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应羞笠螳垒盎痘数量堑国内窆E盈窒迸基筮!塑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卢芳刘树民杨婷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帕金森病

[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09)09?1171.,0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

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

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形成,

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及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该

病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

受损。PD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严重限制病人的活动能力及影

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病人生存期

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而死于肺炎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有研究表明与遗传、环境因

素、感染、衰老、氧化应激、过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经生长因子

缺乏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PD至今仍无有

效的治疗措施。

1PD的发病机制

1.1DA、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失衡学说DA为纹状

体内的抑制性递质,ACh为兴奋性递质,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

平衡状态。患PD时,黑质的DA神经元变性、脱落及黑质-纹状

体系统神经通路的神经纤维变性,导致DA显著减少,而ACh

含量却无明显变化,DA的抑制作用降低,ACh的兴奋作用相对

增强,两者动态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出现PD的症状B’。

1.2线粒体功能障碍PD患者普遍存在着线粒体复合物I

活性下降,活性氧(ROS)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泵功能下

降,膜电压降低和渗透性通道开放,从而触发凋亡过程。线粒

体复合物I缺失可导致氧化应激和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

死亡的易感性po。

1.3氧化应激与脑内其他部位相比,黑质致密部暴露于较

高水平的氧化应激状态,原冈有:①DA的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

的自由基;②DA自身氧化形成的神经黑色索中含大量的铁离

子,这种还原型铁离子可与DA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反应生

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黑质神经元凋

亡。正常情况下,DA毒性产生的过氧化氧被还原璎谷胱甘肽

清除,故不会造成危害。但在PD病人残存的DA神经元中,可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6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JC200705);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

研资助项目(1153h18)

通讯作者:刘树民(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

临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第一作者:卢芳(1979一),女,博士,主要从事中药临床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117l?

能因代偿作用,使得DA的毒性加速,或单胺氧化酶(MAO)一B

(降解DA生成H:02)活性增高,或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导致

H:0:不能有效清除,并与还原型铁离子通过Fenton反应,生成

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氧化应

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I。另一方面,线粒

体复合物I的抑制导致更多自由基的生成。这构成了目前PD

发病机制中最为多数学者认同的学说。

1.4谷氨酸的毒性作用在PD中,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机制如下:①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N?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

(NMDA)型受体受谷氨酸激活后,导致大量的细胞外ca+内

流,胞内Ca+大量增加,激活Ca+依赖性蛋白酶,导致神经元坏

死和/或凋亡。②谷氨酸可激发线粒体自由基的生成,引起线

粒体功能障碍,这种毒性作用与NMDA受体无关。谷氨酸的神

经毒性作用与PD发生之间的关系渐被重视。目前应用NMDA

受体拮抗剂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治疗PD也是PD研究的热点

之一[”。

1.5免疫炎性机制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

与了PD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PD患者血液和脑脊

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其脑脊液可引起体外培养的DA能神

经元的死亡,同时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细鲺因子和C一

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发生改变。因此,目前免疫炎症机制已成

为PD发病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

1.6细胞凋亡学说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养缺乏、

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PD患者黑质细胞凋亡

的可能原因:①线粒体功能缺陷与氧化应激;②细胞色素C:细

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的启动中作为凋亡起始因子,起着重要作

用;③凋亡诱导因子:它是一种57kD的双功能黄索蛋白,除具

有电子供体/受体功能外,还可独立作用于核染色质,具有促凋

亡作用。④金属离子:研究显示中脑黑质含色素的神经元具有

蓄积金属元素的特性,此部位多种金属元素的蓄积已被证实有

促黑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有锰离子、ca“、铁离子、镁离子等。

(DCaspase:它是一种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已经证

实Caspase的激活都发生在细胞凋亡之前,属于凋亡起始因子。

被活化的Caspase蛋白酶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下游的

Caspase效应分子,最后水解一系列底物,造成DNA降解,进入

细胞凋亡的最终通路。⑥受细胞内多种基因调节物影响.主要

是bcl-2家族(C—mye,C—los,C-jun,ICE,p53,Fas等)t5,6]。

1.7转运体失调学说转运体失调学说能解释DA能神经元

选择性缺失的机制。对DA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能产生万方数据

?1172?

实验性PD的毒物如6一羟基多巴胺(6-OHDA)、I-甲基4一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代谢产物MPP+的研究已集中在DA能神经元两种表达的转运体上。神经元细胞膜上DA转运体(DAT)可将外源性毒物MPTP等运到细胞质内,并在此合成MPP+,而DA无需DAT就可进入细胞质内,并被氧化产生高活性的苯醌和过氧化基团等有毒物质,提示DA可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这一点与MPTP的毒性作用不同。

1.8遗传因素及基因因素近年来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相继发现了d一触核蛋白(a—synuelein)、Parkin、UCH—Ll等致病基因。d.synuelein、UCH—L,基因见于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PD;而Parkin基因见于常染色体隐性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在北欧犹太人及北非人种中,LRRK2(1eucine-richrepeatkinase2gene)中除了G2019S突变外,3个氨基酸置换物(R1441C,R1441G,andR1441H)基因突变已经被证实是PD的重要原因哺1。

1.9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PD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2PD的治疗

2.1左旋多巴及其复方制剂左旋多巴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PD治疗药物,被誉为PD药物治疗的“金标准”。左旋多巴作为DA合成前体。通过主动转运并转化成DA进入脑内补偿缺少的DA而发挥替代治疗作用,使运动行为恢复正常。由于左旋多巴易被外周脱羧酶分解而致作用下降,故加用外周脱羧酶抑制药如卡比多巴、苄丝肼等制成复方制剂,临床常用的有美多巴、森那特。金刚烷胺为DA增强药,能阻止突触前膜对DA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DA—J。

