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

第二: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政策执行中的内部无效率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

外在无压力---服务质量的难以考核和比较内在无动力---任职制度和薪酬制度的特点

第三:信息缺失造成干预的失灵

对干预的活动、事项信息掌握不完全;不正确;不及时;不理解;

政府官员常常没有主动完善信息,提高信息质量的激励。

(有毒疫苗、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案)

第四:政府职能混乱,且常常难以纠正

第三章外部效应

1、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经济活动中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强加的成本和收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剩、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3、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①公共对策:(1)征税(2)补贴(3)排污权交易(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企业交易或拍卖)(4)政府管制

②私人对策:(1)道德约束(2)企业合并(3)明确产权与谈判

4、运用外部性理论解决现实过程的问题?

庇古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释外部性。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诸如安装治污设施等所需的成本支出,这就是外部成本。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成本。当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并不是由本企业完全占有的,还存在外部收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外部收益。通过经济模型可以说明,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纯粹个人主义机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既然在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的。于是就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庇古税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的“谁受益,谁投资”的政策、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论的具体应用。目前,排污收费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其理论基础也是庇古税。

案例分析:污染的治理管制VS矫正性税收

环保部门要求每个工厂把年排污量减少为200吨;

环保部门对每个工厂排出的每吨废物收税2千元税收;

管制的损失:

钢铁部门和造纸部门:造纸厂排污成本相对较高,和钢铁厂一样标准!

有没有污染都要拍200吨,没有激励进一步减排。

税收的效率:

减排成本高多排一点,反之少排一点,根据自己情况!

排污成本是自己的生产成本,有激励开发环保技术!

税收拟定多少才能到达治理污染的目的?

第四章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指的是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物物品;或者说,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特征:①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共同收益和联合消费。

可能在消费中的被动性和强迫性

②消费非竞争性:产品一旦提供,任何人都可以消费,任何消费者不影响其他个人对同一公共产品的消费(边际拥挤成本为0)。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灯塔,国防

③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体排除在公共物品的收益范围之外。国防。

2、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自愿捐献:成员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

3、林达尔均衡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在人数稀少的社会中,可能会存在林达尔均衡

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林达尔均衡的前提条件:

1.每一社会成员都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

2.每一社会成员都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的可能

在成员众多的社会中,会出现免费搭车者现象,而且成员越多,人们免费搭车的欲望越强烈,由此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量下降的可能性越大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者是指那些寻求不付任何代价而又得到效益的人。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中,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

第五章公共选择

1、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2、投票悖论:在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时,可能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形成投票悖论。

投票循环:每一种被否决的提案,当与另一种可选择的提案配对时,都有可能变成胜利者,就是按所配对的次序的不同,三种可选择的提案在多数规则下都有可能获胜。这种现象被称作“循环性”。一旦出现这种循环,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具有不确定性,政治均衡也就不存在了。这时,没有任何一种提案可以战胜其他所有的备选提案。

3、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4、单峰偏好指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

多峰偏好:是指投票者的偏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最初,当人们偏离

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变坏。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终变好。多峰偏好是导致

投票悖论的原因。

5、投票交易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投票交易使原本不能获得投票通过的提案获得通过,便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结论:投票交易使两项本

来在分别投票的情况下,不会获得通过的提案,当组合在一起并放进一项提案进行投票时,却双双获得通过。有

效率的提案不一定获得通过,通过的提案不一定都有效率。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的提案,保证是多数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是通过提案当中最接近效率原则的。

6、配对投票:当有三个或更多的方案备选时,就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的投票。

7、中间投票者定理:中间投票者定理认为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

均衡。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提案会最终获胜。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

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8、影响公共选择的因素:

①信息不完备问题

②公共分担和搭便车问题。公共产品消费中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使得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损失和效益,投票者的影

响是间接的,即好处和坏处都由大家分担。又由于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也使得投票人的行为往往趋于保守。

③选择结果的强制性。一方面,选举制度本身会使一部分人的要求得不到实现;另一方面,当选前后政治家的行

为往往不一致,也导致许多选民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政策结果利益集团的影响?

9、利益集团的影响?

