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键词:教与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7-0032-05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

程序,操作者只要按照固定的程序操作,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自然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仪器,不是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学生的学,绝非如机器、如仪器、如容器,被动地被他人去操纵、去堵塞。学生的学,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教师只有按其规律进行教的时候,学习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被学生所吸收和消化。否则,要么受到排斥和拒绝;要么是食而不化。由此观之,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所制约的,要服从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以学定教,正是对教与学关系的最好概括。教无定法,是说教学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从来就不是单一固定的模式;教必有法,这个“法”指的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结合。通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就是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解决谁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自然是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就是解决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内因是依据;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既然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那么,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二位的原因,都是外部条件,即都是外因;而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即内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师生这种内外因关系的生动写照。

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愿望,持久不断的学习积极性,自学勤奋的学习精神以及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正是学生学习内因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尊重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很好地开动起来。否则,学生的学习内因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的外因条件作用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深入进去。深入进去和发挥出来的关系,正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根结底,学生的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包办不得,替代不得,强制不得。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强制,是对内外因关系的颠倒,是违背辩证法的。

综上所述,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认识到这一点,对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起积极促进的作用

(一)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考察教与学的关系,不能仅就教与学,孤立地去谈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的关系;也不仅是物与物、事与事、人与物或事之间的关系,它主要体现着、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既有它的特殊性,又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独立存在。其实从本质意义上讲,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我们应该从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多看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给教与学的关系以更多的人文观照

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统治阶级在学校的代表和工具,并拥有和垄断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学校的权威和尊严的地位。学生在这种专制教育的学校里,必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服从于学校种种强制性的教育和规定,学生永远处在受制于教师和向教师乞求知识的被动和屈从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学校的地位都很明确,且深信不疑。师生之间无平等而言。人们从来都在讲师道尊严,师道尊严的起初意义是师严道方尊,演变至今,却完全成了教师的尊严,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讲过学道尊严。学生只有尊重教师的义务,稍有不从便被视为大逆不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师尊徒卑的意识是那样深入人心,并在不断得到强化,学生的意志、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尊严,则无从谈起,古人云,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社会的变化,社会思想和社会面貌的变化,往往首先表现为伦理思想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进步或衰退的重要标志。今天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讲得更多是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对人的尊重。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理应受到社会和教师的尊重。因此,师生关系就有了新的定位,就有了新的概念。师道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这是对的,但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学道同样也是尊严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只有既讲师道尊严,也讲学道尊严,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才是全面的。

(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重在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理特征的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但是仅有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是不够的。因为教师和学生毕竟还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外,还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是抽象的,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十分具体、生动的。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因此,教师必须以他们的教学手段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征,才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把学生的认识比作一条长河的话,教师的作用无非是千方百计打开河水的闸门,使其在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既不分流泛滥,亦不断流干涸,并使其自然而顺畅地流入大海。

知识有难易之分,在教学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做这种难和易的转化工作。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既可以使知识由难变易,也可以使知识由易变难或难上加难。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第一次学习写命题作文的教学。一上课,教师就以极严肃的口气讲,命题作文很难。并对如何难做了大量的渲染。教师的这一开场白似乎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因为他讲的是事实。命题作文对学生来说确实比较难,对刚刚接触命题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就更难。教师这样讲的本意是强调命题作文的重要性,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有一点他忘记了,他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如果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会了如何写命题作文,倒有可能冲淡教师开场白给学生造成的恐惧心理,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了不良的教学效果。更为严重的是不良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验证命题作文确实难的作用。由于这位教师缺乏对学生特征的了解,使学生产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教师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做着使知识难上加难的工作。成年人在希望孩子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时候,为省事起见或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时,便常常用“狼来了”之类的话借以吓唬孩子。“狼”虽然始终没来,但是却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了阴影。教师如果经常向学生有意无意地夸大或渲染学习的困难,则是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极大伤害,极易给学生造成对学习的恐惧感。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的调节能力还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因为环境会引起人的心境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生,受环境的影响更大。良好的环境往往会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境,即舒畅、振奋的心境,而积极的心境,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勇于克制困难意志的培养和学习信心的建立。