2.2DA受体激动剂DA受体激动剂可直接刺激纹状体上的DA受体,治疗对左旋多巴治疗效果差的病人。此类药大多为麦角类衍生物,包括溴隐亭、培高立特(协良行)、仪.双氢麦角隐亭A(克瑞帕)、麦角乙脲、卡麦角林等。非麦角类合成DA受体激动药,如吡贝地尔、普拉克索、罗匹尼洛等亦属于DA受体激动药。腺苷酸A2A阻滞剂可产生与DA的D:受体相似的作用,认为可以用于治疗PD。日本还研制了KW-6002【l…。

2.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B)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I)司来吉林(商品名:思吉宁)可阻止儿茶酚胺的降解,以延长外源性及内源性DA的作用时间,增加左旋多巴的疗效,减少左旋多巴用量及延长给药l’日】隔时间,并可减弱左旋多巴引起的“开.关”现象。此类药还有雷沙吉兰和拉扎贝胺。COMT能够降解左旋多巴及DA,因此COMTI可延长左旋多巴的作用时间,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不影响疗效,如托卡朋。

2.4抗胆碱药抑制ACh的作用,相应提高另一种神经递质DA的效应而缓解症状。苯海索适用于轻症及不能耐受左旋多巴的PD患者。还有丙环定(开马君)、苯扎托品、吡哌立登等。2.5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谷氨酸能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是PD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抑制谷氨酸释放或相应受体(特别是NMDA受体)的化合物,越来越受到关注。NMDA拮抗药能阻断MPTP引起的兴奋性毒性,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如立马醋胺,是一种非竞争性NMDA拮抗药;谷氨酸拮抗药,如拉莫三嗪、美金刚、布地平,拮抗NMDA的作用微弱¨…。一种用于痴呆治疗的非竞争性NMDA拮抗剂美金刚,现认为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PD的药物。由于谷氨酸受体的过度兴奋和伴随的钙离子的内流能被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靶离子通道/受体拮抗剂阻断,因此有人据此提出一类新的对离子通道/受体有精确亚型选择性的物质肽毒素,可能成为广泛用于神经保护的有潜力的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

2.6神经元保护性治疗DA能神经元变性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钙超载、线粒体功能异常、生物膜损害及凋亡等。神经元保护性治疗的切入点在于早期切断损伤环路,阻止神经元的变性凋亡及病情的恶化,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具体有:①自由基清除剂,有谷胱甘肽、银杏叶制剂、VitA、VitC、VitE和SOD等¨“。②MAO.B抑制药。③DA受体激动剂。④兴奋性氨基酸抑制剂。⑤铁螯合剂¨“。⑥神经节苷脂类药物。⑦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尚在研究阶段。⑧烟碱受体激动剂。⑨细胞膜稳定剂和非甾体类等抗炎药:前者有13-73122、Et—18-och(3)和胞二磷胆碱,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包括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另一类抗炎药物在实验模型中证明有保护作用的是米诺环素。⑩纳络酮是一种类吗啡样多肽受体拮抗剂,其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和超氧化物的产生能保护DA神经元抗脂多糖(LPS)诱导的炎症损害。另外,美沙芬作为一种右旋结构抗咳嗽药物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产生,减少LPS诱导的鼠DA神经元变性¨“。⑩NO合酶抑制剂、17-仅一雌二醇、钙离子拮抗剂。⑩还有锰剂、镁剂、腺苷受体拮抗剂、胰岛素及利用给予反义寡核苷酸竞争受体mRNA技术等均通过不同途径发挥作用¨“。⑩免疫抑制剂亲免素配体的神经保护:一些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A和FK-506有神经保护作用,二者均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不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亲免素配体受到更多关注,如FK-506的派生物FKBPl2和GPll046等均能显著对抗6-OHDA对DA能神经元的毒性,保护神经元并能促进神经元突触的生长和再生,其机制主要激活神经还原璎谷胱甘肽合成酶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同时有激活神经营养因子和抗凋亡作用。亲免素配体能透过血脑屏障,13服吸收良好,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神经保护剂之一¨…。@肌酸和肌酸循环的保护作用。Matthews等…’研究发现。实验动物中,肌酸和肌酸循环减弱了MPTP的神经毒性。MPTP通过MAO.B转变为MPP+,阻断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由肌酸或肌酸磷酸根提供),增加磷酸肌酸(Pcr)或磷酸肌酸循环(PCcr)可缓冲ATP的缺乏,从而提供神经保护作用。在小鼠中,肌酸保护其免于MPTP诱导的酪氨酸羟化酶的减少。肌酸或肌酸循环可对抗MPTP诱导的DA的衰减而产生显著的保护作用¨”。@饮食中微量元素硒对去氧麻黄碱诱导的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Kim等¨引通过研究显示足最硒组黑质纹状体的DA降低的水平显著低于缺硒组,足量硒组Cu、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的水平显著高于缺硒组,推测抗氧化

万方数据

刺.硒对去氧麻黄碱诱导的神经毒性有保护作用。另外,蛋白酶体抑制剂对DA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细胞凋亡,但确切机制有待于进~步的研究。

2.7抗凋亡治疗抗凋亡治疗可从3个方面进行:①减少其诱发因素、清除活性氧和减弱氧化应激;②从基因水平上针对DA凋亡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进行干预,如增加bcl-2的表达量,减少bax、p53、c-jun的表达,纠正线粒体复合物I缺陷;③在效应阶段阻止Caspase的激活与释放等¨”。

2.8基因转移及细胞移植性治疗PD是最适合进行基因治疗及细胞移植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使用具有DA能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蛋白基因,通过基因转移体外细胞后进行脑内移植或通过质粒及病毒载体直接转染在黑质纹状体区细胞,表达神经保护性蛋白质,发挥保护神经元免受特异性毒性物质损伤的作用。如GDNF基因、谷氨酸脱氢酶基因(GAD)、Parkin基因的保护性治疗研究¨们。

