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刘少杰

2012-03-15 10:53:06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实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也应当从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加以把握。在视觉文化大规模取代文字文化统治地位的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象征化或感性化,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有效传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的横向关系、国际交流、传统承继和实践作用等几个方面,也应当坚持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去推进和评价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建设、提高、传播这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固然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任务。但是,仅此还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有效发挥其实际作用的目的,还应当考虑一个至今不为人们明确认识的重要任务: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一、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意识形态更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内容是指各种思想观点、价值原则、社会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而意识形态的形

式则是指这些思想内容以什么样的样式表现出来的,亦即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事实上,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不仅思想观点要以一定的语词、判断和推理表现出来,而且即便没有形成某种理论形式的社会信念、社区意识或集体精神,也一定要通过某种心理倾向、社会共识或集体表象表现出来。

正是因为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从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展开形式两个方面的紧密联系中去分析意识形态现象。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形态时,不仅揭示其思想观念的荒谬性,而且要指出其表现形式上的头足倒立;曼海姆论述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时,不仅概括了意识形态在理论立场和学术流派上的变迁,而且还要说明它在形式上怎样从特殊意识形态向普遍意识形态的发展;迪尔凯姆论述集体意识或群体心理时,不仅对其中的道德规范和宗教原则等作了分析,而且还指出了介于范畴和本能之间的表象意识是其存在形式。

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决定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明确地把握了意识形态变换多样的表现形式,才能清楚地把握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所以思想家们都十分注意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然而,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那些新、奇、特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心理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往往在追踪、捕捉或辨析这些千变万化的思想内容时,对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关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成为一个薄弱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代文化影像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不断翻新,而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

在讨论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时,我们曾论及意识形态在文字文化时代和视觉文化时代的不同点及主要表现形式[1]。以印刷文字为思想意识主要传播工具的时代,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词或语句表达出来的概念、判断和推论,相对于人们要表达的价值信念或思想观点,语词、语句和概念、判断、推理都属于思想的形式。而相对于人们要指涉的事物和要表达的意愿,语词、概念和判断等都是抽象的。但到了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各种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影视传媒,还有3D和3G

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图像技术,以及可视电话、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为人们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生动具体的影像世界,原先被抽象地包含在语词或概念中的政治观念、法律道德或价值信念,纷纷融入琳琅满目的形象之中,摆脱了抽象枯燥的形式,以生动的形象获得了空前活跃的生命力。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传媒技术不仅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当然,这里不是说意识形态就不以印刷文字的形式存在和传播了,而是说相比之下,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更多地是以影视形象存在和传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承载着对话、整合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任务,若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不辱使命地完成其承载的任务,仅仅凭借庞大的宣传队伍和占绝对优势的宣传设施还不够,还必须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信念。

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思想或新内容,而且也应当使其不断地获得崭新的形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突破在印刷文字时代形成的抽象意识形态观念。可以说,不仅那些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研究人员、职业工作者或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而且大部分对意识形态有些认识的非意识形态专业社会成员,提到意识形态时,人

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化、体系化的思想观念,或者说,只有那些称为理论体系的思想观念才被人们看成是意识形态。应当承认,理论化、体系化的思想观念确实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作为一个阶级或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更应当达到理论化、体系化的程度。但是,如果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观察意识形态现象,那些尚未达到理论化、体系化程度的理想信念、价值原则,也应当承认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

特别是在当代新传媒技术大规模地替代印刷文字以丰富的生动形象传播意识形态的新形势下,更应当及时调整把意识形态仅仅看成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思想观点的认识,应当敏感而清醒地意识到在文化影视化、传媒视觉化的新形势下,大量意识形态现象是以生动的感性形象表现自身的。在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意识形态变化时,人们很容易想起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乃至一般社会成员中都产生强烈反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以哲学观点为主要内容甚至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讨论,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就此而言,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不能因为肯定理论层面的意识形态而轻视了非理论层面尤其是以生动形象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现象。1980年,一部名为《大西洋底来的人》的17集美国科幻电视剧在中国电视上播放,这是国内正式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尽管当时每周只在周六晚上播一集,却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有人形容当时收视这部电视剧的情形是万人空巷。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至今仍能想起,剧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仅是“麦克哈里斯”这位“大西洋底来的人”,能在深海高水压中自如地游泳,呼吸和力量都有与人类不同的特点,而且人们还能想起初次在电视剧中看到美国城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这些发达