从以上两个事例不难看出尊重和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和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教学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功的教学,不仅可以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找到原因,还可以从师生关系上找到原因。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敞开教与学的一扇大门,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快速、宽敞、平坦的大道。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讲的学生就爱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教师粗心大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关闭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大门。如果学生带着与教师对立的情绪,那么他们在学习中的积级性以及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切认知机能就会受到阻抑。如果把整个教学比做一架机器的话,教师和学生就是机器上两个互相咬合的部件,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是这两个部件正常运转的润滑剂。有一位教师曾经这样说:我用尊重和信任赢得师生关系的融洽,我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赢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要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一般表现为主要的和起决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教会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差,自控能力较弱,认识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少,知识水平有限,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不知、不能,或知之甚少、能之甚少的时候,教师的教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说得符合辩证法。在徒弟未入门之前,要靠师傅去领,去引导,就入门而言,师傅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能让徒弟在门前绕来绕去,感到无路可走,无门可入。在课堂教学中,任何轻视、排斥、否定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廉洁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当前教学改革中,有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但是新理念的提出,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这里就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因为新的观念不是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的,新的观念的建立是对旧的观念的否定,但否定的只是旧观念中的错误的观念。新与旧,并不完全等于正确与谬误。实践是检验趔与谬误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因地制宜,根据教与学的规律,实事求是,才有可能使教学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片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知识在教师的指挥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子,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有些课,又过于强调学生学,忽视了教师的教,而失去了教师应该有的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中失去了方向,课堂毫无效益可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与引导启迪。 第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职;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第三,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必须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落实以及学习进程的推进,确保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和课堂高效。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一、以人为本,设计教案 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理解课文内容时,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 当然,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差异,设计课堂时要设计好难度不一的问题,既要让优秀学生学习有深度,又要让一般学生学习有进度,直面班级中的各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依据情境,巧妙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由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饱满,自然一堂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学生上课时精神不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不牢。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调整。 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 积极学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灵的提问答问、主动的寻难设疑、新颖的解题思路,幽默的语言等。对于这样的课堂积极学情,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目的。 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狭窄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科学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直面,处之泰然,在课堂上尽力转化这种教学氛围。 比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整体、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语文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积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1)教等于学。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2)学多于教。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教大于学。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4)有教无学。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从上述可见,教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逻辑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只是或者表现为“正效应”,或者表现为“零效应”,或者表现为“负效应”罢了。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欲人明者必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教人者只有学高身正,才能为人师表。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

浅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基础陈

浅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基础 龙山一中陈小艳 一、提出问题 我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任教六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要接触需教育的学生很多。作为老师都希望能够有效的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我们老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中发现,要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习,也才会积极参与课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进行教与学的基础,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爱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只有老师给学生真挚的爱,学生才能时刻感受到关怀与期待,才能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他们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感染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对后进生,不能以成绩的差异而亲之、爱之或厌之恶之,应一视同仁,平等的分享其爱。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其中,“爱”便是根本。教师在师生情感沟通过程中,应有主动性。平时的一个眼神、温柔的一个手势,或者主动向学生问好,都可以缩短师生间的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只有教师的热情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才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依赖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冲动和干愚蠢的事,当你为此相发脾气或训斥时,别忘了提醒自己,他是学生。在爱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理解和尊重学生。 2、教师的仪容、仪表和人格魅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有人说,若把人际关系看作一幅相互吸引的动态图,那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一般说来,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天生丽质的人。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如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讲诚信,良好的品德修养等等,这对学生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高超的授课技艺,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备条件。 一个人外貌气质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的,但一个人的被尊重与被接纳程度与其能力的大小,学问深浅也有关。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当时,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欢迎。因此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中,教师要以自己的高超授课技艺,卓越组织管理能力,赢得学生赞赏。对于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有爱,但是另一方面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必须对学生认真负责,并严格要求。为此教师必须不断扩充知识,提高能力,加强修养,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教育素养和心理素养。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优点 1、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最近,我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师生之间还有一些不默契的现象,对此我感觉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我们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这两种相应的观点各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又有其不足的一面。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和动手能力均不成熟,他们非常迫切地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传统创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然而,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基本书写能力是一项较为关键的教育内容。近年来,前书写活动在幼儿园的推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书写习惯、书写兴趣等方面培养的优势,因而受到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所研究的幼儿园前书写活动是指利用图书与绘画的形式激发幼儿对书写与阅读的兴趣,进而培养相应的阅读与书写技能方式。前书写活动对于开发幼儿的脑力,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是对幼儿培养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活动。[1]对幼儿园前书写活动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应当对前书写这个词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前书写并不是指单纯的书写。当然,我国也早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恰当定义:“前书写”是幼儿在正式进入小学前,用笔或者其他用以书写的替代物,通过幼儿用最初的感知、涂画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用或图形、或文字等的形式向周围人传递信息、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活动。 (二)研究目的 幼儿用前书写可以说是一种由幼儿自发产生的游戏活动,或者是在成年人的引导下进行的一项游戏活动,当然其最终还是以学习为目的。基于此,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散思维,以此能增强幼儿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首先对幼儿园前书写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增加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的理论研究基础。其次,结合盐城市建湖县三所幼儿园的例子,通过对这三所幼儿园前书写活动进行调查,了解到幼儿园前书写活动的现状,针对幼儿前书写活动在幼儿书写姿势、书写习惯、书写兴趣、书写内容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前书写活动存在着哪些问题,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概述,对幼儿园前书写活动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设性参考思路与实践研究基础,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物理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物理 摘要:高中物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更是老师的教学难点,如何教好高中物理是每个高中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教好高中物理。 关键词:兴趣;方法;能力;理解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洒出,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2、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首先教师的生动风趣,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其次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二、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课堂上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虽然评价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 1、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