2.9丘脑毁损、脑深部电刺激术(DBS)、EMCS及经颅磁力刺激(rTMS)治疗丘脑毁损可以减轻6一OHDA引起的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使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动物旋转行为改善。苍白球及丘脑毁损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一度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但由于其副作用逐渐被DBS取代。DBS就是在PD患者丘脑、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等脑深部植入微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下调DA能神经元的兴奋性,可以显著改善PD患者的震颤和肌肉强直等运动障碍症状㈣】。以深部脑刺激术为代表的神经外科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代替药物的治疗方法。但这种方法仅对<70岁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最近.BenvenutiB¨等通过临床小样本的研究显示,应用硬膜外运动皮层刺激(EMCS)方法治疗一位68岁的女性患者,通过UPDRS评分,病人症状改善了35%。EMCS作为一种非损伤的外科疗法尤其可以适合老年病人,而且脑萎缩、认知障碍、精神症状不再是绝对的禁忌。如果经过大样本的证实之后,此方法有望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可代替DBS的治疗方法,有效控制PD人的运动障碍。另外,经过背外侧额前皮质的反复的rTMS在改善PD入的情绪低落方面有效,但对运动障碍没有改善作用㈣J。

2.10非药物治疗Fox等旧’经过15年的研究发现,PD病人通过发声训练,控制声音及重新校准自身对音量的感受是治疗其语言障碍的根本元素。通过训练不仅可改善发音,还对面部表情及吞咽障碍有效,这表明一项治疗目标的改善可以有交叉系统改善的效果,同时还表明神经的可塑性,为I临床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讨论

总之,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存在着诸多学说,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根据众多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是PD发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其诱发因素,氧化应激过度、免疫异常、线粒体功能缺陷是其过程,黑质DA能神经细胞凋亡是其结果Ⅲ。。原发性PD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治疗尚无根治性方法。60年代开始的左旋多巴替代疗法到目前为止一直是治疗PD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

?1173?

状,但不能减慢疾病的进程,且随着长期应用副作用日趋严重。新近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类药物不仅无法阻止黑质DA能神经元的积蓄变形,反而促进其程序化死亡。MAOI.B和COMTI在临床与左旋多巴配合使用,以增强左旋多巴疗效,减少左旋多巴用量及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弱左旋多巴引起的“开.关”现象。抗月黾碱药作为左旋多巴的替代品,适用于轻症及不能耐受左旋多巴的PD患者。近些年神经元保护剂受到广泛重视,但许多尚处在研究阶段,PD神经元死亡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与多种致病因素相关,且互为因果,目前的神经元保护剂效果不佳。因此,亟待研制一种或几种更为有效的神经元保护剂;由于目前单一的神经元保护剂治疗PD效果不佳,可采取多种神经元保护剂联合治疗,使神经元保护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抗凋亡治疗成为PD治疗的新热点,但还处于实验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措施将成为临床治疗手段,为PD的治疗提供美好的前景¨”。有人提出PD的基因治疗极具潜力,但因无理想的载体细胞,同种移植存在排斥反应和基因操作困难,目前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人类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为神经移植开辟了新的方向,有人提出用中药干预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移植的设想,还有待于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定向手术是治疗PD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视野缺损、偏瘫等,手术创伤引发的吞咽困难、嗜睡、癫痫、脑出血等并发症问题不容忽视。80年代开始的胎脑黑质移植、细胞移植都尚处于研究阶段。国外90年代初开始,我国从1998年应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缓解率,减少副作用,但也存在严格的适应症,费用昂贵,远期疗效尚难下结论。对其药物及外科手术等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PD的临床症状,但仍无法根治,在临床及实验中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早日解决患者的痛苦。

4参考文献

I张冬齐,徐江平.抗氧化剂对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进展[J].医学综述,2006;12(2):113_4.

2顾兵,张颖冬。胡刚.帕金森病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近况实用[J].老年医学,2003;17(2):99—101.

3王岚,孙圣刚.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6):365-8.?

4陈生弟.帕金森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7;24(5):243-7.

5张元鹏,张冠中,李新钢.细胞凋亡与帕金森病[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4):379-80.

6李战辉.帕金森病与细胞凋亡的新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2(2):147-50.

7叶民,董海蓉。丁新生.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1):57名.

8DengH,LeW,GuoY,eta1.GenetieanalysisofLRRK2mutationsinpa-tientswitIIParkinsondisease[J].JNeuralSci,2006;251(1-2):102-6.9孙斌,罗毅.帕金森病的现代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05;24(2):85-90.

10陈颖,左明新.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治疗进展[J].首都医药,2006:加一1.

1JlRajendraW,AtmugamA。JeyaseelanILNetrroprolectionandpeptide

万方数据

?1174?

toxins[J】.BrainResRev,2004;45(2):125-41.

12王健.氧化应激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8):327-33.

13周宇,谢俊霞.帕金森病与氧化应激[J].生理科学进展,1999;

30(2):169-72.

14李玮,曹学兵.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与神经元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2;22(4):145-8.15任士卿,王彦永,王铭维.免疫炎症反应与帕金森病的抗炎治疗[J].临床荟萃。2004;19(21):1212-4.

16田有勇.帕金森病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5;32(2):113-6.

17MatthewsRT,FerranteRJ,KlivenyiP,eta/.CreatineandeycloereatineattenuateMPTPneumtoxieity(J1。ExpNeural,1999;157(1):142-9.

18KimHC,JhooWK,ChoiDY,矗以Protectionofmethamphetamineni—grotfiataltoxicitybydietaryselenium[J].BrainRes,1999;851(1-2):76.86.

19孙涛.帕金森病与细胞凋亡[J].实用老年医学,2001;15(1):46-7.

