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尿病讲课课件

糖尿病讲课课件

糖尿病讲课课件
糖尿病讲课课件

糖尿病课件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10%,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可存在,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肥胖症者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医学专家们将肥胖症视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抵抗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膳食、运动疗法和减低体重等。

2、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能够引发数十种并发症,范围遍布全身,从头到脚,从皮肤到脏器都有可能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因此,人们把糖尿病称为“百病之母”,糖尿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洪水猛兽!

3、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

乏造成的。

4、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1)、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大多数I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

(3)、体力活动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 环境因素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竞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5、全新糖尿病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全新概念血液粘稠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促进胰岛细胞的氧气吸收可以根本性地治疗糖尿病,人类在贫穷的时候细胞缺少营养的滋补、血液也清澈健康、氧气输送也顺畅;人类富裕起来之后,血液会被过剩的营养拖累,变得粘稠,表现为经过微循环时流动性变弱、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变弱。血液粘稠一定会导致全身组织缺氧。糖尿病是血液粘稠致使胰岛细胞长期缺氧导致。那些血液粘稠、但没有患糖尿病的人,是因为胰岛组织微循环可以向胰岛细胞外周灌注足够的氧气的缘故。但是已离患糖尿病不远了。

凡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饮食,均列为“禁忌”范围

①禁食纯糖及各种水果糖,甜食、糕点、蜜饯等也不宜吃;

②从严限制食用白薯、马铃薯、芋艿、粉条、果酱等食品;

③红小豆、绿豆等含淀粉较多,吃后应相对减少主食用量;

④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及煎炸的食物。

饭后马上吃水果容易得糖尿病,人之所以生病,除了外在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体内的毒素的堆积。一些专家提出饭后马上吃水果会使血糖浓度升高,增加胰腺的负担,增加体内毒素,就会成为得糖尿病的一大诱因。

当食物进入人们的胃以后,必须经过一到两个小时的消化过程,才能缓慢排出。如果人们在饭后立即吃水果,就会被先到达而又不易消化的脂肪、蛋白质“堵”在胃里,水果在胃里“驻扎”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消化功能。

所以,饭后立即吃水果是不明智的,要吃也要在两小时以后再吃,把水果作为两餐之间的零食才是最佳的做法。而对于那些血糖易升高的人,食用洋葱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另外,山药、芋头、富含铬的虾、松花蛋、动物肝脏等食物都是降低血糖的好帮手。

6、心理疏导对慢性病很重要

饮食推荐

中国营养学会《指南》提倡“粗细搭配”,鼓励人们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减少烹调油用量,少吃盐。

“粗粮”里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稀释人体肠道内,尤其是结肠内的毒素,促进排便,维持肠道健康。近年来还有研究认为,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有助于减少热量的摄入,从而预防肥胖。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可作为人类优选的蛋白质来源,因为摄入动物蛋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摄入胆固醇。研究也已证实,大豆及其制品可以有效降低健康人的血压水平,大豆中所含的大豆异黄酮对于调节脂代谢也有益处。

正常人每天摄入的烹调油不应超过25~30 g,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 g。因为摄入过多油脂将引起高脂血症、超重甚至肥胖,增加罹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盐摄入量过高将引起高血压,而高血压是糖尿病、卒中等多种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7、糖尿病的饮食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生活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方面即: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因此合理的调整饮食

结构无论在预防糖尿病还是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专业人士和病人的共识。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糖尿病饮食疗法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说法和做法。

一种是严格的节食,得病以前,吃饭很随便,毫不在意,一旦被诊断患了糖尿病,就突然一转,什么都不敢吃了整天只是吃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如豆面、莜麦、杂面、燕麦等,希望以此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里边的含糖量并不是很低,都在60-70%左右。只是难以消化吸收,因此好象吃这些食品血糖升高较慢,但是长时间大量进食这些食品易导致病人的营养障碍,使病人日渐疲乏、消瘦、无力,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因此不应当长期以这些食物为主食,并大量食用,而应适当加强营养。另外一种错误的倾向是毫不在意,得病以后仍然沿袭没病以前的饮食习惯,这样其致病的原因没有去除,疾病的治疗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养成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

