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组成简单,由核酸(DNA或RNA)和一种或少数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

细胞生物。

溶源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

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体的分子病原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逆转录酶的RNA病毒。病毒RNA基因组可逆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

算噬菌斑的数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壳体:包在髓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膜。

阮病毒: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的同类蛋白分子发生与其形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寄主致病。

壳粒:组成壳体的形态结构单位。

核壳:病毒核酸加上包围的蛋白质衣壳。

包膜: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由蛋白或糖蛋白与脂肪所形成类脂(来自寄主)双层外膜,称为包膜。

刺突:糖蛋白在膜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称刺突。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卫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辅助病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毒。

溶源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随着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但不合成蛋白质,宿主细胞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

的分裂现象。

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进行大量的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

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

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二、填空题

1.病毒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分子,后者又分为类病毒、拟

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和朊病毒。

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nm 作为度量单位,最大的病毒为似菌病毒和一

种海洋原生病毒,最小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PCV)和长尾鹦鹉喙羽病

毒(PBFDV),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1:10:100 。

3.病毒粒子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4.病毒的核酸位于病毒颗粒的中心,称为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后形

成衣壳。

5.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等轴对称)和复合对称。

6.病毒粒大量聚集后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的特殊“群体”,植物病

毒在细胞内形成病毒包含体,在植物叶片上形成枯斑;噬菌体在细菌菌苔上形成噬菌斑;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空斑。

7.T4噬菌体由头部、颈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

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凡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其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或增殖性周期,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9.烈性噬菌体释放子代噬菌体的方式有裂解和自外裂解。

10.定量描绘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它可以分为潜

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

11.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并不立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

性,带有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12.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即可以进行裂解性循环繁殖,又可以进

行溶源性循环繁殖,所以其在宿主细胞内存在的形式有游离态、整合态和营养态三种状态。

13.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

前者为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每一宿主细胞所释放噬菌体粒子数的平均数目。

14.溶源性细菌在营养条件(碳源物质)缺乏、紫外线照射以及抗生素作用等

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DNA 可以从细菌染色体脱离下来,引起细菌发生变异。

15.人和动物病毒的形态一般为球状,植物和昆虫的病毒形态一般为杆状,

而原核生物的病毒形态一般为复合型。

16.TMV病毒粒子的形状为直杆状,所含核酸为RNA 。

17.T4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依靠尾管将头部核酸(基因组)注入寄主细胞。

18.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表现生命活性,是严格的寄生性生物。

19.卫星病毒(拟病毒)是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一种小的RNA 病毒。

20.朊病毒是蛋白侵染因子,它是一种蛋白质的病毒。

21.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部分遗传物质转移给受菌,并使其获得新

性状的过程被称为转导。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个病毒被最先发现(B)

A、乙肝病毒

B、烟草花叶病毒

C、花椰菜花叶病毒

D、腺病毒

2. A complete virus particle is called:(A )

A、virion

B、prion

C、viroid

D、None of these

3.HIV 是一种典型的(B )

A、反转录病毒

B、腺病毒

C、噬菌体病毒

D、拟病毒

4.病毒的大小以(B )为单位量度。

A、 m

B、nm

C、mm

D、cm

5.T4噬菌体的形态是(C ),腺病毒的形态是( A ),TMV的形态是(C ),

f1噬菌体的形态是( D )。

A、球形

B、蝌蚪形

C、杆状

D、丝状

6.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B )的病毒。

A、DNA或RNA

B、RNA

C、DNA

D、DNA和RNA。

7.病毒核心成份是(A ),衣壳的组成成分是(B ),包膜的组成成分是

( D )。

A、核酸

B、蛋白质

C、多糖

D、脂类

8.最先发现病毒的是:(C )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9.CPV是(B ),NPV是(A )

A、核多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颗粒体病毒

10.属于有包膜病毒的是(A)

A、HIV

B、HAV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轮状病毒

11.对病毒无抑制作用的是(D)

A、过氧乙酸

B、辐射

C、干扰素

D、抗生素

12.朊病毒是一种( A )

