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课程简介
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课程之一,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是为 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员提供预报业务培训课程, 也可作为其他预报员的业务参考和大学 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我们假定学习者是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 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员, 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 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 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课程特色
本课程尽量简化概念性、原理性描述,尽量介绍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 尽量使用新的天气个例和资料图表,特别是直接针对预报员工作平台——MICAPS 系统制作 图表、调阅资料、描述流程,以帮助读者建立预报思路、提高业务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特 色。根据目前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业务分工,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短期、短时 和临近预报业务,因此,本课程不涉及中期以上时效的预报问题。
课程目标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介绍了有关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要素预报以及暴雨、 强对流、雾霾、沙尘暴、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热带气旋、海洋天气预报等方面的技术和 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加深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预报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天气预报的基 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预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要求
1.了解、掌握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2.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气象要素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 3.掌握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4.掌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5.掌握雾和霾的基本概念、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预报; 6.掌握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暴雪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7.掌握寒潮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天气形势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寒潮预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能够较好预报寒潮; 8.了解并熟悉掌握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 量特征,掌握沙尘暴预报方法建立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思路; 9.掌握热带气旋及其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定位、定强基本方法和熟悉预报方法和 思路; 10.了解、熟悉我国沿海海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了解、熟悉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发生 发展规律以及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使用帮助
1、如何快捷进入课程学习页面
两个途径可以实现:1、通过首页左侧导航轮实现,用鼠标拖动导航轮出现章标题名称,点击后出现本章包 含小节,点击小节名直接进入章节课程学习页面;2、在首页点击课程学习一级菜单,默认为第一章课程内 容,在左侧导航栏中可以选择其他章节课程,右侧显示本章导学流程图,其中 代表学习内容, 代表动画 播放 代表视频内容。
2、动画演示功能
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 1、 课件学习页面中知识点位置嵌入对应动画标签, 点击动画标签出现动画播放页面, 播放完毕后点击返回关闭页面即可;2、点击 进入本章动画列表页,点击动画后进入动画播放页面,播放 完毕后点击返回关闭页面即可。
3、图片放大功能
在课件学习过程中,学习页面中图片均可点击,点击后显示该图放大效果让学员更清晰看到图片。鼠标放 置图片中右上角出现 ,点击后可关闭图片放大效果。
4、页面隐藏收放功能
为了让课件页面保持清晰的显示效果,课件中只保留章节标题和主要小节标题,点击标题或 标签均可展开 内容,点击 该内容文字自动收起。
5、视频播放演示功能
在每章右侧导学流程图或左侧导航栏中点击 标签,可以查看该章中包含的视频内容。
6、下载参考文献功能
在资源中心一级菜单下参考文献二级菜单中,学员可以按照章分类下载参考文献,如果本地电脑安装.pdf 阅读软件,将自动打开参考文献,如果未按照阅读软件,系统提示下载参考文献。在首页右下角有快捷入 口,可直接进入参考文献页面。
7、自测练习功能
在课程学习页面左侧导航栏中,每章导航栏中包括自测练习部分,点击后进入自测练习页面,学员完成自 测题后点击查看 ,将自动显示正确答案页面。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姚学祥等编著 2011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编著 2007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气象学》 徐祝龄 编著 气象出版社出版; 《大气物理学基础》许绍祖 编著 气象出版社出版;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编著 2006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天气学分析》(第二版)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编著 2006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卫星与雷达图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英]巴德 M J,福布斯 G S,格兰特 J R 等编著 卢乃锰等 译 许健民,方宗义审校 1998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胡明宝,高太长,汤达章编著 2000 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刘健文,郭虎,李耀东等编著 2005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章国材,矫梅燕,李延香等编著,2007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 陈联寿,丁一汇编著 气象出版社出版; 《热带气旋全球观》 R.L.Elsberry 编著 陈联寿,董克勤,金汉良等译 气象出版社出版;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林良勋主编 2006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寒潮和霜冻》,马树庆,李锋,王琪等 2009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2008 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矫梅燕,曲小波主编 2008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陕西省短期天气预报技术手册》杜继稳主编 2007 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员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要素预报

