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成都十二中杨为民

一、引言

叶澜教授认为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1997年叶澜教授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篇文章的发表昭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中指出“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干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010年9月我省也将进入新课程。我们知道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新课程理念转变的关键是:对于教学设计的重建。一是重新认识教学设计,二是学习(继承与创新)新的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简单认识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有三个不可缺失的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情况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三.从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要素分析来认识教学设计

1.教学任务分析

化学科的教学任务:

有关化学物质知识的内容——主要指化学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以及与此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等。

获得化学物质知识的内容——主要指获得化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包括其中。

化学物质知识价值的内容——主要指化学科学知识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以传授知识:教教材(如何教);新课程要求转变观念,一切活动都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用教材(教什么)。

(1)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的起点(学生已具备显性与缄默知识状况、环境设置)

(2)教学内容分析——主要的载体(显性教材、动态生成的隐形教材)

(3)教学对象分析——因材可施教(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

2.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从目标要求来看,目标要求的描述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准确领会“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必修+模块)”,制定恰当地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目标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与功能。尤其是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提出,更体现了新课程的重大变化。

(1)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主体是学生或教师和学生。

“三位一体”的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目标的称述内容和注意

教学目标是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随时评价和调控教学而设置的。因此,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具有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的阐述方法概括为:主体+动词(目标水平)+条件+表现

例如,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教学目标构建示例。

课标化学1 主题3内容标准:3.根据生产、生活中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背景——学生第一次学习典型金属钠。一方面,已具备的基础:初中化学的元素化合物性质实验(铁与盐酸、硫酸铜溶液、氧气,镁和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及相关实验操作)、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铁的腐蚀探究。另一方面,学生亲自体验:分组完成钠的切割、钠的加热、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是可以进行的。

(2)内容——通过实验3—1、3—2、3—3学习钠的性质,进而迁移学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钠与水的反应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三个实验内涵丰富,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才能全面的记录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验现象,分析获得性质。因此,活动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较多。比如实验活动怎么观察?怎么记录?怎么分析?怎么得出结论?这些都是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分析。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真切地体验钠的实验过程(包括经历观察、记录与描述等),感知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包括猜想、推断、讨论与交流、评价、总结与反思等),逐渐认同化学是源于实验的科学(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与判断)。可能的话,我们应该多做实验,通过动手去认识自然界。

(3)对象——学生完成三个实验,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不是难点。困难是钠的知识构建是如何从三个实验的经历体验的过程到领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本节难点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从教材编写上看,编者意图明显,没有直接呈现结论,希望学生通过实验途径获取知识;从学生学习心理看,大多学生喜欢做实验,部分学生担心有危险,但仍然乐于看实验;从学生的思维障碍看,第一是习惯于等待教师讲结论,第二是不知道如何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等,更不知道从实验去获取相关知识了。换句话说,学生在做实验的“观与察”的学科能力上问题多多。

难点突破的思路分析如下。

一是在过程体验方面,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引领学生对三个实验,进行由观察与描述深入

到猜想与推断的分析。

①按照教材操作,取出、并切好一块钠,放在坩埚中加热,你能观察到哪些现象?

观察方法与角度:钠的保存环境,切割时的感觉,钠块切面的颜色、光泽与变化,钠块加热前后的变化,产物的颜色与状态。

②当实验现象丰富多彩时,要怎样观察才能保证不遗漏?

注意观察的有序性: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和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由表及里)进行有序观察。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③以上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钠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比较、分析、归纳钠的物理(硬度、熔点、密度、光泽、导热性)与化学性质(还原性及其强弱)

在钠与水的反应中,以上方法还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和丰富,因为除了观察的有序性,这个实验还饱含着对物质运动方式、声音及能量的释放的感受与观察。还有反应后生成产物的猜测与检验。需要进一步总结实验观察的角度,即动用除口以外的器官,从反应前的准备、观察,到反应中的色、态、声、动、热,到反应后产物的性质及检验等。

二是在认识发展方面,初步认同钠的知识学习既需要实验与观察,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是在行为表现方面,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三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主动进行讨论与交流,喜欢并期待再做实验。