A、侵染性蛋白质

B、核酸

C、脂蛋白质

D、糖蛋白质

13.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理是( D )

A、直接杀死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C、影响病毒穿入易感细胞

D、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14.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A )的寄生物。

A、细菌和放线菌

B、酵母菌

C、霉菌

D、动物细胞

15.病毒的分类目前以(C )为主。

A、寄主

B、形态

C、核酸

D、包膜

16.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A )

A、烟草花叶病毒

B、痘苗病毒

C、疱疹病毒

D、流感病毒

17.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C)形式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游离态

B、缺陷型

C、整合态

D、营养态

18.T4噬菌体的装配包括的亚装配过程有(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四、判断题

1.DNA病毒以双链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

2.T4噬菌体粒子的形态为杆状。(×)

3.病毒几乎可以感染的有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

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4.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5.大肠杆菌噬菌体靠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寄主细胞壁后靠尾鞘收缩将DNA注入

寄主细胞。(√)

6.逆转录病毒RNA可以反转录为DNA。(√)

7.溶源性细菌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可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

8.朊病毒是只含有侵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9.噬菌体核酸既有单链DNA、双链DNA,又有单链RNA、双链RNA。(×)

10.所有昆虫病毒的核酸都是ssRNA。(×)

11.细菌的溶源性是可以遗传的。(√)

12.一种细菌只能被一种噬菌体感染。(×)

13.以高浓度的噬菌体悬液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形成单个噬菌

斑。(×)

14.原噬菌体为插入寄主染色体DNA上的噬菌体DNA。(√)

15.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

五、论述题

1.病毒的一般大小如何?请绘出病毒的典型构造图。

多数病毒直径

100nm(20~200

nm),较大的病

毒直径为300

-450纳米

(nm),较小的

病毒直径仅为

18-22纳米。

2.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请各举一例。

①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

②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③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

3.绘出病毒粒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明各部位名称和主要化学组成。

①病毒的核心为核酸;②病毒的壳体为蛋白质;③病毒的包膜为脂类。

4.简单叙述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微小,一般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②具有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征,缺乏细胞结构,仅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每

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不能离开寄主细胞独立复制和

增殖。病毒利用寄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通过自己的遗传信息进行复制、装配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可以整合到寄主基因组上,并且诱发潜伏性感染。

④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⑤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⑥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生物分子存在,但是长期保持侵染活力。

5.简述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1)形成过程: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会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噬菌体蛋白质不合成,宿主细胞亦不裂解,形成的细胞(即溶源细胞)继续进行分裂繁殖,偶尔情况下,会以极低频率发生自发裂解或因外界因素诱发而裂解。

2)特点:①溶源性是可遗传的;②可低频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③具有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细胞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同源噬菌体不敏感;④可以复愈;⑤可以合成特殊的代谢产物,如白喉杆菌被b噬菌体感染以后产生白喉毒素。

6.列表比较动、植物病毒与T偶数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的不同点。

动物病毒: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脱衣壳(侵入后)。

植物病毒: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衣壳(侵入后)。

T偶数噬菌体:吸附(感染复数,m.o.i)侵入,增殖,装配(成熟)、释放(裂解)、增殖、装配。

7.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裂解性生活史:①尾丝与宿主细胞特异性吸附;

②病毒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内;

③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合成;

④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装配;

⑤大量子代噬菌体裂解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8.什么是包涵体、空斑、枯斑和噬菌斑?它们各有何实践意义?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空斑: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透光斑点。

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斑点。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这些“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

9.什么是病毒多角体?它有何实际应用?

多种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多角形的包含体,称为多角体。

可以制作生物杀虫剂。

10.什么是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心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源体。

拟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

11.什么是效价?其测定方法有哪些?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测定方法有:液体稀释法、玻片快速测定法、单层平板法和双层平板法。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

菌斑的数量。

12.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哪几个期?各期又有何特点?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它包括①潜伏期:细胞内已经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并可用电镜观察到;

②裂解期: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

③平稳期: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

13.什么是真病毒?什么是亚病毒?