而富裕的城市生活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实现现代化的欲望,而且也引起了人们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复杂思考。

可以说,这部没有直接宣扬美国实用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电视剧,其意识形态的作用却十分强烈。那些甚至看过《大西洋底来的人》两三遍的基层群众,未必能从中概括出一些系统的理论观点,但是人们都能从中领悟到很多可以用来突破陈旧保守的政治说教的思想原则。因此,这部电视剧对长期在左倾政治观念的束缚下形成的封闭、保守的思想观点和价值信念的挑战、冲击,既是巨大而深刻的,也是广泛而充分的,它在改革开放之初起到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意义不可低估。从这部电视剧在中国放映的效应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感性形象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影响更为具体有效。

直至现在,很多从事政治宣传或意识形态传播的专业人员,仍然习惯于以理论讲解和概念推论的形式来向人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善于像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那样,把意识形态观念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还是停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文件、读报纸的水平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媒体、艺术形象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意识形态表达与传播抽象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应当努力克服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而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到广大社会成员中并得到广泛认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把抽象的意识形态观念蕴涵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中,让群众在喜闻乐见中接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形式上思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怎样恰当

地把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联系起来把握。如前所述,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有总体意识形态和特殊意识形态之分,总体意识形态是某个集团或某个阶级的具有“整体思维结构”,亦即体系化的价值信念,是经过理论思维加工后的系统理论,是具有整体性的世界观;而特殊意识形态则是个人的没有上升到系统理论层面的价值信念,是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体的思想观念,至多不过是由个体意识整合而成的集体心理。

这里借鉴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总体性和特殊性划分的观点,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生活中同时存在的意识形态区分为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和特殊性意识形态。普遍性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共同拥有的价值体系,而特殊性的意识形态为某个群体特有的价值信念。普遍性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因而具有社会普遍性;特殊意识形态是各种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特有的思想观点或价值信念,特殊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可能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大部分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虽然有其特殊内容,但其中一定有很多内容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相容关系,也就是所谓异中有同。

特殊性意识形态同普遍性意识形态最明显的区别是表现形式的区别。作为整个社会拥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是具有清楚理论形式和系统性观念内容的理论观点,所以可以称之为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基本思想观点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系统创立的,并且经过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断丰富和深化,其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就更高了。而特殊意识形态是指那些在企业、社会团体或某些社会群体中存在的意识形态,也包括没有确定信守群体的一些社会思潮、流行价值信念等。特殊意识形态主要以群体心理、集体表象、道德习俗等非理论、不系统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过去在左倾政治的限制下,虽然在政治批判中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问题,但是主要是从阶级斗争角度谈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冲突,从理论化、系统化的层面分析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而在群体中存在的“上升不到阶级斗争层面”的特殊意识形态则不予承认。并且,事实上在极左思潮压力下的企业团体或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意识形态也遭遇了灭顶之灾,除了大肆宣扬的无产阶专政理论以外,具有群体性的特殊意识形态尽皆窒息淹没。

改革开放以后,特殊意识形态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存在或展开空间,不仅企业和社会团体纷纷注意培育直接体现本部门特殊性的具有个性精神理念或价值信念,而且在没有明确组织或团体边界的非正式群体中,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到非常新奇的“新人类族群”。网上有一篇《70后、80后、90后,新族群大盘点》的文章,对新族群的价值信念、生活原则作了生动的概括:“不知你是否意识到这个社会正在向小部落族群化发展,他们因为特定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工作理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趋同性和独特性而被归类为某一群体的人。为了定义这一类人,社会衍生出许多火爆的年代新名词,如飘一代、御宅族、BOBO族、乐活族、月光族、SOHO族、飞特族、草莓族等等,你是哪个新人类族群呢?你对新族群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为你全面盘点各年代新族群,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青年人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或生活信念,是一个时代最活跃的意识形态现象,但如果从理论化和体系化的意识形态观去评价这些意识现象,看到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零散的、片断的生活意识。事实上,这也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一个新趋势,即生活化、碎片化、感性化。在新族群中,虽然听不到他们对系统理论的辨析,但是在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中能理解到他们特殊、具体而