综上我们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钠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或用文字描述钠的物理性质,用化学用语表示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有序的观察钠的实验现象并能准确的用语言描述,尝试通过现象归纳分析钠的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钠的实验与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新课程必然带来教学过程,特别是体现过程的教学环节的重构。

我校近年来在各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为我们去把握新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思路。(见PPT)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必须树立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四.教学设计——教案的设计与撰写

教案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和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并做出修改后的成果。教案的撰写、实施与交流,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们教学观念教学技能交互作用的重要平台,是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1、教学分析设计

①教材分析:

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脉络(如内容的地位作用、产生背景、重点难点、深度广度等);

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

拓展教学内容(如联系学生生活的、联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

②学生分析:

学习心理分析(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感、学习态度等);

学习基础分析(如显性知识基础、经验知识基础、学科能力基础)。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③教学目标:

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预期规定,其结果性教学目标和体验性教学目标均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洽;

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表述以学生为主体;

尽可能使用具体可观测、可评价的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主体+动词(目标水平)+条件+表现

④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及传统教学媒体的选用合理,能发挥特有功效;

列出清单,说明来源;

说明各媒体的选用意图。

⑤设计思想:

阐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每个学生意义建构的总体设想,对原教学中的问题有课程改革意义上的突破;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充分合理,理论能与教学实践融合;

突出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问题或任务的生成与运用;

注意学习环境营造的设计。

2、教学实施设计

①教学环节

主要环节完整,各环节名称呈现逻辑联系;

各环节的教学内容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并说明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

②学生活动

有明确的核心问题或者核心任务来调动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的组织、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学习环境的营造,要有利于学生在独立活动及交互活动中体验的获得与提升;

有恰当而灵活的学生活动脚手架搭配的预设;

③现场观测

有教学现场观测的时机与内容或检测方式与内容的预设;

有现场新因素产生时机的预计和应对措施;

④板书设计

既呈现知识脉络,又呈现思维路径或活动路径;

既有教师讲解重点又有学生发言要点。

⑤教学流程

教学中各要素间关系的递进显示流畅;

表达符号规范。

3、教后反馈调整

①表现反映

有现场观测记录、课堂实录或检测数据等原始资料;

有学生课后反映记录。

②反思改进

以学生现场表现反映及教学效果为依据;

有教师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有改进措施的预设。

以上分三大方面十二个项目来说明教案撰写,目的是要强调这些内容与要求。但实际撰写教案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将其中的某些项目合并,使整个教案特点突出、逻辑清晰;防止机械地做填空题,把教案写得支离破碎拉杂冗长,既使自己、也使别人阅读后不得要领。

五.教学设计——案例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一、导入技能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导入技能的类型 (一)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和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教师以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来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象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里《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文。 (二)经验导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的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 (三)实验导入 主要是演示实验。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的实验入手,向本章内涉及的未知实验过度,尽量采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象苏教版小语二下《晚上的“太阳”》一课。课始,老师可以先以激情的语言导入实验,然后拿出相关教具,动手操作实验,让孩子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再走入文本中去学习。 (四)旧知识导入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要精选复习提问时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五)直观导入

