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大学理念

问题:西方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经典的大学理念,这些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试对它们做以论述,并结合我国实际,反思我国当下大学存在的问题。

答:纵观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大学理念的萌芽,到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到西方近代洪堡对近代大学理念的开拓与完善、纽曼对古典大学理念的坚守、范·海斯的“威斯康星理念”、再到20世纪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理念诠释、赫钦斯对传统及经典大学理念的捍卫、克拉克·克尔对大学理念的当代调和。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有一个不断探索与坚持的过程,而在这其中,可以总结出西方经典大学理念的构成要素和核心观点:

1.大学自治

克拉克主编的《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使用institutional autonomy,其意为“高等院校自治”,内涵包括机构管理、资金控制、教职员聘任、招生、课程和评价六个方面,这代表了学术界的共识。

大学并非天生享有自治的特权,而是办好大学的内在规律使然。《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 21 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大学要健康发展、成长壮大,自治不可或缺。“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人们常说的“普通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等属于同一范畴,是与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相对应的,以启迪人性之健全和谐发展的教育。从中西方都有着通识教育传统,中国的古代的“四书”、“五经”教育,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四艺”、“七艺”的传授;乃至到近现代,这种传统受到科学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挑战,但人们并不能忽视通识教育的意义。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通识教育,是因为通识教育是最能通晓人性之教育,从根本上促进人格健全和谐发展,是培养人们所期望人才之根本。

3.学术自由

西方的学术自由传统自西方大学产生之初就被确立。洪堡系统地对其加以阐述。他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学术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和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因此,国家应为大学的自由与宁静创造条件,而不是让大学直接服从于国家的种种眼前的需要。

“学术自由”既满足了社会人对知识与人类理想追求的需要,也满足了个体的人对人性完满的需要。“学术自由”既实现了人类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和要求,也实现了大学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和目的。有学术自由之风气,方有学者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知识、真理之环境。因而,“学术自由”内涵的建构是大学理念构

建的灵魂。

4.教授治学

教授治校其意指通过大学宪章或规程以及一定的组织形式,由教授执掌大学内部的全部或主要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并对外维护学校的自主与自治。真正使“教授治校”这一理念得以确立并且影响深远的是德国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为了实现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柏林大学组成了以讲座教授为主的校务委员会,用以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计划等有关事宜,并且每年一度的推选校长。此后,“教授治校”的思想便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大学。随着时代与大学本身的发展,当代国外的教授会制度已经不同于中世纪的教授治校思想,既向“教授治学”演化。蔡元培先生是国内倡导“教授治校”的第一人,蔡元培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思想在其继任者蒋梦麟处得到延续和发展,并为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改革提供了样本。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学科的持续分化,功能的日趋多样以及社会联系的错综复杂,大学管理日益呈现出专业化和行政化趋向。在这种背景下,“教授治校”严格的意韵即是“教授治学”。

5.校长治校

纵观大学发展史,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往往大学的发展与其大学校长治理是息息相关的。如费希特和洪堡之于新柏林大学、赫钦斯之于芝加哥大学、克拉克·克尔之于加州大学、博克之于哈佛大学等;在我国,典型的莫过于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和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等,无不说明此问题。校长的治校理念即是指其治校的理想、信念、观念和办学的指导思想和风格。在大学拥有办学自治权力的前提下,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引领者。杰出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往往直接演化为大学本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对该校风格的形成,乃至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推动大学前进和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6.社会服务

大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它就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通过教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科学研究达到引领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的欲望愈发变得直接,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则对此的调和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融合。西方自洪堡以后的大学呈开放式,而中国古代大学则一直呈封闭式,一方面高高在上,因为它培养政府官员;一方面又处于社会的边缘,因为其完全脱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极小。“五四”以后,蔡元培在改造北京大学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将中国传统大学的功能由教学扩展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新中国时期的大学已逐步

把直接为社会服务纳入大学的功能范围,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由此,可分析我国大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等教育行政化。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直接管理,促使高等学校的主体感缺失,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上是由政府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思路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对各高等学校并不一定能做到机会均等和公平。由于机会不均等,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然成功者不能引以为傲,失败者也不会沮丧,从而使高等学校的竞争能力退化,不适应于社会,难以取得质的发展。