第六章公共支出

1.公共增长趋势

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

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倾向于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履行越来越多的职能的角度做出解释;

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倾向于从公共收入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动荡而增长,并导致公共支出相

应增长的角度做出解释;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倾向于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公共支出结构做出相应变

化的角度做出解释;

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则倾向于从公共部门劳动生产率偏低必导致其规模偏大的角度做出解释

2.公共支出的结构、分类

对公共支出的理论分类,可根据分析问题的不同需要进行如下区分: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

转移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可分

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消耗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用于购买日常政务和调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商品和劳务),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反映了政府对社会资源直接占有的规模和结构,也称购买支出。

转移性支出:政府按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如债务利息、养老、失业救济金和各类补贴等)。政府只是充当中间人,不会有任何收益或补偿,是政府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资

源再分配

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支出。(如国防、外交、公安等)

创造性支出:用于维护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支出。(如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

一般利益支出:社会全体公民均受益的支出。(如国家安全、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等)

特殊利益支出:只有一部分人受益的支出(如教育、医疗、各类对个人或法人的补助等)

强制性支出(不可控制性支出):不修改现行法律或法规就必须支出的那部分支出。(最低收入保障、社会保障等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支出、前届政府遗留的义务、国债还本付息及对地方政府的补助等)

随意性支出(可控制性支出):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本届政府可根据自己的施政目标自行决定的支出。

3.社会保障支出及农业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分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其他社会保障

资金来源:社会保障税、一般政府税收

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性事业。一方面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或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农业财政支出

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种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也包括地方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

在内容上,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第七章政府预算

1、政府预算:也称为公共预算,是指由各级政府编制的,包括预算指导思想、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以及在此指导下形成的财政资金收支计划。按法律程序,预算须经人民代表大会(或西方国家议会)通过,成为政府必须执行的文件。

2、政府预算的原则:一,办事原则

也称为财政资金有效供给原则,是相对于传统财政学的保障供给原则进出来的。它是指编制部门应当依据各部门提供的服务质量,来分配分配预算资金。

办事原则是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统一。

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大多具有无偿性质,因此,财政结他们拨款是一种非市场行为。既然是非市场行为,就存在着拨款公平问题。那么,什么是公平拨款的基础呢?

第一,必须以公共支出福利的程度来评价财政支出效率;

第二,必须将办什么事,达到什么效果与财政拨款结合起来。

二、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指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都必须是公开的,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政府是受托人,花的是人民的钱,为此,应当让委托人知道钱用于那里,有无效果。

(1)程序合法。

(2)有预算,有决算。所谓决算,也就是对于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年度总结。它同样要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3)数字公开。即政府预算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后,有关的数字和指标应当是公开的,人民有获得政府预算信息的知情权。政府预算执行结果也应通过媒体及时公布。政府预算的公开性还表现为政府不应当设置秘密预算。当然,涉及到国家重大利益的除外。

三、完整性原则

是指政府预算中列示的各项收支指标,必须覆盖政府收支的全部方面,不允许把一部分收支排除在外,而成为“小金库”。

这一原则要求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都纳入财政管理,置于财政的监控之下,做到各项收支有制度和预算指标可依,有帐可查。简单地说,完整性原则也就是要求财政有一本完整的帐。

从人民方面来考虑,人民有权知道他们缴的钱是否都缴到国库,为政府所用?从政府方面来考虑是为了取信于民,即“诚实的政府”。

如果在政府预算之外还存在着“小金库”,或者“秘密预算”,这就是一种欺骗选民的行为。而且,从政府管理的实际来看,“小金库”,或者“秘密预算”往往会失去财政制度约束,容易产生贪污等“政治丑闻”。

完整性原则是约束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资金管理的重要原则。

完整性原则要求取消预算外资金,而建立基金预算。

四、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也称为谨慎性原则,是指各级政府的预算必须建立在积极、稳健、可靠的基础上。

一是收入预算数字可靠,即不允许编造假的,无法实现的收入计划。

二是支出上留有余地,

三是在收支安排上不留“缺口”。

四是不编赤字预算。

除中央预算允许打赤字以外,各级地方政府都不允许编制赤字预算。为防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财政赤字,各级财

政应当按规定留有预算准备金。

总之,可靠性原则是政府理财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关键。

五、年度性原则

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预算应当按预算年度来编制,将一年内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支出都编入本预算年度。预算年度

是指一个完整的年度周期,即上一年的政府预算的起始日与本期的起始日一致,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政府预

算活动周期。

预算年度对国民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税收、费收入等活动都以预算年度为依据,它还对会计年度产生重大影响。预算年度有两种:

1,历年制,每年元月一日作为新的预算执行的起始日期。如中国,德国、法国等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历年制预算。2,非历年制,如美国的预算年度是从当年的10月1日起始,到次年的9月30日,英国的预算年度是从当年的4 月1日起到次年的3月31日。采用非历年的国家,有些是历史原因,有些因为农业生产周期等原因。

第八章公共收入

1.公共收入有哪些形式?最主要的形式是?