8、那么,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才是合理的呢?(一)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早上吃好,是指早晨应摄入充足的营养,因为前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到第二天早晨这段时间已经很长了,体内所储备的能量已消耗殆尽。所以要进食营养充足的食物,如可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半个馒头加点凉拌菜就可以了。这样鸡蛋补充了蛋白质,牛奶补充了部分蛋白质和一些矿物质,馒头补充了碳水化合物,蔬菜补充了维生素,这样虽然简单却营养丰富而且合理。中午吃饱,指的是中午的食量可能稍大,营养可以更丰富一些,因为上午要从事繁重的工作,下午仍然要从事工作,所以午餐可以量稍大,且营养丰富一点,一些肉类食物宜放在中午食用。晚饭吃少,指的是一方面总量要少,另一方面要清淡,不宜大量食用肉类等含脂肪过高的食物,因为晚上一般活动量较小,这样利于控制体重。

(二)粗细粮搭配,肉蛋奶适量,蔬菜餐餐有

其中粗细粮搭配很重要,一般情况下一天吃一顿粗粮二顿细粮就可以了,单纯的只吃粗粮和只吃细粮都是不合适的,粗粮和细粮给人体提供的能量是不完全一样的。并且在食用的粗粮中宜选用易于消化吸收的粗粮,如玉米面、小米面、全麦粉等。而不易大量食用难以消化吸收的粗粮。细粮可选用白面、大米即可。但主食总量应适当控制,一般控制在250-400g即可,具体视病人的身体状况和体力活

动而定。肉蛋奶适量,一般每天食用100-150g瘦肉即可,以鱼肉为优选,其次可选用鸡鸭肉,牛羊肉,同时每天可饮用鲜奶250g,放在早餐饮用,此外病人应适当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因蔬菜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每餐都应食用,但对于糖尿病人蔬菜的烹饪方法应当讲究一些,一般主张多用清蒸、清炖、清炒,少用煎烤烹炸的食品,以减少脂肪的摄入。

(三)每顿八分饱,下顿不饥饿

即每顿进餐量不宜过大,以到下次进餐不感到十分饥饿为度,若中间感到饥饿,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中间适当加餐。这样可以避免一次大量进食后,血糖明显升高,减少对病人的危害,亦不宜食用直接加糖的食品,以防血糖过快升高。

以上是比较简便的饮食原则,除此之外还有些问题和病人关系密切。一是糖尿病人是否可以吃水果,我们认为病人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少量食用水果,水果的种类以选择含糖量10%以下的水果为好,这些水果主要有:苹果、鸭梨、草莓、桃子、西瓜等。对于一些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山楂、香蕉、红枣尽量不用。同时注意,吃水果以白天,两餐之间为好,这样可能减少对血糖的影响。再者对于一些含脂肪较多的坚果,如花生豆、瓜籽仁、核桃仁、不主张大量食用,以免加重脂肪代谢紊乱,降低受体结合率。二是糖尿病人的饮酒问题,一般情况下,糖尿病人是应当禁酒的。若原本就有饮酒的习惯,一时难以戒除的,可以少量饮用一些干红、干白葡萄酒,不主张饮用白酒和啤酒。

糖尿病试题 (2)