第二,高等教育忽视了人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渐功利化、工具化的今天,教育多侧重于知识内容的传授,更多地把教育视为一种工具,知识不是目的,而成为了工具。人也不是目的,而成为了学校和社会的工具。大学教育忽视了学生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和“自由天性的启迪”,这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的。

第三,办学风格单一。多年来,集权化的管理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模式、结构、风格大同小异,其结果是学校没特色,社会多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高等学校缺乏创造性。

第四,高校行政法制不够。自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有实施高校办学法制化的趋势,但没能真正得到落实。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出的是党委的决策权力和校长的行政权力,学校的决策和执行权力集中于党政领导班子。

第五,目前我国大学的行政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都集中在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为解决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行政权力过度扩张,“官本位”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校的科研水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现象,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合理划分职责权限,校长负责行政管理,学术事务由教授会负责,或者说“校长治校,教授治学”。

《大学理念与文化》的理解

《大学理念与文化》的理解 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和教育水平的象征,同时也是与世界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条件,也是引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先锋。通过一个学期对大学理念与文化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美国,欧洲,许多名校的大学理念和文化。也了解到了国内许多名校的文化。当然也分析了许多现代大学存在的问题,例如大学中仍然存在严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短短的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确实很多,内容丰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些名校的办学理念,这些理念,确实和国内很多大学存在差距。而且,我认为,正是办学理念的不同,才造成了教育的差距。下面我将从这里主要从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人文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大学理念的了解。 我国大学凭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大学同样也多少滋生出有悖大学本性的,尤其在快速扩张发展下有待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此起彼伏的冲突中,大学的作为与时代和社会之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偏离之势。对大学的反思及对其本质属性的审视,使我们认识到,解决大学的问题,还是该从它是理想主义的精神所在寻找出路。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在大学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如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①离弃了大学的这一基本属性,大学已经不是大学。大学精神无疑是大学的一种独有的价值取向,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不是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就其特点而论,有如青年学者任剑涛所言,大学精神具有相对于政治组织体制而言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自由性,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和传播知识的超脱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的特点。大学精神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而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就是一种与庸俗实用主义相区别的,坚持自己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人类社会的文化希望、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如哲学家赵鑫珊所说: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除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这种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使得大学有一种"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英雄气概。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时的革故鼎新,一是否定了大学的官僚体制的附庸属性和读书一做官一发财的培养目标,确定了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二是批判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明确了大学不是专门学院以及"学"与"术"的区别;三是奠定了学术自由、囊括大家、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他所做的一切,就在于坚持和弘扬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反映大学的共性,是所有大学都不能放弃的价值信念。 由此可见,大学对国家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也不可替代,这使大学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抹去哥廷根大学、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的历史,那么德国的科学、艺术、哲学还留下多少?如果现在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中国?因此,大学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知识使命和国家的政治前途对立起来,更不能放弃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发展必须负起的责任。牛津大学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在于它在脱离政治三百年后,返回它的古老传统并重新与政治和谐共处。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SRT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院(系) 统计学院 专业经济分析 辅导老师马立平 组长孟昊 成员唐潇鹤王睿钱伊乔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引言 (3) 一、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整体分析 (3) 1、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目的 (3) 2、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意义 (4) 二、中美两国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对比 (4) 1、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后对于商品的舒适度,个性,价格,品牌的 关注程度变化: (4) 2、大学生购物去向以及对网络的利用程度: (7) 3、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率: (10) 4、父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1) 5、大学生的经济来源: (11) 6、大学生在各项消费上的投入比例: (12) 三、从消费行为学角度分析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 (13) 1、消费行为学概述 (13) 2、从消费心理对比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 (15) 3、对比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15) 参考文献 (17)