第三章 暴雨预报 第四章 强对流天气预报 第五章 雾霾预报 第六章 暴雪预报 第七章 寒潮预报 第八章 沙尘暴预报 第九章 热带气旋预报 第十章 海洋天气预报

课程考核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是气象远程培训课程体系天气预报业务重要课程之一。该 课程的考试是一种基础水平检验性考试,是远程培训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应基本具备地市 级短期预报岗位上岗水平。
(一)考试目标
针对全国气象部门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学习 的基本特点,学员从业务应用角度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流程、要素预报等各种天气的预报思 路和预报着眼点。通过本考试,考核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流程、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 熟悉各种天气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的程度,以提高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的 基本业务素质。
(一)考试目标
全国气象部门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服务人员。
(三)考试范围
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要素预报 暴雨预报 强对流天气预报 雾、霾预报

暴雪预报 寒潮预报 沙尘暴预报 热带气旋预报 海洋天气预报
(四)试卷结构与题型
1、试卷结构 试题由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比例分配为:填空题约 占 42%;单选题约占 20%;多选题约占 12%;判断题约占 18%;简答题约占 6%;论述题约 占 2%。 试卷分数满分为 100 分。 2、考试方式与时间 考试方式:集中考试。 考试时间:120 分钟。

课程导学
?
一、 什么是《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正在经历现代科技和现代探测技术的强力推动,已经从传统的天气学、数理 统计与预报员经验的相结合的定性方法,发展到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平 台,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和方法的新时代。包括了雷达、卫星、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等主要的现代 探测技术资料的分析应用,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及物理量诊断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热带天 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临近和短时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等现代天气预报 系统和技术方法。
?
二、 为什么学习《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气象灾害又占自然灾害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防灾减灾、保障生产 和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轻天气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气象部门最 重要的任务,而及时准确的气象警报、预报就是防灾减灾主要措施之一。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报员是 关键。需要不断提高预报员尤其是基层台站广大预报员的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雷达、 卫星、风廓线仪、 闪电定位仪等现代探测技术资料的分析应用水平,以及各种现代预报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水平,才能不 断提高预报准确率。
?
三、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学什么
既要学习传统的天气学、数理统计与预报员经验的相结合的定性方法,注意吸收老预报员长期从 事预报工作积累的经验,又要学习雷达、卫星、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等现代探测技术资料的分析应

用;还要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及物理量诊断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临近和短时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等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和技术方法;还要 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方法和技术。
?
四、 怎样学习《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
该课程针对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 员,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 习者通过学习,既要注重基本概念、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理论联系预报业务实际,还要注意 结合区域的天气气候以及地理特点;既要注意吸收成形的预报经验,又要善于总结,在研究总结的基 础上,积累新型预报经验,探索更实用、有效的技术方法,使自己成为既拥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和 丰富的预报经验,又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现代预报专家。

网站资源
1. 1、世界气象组织:http://www.wmo.int/pages/index_zh.html 2. 2、欧洲气象计算机辅助教学网(EUMATCAL):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polarlow/index.htm 3. 3、中国气象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4. 4、中国天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5. 5、中央气象台: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6. 6、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web/index.htm 7. 7、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8. 8、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9. 9、中科院大气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10. 10、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远程教育网:http://www.cmatc.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11. 11、台湾中央气象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tw/V7/index.htm 12. 12、香港天文台: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hk/contentc.htm 13. 13、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mo 14. 14、京信息工程大学天空网络教室:http://202.195.237.152/skyclass2006/ 15. 1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精品课程: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pages/jpkc.asp 16. 16、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courses/112072/defaul t.htm