一、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1.以下对待糖尿病的态度正确的是: A 得了糖尿病,不仅治不好,生活也变得一团糟 B 既来之,则安之,积极与医生配合 C 终日愁眉苦脸,担心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D 四处求医,期望能治愈糖尿病 正确答案B 2.以下对待糖尿病的态度错误的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A 血糖高一点,如果没有症状,不用调整治疗方案 B正视事实,积极治疗 C 归咎自身,感到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累赘 D 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正确答案A C 3.以下哪种态度是正确的? A 血糖高一点,如果没有症状,不用紧张 B 合理饮食、运动加药物干预,勤看医生定时 C 糖尿病是“不治之症”,治不好,想吃啥就吃啥吧 D 学习糖尿病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答案B D 4. 以下关于胰岛素治疗错误的说法是: A 一旦打了胰岛素,用量会越来越大 B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目的是为了血糖达标,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C 长期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 D接受胰岛素治疗就意味着糖尿病病情恶化了 正确答案A C D 5.以下哪项是对胰岛素治疗的误区? A 2型糖尿病接受胰岛素治疗就会依赖胰岛素而变成1型糖尿病 B一旦打了胰岛素,用量会越来越大 C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 D 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使血糖尽快达标,减少并发症 正确答案A B C 6.以下关于胰岛素治疗正确的观点是: A 2型糖尿病接受胰岛素治疗会使胰岛因“休眠”而作用减弱 B一旦打了胰岛素,用量会越来越大 C 依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时应启动胰岛素治疗 D 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使血糖尽快达标,减少并发症 正确答案C D 7.以下对2型糖尿病治疗认识正确的是: A 如果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任何口服胰岛素促泌剂都无效 B 2型糖尿病口服药即可控制血糖,没必要一定要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知识讲座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1期 活动时间:2017年04 月05 日活动地点:松林村卫生所 活动形式: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主讲人:余贵华 组织者:松林村卫生所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松林湾头村民接受健康教育人数:24 人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水杯24个、糖尿病资料25本。 活动内容: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活动总结评价: 参加讲座的所有村民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的疾病预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开展Ⅱ型糖尿病的预防知识,相信能取得一定成绩。 知晓率: 92% 满意率:90% 松林村卫生所 2017年04月05日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资料 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

糖尿病健康宣教

糖尿病患者健康指导 心理指导: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长期进行,且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但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合理的生活起居,良好的心理准备,配合饮食,体能锻炼及药物等综合措施可纠正代谢紊乱和消除糖尿病症状并对预防慢性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效果。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指导:应以淀粉类食物(米、面、地瓜、土豆、山药等)作为主食,宜多吃些蔬菜、瓜果,限量少吃糖、油脂、动物脂肪,根据需要适量进食奶及奶制品、肉类、禽蛋类及坚果类。合理安排膳食结构,食用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高粱米、小米等。蔬菜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小白菜,大白菜,油菜,白萝卜,空心菜,芹菜等为主食用水果时应注意选择,香蕉、苹果、白梨、西瓜等水果含糖量较高,不宜食用,可以用西红柿、黄瓜代替水果,每日应有定量的牛奶摄入。烹调宜用植物油,食谱多样化,营养要全面均衡。三餐比例适中,提倡少食多餐制。 活动指导:运动可降低血糖,减轻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改善心、肺功能,防止骨质疏松放松紧张情绪。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饭后一小时血糖开始升高,此时开始运动最佳,不易发生低血糖,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决定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用药指导:应早期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制剂和剂量。 自我护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口腔粘膜卫生,勤洗脸,勤洗澡,加强皮肤及肢端的护理。预防毛囊炎及化脓性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史在5年以上者,要注意血管和神经病变情况,注意足部卫生,洗脚后要擦干,检查有无外伤和破损,不要用刀削足部的鸡眼和茧子,以免造成皮肤的损伤,经常按摩足部,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发生冻伤,选择合适的袜子和鞋子,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自我监测 : 糖尿病人要学会对血糖水平、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进行自我监测,有条件患者可以用血糖仪进行空腹、餐前、餐后、2h和睡前的血糖监测,并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多在餐前发生,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轻者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重者心肌梗塞。主要症状有饥饿感,心慌、出冷汗、手抖、烦躁、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糖尿病患者外出必须随身携带少量糖果,一旦出现低血糖的前兆,及时给予补充碳水化合物,或喝葡萄糖水,严重者赶快去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糖尿病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提高自我护理的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就一定能和正常人一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完整版)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健康知识教育讲座目标: 1、认识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 2、了解生活中糖尿病的并发症。 3、知道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生活中糖尿病的并发症。 2、糖尿病的预防对策