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运用描述统计分析、多项应变量分析等方法,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消费行为。针对当代中美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特点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在教育全球化的潮流下中美两国消费行为差异,有助于帮助赴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圈子。 关键字:中美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本科生,甚至中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深造。尤其是美国,作为科技、经济强国,多数学生愿意到美国发展,然而,由于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许多赴美留学生没有做好准备,也由于中美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导致一些华人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里不入流,缺乏对当地人当地文化的沟通和了解。正出于此,我小组在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上立项调查,希望借此反映出当下两国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消费能力与来源,及消费取向上的异同。 一、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整体分析 1、中美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调查目的 近年来,在国内留学生中有一股“留学热”的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在毕业时都希望到国外继续深造,美国是中国留学生输出的留学大国,它以优良的教育背景和实力成为留学生的首选之地,而在留学过程中我们无可避免的要面临消费,所以在这里,我们选择美国大学进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英语(师范)11101班李万景 摘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 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 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结合国情,为 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想象中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

又是一年开学季,以后的几天,各大高校都会陆续开学,大家又会背起行囊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人生的第一次远行,我们长大了就会明白很多事情。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带着所有人的希望和自己的梦想,踏进心中那神圣的殿堂。每个高中生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描绘的大学图谱,都有着自己最想要的大学生活。我相信很多人在这个暑假都已经想好了大学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或因为对高考成绩的不满意而立志苦学;或因为对社会的好奇而专注社工,或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扎根图书馆,或专心科研,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或想开辟自己高中从来都是敢想不敢做的事业而LOL或者Dota……其实这些只是选择不同罢了,没有什么固定的好坏之分…..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也许到了大学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曾经想象中的大学跟自己眼前看到的这个一点都不一样,以前想做的事情却慢慢发现竟成了奢望,这个其实很正常。因为对我们所有人来说这都是第一次大学之旅,之前对大学的认识都来自于其他渠道,我们没有亲自经历过这段时光,所以我们很难想象真正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一年之后大家都会明白,并不是我们的理想太过理想,而是我们很难抵制住一些大学的潜规则。在大学里我们会慢慢面对很多以前根本就想不到的事情,也会慢慢接触社会,接触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点复杂的情感问题,也可以说是会有很多事情让我们分心,没有办法专注于自己曾经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所以我们会觉得原来大学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或许大学永远不会是我们心中的香格里拉,但是它会成为我们走向香格里拉的课堂。其实大学一直都是那样,客观上一直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都是书本中描述的那样,只不过我们很难拿高中的思维去面对大学…… 不管怎样,还是希望所有即将步入大学的亲们在以后的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能够开心……坚持自己想做的,而且要做好它呀……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 ——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 一引言 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 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 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教

想象作文:我的大学生活作文700字

我的大学生活 凌晨三点钟,我睁开了朦胧的睡眼,强打起精神,走进水房,给自己当头一盆冷水,使自己精神倍增,开始一天的生活。 带上随身听,我向操场跑去,随身听里不断地重复着那首老歌《我的未来不是梦》。晨练后的我,捧着一本冰心的诗集独自坐在位于学校东部的小亭里。这里周围被水环绕,只有一条通道。此时水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人就像是在云中穿行。 斜靠在柱子上,品读着一首首诗,等待着朝阳的升起。五点钟,太阳终于出来了,水上的雾气渐渐散去,太阳在水中投出影像,真是太美了。 而太阳的升起意味着休闲时光的结束,忽匆时光的开始。 我跑到食堂,往嘴里扒了几口饭,匆匆地赶到我的第一个上班地点——帮助店主卖早餐。街上人越来越多,睡梦中的城市再一次醒来,开始它一天繁忙的工作,我也是如此。 早晨八点,我准时赶回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开始了学习的时光。课上的我多听多思多记,尽量不用课余时间去复习。十一点钟的铃声响起,我飞快地冲出教室,赶向我的第二个工作地点。 中午的我得不到休息的时间,我需要一直工作到下午四点。四点后,我终于有了一点空余时间。我喜欢用这个时间上网。如今社会发展得如此迅速,也只有通过网络来了解世事,充实自己的头脑。 晚上的时光易被蹉跎,我和同学、朋友在一起聚会,吃饭、唱歌、打游戏,甚至到处闲逛,就这样,一直到深夜。

大学生活中大部分被我用来学习和工作,学习是为了充实头脑,工作是为了丰富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我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活并不是枯躁无味的,我有很多好朋友陪伴在身边,他们会带给我快乐。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大学在我心中是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只有好好把握,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因此,我会好好地利用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

