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大学是每一个社会的产物,大学理念更是具体社会之下的思想产物。作为社会重要系统的教育系统,大学更是其主要形式,如何去理解大学的理念并使其成为一个大学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了解大学及理念相关概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大学理念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的不同作用,并对大学理念提出几点思考,以供更好的发现大学理念指引大学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大学理念、比较

一、大学理念的含义

1.大学

大学,在费希特看来,大学就是使人的理性、人的文化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教育机构,以让所有人都做到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理解,它是为人类实现完善提供了讨论、研究、创造、提高文化的活动场所。在洪堡看来,首先,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最后,大学是享受国家保护却拥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纽曼曾说,“大学要么指学生而言,要么指学科而言”。[1]认为大学是探索普通学问的地方,是接着来自各地的人的彼此间的交流来沟通和传播思想的地方。

2.理念

关于理念,最早提出并对其进行初步论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在《对话》中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所有事物都有它相应的理念。无数的“理念”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即“理念世界”。[2]

3.大学理念

理念一词的英文是idea,大学理念属于大学教育哲学的范畴,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大学理念应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大学教育本质、功能、规律的最高抽象理论表征。大学理念就是能够指引大学朝向某个学术方向或对大学人才培养进行导航的一种思想或精神实体。

二、大学理念的特点

1.具有理想性,是立足现实,以现实的蓝本为基础,最终超越现实。

2.具有系统性,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本质的阐释

3.具有历史延续性,自身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并在整个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始终遵循这种规律。

4.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

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与中国古代大学理念比较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大学理念自由开放,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捆绑束缚

西方的大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雅典大学是西方奴隶社会最早的大学,是国家或政府教育意志的反映,体现出了大规模、综合性和学术自由的理念,而这些理念成为现代至当代大学理念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古希腊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由学术团体和个人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则体现了办学与教学形式灵活、自由,追求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促进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中国古代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而又有金文可证的高等教育机构,“明人伦”就是当时的大学理念。董仲舒归纳总结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处事规范,使儒家思想从此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占据了正统地位,也使经学及儒家学说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奠定了中国古代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此外,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学理念。也正因为这种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大学的理念由此被捆绑束缚。

2.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大学理念注重专业化,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注重平民化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明确提出雄辩家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是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律师,这一大学理念要求学校应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也体现昆体良大学教育的社会性、开放性理念,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体化理念也是大学理念的重要发展。

在古代中国,夏、商、西周的“大学”都是官办学校,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入学者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孔子开设“私学”,打破了奴隶主上层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局面,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所收学生不分行业和出身,不分地区和族类,不分年龄和季节,

明确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主张。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对我国后世教育影响深远,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平民化。

四、欧洲中世纪与中国近代大学理念比较

1.欧洲中世纪大学理念注重独立自主,近代中国大学理念侧重救国

从历史学上讲,欧洲中世纪一般指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大约一千多年的岁月。中世纪欧洲大学理念有:独立与自主,这是早期大学所坚持的办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决策自主和内部自治;此外,还有通过职业分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职人员和较强的开放性,比如热情接纳异国学子。

近代中国,国人忙于救亡图存,大学理念也具有了时代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严复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以“教育救国”的理念作为北大的理念,强调大学教育应主要学习各科专门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学”,也是拯救中国之道。

2.欧洲中世纪与中国近代大学理念都注重独立、自由、自治

11-13世纪,社会安定、宗教兴盛,商业贸易发展自治城市涌现,市民生活逐渐活跃,为了争取自由、自立和自治,各阶层市民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相应的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行会”,而大学便是在“行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采用了行会管理模式,其中巴黎大学的影响比较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自治和学术自由便成了中世纪大学最基本的两大理念,其中学术自由是指教师自由研究学术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中国近代大学也萌生了独立、自治、自由的思想,其中以蔡元培的思想最为典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追求“完全人格”,提倡“五育”并举,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大学自治”,并致力于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融合形成了蔡元培独具特色的北京大学理念体系。

五、欧洲近代与中国现代大学理念比较

1.欧洲近代大学理念注重人文主义,中国现代大学理念注重结合国情,培养学生品德与能力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大学理念有了新的突破,资产阶级的大学理念开始萌发并称雏形,欧洲许多大学倡导并反映人文主义精神的大学理念。资产阶级革命于17世纪英国爆发,欧美进入近代。康德强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奠定了现代化大学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结合的基础,该时期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其理念核心内容是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统一的这三条办学原则。此外还有“大

