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

xx,民俗文化的xx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泉州的节日民俗文化尤为风光,热闹,慎重。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冬至等等。

元宵节,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元宵花灯似满天的星星,点缀在泉州元宵的夜空。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争奇斗艳的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走上街头,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古人的描述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点亮在史书里,一路照耀古今。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造型美观。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如今更集光、声、电于一体,美不胜收。侨乡人陶醉在花灯的海洋里,光明之城在五彩缤纷中迈向未来。

端午节在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高高翘起的龙头,势欲腾飞。水花四溅处,飞舟如脱弦之箭,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

两岸观者人山人海,他们摇旗呐喊,一时呼声雷动,锣鼓喧天。英雄的故土,是英才辈出的地方。侨乡端午有一种游戏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装着鸭子的笼子。抓鸭子的人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桅尾抓鸭子。有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端午,侨乡把奋进和腾飞写在希望的五月。

泉州的传统艺术拥有一批风情万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因此,泉州又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韵味隽永的南音艺术,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

梨园戏,鼓乐悠扬,茶香袅袅,舞台上青衣花旦正唱《陈三五娘》,唱亮迷人的民间艺术。一个流传在闽粤之间的古代爱情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毅然私奔的青年男女的故事,诉说悲欢、梦想与渴望。观众凝睇沉思,一段晶莹的往事,在他们的眼眸中闪动。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扇幸福之门在祝福声里打开,聆听着春天款款而至的跫音。爱的故事在梨园戏里楚楚动人。

木偶戏的粉彩工艺,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6条纤细悬丝,牵出700余出传统剧目。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丫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南音袅袅,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时而像骤雨叩窗那么激起欢悦。一条古音乐的河流,从中原古韵中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一首《梅花操》,一首《八骏马》,如此的勾魂摄魄!从闽南的古厝下启程,以超越时空的方式漂洋过海,播下的种子,生长一种思念,在游子心中发芽。

高甲戏,戏如人生。美与丑之间,谁是主角?一颗南海明珠,闪亮在名城,唱响了京城。傀儡丑的活泼风趣,让满堂牛鬼蛇神竟能生辉。乡村,集镇,城市,老人们在舞台边一起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文,已成为一道风景,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时光回溯到明末崇祯时,舞台上昏君、庸臣、权宦、无赖、骗子荒唐可笑的故事,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入木三分。

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雕刻……千姿百态,纷呈异彩。在劳作生产等习俗中,泉州人无不精通,俗称“泉州兄,个个猛”,尤其是建筑、手工、做生意。

泉州的民族舞蹈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拍胸舞、火鼎公婆、彩球舞、车鼓舞等等。

拍胸舞,矫健的舞姿,舞出侨乡豪迈的气概。古越闽人对蛇图腾的崇拜,从岁月深处舞动起来。剽悍的男子汉组成舞队,赤脚,袒胸露背,没有任何乐器伴奏,随着领舞者一声吆喝,齐刷刷地抬起左掌,向着自己的右胸猛力拍击,接着,是右手拍向左胸,而后扬起手臂和手掌分别下击肋部和大腿,变幻有序,发出响声——噼啪!噼啪!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风趣浪漫,粗犷明快。这是闽南独特的风情画卷。

火鼎公婆,滑稽可笑的表演,引来众人或驻足观赏,或徒步追逐。扮演老公公者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宽筒裤,一手拿着长烟管,一手执着芭蕉扇;老婆子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厚底绣花大红布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执着大圆蒲扇。公婆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侨乡人的日子在这舞蹈中,过得兴旺红火。

此外,泉州的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也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泉州的多元宗教,历史长河对外开放,形成共存局面。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温陵迎妈祖,独具闽南特色的活动热闹非凡。春风吹拂,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开锣鼓、头旗、绣旗、执士队、神轿、凉伞、庄仪团……人潮汹涌,簇拥着和平女神。这里是花的海洋。侨乡女身着鲜艳的红衣,手中拿着几炷点燃的香,心中表达着共同的祈愿。妈祖不但是一种信仰,也是扎根于海峡两岸民众心中的一种亲情文化。人间最为永恒的是那种泽披四海的大爱,它令天地动容,值得我们用一生珍藏。

泉州的民居建筑,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而闻名于世。

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建筑有很高的成就和规格,尤其是明清建造的正规的宫殿式民居。这类民居,在建筑造型上既堂皇古雅,又肃穆大方,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官式大厝”,红砖建筑,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相似。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