中国高校理念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的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里程,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产生、繁荣与创新,以及建国后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情况,剖析了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的大学理念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大学大学理念演变 随着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理念进行了更多的反思,希望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理念的创新,以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视哲学理念的文化古国,关于大学的理念,我们的先哲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理念思想。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 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大学的另一重要形态。它最早见于唐代,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古代书院其实质就像今天的民办大学。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学术自由的风气。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发展了书院的教育理念。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朱熹在书院教条中指出“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分别阐述了书院自由讲学和自学读书的特点,以及阐述了书院办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和接物之要,体现了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这些传统书院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理想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

理想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 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我对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身边的同学,教学的老师,都是陌生的,新的校园,新的上课方式,对于我来说需要慢慢的适应,我觉得大学是非常神秘的,因为听过很多人的形容,现在的我要一步一步的揭开她的面纱。走进大学的校园,最大的感觉就是跟高中真的不一样了,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学习更多是是靠自己抓紧时间,严格要求自己。回想自己的大一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微笑也有眼泪,下面是我对一学期的大学生活的总结。 在这半学期里,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因为有了她们的出现才使我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个人的世界总是孤单的,没有人分享你的快乐,你的烦恼,你的喜悦,你的忧愁,所以不管到了哪里,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平时忘记带饭卡,回去取又麻烦,此时朋友伸出的热情之手可以解决此时的踌躇。我们虽然已经是大学生,但我们还是有许多烦恼,此时有个好朋友静静地听你诉说,给你一些不错的建议,比自己一个人独自苦恼的好。当我们获得奖励,获得别人的认可的时候,我们需要好朋友的一同分享,独自一个人的快乐不是最大的快乐。所以,朋友在我大学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是学生,所以不管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我们都要努力学习。尽管高中学习比较紧,不能因为大学的放松而放松了自己的学习。求知,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求知,就如同给生命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永远保持青春活力,而不至于苍白无力。更确切的说,如果我们不补充新知识,我们那点知识用完以后,我们就会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无话可说了。所以,大学更是一个给我们补充新知识的一次机会,虽然我只是一名大一的新生,但我也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通过每天上课听讲,下课写作业,课余时间在网上和图书馆的学习、听教授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例如在未来嵌入式的学习中,我知道传感网是指:大量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 并发布给观察者。物联网是指:计算机通过标准协议连接形成的世界范围网络。我还学习到物联网通过在物理世界中大量部署具有标识、感知和执行等能力的多种信息设备,与通信网络设施融合,动态地实现对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和决策反馈等,提升对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反馈控制,为人类社会提供智慧和集约的服务。等等,这都是我从课堂中学到的宝贵知识。通过线性代数的学习,我学习到了数列、函数的极限,矩阵、矩阵的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n维向量等相关知识。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是非常充实的,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但在大学的半学期中,我也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自己不爱与人交流,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到了大学,自己的空间变多了,有了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安排,而刚刚离开老师管束的我,还没有更好的自律能力,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看电视剧,电影上,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上课的时候都是好多人在一起,不再是高中时的小班教学,所以自己的听课效率非常的低,不能集中精力,专心的学习。所以我有许多的地方需要改正,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制定好学习计划,有规律的做好每一件事。在打开电脑之前,先列一份清单,自己需要写的东西和需要查的资料,然后再打开电脑,按照自己写的一步一步认真完成,如果时间还有空闲,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玩会小游戏或者看一会电影,到了睡觉的时间,要按时睡觉,不要经常熬夜,使得第二天没有精神上课。虽然一块上课的人很多,但我要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在课上把知识学透,课下可以省很多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必要的,我要让自己多锻炼,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使别人更好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自己认识更多的朋友。