真病毒是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份的分子病原体。

亚病毒是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病原体。

14.噬菌体感染可能给宿主细胞带来什么影响?

①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抑制宿主基因的转录、蛋白质合成、DNA合成;改变

宿主限制系统。

②噬菌体释放对细胞的影响:细胞表面免疫学性质的改变,细胞失去稳定。

③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免疫性、溶源性转变。

15.以E. coli T偶数噬菌体为例,绘图简述复合对称病毒的典型构造,并指出其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头部:椭圆形二十面体对称,内藏有由线状dsDNA构成的核心。

颈部:六角形的盘状构造,用以裹住吸附前的尾丝。

尾部:呈螺旋对称,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5部分组成。

尾管是头部核酸(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是的必经之路;刺突有吸附功能;

尾丝能专一地吸附在敏感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上。

16.以腺病毒为例,绘图简述二十面体对称的球状病毒的典型构造。

腺病毒是外形呈“球状”的典型的二十面

体。它有12个角、20个面和30条棱。衣

壳由252个衣壳粒组成,包括称做五邻体

的衣壳粒12个,以及称做六邻体的衣壳粒

240个。没个五邻体上突出一根末端带有

顶球的蛋白纤维,称为刺突。

17.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代表,绘图简述螺旋对称的杆状病毒的典型构造。

TMV外形呈直杆状,长300nm,宽15nm,

中空(内径为4nm)。衣壳含2130个皮

鞋状的蛋白亚基即衣壳粒。亚基以逆时针

方向做螺旋状排列,共围130圈。

18.请你谈谈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三版_周群英 课后习题目录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1)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3)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6)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8)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2)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6) 第二篇微生物生态 (20) 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20) 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2) 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26) 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28) 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31) 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4)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还含有脂质和多糖。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而使宿主细胞破裂,使菌体被释放出来重新感染新的宿主细胞一个宿主细胞可释放10到1000个噬菌体粒子。 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 侵入宿主细胞后,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6 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 答: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 7 解释Escherichia coli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第四章 病毒与亚病毒答案

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溶源性溶原性是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特性。即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检查不到噬菌体存在,但却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的能力 2.类病毒指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单链环状RNA分子,但没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其复制完全利用宿主细胞酶的专性寄生于高等生物的一种亚病毒。 3.温和噬菌体指侵入宿主后,因生长条件不同,可具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可选择的生长途径。一条是与烈性噬菌体相同的生长路线,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种是将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该细菌细胞继续生长繁殖,并使宿主细胞溶原化的噬菌体 4.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可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重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和裂解量。 6.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的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因子,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因子。 7.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形体微小,活细胞内专性寄生,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二.填空

1.TMV 是螺旋对称体,腺病毒是多面体对称 T 偶数噬菌体是复合对称_ 2.通过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其两个重要的特征参数,分别是潜伏期和裂解量 3.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三个时期. 4.昆虫病毒的种类有核型多角体、质型多角体、颗粒体和无包含体病毒四类 5.T4噬菌体的吸附位点是尾丝 6.病毒的核衣壳结构是:外壳是(蛋白质),壳体内是(核酸),二者共同构成(核壳体);有些大型病毒(病毒体)外还包有封套,主要是有(脂类)或者(蛋白质)组成 7.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植物病毒多为(RNA)病毒,噬菌体多为(DNA)病毒 8.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释放 9.温和噬菌体能以(原噬菌体)整合在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形成(溶原性)细胞,该细胞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自发裂解,诱发裂解,具免疫性,溶原性细菌的复愈,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特性等几个特征 10.前噬菌体是噬菌体感染宿主后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DNA,将这种细菌菌株称前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11.亚病毒是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的统称 12.噬菌体繁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脱壳和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 13.病毒的特点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高度寄生性、特殊的抵抗力。