被称为福建的民居奇葩。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有石埕,山墙之间有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东女,还有东海埔女,曾倾倒了多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

惠东女,上衣接袖衫还以褐红、蓝为主,玄色裤子上加上蓝色布边,一股三垂的银裤链开始被妇女采用;黑、绿刺绣花纹,四角有金黄穗子的褡裢;红绸布刺绣的踩轿鞋。黑、红、蓝、绿、银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色调,具有十分和谐繁荣搭配效果。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

东海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成了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蟳埔女服装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但衣袖均比惠安女长,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兰色,与碧海兰天、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有一种特别鲜明的色彩感观,黑色的裤,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

泉州的饮食文化上,更是别有风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食品资源,用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

那香甜而不滑腻的元宵丸,是逢年过节的家常甜点;那色香味形俱佳又经沪水丸、崇武鱼卷、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的故乡风物。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的落成与开业,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

口之一。当严冬即将消融在点燃的红烛里,一碗汤圆飘着故乡的气息,温暖着游子的旅程。生活的滋味在过节中回味:

主妇们张罗着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厅堂,把糯米粉和水搅拌,揉成粉团,全家大小围坐一起,笑脸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那白白的汤圆,象征着纯洁的亲情;红红的,象征着吉祥如意;圆圆的,象征着家庭团圆。冬至搓圆,令那些散落在故园角角落落的故事和笑声,又围拢在一起。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节俗也因地制宜,应运而生。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尽显当代泉州新风尚。

(完整word版)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 一、一日三餐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 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营养麦片等饮料,配以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泉州习俗

节庆 泉州民俗古朴,具有中原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特色,雅俗共赏,极富人情味。(一)过春节,道恭喜。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欢宵达旦。(二)清明节,春祭敬祖,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三)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四)“七娘妈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五)普渡日,就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六)中秋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边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七)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是一项很有诗意的活动。(八)冬至,就是冬节。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在乡村,还举行隆重的冬祭。(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独守岁,然后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风俗禁忌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 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闽台“乞龟”民俗文化

闽台“乞龟”民俗文化 乞龟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元宵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泉州和澎湖一带。龟是闽南人崇敬的神物,民众将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龟”,将米做成的“乞龟”带回家分食,隐喻“呷(吃)平安”。 乞龟 - 简介 乞龟是流行于福建泉州以及台湾澎湖地区的特色元宵民俗活动,所乞求的龟其实是一种用大米做成的龟状食品,称为米龟,又名龟粿。 乞龟最初是由庙方供出面龟、红毛龟等寿龟(龟形的糕点)供信徒掷筊乞赐,待得到神明的允赐后,就可以带回家保全家平安或藉以祈求后嗣。乞得面龟的信徒在事业得意或求得子嗣后,必须准备加重的面龟或红毛龟供其他信徒求乞。 由于龟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再加上是神明的赐与,所以这在旧时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一项热闹有趣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新年,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米龟”,祈求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乞龟 - 历史 闽南地区的龟崇拜习俗由来已久,乞龟则最早起源于泉州,18世纪从泉州传到澎湖,并在澎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1771年(乾隆36年)《澎湖纪略》记载:“元宵,各家先于十三夜起,门首挂灯,厅中张灯结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备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阖家燕饮。鸣锣击鼓,极为热闹。间亦有装扮故事,往别澳游玩者。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札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 1893年(光绪19年)《澎湖厅志》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但“亚公仔”改为“面龟”一词。 20世纪后期,经济环境改善,孩童对肪片龟、蛋糕等简单食物不再有兴趣,元宵节可供祈求的物品种类愈来愈多,因而有“黄金龟”、“金钱龟”、“米包龟”等等创新的“龟种”出现。

