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追忆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

追忆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

追忆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
追忆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

追忆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

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他于1922年9月16日出生在河北省沧县风化店乡大白头村一个武术世家,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就是著名的民间武杰杨积善(杨八楞)的老来独子。他的出生给整个大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喜乐。他深受祖辈父辈的爱戴和喜欢。尽管人们都宠爱着他娇惯着他,但他自幼生性就特别听话懂事,勤劳节俭聪明孝顺很招人喜欢。虽然年纪幼小可他的行为习惯真正证实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这一正确说法。他自幼受着武术大师的熏陶和教诲,自然就爱上了武术运动,了解了武林中人的豪爽实在,坚强勇猛霸气十足的英雄气概。他从9岁开始正式走上了白天上学晚上习武的艰辛长路。

习武当然就是跟从他自己的家父杨积善大师,当时的父亲对自己心爱的独生子学习武术继承武功那绝对是充满了希望和百倍的信心。自然就对他严格要求,精心传授。一边传授武功一边灌输武德精神那就没的说了。我的父亲学完拳术学器械,别看他年纪小,练功非常刻苦,一练就是大半夜,冬练三九,下练三伏。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凭借着父子俩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父子二人一练就是数十年,这就是父亲会的多练的好力气大的缘故吧。

他是怎样学文的呢?父亲9岁开始在本村跟杨梦雁先生上私塾。当时的学费是每年五元钱,另外,每年请老师去家中吃两三顿好饭,再其它的花费就是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再者我听奶奶说,当时孩子去读书上学必须穿着得体,端庄整洁,像个学生的样子,穿着破破烂烂老师是不会接收的,也就是说在服装鞋帽方面还要比一般孩子多费些钱。当时,我的祖父是一个贫穷地道的农民。只靠耕种几亩瘦地薄田维持生活。除种田之外就是练功习武,他以武交友以武会友,长年义务带徒,从不讲代价和报酬,所以家里日子过的并不宽裕。当时的农业又那么落后,每年拿出二三十元钱供一个学生读书就很费劲。懂事的父亲看得出祖父供他上学不容易,自己就格外用功,一定要为家长争口气,不让金钱百花,不让光阴虚度,他刻苦学习,尊敬老师,品学兼优,总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

对于父亲尊师的情况我略知一二,那是老师和学生都步入老年的时候,杨梦雁老师家居天津,每年都要回白头老家一两趟,每次回来老父亲总是会请他来家里做客。开始我不知道父母亲为什么对来客那么恭敬那么热情,当老先生走后我才得知原来他是父亲儿时的老师。后来连续几年,年年请老师吃饭。我眼中的陌生老大哥成了熟悉的客人。父亲到了老年还那么重视自己的老师,可见他是多么的尊师重教啊!更何况他当初上学时呢?由此可见当初他们的师生关系该有多么融洽!

关于父亲在校学习的情况,前些年我听父亲的一个同学王智锐老师讲述过。王老师说:“当时你父亲在他们班里长得最高,站队一直是大排头,走起路来挺胸抬头,气质非凡。他的服装又得体又整洁,看上去总是特别魁梧气派、非同一般。更主要的是他不单单排队第一名,每次考试张榜他也总是第一名。他上了几年学一直占据榜首,从没考过第二。他聪明过人又特别勤奋。当时人们都羡慕的不得了。如果当时要是家里日子富裕,你爸爸那可不是一般的能耐人呀!”听过王老师的一番话后,我对自己父亲的童年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才刚刚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勤俭苦干供我们五个人上学直到尽头无法再往上上为止。这才刚刚明白他为什么对我们的学习严格要求,对我们的学习成绩要求那么高。这才刚刚明白为什么父亲刚刚上了四年学就有那么好的书法和才能。原来父亲是一个天资聪明且又勤奋超群的人。难怪他直到80多岁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难怪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头脑还是那么清醒那么明白,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只可惜他的童年受生活所迫,仅仅有四个年头的读书机会。当时年仅14岁的父亲出自孝心再也不忍心拖累祖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读书,主动挑起了养家过日子的重担。正是这样也成就了祖父在武术届的辉煌。

父亲14岁辍学后,支撑起一个五口之家。从此他便成了掌管家事的当家人,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他说了算,甚至一切开支都得经他点头批准。他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从不乱花一分钱。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考验,全家人都认为这个小管家很像那么回事儿,一致认为他是

家庭的栋梁和希望。祖父祖母和两个姑姑都很听父亲的话,人们对这个当家人很相信很认同,当然也很乐意听从他的指挥和调遣。父亲小小年纪拿得起放得下,按照他的吩咐奶奶和大姑纺线织布,编草辫干起了副业。所织土布除少量的家用以外都带到集市上去换钱,草辫也可以常年的编经常的卖,妇女们的小副业基本解决了一家人的油盐酱醋、灯油、火柴、针线衣扣等杂项开资。爷爷和父亲除种地以外又增添了菜园子,菜地不多但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还不够,父亲又和杨维连、杨青连两位师兄合伙干起了馒头包子铺。两位师兄对他和照顾,不让他干太累的活儿,也不让他太劳神,他只管背着馒头箱子走街串巷去叫卖。就这样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数九隆冬他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风里来雨里去不间断地卖呀卖呀。他努力地摔打自己,锻炼自己,想法早日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湛的买卖人。想方设法多挣钱多买地早发家,让自己的父母姐妹过上好日子。

从那时起,父亲由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农民,一个小买卖人。从此。肩上的书包变成了锄头和馒头箱子。同时他由一个小孩子变成了家里的大管家顶梁柱。由原来的白天学文晚上习武改成了白天干活经商,夜间刻苦练功。还别说,由于父亲的精打细算带头苦干再加上全家人的省吃俭用,原来几度贫困的日子总算有了希望,有了好转。小钱柜子里略微有了点儿剩余。

当时祖父已年过半百,在武术界当然早已功成名就,在方圆几百里之内名声大振。祖父武艺高强,武德高尚且毫无保守思想,只要你肯吃苦愿意学他就高兴的传授,从不收取任何报酬,尤其本村本族的孩子们更是来着不拒,爷爷的徒弟多了,对父亲练武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帮助。每天一到晚上父亲放下劳作,便和师兄弟们聚在一起在祖父的精心指导下,由浅入深苦练武功。他们蹲桩、练套路、练散打、练摔法、练拿法、举石锁、举砘子、跑大板、踹木桩、练铁头、练铁砂掌等等。师兄弟们在一起练功无形中就会展开比赛,人们互相鞭策相互鼓励,互相切磋交流,大伙都进步很快。大家越练越感兴趣,越练越起劲儿,所以经常忘记时间,天天练到半夜甚至更晚。就这样,暑去寒来,年复一年。

这时,父亲随着年龄和功夫的增长,他成了一个身高一米七八,膀大腰圆力大无比霸气十足的大块头,他和师兄弟们下了那么大的苦功,掌握了那么多的招数和绝技,个个堪称武林高手。可这些武林新秀又对自身的武功和气力报有一丝怀疑,不知道自己所学功夫吃食儿不吃食儿。于是,父亲就和杨维连、杨青玉、杨青连、杨梦珍等几个大师兄商量决定趁着农闲到周围集市上去赶闲集,转悠转悠,像梁山好汉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为除恶扬善,更主要的是验证验证拳头硬不硬。他们常到集市上找碴儿哪有遇不上机会的呢?经过多次实战较量,父亲及师叔伯们个个伸手不凡,他们迅速敏捷,手急眼快,手头上既快又硬,不打则罢一打准赢。简直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个个都是常胜将军。不过他们像师父一样,有着高尚的武德,从没欺负过老实人,专打那些欺行霸市的地痞无赖和流氓恶霸。父亲和师叔伯们的行为深受众人崇拜和赞扬,一时间震撼了周边村镇,成为一段佳话,至此,可以说父亲的武功已经练得相当好了。

到1937年下半年,父亲为了更好的挣钱养家,带着一身精湛的武艺闯关东奔长春,投奔本族兄弟杨维铜四哥找工作。在杨维铜的帮助下,托人找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开始,父亲认为只要有人给工钱,干什么差事都行,于是就高兴的上岗了。他工作认真,勤劳能干,责任心非常强,干的非常出色,很快就得到了报馆的信任和重用。由于他人高马大,武艺高强,便让他白天送报,夜间看守报馆,给他双倍工资。