(1)税收: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的公共收入。

(2)公债:政府凭借自身信用,采取有偿取得公共收人的一种形式。

(3)其他收入:行政收费、捐赠、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战争赔款等。

2、公共收入原则: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

3、税收三性:1. 税收的强制性:政府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征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所有权和政治权。

2. 税收的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 税收的固定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课征标准;税法规定并非一成不变。

4、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

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税收的“横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收的“纵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5、税收的效率:(微观)税收的经济效率: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在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的过程中,尽量使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程度不同的扭曲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或无谓损失最小化。

税收的制度效率衡量税收制度的效率一般可以用两个指标:

一是质量指标;集中性指标侵蚀性指标时滞性指标执行性指标

二是成本指标。征税成本纳税成本政治成本

6、税收中性: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7、税收与税率关系(拉弗曲线)

拉拉弗把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用一条曲线来说明,这条曲线被称为“拉弗曲线”。其基本点是: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制,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

结论:拉弗曲线表明:税收随税率提高而增加,但是税源不会因税收增加而增加.因此,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后,税

源减少,收益下降,继续提高税率非但不能增加税收,反而会减少税收.

弗曲线是一条描述税率和税收收入关系的曲线,它由美国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拉弗(Arther Laffer)提出。其基

本内涵是: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

源的减少。(书本P141-142)

8、税收对生产者、消费者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等)

①税收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税收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来进行,其总效应有以下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

个效应之和构成。

替代效应:由于生产者所面临的课税商品价格相对下降,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商品或重税商品的生产量,而增加

无税或轻税商品的生产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

收入效应:征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生产要素收入减少,从而减低商品生产能力,而居于较低生产水平。

②向商品征税时,税收对消费者的效应同样存在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征税会使负税商品价格上涨,造成消费者减少课税商品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

品的购买量,而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

收入效应:征税令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

9、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替代效应:政府课税使劳动边际收益减少,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

收入效应:当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时,课税会直接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更

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这使其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

10、税收转嫁: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

嫁给商品购买者或商品供应者的行为。税负转嫁意味着税负的实际承担者不是直接缴纳税款的人,纳税人通过税

负转嫁,自己并不承担实际税负。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终结果。

11、税收转嫁形式:(1)前转即在经济交易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将所纳税款加在价格上,转移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比如,生产厂家将其产品课征的税款,通过提高出厂价格,把税负转移给批发商,

批发商再把税负转嫁给零售商,最后零售商再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必须付出包括部分或全部税收

在内的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名义上纳税人是商品或劳务的出售者,实际上税收负担的最终承担者是商品或劳务

的购买者。

(2)后转通过压低进货购进价格将税负转移给货物供应者负担。

(3)消转消转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的转嫁方式。即纳税人在不提高售价的前提下,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所缴纳的税款在所增

利润中求得补偿。因为它既不是提高价格的前转,也不是压低价格的后转,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

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税负从中得到抵消,所以称之为消转。

有合法消转和非法消转两种形式。前者指采用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后者指采

用降低工资、增加工时、增大劳动强度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采用第二种形式一般遭到雇员的反对,

所以纳税人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但消转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生产成本能递减、商品销量能扩大、生产技术与

方法有发展与改善的余地、物价有上涨趋势以及税负不重等。

(4)税收资本化纳税人购买资本商品时,将资本可预见的未来应交税款从所购资本的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从而将资本未来的应交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出售者。

12、税收转嫁取决于什么1、税负转嫁过程是通过价格变动来传导的

2、税负转嫁由弹性大小决定的需弹小/供弹大易转;反之不易转

3、市场结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完全竞争-垄断不易转-易转

4、课税范围对税负转嫁的影响税基宽易转;窄不易转

(资本密集型不易转;生活必需品易转/奢侈品不易转)

13、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简单计算

已知需求函数为Qd=60-2P,供给函数为Qs=-30+3P。假设政府向卖者征收每单位产品5元的销售税,这项法律将

如何影响均衡价格、买者和卖者各分担多少?

