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

以用温药。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

多到一个月,大概就都好了。如果一个月不好,那这个疟不可轻看了。那它就要发生底下说的症瘕疟母的情况,古人说的症瘕疟母,就是摸到左胁下脾肿大了,古人认为这种都是一个症瘕积聚,所以它给取名叫疟母,趁着它没结实之前,赶紧急治之,用鳖甲煎丸。它要是日久,已经牢固起来,当然就不好治之了,事实也是这样的。

在疟疾以后,发生半个月、一个月以后的情形,不至于形成脾肿大,假设久不愈,它是要有这个的,一般得疟疾后他也遗留这种病,这个脾肿大,古人也见到这一点了。

底下药是鳖甲煎丸,看看它的方剂组成,主要的还是用柴胡剂,根据它头一句,疟脉自弦嘛,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它就把那个大枣、甘草拿掉了,把生姜换成了干姜了,为什么拿走了甘草、大枣呢,因为甘草这个药它缓药的力量,尤其是攻什么东西,它不用甘草。古人认为症瘕,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个瘀血,所以这个药,它要去瘀的,一个就是一种痰饮,所以非痰即血,古人这么看。

这个药以柴胡剂为主,它要治它的疟疾;另外就是行气、祛瘀、下水的药,看这个药全是的,里面有桃仁承气汤、丹皮,又有蟅虫,尤其它主用的是鳖甲,攻坚祛瘀;另外它有一些行气的,厚朴之类;再有下血的,还有解毒的,像蜂巢,它是以毒攻毒,也是为治疟母的关系。这个药以前有做的,现在大概武昌汉口有做的,北京也有做过,但把这

个方子给减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以前在杭州有做过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过这个药,对于治脾肿大,的确有作用,我们治肝炎的脾肿大用过这个药,那时候有成药,现配这个东西很麻烦。因为这个脾肿大,不能求急治,它是瘀血,你要是猛攻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蟅虫丸,也挺好使的。

这个病主要是疟疾,它还是以柴胡剂为主的,配伍行气、泻下、祛瘀、去痰饮、去水。这个药配伍挺麻烦,底下有,药味也多,有二十三味,弄成细末,用烧好的,取锻灶下灰一斗,这个近乎百草霜,与黄土的作用差不多,它是灰,对胃有好处,能够治呕,用它煎一些攻破的药,防它伤中伤胃。它用清酒一斛五斗,把这灰拿酒浸了,酒浸一半的时候,把鳖甲搁到里头,煮令饭烂如胶漆,灰见着酒一泡,色就变成黑的了,就像胶漆似的,然后绞取汁,再把其它的药搁里头煎,然后做成丸子,有梧桐子大小,空心服七丸,一天服三服,逐渐地这个药也可以加。

这个药在《千金方》里有稍稍不同,鳖甲不是十二分,而是十二片,分量比较大;还有海藻,海藻也是祛湿祛水的;大戟,它的攻破力量更大一些,不光有葶苈,还有大戟;蟅虫五分,这里也是五分,这个没有多大分别;可是没有鼠妇、赤硝,没有这两个,其它没有什么两样的。也是先煎鳖甲,也是用这种法子。

这一段主要是说如果在疟疾里头形成了症瘕积聚的,古人叫疟母,其实就是疟疾的后遗症,以疟为母嘛,由疟疾而生的,趁着它未坚固,趁着它将形成,赶紧得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这一段不像张仲景的话。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这在张仲景的书里头很少见,就是津液、血液没有了,光有阳热之气独发,也就是但热无寒的意思。阴气孤绝,它这里指的是阴分了,水分、血分都在之内了,光有阳热之气独发,这样子非热不可,这样子热就伤气,伤气所以少气,由于热,人也烦冤,热得相当凶,手足也热,也造成想要呕吐,这热都相当的凶。

那么他说但热无寒,不是往来寒热,一发作的时候,只是热而不寒,古人管这个叫作瘅疟,瘅也是热的意思啊,就是这个温热的这种疟疾。他说他先发热后恶寒者叫温疟,这个不是张仲景讲的,这是内经的话,你看看底下这一个条文,仲景讲的这个与这个不同的。

那么这种热呀,它是内舍于心,这个心是一个火脏嘛,心属火啊,那么这个热平常我们都说属于心火嘛,他说这个是内藏于心,就像我们说这个风舍于肺是一个样子,风

舍于肺,这个火就藏于心,也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了。外舍分肉之间,那么在这个肌肉,外边肌肉里头有热,这个热的根源还在心脏,所以这个热的很啊,就叫做瘅疟。令人消烁肌肉啊,这种热盛,自然就伤津液了,津液伤了,人要瘦。这个瘅疟要是长久了,人瘦的不得了。