西方大学理念

问题:西方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经典的大学理念,这些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试对它们做以论述,并结合我国实际,反思我国当下大学存在的问题。 答:纵观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大学理念的萌芽,到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到西方近代洪堡对近代大学理念的开拓与完善、纽曼对古典大学理念的坚守、范·海斯的“威斯康星理念”、再到20世纪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理念诠释、赫钦斯对传统及经典大学理念的捍卫、克拉克·克尔对大学理念的当代调和。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有一个不断探索与坚持的过程,而在这其中,可以总结出西方经典大学理念的构成要素和核心观点: 1.大学自治 克拉克主编的《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使用institutional autonomy,其意为“高等院校自治”,内涵包括机构管理、资金控制、教职员聘任、招生、课程和评价六个方面,这代表了学术界的共识。 大学并非天生享有自治的特权,而是办好大学的内在规律使然。《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 21 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大学要健康发展、成长壮大,自治不可或缺。“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人们常说的“普通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等属于同一范畴,是与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相对应的,以启迪人性之健全和谐发展的教育。从中西方都有着通识教育传统,中国的古代的“四书”、“五经”教育,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四艺”、“七艺”的传授;乃至到近现代,这种传统受到科学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挑战,但人们并不能忽视通识教育的意义。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通识教育,是因为通识教育是最能通晓人性之教育,从根本上促进人格健全和谐发展,是培养人们所期望人才之根本。 3.学术自由 西方的学术自由传统自西方大学产生之初就被确立。洪堡系统地对其加以阐述。他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学术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和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因此,国家应为大学的自由与宁静创造条件,而不是让大学直接服从于国家的种种眼前的需要。 “学术自由”既满足了社会人对知识与人类理想追求的需要,也满足了个体的人对人性完满的需要。“学术自由”既实现了人类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和要求,也实现了大学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和目的。有学术自由之风气,方有学者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知识、真理之环境。因而,“学术自由”内涵的建构是大学理念构

大学选修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美大学生差异性对比

The difference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①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was considered as the bes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Comparing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a, people's universal view will be: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 aims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with more study and less thought; while US's education aims to bulid such an education to raise the creativity with less study and more thought. Now Chinese students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intalents with few intelligence and high scores. ②What causes for such a view? Because the Chinese students study more, actually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nd cannot 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idea of unifying the study and prctice. ③What does th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pay more attention to? US's educ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rais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independence,spirit of supporting oneself, but China's education emphases on training the students to be strict,rigorous spiritual. Obviously, Chinese education may fruitfully develop and ultilize the function of cerebrum, but US’s higher education could expand the function of cerebrum by ultilizing and synthesizing the information outside. Th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extremely diverse and flexible, which is solo in the world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student may choose the specialty according to own interest and hobby, but change of specialty in the school is not easy,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is more difficult. When American school inspects the result of student, they emphasize more on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question but not the ability of memory or description. The American students don’t need the mechanical memorizing, but display creative thought as far as possible; Thi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raise the ability of doing it by themselves and make the study be one kind of creative action. Many teachers still adopted old teaching ways in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thus take a test which needs mechanical memorizing.

中西方宿舍文化比较

中西方宿舍文化比较论文 我这次研究的题目是《中西方宿舍文化差异》,做这次研究前我查看了中国知识网上的相关文章,和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后才开始着手做这次作业的。所以在开始写之前,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整理,随之深入,就越对这题目更感兴趣,因为这次研究的题目与我们息息相关,贴近我的生活,并且我能参与其中,这让我投入了全部的精神来做,并且乐在其中。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成因。它具有自主性,广泛性和不成熟性四个基本特征。由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国大部分大学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宿舍的建设和管理。 由于这种体制的束缚,让我对国外的大学宿舍充满了好奇。我在中国知识网上读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新西兰大学与中国大学之间的区别》。上面写道,由于国情不同的原因,新西兰的大学基本上是不负责住宿的,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学校没有宿舍楼,学校有宿舍且配套设施齐全,包括餐厅,娱乐室,电视房等设施,但是他们的宿舍不能容下所有学生,宿舍楼的经营管理更像一个自负盈亏的实体,一般要住学校宿舍价钱都是相当不菲,而且住校需要与校方签约,要住就得保证住上一年,所以那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校外自己租房子住,这样不但经济合算而且自由。 相较而言,中国的大学宿舍就更为规范,简单和经济,但同样丰富多彩。大到学校开展的“星级宿舍”,“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以宿舍