第十章 财政乘数及财政政策

1、公债的种类:按偿还期限的划分: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

按不同举借形式的划分:政府借款协议、政府债券、其他法定偿债义务

按是否可以流通和交易:可转让公债、不可转让公债

按公债利率确定方式:固定利率公债、浮动利率公债

按举债的强制性程度:强制性公债、准强制性公债(爱国公债)、自由公债

按债务本位的不同:货币公债实物公债、折实公债

按发行地域的分类:内 债、外债(利率、汇率风险)

按发行主体的分类:中央政府公债、地方政府公债

按利息偿付方式不同:剪息公债、贴现公债

按债务资金用途不同来分类:特种公债、一般性公债

2、可转让公债与不可转让公债

(1)可转让公债:又称上市公债,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可转让公债流动性强,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和市场利率;

*特点: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它是各国公债的主要形式

*分类:国库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等 /按还本期限的长短分为:指数化债券和预付税款券。

(2)不可转让公债:是指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而只能由政府对购买者到期还本付息的公债。*特点:不可转让公债由于变现能力弱,利率就相应高

*分类:储蓄债券、专用债券

3、国库券:短期公债的最主要形式,期限有3个月、6个月、9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发行目的:调剂短期资金余缺,便于政府现金管理.不影响预算年度财政平衡.

特点: 1.安全可靠,是仅次于货币的金融资产(称近似货币) 2.高度流动性,面额多样,便于投资收益可靠. 3.

短期

生产者负担元)(消费者负担元则政府税收收入是量解得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造成供给曲线上移元,销售税对生产者每单位产品征格和数量没有税收的时候均衡价36549054'189051818',21')5(330524,18=-=-?=?==-+-===P P Q P P Q Q P S 元消费者负担元)(生产者负担元则政府税收收入是量解得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造成需求曲线上移元,消费税对消费者每单位产品征54369036''189051818'',16'')5(2605=-=-?=?==+-=P P Q P P Q d

分类:自动变化的税收,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

自动变化的税收:税收制度具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内在稳定机制:

——经济膨胀,增加税收

——经济衰退,减少税收

主要表现在累进的所得课税制度上

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政府支出的某些项目具有内在的稳定作用

表现在公共支出中各种转移性支出项目上:失业救济金,各种福利支出,农产品维持价格

第十二章财政乘数及财政政策

1、财政分权:征税权和支出权向下级政府的下放,或者说,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

2、蒂鲍特模型:“用脚投票”会带来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蒂鲍特(Tiebout)提出了一个关于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理论模型:消费者通过流动来显示他们对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假定居民具有迁移的完全自由,那么在竞争性的地方辖区之间,居民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动机,就会有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地区居住。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由不同的地域进行生产,每个地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同,为提供服务征集税收的方式和数量也不一样。自由流动的结果是地方性公共产品得到有效的供给,偏好相同的人集中到了同一地区,他们交纳地方税收,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并接受辖区政府的管理。

3、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转移支付的意义: 提供收入来源、实施宏观政策、公共产品外溢性、平衡地方财力、特殊社会目标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成因

1、调节财政纵向和横向平衡

纵向失衡。

横向失衡。

2、消除公共产品的外溢性

3、实现中央政府的调控意图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

1、纵向转移支付

2、横向转移支付

3、纵横交叉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的形式

有条件补助(conditional grants)也称为分类补助(categorical grants):中央政府在向地方政府提供补助时,在一定程度规定了补助金的目的,地方政府要按规定使用这项资金,因此也称为特定目的转移支付(specific purpose transfers)。

有条件补助又分为配套补助、限额配套补助和专项补助。

无条件补助(unconditional grants):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金使用没有规定任何限制条件,因此也称为一般目的转移支付(general purpose transfers)。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答案(定稿)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3 答:公共经济学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28——34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失效。资源配置失效是由垄断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存在、市场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偏好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 第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29——30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纠正外部效应一是根据科斯定律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二是进行组织重构,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三