没过几天,他发现报馆是日本人统治的,所送出的报纸绝大多数都是给日本人看。报纸上的内容都是为侵略者唱的颂歌,这时他突然惊醒,发现自己上了当,这是在为日本鬼子干事儿。“不行,日本鬼子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作为一个中国的热血青年岂能为鬼子服务?不能干,坚决不能干!这不纯粹是汉奸勾当吗?他们就是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于是他就故意找碴儿来刁难日本读者。一天,几个日本兵合伙肆意戏弄报复。

这时,父亲早已对日本鬼子充满仇恨,他满腔怒火,一气之下把几个日本兵狠狠教训了一顿,他们个个鼻青脸肿连滚带爬的逃离了现场。当天夜里父亲把他看管的报馆砸了个稀里哗啦,然后连夜坐车返回了家乡。

父亲在长春砸烂报馆回到家之后,又继续经营自己的小本生意。当时正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日子,他不怕苦不怕冷和朋友一起往东北赶羊卖羊,这条铁打的汉子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咬紧牙关坚持一趟又一趟,整整干了一个冬天。一冬天的时间为家里挣了不少钱。由于他的勤劳苦干精打细算,再加一时的运气好,赶上当时货币贬值,把祖父当出去多年的三间青砖瓦房顺利地赎了回来。拿回自家的房子,这是家中的头等大喜事,也是父亲为当时的家庭及后来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大家庭所做出的一大贡献。祖父母感谢他,我们这辈人感谢他,后代子孙都不能忘记他。没有父亲早年的奋力拼搏和节俭持家,就没有后来人的安居乐业和幸福。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大的父亲。

父亲赎回房子之后,他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就是添置牲口、大车和土地。他住在自己宽敞明亮的砖房里,心情非常舒畅,日子更有了奔头,除了晚上继续练功习武白天他种地经商两不误,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家致富上。一年到头他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买卖。他卖过煤油,卖过劈柴,倒过米卖过面,烧过盐织过布……总之,受大累找钱的差事他都干了,在那苦难的旧社会,一个贫困的农民要想打个翻身仗,过上个衣食无忧的日子,那得是多么难啊!父亲卖煤油,没有车辆,更没有现在的油罐车。只能用一根扁担和两个煤油桶子,完全靠步行肩挑。每天晚上练完武术,睡上一会儿,马上起床简单的吃点儿东西,挑起油桶就出发。在路上有月光有黑道,一走就是几十里上百里。长时间地卖煤油,他倒比其他的师兄弟们又多了两种本领,一个铁肩膀,一个铁脚板儿。旧社会农民家里没有钟表更没有手表,父亲睡一会儿也不知道几点钟,每次出发没有准确的时间,父亲总怕起床晚了赶不上早集,就是宁早别晚,往往起的过早,挑着没有走出几十里路天还不亮。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找个空地儿,撂下挑子在那里踢腿、打拳舞扁担。尤其寒冷的冬天,常用这种办法来抗寒保暖。

那时候我的父亲常到杨三木,吕家桥一带去卖煤油,在旧社会,杨三木吕家桥一带比较贫困,多出强盗和土匪,偷盗和抢劫者不绝。常有“杨三木、吕家桥雁过拔根毛,男人不在家,女的也不饶”的说法,开始,有人劝说父亲,宁可少赚钱也别到那里去卖,父亲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儿,我倒要会会劫道的小子们。”一次没事,两次没事,结果终于有一次,他卖完煤油挑着空桶往家赶的路上,这时天色已晚,只见路旁的荒草丛中猛地窜出七八个小伙子,个个凶神恶煞一般,拦住了去路,二话不说上来就要搜身抢钱。父亲一看不好,心想,“不能让他们打了个包围,必须得领开打!”说时迟那时快,他把油桶一扔,手持扁担撒腿就跑,劫匪们人多势众,个个虎视眈眈,父亲在前面猛跑他们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扁担早已不是平常的扁担,它已成了父亲手中的齐眉棍,人已拉开,上来一个打一个,上来一双打一双,不是拦腰横门,就是扫膛棍,扁担上下翻飞,脚下尘土飞扬。一阵乱棍猛打,只听那群劫匪鬼哭狼嚎不出人音儿,往后一看,他们在道上滚的滚爬的爬,还有两个咯噔跪在地上,一个劲儿的喊着,“大爷、大爷,别打了,没有下次啦,没有下次啦!俺们可知道你啦,可认得你啦……”从那以后,再没影响过父亲去那里卖灯油。实际上这几个毛贼肯定不知道打他们的正是名震沧州的杨八爷的儿子,不然就是再有八个胆也不赶劫父亲的道儿啊!

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致富目标,让家人吃饱穿暖,简直就是吃尽了人间苦,受尽了人间罪。不过他那冲天的干劲儿也确实为一个铁打汉子找到了用武之地,他高兴、快乐,他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在父亲19岁的时候,也正是日本鬼子进入到华北,侵占了我们家园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在那战乱的年代走到了一起。结婚时,他们没有财礼,没有嫁妆,没摆酒席,更没雇花车,外祖父背着一个包袱亲自把母亲送到了父亲身边。他们亲上加亲结成了终生伴侣。母亲的到来为当时的家庭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她虽然身材不高大,但在勤俭持家方面确是一把好手。

她不但能裁会剪,能画会绣,洗衣做饭,还可以帮忙种地、推磨轧碾。在过日子方面,母亲头脑好用打得开料得开。一直奋力打拼的父亲又来了好帮手贤内助。全家人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既勤劳又节俭,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劲儿。时间不长家里就买上了大车和牲畜。有了牲口和车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产量和劳动效率,还可以腾出人来投入到副业和经商方面去。

在父亲结婚不到两年的时候,正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最猖獗的时候,国家来村里招兵了,号召爱国青年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当时父亲正是一位适龄的热血青年,一个血气方钢的硬汉。其实自从在长春痛打日本兵,砸烂日本报社之后,他心里就一直想着冲出家门,投奔八路军,参军参战保家卫国,为抗击侵略贡献一份力量。可是,由于他是祖父的唯一独子,再加上祖父年岁已高,又得种地持家,没人照顾没人帮忙。他出于对祖父母的一片真挚孝心一直压制那一腔热血。

此时家里有了母亲,看到母亲又能干又孝顺,这回父亲放心大胆地向祖父交了底摊了牌。祖父是一为爱国的民间武杰,日本人多次重金聘请他当武术教练都被他严词拒绝,可见他的民族气节。父亲说出了他的想法,祖父虽百般不舍但没阻拦。父亲把家中重担交给了母亲,毅然决然地报名当了兵,他怀着对日本鬼子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入了八路军第二十九军。

战场上,他精力充沛,临危不惧,勇敢顽强奋力杀敌,当时父亲所在的二十九军与日军多有接触,肉搏战枪战成了家常便饭。由于他力气大再加上武功功底深厚,每当和敌人展开肉搏战时,他总能战胜敌人顺利取胜。他能征善战勇猛无比,一时间他的英勇战绩在军中战友间被传为神奇佳话。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战斗中,父亲所在部队失力被日本兵围困,弹尽粮绝,战友们死伤惨重。在那场战斗中父亲也挂了花。一颗仇恨的子弹从他的脖子右侧深处穿过,给他留下了一个终生不掉的疤痕,万幸的是子弹向右偏离了一点点,没有发生性命危险。过后父亲被送回家养伤。父亲的枪伤吓坏了祖父母,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看到家中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唯一的顶梁柱险些失去,既心疼又害怕。年迈的祖母认真的说道:“等你伤好了,如果还要爹娘还要这个家,你就别走了!为了咱这个家,为了我们老少不堪的三代人,你就留下吧!”祖母又是命令又是哀求。毕竟忠孝不能两全,由于家庭状况所限,最后父亲不得不选择了尽孝。伤好以后,他又继续待在家里陪着年迈的祖父种地务农,经营自己的小生意了。后来我听父亲说,那场战斗打得格外激烈,双方都一次次冲锋,打得昏天黑地。只要听到冲锋号一响,提着家伙就往上冲,并不是人人手里都有枪,有枪的也不一定有几个子弹。当时也有后退的人,直接就按逃兵崩了,战斗场面可想而知。