生动的价值理想和生活准则。这些是最广泛、最真实且最有活力的特殊意识形态。普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不能同这些新族群的意识形态沟通对话,那就意味着它的普遍意义大打折扣。

普遍意识形态同特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形式问题,是整个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并存关系或连接形式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①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和新价值体系同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引领而不是批判,是对话而不是压制,寻求共识而不是诋毁限制。这说明中央不仅承认现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差异性,强调应当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新原则和新方式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而这必然使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呈现一种繁荣活跃、健康向上的新局面。

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评价原则

如果承认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基本任务,那么必然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应当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近年有很多学者在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评价问题上作了深入论述,但大部分都是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方面作出的论述,而对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重视不够。为此,这里坚持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传播形式、横向关系、国际交流、传统承继和实践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评价原则作些讨论。

从思想内容上看,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根本原则是,能否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之中。

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把它贯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当中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哲学、道德、宗教、艺术,以及经济、政治思想等意识形式构成,这些意识形式有不同的概念构架、基本原理和方法原则,表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价值评价。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些形式真实地结合起来,或者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才能表现共同的社会主义本质。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都有了很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形式都呈现出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不仅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发挥,而且还有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新经验的概括总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十分繁荣的局面。但也应当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形式在活跃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简单移植西方学术观点、淡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倾向。虽然借鉴甚至引入西方学术的一些优秀成果是必要的,但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不能因此而被冲淡,只有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分析和借鉴西方学术中的一些优秀成果,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健康发展。

从传播方式看,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重要原则是,能否有效利用现代媒体,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地传播开来。

如前所述,当代文化已经呈现出丰富而崭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大规模发展的影视媒体和不断更新的通讯技术,使视觉文化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替代了文字印刷文化的统治地位。在思想文化或知识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迅速更新的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或跟上文化变迁,改变长期以来单纯注重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和书面文件学习的简单形式,积极利用影视媒体、互联网、3G和4G等现代通讯技术,以生动的影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这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的现代化,也是其在传播技术上的现代化。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特别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感性化的传统教化,广大基层社会成员理论思维较弱而感性沟通能力较强,更应当重视影视文化或视觉文化在意识形态传播上的积极作用。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深度和辐射广度,应当改变意识形态传播的呆板面孔,努力把抽象的价值原则和思想理论同生动的感性形象结合起来,让广大基层群众在对喜闻乐见的视觉形象的欣赏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中国意识形态的横向关系上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共存,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不能仅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论,还应当着眼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是社会结构的主体,但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还存在很多非社会主义的构成因素,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思想

观念大量存在着。

在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排除了极左政治时期的错误观念,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或差异性,强调在多样差异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其他各种价值观沟通对话,尽可能地寻求最大的共识。应当承认,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部署,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打开了巨大空间,但要使其付诸实践还需要艰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要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活跃性,而且也要努力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去引领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对话、沟通中使社会意识形态保持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局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本质上不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应当把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作一个原则划分: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抗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非对抗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应当承认,大部分非主流意识形态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非对抗关系,例如在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些道德观念,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宗教意识,近些年十分活跃的新儒学思潮等,虽然这些思想观念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都不是对抗性关系,所以应当坚持对话、引领的原则,尽可能地在沟通中寻求最大的共识。

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交流关系上看,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否以先进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同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开展广泛交流,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空前繁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世界各国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在愈加活跃的学术交流和文化交往中,很多发达国家的学者也纷纷开始研究中国三十多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重要变化并且努力向中国传播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仅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机遇,而且也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思想理论交流中保持先进地位的严峻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当积极面对世界各国并且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或思想理论给中国带来的各种影响,既要看到其中有很多立场观点或价值原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别,抵制和批判那些消极错误、有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观念,也要承认其中也存在很多有益的思想观点或价值理念,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之去伪存真地借鉴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上看,能否发掘和承继传统文化中有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优秀精华,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华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发掘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将其吸收或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稳固而深厚的根基。

发掘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应当立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古为今用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近些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日渐高涨,各种各样的歌颂、祭奠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社会活动也接踵而至,其中不仅表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复兴意识,也表现出文化保守主义的种种倾向。应当克服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基本立场上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而不应当像某些新儒学的倡导者主张的那样,认为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点就是儒家伦理道德。