是使用矫正性的税收(收费)政策和补贴政策。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7 答: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90 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 第二,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第三,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一般为: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一、 资源配臵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臵职能的原因: 1.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 )外部效应的存在 3.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原因: 1.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4.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 1)征税 ( 2)转移性支出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原因: 1.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 ) 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 重点: 公共经济学的含义 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职能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1、public economic:以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 (1)公共经济:是公共部门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在正规和非正规制度约束下从事的经济活动 (2)理论渊源:20C40S之前盎格鲁—萨克斯传统,20C40S之后,盎格鲁萨克斯传统与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相融合 ——选择题:公共经济学与(20C40S后兼容了盎格鲁斯萨克斯和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财政学)相比,在实质上的区别并不明显。 2、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参与资源配置;协调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 ——选择题: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最初100—200年中,公共部门主要履行的经济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部门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是(A私人部门不愿提供公共产品B私人部门不愿矫正外部效应C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D私人部门的趋利本性导致仅依靠私人部门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公共部门作用于社会公平的主要措施有(政府征收一些税,荣个税、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济贫支出;社会保险支出;干预垄断行业;基建投资) ——判断(都是改对后的观点) 1、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帕累托最优。 2、当基尼系数=0时,说明此时收入分配绝对公平。 3、对公平分配而言,经济学家公认的基尼系数合理区间是[0.3,0.4]。 (在资源配置这点上,还要掌握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产品组合的帕累托最优。要有完整的假设分析和作图说明)(在协调收入分配这点上,还有理解社会福利的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观点,会进行选择判断。)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假设两个人AB,两种产品XY。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增加一个单位的X时所放弃的Y数量,就为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简称MRS,如果以△X和△Y分别表示XY的变动量,则边际替代率为 () 交换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是,A的边际替代率与B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用下图说明] 图中,横轴表示X产品的数量,纵轴代表Y产品的数量,盒形图空间为产品的总量。两个原点OA、OB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 (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 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 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 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 (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 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政府干预的净收益。(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 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 (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公共经济学 考试重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则所有互利的交易都将得以完成,并且其产生的均衡资源配置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假设 1.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完全竞争的 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 那么,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我们认为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就出出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为什么一定会实现? 1.帕累托效率: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唯一的情况是使其他人的 情况变坏。 2.帕累托改进:在不使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情况变好的资源重 新分配。 3.边际替代率:一个人愿意放弃一种商品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比率。 4.假设有两个消费者A、B,有两种商品X、Y,数量分别为,A消费Xa、Ya , B消费Xb 、Yb . MRSa=3,MRSb=5 消费者A愿意用1单位的X交换不少于3单位的Y,消费者B愿意用不多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B能用少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增进自己的福利。如果A用1单位的X交换4单位的Y,B用4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这种重新分配是可能的,当MRSa不等于MRSb,产品的分配就未到达帕累托最优,消费者之间自由交换,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直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自由交换,因此,完全竞争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则每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社会通过适当的安排初始资源禀赋,则完全竞争市场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含义1.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肯一分开。 含义2.政府若能使用有效的方法转移资源,就无需干预市场价格。 是不是帕累托最优就等于完全竞争? 帕累托最优是作为衡量分配效率的标准,与完全竞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不过完全竞争的结果恰好满足帕累托最优。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有足够的智慧,可以不通过市场使得资源配置处于任何一个行为人的MRS都相等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经济仍然是有效率的。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A+B) 0.4是“警戒水位”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6、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例如,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支持有外部效益的事业,通过税收限制有外部成本的事业等。) (二)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三)经济稳定增长 7、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制度创新型;(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豆腐渣、拉链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2)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 3)增进公众福利型(增加消费,培养中产阶层)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考5)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21) 政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对政府规模的控制;是监督和调节国民经济、实施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其享受者以对社会尽义务为前提,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P193)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 2.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 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3.市场失灵的表现 ?微观经济缺乏效率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 ?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 ?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 ?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第二章 1.外部效应 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 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例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 假定造纸行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在一点相交,这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D 代表着购买者可从纸张的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也就是纸张的社会边际效益,即D=MSB。供给曲线S代表着企业为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的纸张所付出的边际成本。但是,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仅是私人边际成本,即S=MPC,而未将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纸张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在内,也就是未计入外部边际成本MEC,社会边际成本MSC=MPC+MEC。因此,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不加干预的纸张市场的均衡在MPC=MSB点实现,这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不是最佳的,因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应是MSC=MSB。有效的均衡应当在包括了私人边际成本和外部边际成本在内的社会边际成本恰好同社会边际效益相等这一点实现,即MSC=MPC+MEC=MSB。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 正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例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就是带来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接种疫苗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一点。需求曲线D所反映的仅是消费者自身可从接种疫苗中获得的边际效益。消费者的决策所依据的仅仅是私人边际效益,而未包括外部边际效益。这样一来,在D与代表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供给曲线S(为简化起见,这一例子假设提供疫苗接种的私人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相交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上,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效益超过了私人边际效益,依据私人边际效益做出的产量决策是不具有效率的。社会边际效益(MSB)可通过将私人边际效益(MPB)同外部边际效益(MEB)相加而求出。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益,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3.正、负外部效应政府解决办法及其具体内容 矫正性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其操作办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所以,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矫正性税收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增加物品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物品的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将部分收入从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受物品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服务的个人或企业;将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损失减少至可以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涵:广义的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和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他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和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和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和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和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排他性技术的成长使准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可以实现“选择性进入”,从而使私人