补体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主亘耋堡堂盘查!螋生§旦笠垫鲞

加褚玉霞,汪静.帕金森病研究进展分析(J).医学综述,2005;12(18):1112-3.

21BenvenufiE,CecehiF.ColombiniA。da/.Extmduralmotoreort∞t8timu.

1ation船amethodtotreatadvancedParkinson’8disease:neqc7

perspectivesingeriatricmedicine[J].AgifIgClinExpRes,2006;18(4):347-8.

22DelOlmoMF,Bdlo0。CudeiroJ.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o-ver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inParkinson’sdisease[J3.ClinNeuro-physiol,2007;118(1):131-9.

2,3FoxCM,RamigIX),CiuceiMR,eta/.ThescienceandpracticeofLS—VT/LOUD:neuralplasticity—principledapproachtotreatingindividualswithparkin∞ndiseaseandotherneurologicaldisorders(J].SeminSpeechLang,2006;27(4):283-99.

24郝斌,周晓平.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7):525-7.

[2007-06-29收稿2007—12-24修回]

(编辑张铭)

马西文常志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干部医疗科,北京100730)

(关键词】糖尿病;补体

【中圈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09)094174-04

糖尿病(DM)血管病变是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补体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在机体抗感染、免疫调节和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o,补体系统参与了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补体与DM血管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1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30余种血清和膜蛋白组成,包括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和补体调节蛋白。补体活化有三条途径: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Iq启动)、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三条途径活化后最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即C5b-9。C5b-9插入细胞膜,改变胞内渗透压,导致细胞肿胀和溶解。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裂解片断,如C3a、C5a具有很强趋化性,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白细胞的活化;C3b和iC3b具有调理作用,与细菌、免疫复合物或其他异物结合后促进吞噬细胞的识别、转运和吞噬。

补体活化后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攻击的同

通讯作者:常志文(1946一),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病学研究。

第一作者:马西文(1971一),女,在读博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糖尿病血管病并发症。时,对自身组织也有潜在的损伤作用。机体通过表达补体调节蛋白来防止补体的自身损害。补体调节蛋白分为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有cl抑制因子(CI.INH)、CAb结合蛋白(C4bp)、H因子、I因子、蛋白s和sp40。膜结合补体调节蛋白包括补体受体l(CRI;CD35)、膜辅蛋白(MCP;CD46)、衰变加速因子(DAF;CD55)和保护素(CD59)等。

2补体参与DM大血管病变的证据

DM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出2—4倍,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也高出3倍¨J。DM大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心、脑和外周大血管,主要表现是动脉粥样硬化(AS)。目前认为,AS是一种慢性炎症¨1,自身免疫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人As病变处沉积有补体成分(C1q、C3、CA、C9)、补体活化成分(C3a、C3c、C3d、C5b-9)、补体受体(C3aR、C5aR)和补体调节蛋白(蛋白s、CD55、CRI、CR3、c4bp)。在人As病变的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均有C5b-9沉积,沉积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哺j。有关补体与AS关系的临床研究多集中在补体成分及补体活化成分。在重度AS病变患者体内C3、C4水平明显升高,且c3、C4水平与AS的发生相关¨’。统计分析表明,血清c3水乎对心肌梗死及女性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作用¨’,而血清C4水平则是男性心血管病患者未来发生中风的独立预测因素∽’。与正常对照组和DM无并发症组相比,DM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浆C3d水平明显升高¨01,

万方数据

帕金森病模型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帕金森病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邓兴力, 刘如恩, 雷德强, 冯忠堂, DENG Xing-li, LIU Ru-en, LEI De-qiang,FENG Zhong-tang 作者单位:邓兴力,冯忠堂,DENG Xing-li,FENG Zhong-tang(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昆明,650032), 刘如恩,LIU Ru-en(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29), 雷德强,LEI De- qiang(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武汉,430022) 刊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8(7)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4条) 1.Jackson-Lewis V;Smeyne BJ MPTP and SNpc DA neuronal vulnerability:role of dopamine,superoxide and nitric oxide in neurotoxicity[外文期刊] 2005(03) 2.Fernagut PO;Chesselet MF Alpha-synuclein and transgenic mouse models[外文期刊] 2004(02) 3.Whitworth AJ;Wes PD;Pallanck LJ Drosophila models pioneer a new approach to drug discovery for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6(3-4) 4.Fahn S;Sulzer D Neurodegeneration and neuroprotec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2004(01) 5.Kitamura Y;Kakimura J;Taniguchi T Protective effect of talipexole on MPTP treated planarian,a unique parkinsonian worm model[外文期刊] 1998(01) 6.Watanabe Y;Himeda T;Araki T Mechanisms of MPTP toxic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05(0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6824689.html,ngston JW;Ballard P;Tetrud JW Chronic parkinsonism in humans due to a product of meperidine-analog synthesis[外文期刊] 1983(4587) 8.Litvan I;Halliday G;Hallett M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 diseas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期刊论文]-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07(04) 9.Lester J;Otero-Siliceo 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genetics 2006(05) 10.Logroscino G The role of early life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 Parkinson disease:what is the evidence[外文期刊] 2005(09) 11.Allam MF;Del Castillo AS;Navajas RF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factors:genetic,environmental,or both[外文期刊] 2005(02) 12.Fornai F;Lenzi P;Gesi M Recent knowledge on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Lewy bodies discloses futur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3(03) 13.Saunders-Pullman R Estrogens and Parkinson disease:neuroprotective,symptomatic,neither,or both 2003(01) 14.Jellinger KA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02(62) 15.Burn DJ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what's in a Lewy body 2006(70) 16.Hurley MJ;Jenner P What has been learnt from study of dopamine recepto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06(03) 17.Vernier P;Moret F;Callier S The degeneration of dopamine neur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insights from embry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striatocortical system[外文期刊] 2004(dec)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 1.3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艿接跋欤 贾律窬 赴 湫浴⑺劳觥R虼?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鉴别诊断: 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代而消失。 动静脉瘘(主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常有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增粗的眼上静脉增强尤为明显,一般容易鉴别,如在CT 上鉴别困难,可行DSA 确诊。 转移瘤:眼外肌有时可发生转移瘤,表现为眼外肌呈结节状增粗并可突入眶内脂肪内,如果表现不典型,鉴别困难,可行活检鉴别。 淋巴瘤: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一般上直肌或提上睑肌较易受累,此肿瘤与炎性假瘤在影像上较难鉴别,活检有助于鉴别。 【影像学】 CT 和MRI 均能较好地显示增粗的眼外肌,但在MRI 上很容易获得理想的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显示上直肌和下直肌优于CT ,而且根据MRI 信号可区分病变是炎性期还是纤维化期,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更大。 2 、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 主要为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及细胞破碎、色素颗粒游离;细胞内出现玻璃体样同心样包涵体(Lewy小体)(见图1);包涵体也见于兰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缝核、交感节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纤维增生。黑质神经元细胞内铁含量增高,也主要在黑质致密部,即神经元变性、坏死的部位。帕金森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见图1 3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 3.1 发病年龄:中老年隐袭性发病, ≥50 岁占总患病人数的90 %。 3.2 首发症状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首发症状依次为:震颤