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自治”的大学理念。

中国现代大学首先以张伯苓的大学理念为代表,其理念主要有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三育并进,允公允能,教育中国化、民族化,民主办学,校长负责,其中,将允公允能作为南开大学的校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其次,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大学理念有广育之才,诚、勤、求是;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此外,他还试行了师生双向选择的导师制。

六、对当代大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1.大学理念如何与科学技术相同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都不断的受到了冲击,许多电子的教学设施设备,比如电脑、电视、投影仪等不断的进入校园、进入教室,代替了过去的教棍,粉笔,甚至是黑板。那么,大学理念作为大学的风向标如何从我们的校园、教学、管理等方面去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同步,更好使教学的脚步与科技和时代相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2.大学理念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更是如此。在了解社会与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的培养目标也需适时不断调整,包括最为重要的大学课程目标。在微观层面的调整和改变的情况下,大学理念作为宏观指导性的意识理念,在依据国家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在国家教育制度的范围内,在结合大学办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作出怎样的定位和调整来与市场经济更为紧密结合也需深刻思考。

3.大学理念如何与个人发展相协调

大学,其教育活动存在诸多复杂性,因为其对象学生具有复杂性。家长在送自己子女就读大学时存在有一种目标期望,希望通过读大学能实现这种目标期望;学生自己在上大学时也有一种梦想期望,也希望通过读大学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那么,大学理念在指引大学自身发展的同时能不能兼顾学生个人发展,也就是学生就读的大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自己个人发展也存在这样一种指引的作用,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七、结论

在了解哲学家们眼里的大学、理念以及大学理念的基础上,能感受到大学理念对大学存有一种指导、指引,起着风向标这样的一个作用。通过简单对比不同时代,中西方不同的大学理念,可以看到大学理念其实也是具体社会背景之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寄身与大

学之中,并深深的影响着这一时代的受高等教育的人们,甚至更多的人们。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大学理念也在不断随之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具体的不同的社会,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并使大学理念与这些因素更为切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使大学理念真正能发挥它这样一种风向标的作用。那么可以看出,西方的大学理念更多是以一种自由的、开放的、独立的、自由的样态呈现,而中国的大学理念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显得有些保守、传统,尽管,也提出独立、自治。总之,大学理念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徐辉,顾建新译.[英]纽曼:《大学的理想》(节译本).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1:20

[2]颜一著.《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主体论的三个方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3—94

[3]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大学理念与文化》的理解

《大学理念与文化》的理解 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和教育水平的象征,同时也是与世界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条件,也是引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先锋。通过一个学期对大学理念与文化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美国,欧洲,许多名校的大学理念和文化。也了解到了国内许多名校的文化。当然也分析了许多现代大学存在的问题,例如大学中仍然存在严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短短的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确实很多,内容丰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些名校的办学理念,这些理念,确实和国内很多大学存在差距。而且,我认为,正是办学理念的不同,才造成了教育的差距。下面我将从这里主要从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人文环境、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大学理念的了解。 我国大学凭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大学同样也多少滋生出有悖大学本性的,尤其在快速扩张发展下有待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此起彼伏的冲突中,大学的作为与时代和社会之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偏离之势。对大学的反思及对其本质属性的审视,使我们认识到,解决大学的问题,还是该从它是理想主义的精神所在寻找出路。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在大学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如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①离弃了大学的这一基本属性,大学已经不是大学。大学精神无疑是大学的一种独有的价值取向,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不是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就其特点而论,有如青年学者任剑涛所言,大学精神具有相对于政治组织体制而言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自由性,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和传播知识的超脱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的特点。大学精神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而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就是一种与庸俗实用主义相区别的,坚持自己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人类社会的文化希望、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如哲学家赵鑫珊所说: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除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这种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使得大学有一种"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英雄气概。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时的革故鼎新,一是否定了大学的官僚体制的附庸属性和读书一做官一发财的培养目标,确定了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二是批判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明确了大学不是专门学院以及"学"与"术"的区别;三是奠定了学术自由、囊括大家、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他所做的一切,就在于坚持和弘扬一种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反映大学的共性,是所有大学都不能放弃的价值信念。 由此可见,大学对国家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也不可替代,这使大学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抹去哥廷根大学、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的历史,那么德国的科学、艺术、哲学还留下多少?如果现在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现代中国?因此,大学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知识使命和国家的政治前途对立起来,更不能放弃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发展必须负起的责任。牛津大学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在于它在脱离政治三百年后,返回它的古老传统并重新与政治和谐共处。