父亲从部队返乡后干起了卖面的生意,母亲每天在家用一批马拉一盘石磨,加工面粉,父亲则负责销售,卖面的钱专款专用,购置土地,够一亩买一亩。后来手里的钱多了,父亲放弃了卖面的生意又该行卖布,父亲通过望海寺孙云山和孙云成表哥的帮助,买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织布机,请西代的于金成表哥到家里来织布,母亲负责浆线、轮线、打穗子等活计,随后父亲又在孙表哥的帮助下去天津租房干起了布匹买卖,这时,父亲的运输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不再是人背肩扛了,他有了村里第一辆加重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既是交通工具又是运输工具。用自行车把自家织的布匹驮到天津店铺,定期回家取货。当自产布匹供不应求时就随时批发,自家的布品种单调,就在天津批发凑足颜色和花样。布匹小店由小到大,布的品种由单一到多样,父亲兜里的钱多了,他把店铺彻底买了下来,生意干的越加红火。赚钱多了心情好,父亲白天经商,晚上坚持摔掌,天天忙的不亦乐乎。

卖布的生意干了没几年,眼看就到了解放的时候了,上级下达指示个体生意要走公私合营的道路。一旦公司合营了,父亲就必然得长期留在天津,在这历史转折关头,一向孝顺的父亲不敢私自做主,回家征求祖父的意见。年迈的老人一听唯一的儿子要扎根天津,他们

一千个不答应。于是,父亲再次按照长辈的意图返回了老家耕种自己的土地。

经过父母将近十年的奋力打拼和节俭,家中日子大有好转。那时衡量一个农户贫富的标准一般不看享受,也不看衣食住行是否奢侈豪华,主要看家中拥有多少土地,所以父亲就是一味地赚钱买地,省钱买地。说话间家中已达到了30余亩地。其中在南侠河有六亩旱涝保收的丰产田。据说,当时的好地每年种植两茬,第一茬每亩可收120斤麦子。第二茬还能种玉米、大豆等。低劣的盐碱地就差远了,每年只能种一茬高粱,亩产只有30斤左右,一旦遇上灾荒年,还常有颗粒不收的可能。聪明的父亲胸中有个精明的算盘,他想尽一切办法卖掉低劣的盐碱滩,扩大丰产田。这样既便于耕种又能多打粮。父亲以4:1的比例调换了土地,把原来6亩丰产田变成了12亩。土地总亩数减少了,费的时间和力气也少了,可产量却大大提高了。父亲的这一举措实在是太英明了。

1946年,家乡实行了土地改革,土改运动中,我家房子够多,车马牛齐全,日子富裕好过,只是人均土地亩数较少,而且所有土地均是靠自己耕种,从未雇佣过他人。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没剥削过劳苦大众。这样我家被定位为中农成份,是革命团结的对象。在政治上没受到任何的打击和排斥,当然,土地、房屋和牲畜也得到了保全。土改过程中全家仍然过着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由于父亲为我们赢得了好成份,到了后来的文革期间,我们在读书考学、入团、入党等方面也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子女的都对父亲感激不尽,这充分说明的父亲的英明。

十年动乱期间,家庭成份很重要,家庭出身好,那就是根红苗正,本身就值得骄傲和自豪,说话做事就可以理直气壮。否则,就是黑五类的狗崽子,就是被打击的对象。大人受管制,连小孩都低人一等无脸见人,更不要说什么入团、入党、升学、当兵之类的好事儿了。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就反复几次对我说。“咱家不亏别的,就亏你爸调换了好地,减少了土地亩数,就亏土改早了点儿,不然,就你爸那个干劲儿,过日子那个过法,如果土改再推迟两年,咱家无疑弄上个上中农。如果在晚点儿,肯定就是富农了。”

父亲经商有一套,在种地方面更是精打细算。土改前后家中一直种着12亩的大块好地。在那大片地上年年种麦子翻棒子,种这么多麦子必须得有宽敞的打麦场,可是父亲舍不得浪费土地,一直没有固定的打麦场,每年麦熟的时候,就在地中央提前两三天拔掉麦子,弄个临时打麦场,轧完麦子再继续种地。年年在耕种地里打场翻地很费力气,不过也有它方便之处。比如,麦子的晒晾和搬运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麦熟的时候农活特别忙,又得给春地锄地间苗,又得拔麦弄场、收割、晾晒、打场,一系列的活都紧紧的连成了串。收割麦子可不像秋收那样稳扎稳打,因为麦熟时期已进雨季,正是风雨雷电最频繁的时期,甚至还会有不近人情的冰雹突袭。所以人们一到了麦熟总是用“争秋夺麦”来形容收获的紧张和繁忙。人们特别强调争夺二字,就是盼望已久的麦子到了嘴边,生怕被自然灾害吞噬掉。

说起父亲和祖父干农活的事儿,他们的干劲儿就甭提有多大啦,就凭着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就得吓到一批当今的好庄稼汉。有一年麦子丰收了,祖父二人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滚滚麦浪,又高兴又着急,生怕收割落了后。他们先是合理的安排农活先后,紧接着就开始了夜以继日地抢收,这次父亲采取了苦干加巧干的创新做法,他们先是把麦子割倒,让麦子在地里自然晾干,然后利用早晚空气潮湿的时候再把麦子捆好,这种做法现在看来是非常正常的简单事,可在当时来说,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巧妙的干法。这与当时老农收麦的传统习惯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做法成了独一无二的专利。这天傍晚,12亩地的麦田上摆满了大大的麦捆子。让人看起来喜忧参半,喜的是今年麦子丰收了,忧的是太多了难以搬走。吃罢晚饭,父亲和祖父稍一休息,抄起绳子和扁担,借着月光迅速的返回麦田,他们一到地甩开膀子挑的挑,搬的搬,大干一场。到了第二天早晨,母亲见爷俩还没回家,便提前做好一大锅早饭送了上去。结果到地一看母亲立即被惊呆了。整整一大片麦地都空了,再看中间的打麦场上一个个的麦垛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一样。一夜之间,所有的麦个子都对堆到了麦

场上。这件事比传说中郭大兴、马大汉檩条作扁担,一担能挑十担柴那事儿一点儿也不示弱。

再说父亲三伏天锄地的故事,更是令人可怕、可笑。前些年,父亲和几个人在院子里闲说话,提起了锄地的事。他说:“现在人们锄地只在早晨锄,光是图凉快,旧社会我们锄地的时候,既图凉快又图热。”这话说出来旁边上岁数的几个人听了微微一笑,有年青的听了不解的问道,“你们那时候不都挺能吃苦,特别肯干吗?贪图凉快是怎么回事儿?”父亲诙谐的解释道,“我早晨天刚放亮就开始锄地,下午一直干到天黑看不到苗才回家。一早一晚比较凉快,可以多赶活呀。”旁边人又问道:“那图热又是咋回事?”父亲接着说,一天往地里送两顿饭,到了中午顶着火热的太阳吃点儿饭接着干,为的是让毒热的太阳把锄下来的草全都晒死。另外趁热锄地还有一个好处是大伙都不知道的,嘿嘿,烈日下的棒子苗不像早起苗那么脆,锄地时不会把苗碰折。父亲锄地的故事现在听起来真是太可笑了,就像矛盾那则寓言故事说的一样。想想假如现在让我们年轻人去模仿那种锄地的干法,又累又热不说,仅仅每天忍受十五六个小时的枯燥又有谁能坚持的了呢?

到了五十年代中后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农村先后成立了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农民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土地全部归国有。在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中,父亲思想进步,没有顾虑,没有私心,紧跟当前形势,响应上级号召积极踊跃地把自家的牲畜和农具全部献给了生产队。直到后来他和我提起入社的经过。他一直表现的很坦然,很豪爽,没有一点儿想不通或舍不得地意思。他能够特别及时的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变革,毫无顽固思想,特别容易接近和沟通。在社会上这样,回到家面对着上下存有代沟的三代人,他也是这样融洽相处。由此可见,他是多么豁达开朗!难怪他在社会上、家族中和亲朋邻里间那么的有威信有尊严和人缘儿啦!