帕金森病中西医诊断标准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 病名诊断 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相当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 1)主症: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 2)兼症;表情呆板,头胸前倾,言语謇涩,上肢协调不能,皮脂外溢,口角流挺,智力减退或精神碍障,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3)发病年龄在5 5岁以上。 4)发病诱因:可有明显诱因,如感受外邪,中毒或脑部病变,也可无诱因。 5)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 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慢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结合年龄、诱因等特点可确诊为老年颤证。 2.西医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2006年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 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1)肌肉僵直;(2)静止性震颤4一6 Hz;(3)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二)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 1.单侧起病; 2.静止性震颤; 3.逐渐进展; 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 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一100%)

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 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 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三)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 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 2.反复的脑损伤史; 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 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 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 6. 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 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 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 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 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 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诊断:首先是症状诊断(运动或非运动),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症(Parkinso nism)及其可能的原因,然后考虑是否符合帕金森病及其严重度。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属于“颤证”、“振掉”等。西医治疗本病虽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但治疗方法单一,且副作用多。祖国传统医学对颤证的认识自古有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疗效显著,且可延缓病情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帕金森的治疗近况总结归纳,为中医对帕金森的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帕金森病;颤证;中医 帕金森病(PD)又称为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为主要的病理改变。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稍大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1]。其病情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称本病为“颤证”、“颤震”、“振掉”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描述,古代医家对治疗本疾患有着独到的经验,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多与肺、肝、脾、肾相关[2]。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近年来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延缓病情发展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本文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肾阴虚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阐明了风邪侵及人体为标,肝肾亏虚是本。孙一奎《赤水玄珠》言:“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阐明气血亏虚,筋失濡养而发病。陈建宗,黄晨[3]等认为本病常见于中老年,进入中老年后肾精逐渐亏虚,加上调养不当,久病耗气,使更加匮乏,肝肾同源,终致肝肾俱亏的病机关键。胡玉英[4]认为该病多因摄养失调,肾精暗耗,而致肝肾俱亏,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经脉肢体失主而发本病。 1.2 气血两虚 韩景献[5]认为本病责之年老体弱,久病耗气,气虚则血无以生,故血虚,血虚则生风,而致震颤。徐金辉,伦九红[6]等认为本病在老年时期发病率高,责之其年老病多,久病内竭气血,气血虚少筋脉失养,终则虚风内动而得之。陈梦云,刘毅[7]提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故中年以后气血衰半,气主温煦,血主濡润,气血两虚,四末不荣,经脉失养发为本病。赵冠英[8]认为本病常见老年,年老则气血虚,一则脏腑气血阴液不足,筋脉失养,一则阴虚不能敛阳,阳亢而化风,故发本病。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应羞笠螳垒盎痘数量堑国内窆E盈窒迸基筮!塑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卢芳刘树民杨婷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帕金森病 [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09)09?1171.,0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 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 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形成, 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及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该 病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 受损。PD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严重限制病人的活动能力及影 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病人生存期 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而死于肺炎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有研究表明与遗传、环境因 素、感染、衰老、氧化应激、过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经生长因子 缺乏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PD至今仍无有 效的治疗措施。 1PD的发病机制 1.1DA、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失衡学说DA为纹状 体内的抑制性递质,ACh为兴奋性递质,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 平衡状态。患PD时,黑质的DA神经元变性、脱落及黑质-纹状 体系统神经通路的神经纤维变性,导致DA显著减少,而ACh 含量却无明显变化,DA的抑制作用降低,ACh的兴奋作用相对 增强,两者动态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出现PD的症状B’。 1.2线粒体功能障碍PD患者普遍存在着线粒体复合物I 活性下降,活性氧(ROS)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泵功能下 降,膜电压降低和渗透性通道开放,从而触发凋亡过程。线粒 体复合物I缺失可导致氧化应激和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 死亡的易感性po。 1.3氧化应激与脑内其他部位相比,黑质致密部暴露于较 高水平的氧化应激状态,原冈有:①DA的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 的自由基;②DA自身氧化形成的神经黑色索中含大量的铁离 子,这种还原型铁离子可与DA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反应生 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黑质神经元凋 亡。正常情况下,DA毒性产生的过氧化氧被还原璎谷胱甘肽 清除,故不会造成危害。但在PD病人残存的DA神经元中,可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6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JC200705);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 研资助项目(1153h18) 通讯作者:刘树民(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 临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第一作者:卢芳(1979一),女,博士,主要从事中药临床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117l? 能因代偿作用,使得DA的毒性加速,或单胺氧化酶(MAO)一B (降解DA生成H:02)活性增高,或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导致 H:0:不能有效清除,并与还原型铁离子通过Fenton反应,生成 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氧化应 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I。另一方面,线粒 体复合物I的抑制导致更多自由基的生成。这构成了目前PD 发病机制中最为多数学者认同的学说。 1.4谷氨酸的毒性作用在PD中,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机制如下:①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N?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 (NMDA)型受体受谷氨酸激活后,导致大量的细胞外ca+内 流,胞内Ca+大量增加,激活Ca+依赖性蛋白酶,导致神经元坏 死和/或凋亡。②谷氨酸可激发线粒体自由基的生成,引起线 粒体功能障碍,这种毒性作用与NMDA受体无关。谷氨酸的神 经毒性作用与PD发生之间的关系渐被重视。目前应用NMDA 受体拮抗剂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治疗PD也是PD研究的热点 之一[”。 1.5免疫炎性机制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 与了PD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PD患者血液和脑脊 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其脑脊液可引起体外培养的DA能神 经元的死亡,同时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细鲺因子和C一 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发生改变。因此,目前免疫炎症机制已成 为PD发病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 1.6细胞凋亡学说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养缺乏、 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PD患者黑质细胞凋亡 的可能原因:①线粒体功能缺陷与氧化应激;②细胞色素C:细 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的启动中作为凋亡起始因子,起着重要作 用;③凋亡诱导因子:它是一种57kD的双功能黄索蛋白,除具 有电子供体/受体功能外,还可独立作用于核染色质,具有促凋 亡作用。④金属离子:研究显示中脑黑质含色素的神经元具有 蓄积金属元素的特性,此部位多种金属元素的蓄积已被证实有 促黑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有锰离子、ca“、铁离子、镁离子等。 (DCaspase:它是一种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已经证 实Caspase的激活都发生在细胞凋亡之前,属于凋亡起始因子。 被活化的Caspase蛋白酶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下游的 Caspase效应分子,最后水解一系列底物,造成DNA降解,进入 细胞凋亡的最终通路。⑥受细胞内多种基因调节物影响.主要 是bcl-2家族(C—mye,C—los,C-jun,ICE,p53,Fas等)t5,6]。 1.7转运体失调学说转运体失调学说能解释DA能神经元 选择性缺失的机制。对DA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能产生万方数据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第一位:Nature报道α-synuclein可能是引起PD中T细胞免疫异常的关键抗原,提示PD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Sulzer et al.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disease recognizeα-synuclein peptides.Nature. 2017 Jun29;546(7660):656-661. AbstractGenetic studies have shown the 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disease with alleles of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Here we show that a defined set ofpeptid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α-synuclein, a protein aggregated in Parkinson'sdisease, act as antigenic epitopes displayed by these alleles and drivehelper and cytotoxic T cell responses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hese responses may explain the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specifi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lleles. 第二位:Lancet临床试验证实糖尿病治疗药物Exenatide(GLP-1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Athauda et al. Exenatide once weekly versus placebo in Parkinson'sdiseas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7 Oct7;390(10103):1664-1675. AbstractBACKGROUND:Exenatide, a glucagon-like peptide-1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转载) 发表者:谢安木1015人已访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正式发布,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六期,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执笔。 学组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 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5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组对中国帕金森病 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理念,同时强调了“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陈生弟教授呼吁:“广大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 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使患者获得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 【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 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 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 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

