 界,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功能边界;协同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4]01-0056-07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与战略选择。2012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012年11月28日,李克强表示,“城镇化将是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2年12月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2013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进一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①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回顾与实践进程 1.城镇化:基本内涵与实践反思 城镇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它包含了人口、经济活动和空间地域三个主体内容的演变与转换。城镇化或城市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②从层级体系的角度看,当今城市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县城(县级城市化区域)为中心的城镇化(Townization),二是以大中城市(区域性城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Urbanization),三是以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③尽管在概念上略有差异,但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都是指农业性的环境、资源、人口、财产、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现代化进程。在城市化进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简介:杨发祥(1972—),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型社会学、消费社会学、财政社会学; 茹婧(1982—),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 用社会学和基层治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视野下的‘乡财县管’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编号:07CSH007)、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对抗与融合:城镇化进程风险研究”(项目编号:11SA033)、上海市重点学科社会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B501)的阶段 性成果。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13年11月13日。 ②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③刘士林:《都市化进程论》,《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实例探析 摘要:城市化就是由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城市化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还不同程度的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而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提就是深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理论研究,通过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准确把握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影响城市化稳定健康发展的因素和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从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八手,结合实际案列,提出了从经济增长、企业规模集聚、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等方面探讨经济区动力机制的政策和意见。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黔中经济区、探析 1、城市化的含义和动力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发展状态,是国家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转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是人口数量和非农业活动在城市地域集中的过程,还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不断推广延伸的过程。现如今世界城市化都在不断提升,我认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就是能够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到城镇进行工作以及学习生活的各种因子。 在城市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市发展提供市场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最基本的动力.因而.城市化开始阶段往往起步于农业良好的地区。 工业化也是城市化动力之一。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因果关系,工业化是因,它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的体现;城市化是果.是工业化在空间形式上的表现。同时工业化反映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影响的。 2、黔中经济区案列分析 2.1黔中经济区概况 黔中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经济区之一,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经济区域。 黔中经济区范围包括贵州省贵阳市以及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仁怀市,安顺市、平坝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黔西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麻江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