谈起父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那是贯穿他一生的生活习惯。旧社会那样,到了新社会乃至晚年,他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父亲虽节俭但不守财,更不吝啬。他认为该花的钱却从不犹豫。他一辈子尊师重教,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把大部分钱财都用在了孩子们上学上。在1956年至1962年间,正当我国经济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父母二人支撑着一个三代人的八口之家。尽管当时生活条件那么差,那么饥饿难挨。父亲也没让姐姐们辍学归田。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家中一直陆续不断的保持着两三个大小不等的学生。我们五个年轻人都上了学,并且都上到了各自无法再往上读为止。其中我们最低学历的是六年级毕业,最高学历的是大学毕业,如果不是受解放初期的考试制度和文革影响,人们上的还要更长些。因为当时父亲的政策就是只要你考的上,能上多高就上多高。现在的孩子们读书上学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正常事,读大学、考研都不稀奇,可我们姐妹几个的年龄分别在70多、60多、50多。在那个年代,哪个家庭认可供养那么多学生呢?又何况都是些女生,谁家舍得让孩子耽误那么多时间,花费那么多钱呢?可我的父母那么做了。事实证明他们一点儿都不抠儿。换位想一想,家里有这些学生,他们得受多少苦,多遭多少罪呀?

等我们这一代上完学之后,父母又帮助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这时孩子们都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他们没有受到生活的压力,也没有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他们个个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孩子们当中有普通大学生,有名牌大学大学生,有硕士生,也有清华大学博士生。这些孩子们在上初高中的时候,都受到了外祖父母的良好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吃过姥姥做的饭菜,都受过姥爷的表扬和鞭策。总而言之,在上学方面都得到了外祖父家的支持和帮助。最后,这些外孙子、外孙女们也都以优异的成绩为外祖家争了光添了彩。让外祖父在教子读书方面出尽了风头,得到了安慰和回报。同时,也算圆了老人自己的求学梦。

父亲是怎样当生产对队长的呢?由于父亲精明能干,少私心,爱社如家,深受社员们的赞成和拥护。从1963年开始,大家一致推选他当生产队长。当上队长之后,他带领三十余户人家一起过日子。父亲把集体的日子当自家的日子过,处处为集体着想,为他人考虑。

他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动脑筋想办法,让队里农副牧三业并举,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长劳动工值。总之就是千方百计的为大家过好日子当好家。

父亲当生产队长从不指手画脚摆架子耍官腔,更不沾队上一点儿便宜。他总是以身作则埋头苦干,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着大家,时时处处给大家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大家,让社员们心服口服,不得不跟随其后认真干活,维护集体利益。时间长了,大伙就发自内心的拥护队长,也心甘情愿的为集体贡献力量。也就是说父亲当队长总是带头干,从不瞎指挥,他善于身教,很少说叫。当初由于父亲领导的好,社员们得到了实惠,集体利益得到了增长,这样一来,父亲队长的职务就更无法辞去了。一段时间,他曾打过两三次退堂鼓,每当他要撂挑子不干时,总有一帮子社员代表跑到家中炕头上做工作。他们有的采用激将法,有的央求,有的赔礼道歉表决心,各种方法轮番进攻。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最后父亲没办法了只得再次点头上任。就这样,父亲从63年一直感到了80年生产队解体才算退下来。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为了给大伙当好家掌好舵,自己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直到现在,每当我们队的社员们回忆起生产队时代,个个都对父亲赞不绝后,充满着感激与敬佩。就生产队长而言,在父亲和我闲谈时,他充满感慨的说道:“生产队长这个差事,充其量也不够个小米粒的官,可是要想当好队长,真是太难了!你既要能干会干,又得有头脑,还得具备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超的领导技能,关键还必须做到上睦下和,否则是当不好的。”

父亲除了当生产队长为民创业造福之外,他还用了将近半生的时间做着一件更不平凡的事,那就是接替祖父带徒,弘扬武术,传承武术。他为众多的武术爱好者贡献了自己半生的精力。为大家送去了健康和快乐,让广大的武术爱好者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至于他一生中有多少弟子,谁也说不清。反正从1967年到2000年期间,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传授武术,从未间断。学武术的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有的学三五个月,有的学三年五载,有的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既有练得好的,也有练得差的,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授徒无数。至于每个人的姓名和籍贯,除了本村人之外,现在能够记起来的只有寥寥无几了。

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父亲的第一批弟子,那是1967年秋后,邻村黄官屯的苗俊文、苗祥东、苗清宏、吕瑞平和赵荀海等人,由其中的长者苗俊文领着一起来找父亲学武术。当初他们还举行了正规的拜师仪式。当时我只有十一岁,在那之前,家家户户连糠菜都填不饱肚子。武术活动也就因此而停止了。就连我这出身武术世家的孩子竟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会武术。不知道墙上挂着的刀枪剑戟和三节棍是干什么用的。打那时期我才刚刚对自己的祖辈父辈略微有了点儿了解。前来求师学武的人们拜师之后,我家的武馆就算开业了。一到晚上,我家院子里就热闹起来了,从此我家院子成了武术运动场。一连十几年我家院子里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先是由黄官屯的大师兄们开了头,随后邻村小官庄的王振岭、王振山、王文平、王海金、王振岐等人又赶来拜师。一批紧接着一批就开始了…

到了1968年本村的一大批小学在校生开始投奔父亲学练武术,十多岁的孩子们正是练功习武的好年龄,他们身体柔韧性特别好,也都有着极强的自制力,都知道下功夫认真学刻苦练,孩子们没有了老一辈的生活负担,所以这些人坚持的时间都很长。当时父亲带出了一大批武术精英少年,例如杨光明、杨梦青、杨洪考、杨洪明、杨洪郡、杨洪东、杨华生、杨会忠等等,我也是那是开始了我的武术生涯,这些人都练得很好,其中杨洪郡、杨洪东还有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练功。从1971年开始,我们不断参加本县市的武术表演赛事,每次参赛均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以致后来杨洪东在沧州武术界小有名气,杨洪郡当上了沧县武协副主席,我也成了武协委员,并且都被写进了沧州市武术名人录。

在68届少年武术大梯队之后,接下来沈家铺的郭振民、大郝庄的赵宝江、小郝庄的李

龙江,崔庄的李宝仓、杨福才、枣园的冯龙全、武庄子的武德意、叶家庙的刘德成、沧州李智、济南的强国栋、山东章丘的王新生等人,陆续前来求师学艺。离着近的每天徒步往返,离得远的投奔亲友住宿,还有的人在附近没有亲友,就直接把铺盖带到我家,白天和我们全家同吃同住同干活,山东的王新生是个13岁的学生,他是背着书包来的,父亲把他送到学校插班上学,母亲给他洗衣做饭,缝补鞋袜。他在我家住了足有多半年之久,不管他们练的好坏,坚持的时间长短,我的父母确实为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不用说别人,就是换了我来尽这种不该尽的义务,我也绝对做不到,更何况当时的条件那么差,柴米油盐少的那么可怜。就算当时有点儿粮食和柴禾,由生变熟、由凉变热,天天刷锅洗碗,顿顿烧锅做饭几年如一日,那的付出多大了劳动呀!父亲以武会友以武交友,无私奉献的同时,母亲和奶奶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父亲不可能坚持的那么好。

父亲在67年到80年期间是在家中和本村学校教武术,改革开放之后,近20年的时间里都是在外地授徒。1980年之后,父亲先是被邀请到哈尔滨当武术教练,东北一带授徒甚多,后来又被聘请到西花园村任教三年,接着又经李玉水介绍到沧州大化当门卫兼武术教练,辅导职工子弟练武。在1989年春天,父亲应刘家庙乡西代村表叔们的邀请,到西代村教练武术,在那里待了三年多,带出了不少像模像样的好徒弟,就我所知,其中于二胖、于翔、于乐辉、于乐增、刘宝良、王华生和张文来等人都练得相当好。尤其于二胖和于翔弟兄二人,一直坚持练功从未间断。于二胖在上海武术届无论实战还是表演都曾享有盛名,于翔在沧州和沧县武术排行榜上都有个名分。1992年老父亲从西代回家已经70岁出头,本想放弃授徒安度晚年。结果杨胜山、刘云通、杨胜、杨晋符、保玉华等连同他们的家长找上门来反复要求老爷子再辛苦辛苦卖卖老。父亲无法推辞,又连续教了几年。直到80岁才闲了下来,结束了一生的练武传艺生涯。