泉州南安婚俗总结

泉州南安婚俗总结 引言 婚俗是每个地方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反映了该地区的民俗风情、家庭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泉州南安作为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婚俗文化传统。本文将对泉州南安的婚俗进行总结和介绍。 婚前准备 在泉州南安,婚前准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订婚:订婚是表示两个家庭已经达成婚事的仪式。泉州南安的传统习 俗中,男方的父母会到女方家中和女方的父母商定婚事。一般而言,男方的父母需要带上一份礼物,如茶叶、糖果等,以表示诚意。 2.提亲:提亲是男方家长正式向女方家提出结亲申请的程序。在泉州南 安,提亲时通常会有一份提亲礼,礼金的数额不同,也会有一些传统习俗和仪式。 3.纳采:在纳采仪式中,男方家族的代表会正式向女方家族表达娶亲的 意愿。这个过程中,男方所带的礼品数目和种类会有一定的规定。而女方家族的代表则会接受礼品,表示同意。 婚礼仪式 泉州南安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迎亲:迎亲是新郎一家从自己家出发,前往新娘家迎接新娘的仪式。 在泉州南安,迎亲时通常会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如鞭炮响、红绸缎送行等。 2.上头叩阍:新郎进入新娘家门后,要经受新娘家长或代表设下的门槛,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上头叩阍”。新郎还需提供一定的红包作为交换。 3.敬茶:在泉州南安的婚礼中,新娘通常要给两方父母、堂兄弟姐妹、 祖父母、姑父姑母等亲戚敬茶,以向他们表示敬意。 4.进门宴:进门宴是婚礼的关键环节,也是招待宾客的一部分。在泉州 南安,进门宴往往会非常隆重,宴席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菜肴,如寿桃、莲团、糯米团等。 5.敬酒:在进门宴期间,新人还需要向全场宾客敬酒,表达对宾客的感 谢和敬意。

家乡的传统工艺福建泉州

家乡的传统工艺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泉州的传统工艺独具特色,代表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这篇 文章中,我将介绍泉州的几种主要传统工艺,包括陶瓷、木雕、丝绸等,它们是泉州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传承和发扬泉州传统文化的重 要方式。 泉州陶瓷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泉州的陶瓷起源于唐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泉州文化的象征之一。泉州陶瓷以 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其中,泉州青瓷更是享 誉全球,具有独特的青花、青纹和青釉,色泽自然清新。泉州陶瓷的 制作工艺复杂,包括挤坯、上釉、装饰等多个环节,需要经验丰富的 工匠来完成。泉州陶瓷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富有装饰性的纹饰,成为泉 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雕是泉州的另一项传统工艺。泉州的木雕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 溯到宋代。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于世。泉州 的木雕作品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常常包括人物、动物、花 卉等各种元素。木雕工艺需要雕刻师傅对木材的纹理、质地和结构有 深入的了解,才能将木料雕刻出精美的作品。泉州的木雕作品不仅具 有收藏价值,还能体现出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丝绸是泉州的传统特色工艺之一。泉州丝绸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泉州丝绸以其精 美的质地和华丽的色彩而著称。泉州的丝绸主要包括缂丝、潞丝、剪

绢等不同的品种和工艺。泉州丝绸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蚕桑的养殖、缫丝、织布、染色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泉州丝绸的图案和纹饰丰富多样,常常融入了泉州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特色。 除了陶瓷、木雕和丝绸,泉州还有许多其他传统工艺,如竹编、红糖制作等,它们都是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工艺不仅展示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记录了泉州历史的点滴。同时,这些传统工艺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继续发光发热。 总而言之,泉州的传统工艺是泉州文化的瑰宝,代表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泉州的陶瓷、木雕、丝绸等传统工艺凝聚了泉州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也展示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和传承泉州的传统工艺,不仅是对泉州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泉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致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将泉州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泉州的独特魅力!

泉州春节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

泉州春节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泉州地区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本文将以泉州春节为切入点,探讨其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泉州春节的宗教信仰 泉州地区信仰多元,诸多宗教共存,对春节的宗教信仰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 1. 佛教影响 佛教是泉州地区广泛信仰的宗教之一。泉州的报恩寺、南禅寺等佛教寺庙将春节作为重要的佛教节日,举行庙会和祈福仪式,吸引着大量虔诚的信徒。 2. 道教影响 道教在泉州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视为寿康大帝的主要信仰群体。春节期间,寿康大帝庙会将迎来大批信徒,庙内外热闹非凡,民众祈愿寿康平安。 3. 民间信仰影响 泉州地区还有许多世俗宗教习俗,如拜神、求签、燃放鞭炮等。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祈求平安富贵和福康安好。 二、泉州春节的民俗传统