注意引导观察,并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 (六)设疑导入 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 (七)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八)悬念导入 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念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念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九)故事导入 应用原则与要点 各种不同的导入类型,在使用和实施中,均应遵循下列原则才能导之有方。 (一)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 (二)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趣味性和艺术魔力即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王金铎 200023 概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心词: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建立实施 1.课堂教学目标简述 1.1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课堂教学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也是到达目标,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加以调整、变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以对人的全面关注为前提,要求通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单一教学目标定位,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人教育的全面关爱,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无疑会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重注入、轻情感的教育痼疾,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中学生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她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特别是在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观察、实验,理解、判断,发现、综合及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为学生中学总的学习目标实现奠定基础,是物理教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现就对新课标的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2.课堂教学目标建立的依据: 2.1学生依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根本,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力水平相匹配,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如果目标设定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困难重重,四处碰壁,即使是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无法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目标即使事先规划得再好,也是无果而终的,她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过低,课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把握或者是基本把握的,则课堂上学生即使不太努力、或者只要稍作努力,也可以把握课堂所有内容,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努力的必要,久而久之,就会对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从而对课堂学习感到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率。当然,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他们在思维方式及能力上的差异。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较低,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喜欢以身边的生活现象或事例,通过观察、体验与感悟认识事物,在教师的启发、集体讨论和辨析过程中形成知识。高中学生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则希望通过精彩的物理实验、严密的理论推导或严谨的文字叙述,去归纳、理解、探究复杂的物理内涵,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事物。让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不断上升新的台阶。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法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主要1、学:老师根据学清在出示学习目标(书面)后,以引学导语(或引学情境)形式指出学习本课内容解决什么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需要的情感;或出示问题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不易解决或让学生感受到学了本课知识后,解决起来更便捷;或感受到随知识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水到渠成;或创设情境(包括实验)提出新的问题。告诉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解决本课的问题,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知识提示等(3分钟)。在问题生成环节,老师先出示自学提纲,让生在自读教材(学材)的基础上,解决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体验、理解、思考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生成.学生),并在展示环节一并展示,教师点拨(10分钟),由师、生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自学评价,并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转入下一步。 以课堂为单位划分知识块儿,注重知识体系和脉络,知识点、知识形成过程、方法等用问题覆盖,教师指导学生按先后顺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采取先重点探究,再通过自学解决系统的问题,即可以先“探”后“学”——系统化。仍遵循每步的六环,六环也不是绝对的,是一种理念的指导。每一节可能要分为几个活动单元,活动安排和落实要到位,学生才能学得扎实有效。 预设要到位,知识脉络要清晰,要为学生思维设置必要的“支架”,问题安排要有梯度,围绕重难点能够生成值得探究的问题。 2、探:教师在第一步的某础上提出探究的问题(1-2个),安排探究活动,提出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办法,在展示过程中关注参与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必要点拨,质疑拓展。展示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展示、组员补充,其他质疑,进一步探究。展示出错率高的、多解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合作学习评价,重点是合作学习文化引导和提升,鼓励合作出新的小组、合作氛围好的小组,量化记录并存档(15分钟)。 3、测:目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也是对学和探两步完成质量的反馈检测,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升华。4-6题(10分钟),突出自主完成,注重量化评价。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置引导文本阅读的问题 2、设置新知学习的铺垫性问题 3、设置引导举生活动的问题 4、设置对新知的理解、探究、归纳、总结的问题 5、设置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问题 6、设置知识拓展的问题 研究方法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新课程课堂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图强中学 二00七年十一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实证化倾向评价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评价几乎都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他方面的评价或未涉及,或作为一种陪衬,涉及较少。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教学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受人文科学思想的影响而越来越强调对教学过程进度以及对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交流等内容的评价,使教学评价的内容日渐丰富和全面起来,不再局限于学生学习单一方面的评价,因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双方的影响而重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亦即对师生双方通过教学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对课程及教材的评价已逐渐占显著位置,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也渐渐地从教育评价中分化出来,评价的研究者们专门提出了各种课程评价的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个。一是泰勒等人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行为目标模式”,即以确定目标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二是美国著名的评价学者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他认为泰勒模式中作为评价中心和依据的目标本身也需要受到评价,为此而提出了,以决策为中心,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的评价模式,简称CIPP模式。三是美国的斯克里芬的目标游离模式。这是一种从检查方案的结果来判定其价值,而不考虑目的或目标的评价模式。 目前,教学理论界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些研究性论文,但对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验却很少,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 的唯一标准。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 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给学生独立 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 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 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 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 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 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 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 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 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 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因此课 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奠定基础。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也改变 了以前教师的应试教学观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实践,倡导教 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 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由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新的时代,教师要超越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积极 建构,为此,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理解“教学”这一概念,以适应实施新 课程的要求。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 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导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课程 的开发等,体现出教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 应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质疑、模仿、讨论、 体验等不同方向发展,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 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 互动、相互尊重和积极对话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 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培 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新课程体系中的一 些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把学习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 生之间平等互动与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四、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涉及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认识方式等,显然,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所要考虑的学习方式,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变量。转变学习方式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 重要任务。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一,自主学习表明学生进行的是主 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它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意愿”。第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 反应,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地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学习。学习的过程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活动,这就 提出了探究学习的要求。探究学习的特点,首先是问题性和真实性。问题情境是探究学习的 出发点,因而,探究学习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 求为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淡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时下,新课程是教师理论学习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深入钻研教材,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胜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本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就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是多方面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

