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听了李仿老师做的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的报告后,我深有感触。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应该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和谐、合作、合创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要学会把学生看成是和老师在人格上平等的人。

以前一般的教师习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从属者,教师在上,学生在下,很少顾及学生的人格,学生也有他们的自尊,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被忽略,他们的负面情感增加,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而这些年以来,学生的感受被逐步重视,他们也逐步得到了作为人的所应该受到的待遇和尊重。可以说,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和老师逐步走向了平等。这为学生和老师关系的良性发展,改善学生对学校环境的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发展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让教师、学生携手共进。

2.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

如果说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合创的师生关系是老师需要走出的第一步,那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将学生视为朋友看待。我们要教育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道学生怎么想,和学生互相信任,我们才能更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只有融入了爱,才算是好的教育,只有融入了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去爱家、爱朋友、爱社会。

3.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授课过程要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我们可能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学生在下面却不知所云。我想这恐怕是老师莫大的悲哀。这时老师们常常会说:我讲得很清楚啊!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想法。同一件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就是思维的不同。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我们的课程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不能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所以,要让学生顺利的上好课,我们要熟悉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

4.要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其中大多数烦恼很可能都是学生带来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还要学很多东西。难免会犯错,惹我们生气,我们应该怀着一颗仁爱、宽容的心去处理学生们的过错,而不是斤斤计较,要学会“大人不记小人过”。

5.要善于向学生学习。

新时代的学生其见识和能力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很多学生的某些方面还大大的超过了老师。我们的老师面临着来自学生的巨大挑战。虽然“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教师也不能甘于落后,这时我们不妨也“拜”我们的学生为师,相信虽然我们显现出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我们的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格魅力也一定会让学生折服。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具备品德修养、热爱语文、学会关注、重视创新及坚持学习这五个方面的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文章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品德修养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审美、如何社交等。所谓“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语文教师先要有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品德,并且要不断地积淀其才能和修炼其品德,他才能肩负起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赋予他的时代使命。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深入研究作为新世纪语文教育重要思想资源的《语文课程标准》,真正理解学生,彻底革新对人的观念,做到从“人”的意义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语文教育职业道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目标、人生理想、道德标准、审美观念、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等。从事语文教育活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为社会服务的具体形式,其教育对象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客观存在。谁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教书育人是真正艰难的工作?真正能做好教书育人更是难上加难。从语文教育角度把人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而且,语文教育的工作劳动成果一般较长时期地表现为潜在形态,最终还要借助他人的成果,以语言、文字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具有经济、名誉、行政规定所不能替代的高尚道德。同时也看到,从事语文教育也是发挥个人才能、参与社会文明进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形式。创造社会文明正是教师最崇高的道德准则。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注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非常重要。较高的学识素养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较高的品德修养也能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识修养也得到提高。语文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热爱语文的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读书,才能培养自己的内涵、蓄养自己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影响出爱读书的学生。东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你自己首先成为这样的人。”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老师本身就应该是学生心灵的航标灯,因而,语文教师就应该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灵的这种“航标灯”。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热爱读书是自我提高的法宝,热爱读书,才能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丰富生活。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审美、如何社交等。要有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的心。我们应该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他们的同龄共鸣和人际关系状况,研究他们的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等。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我上,在课外抽一部分时间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也就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比如学生知道了学生吃什么零食,听什么歌曲,看什么电视等,并将这些信息恰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每一位教师应尽量做到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指导教育,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多一些鼓励、赞扬、夸奖,少一些讥讽、挖苦、嘲弄,杜绝体罚学生,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快乐的发展。教师应像太阳一样,给每位同学带来温暖,并使得每位同学感觉到所得的温暖是一样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重视创新的素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方法.打好创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教师经验交流: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题目: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 摘要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教育观与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1 前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摈弃旧的学生观,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重新认识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并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只有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2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地位和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2.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2.1.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1.2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教师资格证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规范 一.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 对工作高度负责 2 认真备课上课 3 认真批改作业 4 不得敷衍赛色 三.关爱学生(灵魂) 1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天职) 1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 循序善尽,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希望 五.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1 坚守高尚情操 2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和同事 5 作风正派,奉公廉洁 6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发展动力)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发表时间:2011-06-22T15:32:35.3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蔡家仁 [导读]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 贵州关岭寄宿制中学蔡家仁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大部分不合格”。虽然众多同仁对此表示愤概,笔者却深有感触,认为事实如此。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相当多的教师,特别是那些优秀教师总是不转变观念,自以为是,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做了多少错事,毁了好多学生,取得了不少“荣誉”,播下了太多的仇恨,却不屑一顾。 案例一:物理学科毕业班教师甲说:“今天我的手还痛,原因是一周前有位学生上晚自习讲话,我打他,手都打痛了”。 案例二:政治学科教师乙,在学校很有名气,个子不大,学生却很怕他,学生不服气,却无可奈何,因为他横说竖说都有理,并且还是毕业班把关的班主任,他所教班级年年平均分、及格率都是第一名,这样的“好老师”你只有绝对服从他的命令。笔者亲自见证了这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班上不听话的、学习提不高的一律开除,该教师很有魄力,开除了一半学生,班上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提升,不优秀都不行。该教师给学生归纳了重点,每天放学后都抽背,背不到的重罚,这位老师的加班加点换来的当然是高分。 案例三:毕业班语文把关教师丙,省级骨干教师,每天早读要求学生早到二十分钟,检查字、词的读音、书写是否正确,并一一验证背诵的课文人人是否过关,还默写背诵的课文,直到标点符号都完全与书上完全一样为止。这位大家眼中最认真的教师当然最厉害了,每次考试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二十分左右,他的学生平均分总比别的高。 老师们,以上案例相信各位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就是这个样子的,靠的是高压,加班加点,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死记硬背,抛弃不听话的,成绩不好的,收获的是班级管理能力强,教学成绩好。 这些教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一切他们最有话语权,他们是学校树立的标兵,是大家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们真的优秀吗?我看未必:首先,凡是不听话的都开除,成绩不好的也不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有奴性,没主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认真培养学生,而是简单粗暴的把学生推向社会,必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其次,教师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是强迫学生为提高分数牺牲休息时间。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非常厌学,这样的学生不会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本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平等合作观、发展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应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 由上可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应是:创设宽松的氛围,开展民主的教学,以人为本,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 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改变教师观念,否则与教育的功能相悖,变成阻碍社会的发展了,教师们应抛弃个人利益,一切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现在、未来的发展为主进行教育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达到各自可能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 有感 王占梅 假期很长,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抓住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于是就在网上购买了李镇西老师的三本书。 看完三本书的最初感觉是,这三本书中都贯穿这一种精髓力量,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观。虽然书的名字不同,呈现给读者的方式不同,或重视实例的叙述,或偏重于理论的阐述,亦或重视对教育一线案例的分析,他都离不开自己早已确立的根深蒂固的学生观——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在教学中,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在班级建设与管理方面,要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实现班级管理的由“人治”变为“法治”。 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师之路。在毕业的九年中,我一直担任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积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名成熟的人民教师了。 但当我读完李老师的三本书后,我脸红了。自己哪里是成熟了,连最起码的做人民教师的位置还没有摆正,再通俗一点讲,就是教师是什么?这一基本概念还没弄懂。由此,九年来自己的工作目的一直很模糊,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一系列问题都回答不了。所以就年来的最深体会就是累,或者说很累,总觉得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着走,它往东,我就东,它往西,我就西。而此时学生的一切行动都是跟随我而前进的。想想,我一个人要把几十号人甚至上百人拉着走,我经常这样来取笑,还带着点怨气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是想把我累死,我就是一头老牛拉上你们,你们还不懂。在这过程中,由于我的霸权,强求所有学生改变自己的意志,顺从我。这样的一个人,叫他老师合适,还是称作封建社会的帝王更合适呢? 曾经很多时候也这样提醒自己:你面对的是人,人就有个体的差异性。个体差异的表现就是他们的意志。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一看,我累的活该,因为我做的是唯心主义的事情。这样看来,老师的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学生改变不了,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改变是要发生的,即使没有教育,学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在改变。那我们作为教育者,读了那么多教育理论的书籍,就改变不了学生了吗? 在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念。我们做教师的都会说,也能解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一个教师对学生这个群体的科学认识。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相应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认识的深浅不同,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所以,从教者的学生观很重要,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人; 也就是,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是独特的人;学生有哪些不同呢?一是智力不同,二是性情不同,三是所接触的环境不同; 因为智力不同,所以学生接受事物的快慢不一样;相同的问题有的学生马上就能学生,有的学生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还有些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学不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个知识,有的学生在上新课的时候就学会了,有的学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醒悟,再慢的也可能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比如,元角分的问题,大人觉得很好理解,可是对学生就是个难题,教学的老师都知道让所有学生都理解的过程很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一边传授、讲解,一边静待花开; 学生的性情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事件,感受、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有的学生适合鞭策,有的学生适合激励。不能一个问题学生的表现不同,教师就用一种表