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键词:教与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7-0032-05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重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也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也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1、教师教学行为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新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而不只是应试的知识与能力;教学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照顾少数能升学的尖子;教学内容应是教给学生对明天有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而不能只限于课本与应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关系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而不是教师“一唱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教学手段应是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手段的整合,而不是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战斗”一节课;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填鸭式”的一味灌输;教学重点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方法与能力的反复训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的任何一点创新精神可成为点燃创新火花的火种。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课堂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应当明确: ●火把与打火机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燃, 而不是自己燃烧。 ●园丁与花卉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提供帮助,而不是代替生长。 ●桶与碗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引起口渴,而不是倒水。 ●磨刀石与刀的关系:教师的任务重在使学生精彩,而不仅是自己精彩。 ●思想比知识更重要;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人性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比知识更重要。 2、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主旨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1)认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的交融性。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均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2)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搭配。教师要充分利用三学习方式的优势,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寻求合理的学习搭配方式。如何搭配要靠教师的具体设计。 (3)在高中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实现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整合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包括接受性学习方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各种方式的合理成分。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知识。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策略性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水平的检验,也会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使方法的习得与熟练掌握融合在不断学习知识的

浅谈小学数学中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中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数学教学过度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使学生以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合作学习。而传统教学过度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催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认为以下几点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改变数学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数学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动的一大障碍。一个学生如果对数学的公式,定义死记硬背。而对公式,定义不理解,对问题不思考,对题目不举一反三,那么他对所学的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例如:我在叫学生训练《6的乘法口诀》时,某些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不加于思考、理解,而是机械地背诵,从头背到尾,一字不差,自以为什么都懂了。但如果叫他们把口诀应用到乘法算式中去训练:6 X 2=,6 X 3=,他们就不懂等于多少。 转向全面学习,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我在训练学生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听,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出示7棵小树,让学生认真

观察每棵小树叶子有几片。很多学生都懂7片,引导学生讨论,在合作1棵7片;1 X 7=7,2棵14片;2 X 7=14、、、按此类推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提升学生课内活动效率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有着“学习效率低,学业负担重”的现状。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教师有必要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着重于提升学生课内活动效率,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行的。学生的理解活动主要靠教师启发诱导。因而就教的方面言,教师应起主要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表现为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方向地调控、推动教学过程,并使构成教学过程的各因素相协调,使学生的理解活动持续处于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知识到技能和水平的动态平衡之中。同时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自己需要的独立理解活动,使学生爱学、会学。就学的方面言,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独立理解活动的主体。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的形成与发展都得靠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其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知识为中介,沿着准确的思路,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学得活泼、主动,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