总结父亲传授武术的情况,所传人数难以估算,所传弟子的年龄最大的大师兄苗俊文比师父还大,如果健在的话他应该有一百岁左右,最小的小师弟们现在只有20几岁。父亲授徒经历就是这样,那在实际传艺过程中,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父亲传授武术非常严肃认真,不保守,总想让弟子们得其真传。他不怕苦不怕累,反复认真的做出示范,并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及实战用法。反复指导反复纠正并进行实践应用,直到该动作真正正确无误为止。遇到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他就反复手把手的教。他一视同仁,非常有耐心,从不急躁。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动作和套路精益求精。他按照速度、力量、手眼身法步的要求认真传授,从不马虎更不敷衍了事。父亲最在意的就是弟子练功时太粗糙,蜻蜓点水粗枝大叶,他总说:“虽然每个徒弟功架各不相同,但功夫的意是不变的。如过我教你的时候你就练走了样,那以后你在授徒时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我们的传统套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风格特点,一直原汁原味。父亲带徒时,不论农活忙闲,不论酷暑严冬,他每天晚上总是有始至终的陪着大伙一起练,一练就是11点多钟。白天还得正常上工劳动。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在传授武术方面,他有求必应,从不推辞懈怠,更不怠慢弟子,当他教出的高材生放弃不练的时候,他也能够接受,他不生气不灰心。父亲这种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精神为众多武林同道树立了榜样。

父亲也常参与一些武术活动。自70年代开始,不断被邀请参加本县市的老拳师武术表演和观摩比赛。历年来,每次表演比赛他都会拿回一等奖、二等奖和优胜奖一类的荣誉证书和奖品。80年代初,他参加了河北省武术拳械挖掘整理三献活动,在活动中他表演了螳螂拳和闯王刀等精品套路。获得了河北省武术三献一等奖。受到了武术界各级领导和武术大师们的表扬和称赞。父亲曾是沧县武术协会成立以来连续几届的武协委员。武协委员们每年至少集合一两次,这样拳师们总会有机会切磋和探讨。通过武协活动,父亲给全县武术界同仁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以至后来,我接替了父亲的职务去参加活动,老少拳师们都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个个向我问候父亲,夸奖父亲的武艺武德和为人的高尚。每当我听到这些

赞美的语言,我就会由衷的感到父亲的高大与无比的光荣,

毕竟是好人一生平安。父亲一生身体健康无病无灾,由于他性格开朗,心态好功夫深。他一生中没受过气,也很少生气。比较顺利的度过了他晚年的时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由于突发心衰抢救无效享年85岁。2006年10月5日,我的父亲走完了他平凡艰辛而又光荣的路程。

我永远怀念你,我亲爱慈祥而又富有尊严的父亲!

《无言的爱——回忆我的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无言的爱——回忆我的父亲 ①午后明媚的阳光照在白色的沙滩上,远处的海岸边,一个孩子欢快的尖叫声传进了我的耳朵。一个父亲和他年幼的 儿子正在小沙丘上相互追逐。父亲追上了自己的儿子,将他 高高举起在空中转了一圈后,让他骑在了自己的肩上,转身 朝停车场走去。 ②我的父亲一个月前去世了。他才38岁,和人们印象中这个年纪的人一样健康。一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上床睡觉,可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医生告诉我们,父亲死于 肾脏破裂引起的内出血。 ③他是一个好父亲,至少比我知道的大多数父亲都要称 职。他总是面带笑容、话语亲切,也总能针对糟糕透顶的情 况给出甚至可以扭转乾坤的建议。我小的时候,他会带我去 钓鱼,或是去公园,所有小孩能去的地方他都带我去过。那 时我们非常亲近,他是我最崇拜的人。我那时的愿望就是长 大以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 ④后来,情况开始变了。我长成了大小伙子,不愿意去钓 鱼了,也不再能抽出时间和他一起干这干那了,尽管我现在 知道,其实那时我本可以抽出时间陪陪他的。我记得在那段 日子里,特别是在最适合堆雪人和打雪仗的冬日清晨,我能 从他看我的眼神里捕捉到一丝闷闷不乐,甚至可以说是悲伤

的神情。 ⑤有时我们也会争吵,尽管现在我已经记不得我们是为什 么而吵,但我知道挑起事端的通常都是我。他是一个温和而 质朴的人,而那时的我还是个少年,满脑子净是些年轻孩子 们喜欢的玩意儿。他传统守旧,在他的眼里,凡是他没见过 的东西都不是真的。我则会欣然接受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新 鲜事物。 ⑥父亲曾试图和我谈心,但这种谈话对我俩都是一种折 磨。那时在我的眼中,他已经开始让我觉得丢脸了。要知道,父亲根本没怎么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他上中学的时候, 刚能去一家汽修店打工,就立马辍学了。后来,他攒够了钱 开了自己的汽修店。我们不富裕,但也远远算不上是穷人。 对于这一点我本应该觉得知足,但我却仍然觉得父亲让我很 丢脸。而最糟糕的是,我觉得他知道我的心思。 ⑦此后他的行为就变得古怪起来。他每天总是熬到深夜才睡,早晨又像个僵尸一样,带着重重的黑眼圈出现在厨房。 但就是这样一双眼却闪烁着一丝微光。他总会时不时地看我 一眼,眼神中饱含一种无可名状的深意,我试着想读懂他, 可总也无法参透,直到一个夜晚。 ⑧那天正值寒冬,晚间的时候,天空便阴云密布,响雷一个接着一个,道道闪电劈开了层层黑幕,院里的树枝被风吹 得喀嚓作响,转瞬之间,倾盆大雨就落了下来。我躺在床上

有关我的父亲的作文

有关我的父亲的作文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早已不是我们儿时心目中那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但唯一不变的,是他那无微不至的关爱。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我的父亲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有关我的父亲的作文篇1 我的老爸其貌不扬,大家都说我和老爸长得无比相像,一看就知道我们是父女关系。 我和老爸相像之处,何其相貌?连缺点也一模一样。老妈出差之的时候,家里肮脏杂乱如原始民居,起床不折被子、衣服在床上乱放、吃完饭不洗碗,看上去乱昭昭的。幸好老爸每周彻底打扫一次卫生,才避免了我家化为"猴窝"的悲剧。有一次,大姑到我们家作客,看到家里乱成这样,惊曰:"乱如猴窝,乱如猴窝",随即把我家的卫生大操大办了一番。 用老妈的话说,我和老爸是"一大一小,无不为猴"。 我和老爸还有一共同嗜好,那就是­――compntr。可不幸的是我家电脑实在太少,只有一台。于是经常会因为争夺电脑的使用权而爆发战争。为了有效的控制电脑的使用权老爸便下禁令――禁止我玩电脑。我不服,老爸却头头是道:第一,你的眼睛越来越坏第二,我大你小,并且是父女关系,女儿应孝顺老爹第三,玩游戏不能给你学习带来实际上的意义,只是消遣罢了,属于浪费时间的行为。我一听,大叫:"你一天只打网络麻将,其它游戏谁玩?"老爸嘿嘿一笑:"我删了呗!"天呐!我晕!我亲爱的游戏以后再也找不到了。可后来,我却没看见老爸删那些游戏,心里正暗暗高兴的时候,老爸却提出了一个玩电脑的选决条件――每周回家听写单词,全部正确就允许玩一个小时。嘿!这鬼灵精怪的老爸。好吧,总算还有机会,总比一直封杀的好。 我和老爸在学习科目上居然也是一模一样的。我们都偏向形象思维,喜欢语文一遇到长方体、正方体、代数之类抽象思维方面的数学题就头痛不已。但我们都有坚持不懈的好品质。每当在数学中遇到难题,我们都一起讨论、一起思考,直到理清思路,解除难题。每当老师惊异我居然会解这样的难题时,我都会倍感自豪。也许在数学解题这一方面,我们是最好的搭档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复习试题(含答案) (6)

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总体来看是由远而近、由粗略到细致描写外貌。 30.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重要语句的意思,一定要把语句放在语段中,放在全文中去理解。我们可根据题目中括号内的提示角度逐项分析。“‘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通过对“我”语言描写表现出作者突然发现站在身边的就是鲁迅先生时的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作者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鲁迅先生,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与热爱;“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作者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先生。 31.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中对鲁迅的具体描写分析。先生向“我”推荐好书,看到“我”窘迫体谅”我“的难处,体贴地把书送给“我”,“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些描写也体现出了先生与“我”朋友一样的默契。“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在先生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情。“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我那一本,是送你的。”先生对“我”的成长的关怀和指引就如同师傅一般。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追忆我的父亲