2018成本《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A4)

单选题 01.(B)从非私人供给的俱乐部产品意义上定义公共产品,指出“任何集团和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被定义为公共产品”。 A.范里安B.布坎南 C.奥尔森斯 D.斯蒂格利茨 02.(A)是从不可分割性的角度界定公共产品的,认为“公共产品是指对所有涉及的消费者都必需供应同样数里的物品”。 A.范里安B.布坎南 C.奥尔森斯 D.斯蒂格利茨 03.(A)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里,厂商之外的其他居民和厂商所必须支付的追加成本。A.边际外部成本B.边际私人成本 C.边际社会成本D.总成本 04.(A)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回购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货款,购买资产等手段,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里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货。 A.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B.量化紧缩的货币政策C.量化宽松的财政政策D.量化紧缩的财政政策05.(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里,整个社会所必须支付的追加成本。 A.MPC B.MEC C.MSC D.MSR 06.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A)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利己主义利益观。 A.亚当·斯密B.杰里米·边沁 C.阿瑟·庇古D.莱昂内尔·罗宾斯 07.1789年,英国哲学家(B)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功利主义思想。 A.亚当·斯密B.杰里米·边沁 C.阿瑟·庇古D.莱昂内尔·罗宾斯 08.1848年,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C)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运用折衷主义方法分析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必要性和职责。 A.霍布斯B.大卫·休漠 C.约翰·斯图亚特·穆勒D.让一雅克·卢梭 09.1883年,奥地利学者(B)在《国家经济导论》一书中,阐述了税收作为公共产品价格的观点。 A.番塔莱奥尼B.萨克斯 C.马佐拉D.马尔科 10.1883年,意大利财政学家(A)在《公共支出分配理论》中,基于最大效益原则阐述了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问题。 A.番塔莱奥尼B.萨克斯 C.马佐拉D.马尔科 11.1890年,意大利学者(C)在《论财政科学》一书中,研究了公共产品价格的形成问题。 A.番塔莱奥尼B.萨克斯 C.马佐拉D.马尔科 12.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B)在《有闲阶级论玲一书中,认为经济学就是对制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研究。A.李斯特B.凡勃伦 C.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D.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 13.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D)在《经济周期》一书中,以分析制度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为例,论证了经济统计对分析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A.李斯特B.凡勃伦 C.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D.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 14.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C)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福利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A.亚当·斯密B.杰里米·边沁 C.阿瑟·庇古D.莱昂内尔·罗宾斯 15.1924年、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C)在《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制度经济学》等著作中,把制度看成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推动力量。 A.李斯特B.凡勃伦 C.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D.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 16.1936年,意大利学者(D)在《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公民纳税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对称性观点。 A.番塔莱奥尼B.萨克斯 C.马佐拉D.马尔科 17.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A)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主张国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B.阿尔文·汉森财政政策”。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B.阿尔文·汉森 C.保罗·萨缪尔森D.马斯格雷夫 19.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A)在《经济学》一书中指 出,政府规制解决的是市场配置资源失灵问题。 A.保罗·萨缪尔森B.金泽良雄 C.艾尔弗雷德·E·卡恩D.乔治·施蒂格勒 20.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C)在《经济学》一书中论 述了税收的两次再分配作用、乘数一一加速数模型等理 论。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B.阿尔文·汉森 C.保罗·萨缪尔森D.马斯格雷夫 21.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A)发表的《论 集体决策原理》一文,分析并提出了投票假设,阐述了 多数投票原理。 A.邓肯·布莱克B.布莱克 C.戈登·塔洛克D.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22.1956年,(A)在《地方支出理论》一文中建立了地 方公共产品供给模型。 A.蒂布特B.布坎南 C.奥尔森 D.德姆赛茨 23.1958年,(B)在《委员会与选举理论》一书中正式 提出单峰偏好理论。 A.邓肯·布莱克B.布莱克 C.戈登·塔洛克D.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24.1959年,德裔美国经济学家和思想家(D)在《财政 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一书中首次使用“Public economics”即“公共经济学”一词来论述公共财政问 题。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B.阿尔文·汉森 C.保罗·萨缪尔森D.马斯格雷夫 25.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C)在《多数表决的问题玲 一文中,分析了互投赞成票的问题。 A.邓肯·布莱克B.布莱克 C.戈登·塔洛克D.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26.1961年,日本经济学家(B)在《经济法原理》一书 中,对政府规制进行了界定。 