泉州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传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理念。 1. 祭拜祖先 在泉州,祭拜祖先是每个家庭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人们整理 祭祀场所,上香祭拜,恭敬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贴春联、剪窗花 贴春联、剪窗花是泉州春节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泉州人喜欢用红 纸和金笔写春联,将对联贴在门上,希望家庭幸福吉祥;同时,他们 还喜欢用彩纸剪出美丽的窗花,给居室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3. 赏花灯 泉州的花灯制作工艺独特,尤以“泉州花灯”最为有名。春节期间, 各地将举办花灯展览活动,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同时也展示了 泉州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4. 舞狮、舞龙 舞狮和舞龙表演也是泉州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身着狮子、龙的服装,表演节目,以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迎接新年的到来。 5. 传统美食 泉州春节期间,当地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传统美食 如鱼生、年糕、油饼等,不仅满足味蕾上的享受,更寓意着五谷丰登、口福连连。

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泉州的习俗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风情。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泉州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更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生命的追求与向往。 一、传统节庆活动 泉州年味浓郁,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魅力。这些节庆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是泉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开元寺庙会、石狮燕山山海祭,还有比较有名的关帝诞、草坪会、壶山奇妙夜、浒洋江城隍庙会等。 开元寺庙会是泉州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祈福活动,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此次活动由泉州府开元寺主持,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盛大举行。会期中,热闹非凡的庙会活动、各式各样的寺会表演、寺内活动,是吸引民众参与的重要因素。 石狮燕山山海祭是我市传统习俗中极为盛大的一项。过去燕山海祭的规模之盛,名闻海内外。目前燕山海祭仍在举办,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统婚俗

传统婚礼仪式是泉州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结婚是人生中最为隆重的一个仪式,泉州人对待婚礼也十分注重。泉州传统的婚礼仪式历经多次变革,但仍保存了一些传统婚俗,其中又以嫁娶仪式最为具有文化特色。 嫁娶仪式大约在晚明时期开始流行,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当代社会,虽然新人在嫁娶仪式上对传统讲究略有松动,仍然各按各的本分,拟定婚仪,华丽的仪式赏心悦目令人难忘。 三、传统美食 泉州美食不只是对眼球的视觉刺激,更是对鼻腔和味觉的双重享受。在泉州,吃喝玩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也是泉州吸引人来此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古以来,泉州人就有“食在福建,味在泉州”的说法,因为泉州有着种类繁多、风味 独特的美食。 泉州传统美食有:豆腐干、海蜇头、八珍糕、田螺、酸梅汤、潮州府城官山梨、泉州八都稠以及海鲜等。这些传统美食凝聚了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泉州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丰富而多样,它们不仅反映了泉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学习泉州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更好地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介绍泉州的元宵节风俗作文

介绍泉州的元宵节风俗作文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泉州的元宵节起 源于宋朝,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元宵节庆祝活 动开始于农历正月初一,持续十五天,其中以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当天最为热闹。庆祝活动 主要包括赏花灯、吃汤圆、舞龙灯等,民众热情高涨,街头巷尾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 泉州的元宵节有许多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活动。泉州是福建省的佛教圣地之一,元宵节也是 佛教圣地庆祝活动的重要时刻。在元宵节期间,泉州的佛寺会举行盛大的法会仪式,信众 们纷纷前往寺庙烧香礼拜,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尤其是清源山的开山寺,每年元宵节都会 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 与宗教活动相结合的是泉州独有的灯会活动。元宵节期间,泉州各地举办大型的花灯展览,各种形状、色彩缤纷的花灯装点了整个城市。最有名的要数丰泽宝山庵举办的花灯展览, 这里的灯会规模宏大,亮丽夺目,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除了灯会,泉州还有各种 各样的灯谜活动,灯谜也成为元宵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吃汤圆。汤圆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传统小吃,有 着象征团圆的寓意,因此在元宵节这一天,吃汤圆成为了每一个家庭的传统习俗。泉州的 汤圆制作精细,口感绵软,口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除了传统的花生汤圆,泉州还有各 种口味的创新汤圆,如芝麻汤圆、豆沙汤圆、花生糖汤圆等等,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赏花灯和吃汤圆,泉州的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舞龙灯。舞龙灯是 一种具有泉州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以舞动的龙灯为主要特点。在元宵节当晚,许多社区 和民间团体会组织舞龙灯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龙灯由集体合作制作而成,由一群舞 者共同托起龙身,细致灵活地表演着各种姿态,犹如一条飞舞的龙,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 心灵上的享受。 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泉州的元宵节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民俗活动。比如王纲灯。王纲灯起 源于泉州安溪县,是一种以纸质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民间工艺品。王纲灯的形状独特,取材 于传统故事或当地特色,加上细腻的剪纸工艺,犹如一幅幅视觉盛宴。在元宵节期间,泉 州的街头巷尾会出现很多摊贩卖王纲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选购。王纲灯既可以用于观赏,也可以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 总的来说,泉州的元宵节风俗丰富多样,独具特色。通过赏花灯、吃汤圆、舞龙灯等活动,人们向往着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和幸福。同时,这些庆祝活动也是泉州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方式传承和展示了泉州的历史和传统。无论是居住在泉州的人们, 还是游客和学者,都可以通过参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体验 到泉州人民的热情和喜庆。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 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 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