第四章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与亚病毒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病毒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2.溶源性(lysogeny) 3.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4.原噬菌体 5.溶源性细菌 6.自发裂解 7.诱发裂解 8.半数致死剂量 9.包涵体 10.卫星RNA 11.类病毒(viroid): 12.一步生长曲线 13.逆转录病毒 14.噬菌斑(plaque) 二、填空题 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试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三、选择题 1、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A.具有感染性 B.独特的繁殖方式 C.体积微小 D.细胞内寄生 2、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A.病毒的核酸是DNA或是RNA; B.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 C.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 D.病毒体积微小 3、病毒物现颗粒计数方法测定的是()。 A.有活力的病毒数量 B.无活力的病毒数量 C.有活力的病毒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 D.致病性的病毒数量 4、描述螺旋对称壳体特征的参数有()。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20200524014340)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 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 缺陷(过低) 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 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 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 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 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 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 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 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华南理工微生物习题第四章病毒

第四章病毒 习题 一、填空题 1、病毒的存在范围是病毒能够感染并在其中复制的。 2、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的病毒统称噬菌体,它们包括、和等。 3、病毒属名的词尾是、科名的词尾是、亚科名的词尾是,目名的词尾是。 4、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其和。 5、血凝抑制实验是根据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蛋白作用可能抑制性质设计的。 6、螺旋对称病毒体的直径是由决定的,而其长度则是由所决定的。 7、病毒蛋白质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和两类。 8、病毒包膜糖蛋白是由多肽链骨架与寡糖侧链,通过将糖链的与肽链的连接形成。 9、由一步生长曲线可获得病毒繁殖的两个特征性数据,即潜伏期和裂解量。前者为所需的最短的时间,后者为的平均数目。 10、病毒的复制过程依其发生事件顺序分为以下、、、和5个阶段。 二、选择题 1、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1)具有感染性(2)独特的繁殖方式 (3)体积微小(4)细胞内寄生 2、病毒纯化方法均是根据病毒的基本理化性质建立的,包括() (1)病毒的核酸是DNA或是RNA (2)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蛋白质(3)病毒含有脂类和糖类(4)病毒体积微小 3、病毒物现颗粒计数方法测定的是()。 (1)有活力的病毒数量(2)无活力的病毒数量(3)有活力的病毒与无活力病毒数量的总和(4)致病性的病毒数量4、描述螺旋对称壳体特征的参数有()。

(1)核酸的相对分子质量(2)螺旋长度与直径(3)螺旋的外观(4)蛋白质亚基大小5、SsRNA能够按照它的极性或意义分为()。 (1)感染性核酸和和非感性核酸(2)正链RNA,负链RNA和双意RNA(3)反意RNA 和正意RNA (4)嗜肝DNA病毒 7、T4噬菌体的装配包括的亚装配过程有()。 (1)2个(2)3个(3)4个(4)5个 8、构成机体病毒感染的因素包括() (1)病毒的感染途径和传传播媒介(2)病毒、机体和环境条件(3)病毒致病性和毒力(4)病毒的宿主范围 9、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在溶源性细菌内可以下列状态存在()。 (1)复制、表达产生子病毒(2)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或质粒形式(3)自发或经诱导进入裂解循环(4)产生成熟的病毒颗粒 10、DI颗粒的基因组有()。 (1)置换突变(2)缺失突变(3)移框突变(4)重组 三、是非题 1、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2、病毒几乎可以感染的有的细胞生物,但就某一种病毒而言,它仅能感染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3、ICTV是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的缩写。 4、分离病毒的标本为避免细菌污染须加入抗生素除菌,亦可用离心或过滤方法处理。 5、以高浓度的噬菌体悬液接种细菌平板,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可形成单个噬菌斑。 6、在病毒分离时,经盲传3代仍无感染症状出现,便可认定没有病毒存在。 7、在终点测定中,病毒效价以50%实验单元出现感染反应的病毒稀释液的稀释度的对数值表示。 8、在拓朴等价多面体中,在表面积一定时以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故病毒壳体多取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9、病毒包膜系病毒以芽出方式成熟时自细胞膜衍生而来,故其结构和脂质种类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 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1、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针对性的防 御功能。 2、固有免疫3个特点: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效应恒定性。 3、固有免疫3个组成:①组织屏障作用、②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③体液因子的作用。 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 防御功能。 5、适应性免疫3个特点:①特异性、②习得性、③效应递增性。 6、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7、中枢淋巴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①胸胁: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①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细胞、大分子物质)。 ②脾脏: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突变细胞、衰老细胞)。 ③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一道防线。 9、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10、抗原(Ag):指能和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微生物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组成简单,由核酸(DNA或RNA)和一种或少数多种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生物。 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 细胞生物。 溶源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 温和噬菌体:能导致溶源性发生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 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体的分子病原体。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逆转录病毒:能编码逆转录酶的RNA病毒。病毒RNA基因组可逆转录为病毒DNA,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一同复制。 裂解量:平均每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双层平板法: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 算噬菌斑的数量。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壳体:包在髓核外面的一层蛋白质膜。