17. 17、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网络教学平台: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eolenv/homepag e/common/opencourse/index_jpk.jsp?_style=cuit 18. 18、北京大学网络学院: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19. 19、中国海洋大学网络教学资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webapps/portal/fra meset.jsp 20. 20、中国防雷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servlet/Node?Node=1 21. 21、中国沙尘暴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22. 22、中国台风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23. 23、新气象: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24. 24、气象出版社: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25. 25、中国兴农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26. 26、中国气象论坛: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forum.php 27. 27、气象家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forum.php 28. 28、气象在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web.2.asp?hwid=1015 29. 29、《气象知识》: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ch/index.aspx 30. 30、怀化气象论坛: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854109.html,/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参考文献
【1】 陈小雷, 景华, 仝美然等. 2007.地基 GPS 遥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天气分析诊断中的应用.气象, 33(6): 19-24. 【2】 陈静,陈德辉,颜宏. 2002.集合数值预报发展与研究进展.应用气象学报,13(4):497-507. 【3】 曹云昌,方宗义,夏青.2005.GPS 遥感的大气可降水与局地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 【4】 李泽椿,陈德辉. 2002.国家气象中心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3(1): 1-14 【5】 李建华,郭学良,肖稳安.2006.北京强雷暴的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关系.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9(2):228-234. 【6】孙继松,王华,王令等.2006.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 2004 年 7 月 10 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大气 科学,30(2):221-234. 【7】孙继松,杨波.地形与城市环流共同作用下的 B 中尺度暴雨.大气科学,2008,32(6):1352~13 64. 【8】张义军,孟青,马明等. 2006.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7(5):611-620. 【9】Carey L D,Rutledge S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lighting in tropic al island convection: a C-band polarimetric radar study. A multiparameter radar case study of the microphysical and kinematic evolution of a lighting producing storm [J]. Mon Wea Rev,2000,128(80):2687-2710. 【10】Orlanski I, 1975,A 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cales for atmospheric processes, Bull A m Meteor Soc, 56, 527-53
第二章 参考文献
【1】 陈豫英,陈晓光. 2006.精细化 MOS 相对湿度预报方法研究.气象科技,(2). 【2】 董鹤松,南万洙等. 2009.延边州"5.06"罕见大风成因分析.吉林气象,(2). 【3】 冯汉中,陈永义,成永勤等. 2006.双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预报方法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7(1). 【4】 何明琼,承秦平. 2002.三峡坝区相对湿度预报.气象科技,(6). 【5】 矫梅燕,曲小波.2008.2008 年初中国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5 5. 【6】 李崇银,杨辉,顾薇. 2008.中国南方雨雪冰冻异常天气成因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13(2). 【7】 饶纲伟,徐穗珊,李江南. 2008.不同云物理方案对粤北冻雨的敏感性试验.广东气象,(6). 【8】 孙士型,陈良华,李波. 2000.一次区域性降雪过程前后各高度温度和风的局地变化.湖北省气象学 会年会论文集. 【9】 孙士型等. 2001.三峡坝区相对湿度的气候特征及预报思路.中国三峡建设,(7). 【10】王迎春,钱婷婷,郑永光. 2004.北京连续降雪过程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 【11】吴蓁,赵培娟,苏爱芳等.2009.2008 年河南持续低温、冻雨和暴雪天气成因.气象与环境科学,Vo l 32(1):9-15. 【12】熊秋芬,胡江林,陈永义. 2007.天空云量预报及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方法比较研究[J].热带气象 学报,23(3),255-260.

【13】张吉,黄治勇. 2001.武汉市空气相对湿度预报模式的建立.湖北气象,(3). 【14】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1977.天气学教程.北京.
第三章 参考文献
【1】 蔡晓云,焦热光,卞素芬等.2001.多普勒速度图暴雨判据和短时预报工具研究.气象,27(7): 13-15. 【3】 陈忠明,.徐茂良,闵文彬等. 2003.1998 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J].高原气象,22(2): 162-167. 【4】 陈忠明, 闵文彬, 徐茂良等.200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J].气象学报, 62(3):375-383. 【7】 丁一汇,王遵娅.2009.中国雨季的气候学特征,将投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8】 范俊红.2009."华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研究"技术报告. 【10】侯青,许健民.2006.卫星导风资料所揭示的对流层上部环流形势与我国夏季主要雨带之间的关系[J]. 应用气象学报,17(2):138-144. 【11】来小芳,张艳玲,陆汉城等.2007."配料法"用于长江下游暴雨预报[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0(4):5 56-560. 【12】梁丰,陶诗言,张小玲.2006.华北地区一次黄河气旋发生发展时所引起的暴雨诊断分析,应用气象 学报[J],17(3),257-265. 【13】李俊,李武阶,廖移山.2006.基于"配料"的梅雨锋强降水预报方法[J].气象,32(9):3-8. 【14】刘洪恩.2001.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气象,27(12):17-22. 【15】刘还珠,张绍晴.1996.湿位涡与锋面强降水天气的三维结构[J];应用气象学报,7(03):275-284. 【17】覃丹宇.2005.梅雨暴雨云团的卫星观测及其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博士论文. 【18】孙建华,张小玲,齐琳琳等.2004.2002 年中国暴雨试验期间一次低涡切变线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对 流系统研究.大气科学,28(5):675-691. 【19】寿绍文,李耀辉,范可.2001.暴雨中尺度气旋发展的等熵面位涡分析[J],气象学报,59(5):560-5 68. 【23】王福侠,张迎新,胡欣等.2004.华北平原一次秋季大暴雨过程的物理成因分析.气象科技,(S1):15 -20. 【24】夏文梅,张亚萍、汤达章等.2002.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5(6):787 -794. 【25】夏文梅,王凌震,张亚萍等.2003.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速度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6(4):489495. 【26】项续康,江吉喜.1995.中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应用气象学报,6(6):1-17. 【27】许健民,方宗义. 2008.《卫星水汽图像和位势涡度场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导读[J].气象,3 4(5):3-8. 【28】许健民.2009.2009 年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应用培训班卫星. 【29】于玉斌,姚秀萍.2000.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 (1). 【30】俞小鼎,周小刚,L.Lemon 等.2009.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8 月. 【31】张沛源,陈荣林.1995.多普勒速度图上的暴雨判据研究.应用气象学报,6(3):373-377. 【32】张小玲,陶诗言,张顺利.2004.梅雨锋上的三类暴雨.大气科学,28(2):187-205. 【33】张顺利,陶诗言,张庆云等.2002.长江中下游强降水的大尺度和中-尺度特征.科学通报,(47):779 -786.