这一段据我看,不像仲景的话,这个恐怕他的书啊原本没有瘅疟,那么这个也是王叔和搞的,他把它从内经上,把这个瘅疟这种情况搁在这个地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底下。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这个身无寒但热正是说瘅疟,是照着内经上说的话,它不是先热后寒啊。所以仲景说这个温疟与内经所说瘅疟相同的,他没有再有瘅疟之说了,所以这两个看出来不是一个人写的,一个人写文章不会这么矛盾的。

那么他说其脉如平,这个温疟脉不能如平的,那么前头也说脉弦数者多热,温疟就像我们说的温病是一样的,温病就是但热不寒嘛。那么疟疾也是有这么一种的,类似这个温病,也是只热不冷,所以他这个脉一定是快脉。他这个为什么搁一个如平呢?这里头看看方剂就看出来了,他用的是白虎汤加桂枝啊,白虎加桂枝汤就是白虎汤和桂枝甘草汤的合方。这里面有桂枝证,桂枝证是脉浮缓啊,这个紧和缓

这两个脉啊是矛盾的,缓它是弱,既紧它就不能弱,这里面既有桂枝证又有白虎证,白虎证是脉洪大的,咱们说的这个弦数也是一样。它同时有桂枝证,脉又缓下来了,所以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如平,如平它就说明不是单纯的白虎汤证,所以他说其脉如平。

要只是桂枝汤证呢,他脉又缓,浮而缓,搏指没力量,那也不正常。要是白虎汤证呢,它脉弦数、大这些情况,也不正常。那么这么两种证侯结合起来脉反如平,如平也不是正常的,如平而已,换言之,紧不太紧,缓也不太缓。

身无寒但热,那么这种反应是温疟的反应了,无寒但热,那么根据内经的话应该是瘅疟,在仲景那儿没提瘅疟。骨节疼烦、时呕,这是桂枝甘草汤证。骨节疼烦这是一个表不解,还有表证;时呕,他这个气上冲,这个呕由气上冲造成的,气往上冲他呕逆。

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这个用白虎汤的原方加上桂枝一味药。那么加在一起呢,实质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合方,你们看看这个方子确实也是如此的。这个桂枝甘草汤啊,对于桂枝汤,它是简化方子了,它也是辛甘合用嘛,也是甘温解表的药,甘草是个甜的,桂枝是个辛温药,它也是甘温解肌,所以它也能治关节疼,同时也更治气上冲,这咱们在《伤寒论》中都讲过的。用白虎汤以治温疟,用桂枝甘草汤以解表。所以这个药服下去之后,它不是底下都很清楚了

吗?去滓,温服,汗出愈,让他出汗。我们前头说这个可发汗啊,不是用正式的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不是的,这也是个发汗方之一。

而且这个呢其脉如平,他没有少阳证的证侯了,所以它也不是往来寒热,他是一个但热而不寒情形,这没有少阳病柴胡证的情况了,少阳柴胡证是不能发汗的,这个不是所以尽管可以发汗,前头都是简略的说,这在《伤寒论》里面我们都讲过的。

这一段我们讲治这个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不过只有这么说是不够的,由于本条的用这个白虎汤,我们可以知道,有单独用白虎汤的机会,它如果骨节不疼,也不呕,你加桂枝甘草汤干什么呢,就用白虎汤就可以了。如果再渴,你就加人参,就是白虎加人参汤了。还有一种,如果身疼,有呕逆,也未尝没有柴胡桂枝汤合方加石膏的机会。所以他这个书啊,在《金匮要略》里面不是像《伤寒论》那么详细说了。那么他就是举一个温疟,对于这种温疟的治疗,你只得解热。如果不现柴胡证,你不能用柴胡汤。

仲景这个书啊,主要讲的是方证,如果现柴胡证呢,你可以用柴胡,因为他这个呕逆、胸胁满,要有这个往来寒热,再有这个烦渴引饮的情况,那就是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就对了,所以总而言之得辨证。在这种温疟又有表的情况下,是可能有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的机会。他在这里是举个例