糖尿病的定义及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是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及视物模糊等症状。 糖尿病的患病率非常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几乎每个人的周围都能接触到一些糖尿病患者有家人,同事,邻居等。在1995年的时候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有1000万,到2003年的时候打到了2300多万,当时预测到2025年能达到4600万,可是在2007年的普查已经达到了4600万。2008年已经超过了6000万,可见中国的糖尿病是快速的增加。而糖耐量异常者,就是未到糖尿病标准而血糖较高者也接近6000万。相当于有一个糖尿病就伴随一个即将患上糖尿病的患者,这两个数量加起来达到一亿多。在一些大城市,5分钟就能见到一个肯德基,而我们中国是每28秒钟出现一个糖尿病患者。 1.糖尿病的危害;1经济负担的加重(长期用药)2生理上的危害(引起众多的 并发症)3心里危害。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它有着急慢性病发症。在我国只有1/3的患者能得到积极的治疗,而另外2/3不能得到正规的治疗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治疗。糖尿病的发生率非常高,严重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有些患者80多岁,患糖尿病30多年却无明显的并发症,只是定期来住院调整药物。这说明糖尿病虽然不能得到根治,但可以控制并发症和预防的。糖尿病患者必须打持久战,用知识战胜糖尿病,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上并发症。它有急慢性并发症。 2.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高渗综合征(老年人)低血 糖合并感染。 3.慢性并发症可以累及多个器官。 侵犯到脑.:可以引起脑梗塞。 侵犯到心血管: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而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死致残或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张霞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张霞 发表时间:2013-06-05T14:43:10.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霞[导读] 无症状的糖尿病病人存在侥幸、观望心理,有文献记载目前约2/3的糖尿病人无任何症状,自我感觉良好。 张霞(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赣榆 2221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我国已成为糖尿病大国,谈糖色变已经是到了最高点。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身心疾病,除利用饮食控制、运动、药物干预外,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举足轻重,根据糖尿病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与自我管理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病人心理护理不同阶段【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48-02 糖尿病是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重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针对我科不同阶段糖尿病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论述如下: 1 糖尿病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1体检发现血糖高的病人存在焦虑、恐惧心理,这类患者常由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糖尿病知识缺乏认识,患者往往表现为焦虑不安,怀疑,反复询问,他们担心治疗的痛苦以及疾病给家庭事业生活带来的影响。基于以上特点,护理人员应以诚恳的态度与病人交流和沟通,根据文化层次不同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知识耐心与之交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取得信任,引导患者正规就医,明确诊断,使其正视疾病,及早治疗。 1.2无症状的糖尿病病人存在侥幸、观望心理,有文献记载目前约2/3的糖尿病人无任何症状,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偶尔的健康检查中被发现血糖偏高,大部分人则隐藏在健康人群中,在发病早期一般情况好,有的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我感觉良好,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认识不到血糖控制不稳定对身体的影响,而忽视疾病给身体带来的严重损害,这部分患者是最危险的。这一阶段心理干预十分重要,帮助患者从思想上接受已患病的事实,耐心细致地介绍糖尿病有关知识、高血糖的危害及不及时治疗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科学用药的重视,使患者改变拒绝治疗和满不在乎的心态。 1.3无并发症但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存在紧张、急躁、麻痹大意的心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部分糖尿病患者因对严格的饮食治疗难以控制,对治疗过分关心,害怕并发症,反复住院,担心治疗费用等,而出现紧张急躁的心理;有些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后,自认为控制血糖很有经验,一切自作主张,忽视了血糖和并发症的监控。我院自2010年开展了绿色入院第一天,从亲切的称呼开始,对中老年患者亲切地喊一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让患者感觉遇到了邻家小孩一样温暖,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从而无顾虑的诉说心中的烦恼和担扰,护士适时的安慰,可减轻心理的负担,更好的配合治疗。对麻痹大意的患者,讲解并发症的危害、定期检查、自我监测血糖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定期开展糖尿病“病友会”,让新旧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正确认识糖尿病,对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介绍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1.4有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存在悲观、绝望的心理,已经发生并发症的往往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久,长期住院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很好的疗效。这时要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情感沟通及健康教育,获得家属积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观察要细微,要有同情心,用温和的语言解释有关并发症的治疗预后及因此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等问题,用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多用安慰性语言,合理提供治疗信息;介绍性格开朗的糖尿病病人认识,互相交流帮助,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体会 心理护理贯穿在内科住院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是基础。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强化心理护理意识。经过上述心理护理,我科糖尿病病人与医护人员相处融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医患矛盾大大降低,从医行为加强,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只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祝惠民,黄泳齐.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 83. [2]付业杰.《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4期.