【34】赵玉春,李泽椿,肖子牛.2008.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个例对比分析.气象科技,36:47-54. 【36】Chappell C. F..1986.Quasi-stationary convective events, Mesoscale meteorology and f orecasting.Amer. Meteor. Soc., 289~310. 【37】Doswell C. A. III, H.E. Brooks and R.A. Maddox.1996.Flash flood forecasting: Aningre dients-based methodology. Wea. Forecasting, 11, 560-581. 【38】Johns R. H., and C. A. Doswell III.1992.Severe local storm forecasting. Wea. Forecast ing, 17,588-612. 【39】Nietfeld D D, Kennedy D A.1998.Forecasting snowfall amounts: an 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upporting the Garcia method. In: Preprints 16th Conf on Weather Analysis a nd Forecasting,Phoenix AZ: Amer Meteor Soc:385-387. 【42】Wetzel S W.2000.An operational 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for forecasting midla titude winter season precipitation. Wea Forecasting, 16:156-167.
第四章 参考文献
【2】 蔡则怡,李鸿洲,李焕安. 1988.华北飑线系统的结构与演变特征.大气科学,12(12):191-199. 【3】 曹晓岗等. 2009."080825"上海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气象,35(4):51-58. 【4】 刁秀广,车军辉,李静. 2009,边界层辐合线在局地强风暴临近预警中的应用.气象,35(2):29-33. 【5】 刁秀广,杨晓霞,朱君鉴. 2008.一次长寿命风暴的 CINRAD/SA 雷达反射率及中气旋产品特征与流 场结构.高原气象,27(3):657-667. 【6】 刁秀广,张新华,孙殿光等.2009.CINRAD/SA 雷达风暴趋势在冰雹和大风预警中的应用.气象科技, 37(2):230-233. 【7】 刁秀广,朱君鉴,黄秀韶. 2008.VIL 和 VIL 密度在冰雹云判据中的应用.高原气象,27(5):1132-11 39. 【8】 东高红,吴涛. 2007.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在地面大风预报中的应用.气象科技,35(6):877-881. 【9】 冯桂力,郄秀书,吴书君. 2008.山东地区冰雹云的闪电活动特征.大气科学,32(2):289-299. 【10】冯桂力,郄秀书,袁铁等.2007.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中国科学 D 辑,37(1):123-1 32. 【11】何立富,陈涛,周庆亮等.2007.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8(5):655-6 65. 【12】 胡玲, 张殿江, 吴强. 2008.强降水和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气象科技, 36(2): 155-159. 【13】井喜,井宇,李明娟等. 2008.淮河流域一次 MCC 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高原气象,27(2):349-3 57. 【14】李鸿洲,蔡则怡,徐元泰.1999.华北强飑线生成环境与地形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3(6): 713-721. 【15】李耀东,刘健文,高守亭.2004.对流能量计算及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应用气象学报,15(1): 10-20. 【16】陆汉城,杨国祥. 2004.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北京:气象出版社. 【17】刘一炜,寿绍文,解以扬等. 2010.热力不均匀场对一次冰雹天气影响的诊断分析.高原气象(已录用). 【18】马明,陶善昌,祝宝友.2004.卫星观测的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的气候分布.中国科学(D 辑):298306. 【19】孟青,吕伟涛,姚雯等.2005.地面电场资料在雷电预警技术中的应用.气象,31(9):30-33.