从意识形态的实践作用上看,考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是否发挥了积极的整合作用和促进作用,也是评价中国意识形态现代化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评价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发展程度,不仅要看其思想内容的先进性和丰富性,而且更重要的要看其对社会生活的整合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说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都不能仅从自身的展开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必须从其对社会生活的整合作用和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才能得到明确检验,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基本立场。诚然,在有些理论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正是社会纽带的结构与政治纽带的结构之间的张力,提供了社会变迁的动力[2]。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要认识清楚。

三、结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整合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和真实接受。在新形势下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和促进作用,必须努力扭转极左思潮给社会成员留下的消极印象,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深入人心,形成广大社会成员从内心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坚实的思想基础。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原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刘少杰.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0,(5):14-20.

[2][英]吉拉德·德朗蒂.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4.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 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 1918 - 1990)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 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基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 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具有头等重要性。 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 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 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他夸大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事实上, 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别。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 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阿尔都塞则否认科学的实践职能,只承认科学的理论职能,这样他就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联系。因为在阿尔都塞看来,科学的职能是理论的,意识形态的职能是实践的。 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3 ] (P62)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3 ] (P60)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3 ] (P6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

浅析关于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827502.html, 浅析关于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 作者:李瑞青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2期 摘要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展现了它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社会和国家都进入了高速前进的道路。关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也被不断讨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或科学技术是反意识形态等观点争论不断。本文借用马尔库塞悲观的科学决定论和哈贝马斯寻找反思之路的乐观态度,简要探讨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这一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李瑞青,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哲学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827502.html,ki.1009-0592.2017.04.407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科技这一词语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高科技运用、高科技推动、科技助力已经十分普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常用词中。对科学技术的讨论也愈加热烈。科学技术被看作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国家安全、社会保障与公共健康等问题依赖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科学知识在被生产出来的过程中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技术革新。 一、关于科学与技术 在科学从纯科学、好奇地探索发展为科学技术,技术转移以物质为承载,不断发展的技术转化为对生产力的大力推动下,科学转化为技术之后才能更加直观地展现他的力量与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经常争论的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也有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下也有对其划分和解读。对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的探讨也十分有必要,通过更加详细的文本阅读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有一个更加清楚深刻的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研究主题下对科学与技术的探讨一直都在,对于将科学技术称为意识形态的问题领域,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对比下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如何称为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如何充当起意识形态的问提上都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将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的内容看作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做出的回应。在这里我认为两者都是对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或逐步普遍等现象进行的分析和预见,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科学进步带来的成果的追求,也一直在注视着科学进步所带来的问题。在本文中则以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为问题,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两本著作为本文叙述观点的主要参考。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 一元主导性指马义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中占据着核心领导地位。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导致一元主导性因素: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一元主导是我国思想领域的突出特点,可以起到动员导向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多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水平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水准有差异,不同的水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判断。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用马义去正确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同时把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整合到马义中去。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 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是以我国社会现实生活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综合水平的反映,具有先进性。中共所秉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方针政策和道德准则是现实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共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还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层次多样性,并非多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性,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合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 (三):批判性和建设性并存: 批判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无论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批判性。社义的意识形态从不排斥人来文明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思想,但它也从不放弃同一切反马义的思潮的批判。他的批判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性思想的批判以维护马义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同时还表现为自我批判,即对自身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当然,意思形态批判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消除异己,更重要的是在批判中建设新的意识形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的发展有与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密不可分。每到社会转型的活跃期,都是彰显意识形态建设性的关键期。(四)、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源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及人类所面对的一些问题。由此决定了意识形态开放性的新特点:1、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要求,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2、是借鉴和吸收了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具有全方位性。3、是引进来喝好走出去相统一,具有双边互动性。4、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具有亲和性。包容性是开放性的意识形态的必然属性,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点决定的。要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包容有益思想,从广义上讲应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包容当代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意识形态,包容世界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 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时空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同时继承和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资源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性形态,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一)它继承的思想有:1、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和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2、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3、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开放性4、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所产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与评价原则 刘少杰 2012-03-15 10:53:06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实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也应当从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加以把握。在视觉文化大规模取代文字文化统治地位的新形势下,应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象征化或感性化,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有效传播。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其他意识形态的横向关系、国际交流、传统承继和实践作用等几个方面,也应当坚持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和展开形式的统一去推进和评价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同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建设、提高、传播这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固然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任务。但是,仅此还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有效发挥其实际作用的目的,还应当考虑一个至今不为人们明确认识的重要任务: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一、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展开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意识形态更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内容是指各种思想观点、价值原则、社会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而意识形态的形