糖尿病讲课课件

糖尿病课件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10%,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可存在,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肥胖症者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医学专家们将肥胖症视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抵抗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膳食、运动疗法和减低体重等。 2、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能够引发数十种并发症,范围遍布全身,从头到脚,从皮肤到脏器都有可能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因此,人们把糖尿病称为“百病之母”,糖尿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洪水猛兽! 3、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资料

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资料 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 少”指“体重减少”。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 糖尿病环境因素 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2) 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 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 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 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 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 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病理病因常见病因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 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 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 可以损

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一般处理方法

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一般处理方法 作者:海大医院内二科丛大龙 糖尿病是目前内分泌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种,并且糖尿病患者及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高达3亿人左右。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糖尿病的一般治疗,如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但实际上相当多的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往往治疗过程中被忽视,而这些心理问题也是造成血糖难以控制的重要因素。现将我在临床中发现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简单总结,希望能给予基层医护人员及糖尿病患者一定的帮助。 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压抑、悲伤状态,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青中年患者身上,青中年本身处于学习、生活、事业的上升期,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大多数初次患糖尿病的青中年患者开始不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或者怕人嘲笑,加上疾病导致的各种症状,及严格的饮食、运动要求,需终身用药等,以上因素叠加,容易产生疲惫、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的想法,而老年人往往也是本身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本身需要被人照顾及正规治疗需要一定费用,常常感觉老而无用,拖累子女,或者是被多种并发症折磨,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产生焦虑、悲观、失望甚至常有轻生现象。 部分患者明显存在社交减少、兴趣丧失的现象,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该类患者,患病以前开朗乐观,朋友圈广泛,有很多爱好,当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丢掉了一切兴趣,不参加

社交活动,甚至平日购药也由家属代劳,复诊的时候也是反复催促,平日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仿佛世上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还有部分患者烦躁、情绪多变,这类患者病史一般较长,往往出现在病情轻重反复,或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时候,他们有一定的接受相关疾病知识的能力,但往往先入为主,觉得自己久病成医,除医生的治疗方案外常有自己固有的见解,当疾病控制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后心生烦躁、焦虑,多数有怀疑医生治疗方案及反复向医生陈述自己经验的过程。 当然相关的不良心理反应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糖尿病算是终身需要治疗的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会陆续出现相关并发症,另外糖尿病病情复杂多变,需长期严格饮食控制和终身药物治疗,稍有疏忽,血糖控制就容易不达标,给病人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是难免的,故在强调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应加强心理干预。 治病先治本,首先一定要解决控制血糖问题,上面提到,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病人紧张、焦虑、怀疑等情绪,甚至能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这个时候应当求助于医师,寻求帮助,一起找到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安则心安,两者互为影响。 其次,要注重本身的心理调节,调整心情。应参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讲座,阅读有关糖尿病的科普书刊,掌握糖尿病方面的知识。树立信心,要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又有多种并发症,但若能坚持规范治疗,控制血糖达标,是可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出现,像正常人

糖尿病知识讲座课件

糖尿病知识讲座课件 糖尿病知识讲座课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悄悄的潜入,成为危害健康的阴影,糖尿病的科普知识,诊断治疗方法及日常生活保健与我们平常生活越来越密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糖尿病知识讲座课件,欢迎阅读。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2、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10%,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约占糖尿病总数的

'90%,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胰岛素抵抗似处于核心地位,或者说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早期胰岛β-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但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的功能会逐步衰竭,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生。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可存在,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肥胖症者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医学专家们将肥胖症视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或“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抵抗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膳食、运动疗法和减低体重等,如能在胰岛素抵抗期进行干预,则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糖尿病知识讲座