为参加单位的各种竞赛等,小到宿舍的布置,宿舍的中心话题,宿舍的人际关系乃至宿舍成员的着装等,无不追求这文化主流,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加之随着电脑,电视和游戏机等现代化的媒体工具的进入,让学生的宿舍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相对于上课的大教室,我觉得宿舍生活更能代表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时强烈的班集体概念,到大学时班级意识就弱得多了,甚至可能四年了同班之间还没一起出去玩过,而宿舍这个小团体就热闹多了,大家一起聊天,看电视剧,或是一起翘课呆在宿舍里,什么也不干,就是这么呆着,也是很值得回忆的。你评价宿舍生活糜烂也好,不思进取也好,但这就是属于我们大学生这一特有团体的,他记录下了我们的燥气,不成熟,我们曾在这一方小天地中一起彻夜长谈过,说到激动处,我们叫嚣过,我们也哭过,宣泄出我们过于燥热的青春。我还在这生活着,并在亲身体验着什么是宿舍文化,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创造这种文化。他像所有文化一样需要传承,我们踏进宿舍问口的第一天,就好像从学长学姐手中接过了这根接力棒,直到我们离开了这里,再把这特殊的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学弟学妹们,由他们演绎接下来的一幕幕。 在我的观点看来,中西方宿舍文化的差异就在于热闹与否。西方大多宿舍是一人一间,多些自由,但按中国俗话说是少了点人气儿,不热闹。其实这也是大文化下所产生的区别,中国人自古爱热闹,所以这文化也就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我们不能评判孰好孰坏,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必按照既定章法走。 在这次小范围的调查中,很多人都在说喜欢住俩个人的宿舍,这让我没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其优缺点 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我了解到早期西方大学的创办及其办学理念的形成,联系当代大学的一些特点,分析得到西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优点,但也必不可少的有一些缺点。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作为现代大学的标志,柏林大学赋予了大学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治权。也就是高等教育三大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19世纪的德国大学,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自由。只规定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其他各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随意转到别的大学去学习。正是这样的自由,诞生了伟大的马克思。 美国许多资深大学都是由教会创办的。教会大学与西方高等教育渊源极深,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名牌大学都是由教会创立的,比如1636年在美国的清教徒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其后的康奈尔、耶鲁等知名大学也都是由教会出资创办。哈佛大学的创举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理与学术至上。1843年董事会正式采用VERITAS为校训,完整地呈现了“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谨守真理与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且在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对其给与新的解释。尼尔·J·陆登庭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以管理者而不是学者或教师身份成为校长的。在他的眼里,哈佛大学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区”,它“把众多卓越非凡的天才聚集在一起去追求他们的最高理想,使他们从已知世界出发去探究和发现世界及自身未知的东西。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没有比此更有价值的追求。在真理与学术至上的理念影响下,哈佛大学的师生以追求科学知识为目的。教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授课。而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扎实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对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要做出详尽的解释。所引文献必须是与自己的研究密切相关的规范的学术研究成果,必要时还要对文献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给与证明,不允许杜撰和抄袭他人成果。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二是教育自由。在哈佛大学,学生既有自由地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权利,还有自由选择专

我理想的大学生活作文

我理想的大学生活作文 作文一: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光陰飞逝,三年的高中生活依然只剩下三分之二。诚然,我们从小学一路走到现在,为的只是金榜题名时的喜悦与成就。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相信是每一个高中生的目标。但是考上大学之后又该做些什么,真正理想中的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我想很少有人去想。大学生活不该是谈情说爱,不该是宿舍里的开黑五连坐,不该是天天翘课去网吧……多多少少的大学生最后失败了,十五年寒窗苦读最后却连工作也找不到。为什么,因为那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他们自认为这就是大学生活的所应包含的一切。 事实上我认为大学是真正人生的起点。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大学之前都在为了这场游戏做准备,决定你的起点是高是低,是好是坏。但是起点终归是起点,再好的起点也经不起糟蹋荒废。大学是汲取知识最好的时光。没有高考的压力,可以自己去寻找去学习自己