扬或批评的办法,有的时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想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经验丰富了,就能做到手到擒来,正所谓“闻弦音而知雅意”,教育、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相同年龄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做学生的知心人。 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成长经历就不一样,他们所接触的人与事就有千差万别,造成学生成长的心理、情感、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道德品质等方面就成全不一样,这也就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丰富性。教师要想教好每个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曾经和现在所接触、感受的家庭、社会等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正是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学生是人,学生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人格尊严、丰富情感和独特性的个体,学生与成人是平等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有错误,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要让学生心服口服。 正是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也就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知识要丰富,掌握的教育方法要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听了李仿老师做的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的报告后,我深有感触。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为了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应该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和谐、合作、合创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要学会把学生看成是和老师在人格上平等的人。 以前一般的教师习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从属者,教师在上,学生在下,很少顾及学生的人格,学生也有他们的自尊,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感受。学生的感受被忽略,他们的负面情感增加,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而这些年以来,学生的感受被逐步重视,他们也逐步得到了作为人的所应该受到的待遇和尊重。可以说,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和老师逐步走向了平等。这为学生和老师关系的良性发展,改善学生对学校环境的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发展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让教师、学生携手共进。 2.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 如果说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人格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合创的师生关系是老师需要走出的第一步,那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将学生视为朋友看待。我们要教育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道学生怎么想,和学生互相信任,我们才能更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教条,只有融入了爱,才算是好的教育,只有融入了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去爱家、爱朋友、爱社会。 3.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授课过程要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我们可能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学生在下面却不知所云。我想这恐怕是老师莫大的悲哀。这时老师们常常会说:我讲得很清楚啊!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想法。同一件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就是思维的不同。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我们的课程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不能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所以,要让学生顺利的上好课,我们要熟悉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 4.要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其中大多数烦恼很可能都是学生带来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还要学很多东西。难免会犯错,惹我们生气,我们应该怀着一颗仁爱、宽容的心去处理学生们的过错,而不是斤斤计较,要学会“大人不记小人过”。 5.要善于向学生学习。 新时代的学生其见识和能力与过去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很多学生的某些方面还大大的超过了老师。我们的老师面临着来自学生的巨大挑战。虽然“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教师也不能甘于落后,这时我们不妨也“拜”我们的学生为师,相信虽然我们显现出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我们的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格魅力也一定会让学生折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何不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确定。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有以下不同: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 1、以教定学。 以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6、评价单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