子,他是白虎汤而兼桂枝甘草汤证,他上冲的厉害,所以他呕逆,没有柴胡证,他头一句话就是但热不寒嘛!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只是现白虎汤证,可以用白虎汤,那如果白虎汤再渴,津液已经伤了,我们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那么如果现柴胡证呢?不是但热不寒,他也是往来寒热,但是热的较为突出,那我们当然用柴胡剂加石膏的办法也可以。要有桂枝汤证呢,那就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不也可以吗?所以读他这个书啊,你就得知道它是和《伤寒论》是有关系的,《伤寒论》我们要熟,当然遇到这个病,不一定就非得是白虎加桂枝汤证,是不是?这是一条。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这一条过于简单了。疟多寒者,怎么叫作牡疟呢?这个牡,指阳性为之牡,多寒怎么到了阳性呢?这个指的心脏说的。这个心脏,心属火啊,火属于心,这个心脏为这个寒饮所扼制,咱们一般就说水饮凌心啊,使这个心火不得外发而多寒,他是这么一个意思。

那么这么讲对吗?你看用药就知道了,他用的龙骨、云母,这都是镇静的药啊。总之这个病啊,不是只恶寒,他还有心惊、恐惧、心动、心悸,这些准有的。因为这个云母、龙骨,咱们都知道是镇静的药。你看在《伤寒论》里面加这个龙骨、牡蛎的,都是有烦惊、惊慌。

那么这是我们从药物里面看有这个,但是他这个说

法呢,只提一个牡疟就代表了,他是心脏上发生问题了,古人认为心主神明啊,凡是有精神上的一种动荡,都搁到心脏里头,其实这是似是而非了,这是古人辨证的看法了。所以说牡疟者是因为心脏是一个牡脏,它属火,这个火藏于心啊,被这个寒所扼制,寒是什么呢?就是痰饮,这个火不外发,所以只寒而不热了,所以他取名叫牡疟。他总是有心脏的证侯了,什么呢?就是心悸、烦惊,这都属于心了,所以管它叫牡疟。

这个条文过简,得结合这个药物才能看出来。那么这个蜀漆,它是一个截疟的药,它祛痰、祛饮,前头说的这个吐就是针对这个说的,就是指用这个药。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截疟的办法,疟疾在发作起来,在发作以前,让他大吐,这个药是吐啊,涌吐,吐什么呢?就是吐水,把这个水去了,心阳不受于寒饮的扼制了,自然热就出来了,寒邪也就散了,这个病也就好了,古人是这么样看,我们看这个药也是的。

这个药他没有提吐,底下提了,底下是服法,那么这个药吃了是吐的,吐了,古人叫做截疟,凡是寒多热少,或者是但寒无热,古人都叫做牡疟,这个牡疟都与心脏有关系,当然也得有心脏的证侯了,没有证侯,就不是了,所以它叫做牡疟。这种牡疟,你们看一看,也不是柴胡证,但寒不热,也不是往来寒热,他是这么一个情形,他是多寒,很少有热,是心阳为寒饮所扼制了,是这么样的看法,而且有

心脏的一种症状,咱们说的心悸啊,或者易惊、易恐啊,他才用这个法子的。所以前头说的可以吐,也都是在这个情形下的,并不是柴胡证要吐的,那就坏了。

那么到这个地方啊,张仲景把疟疾讲完了,这篇文章很精,相当精。怎么讲呢,他头一句话就告诉你治疗的大法了,疟脉自弦,那么和疟疾这个发作的情况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这是柴胡证,也就是说一般的疟疾啊,你在柴胡证里求之就可以了。咱们在《伤寒论》都讲了,在这他就是一句话就完了。那么底下讲的都是特殊的问题,疟母你就不能光用柴胡剂。温疟和牡疟这二个特别的、特殊的问题提出来了,大家一般能够想到的事情他不提了,在哪里精呢,就在头一句,所以在文章的运用,他是妙不可言。看着像几段似的,他把什么都说了。

那么后来林亿他们看这个地方啊,也看出过简来了,所以他就征引很多的方子,那么底下这个方子啊,全是林亿他们找出来的。这里找的尽是柴胡剂了,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柴胡桂姜汤,全是的,这个在张仲景话里面都概括了,那么小柴胡汤不怎么有啊?也有啊,像我刚才说那个柴胡桂枝汤,都有的。这也就是我们在临床上他讲辨证,合乎哪个柴胡剂的证侯,你就用哪个柴胡剂,就能治好疟疾的。那么有些不同、特殊的问题,他都提出来了,这个你用柴胡剂不行,所以他都提出来了。所以这个疟疾,看起来几段,但是