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 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是泉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南方文化气息,也可以领略到泉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泉州,一定要好好感受这里的风俗文化,它一定会让你难以忘怀。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 泉州古为闽越族地。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闽,泉州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晋永嘉后,中原战乱不息,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聚居于泉州为中心的晋江中下游地区。唐、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入泉,无复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给泉州民俗带来丰厚的古中原文化积淀。因而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民勤奋坚毅,文明知礼,尚义乐善,“海滨邹鲁”遗风世代相传。 宋元时期,泉州“梯航万国”,海外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杂处的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儒道释传统文化渗透,寺院庙观遍布城乡,信仰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发展,泉州人出洋谋生者日众。华侨出入国门,带来侨居地生活习俗,对泉州民俗起了一定影响。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固有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纷繁多彩,体现出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 百多年来,泉州经历多次历史变革,新风旧俗交互递嬗,风气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农业社会和农耕文化的解体,以工业和城市文明为标志的商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海外风俗融入,泉州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促使地方民俗变异。 民俗是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就其表现形态而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种。 一、物质民俗 风味名吃家庭食俗(除一日三餐之外,还包括年节、礼仪等食俗,后面相关章节中将进一步叙述)因各自经济条件下一,所以在饮食的结构、食物的种类、习俗的繁简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在家庭食俗中所品尝过的合口味食品,经过进一步的提炼和优选,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佳肴小吃,被视为饮食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自然环境的不同,是风味名吃形成的主要外因。泉州地处山海之会,食料种类丰富,既有山珍,又有海味,自古以来,泉州人即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为摄食原则,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创造出不少名闻全国的风味名吃。晋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故讲泉州饮食民俗文化当以晋江为例。“稽晋邑负山面海,稻谷而外,海错较多,鱼盐蜃蛤之利,不让青、齐。其价又平易而鲜高昂,数十钱买之,以充疱厨,以待宾客,备物致用,胜于肉食。”因此重海味成了晋江名吃的一大特色。泉州人对名吃食料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就海味而言,大虾要鲜蹦活跳,鲈鱼以荀江产为佳,红膏蟳取石湖产最好。泉州菜在烹调技法上有炒、煮、炖、蒸、焖、煎、卤、炸等,口味一般是以清淡酸甜为主,这从上面所列举的晋江名吃食谱的名称上,也可以直接看出来。如炒红虾、煮鱼丸、炖乌鸡、蒸鲈鱼、焗红蟳、煎蚝煎(“煎”字在前者为动词,在后者与蚝合称为名词)、炸薯枣等,以及鲈鱼清蒸、四果汤纯甜、荔肉则味兼酸甜等。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 ∙服饰民俗 o女性服装 o男性服装 o发式、饰品∙居住民俗 o官式大厝 o土楼、洋楼 o石构民居∙行旅民俗 o陆路交通 o水路交通华侨行旅 ∙岁时民俗 o春节 o元宵节 o清明节 o浴佛节 o端午节 o七夕 o冬至 o除夕 ∙生育礼俗 o诞生 o满月 o命名 周岁 ∙成年礼仪 o冠、笄之礼 o16岁生日∙婚姻礼俗 o婚前 o婚娶 o婚后 ∙丧葬礼俗 o殓期 o殓葬 o服丧 ∙自然崇敬 o酬天敬地

o祈风乞雨 o生殖崇拜 神鬼崇拜 o崇拜祖先 o崇奉俗神 祭敬亡魂 泉州,民俗文化的沃土 泉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绚丽多彩。动态静态,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在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为风光, 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 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 时下的端午节,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 泉州又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风情万种、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 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打城戏,及韵 味隽永的南音艺术。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 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除此,民族音乐、舞蹈、曲艺、工艺等,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笼吹、北 管、十音、茶歌、民谣、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车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说书讲古。在传统工艺方 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雕刻……千姿百态,纷呈异彩。此外,泉州的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 也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泉州,历史长河对外开放,形成多元宗教共存。此地,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 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 泉州的民居建筑,又是一道亮丽风景线。其中那“官式大厝”(皇宫起),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 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现存的南