帕金森病的特点及诊断标准——杨治权

帕金森病的特点及诊断标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治权 一、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 1.由一侧肢体开始逐渐扩展至四肢的静止性震颤,震颤的幅度中等以上,持续存在可有间断; 2.肌肉僵硬,表现于肢体、躯干、颈部等肌肉,手的轮替运动缓慢笨拙,走小步; 3.运动迟缓,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精细动作障碍(如写字,扣衣扣、系鞋带困难),日常生活能力障碍,穿衣、洗漱时间长或难于完成。 这是最基本的三大症状,其它尚有面部表情呆板、张口、流涎、语言不清等。 二、早期帕金森病的表现 1.至少有一个上肢存在轻度的静止性震颤; 2.至少有一个肢体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双手轮替运动减慢; 3.运动迟缓。日常生活能力降低。 以上三项主要症状中至少有两项症状或体征比较明显,可考虑为原发性帕金森病。 三、帕金森病晚期并发症主要有哪些? 1、损伤。损伤是帕金森病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僵直、协调功能障碍,会逐渐累及运动功能,路上的障碍物,冬天结冰及雨天湿滑的路面,厕所及浴室潮湿光滑的瓷砖地板,容易跌跤,轻则软组织损伤,重则骨折甚至重要器官损伤。 2、心理障碍和智力减退,多见于晚期病人。帕金森病表现的肢体震颤、僵直、动作笨拙以及缺乏面部表情而呈现的面具脸,兼之说话含混不清,语调单一,音量降低,流口水等,使病人感到有失大雅,心理上常有自卑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去公共场所,疏于人际交往。在治疗中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见到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 3、消化系统并发症,主要由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表现为:①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主要是咽部肌肉协调障碍导致吞咽困难、饮食及饮水减少有关。②食管扩张,假憩室形成,食管括约肌功能不良,胸骨后有烧灼感。③胃排空延迟,有人统计约占55%,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呕吐。④小肠运动功能不良,由此产生腹胀感。⑤结肠功能不良,主要表现为便秘,其高发生率(50%~67%)和顽固性给病人带来痛苦。 4、尿频也常成为帕金森病人求医的原因,尤其夜间尿频给病人带来不少麻烦。男性病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可导致排尿困难。女性病人因护理不周,尿便浸渍等,可造成泌尿系统反复感染直至肾功能损害。 5、感染感染是帕金森病晚期危及生命的主要并发症。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都会使本病症状加重。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感冒经常发生,并经常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晚期卧床的病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起坐,甚则不能自行翻身,兼之营养不良,皮肤受压,常致褥疮。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心功能衰竭是晚期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以导致死亡。感染、败血症是导致本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6、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僵硬等主要见于本病的晚期。故对早、中期病人应鼓励其多运动,为晚期病人多做被动活动,以延缓肢体并发症。 有资料统计,帕金森病晚期死亡的病人中,死于褥疮、败血症者占50%,心力衰竭者28%,肺炎者14%,泌尿系感染者8%。 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 1.由一侧肢体开始逐渐扩展至四肢的静止性震颤,震颤的幅度中等以上,持续存在可有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我国65 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 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帮助。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 年和2009 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5 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现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1. 治疗原则 1.1 综合治疗 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伴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不仅运动症状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也明显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1.2 用药原则 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我们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事实证明我国帕金森病患 者的异动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的帕金森病患者。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进行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时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2. 药物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度的不同,可以将帕金森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中晚期,即将 Hoehn-Yahr1~2.5 级定义为早期,Hoehn-Yahr3~5 级定义为中晚期。以下我们分别对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提出具体的治疗意见。 2.1 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2016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2016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近10年来,国内外对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临床医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在英国UK脑库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参考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MDS)2015年推出的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新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 一、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诊断标准 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确立是诊断帕金森病的先决条件。诊断帕金森综合征基于3个核心运动症状,即必备运动迟缓和至少存在静止性震