他是非常概括,所以他这个书不好读,就在这点。

那么陈修园说,仲景这个书都在不言中,在底下头一句,弄一个疟脉自弦,他这话说的,语义很含蓄啊,疟脉怎么能叫自弦呢?就因它发作这个病属于少阳柴胡证,往来寒热嘛,小柴胡汤头一个证侯就是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所以他提一个疟脉自弦,这个治疗的一个大法啊,都概括到一句话里头了。那么有些特殊的问题提出来了,你就会治疟疾了。这个文章都相当的好,但是一般都不这么看,说这个太简略了,光这几个方子怎么能治疟疾呢,当然是不能。

我们看看底下,底下这都是林亿他们校对《金匮要略》的时候,他们看着觉得过简了,就从《千金》啊、《外台》啊里头找,找到了,他就附到这里。第一个牡蛎汤,这个牡蛎汤和上面的牡蛎散差不多,他没有搁龙骨,而搁牡蛎了,这个牡蛎和龙骨的作用差不多,都镇静药。那么另外呢,搁麻黄甘草汤,这个麻黄甘草汤,如果他是表实无汗,那么这类的牡疟,当然要搁这个方子;要如果有汗,而不是表实的,麻黄是不能用的,那当然还是得用上面的了。这两个都说的是牡疟,牡疟也就是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有可汗或者不可汗的,我们在这两个方子可以择取其一了。

那么在这个方子后头,他说的很清楚,他说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这个他说的更清楚一点,

这个药是吐的,得了快吐,不要连续吃了,止后服,停后服。所以上边那个我们说的牡蛎散,也是吐剂,它以蜀漆为主药嘛,蜀漆是吐水、吐痰的药,古人管它叫作截疟。后世把这个蜀漆乱用了,如果没有停痰、停饮的疟疾,不能用这个药。后来拿它当一个截疟,就是截止那个截,疟疾啊,闹得挺凶,就给他硬吐下子,这就可以把它截断了,其实不是这个事。看这个方剂的应用,其实这里吐的是饮、水,由饮、水造成的但寒无热,古人叫做牡疟,确有这种证侯,你可以用蜀漆散、蜀漆汤都可以啊,就看他是可汗与不可汗,用这两个方子都可以的。如果没有水,这个方子是不能用的,用什么呢?还是用柴胡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后世光看到这个蜀漆,吐能治疟疾,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情形下用,就滥用的这个药,这东西会虚人的,没对证滥用是不对的。这是林亿他们在《外台》里头找出的这个牡蛎汤。

底下呢,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就是小柴胡汤把半夏去了,加了瓜蒌。半夏治呕的,瓜蒌解渴啊。所以治疟病发渴者,就是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可以用这个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来主治之。也治劳疟,所谓劳疟也是虚啊,经久不愈,这个疟疾虚人的厉害啊,所以瓜蒌根这个药,它是补虚的,在这也看出来了。这个渴不像石膏证,石膏证是因热而造成的渴,这个瓜蒌根是津液虚造成的渴,虽然这两个都治渴,但是治

的渴不同。所以如果这个疟疾,经久不愈,人虚衰的利害,用这个方子也可以的。所以我们治肝炎,见这个人啊没力气,用柴胡桂姜汤,它补虚,我对瓜蒌根很有点经验,它是起这个作用的,这是一种。这是林亿他们看到有这么一个方剂,在外台里头他摘引来了,其实仲景的话都概括里头了。

柴胡姜桂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柴胡桂姜汤更是《伤寒论》的方子了,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这个但寒不热,他不说是牡疟,因为他所现的还是柴胡证,他有胸胁满,起码得有胸胁满,在《伤寒论》这个方剂有这种情况,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他这个出汗,只头上汗出,有气上冲嘛,所以大量的用桂枝甘草了,不呕而渴者,柴胡桂姜汤主之,主要的证侯在《伤寒论》里面有。那么在《外台》里头,列出来的说治疟疾,治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但是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那么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合乎这个柴胡桂姜汤这个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

这个我的确没有对它这样试验,因为在北京这个地方,疟疾较为少啊,我一个朋友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的,我就用这一个方子来治疟疾,就打响了,他说真好使,他说你要是加加减减的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就可以了。我们俩

同学,他以后在一个大学当教授,他在南方那个时候啊,他那个教授的钱啊也不够花,他就给人治病,他医道也挺好。他说就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忙不开,江西那个地方疟疾就多得很,他说全靠这个维持生活,他说没用其他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这也不是瞎说,可见疟疾选这个方剂最多。

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啊,觉得像微结,不是像阳明病那个实结那个样子,他也觉得这个地方堵堵拉拉的,你要摁着,多少有点抵抗,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但头汗出啊,有气上冲……要是有表不解的情况,用它也可以的。吃这个药呢,头一次吃他烦,烦什么呢,不得出汗,再吃呢,汗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啊,在治疟疾里头啊,用的范围挺多。