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熟悉教材、默记讲稿,是远远不够的,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学设计,没有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绝不可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好”的课堂教学。 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 1、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的技能。 教学设计中强调的是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在本质上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教材和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将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为了使教学过程高效和优化,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这就是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湖林中心小学陈毅武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试和完善。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因此,值得强调的是,新教学观不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新教学观也不是对现代教学观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科学的吸纳、调整与重构。根据时代发展之需、学生身心发展之需,对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加以综观与统整,是新教学观得以建构的科学机制。 在这一科学机制作用下,新教学观得以确立,其要义在于“教师与学生都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只有当两者科学认同各自角色并充分履行各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教学才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注重在诸多充满矛盾的范畴之间,以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其价值认定上的平衡。一些充满矛盾的概念、要素、现象、形态、策略,诸如交往互动与独立探究、体验与接受、过程与结论、生活与课堂、知识与经验、分科与综合、个性与群性等,比之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受到学界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也可以说,对上述矛盾的理论探讨、价值统整及实践尝试,正是新教学观逐步确立的表征。其主要内容包括: 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为主。所谓合作,就是指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往的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教材的代言人、掌握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探究活动的帮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而所谓探究,是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过程,或者无意义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批判、反思的过程,一个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所谓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也包括教师已经占有的知识和经验,还包括图书馆、因特网以及校园、社区中充足的教学资源。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班级授课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着眼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学则教学组织形式,已成为教学之需。班级授课、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的参差互用、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学组织形式应有的教学效能,位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充裕的时空条件;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区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无一不为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教学管理更加民主。教师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师爱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用爱与美对学生进行感化与陶冶,师生之间的平等已经构成了创设民主教学环境的基础。 教学手段多样化综合。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以及因特网等信息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精编WORD版

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原则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优质课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意见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条件下,面向全体学生含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二是课程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要;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位学生。要杜绝只抓少数尖子生,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做法。 3、“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全面发展是相对而言,不是“大一统、齐步走”,而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既鼓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教者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一位学生回答:“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教者冷冷地说:“是吗?” 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二)三得六,所以商2”。教者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死板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成败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教学中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洛特夫说:“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的特性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

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干劲,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之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2.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迁移,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思考、大胆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才能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 3.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如我在教学一元一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因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更要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积极探究,进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一.课堂提问“主动化”,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变化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统治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做为教师的更应该在学生自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教材内容多提出问题进行学习探究。例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的严重问题”这一框时,笔者精心剪辑了一幅漫画《逃生——妈妈,您不是说鱼儿离不开水吗?》并引用“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这句俗语,引导学生去探究“鱼妈妈为什么要逃离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问题的焦点上来。我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去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探究式的学习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自主学习中既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学习“合作化”,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征。由于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们自然而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最终达到会学、乐学的境地。同时,合作学习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和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讲授“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时,我预先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我们当地都有哪些环境问题;假如你发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你应该怎么办?并请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改变了过去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课堂教学“生活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教育的观念,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因此,作为这门学科的教师,更要多在“回归生活”方面多做尝试,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生活。例如:在讲授《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这一框题时,我在课堂上开设了“榜样就在身边”这一环节:你认为我们学校、班级或小组内谁的意志比较坚强,他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学生们各抒己见,列举出自己身边许多感人的好人好事,表达出自己对意志的诠释和理解......这种寓教于生活的形式,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迪,又让他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生存。 四. 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