糖尿病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血糖?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饭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不超过180mg/dl,空腹血液浓度比较恒定,正常为70-110mg/dl(3.9-6.1mmol/L),两种单位的换算方法为:1mg/dL=0.0655mmol/L。 血糖主要来源于1食物,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成为血糖。(2)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3)非糖物质即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四条途径:①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②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的急需;③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糖转变为脂肪等。 二、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1.胰岛B细胞水平 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如果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型糖尿病。 2.血液运送水平 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3.靶细胞水平 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以及受体的缺陷,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糖尿病诱发的因素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1、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病。 3、体力活动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医学毕业论文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_0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 【摘要】目的:寻求除药物治疗外的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手段,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心理、饮食和运动方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辅助治疗。结果:心理、饮食和运动方法对糖尿病治疗均有一定辅助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病人的康复治疗。结论:药物治疗结合多种方法辅助治疗使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康复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由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所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常见疾病。糖尿病常见有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临床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这些症状以及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不仅对糖尿病病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沉重的压力[1]。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由于心理压力的加大、饮食的不合理以及缺乏锻炼等原因,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科学研究表明,现阶段辅助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最佳方案是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相结合。 1糖尿病概述 现阶段大家普遍认同的糖尿病分类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中Ⅱ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90%左右。另外,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所见发病年龄段也不

尽相同,通常Ⅰ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而Ⅱ型糖尿病则多见于老年人中。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乏而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维持生命的疾病。遗传因素是Ⅰ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但Ⅰ型糖尿病遗传的并非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而且只有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被诱发出来。同时,自身的免疫系统缺陷及病毒感染同样会导致Ⅰ型糖尿病的发病[2]。Ⅱ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受损的极具异质性的代谢紊乱症。其发病主要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肥胖症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3]。 糖尿病是难以治愈的终生性疾病,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认知不正确,随之可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使病情加重。因此除了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正常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对其加强心理、饮食和运动治疗,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2心理干预 糖尿病病人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态;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焦虑恐惧的心理;怀疑与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理;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4]。 糖尿病病人产生以上心理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对糖尿病初发患者来讲,其对自身疾病了解的时间不长,对长期的饮食控制及胰岛素依赖问题较为担忧,而且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糖尿病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从而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更易导致

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

糖尿病防治知识讲座 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和。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10%,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胰岛素抵抗似处于核心地位,或者说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 2、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慢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当代人类遭遇的又一大杀手。 3、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到底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β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

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4、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全新糖尿病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全新概念血液粘稠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促进胰岛细胞的氧气吸收可以根本性地治疗糖尿病,人类在贫穷的时候细胞缺少营养的滋补、血液也清澈健康、氧气输送也顺畅;人类富裕起来之后,血液会被过剩的营养拖累,变得粘稠,表现为经过微循环时流动性变弱、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变弱。血液粘稠一定会导致全身组织缺氧。糖尿病是血液粘稠致使胰岛细胞长期缺氧导致。那些血液粘稠、但没有患糖尿病的人,是因为胰岛组织微循环可以向胰岛细胞外周灌注足够的氧气的缘故。但是已离患糖尿病不远了。凡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饮食,均列为“禁忌”范围 ①禁食纯糖及各种水果糖,甜食、糕点、蜜饯等也不宜吃; ②从严限制食用白薯、马铃薯、芋艿、粉条、果酱等食品; ③红小豆、绿豆等含淀粉较多,吃后应相对减少主食用量; ④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及煎炸的食物。 饭后马上吃水果容易得糖尿病,人之所以生病,除了外在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体内的毒素的堆积。一些专家提出饭后马上吃水果会使血糖浓度升高,增加胰腺的负担,增加体内毒素,就会成为得糖尿病的一大诱因。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资料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资料 一、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坏,导致血管、心脏、神经、眼等组织的慢性并发症,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二、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一)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10%。 (二)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胰岛素抵抗似处于核心地位,或者说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是滋生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土壤。 三、关于胰岛素的相关内容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

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早期胰岛β-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但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的功能会逐步衰竭,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发生。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可存在,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肥胖症者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医学专家们将肥胖症视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采取胰岛素抵抗防治的具体措施 胰岛素抵抗的防治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合理膳食、运动疗法和减低体重等,如能在胰岛素抵抗期进行干预,则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五、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慢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是当代人类遭遇的又一大杀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