西方大学理念

问题:西方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经典的大学理念,这些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试对它们做以论述,并结合我国实际,反思我国当下大学存在的问题。 答:纵观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从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大学理念的萌芽,到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到西方近代洪堡对近代大学理念的开拓与完善、纽曼对古典大学理念的坚守、范·海斯的“威斯康星理念”、再到20世纪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理念诠释、赫钦斯对传统及经典大学理念的捍卫、克拉克·克尔对大学理念的当代调和。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有一个不断探索与坚持的过程,而在这其中,可以总结出西方经典大学理念的构成要素和核心观点: 1.大学自治 克拉克主编的《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使用institutional autonomy,其意为“高等院校自治”,内涵包括机构管理、资金控制、教职员聘任、招生、课程和评价六个方面,这代表了学术界的共识。 大学并非天生享有自治的特权,而是办好大学的内在规律使然。《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 21 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大学要健康发展、成长壮大,自治不可或缺。“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人们常说的“普通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等属于同一范畴,是与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相对应的,以启迪人性之健全和谐发展的教育。从中西方都有着通识教育传统,中国的古代的“四书”、“五经”教育,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四艺”、“七艺”的传授;乃至到近现代,这种传统受到科学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挑战,但人们并不能忽视通识教育的意义。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通识教育,是因为通识教育是最能通晓人性之教育,从根本上促进人格健全和谐发展,是培养人们所期望人才之根本。 3.学术自由 西方的学术自由传统自西方大学产生之初就被确立。洪堡系统地对其加以阐述。他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学术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和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因此,国家应为大学的自由与宁静创造条件,而不是让大学直接服从于国家的种种眼前的需要。 “学术自由”既满足了社会人对知识与人类理想追求的需要,也满足了个体的人对人性完满的需要。“学术自由”既实现了人类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和要求,也实现了大学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和目的。有学术自由之风气,方有学者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知识、真理之环境。因而,“学术自由”内涵的建构是大学理念构

世界著名大学校训(中英文对照)

世界著名大学校训 1.Oxford University :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 牛津大学:上帝赐予我们知识。 2.Cambridge University:Here is light asacred and knowledge.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3.University of Edinburgh:The learned can see twice. 爱丁堡大学:智者能看到表象,也能发现内涵。 4.Harvard University: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5.Yale University:Truth and light. 耶鲁大学:真理、光明。 6.Princeton University: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 nations.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7.Columbia University: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启示下我们寻找知识。 8.Dartmouth College:A voic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达特茅斯学院:广漠大地上(对知识)的呼唤。 9.United States Mil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Duty,Honor.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10.University of Michigan:Art,Science,Truth.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关于中外大学校园文化差异的对比 ——英语(师范)11101班李万景 摘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高等教育由于其独特的社会 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文化体系。通过分析、对比我国与欧美高校文化的核心 差异,强调可供我国大学吸收与借鉴的因素和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结合国情,为 我国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校园文化谏言献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 欧美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要进步,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并及时引入鲜活的元素使大学教育工作时刻保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否认的是欧美高校校园文化就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生活的总和。狭义地讲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以德育活动、课内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生活的思想行为表现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产生与学校的产生是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作用。因而建设合理的、科学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又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不同,中外校园文化建设各有特点。欧美国家中美国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体系,兼容并

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中英文对照)