阮病毒: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能引起宿主体内的同类蛋白分子发生与其形似的构象变化,而使寄主致病。 壳粒:组成壳体的形态结构单位。 核壳:病毒核酸加上包围的蛋白质衣壳。 包膜:大多数动物病毒,核衣壳外由蛋白或糖蛋白与脂肪所形成类脂(来自寄主)双层外膜,称为包膜。 刺突:糖蛋白在膜上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称刺突。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卫星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某专一病毒粒(辅助病毒)的衣壳内,并完全依赖后者才能复制自己的小分子RNA病毒。 溶源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随着宿主DNA 复制而复制,但不合成蛋白质,宿主细胞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 的分裂现象。 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进行大量的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 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 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包涵体: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 二、填空题 1.病毒分为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分子,后者又分为类病毒、拟 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和朊病毒。 2.病毒直径很小,通常用nm 作为度量单位,最大的病毒为似菌病毒和一 种海洋原生病毒,最小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PCV)和长尾鹦鹉喙羽病 毒(PBFDV),病毒、细菌和真菌个体直径比约1:10:100 。

微生物试题4

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 A部分习题 一、选择题1-5. BBBBA;6-10. BCBAB;11-15. ACACC 1. 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量度。 A. m B.nm C.mm 2. .E.coli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 A.球形 B.蝌蚪形 C.杆状 D.丝状 3. 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A.蛋白质 B.RNA C.DNA D.DNA和RNA。 4.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 A.核酸 B.蛋白质 C.多糖 D.脂类 5.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6. 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A.DNA和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7.最先发现病毒的是:()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8.CPV是() A.颗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核多角体病毒 9.NPV是() A.核多角体病毒 B.质多角体病毒 C.颗粒体病毒 10.GV是:() A.无包涵体病毒 B.颗粒体病毒 C.核多角体病毒 11.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12.病毒的分类目前以()为主。 A.寄主 B.形态 C.核酸 13.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 A.烟草花叶病毒 B.痘苗病毒 C.疱疹病毒 D.流感病毒 14.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A.游离于细胞质中 B.缺陷噬菌体 C.插入寄主染色体 15.溶原性细菌对()具有免疫性。 A.所有噬菌体 B.部分噬菌体 C.外来同源噬菌体 D.其它噬菌体 二、是非题1-5. TTFFT; 6-10. FTFFT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1)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苗,清《种痘心法》中有水苗法的记载。(2)18世纪后叶, Jenner发明牛痘苗。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Louis paster (1822-1895)减毒疫苗 Richet portier(1920)超敏反应 Owen(1945)免疫耐受 Metchnikoff(1890)细胞免疫 Ehrlich(1897)体液免疫 Burnet(1957)克隆选择学说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受体多样性 信号转导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免疫细胞发生 免疫学应用:DNA疫苗,重组CK,单克隆抗体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熟悉免疫器官的组成,了解各免疫器官的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免疫(Immunity)的概念 朴素的免疫概念:免除瘟疫 传统的免疫概念:抗感染免疫 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系统的功能 A、免疫防御: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反应 B、免疫自稳:通过免疫网络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C、免疫监视:识别畸变和突变的细胞,并将其清除 二、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2)特异性免疫: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a、出生即有的天然免疫,遗传获得。 b、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1)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可以遗传 (3)对一切异物均发挥免疫作用(4)各个体间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2.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B 血-脑屏障 C 胎盘屏障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a. 物理阻挡作用 b. 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 c. 通过肠蠕动、纤毛摆动等生理功能排除细菌 d. 正常菌群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血-脑屏障 组成:软脑膜、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 组成:基蜕膜和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功能:阻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 2)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A、补体系统 细菌的胞壁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活化)溶菌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防御素 (1)α-防御素:阳离子多肽。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一些细菌和有包膜的病毒。 (2)β-防御素:主要由上皮细胞产生 C、溶菌酶 (1)来源:巨噬细胞(2)作用机制:破坏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导致细菌溶解 D、细胞因子 A.种类多,作用广泛 B. IL-1、IL-6、IL-8、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C.IL-12、IFN-γ:活化NK细胞,加强免疫监视 D. IFN-α、 IFN-β:干扰病毒复制 3)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A、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作用 (2)巨噬细胞的杀菌途径