式则是指这些思想内容以什么样的样式表现出来的,亦即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事实上,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不仅思想观点要以一定的语词、判断和推理表现出来,而且即便没有形成某种理论形式的社会信念、社区意识或集体精神,也一定要通过某种心理倾向、社会共识或集体表象表现出来。 正是因为意识形态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思想家们都十分重视从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展开形式两个方面的紧密联系中去分析意识形态现象。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意识形态时,不仅揭示其思想观念的荒谬性,而且要指出其表现形式上的头足倒立;曼海姆论述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时,不仅概括了意识形态在理论立场和学术流派上的变迁,而且还要说明它在形式上怎样从特殊意识形态向普遍意识形态的发展;迪尔凯姆论述集体意识或群体心理时,不仅对其中的道德规范和宗教原则等作了分析,而且还指出了介于范畴和本能之间的表象意识是其存在形式。 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决定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明确地把握了意识形态变换多样的表现形式,才能清楚地把握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所以思想家们都十分注意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然而,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那些新、奇、特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心理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往往在追踪、捕捉或辨析这些千变万化的思想内容时,对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关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成为一个薄弱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代文化影像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不断翻新,而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

最新科学技术及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 ) 在1986 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3 ] (P62)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 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3 ] (P60) ,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接受似乎只涉及民主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 “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3 ] (P61)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 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达到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行统治的有效手段。 应当承认,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并提醒人们对此要有所警惕,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则是错误的。 第一,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把科学技术本身同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混淆起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统治服务,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一局面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决定的,而是由其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和压抑,表面上看似乎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它恰恰来源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 第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 夸大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用价值因素取代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背景,会渗透到科学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起着世界观、舆论等导引作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 ▲当今世界,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思想领域的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务艰巨。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台前。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参与国,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中国被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苏联解体及西方敌对势力对后社会主义国家一系列“颜色革命”的成功,使中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国家。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外,更注重通过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覆盖式宣传。美国的CBS、CNN等媒体发

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这种直接的文化渗透规模大、成本低、覆盖面广,正如《华盛顿邮报》宣称的,“西方世界在寻找瓦解共产主义方法,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亿万美元,却发现答案就在电视新闻里”。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接的文化宣传更获得了便捷、高效、广泛、强势的高科技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二战之前,西方敌对势力就注重文化输出与国家地缘战略的结合并用,二战之后更加重视通过全面的文化输出对他国施加影响。美国好莱坞电影成为典型代表,甚至有媒体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特基金会等,拉拢和利用高层社科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意在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

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报告

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报告 篇一:2015年度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2015年度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量。习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指示中肯而剀切。医院领导干部同样有责任抓住管好意识形态工作。 做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是宣扬党

的科学理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并接受。今年来,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使医院职工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信仰,使意志更专注于党确定的奋斗目标,调动职工为医院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抓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防止纠正意识形态工作仅仅是上层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的观念。医院领导班子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把意识形态当作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要纳入医院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时刻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变化,经常研究问题,做到统一部署,坚持齐抓共管。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任务来筹划安排,经常开展形势政策

教育,向干部职工介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情况,重点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院职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能力。 意识形态上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要的是加强干部职工理论武装。集中学习宣传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职工思想,占领干部职工思想阵地,增强干部职工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组织干部职工一起讨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讨论中解疑释惑,澄清传闻,抵制谣言,帮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不被别有用心的人花言巧语所迷惑和欺骗。紧紧抓住根本,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让干部职工紧紧团结在医院建设的周围,为实现医

2016下半年意识形态工作的报告

沭广网字[2016]18号 关于对2016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的 通报 各部室: 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我公司严格按照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本公司实际,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重点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采取多种措施,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圆满完成了意识形态工作任务,现将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公司党支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坚持每半年一次专题研究,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建设、同考核。同时,明确要求党支部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支部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范围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同时,公司党支部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贯彻落实上级党支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指导和督促检查全公司的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形成党支部统一领导、各办公室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做好。 (二)强化理论学习,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公司党支部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召开专题会议6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5名班子成员带头学习传达有关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好。抓好公司党支部中心组理论学习。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用原理,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意识形态领域整改措施