追忆我的父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个思念逝去亲人的季节,每个人都会凭吊先辈的亡灵,我深深的思念我的父亲,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父亲,却留给我们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朴实的情感、正直的性格、勤劳的身影、无怨的奉献。 今年是父亲80岁诞辰,也是父亲离开我们第一个清明节,父亲离开我们的8个月的时间里,常常回想起儿时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往事越来越多的占据了我的生活,父亲的形象随着这种往事回忆的增加而渐渐地清晰起来。 父亲1936年3月29日生于新疆奇台县老奇台镇,听父亲讲祖父是1932年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原绥原省武川县),随祖父的叔叔到的新疆奇台,祖母是奇台本地人,祖母在1939年因病去世,父亲原来兄弟两个,当时父亲只有2岁多,父亲的弟弟才几个月,祖父无法带,就将我的叔叔送给了当地孙姓人家,给祖母换回来了一幅寿材,才把祖母安葬,祖母去世后,因父亲还小,祖父忙于生计到处给别人打工,无法带父亲,把父亲送到奇台东地父亲姨奶奶(祖母母亲的妹妹)家里,父亲岁数小,根本记不得自己父亲长什么样,是干什么的,到了5岁时祖父才把父亲接到老奇台他打工的地方,和打工的长工一起吃住,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在那是给别人赶马车,7岁时父亲进了当地私塾上学。1944年秋东地的姨爷爷去老奇台卖瓜,又把父亲带回了东地。祖父自己买了马车跑运输,后来一场经济纠纷祖父不在跑运输,祖父把欠他钱的人告到了当地法院,

官司打赢后祖父留下两匹马,带着10岁的父亲到了老奇台吴家湾种地。到了秋天祖父和另外2人合伙开了洒房,因管理不善不到一年就倒闭,第二年祖父把父亲留在当地阮姓的人家,和别人去了巴里坤,阮家人和父亲家并没有亲戚关系,父亲管他们叫大佬、大妈,他家有两个儿子,父亲和两个哥哥一起在七户上私塾,大妈对父亲很好,走那里都带着他,后来父亲在他写的自传里说到他特别想那个大妈,永远也忘不了。 1947年秋阮家来了一个人,说是祖父让他把父亲带到巴里坤去,阮家大妈听说祖父已经给父亲找了继母,就不想让父亲去,想让父亲留下,父亲很犹豫,但因为很想念自己的父亲,想了半天还是跟着带他的人离开了阮家,搭乘国民党队伍的车离开奇台去了哈密转坐马车走了20余天到了巴里坤奎苏,祖父骑马到奎苏去接,第二天中午到了巴里坤县城,父亲见到了继母和她家娘家人,从此我父亲就和祖父和新祖母一起生活,祖父还是重操旧业,当起了酒大师。给刘家烧酒,父亲则和刘家儿子一起去学校上学,1948年祖父和别人合伙开了烧酒房,父亲退了学帮祖父在酒房干杂活、记账。 1949年9月新疆解放,政府不让私人开设酒房,酒房不能开了,50年春,父亲跟着祖父一起去了巴里坤红山农场九队去种地,第二年又去祖母的老家奎苏乡柳沟种地,奎苏多半是靠天吃饭的地,当年因天旱种下去的庄稼连种子都没有收回,没法子祖父又去给别人家打工了,父亲回到了家里,去国家办的学堂上学。53年祖父家已经添了3口人,家里有6口人吃饭,生活也很困难,加之继母常说上学也

回忆我的父亲作文600字

回忆我的父亲作文600字 回忆我的父亲作文600字(一) 他有着一个刺猬头,总喜欢用来捉弄我;他有着一个高挺的鼻子,会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他有着一张好吃的嘴巴,总是“哗啦哗啦”得流口水;他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盯着我的一言一行,弄的我不得不认真学习。我说的那个人就是我最心爱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电脑坏了他来修理;车胎没气了他来补气;桌椅坏了有了他还是可以做的安安稳稳,不会掉下来。可是,你们不要把他认为是一个修理工了,因为呀,他只是为我们一家人服务。他也有一个大大的烦恼:就是如何讨得妈妈的欢心。我妈是我家里的主厨,一家人吃什么菜全掌握在她一个人的手里,所以,父亲想让妈妈每天都炒可口的饭菜给他吃。他绞尽了脑汁,用尽了所有的办法,终于讨得了妈妈的欢心,现在,我们一家人每天每顿都可以吃到妈妈亲手炒的香喷喷的饭菜了。 我的父亲还是一个二十四小时随时随地随叫随到的拖车匠,半夜三更的时间因为一个电话就可以飞快的起床,然后开车立马赶到别人交代的地点。他有时也会做别人的“专职司机”,也就是帮别人拉拉货.运运人这些工作,十分的轻松。他是一个脸上随时充满笑容的人,不敢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如既往的快乐高兴。 在我的家里,只要有父亲的身影,就会充满了欢声笑语。我爱我

的父亲,是他让我的童年里充满了回忆,也充满了他对我浓浓的父爱!父亲是我童年里的一个引路人,是他带我进入了一个充满了快乐的领域!我现在只想对他说一句话:“我爱你,最疼我的父亲!” 回忆我的父亲作文600字(二) 曾几何时,您已有了白发;曾几何时,您脸上已有了皱纹;曾几何时,您的双手布满了老茧;曾几何时,您的脊背已经弯曲…… 许多人认为:“父亲”和“爸爸”都是一个意思,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父亲”代表了严父。“父亲”好比家庭的顶梁柱,就算被压弯了腰也会顶着,因为那是一种责任,一种不可推托,非“他”不可的责任。因为有妻子,有孩子,有父母都需要他照料,他再苦,再累也得顶着,因为“家”不能垮了。 而“爸爸”代表的是慈父。他会用自己的言行温和地告诉你哪些错了,也代表着他会与你谈心,分享心情,甚至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会教你有压力才有动力,就算是再困难也要挺直脊梁做人。 我有一个对我爱得深但不苟言笑的父亲。他做不到时时刻刻呵护着我,但他却是在背后默默关注着我的人。小时候,我曾问过母亲:“父亲他爱我吗?为什么他从来都没有说过呢?”母亲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说道:“他爱你,他的爱不会说出来,而是用行动表明着一切。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你父亲赚来的,所以他爱我们,更爱你,他只是没有时间告诉你他爱你而已!”我明白了,从那一刻开始,我明白我一直有一个爱我的父亲。上小学一年级时,我让母亲陪我一起去,可是父亲说要我一个人去。那一刻我很生气,甚至又在质疑父亲

我的父亲的作文1000字5篇

我的父亲的作文1000字5篇 小时候总觉得父亲不怎么爱我,因为父亲从不会表达,只会默默地付出。父亲的爱,岂是一朝一夕所能读懂的......下面是的关于我的父亲的作文,欢迎阅读。 小时候总觉得父亲不怎么爱我,因为父亲从不会表达,只会默默地付出。父亲的爱,岂是一朝一夕所能读懂的。他的爱太过深沉,太过厚重,以至于我太久没有读懂。慢慢的才开始发现,原来我这一生最爱的其实也就是父亲了。 小时候,总认为父亲不爱我。是啊,每次爸爸都会给弟弟很多零花钱,每次我和弟弟斗嘴爸爸都会向着弟弟,还有每次有什么好吃的爸爸都会让我给弟弟……现在才发现那时的我太过斤斤计较,父亲的爱岂是我能用那卑微的眼光去衡量的。那时,父亲不过是想去教会我如何去做好一个姐姐,正如今天他教会我如何去做人一样,只是,那时幼稚的我怎会懂得。 慢慢的,当这份爱越积累越凝重,当我渐渐的长大,当父亲变得越来越老,我才忽然明白,爸爸是多么伟大的一个男人啊。尽管他没有一米八七的大个子,没有庞大的体格。是啊,他是那样瘦弱,可__一个瘦弱的男人坚强的撑起了这个家。家里老老小小五六口人都要靠他养活。他从来没有退缩过,在他最健壮的时候,他去抬粮食。可