国外著名大学校训(中英对照版) 1、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 2、杜尔大学 Drew University Freely have you received; freely give 自由地接受;自由地给予 3、夏威夷大学 University of Hawaii Above all nations is humanity 人性超越国界/人性超越种族 4、斯坦佛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5、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这句话可追溯于新约圣经的约翰福音第八章32节“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英文是: “And ye (you) sha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King James version)。 6、利哈伊大学 Lehigh University Man, the servant and interpreter of nature 人类是大自然的理解者和仆人或:理解自然;服务自然 7、北达科他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Intelligence, the Basis of Civilization 才智是文明的基础 8、麻省理工学院 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nd and Hand 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这真是工程院校的校训。反映了MIT的创建者的办学理想 - 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有它的实践意义。 9、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rength through Truth 力量借助于真理 10、康涅狄克大学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He who transplants sustains “He who transplants sustains” 也是康州的州训,它反映了当初北美的殖民者的信念:上帝(He) ,把他们从英格兰迁移(transplant) 到北美大陆,会继续帮助他们,供给(sustain) 他们。用一个长句子表达这句话,可以是:“God, who transplants us, sustain us.” Or “God, who the colonists believed had Transplanted them from England to the New World, where he continued to sustain them.”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一.什么是“校训” 所谓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如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就是蒋介石校长制定的,有些是领袖名人的题词,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主席题的。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校训文化是大学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校训往往体现着一所大学的教育思想核心与文化发展灵魂。 校训文化能够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也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从一个大学的校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该校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 二.研究内容 立足于中西方大学校训各自的特点,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探究校训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差别。 三.中外校训略览 1.中国大学校训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师大: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 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 ——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 一引言 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 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 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教

中国高校理念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的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里程,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产生、繁荣与创新,以及建国后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情况,剖析了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的大学理念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大学大学理念演变 随着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理念进行了更多的反思,希望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理念的创新,以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视哲学理念的文化古国,关于大学的理念,我们的先哲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理念思想。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 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大学的另一重要形态。它最早见于唐代,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古代书院其实质就像今天的民办大学。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学术自由的风气。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发展了书院的教育理念。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朱熹在书院教条中指出“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分别阐述了书院自由讲学和自学读书的特点,以及阐述了书院办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和接物之要,体现了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这些传统书院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评析 张岂之1,谢阳举2① (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2.西北大学环境哲学暨比较哲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在西方历史上,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以后,纽曼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二战前后的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关键词:大学理念康德纽曼贾斯珀 中国大学的历史比较短,才100余年。在西方,欧洲中世纪就有大学,后来逐渐向近代大学转变。开始是意大利和法国,随后是英国和德国,至少从20世纪开始,美国后来居上,已建成全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大学不能不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进行一些评析。本文的“大学理念”相当于“大学教育哲学”范畴。 一、康德:大学的理性化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秩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有关内容见《学部冲突》(也可译为《学科之争》)。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第二部分是“哲学部与法律部的冲突”;第三部分是“哲学部与医学部的冲突”。这三个部分完成于不同的时间。作为一位哲学家,康德声称纯粹哲学必须探讨三大难题,即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我应当做什么(道德哲学);我能希望什么(宗教哲学)。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第二个问题,并为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可是从批判理性出发,将性质上如此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解决,显然步履维艰。因此就有“两个康德”,一个是理性的康德,他反对任何虚假独断的教条,他说只有在受必然规律统治的物质世界,人类才能认识自然,纯粹理性不能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另一个是非理性的康德,承认有理性无能为力的精神世界,有不可思议的物自体世界,从道德至善上讲,有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必须要讲灵魂不死,相信意志自由。以上两方面就是冲突、矛盾。 康德至少在1793年就开始关注大学学部的现实冲突。1793年,他在《仅仅理性限度的宗教》一书的第一版前言中简要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同年他在给学生的回信中说,哲学与神学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假象,并对哲学家关于教义神学的所谓“理解”和沉默表示不满,他相信争论总有一天会来临。1794年10月前,70岁的康德完成了《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1795年,有关方面禁止任何教授在大学讲授康德的

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中英对照版)

校训乃一校之魂,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其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 大学不是单纯适应社会的产物,而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担当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校训则是引领大学前进的方向标,良好的校训的确立,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鲜明的体现出他们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而由此形成的校训文化则成为大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东方和西方思想和思维有较大差异,由此导致东西方大学办学理念的不同,西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合理求是、使命引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积极应变、科学取向。东方大学传统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学术责任、与时俱进、止于至善、伦理(人文)取向。因而,体现办学理念的大学校训也就各有偏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英国剑桥大学拉丁文校训引用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而中国科技大学的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校训是一所大学学风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严谨务实,成为各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准则。实事求是,意为:办事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追求真理,是治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求学者追求的崇高理想。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中文翻译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大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认识已有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去创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去认识真理。但追求新的真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可能遭到旧的威或当权者的反对。所以,与真理为友就显得更加可贵。耶鲁大学的校训也同为"光明与真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基本道德素养。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提倡的是"公能"教育,一方面是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这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了给国家服务"如出一辙。 大学校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优良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针政策,甚至是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不同的国家、地区思想文化的差异,造成办学理念的差异,但这些理念不应是相互对立、互不通融的,而应该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