微生物习题

微生物学习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 二填空题 1 微生物包括: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具有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有细胞结构的真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 著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 St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 3 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和德国的为代表的科学家,揭漏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三选择题 1 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1)鼠疫(2)天花(3)艾滋病(4)霍乱 2 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1)少数(2)非常少数(3)不太多(4)绝大多数 3 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1)曲蘖酿酒(2)用鼻苗法种痘(3)烘制面包(4)酿制果酒 4 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1)巴斯德原则(2)柯赫原则(3)菌种原则(4)免疫原则 四问答题 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2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3 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4 试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肽聚糖磷壁酸外膜脂多糖周质空间原生质体球状体间体伴胞晶体糖被菌毛性毛细胞核染色质核仁细胞器微体变形细胞周质鞭毛类囊体紫膜乙酸盐呼吸硫磺热泉分子伴侣单细胞藻类假菌丝子实体原质团假原质团变形虫方式运动 二天空题 1 菌属是具附属物、芽殖的细菌,菌属是具附属物、非芽殖的细菌。 2 放线菌是革兰氏染色性的原核微生物,其中属是产生抗生素最多的一属。 3 藻类是含有并能的光合类型生物,藻类细胞中可贮藏碳源物质。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讨论题

临床医学5年制教改试验班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讨论课问题 一、呼吸道感染 报告标题 1. 引起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有哪些? 2. 选择2个不同病原体,分析其致病机制。 3. 感染性肺炎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那些?应如何预防该病? 案例: 41岁,男,淋雨后头痛,发烧,服用四天感冒药,体温有间歇波动。一周后患者出现咳嗽,同时咳铁锈色痰(血细胞渗出),近日右侧胸痛(与解剖学有关),气促,面部出现紫绀,诉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 体检:体温:39.8,脉搏98,叩诊浊音,听诊右侧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触诊语颤增强。化验:白细胞18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8%,淋巴细胞7%,单核细胞3%,嗜酸2%。X线检查右肺可见大片阴影(恢复需要时间)。 住院后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急速好转,2天后体温正常,但肺部阴影及湿罗音仍旧存在,检查右肺可见不规则大片模糊阴影,住院十天后,X线检查肺部正常,痊愈出院。 1.本病应作出何诊断?可能为何种病原体感染?应进行何种检查以确诊? 2.本病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3.为什么治疗后症状消失而体征及X线检查仍不正常? 二、消化道感染-食物中毒 报告标题 1. 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2. 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 如何进行预防? 案例1 女性,25岁。因持续发热10天,伴乏力、纳差、腹胀、腹泻黄色稀便,4-5次/天。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T 40℃, R22bpm,BP120/70 mmHg,P 78bpm。 神志尚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急性热病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 78bpm,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稍饱满,腹壁可见数枚淡红色斑丘疹(?),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下可及,质软有触痛(?),脾左肋下可及,质韧。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鼓肠(+),腹水征(-),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 Blood Rt: WBC 4.2×109,N70%,L23%,EO 0%。 Stool Rt: 黄色稀便,潜血试验(+)(?)。 LFT:ALT 134U/L,AST 105U/L,TBil 22umol/L。 问题: 1. 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由什么病原菌引起? 2. 根据诊断如何安排下一步检查计划? 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报告标题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哪些? 2. 感染途径如何?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那些? 案例: 患者,女,36岁。 主述:头痛、呕吐、发热10天。 现病史:患者于20多天前因受冷感冒头疼,伴有寒战、高热(体温不详),以后头痛加重,呈刺跳痛,尤其前额部明显。10天前开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血。当地医院诊断为“流感”,予以相应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天前自觉双下肢麻木,乏力,急诊入安。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40℃,脉率110/min,呼吸30/min。消瘦,嗜睡,神志恍惚,合作欠佳,双眼无水肿,瞳孔等大对称,对光反射存在。四肢可自主活动,浅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浅感觉存在,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颈强3指。克氏征(膝关节)、布氏征阳性(仰卧,抬头,双腿随