对照检查整改措施 本人按照镇党委的安排和部署,积极主动参加党委组织的学习,认真学习了有关必读篇目、做好学习笔记。通过认真努力学习,本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有了清醒的认识,现在按照学习教育的要求,本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检查,做出了在今后工作中的整改措施,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方面比较欠缺。二是满足与当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对探索新形势下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较少,工作的规范性和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思想政治学习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工作不扎实;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1、理论武装不够。新形势下,没有能像重视抓业务工作那样,时刻注重抓理论学习;主观上对加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认识不足。特别是认为自己文化层次较高,自我感觉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因此缺乏进一步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总认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够用了,缺乏一种挤的精神、钻的精神、苦的精神,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很好地坚持学习制度,不能很好地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工作发展中的问题,抓工作往往凭经验、凭热情,缺乏理论思考,以致有时处理问题时不能把握关键环节,造成工作开展达不到“创优”的要求。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不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忽视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

倾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够,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不足,对思想、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苗头,缺乏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好人主义”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 3、宗旨意识不够强。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在开展工作时,群众观点有所弱化,想问题、办事情,有时不能完全从群众利益出发。 4、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全面。没有很好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往往拉不开情面,不能很好地开展积极、健康地思想斗争,致使一些问题未能有效防范,未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工作。 三、整改意见 1、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学习要按照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结合自身分管的工作写出有份量的理论研究文章或心得体会。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加强政治理论修养,特别是要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好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2、加强工作的规范性和计划性。对各类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并明确应实现的工作目标。 3、进一步落实责任。对分管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敢于作出决定,勇于承担责任。同时针对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4、切实加强两个《条例》的学习、在贯彻和落实,努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进步与意识形态:冲击、冲突及其应对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进步与意识形态:冲击、冲突及其应对摘要:在全球化背号下,科技进步为加强意识形态的融合力、亲和力和效率提供了机遇,但是挑战也接踵而来。这些因素的强烈而复杂的影响作用,正在通过各种冲撞、对立和矛盾批判性地呈现出来。全球化对意识形态最核心的方面即价值和规范有着莫测的重塑作用,从而导致规范认同性的改变,这使得中国国内规范的演变更加复杂。规范的背离已经影响到中国的社会转型,甚至可能造成现代化的断裂。中国的意识形态需要变革以对。第一,要化解社会信任危机,重塑社会信任;第二,整合社会规范,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等;第三,努力建构好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推进积极互动的关系循环。 关键词:全球化;科技进步;规范背离;意识形态关系重构 全球化、现代化给世界带来了诸多莫测的变化,既让人感到希望又让人感到矛盾。而在现代化的步伐中,近现代中国一直是在矛盾和分裂中演进和发展的。虽然中国现在已逐渐以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但是矛盾和分裂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好,在某些方面甚至更重了,并呈现为日益加剧的前景忧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诸多矛盾当中,科技进步与意识形态的矛盾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且其显性表现与隐性表现交织,异变性在这里表现得错综复杂,常常是显性和隐性的界限十分模糊。这使得科技进步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作用既多维多层又异常深刻,不可低估。这也使得意识形态这个在一般人看来抽象神秘的问题,变得更加飘忽莫测。而在中国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化演进中,意识形态和文化演变总有些令人不解的问题,全球化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所以对此类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度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冲击:科技进步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在刚刚过去的2 0世纪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随之不断更新。但是科技进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低估。而且人们一般都是从经济和生产力的角度与层面去认识这个问题的,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的冲击与挑战。 科技进步为加强意识形态的融合力、亲和力、主动性和效率提供了机遇。但是同时挑战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思想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虽没有迷漫的“硝烟”,但同样“惊心动魄”。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迅速蔓延的环境下进行的,更加严峻复杂,尖锐激烈。我们要高度关注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各种利益群体分化严重,原有的体制性弊端凸显,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民生领域、信仰危机、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呈现出的特点 1、换届工作中的不和谐声音。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省、市、县区、乡镇党委换届,人大换届等工作的开展,出现了一些换届工作中的问题,像80后县长(馆陶县长闫宁)。虽然闫宁当选是个别现象,但也让社会上流言四起,质疑声不断,官方暧昧的解释也不能让民众信服,给社会留下了猜测的空间。更有甚者,漯河市人民政府市长的吕清海全票当选仅仅上任49天,就闪电落马。相关部门在干部提拔时是否严肃、认真,有没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带病提拔”、边腐边升,久为公众诟病,但这些现象并未绝迹。如果不引起警惕,恐怕诸如吕海清此类的市长也会在别的地方出现。另一方面,投赞成票的代表们真正了解候选人吗?吕清海全票当选,连一个质疑声都没有,哪怕一张弃权票也没有。“用对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打击一