【20】漆梁波,陈永林. 2004.一次长江三角洲飑线的综合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5(2):162-173. 【22】孙继松,舒文军.2OO7.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大气科学,31(2):311-32O. 【23】陶祖钰,赵昕奕. 1993.京津冀地区闪电的气候分析.气象学报,51(3):325-332. 【24】王飞,张义军,赵均壮等.2008.雷达资料在孤立单体雷电预警中的初步应用.应用气象学报,19(2): 153-160. 【25】王炜,贾惠珍.2002.用雷达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资料预测冰雹.气象,(1):47-48. 【28】许爱华,詹丰兴,刘晓晖等. 2006.强垂直温度梯度条件下强对流天气分析.气象科技,34(4):376-3 80 【29】杨晓霞,王建国,杨学斌等.2008.2007 年 7 月 18-19 日山东省大暴雨天气分析.气象,34(4):61-7 0. 【30】姚建群,戴建华,姚祖庆.2005.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6(6):74 6-753. 【31】姚学祥. 2004.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南京气象学院.博士论文. 【32】姚叶青,俞小鼎,陈明轩等. 2008.一次典型飑线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高原气象,27(2). 【33】姚叶青,俞小鼎,郝莹等.2007.两次强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热带气 象学报,23(5):483-490. 【34】叶彩华,姜会飞,李楠等. 2007.北京地区冰雹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2(5):3440. 【35】易笑园,宫全胜,李培彦等.2009.华北飑线系统中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顶高 ET 的关系及预警指标. 气象,35(2):34-40. 【36】易笑园,李泽椿,李云等. 2010.长生命史冷涡背景下持续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气象,38(1):1725. 【37】易笑园,张义军,李培彦等.2007.MCS 中地闪活动特征与雷达资料相关个例分析.气象科技,35(5): 666-669. 【38】张芳华,高辉.2008.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31(5):687-693. 【39】张芳华,张涛,周庆亮等.2005.2004 年 7 月 12 日上海飑线天气过程分析.气象,31(5):37-45. 【41】张义军,言穆弘,董万胜.1995.人工触发闪电与降雨倾泻.高原气象,14(4):406-414. 【42】郑栋,孟青,吕伟涛等.2000.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地闪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6(5): 639-644. 【43】郑栋,张义军,吕伟涛等.2005.大气不稳定度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高原气象,24(2):198-203. 【44】郑永光,陈炯,朱佩君.2008.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科学通报, 53(4):471-478. 【46】周筠君,张义军,郄秀书.1999.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高原气象,18(2):236 —244. 【48】Browing K A,C R landry.Airflow wiyhin a tornadic storm.10th Wea.Radar Conf.116-12 2 【49】Weisman M L.The genesis of bow echoes: A rear-inflow induced meso-convective str ucture.Cooperetive Thesis No.125,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Cen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CT-125,149 【50】Hondl K D,M D Eilts. Doppler Radar signatures of developing thunderstorms and th eir potential to indicate the onset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Mon Wea Rev,1994,122: 1818-1836. 【51】J Houze R A ,S A Rutledge,M I Biggerstaff,et al.Interpretation of Doppler radar d isplays of mid-latitude mesoscale convective lines.Bull Amer Meteor Soc,1989,70(6):608-6