西方教育理念

“西方教育理念”屡次被误读网传哈佛校训不实 2014年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改年”。刚刚开年,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端出“教改大餐”。 在被公开报道的改革举措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具体的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比如旨在均衡教育资源、治理择校难题的北京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大幕开启,东城区率先公布的改革方案被评价为“要逆天”;期末考试,北京、杭州等地的一些小学低年级告别了传统试卷,代之以游戏;浙江今年将有11所高中推行“无班级管理”,试行“走班教学”。 和以往一样,在这些教改行动中不乏“他山之石”,像浙江的“走班教学”,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不讳言其中有欧美高中教育的影子。 一直以来,西方教育都是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模板。这无可厚非,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但这种学习和借鉴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择善而从、择时而动,否则,南橘就可能变成北枳。 但遗憾的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发现,我们对国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误读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误读会误导我们的行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一说法最近广为流传,甚至连某权威大报的官方微博都对此进行了推送,社会舆论更是以此为据,对中国学前教育展开了又一轮批评和抨击。如今,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士经过严谨的调查考证,证明“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完全是不求甚解导致的误读。 这种误读误解国外教育的事例着实不少。被当作励志名言被广泛传播的哈佛校训已经被证实是子虚乌有。被很多家长奉为教子指南的畅销书、号称最早于19世纪在德国出版、后人从哈佛大学的藏书馆里发掘出来的《卡尔维特的教育》,经媒体调查后发现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本人不幸还跟风买了这本书,后来一位在德国生活的同学告诉我,她在德国查

国内高校校风大全及国外高校校训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是北航几代人努力培育的结果。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 “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 2.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3.清华:“行胜于言” 4.中国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5.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忠诚、求实、勤奋、创新 7.南开大学:爱国、敬业、创新、乐群 8.天津大学:严谨治学 9.北京邮电大学: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10吉林警察学院:和谐进取、求实奉献 11内蒙古大学:团结、严谨、求实、奋进 12山西大学:勤奋严谨、信实创新 13中北大学:“致知于行”,指如何做事、做学问。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儒效》)。“知”,指读书学习,延伸为博学广知;“行”,指实践、身体力行,延伸为不断实践创新;“致知于行”意喻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同时,“致知于行”为成人、成材之渐进、逻辑过程,符合大学教育的客观规律。 14中国刑警学院:忠诚、求是、团结、奋进 15复旦大学: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16浙江大学: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17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18信阳师范学院: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19河南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朴实 20河南警察学院:以中原治安为己任 21河南师范大学:明德正学倡和出新 22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23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24石河子大学:团结务实求真创新 25四川大学:严谨、勤奋、求是、创新

大学选修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宿舍文化比较

中西方宿舍文化比较论文 我这次研究的题目是《中西方宿舍文化差异》,做这次研究前我查看了中国知识网上的相关文章,和查阅了相关方面的资料,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后才开始着手做这次作业的。所以在开始写之前,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整理,随之深入,就越对这题目更感兴趣,因为这次研究的题目与我们息息相关,贴近我的生活,并且我能参与其中,这让我投入了全部的精神来做,并且乐在其中。 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成因。它具有自主性,广泛性和不成熟性四个基本特征。由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国大部分大学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宿舍的建设和管理。 由于这种体制的束缚,让我对国外的大学宿舍充满了好奇。我在中国知识网上读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新西兰大学与中国大学之间的区别》。上面写道,由于国情不同的原因,新西兰的大学基本上是不负责住宿的,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学校没有宿舍楼,学校有宿舍且配套设施齐全,包括餐厅,娱乐室,电视房等设施,但是他们的宿舍不能容下所有学生,宿舍楼的经营管理更像一个自负盈亏的实体,一般要住学校宿舍价钱都是相当不菲,而且住校需要与校方签约,要住就得保证住上一年,所以那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校外自己租房子住,这样不但经济合算而且自由。 相较而言,中国的大学宿舍就更为规范,简单和经济,但同样丰富多彩。大到学校开展的“星级宿舍”,“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以宿舍