颤或肌强直2项症状的1项,上述症状必须是显而易见的,且与其他干扰因素无关。对所有核心运动症状的检査必须按照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值得注意的是, MDS-UPDRS仅能作为评估病情的手段,不能单纯地通过该量表中各项的分值来界定帕金森综合征。 二、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运动症状 1.运动迟缓:即运动缓慢和在持续运动中运动幅度或速度的下降(或者逐渐出现迟疑、犹豫或暂停)。该项可通过MDS-UPDRS中手指敲击(3.4)、手部运动(3.5)、旋前-旋后运动(3.6)、脚趾敲击(3.7)和足部拍打(3.8)来评定。在可以出现运动迟缓症状的各个部位(包括发声、面部、步态、中轴、四肢)中,肢体运动迟缓是确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所必需的。 2.肌强直:即当患者处于放松体位时,四肢及颈部主要关节的被动运动缓慢。强直特指“铅管样”抵抗,不伴有“铅管样”抵抗而单独出现的“齿轮样”强直是不满足强直的最低判定标准的。 3.静止性震颤:即肢体处于完全静止状态时出现4~6Hz震颤(运动起始后被抑制)。可在问诊和体检中以MDS-UPDRS中3.17和3.18为标准判断。单独的运动性和姿势性震颤(MDS-UPDRS中3.15和 3.16)不满足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三、帕金森病的诊断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PD的防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超过1%的60岁以上人口受PD影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治疗PD 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基于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包括复方左旋多巴(L-dopa,L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其中左旋多巴复方制剂是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对PD 整个病程均有一定疗效。但传统药物治疗PD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还存在诸多不良反应,随着病程进展以及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治疗效果也逐步降低。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PD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当前PD传统药物治疗以外治疗方面,包括药物剂型的转变、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运动疗法七个方面对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01、药物剂型的转变

迄今为止,PD的治疗主要是基于纹状体内的外源性多巴胺替代,LD 仍是治疗PD的首选药物。口服制剂因其肝脏首过效应显著,生物利用率低,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进入脑内的药量较少,影响其临床疗效。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剂型逐渐涌现,它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结构、改变给药途径等增加药物利用。 1.1 药物结构的转变研究者设计了许多方法来增加此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1)脑室内直接给药:脑室内直接给药是通过将导管直接插入脑室的脑脊液中,将药物输送于脑内,经回流入静脉循环作用于脑实质,除了高昂的手术费用以外,还有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以及感染的风险。(2)暂时破坏血脑屏障:通过高渗溶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促进药物渗透,目前安全性尚未可知。(3)制备具有亲脂性表面的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颗粒、树枝状聚合物以及胶束;(4)将化学基团添加到所需物质中以增强其渗透性(前药途径)。 由于PD患者需长期服药,上述前两种方式在PD中治疗的应用均受到限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载体以及前药途径。Kuma等研究发现鼻内递送司来吉兰纳米乳剂用于改善抗氧化剂缺陷和多巴胺水平,这种途径可使药物有效递送至大脑而不通过血脑屏障,研究表明载药纳米乳剂是无毒的,输送入脑内是安全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前药方法的使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酯、酰胺、二聚酰胺及环状结构的化学修饰来合成多巴胺和LD前药,这类药物能溶于水和脂质,可完全被胃肠道吸收而无任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近年来,国内外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对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治疗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对2014年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2014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和更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以下简称“2020年指南”)于2020年12月重磅发布!两版指南进行了对比,重点总结了指南的更新亮点,下面带大家快速了解一下新版指南! 指南的更新亮点2020年第四版指南较2014年第三版指南: 更加详细地提出了帕金森病的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治疗、症状波动处理和异动症处理的治疗方案和流程; 疾病早期不建议刻意推迟使用左旋多巴,根据需要可以作为首选,但应维持满足症状控制前提下尽可能低的有效剂量; 新增了开-关现象的处理方法;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方案; 新增了治疗进展的若干新药物;

