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物理教案)电流的磁场

(九年级物理教案)电流的磁场

(九年级物理教案)电流的磁场
(九年级物理教案)电流的磁场

电流的磁场

九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

板书:第四节电流的磁场

一、奥斯特实验

1.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也发生变化。)

板书:2.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提问:奥斯特实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却轰动了科学界,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看书讨论后回答:

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

(2)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其中有一种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用途最大,那就是将导线弯成螺线管再通电。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课本图11�13那样在纸板上均匀地撒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轻敲纸板,请同学们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并与条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分布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提问:怎样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呢?它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演示实验: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从而引导学生判别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再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没有变化,从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也发生改变。

提问: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很简便地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呢?同学们看书、讨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板书:

三、安培定则

1.作用:可以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教师演示具体的判定方法。

练习:如附图所示的几个通电螺线管,用安培定则判定它们的两极。

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按上图将导线在铅笔上绕成螺线管,先弄清螺线管中电流的指向,再用安培定则判定出两端的极性。

通过以上练习,强调:螺线管的绕制方向不同,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也不同。

3.小结(略)

4.作业:①完成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②课本上的练习1、2、3题。

九年级物理《 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

《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会用安 培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管的电流方向。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奥斯特实验了解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 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实验,发现通电螺线管的磁极跟电流方向的关系, 总结出安培定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从安培定则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 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安培定则。 【教学难点】 安培定则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磁针,螺线管,铁屑,通电螺线管周围磁感线的演示教具,干电池组,铜导线,多媒体系统。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课件展示中,同学们可以发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些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那么电和磁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吗?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演示实验:把导线缠绕在铁钉上,闭合开关,发现铁钉可以吸引几个大头针,断开开关,大头针掉下来。为什么? 那么,电和磁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由此导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奥斯特实验 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总结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然后指出:最早揭开这个奥秘的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多媒体展示,回顾历史) 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奥斯特实验: (1)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怎样连接?在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什么?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探究电与磁联系?(多媒体展示实验电路图)

最新初中人教版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通过实验体会电路的组成,从能量的角度认识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能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4.能够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知道短路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电路的连接,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认识简单的电路中的各元件的作用。通过学习画电路图,了解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实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搜集生活中的简单电路和电路元件,让学生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乐于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2.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到电路元件,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电路,同时还学习了初中电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电学物理量──电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亲自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在学习电学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和良好的电路作图的习惯。并通过学生的实际实验,认识并区分电路的三个状态。当然识别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重点是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结论的过程,形成安全操作的初步意识。 三、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体现重兴趣培养、重过程探究、重思维训练、重知识应用的思想。为实现这一理念,突破本节重难点,达成本节学习目标,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和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给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留有充足的空间。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等抽象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的重要性和后续性,所以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就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实验,多画图,多识图。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和能力逐渐内化。 四、教学准备