大片。”有时,用错人、选错人,会危害一方,贻害久远。相关部门在 选人、用人时,应公开透明,经得起人们目光的挑剔,更严格按程序办事,莫埋下“带病提拔”的病根;而人大代表们也应珍惜手中的选票,保持清醒判断,别再出现全票选了一个贪官的丑闻。 2、公共道德危机。佛山小悦悦向我们敲响了公共道德危机的警钟,小悦悦事件指向的,既是民众的道德匮乏、社会的法治缺失,更是弥漫在整个社会的中国式冷漠,这一中国式冷漠,固然有民众的道德因素,却更多更直接地和整个社会的公共恐惧症相关。所谓公共恐惧症,是在脱离私人空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成的人的扭曲、变形状态,由于扭曲,人人皆有的四端良善之心、是非善恶,瞬间消失。正如有评论所言,公共恐惧症来自“‘我们’不存在”这一严酷现实。如果人的存在、存在有何权利与义务,都必须得到某系统的认可,如果每一个正常人的判断常识,依据自然法而来的道德伦理都被这种国家的泛滥道德倾向掩埋。如果一个公民,因为维权,被安上个罪名就遭受非法囚禁,甚至探视都有风险,正常伦理又怎样确立并滋润社会?所以,让小悦悦事件不再发生,最紧要之处,在于公权力的反省,是什么力量让社会道德不彰、人心失衡,是什么让本有道德热情的民众一进入公共空间就体会到恐惧,并让这种恐惧一步步吞噬了灵魂。 3、社会保障和工资体系的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人数仅为1.2亿人,只占就业人数的1/5左右。其中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更低,对占全国总人口75%左右的农民的 社会保障支出仅占社会保障总量支出的13%,比例明显偏低;没把 广大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险范围,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农民工本人不敢主张权利,另外农民工流动性强, 如果在一个单位工作不满1年,按政策不能享受相关待遇;统筹层次低,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多个统筹单位(多为 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意识形态这一命题多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争论,马克思定义为观念的上层建筑而且没有把科学与技术囊括在其中。然而科学与技术的繁荣发展使生产力水平得以大幅提高。科学与技术虽然在一开始并没有联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者开始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并且科学技术作为实践中介由于资本主义崇尚的工具理性的扩张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法兰克福的学者甚至提出了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首先通过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理性代替了传统的封建迷信成为了新的神话得以奴役人们的思想,科学技术开始统治人类,除此之外文化工业的发展从艺术创造和审美的角度来控制群体,真正的审美与艺术在标准化下被扼杀。马尔库塞则从消极的方面对科学与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做了阐述。他认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沉醉在舒适的生活中难以认清事实,人们也因此更加认为当下的制度有发展前景,反而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们受到了排挤或者只有符合当下体系的标准才能被认同。除此之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开始压抑人本身的发展,甚至从实际工作中驯化人们成为科技系统的一部分,人们的否定意识开始被磨灭。哈贝马斯则从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角度来解释科技的意识形态功能,和马尔库塞不同,哈贝马斯对科技意识形态的态度是中立的,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使人们开始质疑当局的合法性,而恰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掩盖了这种合法性的危机。需要注意的是法兰克福

学派的观点也有他们本身的局限性,一方面他们坚持了英雄史观,认 为少数的知识分子才是改变世界的关键。另一方面,无论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还是哈贝马斯都没有对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质疑,而是走向了青年黑格尔主义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没有从实践的角度来思考这一命题,除此之外,他们也混淆了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概念,也存在把科学技术妖魔化的倾向。所以,当下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并且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克服其消极意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所服务。