那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林亿的附方了,那么在他这个书里头啊,就我们讲到这个蜀漆散,在蜀漆散的地方这个都包括里头了。所以林亿他们从旁的书,找出这么三个,但是还是不全。那么仲景的意思呢,离不开柴胡证,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以致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都可以用。那么也有不是整个方子,有些变化了,临床上还要加减了,变通了。就像刚才我举的那个例子,在这个温疟,不是整个像他说的白虎汤证,那么柴胡证有热、烦渴等等这种情况,那么小柴胡加石膏就对了嘛,总而言之,方剂是得熟,在临

床上才能多方面来应用它。疟疾这篇看起来挺少的,其实挺全面,并不太少。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学习胡希恕的迷茫 最近又把《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细听一遍,顿觉心中明了,以为有得,故以《百一选方治验实录》(上册)以验证所学,方觉迷茫莫可名状,竟不知中医到底是何东西,中医到底如何看病,群友们是否有过此种心境?此阶段该如何快速度过?------------------- 经方医学各家自成体系,不可张冠李戴。 ------------------- 以无法为有法,以有限为无限,是为医学最高境界! ------------------- 学无体系,所求过多,茫无定见。 ------------------- 兄弟,中医本身就是主观臆断的多,所谓经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本身就不是科学。 胡老还算是中医里边比较科学的一个,一辈子没有出书,因为没有彻底搞明白,其实也确实搞不明白,因为不是科学。所以目前缺少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方。 ------------------- 個人理解: 方劑好比是工具,而經方就是那套使用的人最多,積累的使用經驗也最豐富的萬用工具套裝。在這個工具套裝中,用錘

子釘釘子和用比較重的魚嘴鉗釘釘子都是可以的,祗要能把釘子釘進去就行了。胡希恕老師傅有一套習慣性的使用工具的套路,黃煌老師傅有另一套習慣性的使用的套路,成名的諸經方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套路,學徒工XXX將來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使用套路的。這些不同的套路都是建立在經方諸方的方證、藥證的堅實基礎之上的,正是這些東西纔是經方醫學背後的科學核心。 所以大家看到,不同的前輩使用經方的理論千差萬別,甚至看起來互相是矛盾的,但是用到具體的臨牀中,對同一類病人給出的治療思路和整套治療方案卻是完全可以互通的!不管你開始是跟胡希恕先生學,還是跟“漢希恕”先生學,擬或是自己走自己的路,祗要真正地深入進去,一定都會逐漸地走到方證、藥證這個完全能夠用臨牀實踐來進行檢驗,完全能夠通過實踐來證實或者是證僞的核心內容上來的。而這正是經方醫學的科學性所在之處。 一套思想方法,要是正過來說有理,反過來說也有理,永遠都有理,根本無法用實踐來證實或者證僞,永遠都能找到爲之而辯護的理由,永遠駁不倒,這就是祗有哲學家們或那些期望着當世人的精神領袖的人們纔感興趣的“祗能選擇信或者不信的,永遠有幾分道理”的哲學命題,而不是期望着通過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來造福人類的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科學。中醫是科學,而絕不能搞成哲學。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中医学习推荐书

中医学习推荐书目 按:本书目是网友共同推荐汇集而成,难免存在较多的缺陷和偏颇之处。由于每个人的视野、角度和契机都不同,适合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书目并不一致,本书目仅供大家参考和交流所用,每个中医学习者还当善自思维,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次第。 一、根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难经》 这些经典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时时都要常读常琢磨。 二、源头活水: 中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和体认,是中医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中医来说尤其如此。如下传统文化经典是需要重点涉猎的: 《易经》《易传》 《老子》 其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等,揽观杂学,多多益善。 三、后世著作: 理论综述类: 黄元御《四圣心源》(论阴阳一气之流行颇妙)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论阴阳二象之对待甚精)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类: 注家:王冰,张志聪,高士宗等;校释:郭霭春;《灵枢经校释》(人卫版) 节选本:《内经知要》 伤寒金匮类: 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匮发微》 刘渡舟《伤寒掣要》《伤寒临证指要》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喻嘉言《尚论篇》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本草类: 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张志聪、陈修园、叶天士《本经三家注》 唐容川《本草问答》 张志聪《本草崇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浅注》 针灸类: 杨继州《针灸大成》 杨维杰《针灸宝典》、《针灸五输穴应用》、《针灸经纬》 周左宇系列著作 谢锡亮《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入门) 周楣生《灸绳》 导引类: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八段锦 医案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综合、诊断、其他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黄氏所有著作皆需精读) 李士材《诊家正眼》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入门类: 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 李时珍《濒湖脉学》 钱乐天等《医学传心录》 刘力红《思考中医》 栾加芹《用易经开方》 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 补充: 关于版本,典籍白文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质量不错。