他那瘦弱的身躯怎经得起总日的劳累,他病了,他的腰开始隐隐作痛,可他怎么能退,那一个家的重担压在他身上。当他实在没有力气去抬粮食的时候,他又不断的去做别的事。他运过木头,收过玉米芯。当新年快到的时候,他知道应该去进些红枣卖,当蔬菜下来的时候他又去贩卖蔬菜。他卖过鞋,卖过玩具,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做什么。他为这个家不断的奔波着,岁月的沧桑印在了他的脸上。照片中那个站在杨树下的男人,浓密的剑眉间透露出一股傲气,国字型的脸上没有一丝皱纹,明丽的大眼睛在阳光下发亮,伶俐的短发,白色的衬衣,照片中的阳光气息浓郁,比阳光气息更浓郁的是爸爸身上洋溢出的青春味道。听见爸爸叫我的声音,我立刻跑出去。眼前的一幕我惊呆了,父亲刚刚取面粉回来,他扛着那袋面粉,不,是那袋面粉重重的压在他身上,他的腰弯得那样的厉害,和地面快要平行了。我想要过去帮忙,他却执拗的不让,只是让我帮他掀开门帘。这就是他爱的固执的表达呀。用他的话说,就是只要他还能动,就绝不会让我去出力。可是,我的傻爸爸呀,你已不再年轻啊,现在的你连扛起一袋面粉的力气都没有了。我的眼角渗出了泪,却转过身不让父亲看到。 我不知道我那健壮的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瘦弱。当我再看父亲,不知他的脸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他脸上浓密的不再是眉毛,而是眼角那深深的皱纹,他脸上的那股青年人的气息开始黯淡,以至于再也找不到。父亲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记得父亲能、把年幼时的我举得很高很高,是啊,那才是我

六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及答案

26 回忆鲁迅先生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ào xiào 学校.()校.()对校.()勘校.()园 èěwù 可恶.()恶.()心恶.()毒厌恶.()凶恶.() 二、近、反义词集结地. 1. 写近义词. 清楚一一()轻捷——()草率——() 踌躇一一()害怕——()明朗——() 2. 写反义词. 清楚——()轻捷——()草率——() 三、读句子.想想句子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1.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着,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五、开心阅读. 珍惜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问,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位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和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不知疲惫,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病稍微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不足八十斤,可是他仍然紧张地翻译文章.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撰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总是冒着大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就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的是更好地用文艺这个锋利武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鼓舞人民同敌人作斗争.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1. 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节省——()延长——() 2. 对“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我的父亲(2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我的父亲(200字)作文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警察,但是就在2014年1月22日晚上10点,我的脚被一枚生锈的钉子刺伤,我马上脱开鞋子,脱开袜子,我用酒精擦了下。我就打电话给我的母亲,然后我叫人去通知了我的父亲。然后我父亲叫我跳到她的背上,在我们去第一人民医院的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感觉到了此生的第一次父亲对我的体贴、她的背是那么的体贴、温柔、安全。父亲一口气把我背到了医院,在到的同时我的泪水不停的留了下来。在这一秒中我感觉到了一个父亲的辛苦与对我们的体贴,在我们那个叛逆的时代可能父亲就是我们的避风港。我的父亲;伟大的父亲;对不起!初一:王国明篇一:我的父亲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 这辈子最爱的漫漫长路,悄然回首。奇迹带给我的力量,眼朦胧,心中依然温暖!——题记 出生,带着母亲的血液来到人世间。这时,一双有力的大手抱起了我。从此,他知道。这辈子要用行动全心全意地爱我。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3岁,我是父亲手心中的宝。记忆里依稀很多次,都在父亲的脖梗上玩耍。 5岁,天生冒险好奇精神的我,喜欢“挑战”。家里吃面条,父亲端着热腾腾的面正要坐下,而年幼的我,盯准时机,拿走板凳。瞬间,一大碗面条全都扣在了父亲的脑门上,而我,早已无影无踪。事后,父亲还是宽恕了我。 6岁,母亲每逢值夜班,我总是枕着父亲教我的,用枕巾卷成的一个娃娃,当成妈妈,安然入睡。而父亲,小心呵护着我的美梦。 7岁,搬进楼房。假期放假,父母都上班。生活突然变得冷清寂寞。因此,父亲买了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哄我。当然,还有从小陪伴我的“娃哈哈”。 8岁, 中考的脚步声近了,同学们都在玩命地复习迎考,而这更使我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 但我不敢懈怠,尽管我心力疲惫;真想合一会儿眼,可我又不敢,尽管双眼早已布满了血丝。 实在撑不住了,我努力地抬起眼皮向外望去。视野之内,只有路灯孤独地立在那里,发出微弱的光。四下里一片静寂,想必已经是深夜——大脑的混沌已经使我无法分清白昼和黑夜,我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学习着。

我的父亲作文600字12篇完美版

《我的父亲作文600字》 我的父亲作文600字(一):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个子十分高。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还有一张大嘴巴。 爸爸是一个宽于待人的人。有一次,他把自我心爱的钢笔放在桌子上。因为有人叫他,爸爸急着要走,所以没有带走钢笔。我看到了就拿着爸爸的钢笔在纸上乱涂乱画起来。画来画去,不明白怎样一回事,我竟然把爸爸的钢笔上的小圆珠给落了出来。我想这一下我可惨了,爸爸回来少者狠狠地骂我一顿,重者还会打我一顿。怎样办?怎样办?我无计可施,无路可逃,只好听天由命,任凭爸爸发落。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爸爸回来以后,不但没有骂我,反而是耐心地教育我:儿子,大人的东西你不能碰,要碰要得到大人的同意。绝对不能够弄坏人家的东西! 爸爸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有一次,他在家里做家务活。突然听见轰隆隆的雷声,他到阳台上去正想把自我家晒在阳台上的衣服收进来,却看到对面邻居家也有衣服晒在外边,而且那一家人的家里没有一个人。他们都去上班了。他二话没说,立刻跑到对面去先帮他们把衣服收进屋子。然后,他再回到自我家里收衣服。这时,大雨已经落了下来。自我家的衣服却被淋湿了。之后,妈妈批评他。他反而批评妈妈自私。 之后,雨停了,邻居回来了。爸爸把衣服给他们送过去。他们说:真是太谢谢你了!爸爸说:没什么,远亲不如近邻嘛!不客气。 你说我爸爸怎样样?他真是一个宽于待人,乐于助人的大好人。 我的父亲作文600字(二): 我的父亲 父爱如山,执着、坚定。父爱如海,浩瀚、博大。 拐弯处的回头,使我发现了父爱的执着、坚定。那一次,我和您闹别扭了,我连头都不回的摔门而出。您并没有追我,我气急了,加快步伐,可不知怎的,我总感觉有人在看我,回头的一瞬间您站在拐弯处看着我,脚步放慢了,回过头,我的眼泪不停的往下流,大声喊:爸爸,我错了,对不起!我在心里默默自责:你怎样当女儿的?街上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并不在乎,跑到拐弯处失声痛哭。您用手摸着我的头:别哭,听话! 严厉的爱,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浩瀚、博大。那一次,我做错了一道题,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追忆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