初中物理电流的磁场解读

第二节:电流的磁场 【基础知识】 一、奥斯特实验 1、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通电导体和磁体一样, 周围存在着磁场。 2、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说明:1、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其周围空间均会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2、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奥斯特 实验是第一个揭示电与磁联系的实验。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概念: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就可以做成螺线管。 2、特点:(1)、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他的两端相当于两个 磁极。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 3、安培定则(右手定则):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的关系,可以用安培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说明:决定通电螺线管磁极极性的根本因素是通电螺线管上电流的环绕方向,而不是导线的绕法和电源正、负极的接法。 三、电磁铁 1、构造:实质是一个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它由铁芯和通电螺线管构成。 2、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且电流越大,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3、特点:(1)、强弱可以人为控制(改变电流大小或匝数多少)。(2)、磁性有无可以控制(通电或断电)。(3)、磁极的极性可以改变(改变电流的方向)。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发生了偏转,此现象说明电流周围存在______. 选题角度: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奥斯特实验.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抓住实验现象: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对磁针产生了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所以通电导体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磁场.易错误地答成磁力.正确答案为磁场. 例2:如图所示的图中,两个线圈,套在一根光滑的玻璃管上,导线柔软,可自由滑动,开关S 闭合后,则 ( ) A .两线圈左右分开; B .两线圈向中间靠拢; C .两线圈静止不动; D .两线圈先左右分开,然后向中间靠拢. 分析: 开关S 闭合后,线圈产生磁性.根据线圈上电流方向,利用安培定则判定,可判断出线圈L 1的右端为N 极,线圈L 2的左端为N 极.根据磁极间相互作用可知,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所以两线圈左右分开 . 答案 A 例3:如图甲中所示,在U 形螺线管上画出导线的绕线方法. 选题角度: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电流的磁效应以及右手螺旋定则. 解析:如图乙所示.题中左端为U 形螺线管的N 极,右端为S 极,利用安培定则判断:用右手握住U 形螺线管左侧的一端,拇指指向上端.那么电流的方向在左端就应该是向右流.同理,电流在U 形螺线管右侧的前面就应该是向左流并注意电流是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的. 例4:如图螺线管内放一枚小磁针,当开关 后,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将( ). A .不动 B .向外转90° C .向里转90° D .旋转180° 选题角度: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问题. 解析:通线后螺线管右端为N 极,左端为S 极,在螺线管外部磁感线方 向是从右到左(从N 到S )在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从螺线管的S 极到N 极, 故小磁针的北极受到的磁力方向也应和螺线管内部磁感线方向一致,所以小磁针北极指向螺线管的N 极.正确选项为A . 容易出这样的错误:根据电流方向可以确定螺线管左边是S 极,右边是N 极,根据同名相斥,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电流和电路》,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这六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流和电路》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内容。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是学习欧姆定律、电功率和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和前提。《电流和电路》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本节中的电流、电路、电路图的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掌握好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电学内容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在本节教材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的物理量---电流,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电路符号,第一次学习用电学符号表示电路图。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加强引导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教材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短路、断路、通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3)结合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方法: (1)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 (2)尝试用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元件,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电路连接、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2)通过连接电路,激发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九年级物理教案)电流的磁场

电流的磁场 九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 板书:第四节电流的磁场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磁生电练习题

磁生电1 .发现了电流的磁场之后,法拉第发现了现象,进一步揭示了 电和磁的联系,导致了的发明,实现了能转化为能. 2.电与磁的联系可以由以下三个实验来证实:(1)如图9-40所示,图中显 示的是实验,它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有.(2) 如图9-41所示实验证实了,实验过程中是能转化 成能,它的应用实例是.(3)如图9-42所示, 实验证实了,实验过程中是能转化成能,它的应用 实例是. 图9-40 图9-41 图9-42 3.我国交流电的频率赫兹.由此可知,在每秒钟内电流的方向变化了 次,周期为 s. 4.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运动时,导体中就 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产生的电流叫 做. 5.麦克风的工作过程是:声音使空气振动从而使话筒中的振动, 带动与之相连的线圈,线圈是套在上,所以这时线圈 中会产生与声音变化一样的,通过其他元件再转换成声音播出 来. 6.关于产生感应电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闭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生电流 B.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沿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D.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导体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方向无关 7.下列对感应电流大小无影响的因素是() A.线圈的匝数 B.磁场的方向 C.磁场的强弱 D.线圈的转速 8.英国科学家法拉第() A.发现了电流具有热效应 B.用实验证明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C.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D.发现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9.要使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可采用的措施有() A.把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的导体的运动方向都反过来 B.保持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不变,把磁场方向反过来 C.将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的导体的运动方向都不改变 D.增加切割磁感线的导线的长度 10.关于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动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B.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原理工作的 C.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11.下列有关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没有力的作用 B.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奥斯特实验说明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D.电动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2.如图9-43所示的通电线圈置于磁场中,在某时刻线圈平面刚好与磁感线 的方向相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b段与cd段所受的磁场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一对平衡力,线圈处 于平衡 B.ab段与cd所受的磁场力大小不相等,但方向相反,故线圈处于不平衡状 态 C.ab段与cd所受的磁场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反,故线圈处于不平衡 状态 D.ab段与cd所受的磁场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 线圈处于不平衡状态 *13.图9-44表示垂直纸面的一根导线,它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线不动, 磁极做下面的运动,能在导线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两磁极一起向上运动 B.两磁极一起向下运动 C.两磁极一起向右运动 D.两磁极一起向左运动 图9-43 图9-44 14.在电磁感应现象中() A.导体自身产生了电能,不需消耗其他的能量 B.消耗了机械能,得到了电能,但不遵循能量守恒 C.消耗了电能,得到了机械能,但不遵循能量守恒 D.消耗了机械能,得到了电能,且实际中获得的电能小于消耗的机械能 1.如果我们将一个小型发电机安装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则我们可以在骑车 的过程中得到电能,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和不利的地方,想一想有没有 交通工具上这样做了. 2.图9-45中,甲图表示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沿箭头所示的方向 运动时,导体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图,请在乙图中标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课后练习 1.)在图中,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体的横截面,导体是闭合电路中的一 部分,它在磁场中按如图所示的方向运动,其中不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1题 2.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法拉第 C.欧姆 D.牛顿 3.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运动如图所示,根据A图分别在B、C、D 图中画出磁场方向、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中的一个. 3题 图9-45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 电流教学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电流》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与水流大小的类比了解电流大小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电流值。 (3)认识电流表,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值。 (4)通过对电流表使用说明书的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法学习电流的概念。 (2)通过测量小灯泡灯丝中电流值,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安培,树立勤奋学习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2)在实验中体会成功,培养学习兴趣。 (3)学会团队协作,养成科学认真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难点:(1)电流表的读数。 (2)正确连接含电流表的串、并联电路。 三、教学器材: 教师示教板两套,电源(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回顾 1、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 规定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下面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电流是按 怎样的顺序流动的?(教师讲解金属导线中 电流的形成情况:金属导体中是许许多多的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用一节干电池作电源,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开关断开,提问:此时电路中有电流吗?(没有);开关闭合,提问:此时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有),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电路中有电流的?(小灯泡发光) 教师讲解:有电流通过时,小灯泡不仅发光,用手触摸小灯泡还很热,小灯泡是先发热才发光。为什么小灯泡会发热呢?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我们能判断电流的存在。 演示实验2:用两节干电池作电源,使小灯泡发光。提问:前后两次小灯泡中的电流哪次更大些?(第二次)你是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的?(第二次小灯泡更亮一些)说明我们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还能判断电流的大小。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描述电流的大小呢?”引入新课。 (三)新授课 1.认识电流 (1)通过与水流类比形成电流大小的初步概念。 多媒体演示水流大小的课件,提问:通过观察,你认为哪个水管中水流大?(左管)为什么?(左管中流过的水量多)教师强调:比较水量的多少必须保证时间相等。总结水流大小的概念:用每秒钟内通过水管某一横截面的水量的多少,表示水流的大小。 多媒体演示电流大小的课件,提问:每秒钟内通过哪一段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更多一些?(第一段)请同学们猜测哪段导体中电流更大一些。(第一段导