疟疾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5年内埠卫生院疟疾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村名:得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40分)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能感染人的有5 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3.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 4.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 5.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 小时。() 6.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7.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8.脑型疟多见于儿童。() 9.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10.血片中查到疟原虫还不能确定患者就是疟疾病例。() 11.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12.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13.RDT 是快速诊断试验的简称。() 14.中国到2015 年消除疟疾。() 15.得了疟疾应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16.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 17.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内期。() 18.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和伯氨喹治疗。() 19.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 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20.疟疾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二、单选题(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 1.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A.2 种B.3 种C.4 种D.5 种 2.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A.6 小时B.12 小时C.24 小时D.48 小时 3.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蚊子叮咬B.吸入飞沫C.苍蝇污染食物D.性交 4.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的?() A.配子体B.子孢子C.合子D.裂殖子 5.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C.脑细胞内D.红细胞内 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 A.中华按蚊B.微小按蚊C.嗜人按蚊D.大劣按蚊 7.以下哪个因素不影响疟疾的流行?()A.温度B.雨水C.战争D.饮食习惯 8.以下哪个症状不是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A.发冷B.腹痛C.发热D.出汗 9.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是()A.12 小时B.24 小时C.48 小时D.72 小时 10.疟疾的诊断依据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家族史B.流行病学史C.临床表现D.实验室检查 11.疟疾病人的隔离治疗有什么要求?() A.没有要求B.需注意防蚊措施 C.需带口罩,防治呼吸传播D.要穿戴隔离衣,防治接触传播 12.对疟疾病人早治疗的目的不包括:()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A 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 1.中风,邪在于经,即见() A.舌即难言,口吐涎 B.肌肤不仁 C.重不胜 D.不识人 E.骨节疼烦 2.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没有的药物是() A.麻黄、白术 B.黄芪、白蜜 C.生姜、甘草 D.芍药、桂枝 E.附子、防风3.乌头汤证的病机是() A.寒湿痹阻 B.风湿痹阻 C.湿热痹阻 D.风寒痹阻 E.风热痹阻 4.“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可见于() A.血痹重证 B.虚劳干血 C.风湿历节 D.寒湿历节 E.风湿表里阳虚 5.中风,邪入于腑,可见() 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舌即难言、口吐涎 D. 不识人 E. 昏倒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肌肤不仁 B.重不胜 C.不识人 D.舌即难言,口吐涎 E.但臂不遂 1.邪在于络的表现是() 2.邪在于经的表现是() 3.邪入于脏的表现是() 4.邪入于腑的表现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麻黄加术汤 D.大乌头煎 E.乌头汤 5.风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6.寒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乌头汤的药物组成包括() A.乌头 B.附子 C.麻黄 D.桂枝 E.白蜜 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脚肿如脱 2.肌肤不仁 3.重不胜 4.僻不遂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病历节,不可屈伸,主之。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分类?为什么出现这些临床表现? 2.结合《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原文回答如何辨证论治寒湿历节? 病案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李某,女,52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半年,近日加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半年前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并有灼热感,晨起僵硬,近一周来症状加重,全身关节疼痛,两腿肿胀,头晕,气短,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稍数。 要求写出:1.病名 2.证型 3.病机 4.治法 5.方药 答案: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 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 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 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 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 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 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 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 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 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 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

以用温药。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6--10)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6--10) 如果你再有热汗出,也得有汗不是吗?你在这时再入水中,心阳被冷水所遏制,汗不得畅出于外,郁而为湿,流到关节,所以关节历节疼,黄汗出。这一节,说你实着的,有宿食,那么这个呢,就是阳明内热有汗出的,底下没象上边说的详细了。如果汗出,你也去冷水浴,也容易得这个病,跟上边是一样的。贪凉饮冷,或者汗出当风,都可以得关节痛,咱们头前讲很多了,他底下还要讲。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少阴脉是候肾的。那么这个“少阴脉浮而弱”弱正说肾虚血不足。肾主骨,肾虚,血虚肾不足,其骨一定弱。如果再有风,“浮则为风”再遭受外邪,外邪乘肾虚骨弱,所以叫风血相搏。这个风血,血指的肾血说的,肾血虚。这个外邪就这样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肾虚则骨弱,风邪趁着虚而入于骨,入于骨就是指关节喽,也容易发生疼痛如掣的历节痛。这又是一个,原因很多。这个肾虚血不足,再遭受外邪,也容易得这个历节痛。这又是一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这又是一个原因。“盛人”就是身体挺强壮的人,挺胖的,脉不应该涩小,“脉涩小”者,总是湿盛血虚的样子。“短气,自汗出”这个短气,咱们也讲很多了,里有水的短气,自汗出又有热,就是湿热内盛,这