为参加单位的各种竞赛等,小到宿舍的布置,宿舍的中心话题,宿舍的人际关系乃至宿舍成员的着装等,无不追求这文化主流,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加之随着电脑,电视和游戏机等现代化的媒体工具的进入,让学生的宿舍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相对于上课的大教室,我觉得宿舍生活更能代表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时强烈的班集体概念,到大学时班级意识就弱得多了,甚至可能四年了同班之间还没一起出去玩过,而宿舍这个小团体就热闹多了,大家一起聊天,看电视剧,或是一起翘课呆在宿舍里,什么也不干,就是这么呆着,也是很值得回忆的。你评价宿舍生活糜烂也好,不思进取也好,但这就是属于我们大学生这一特有团体的,他记录下了我们的燥气,不成熟,我们曾在这一方小天地中一起彻夜长谈过,说到激动处,我们叫嚣过,我们也哭过,宣泄出我们过于燥热的青春。我还在这生活着,并在亲身体验着什么是宿舍文化,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创造这种文化。他像所有文化一样需要传承,我们踏进宿舍问口的第一天,就好像从学长学姐手中接过了这根接力棒,直到我们离开了这里,再把这特殊的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学弟学妹们,由他们演绎接下来的一幕幕。 在我的观点看来,中西方宿舍文化的差异就在于热闹与否。西方大多宿舍是一人一间,多些自由,但按中国俗话说是少了点人气儿,不热闹。其实这也是大文化下所产生的区别,中国人自古爱热闹,所以这文化也就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我们不能评判孰好孰坏,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必按照既定章法走。 在这次小范围的调查中,很多人都在说喜欢住俩个人的宿舍,这让我没

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

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 提要:"大学的理念"不同于"高教的理念",也不同于"办大学的理念"。大致来说,可以把"大学的理念"分为三种类型:英国式的、德国式的和美国式的,三者的核心内容分别是教研并重、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本文拟概括这三种类型的大学理念,讨论它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相关性,并论证这样一个观点:不仅美国"赠地学院传统",而且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和英国纽曼的大学理念,也可以看作与大学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学,理念,教研并重,校园生活,社会服务 "大学的理念"一词在国人近年来对高校改革的讨论中,屡有所闻。本文先界定"大学理念",然后概括高教史上影响巨大的三种大学理念,并讨论它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相关性。 一.什么是"大学的理念"? 中文的"大学"一词是对于拉丁文的universitas的翻译,其最初的含义是"学生公会"或"教师公会"。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最初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的甚至是自发的:众多学生聚集在城市,聘请教授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组织成民间社团,也就是所谓universitas。13世纪初的巴黎是这种意义上的universitas的集中地。1231年,教皇发布敕书《学问之母》,承认大学有权制定它自己的规章、规则、课程设置和标准学位,被认为是巴黎大学的"大宪章",而巴黎大学也因此而被看作是最早的作为一种正式建制的大学之一。 中文的"大学理念"一词,是从德语的"die Idee der Universitaet"和英语的"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翻译过来的。这两个词中文也可以译为"大学的观念";之所以通常都译成"大学的理念",可能是因为想以此来强调形成这个说法的文化背景。现代大学制度是在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施莱尔玛赫尔这样的哲学家,以及洪堡、纽曼这样的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之下建立起来的。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有形的文化作品和社会建制是无形的理念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内在的理念,就成了一具僵尸。大学的理念,也就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生命。当然,理念之体现于外总是不完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与特定时期的文化和制度的关系又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一个生长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体系、福利国家制度和经济全球化等等)之中的生命体,因此我们又要重视大学的内在理念和大学的外在功能之间的矛盾。大学的理念与大学的建制的关系、大学的理念与大学的功能的关系、大学的理念或理想与大学的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办好大学都具有关键性意义,而哲学的思考可以对澄清和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但我们要防止把"大学的理念"理解为"高教的理念"。高等教育是现代国家三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中的一个层次,而大学-university-则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University本来就含有"综合性"的意思,甚至可以说"综合性university"的说法是同义反复,而"非综合性university"的说法是自相矛盾。当然,我们不必拘泥于西方人对university的理解;我们可以说,大学-university-在国外是指综合性大学,在中国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因而"大学的理念"在中国就是指"高教的理念"。这当然可以,但我们因此就不仅要明确西方人讲的"大学的理念"与中国人讲的"大学的理念"涉及的并不是同样的对象,而且要考虑,在中国谈论西方人所谈论的那种"大学的理念",也就是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是否仍然有必要。笔者以为,在中国谈论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综合性大学是很有必要的,而这样的大学是不同于其它类型的高等学校的。说这样的话并不是指其它形式的高等学校-特色高校、专科学校、社区学院等等-比综合性大学低人一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以不同的形式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办学效益,因此高低优劣主要是在各自范畴之内区分出来的。比方说,社区学院虽然在办学层次和规模上不如综合性大学,但一所优秀的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8页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引言 一定的价值观念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也是民族文化的折射。中西价值观念因其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根据地域文化的基本特性,人们通常将其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有人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特性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内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中国文化是重情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文化;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中国文化重伦理精神,西方文化重宗教精神;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中国文化重直觉体悟,西方文化重逻辑分析等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西方价值观念涌入中国,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2.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历史起源 价值观念,是有关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思想和意识的组合。作为系统学说的价值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是在系统的价值观念形成之前的价值概念,早就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