初中物理电流的磁场

7.2 电流的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奥斯特的发现及其意义,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情况。 2.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掌握安培定则。 3.知道磁现象的电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奥斯特发现的实验的观察,了解导线周围的磁场。 2.经历关于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螺线管磁场和条形磁体磁场的相似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 2.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教学难点】 磁现象的电本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螺线管、铁屑、电池、小磁针等。 ◆学生准备 螺线管、铁屑、电池、小磁针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景:1820年,安培在科学院的例会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如图7-2-1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发现螺线管通电转动后停在南北方向上,这一现

象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回顾: 师: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交流: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带电体和磁体有一些相似的性质,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呢?科学家们基于这一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今天,我们沿着奥斯特的足迹,来再现一下奥斯特所做的实验。 二、进行新课 (一)奥斯特的发现 1.奥斯特实验。 先向学生说明实验要求,如图7-2-2所示,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将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并放。观察现象: ①如图7-2-2 (a),当直导线通电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 ②如图7-2-2 (b),断电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转回到原来指南北的方向) ③如图7-2-2 (c),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其N极所指方向与图a时相反) 提问:(1)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哪些物理现象?(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转回到指南北的方向;通电电流方向相反,小磁针偏转方向也相反) (2)通过这些物理现象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①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鼓掌给予鼓励。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 总结奥斯特实验。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教案(教师版-含答案)

电学板块一 电流和电路 一、知识链接 一、 两种电荷 ★课程重点(内容) 1、 电荷 2、 原子结构 ★难点——摩擦起点的实质 ★考点——①电荷;②原子结构。 1、 电荷 (1)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 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①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②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4) 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5)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工作原理:①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②铂片张角的大小反映出带电荷的多少 (6) 电荷量——所带电荷的多少 简称:电荷;字母:Q ;单位:库仑(C ) 如:摩擦的橡胶棒带10-7 C ;云层带几十库仑 2、 原子结构 (1)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 (2) 元电荷——e=1.6×10-19 C (3)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原来中性的物体得 到电子则带负电,失去电子则带正电。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4)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②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③感 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5)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 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不变。因为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6) 电中和:等量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 3、 导体和绝缘体 (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可导电可带电),常见: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 (2)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导电可带电),常见: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空气、 油、干木头… (3)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电子(负电) 原子核 质子(正电) 中子