是指喝酒人说的,喝酒人内里头有湿热了,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那么内里头湿热盛,常出汗,他再不注意,汗出当风,最后说的了,也容易得“历节疼,不可屈伸”这种病,这我们讲风迟相搏,头前也讲过了。所以出汗,出汗不要当风,人总是犯这个毛病,乘乘凉,尤其现在有电扇,吹一吹,这最坏了。这个汗一出,这个汗这个东西啊,有很多毒素,废物嘛,应该排出于液体的废物,它往外出,出外头就是汗,在内含着就是湿。如果为风所闭塞,该排出的东西排不出来了,使它郁于皮肤之内,一次不要紧,久而久之,这个东西多了,留在里头,流入关节,它就促成那个地方的发病,得风湿关节炎,更厉害的,就是历节疼。这又是一种原因,没有别的病,就是好喝酒,汗出当风,又不知道摄生,就容易得这个病。到这,举了几条,都是容易造成历节疼的。底下,就是具体证治了。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诸肢节疼痛”历节嘛,所有的肢节,即四肢关节,全都疼痛。“身体尪羸”尪,就是一种...,就是畸形,羸是瘦。人瘦,但是身体不是那么匀称,有的地方有些畸形。“脚肿如脱”脚肿得厉害,如脱,疼得厉害,不仅肿,也疼。如脱,就是行路不方便的意思。 “头眩短气”这都是内里头有湿有饮有水的一种问题。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咱们临床上常遇到的,人头晕,用苓桂术甘呐,而且得利尿。头晕的水,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8.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8.2】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劈)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当归二两牡丹皮三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枳实二两 【8.3】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 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茯苓三两 【8.4】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栝蒌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8.5】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

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8.6】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8.7】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8.8】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8.9】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 【8.10】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8.11】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8.1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11--15) 桔梗汤就是桔梗甘草两味药,这也是提出一个代表的方剂。在这本文上。在附方里又提出了一个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偏于实证,当然这个书里头还有别法子,像我们将来讲到肠痈篇就有了,排脓散、排脓汤都可以用。那它提出苇茎汤偏于有热,也行。这个关于肺痈的病的变化很少,就是一个脓已成、脓未成,就是前后的关系。脓未成以前,痰粘壅盛,我们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这法子。那么这里面咳逆上气,这个书啊举得不少。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常用。那另外呢有一般的咳嗽,这咳嗽啊在后世方书里头,遇到了咳嗽一定是治咳嗽,在我们临床上其实啊,要是由感冒而来的咳嗽,就先治感冒,感冒去了咳嗽自然就好。你不用盯上咳嗽,你把感冒也忘了这就不对,所以这书啊也不那么提,只提一个,它说“脉浮者,用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这个方是解表的药物,主要是解表了,但它里头有加点止咳药,这可以给我们临床上指明一条道路。咱们临床上它要是感冒,感冒上我们讲过伤寒论了,它总有两个类型,不是中风这类型就是伤寒这类型。这个中风类型就是自汗出,有自汗的。没有汗的就是伤寒那个类型。有自汗的用桂枝汤这方法,没有汗的用麻黄汤这方法,我们治咳嗽也如此。