2.1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中国哲学很少直接探讨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和结构,价值的概念以及逻辑学方法论等问题。它主要研究社会伦理问题和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因此,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狭义上的价值理论。但是在探讨个人的德行修养和行为准则时,围绕着义利之争,理欲之辩和功志之别的大讨论,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儒家的孔子和孟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提出“克己复礼为人”,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传统以佛为大慈大悲的至上仁者,后来的人们将“仁”理解为同情,平和,友爱,仁慈。 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没有关于价值的直接论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中,发现中国传统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以儒家的“礼”和法家的“法” 相结合的礼法价值观。这种儒家法律价值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德治”为社会基础,以父系为核心的宗法家族组织,及其理论总结的“礼治”为统治社会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所谓“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人治”思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君主专制的国家政权形式。显然,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德治”为道德基础和理论渊源;以“礼治”为思想灵魂和行为规范,以“人治”为表现形式和落脚点的全面融合。它是形式上的“家国同构”与思想上的“礼法文化”以及价值上的“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2.2 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西方,价值理论的探讨,是和哲学上的本体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

我对大学理念的认识

我对大学理念的认识 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 是对大学的价值判断。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涵盖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 大学的理念是广博而深厚的,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大学都秉承相同的理念。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办学传统, 理应具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办学理念必须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担负起传承文明的责任; 二是要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 三是要担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大学理念是一个神圣的话题, 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有时候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同时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一个神圣的话题,就在于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机构, 是一个精神的家园。人们曾经把大学比作“象牙塔” ,因为“象牙塔”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理想寄托。以至于西方早期大学的选址和建筑风格,都深深印刻着“象牙塔”的痕迹, 牛津、剑桥等大学远离中心城市和古城堡式的建筑风格, 就是“象牙塔情结”的真实写照。曾几何时, 大学走进“象牙塔” , 就好像走进了“神圣” ;大学维护“象牙塔” , 就好像在维护着神圣;大学走出了“象牙塔” , 就好像走下了“神坛”。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是因为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是知识精英汇聚的场所, 大学是知识精英的家园和归宿。大学理念曾经是知识精英的“独有话语” , 是知识精英对真理追求的一

种不可侵犯的“特权” , 并隐含着深刻的道德和精神的内涵, 乃至于献出生命的含义。“自由之意志, 独立之精神” , 既是学者从事学术应有的一种品格, 也是大学理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故容不得任何的虚伪和功利。真理是严肃的, 学术是严肃的,大学理念更是严肃的。在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对大学的“高山仰止” , 其实是对知识精英的学术活动及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一种“崇拜”。因此, 大学理念就不仅仅是大学生存中的一部分, 更是知识精英群体——学者生命中的一部分。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就在于大学理念的“繁荣” , 往往隐含着一个信息, 那就是大学理念一定是出现了某种缺失。对大学理念的探讨往往建立在某种危机意识的基础之上, 伴随着对大学发展的一种忧虑, 预示着对过去大学理念的“否定和重建”。可以说, 任何新的大学理念的提出, 都折射着大学危机的影子。产生大学理念的时代, 也就是大学的转折和危机的时代;大学的转折和危机的时代, 也是大学理念危机的时代。大学本应该是“没有杂草的花园” , 人们试图通过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表达, 重新唤起对大学的精神关怀———大学为何而存在? 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就在于大学是永恒的, 大学是各种社会组织中最为稳定的机构之一。大学的永恒, 造就了大学理念的永恒;这种永恒, 使得大学的组织体系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内在逻辑”。在大学的延续中, 大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始终支撑着大学的发展, 并成为一种特有的组织精神和文化。大学的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