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摘要】:教学中核心语文知识是我们的主线,是我们的立足点,抓住这条主线 不放,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主导,学是内在因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 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语文知识,这 就是我们要真正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过程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 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质,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释疑解惑,传授知识外,还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灵活多变,把握文章 的核心内容。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是语文基础运用的再现,在 教学中牢牢把握住这个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至始至终的立足点。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相辅相成。教是学的手段与方法,学是教的目的和 检验语文基础知识的再现。最终达到不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动态性与易变性 学生心之所想,则有其行,动态心里,瞬息则变,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 发现,抓住时机,做好工作,使之端正思想,明确目的,表明态度,专心学习。 这样既能使之安心于课堂学习,又能在情绪上有安定性。把握学生的动态,不仅 要观察,了解,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说知心话,如拉拉家常,说说 自己的童年生活,讲故事,做游戏,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帮助他们,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此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针对病因,对症下药,将易变予以改变。 随意性、盲目性也在小学各年级中存在,特别是山区的孩子表现最突出,记 得一次上二年级语文课时,一位学生突然冲出教室,当时把全班的学生和老师都 吓懵了,原来是这位学生,在家里吃多了,拉肚子,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未雨绸缪,上课前几分钟,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让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所以 教育工作者必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随时讲纪律,讲规则,讲生活习惯,讲 饮食卫生,表扬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互帮做的学生,形成人人守纪律,个 个树新风,风清气正,教学次序井然,安静祥和的氛围,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里 勤勤恳恳,生动活拨的学习,彻底改变他们的易变性,展现出一个良好的心理素 质和一个不断追求上进的纯真的童心。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致性与稳定性 教师的细致性源于自身的修养。理论的学习,认识的提高,教育工作的热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无不体现在教师修养之中。教师 的修养素质越高,责任心越强,这样对学生就爱之有加,关心备至,教育者就不 会把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而认为自己只是他们中的一个长者,不应该有任何 骄傲的资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动辄就训人,更不是 随便就骂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耐心的说服,细心的帮助,特别 是学习差的学生,更要关心他们,不能歧视,哪怕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 面部的表情,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否则他们就会破罐子 破摔,那时你就是磨破嘴皮子,跑断脚杆子,要扭转其思想之转变,是难上加难。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丝留意,就多一份上进,多一分笑意,就多一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8-10-26T15:08:58.03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上作者:池中和[导读] 学习兴趣是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最有效的因素,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最有效的途径。 摘要:学习兴趣是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最有效的因素,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因为教学的内容十分复杂,抽象性很强,学生对于物理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高中阶段物理教学,尤其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抽象复杂,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都会产生比较大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来解决这些困难、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教师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模式。 一、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好的教师能够用有效的方式来调整学生的状态,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有比较强的动力,物理教学尤其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就必须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比如强制灌输和题海战术等,而应该在教学中多尝试使用一些新方法,并获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利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要增强自身素质。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开展素质教育,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大多数教师开展题海战术。由于高中课程较多,大多数学生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但是物理学习仍然采用这种背诵式、题海式战术,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知识系统的更新,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更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素质。在高中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增加,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进行准确及时的回答,将会打击学习热情。所以教师不仅应当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应当对部分教学重点与学生进行积极探讨,深刻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并与其他同事进行探讨。 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应当活跃课堂气氛,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开展开放式、多样式的教学。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革新发展观念,充分发挥创新型教育工作理念。进入高中阶段,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也逐渐增加,教师在课堂上会发现部分物理模型难以找到,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是互联网等设备进行视频教学,投放物理模型,供学生观察,通过直观观察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问题引导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问题为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方向。同时,教师还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依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才能为学生创建生动、轻松和高效的教学课堂。比如,在进行教科版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不接电源线电流指针会发生偏转吗?”随之,教师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再为学生进行实验证明。在实验证明之下,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答案的对错。这样,教学课堂教学氛围便得到了有效的活跃,而且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活跃。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法,例如讲到“滑轮”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习成员分组,一组采用动滑轮,一组采用定滑轮,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出动滑轮与定滑轮间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分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 三、合理运用积极情感策略,提升课堂韵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通过情感策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情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就能够密切交流与沟通。比如,教师要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重视。另外,教师还要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能够面对精神抖擞的教师,感受教师积极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有趣的教学课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情况下,让学生接触图片、声音等内容,让教学课堂更加丰富。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新课程教育理念,教师应该积极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提升高中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能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和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逐渐提升。同时,班级全体学生还能够共同进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相信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一定会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 二、参考文献: [1]马国华.新课程理念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1). [2]骆静.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高考,2017(30). [3]冯爱丽.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高级中学 325800)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程序,操作者只要按照固定的程序操作,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自然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仪器,不是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学生的学,绝非如机器、如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