九年级物理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同一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 难点 对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归纳。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的概念,电流不但有方向,还有强弱,即大小。那么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合作探究 1.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猜想和假设](1)电流和电压成正比。(2)电流和电压成反比。 [设计实验] (一)设计思路

在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两端用电压表测出电压,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通过测得的多组实验数据,来分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二)实验电路 根据实验思想,画出如下电路图: (三)记录实验数据表格 电阻R=________Ω。 (四)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思想及所画电路图,选择如下器材: 电池组、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 步骤一:按设计好的电路图正确连接实验电路; 步骤二:将10 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出三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将数据依次填入数据表中。 [分析和论证](学生讨论) 分析由实验得到的数据,发现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教师总结] 交流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交流评估]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看,尽管数据之间不是完全吻合,但基本能反映规律,所以测得的数据和结论是可靠的。 2.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学生实验] [猜想和假设](1)电流和电阻成正比。(2)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设计实验] (一)设计思路 在上面的电路中,只换用不同的电阻,用滑动变阻器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用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电流的磁场》优质教案

第二节电流的磁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掌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右手螺旋定则。 3.会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4.知道奥斯特实验验证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教学重点: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难点:右手螺旋定则及其运用。 教具准备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 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奥斯特实验 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作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 总结:奥斯特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初三物理第三章电流和电路教案

初三物理第三章电流和电路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4.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电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在生产生活中是如此重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电路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将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36-39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37,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 2.参看课本p36-p38,了解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______________形成了电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________经过用电器流向______________。 2.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只有__________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画出以下电路元件的符号 (1)电池______________ (2)开关______________ (3)灯泡______________ (4)电阻______________ (5)电动机____________ (6)电池组____________ 4.画出小灯泡工作的电路图.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电与磁知识点全汇总

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任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且是不可分割的) (1)两个磁极:南极(S)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极(N)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1.磁场 (1)概念:在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到,我们把它叫做磁场。(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磁场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 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即所指的方向就是那点的磁场方向。 注意——在磁场中的任意一个位置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 2.磁感线 (1)概念: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在物理学中,用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把磁场的分布情况描述下来,这些曲线就是磁感线。 (2)方向:为了让磁感线能反映磁场的方向,我们把磁感线上都标有方向,并且磁感线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3)特点:①磁体外部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内部从S极出发回到N极。 ②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 ③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磁性的强弱,越密越强,反之越弱。 ④磁感线是空间立体分布,是一些闭合曲线,在空间不能断裂,任意两条磁感线不能相交。 ⑤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假想出来的,实际上不存在。 3.地磁场 (1)概念: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2)磁场的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磁场的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3)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的。 三、电生磁 1.电流的磁效应 (1)1820年,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2)由甲、乙可知: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3)由甲、丙可知:通电导体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4)电流的磁效应对应的图 2.通电螺线管 (1)磁场跟条形的磁场是相似的。(2)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流和电路教案

《15.2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 2、通过对水轮机转动过程的观察使电流的知识简单,形象话,使学生理解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重点: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难点:能动手连接简单的电路,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①用验电器检验; ②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③用带电体的性质。 二、引入新课 1、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的实物及图片,并加以说明。使学生体会到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我们声的重要意义。 实验:利用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等元件,启发学生思考把它们怎样连接起来才能使小灯泡发光。 部分学生到前面动手实验,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实验现象。 2、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又有什么疑问?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更正。同时简要介绍“短路”;“断路”;“通路”这三种情况及其连接方式。刚才,我们实际上安装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其实收音机、电视机、冰箱、照明灯……这些看是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成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来探索神秘的电世界。 3、进行新课 第2节电流和电路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经过正确的连接后,小灯泡亮了。 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说明有电流流过了小灯泡)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通过水轮机的工作原理来介绍电流。 思考:水轮机为什么会转起来?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答案:水管两边的水面高度不一样,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冲动水轮机转动。当两边水位相同,水流停止时,水轮机便停止转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水轮机继续转动呢?对比刚才我们所做的实验,道理是不是与抽水机的道理相类似呢?为什么合上开关后小灯泡就会亮起来呢? 因为:有电流流过灯泡的灯丝好比有水流流过水轮机。 电源————抽水机开关————阀门 电流————水流灯泡————水轮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