独具特色的闽南传统文化:泉州“刣狮”

独具特色的闽南传统文化:泉州“刣狮” 泉州“刣狮”又叫“舞狮”、“弄狮”,是泉州最具有特色的南少林武术拳种之一。它既是民间舞蹈又是一种武艺活动,阵容雄伟,技艺高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 泉州刣狮的武术源自明代抗倭名将、泉州人俞大猷所传。据清抄本《西山杂志》载,泉州民间刣狮始于清廷为了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降诏焚毁泉州南少林,逃匿的少林寺僧伏身于寺庙或山村乡野传授少林武功,以“刣狮馆”的名目创建武术馆。 “刣狮”,闽南话“刣”为“杀”,也就是“杀狮子”。这是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的完美结合。表演时,由两人扮成狮子,套上“狮衣”。狮头、狮衣、狮尾、眼睛都可以动,其他人扮成武士,手持刀枪剑戟盾牌等十八般武器,围着狮子“大打出手”,狮子则时而左逃右闪、回避兵器的攻击;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人群,表演时,刀光剑影,吼声阵阵,惊心动魄。“刣狮”队套路表演方式,每种兵器有多种套路,不同的出击对象,有不同的套路,有2人,4人,十几人,几十人等等的表演套路,最为出众的是宋江阵表演阵法。 据周焜民编《五祖门研究》收录的黄天禄《宋江武狮阵演排法》介绍,刣狮阵是宋江武狮阵的俗称,主要由绕阵、武术表演与杀狮三部分组成。演排时以师祖、泉州少林五祖拳师蔡玉明的遗旗为前导,其次是长、短兵器,随后以齐眉棍压阵,队列大部分以两人为对。狮阵由大鼓和五音铜击乐器指挥,旗手及前导青龙大刀手在大鼓指挥下完成整个狮阵的演练程序。武狮阵分为四个阵形,即八卦阵、一字长蛇阵、蜈蚣阵和蝴蝶阵,由旗手进行开场舞旗表演,接着先出演双斧(即开旗斧),随后由器械单行、器械对练、徒手双练,穿插进行武术表演,最后由集体藤牌、棍阵结束。杀狮则为青狮与器械对练。 泉州“刣狮”作为民俗表演项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作为武术项目完整保存了我国少林五祖拳的传统技艺的精华。

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的沃土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泉州的节日民俗文化尤为风光,热闹,慎重.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冬至等等. 元宵节,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元宵花灯似满天的星星,点缀在泉州元宵的夜空.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 整条街成了争奇斗艳的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走上街头,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古人的描述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点亮在史书里,一路照耀古今.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造型美观.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如今更集光、声、电于一体,美不胜收.侨乡人陶醉在花灯的海洋里,光明之城在五彩缤纷中迈向未来. 端午节在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高高翘起的龙头,势欲腾飞.水花四溅处,飞舟如脱弦之箭,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 两岸观者人山人海,他们摇旗呐喊,一时呼声雷动,锣鼓喧天.英雄的故土,是英才辈出的地方.侨乡端午有一种游戏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装着鸭子的笼子.抓鸭子的人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桅尾抓鸭子. 有人走到桅杆中途就滑跌海中,引起岸上观众阵阵欢笑.端午,侨乡把奋进和腾飞写在希望的五月. 泉州的传统艺术拥有一批风情万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因此,泉州又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韵味隽永的南音艺术,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 梨园戏,鼓乐悠扬,茶香袅袅,舞台上青衣花旦正唱?陈三五娘?,唱亮迷人的民间艺术.一个流传在闽粤之间的古代爱情故事,一个关于对抗封建蜡姻制度而毅然私奔的青年男女的故事,诉说悲欢、梦想与渴望.观众凝睇沉思,一段晶莹的往事,在他们的眼眸中闪动.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扇幸福之门在祝福声里翻开,聆听着春天款款而至的楚音.爱的故事在梨园戏里楚楚动人. 木偶戏的粉彩工艺,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6条纤细悬丝,牵 出700余出传统剧目.上至帝王将相,下到Y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南音袅袅,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第一篇: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超楠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一、一日三餐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