A.保罗·萨缪尔森B.金泽良雄 C.艾尔弗雷德·E·卡恩D.乔治·施蒂格勒 27.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D)和塔洛克在《同意的计 算》一书中,分析了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问题。 A.邓肯·布莱克B.布莱克 C.戈登·塔洛克D.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28.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B)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理论”。 A.蒂布特B.布坎南 C.奥尔森 D.德姆赛茨 29.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C)在《集体行 动的逻辑》一书中论述了集体行动的搭便车行为。 A.蒂布特 B.布坎南C.奥尔森D.德姆赛茨 30.1970年,(D)在“公共物品的私人生产”一文中, 主张竞争性市场可以生产公共产品。 A.蒂布特 B.布坎南 C.奥尔森D.德姆赛茨 31.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C)在《规制经济学:原理 与制度》一书中,把规制理解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 A.保罗·萨缪尔森B.金泽良雄 C.艾尔弗雷德·E·卡恩D.乔治·施蒂格勒 32.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D)在《经济规制论》一文 中,运用经济学基本范略和标准分析方法,提出了规制 的政府俘获理论。 A.保罗·萨缪尔森B.金泽良雄 C.艾尔弗雷德·E·卡恩D.乔治·施蒂格勒 33.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A)在《政治经济 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论述了生产力与社会政治制度 的关系。 A.李斯特B.凡勃伦 C.约翰·罗杰斯·康芒斯 D.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 34.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脸胀率、经济增长率之间负相关 关系的曲线,被称为(A)。 A.菲利普斯曲线B.二拉弗曲线 C.无差异曲线D.洛伦兹曲线 35.厂商生产经营中的私人收益与外部收益之和等于 (A)。 A.社会收益B.公共收益 C.厂商收益 D.边际收益 36.纯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A) A.等于0 B.大于0 C.小于0 D.等于1 37.消费的(A)是指,无论消费者是否为某一产品付费, 都无法排斤任一消费者消费该产品。 A.非排他性B.排他性 C.竞争性 D.非竞争性 38.消费的(A)是指,一个产品不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 独立消费的部分,必须以整体形态提供给消费者消费的 产品属性。 A.不可分割性B.非排他性 不会增加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也不会增加产品消费的 边际拥挤成本。 A.非排他性 B.排他性 C.竞争性D.非竞争性 40.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利用乘数效应,通过减少税收、 增加财政支出,拉动居民消费和厂商投资,可以使得国 民收入具有(A)效果。 A.倍增B.稳定C.平衡D.倍减 41.政府税收乘数表示政府每增加1元税收,会弓}起 国民收入减少(B) A.1/(1-e) B.e/(1-e)C.e D.1 42.政府转移性支出乘数表示政府每增加1元转移性支 出,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B)。 A.1/(1-e) B.e/(1-e)C.e D.1 多选题 01.《贝弗里奇报告》的主张包括()。 A.社会保险,即由国家强制实施,要求每个公民必须 参加,用于保障居民退休、医疗、失业等的基本生活需 要 B.社会救济,即由政府集资、社会捐献,对伤残、遗 属等提供保障,帮助公民克服个人难以解决的困难,满 足居民的特殊需要 C.自愿保险,即由收入较多的公民自愿投保,用于满 足公民个人诸如人寿、财产等有较高愿望的需要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以政府税收和政肩福利为主要 方式实现 E.社会保险费用标准应该人人平等 02.1934年,()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里的,因为不可能找到 效用的计里单位。 A.约翰·希克斯B.罗伊·艾伦 C.亚当·斯密D.杰里米·边沁 E.莱昂内尔·罗宾斯 03.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在《福 利经济及国家理论》一书中,以庇古“外部不经济”和 “外部经济”概念为基础,考察了()。 A.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B.受害者行为与外部性 C.社会福利与外部性 D.知识外溢效应与报酬递增现象 E.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 04.1964年至1996年期间,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伊 顿·威廉姆森,相继在()等著作中,对市场失效和企 业组织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A.《自由裁里行为的经济学》 B.《公司控制与企业行为》 C.《市场与等级制》D.《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E.《治理机制》 05.1968年至1950年期间,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 思在()等论文与著作中,从制度变迁角度研究经济增 长的原因。 A.《1600一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 B.《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 C.《西方世界的增长的经济理论》 D.《资本主义经济制度》E.《治理机制》 06.1979年和1982年,印度经济学家马蒂亚·森在() 等著作中,提出了解决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假设前提,讨 论了价值判断在研究社会福利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A.《集体迭择与社会福利》 B.《选择、福利和里度》 C.《价值理论的再思考》 D.《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的重新论述》 E.《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 07.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直接干预措施包括()。 A.政府接管与直接注资入股 B.批准投资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 C.鼓励私募基金和私人投资者入股银行 D.暂停卖空交易E.全球监管协作 08.MEC曲线有()情况。 A.递增B.不变C.递减D.倒U E.正U F.倒V 09.庇古税原理的积极意义在于()。 A.通过对排放污染物的厂商征税,把厂商污染行为造 成的外部成本内在化,降低厂商的边际净收益,使生产 规模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减少污染物排放里 B.引导生产者不断寻求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技术、工 艺、管理等创新 C.作为一种污染税,庇古税提供了主要用于环保事业 的税金收入 D.由于外部性效应具有多样性、流动性、间接性、滞 后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操作难度较大、成本高 E.可以避免诱发寻租行为 10.标准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结论包括()。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只是分享