第四章微生物

第二、三章(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20分): ①基因②严密型复制控制③松弛型复制控制④F质粒⑤基因突变⑥营养缺陷型 ⑦转导⑧2μm质粒⑨转化⑩高频转导 二填空(15分): 1.,A.D.Hershey和M.Chase于1952年发表了证实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著名实 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实验所用的重要试验材料是噬菌体宿主大肠杆菌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O 43-和35SO 4 2-。 2.基因中碱基的置换是典型的点突变,置换可分两类: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 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称为转换,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称为颠换。 3.基因突变的7个共同特点是:自发性、不对应性、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 性、可逆性。 4.研究发现,两种菌种或菌株间凡能发生转化,其受体细胞必须处于感受态。 5.转化因子的本质是离体的DNA片段,包括dsDNA、ssDNA和质粒DNA 光合作用固定碳反应中产生的重要单糖是葡萄糖。 6.当F+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得到F+菌株,而F’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得到F’菌株,Hfr 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得到F-菌株。 7.进行酵母菌的显微计数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显微镜个血球计数板。 8.计算传代时间应在细菌生长的指数生长期进行。 9.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为代时,它用G表示。 10.一步生长曲线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延迟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三、选择题(40分): 1.细菌转化过程不需要(C) A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B离体DNA片段C病毒 D 一系列酶 2.质粒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胞核的(B)。 A.附加体 B. 复制子C. F因子D R因子 3.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为(B)。 A.野生型 B. 营养缺陷型C. 条件致死突变型D .抗性突变株。 4.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试验是(B)。 A.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变量实验。 B. 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C. 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平板影印培养实验。 D. 平板影印培养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5.下列大肠杆菌细胞中F因子,发生重组频率最高的是(C)。 A F+细菌 B F-细菌 C. Hfr细菌D F’细菌 6.一个已经被转导的细菌含有(D)。 A、ATP的供应增加 B、许多新的质粒 C、比原有菌还小的DNA片段 D、新的DNA片段 7. 基因工程所用的限制酶功能是(D)。 A、将核酸连接在一起 B、在某一位点切割DNA分子 C、氨基酸接合形成蛋白质 D、限制质粒进入细胞 8.为缩短细菌培养的延迟期,菌龄应控制在(B)。 A.延迟期 B.指数生长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 9.直接显微镜计数法可用来测定下面所有微生物群体的数目,除了(C)。 A. 细菌 B.酵母菌 C. 病毒 D. 大肠杆菌 10.紫外线辐射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B)。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复习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1、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2、固有免疫3个特点: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效应恒定性。 3、固有免疫3个组成:①组织屏障作用、②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③体液因子的作用。 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5、适应性免疫3个特点:①特异性、②习得性、③效应递增性。 6、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7、中枢淋巴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①胸胁: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①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细胞、大分子物质)。 ②脾脏: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突变细胞、衰老细胞)。 ③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一道防线。 9、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10、抗原(Ag):指能和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1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13、半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14、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15、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 16、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 17、抗原的分类 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 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18、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 19、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 20、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 2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 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