感兴趣的东西。我并不相信现在很多人对我们说的什么高考考完就轻松了之类的话。人生这一路上不会又更轻松的时刻,只有越来越忙,越来越辛苦。所以大学绝不应该放松而应该更加自己的去尽自己所能的学习知识。 大学的社团活动在我看来也是不容错过的。我们不该只是一部学习的机器,只懂得学习,考试,总结,再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可以锻炼我们与人交际的能力,培养在不同方面的技能。如果我看到我未来的大学有摄影社团或是音乐类的社团,我一定会积极参加。同时,大学又似乎是一个会让人长胖的地方。没有了体育课,没有了体育老师,原本热爱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人还好,但是像我这样不爱锻炼的人来说,的确是要命的。所以大学生活,必须包含锻炼的时间!在大学里我应当找到自己的追求。没有追求的人是不完整的。我们中的大多数,现在的追求无非是考取一个如何如何的大学,但是真正的人生追求却没有时间去寻找。大学给了我们时间和机会。在大学里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各种领域我们都能略作了解。这正为我

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

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 提要:"大学的理念"不同于"高教的理念",也不同于"办大学的理念"。大致来说,可以把"大学的理念"分为三种类型:英国式的、德国式的和美国式的,三者的核心内容分别是教研并重、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本文拟概括这三种类型的大学理念,讨论它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相关性,并论证这样一个观点:不仅美国"赠地学院传统",而且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和英国纽曼的大学理念,也可以看作与大学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学,理念,教研并重,校园生活,社会服务 "大学的理念"一词在国人近年来对高校改革的讨论中,屡有所闻。本文先界定"大学理念",然后概括高教史上影响巨大的三种大学理念,并讨论它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相关性。 一.什么是"大学的理念"? 中文的"大学"一词是对于拉丁文的universitas的翻译,其最初的含义是"学生公会"或"教师公会"。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最初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的甚至是自发的:众多学生聚集在城市,聘请教授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组织成民间社团,也就是所谓universitas。13世纪初的巴黎是这种意义上的universitas的集中地。1231年,教皇发布敕书《学问之母》,承认大学有权制定它自己的规章、规则、课程设置和标准学位,被认为是巴黎大学的"大宪章",而巴黎大学也因此而被看作是最早的作为一种正式建制的大学之一。 中文的"大学理念"一词,是从德语的"die Idee der Universitaet"和英语的"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翻译过来的。这两个词中文也可以译为"大学的观念";之所以通常都译成"大学的理念",可能是因为想以此来强调形成这个说法的文化背景。现代大学制度是在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施莱尔玛赫尔这样的哲学家,以及洪堡、纽曼这样的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之下建立起来的。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有形的文化作品和社会建制是无形的理念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内在的理念,就成了一具僵尸。大学的理念,也就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生命。当然,理念之体现于外总是不完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与特定时期的文化和制度的关系又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一个生长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体系、福利国家制度和经济全球化等等)之中的生命体,因此我们又要重视大学的内在理念和大学的外在功能之间的矛盾。大学的理念与大学的建制的关系、大学的理念与大学的功能的关系、大学的理念或理想与大学的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办好大学都具有关键性意义,而哲学的思考可以对澄清和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但我们要防止把"大学的理念"理解为"高教的理念"。高等教育是现代国家三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中的一个层次,而大学-university-则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University本来就含有"综合性"的意思,甚至可以说"综合性university"的说法是同义反复,而"非综合性university"的说法是自相矛盾。当然,我们不必拘泥于西方人对university的理解;我们可以说,大学-university-在国外是指综合性大学,在中国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因而"大学的理念"在中国就是指"高教的理念"。这当然可以,但我们因此就不仅要明确西方人讲的"大学的理念"与中国人讲的"大学的理念"涉及的并不是同样的对象,而且要考虑,在中国谈论西方人所谈论的那种"大学的理念",也就是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是否仍然有必要。笔者以为,在中国谈论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综合性大学是很有必要的,而这样的大学是不同于其它类型的高等学校的。说这样的话并不是指其它形式的高等学校-特色高校、专科学校、社区学院等等-比综合性大学低人一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以不同的形式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办学效益,因此高低优劣主要是在各自范畴之内区分出来的。比方说,社区学院虽然在办学层次和规模上不如综合性大学,但一所优秀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