《公共经济学》复习 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以及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等。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一、资源配置失效:1.不完全竞争 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 4.市场不完全.5.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6.偏好不合理-优质品与劣质品问题二、收入分配不公平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正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负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受影响者并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 纠正外部效应三种设想: 1、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2、合并与外部效应有关的企业; 3、使用税收和补贴计划。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着两方面特征的物品。 公共产品的总体特征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自考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 1、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稀缺性和效率。 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通常会有四个最主要的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如何做出决策?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在社会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究竟应该用多少来生产公共产品,多少来生产私人产品?显然,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生产什么?)(2)这些产品应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还是由私人部门来生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效率性。(如何生产?) (3)对于同一种公共产品来说,有些社会群体可能从中受益匪浅,有些群体则可有可无,还有些群体却可能对之深恶痛绝。那么究竟应该为谁生产?(为谁生产?) (4)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均衡的产品价格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但是在公共部门,相关的决策却并非以此方式进行。事实上,公共部门里一般都是集体决策,即社会一起做出的选择。但这绝非易事,因为随着人数增多,达成一致会越来越困难。(如何做出决策?) 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蒂格利茨对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分析,通常有描述、分析、评估、解释四个阶段。 (1)描述政府做什么;; (2)分析政府行动的结果;

(3)评估可选的政策; (4)解释政治程序。 4、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有“描述性的实证方法”和“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理解) 5、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前公共经济学阶段: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将国家经费分为六个项目;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及国家的财政问题。 (2)公共经济学阶段 1959年,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财政学理论》一书,首次引入了“公共经济”这一概念;在马斯格雷夫的带动下,斯蒂格利茨等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公共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公共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规制问题; 20世纪80年代:政府规制理论发展,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长足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