但是要更适应这个疾病,它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药,那我们最常用的是葛根汤加桔梗,行不行的,行的。可是这个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了,它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这个人有外感,同时有咽痛,它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怕它升提啊。我就遇着一个人,那我给人看病,我开葛根汤就加桔梗。他瞅瞅,他当了面没说,过后他和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他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不是那个事。所以你们实验实验。我们临床它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也非解表不可。那么这时有些嗓子疼,即使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他如果再有点热就加石膏就行了嘛。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后世就把这个治上面的东西都认为是升提,它不是升提,桔梗升提什么啊。我们在解表药里,像桑菊饮都是这种法子,一方面它解表,一方面加点止咳药。所以我们在伤风感冒咳嗽中用这方子都挺好使,那我们在其它的解表药里也可这么用的。所以厚朴麻黄汤也的一个例子。也不是说治咳嗽就是用这个,即使脉浮,也不是的。我们读这书啊,要活看。那么咳逆上气带喘,这个东西啊,全是有外邪又有里饮,全是这种病。那它举出来像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全是,其实也得因证而施。我们说喉中特别的这个有嘶鸣痰声,那你得用射干麻黄,这些方剂都差不多少,就是个药物加减出入的这么一个不同。没有其它的大不同。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教学】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目的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辨证分类。 3.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本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但重点在“痰饮”。 论述痰饮分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伏饮、留饮的成因 与证治。 第1条、第2条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词解】 素盛今瘦:治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漉漉有声”。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第一条是论述痰饮病共分四类型。由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而这四种饮邪,总称为痰饮。所以痰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第二条是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痰饮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敷布津液,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病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以致气机升降不利,所以心下硬满,咳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积于内,泛溢于四肢体表,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支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之后,停留心下的胸膈,水气凌肺,气失宣降,而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卧。肺气逆于上而不能通调水道,饮停不化,故面部体表形如水肿。 【中心思想】 这两条是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症状。 【教学参考】 [按语] 广义痰饮病的形成与人身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人身水液的正常流行情况,故广义痰饮是由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我同意。不过他没看遍以上,10说看个jt要多看几遍才行,

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 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 “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 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

一、上篇_《金匮要略》导读-冯世纶、张长恩

冯世纶向胡希恕先生的学习亦近乎此,胡老在世时,常于星期日、业余讲解仲景书;胡老故世后,多年来照顾其师母,冯世纶医师师徒之情永不忘怀的高尚品质,可与上二位事跡媲美并称。 我与胡希恕先生在其来京后,交往甚密,并参与计划办学,经其认识陈慎吾先生,我向于道济先生介绍其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在任应秋先生办研究生班时,我推荐胡老讲《金匮要略》课及带实习,颇受学员好评,胡先生的经方临床疗效,至今留给人们永不忘怀的追忆。2003年10月在广州曾遇任继学教授,谈话中曾追忆胡老的经方疗效,称赞不已。 我很怀念,胡老曾为我制一大罗盘,讲授五运六气,使我顿开茅塞,胡老与我为师友之间,既良师,亦益友。每见必探讨学术,讲座病例,或谈棋论艺。胡老观看名家对弈之后,每能莫记复盘,丝毫不差,胡老记忆之敏,至老不衰,亦长寿养生之道也。 本书为冯世纶医师等成功之作,师承有自,且有发展,值得学习。本书出版后,定令纸贵洛阳,为专业读者所喜读。 谢海洲 于北京广安门医院 2003年12月29日

序 二 《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系《经方传真》的姊妹篇。作者冯世纶等是北京名医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颇有见地。胡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临床善用经方,出神入化。刘渡舟教授赞誉胡希恕先生是“经方学派的大师”。冯世纶等随胡老临诊多年,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磨砺多年,继《经方传真》后又写成《中国汤液经方》,使胡老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这是值得同行们额手称庆之事。 张仲景先师自古即被尊为医圣,他撰著的《伤寒论》享誉中外,诸世医家对《伤寒论》的论述精辟,临床中的指导价值,选方用药之精当,世人为之惊叹赞赏。 《中国汤液经方》作者尊师溯源,旁征博引,结合临床,深入浅出,让人能从书中知晓《伤寒杂病论》是论述治疗常见病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学派的最系统、最完整的总结,是后来学术发展的基石,与《伊尹汤液经》、《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不同于《内经》六经理论。读完全书让人为作者之通俗易懂、理论浑厚、简明扼要、切中要点之行文和笔法所深深打动,我谨冒昧地将这一经典之作推荐给读者。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 陈绍武 拙笔于瑞士巴登 1998年11月16日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篇) 2015-04-13仲景伤寒论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由这个「反」字可以看出来,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这里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如此,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不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将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尽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就说《伤寒论》里方法讲的非常清楚,这个书就不清楚了,你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没有一个痉的这个问题在里头搁着,那这就是太阳伤寒啊,怎么是刚痉呢?它讲的是痉,其实是痉抽,如果痉病一抽,要是以太阳伤寒出现者,就叫刚痉,它是这个意思。不是发热、无汗、恶寒在伤寒论叫做伤寒,来这里就叫做刚痉,那是胡闹。伤寒只是发热、无汗、而恶寒。那痉呢?形象一样但多一个抽,痉就是痉挛,就是抽,这是文里一说就可以明白了,意思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段。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