追忆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 我的父亲杨汝立先生,他于1922年9月16日出生在河北省沧县风化店乡大白头村一个武术世家,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就是著名的民间武杰杨积善(杨八楞)的老来独子。他的出生给整个大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喜乐。他深受祖辈父辈的爱戴和喜欢。尽管人们都宠爱着他娇惯着他,但他自幼生性就特别听话懂事,勤劳节俭聪明孝顺很招人喜欢。虽然年纪幼小可他的行为习惯真正证实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这一正确说法。他自幼受着武术大师的熏陶和教诲,自然就爱上了武术运动,了解了武林中人的豪爽实在,坚强勇猛霸气十足的英雄气概。他从9岁开始正式走上了白天上学晚上习武的艰辛长路。 习武当然就是跟从他自己的家父杨积善大师,当时的父亲对自己心爱的独生子学习武术继承武功那绝对是充满了希望和百倍的信心。自然就对他严格要求,精心传授。一边传授武功一边灌输武德精神那就没的说了。我的父亲学完拳术学器械,别看他年纪小,练功非常刻苦,一练就是大半夜,冬练三九,下练三伏。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凭借着父子俩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父子二人一练就是数十年,这就是父亲会的多练的好力气大的缘故吧。 他是怎样学文的呢?父亲9岁开始在本村跟杨梦雁先生上私塾。当时的学费是每年五元钱,另外,每年请老师去家中吃两三顿好饭,再其它的花费就是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再者我听奶奶说,当时孩子去读书上学必须穿着得体,端庄整洁,像个学生的样子,穿着破破烂烂老师是不会接收的,也就是说在服装鞋帽方面还要比一般孩子多费些钱。当时,我的祖父是一个贫穷地道的农民。只靠耕种几亩瘦地薄田维持生活。除种田之外就是练功习武,他以武交友以武会友,长年义务带徒,从不讲代价和报酬,所以家里日子过的并不宽裕。当时的农业又那么落后,每年拿出二三十元钱供一个学生读书就很费劲。懂事的父亲看得出祖父供他上学不容易,自己就格外用功,一定要为家长争口气,不让金钱百花,不让光阴虚度,他刻苦学习,尊敬老师,品学兼优,总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 对于父亲尊师的情况我略知一二,那是老师和学生都步入老年的时候,杨梦雁老师家居天津,每年都要回白头老家一两趟,每次回来老父亲总是会请他来家里做客。开始我不知道父母亲为什么对来客那么恭敬那么热情,当老先生走后我才得知原来他是父亲儿时的老师。后来连续几年,年年请老师吃饭。我眼中的陌生老大哥成了熟悉的客人。父亲到了老年还那么重视自己的老师,可见他是多么的尊师重教啊!更何况他当初上学时呢?由此可见当初他们的师生关系该有多么融洽! 关于父亲在校学习的情况,前些年我听父亲的一个同学王智锐老师讲述过。王老师说:“当时你父亲在他们班里长得最高,站队一直是大排头,走起路来挺胸抬头,气质非凡。他的服装又得体又整洁,看上去总是特别魁梧气派、非同一般。更主要的是他不单单排队第一名,每次考试张榜他也总是第一名。他上了几年学一直占据榜首,从没考过第二。他聪明过人又特别勤奋。当时人们都羡慕的不得了。如果当时要是家里日子富裕,你爸爸那可不是一般的能耐人呀!”听过王老师的一番话后,我对自己父亲的童年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才刚刚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勤俭苦干供我们五个人上学直到尽头无法再往上上为止。这才刚刚明白他为什么对我们的学习严格要求,对我们的学习成绩要求那么高。这才刚刚明白为什么父亲刚刚上了四年学就有那么好的书法和才能。原来父亲是一个天资聪明且又勤奋超群的人。难怪他直到80多岁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难怪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头脑还是那么清醒那么明白,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只可惜他的童年受生活所迫,仅仅有四个年头的读书机会。当时年仅14岁的父亲出自孝心再也不忍心拖累祖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读书,主动挑起了养家过日子的重担。正是这样也成就了祖父在武术届的辉煌。 父亲14岁辍学后,支撑起一个五口之家。从此他便成了掌管家事的当家人,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他说了算,甚至一切开支都得经他点头批准。他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从不乱花一分钱。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考验,全家人都认为这个小管家很像那么回事儿,一致认为他是

回忆我的父亲阅读答案

回忆我的父亲 李开复 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3.文段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4分) 1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2分) 15.联系文中多次提到“父亲沉默寡言”,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2分) 16.结尾提到钱穆先生的书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古往今来,人们歌颂母亲的诗句很多,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是歌颂父爱的却很少。请你依据本文表现出的伟大而厚重的父爱,在例句后面写两个连贯的歌颂父爱的句子。(2分) 例:父爱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浩瀚与深邃;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

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可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散文形象特点和作用】 解题思路:如何从文中看出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揣摩: ①人物的身体、地位、教养、经历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③把人物放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鲁迅是一个热情、和蔼、有耐心的人。 (2)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鉴赏(分析)艺术技巧(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解题思路:选取品味语言的角度:①从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入手品析语言表达效果。②从品味关键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入手分析语言表达效果。③从赏析描写,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语句入手分析语言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毛笔“站”着,衬托鲁迅的辛苦,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到鲁迅不愧是“民族魂”。(3)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鉴赏(分析)艺术技巧(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解题思路:描写手法的作用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突出性格;③烘托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描写的作用:对人物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了……的主题。 答案:以描写的语言,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4)文章题为“回忆鲁迅先生”,如果让你另拟文题,你准备拟定的题目是什么?并简要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分析文章的标题】【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 解题思路:拟题可以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用主要内容做题目。也可以从

《回忆我的父亲》阅读答案

阅读《回忆我的父亲》,完成1~5题 回忆我的父亲 李开复 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文段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文中多次提到“父亲沉默寡言”,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提到钱穆先生的书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来,人们歌颂母亲的诗句很多,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是歌颂父爱的却很少。请你依据本文表现出的伟大而厚重的父爱,在例句后面写两个连贯的歌颂父爱的句子。 例:父爱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浩瀚与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我的爸爸作文600字(6篇)

我的爸爸作文600字(6篇) 可我妈妈虽然唠叨,我爸爸的唠叨却比她更胜一筹!哎!龙头流的水流太大了!放小一点呀!节约一点是一点。哎呀,做这么多菜干吗?,能吃这么多吗?吃不了还得到了,真浪费!老爸,你就不能休息一会吗?还有你呀,天天让我操心。你作业写了吗?你偏等到三更半夜的时候再写吗?我这个时候,我就像灰太狼一样,灰溜溜地走回自己的房间。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呀!)有的时候,短暂的分离,常常使我脸上失去了笑容,即使我苦苦哀求,扯衣服挽留,但他还是冷漠地说公司很忙。这时我就对他充满了恨,我恨他爱公司远远超过了爱我。我恨他争分夺秒地回来批阅那些什么破文件,也不愿留下来吃完饭再走。本来我们相处的时间就不多,他却一点都不珍惜。我不懂,为什么那栋死死的破楼,总能牵动我爸爸的灵魂呢。我呢,一个活生生的生物却无法使爸爸留在身边。他常常说,我长大了,要学会自立离开父母。离开这个词怎么就这么牵强啊,我的意识力告诉我,我从来就没有在你的身边,离开,这个词用不上吧。爸爸,我终于明白了,您的唠叨是对的,这其实饱含了您对的我爱。是个工作狂,一天都是早出晚归,他在家也是一根不可动摇的定海神针坐在电脑房不是画图就是看电脑。因为他是二级电脑师嘛!只有唯一休息的一天星期日,他还要电脑半天时间到电脑上去查找资料。

我要用更好的成绩来回报您对我的爱。 六年级:789zhanjia 我的爸爸作文600字(2)我的爸爸是一位非常普通的粮食管理员,整天忙碌于粮食之间。 我的爸爸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要强的内心。 几年前我的邻居们的孩子个个都有溜冰鞋,而我却没有。他们天天滑着溜冰鞋来找我玩,爸爸见了就对我说:你看他们都有溜冰鞋,你想不想也有一双呀?不,我不想要。我一口否定,那,为什么呢?第一我不会滑,第二花很多钱。爸爸见软的不行来硬的说:不行我的儿子不能比别人差!第二天他真的从街上买来一双溜冰鞋。买来之后我就没穿过。 爸爸不仅要强,还非常爱我。 两天前的下午,在第三节的体育课上,我和樊xx徐xx刘xx在一起玩打架游戏,我和樊xx徐xx一伙,刘xx自己一伙因为他太胖了。我扮演古代的神医华佗 一上场我就使用了我的大招葵花点穴。手不料被刘xx抓了个正着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刘xx的手中逃出,一转身被一个小石头绊倒了,裤子破了,膝盖也破了血正在往外流。我急忙跑到办公室,老师不会给我包扎只好给爸爸打电话,让他早点把我接走。不一会,爸爸来了,怎样下楼是个问题,爸爸就把我的一个胳膊架到他的脖子上。把我搀了下去。到卫生室后,医生给我擦酒精的时候疼得我哇哇叫,我看了一下爸爸,似乎从爸爸的眼中看到了爸爸的心疼。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训练及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12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测试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2.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4.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5.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

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读选文,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