新增了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管理; 更新了许多药物在治疗作用方面的循证证据。 1、治疗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与2014年指南一致,强调了多学科治疗模式。 ?坚持综合治疗,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强调多学科治疗模式,药物治疗仍为首选,并结合手术、运动与康复、心理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提倡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生等多学科的医生团队。 ?明确全程管理,目前的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2、药物治疗 一、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与2014年指南基本一致,在治疗目标中增加了“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治疗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治疗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进展【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常见于中老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病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的大幅度提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对pd的防治也已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针对pd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帕金森病;老龄化;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一种最常见的神经性退行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1%。临床上pd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如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僵直和步态异常等。依据神经病理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水平的分析,认为pd的病因基于包括遗传、环境毒素等多种因素。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脑立体定向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以及新兴的细胞移植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1 pd的致病机理 1.1 da、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失衡学说:pd患者黑质的纹状体内的抑制性递质(da)及黑质-纹状体系统的神经纤维变性、脱落,从而导致da显著减少,而ach的含量却无明显变化,两者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从而显现pd的症状[1]。 1.2 氧化应激:pd患者的脑内黑质致密部经常处于氧化

应激的状态,而使h2o2不能立即清除,并通过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i。另一方面,受到抑制的线粒体复合物i会使更多自由基生成,构成恶性循环。这是目前pd发病机理中受最多数学者认可的学说。 1.3线粒体功能障碍:pd患者的线粒体复合物i的活性会下降,而导致活性氧(ros)的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泵的功能受到抑制,使膜电压降低,渗透性通道放宽,从而触发神经元的凋亡[2]。 1.4 谷氨酸的毒性作用:pd患者的谷氨酸受体中的n-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被谷氨酸激活后,致使大量的细胞外ca+内流,导致胞内ca+大大增加,ca+依赖性蛋白酶被激活,导致神经元坏死或凋亡。 1.5细胞凋亡学说: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养缺乏、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pd患者机体黑质细胞的迅速凋亡,由此诱发pd。 1.6 遗传因素及基因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d在少数家族内聚集,而使遗传因素对此方面的影响逐步浮出水面,现已发现少数家族性pd与一些基因有关。据有关报道,约15%的pd患者的亲人同样患有pd,有阳性家族史的人患病概率较一般人群高1-2倍。该因素或许成为未来研究pd 的突破口。 1.7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pd的患病率存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生物制药与研究 2019·02 195 Chenmical Intermediate 当代化工研究 在干旱胁迫,一些蛋白参与关键蛋白质的保护和表达,延长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时间。但是部分有显著作用的蛋白质抗旱方式存在于不同的植株中,可能有不同的信号传递方式,即使对于相同的抗旱蛋白表达方式可能也不相同,在一些植株中调节明显而在另一些植物中可能无显著变化。可以考虑用同位素标记法等进一步对这些抗旱蛋白质在不同植株间的信号传递和作用方式进行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对培养不同耐旱植株所需要的耐旱性状进行选择。 蛋白质的不同表达对植物耐冷性状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但是遗传基因决定蛋白质表达,储存有机物,改变膜结构的能力。对付冷胁迫应当采用本身就较为抗寒的经济作物,采用冷驯化等方式让植株逐渐适应可耐受的更冷环境;或从基因入手,利用基因工程或植物杂交等方式培育具有优良耐冷性状的后代植株;也可以考虑对植物蛋白质表达进行可能的调控,使植物定向表达出抗寒性较高的蛋白质。 ?【参考文献】 [1]梁宇,荆玉祥,沈世华.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植物生态学报,2004,28. [2]L.B ?gre,W.Ligterink,E.Heberle-Bors,et al.Mechanosen- sors in plants[J].Nature,1996,383(6600):489-490. [3]杨洪强,梁小娥.蛋白激酶与植物逆境信号传递途径[J].植 物生理学报,2001,37(3):185-191. [4]范吉星,邓用川,黄惜等.红海榄根部盐胁迫反应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25(1):72-77. [5]曹尚银,沈程清,郭俊英等.枣树盐胁迫反应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6]雷震;裴玉贺;赵美爱;郭新梅;宋希云.盐胁迫下玉米叶片差异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玉米科学,2013年3期. [7]刘遵春,刘用生.盐胁迫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及耐盐性指标的研究进展. [8]李伟,王芳,王舰.干旱胁迫下马铃薯茎段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6,14(5):1217-1222. [9]焦锋,潘璐璐,韩莎,等.干旱胁迫下桑叶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2,38(6):968-974. [10]马盼盼.干旱胁迫下白芥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 [11]盖英萍.棉花、烟草响应低温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12]李晓毓.低温胁迫下菊花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与质谱鉴定[D].贵州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黄浩然,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研究方向:生物学类课程。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子昂 (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江苏 215131) 摘要:帕金森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对于帕金森疾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有美多巴、 司来吉兰和恩他卡朋等。本文结合近些年来帕金森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成果,对上述药物用于帕金森治疗的疗效进行综述。关键词: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美多巴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in Drug Therapy of Parkinson's Disease Li Ziang (Suzhou Inter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Jiangsu, 215131) Abstract :Parkinson's disease is a common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clinic. 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is mainly drug therapy, which mainly includes madopara, selegiline and entacapon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se drugs on Parkinson's disease based on the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these drugs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drug therapy ;madopa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平衡失调。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及睡眠、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当前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的功能障碍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当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以补充多巴能的对因治疗为主,但长期应用多巴能药物也会出现药物作用波动、剂末现象等,药物的联合使用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用药的副作 用。本文主要是对帕金森相关治疗药物疗效进行综述。 1.美多巴 美多巴作为左旋多巴制剂,通过体内代谢可以补充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的多巴胺,恢复正常的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的平衡。作为帕金森治疗的首选药物,多巴胺治疗帕金森的疗效较为确定,但长期应用可导致药物效果减退、症状波动或副作用增加。王永春等研究发现单一应用美多巴导致患者体内5-HT含量降低,5-HT水平的下降通常被认为和抑郁性认知有关,而对于这部分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也提示患者 下转第196页 上接第194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