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精编版

出自孟子的成语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sìhú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

关于xx的名言和成语 [标签:栏目],关于xx的名言和成语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2、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艴然不悦: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6、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xx之间也。 7、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8、嫂溺叔援: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9、披发缨冠: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10、鱼和xx不可得兼。 11、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2、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13、罪人不孥: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14、易如反掌: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15、淫辞邪说: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16、胶鬲之困: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8、由博返约: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19、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20、众楚群咻:指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后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21、引领而望: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2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3、xx的成语 24、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25、廉顽立懦: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26、自以为是: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27、神州赤县: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28、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论语孟子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 1.《论语》十则: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为人处事和学习方法,为人要不断反省自己,处事待人要诚实,学习上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 学习态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rǔ)【通假字: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假字:同“智”】也。”(《为政》)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方法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本段理解:这一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4、【出尔反尔】(原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后用为犒劳拥护王者之师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6、【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8、【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 9、【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 1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同?雀?。 11、【闻过则喜】过,过错。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12、【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13、【心悦诚服】悦,高兴,愉快。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4、【一傅众咻】傅,教。咻,吵。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出处】过,则勿惮改。【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出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二:《为政》篇 【北辰星拱】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众星拱北】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翻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出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译】君主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出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翻译】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减了。

出自古文,古诗的成语

出自古文中的成语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标签:栏目] ,孟子中的成语 1、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2、己饥己溺——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3、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4、一介不取——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5、救民水火——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6、上好下甚——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7、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8、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9、深耕易耨——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10、不愧不怍——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11、来者不拒——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12、舍己芸人——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13、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4、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15、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16、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17、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8、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19、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20、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 21、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22、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23、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24、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25、言近旨远——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26、俯仰无愧——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并不感到惭愧。 27、独夫民贼——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 28、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29、创业垂统——创业:创建功业;垂:流传;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 30、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31、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32、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33、敌众我寡——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34、大而化之——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35、率兽食人——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36、充类至尽——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37、舍我其谁——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学而篇第一》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 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 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原句:《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 系,据此知彼。 原句:《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 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 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原句:《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原句:《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2014年11月30日制作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

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论语中成语故事大全 孔子与其弟子在论道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言论,包括教育、为政、修养、处事等方面。你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句话吗? 1.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2.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子路篇第十三》 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论语·子路》(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论语·子路》(13·1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3-5、【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13-6、【一言丧邦】——指一句话可以亡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丧邦,有诸?” 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8、【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出自《孟子》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 sì hú 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27、反求诸己:求:追究;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三)

出自《论语》的成语(三) 《述而篇》 【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原句:《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原句:《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原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一举三反】【一隅三反】——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原句:《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原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原句:《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原句:《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原句:《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原句:《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饮水曲肱】【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原句:《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原句:《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原句:《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原句:《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原句:《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人教部编版中小学关于《孟子》的成语大总结

人教部编版中小学关于《孟子》的成语大总结 1、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 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 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解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 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 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 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 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 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 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 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 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 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 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诗经、论语、孟子名句

《论语》名句补充 1.巧言令色,鲜矣仁。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8.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孟子》名句补充 2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2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2.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荀子》名句补充 2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6.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老子》名句补充 2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8.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9.治大国,若烹小鲜。 3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庄子》名句补充 3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3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4.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诗经》名句补充 3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 3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国风·周南·汉广》 3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bīn)风·七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