科技意识形态

科技意识形态 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最具有影响性的社会事实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在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当代社会的思想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如书上说的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问题是当代科学技术观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科技革命的展开,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或制约着各种社会问题,并执行着某些意识形态功能。在当代,挖掘和发挥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意蕴,既是完善传统唯物史观关于意识形态观点的需要,也是全面科学地认识科学技术自身的客观要求。从本质上说,科学不是人生发的,而是人发现的,所以是不具有意识形态的,但是科学的另一个方面是使用性,所以在政治形态下是从属性质的我在收集关于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资料时,出现了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文中他几乎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本身已经是有了足够的“邪恶性”,更何况它的巨大成功,发达工业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它让大多数人更容易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切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拒绝“服从”,都将显得神经过敏和苍白无力。“为了抽象的自由观念而拒绝福利国家,这很难令人信服。”而马尔库塞认为恰恰相反,这个社会仍然是

不自由的、是压制人的。而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已经不再依靠传统的合法性来为自己辩护了,它将合法性基础移交给了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充当意识形态。而事实证明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是成功的,它的要害就在于表面上的中立性,它的成功还在于它已经渗透进了广大人民的意识当中。技术理性具有先验的支配性,由此科学技术可以方便地成为意识形态。 “科学和技术的合理形式,即体现在目的理性活动系统中的合理性,正在扩大成为生活方式,成为生活世界的‘历史的总体性’”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按自己的面貌来塑造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将是怎样的决定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否恰当。 0301001 况晓瑶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和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拜金主义盛行、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等等问题,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思想渗透带来的挑战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指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和平演变的核心内容,思想渗透依然是他们采取的重要手段,他们不断对中国进行着“西化”和“分化”,依靠自己本身的强大实力,通过强大的舆论和媒体传播实力,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摧毁中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力求颠覆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持。正是在这种西方国家设置的意识形态陷阱的思想渗透下,中国很多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坚持,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 2、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换言之,就是说经济实力决定着文化实力。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江泽民同志在书中写到:“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的多。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也不行。”①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

2018年意识形态工作意见(实施方案)

2018年意识形态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履行党管意识形态责任,根据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2018年意识形态工作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 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和引导,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正面宣传、文明创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市场监管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主要内容 (一)落实主体责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加强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局党委班子对全局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和局长是第一责任人,必须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靠前指挥,带头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带头把好本局宣传文化阵地的导向。党委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分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每年党委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

作、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做到不少于2次,每半年总结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形成报告。进一步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对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讲认真,动真格,有力有效推动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落实。 (二)主动健全机制,提高意识形态问题发现力和处置力。 健全完善预警检测、分析研判、辨析引导等工作机制,做到出现问题有预警、舆情动向有预判、处置应对有预案,不断提高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度量衡,评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是非曲直,区分情况、把握分寸,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思潮和言论,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及时有效地发出声音,通过党内通报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亮明态度,理直气壮地加以批驳,同时采取座谈、约谈等多种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做好转化工作。对危害严重、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建好工作队伍,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力量。 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管理,着力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坚强队伍。要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切实配齐配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力量,对工作队伍加强培训,解决本领恐慌问题,

意识形态学习材料

小孟镇小学支部 意识形态专题学习学习材料 2016.2.5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孔狄亚克的学生特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 [1]。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之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 noble lie)的思想。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特征 1.现实性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在思想 文化领域的主观反映。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是,随着我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新趋势。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就举世瞩目,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的又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甚嚣尘上,严重干扰和破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

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新的社会阶层在政治、文化、思想上产生各种要求。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状况,就是这种社会变化和分化的一种客观反映。 第二,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愈演愈烈,他们凭借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在理论上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通过思想意识领域向我国渗透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以达到消解我国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第三,达赖集团、东突等国内分裂势力也时刻想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西方敌对势力除继续通过传统渠道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外,还特别利用我国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突发事件、特殊人物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种种迹象还表明,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境外势力加紧插手我国国内问题,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插手的领域不断扩展,手段趋于多样,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更加严重。 第四,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阵地。从一定意义上看,互联网已经成为错误思想观点滋生、传播和蔓延的技术条件和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