19. 【52】ohn R H,C A Doswell.Severe local storm forecasting.Weather and Forecasting. 1992, 7:588-612. 【53】Kawasaki Z I,K Yamamoto, K Matsuura,et al. SAFIR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 ts performa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994,21:1133-1136. 【54】Keighton S J,H B Bluestein,and D R MacGorman.The evolution of a severe mesosc ale convective system:Cloud-to-ground lightning location and stormstructure.Mon Wea Rev, 1991,119:1533–1556. 【55】 Lemon L R .The Radar "Three-Body Scatter Spike": An Operational Large-Hail Signatur e. Weather and Forecasting.1998,13:327-340. 【56】Maddox R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BulL Amer Meteor Soc,1980,61(11):1 374-1387 【57】Orianski L. A rational subdivision of scales for atmospheric processes. Bull Amer Met eor Soc,1975,56:527-530. 【59】Petersen W A,S A Rutledge.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and convective rainfall.J Geophys Res,1998,103(D12):14025-14040 【60】Roeder W P,C S Pinder.Lightning Forecasting Empirical Techniques for Central Florid a in Support of America's Space Program. In 16th Conference 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 recasting,1998, 475-477.
第五章 参考文献
【1】陈潇潇. 2007.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 论文. 【2】胡亚旦. 2009.中国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3】李子华,黄建平,孙博阳等.1999.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大气科学,(5). 【4】梁爱民,张庆红,刘开宇等. 2007.华北地区一次大雾过程的三维变分同化试验.气象学报,(5). 【5】饶晓琴,李峰,周宁芳等. 2008.我国中东部一次大范围霾天气的分析.气象,(6). 【6】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 2005.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地理学报,(4). 【7】王志强,王静爱. 2004.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 【8】吴兑.2005.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气象,(4). 【9】严文莲,濮梅娟,王巍巍等.2009.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Ⅰ)——生消物理过程分析.气象科学, (1).
第六章 参考文献
【1】 白惠星.2001.2000 年北疆地区初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4(1):7-8. 【2】 白人海.1998.初冬降雪的天气动力特征和预报业务系统.气象,14(3). 【3】 柴化全.1998.蚌埠区域暴雪预报指标.安徽气象,(4):21. 【4】 陈传雷,蒋大凯,陈艳秋等.2007.2007 年 3 月 3—5 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气象与环 境学报,23(5):17-25 【5】 陈德群.1994.江苏省暴雨预报系统.气象,20(11):29-31.

【6】 董安祥.2001.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雪过程的 Q 矢量分析.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4(3):405-409. 【7】 董文杰.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高原气象,20(4):402-406. 【8】 范永祥.1979.华北春季大雪和黄渤海强东风.气象,15(9):9-10. 【9】 宫德吉.2001.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气象,27(12):3-7. 【10】宫德吉.2001.内蒙古暴风雪灾害及其形成过程.气象,27(8):19-23. 【12】 韩江文.2007 年 3 月 4 日暴雪过程雷达产品分析.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会暴雪 论文集 【13】黄阁."2007.3.3~5"辽宁历史罕见暴雨雪天气过程分析.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技术研讨 会暴雪论文集 【14】贾宏元.2001.宁夏大到暴雪成因及其预报着眼点的研究.宁夏气象,2:11-14. 【15】晋绿生,赵俊荣.2004.低空急流与阿勒泰暖区大到暴雪.新疆气象,27(2):13-15. 【16】康玲.2000.内蒙古大暴雪环流类型及物理量场特征.内蒙古气象,24(3):13-18. 【17】康玲,李彰俊,祁伏裕等.2000.内蒙古大、暴雪环流类型及物理量特征.内蒙古气象,24(3):13-1 8. 【18】李春芳.2001.2000 年阿勒泰地区冬季大-暴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4(3):18-19. 【19】李培基.1990.近 30 年我国雪量的初步探讨.气象学报,48:433-437. 【21】梁潇云,钱正安,李万元.2002.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高原气象,21(4):35 9-367 【22】梁钰,苏爱芳.2004.2003 年河南省两类典型暴雪天气对比分析.河南气象,第 1 期:12-14. 【23】梁钰.2000.河南省暴雪相似预报系统.河南气象,3:10-11. 【25】刘素洁.2001.辽宁冬季一次大风雪天气个例分析.辽宁气象,2:19-20. 【26】马林.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秋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高原气象,20(4):407-414. 【27】马林.2001.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高原气象,20(3):325-331. 【28】秦华锋,金荣花.2007 年 3 月东北暴雪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全国第一届雪灾监测预报预警评估 技术研讨会暴雪论文集 【29】沙依然.2000.维力.阿勒泰地区一次特大暴雪天气分析.新疆气象,23(4):3-5. 【30】汪厚基.1980."77.10"暴雪的环流背景.内蒙古气象,4(1):12-14. 【31】王建中.1995.一次华北强降雪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性研究.气象学报,53:451-459. 【33】王金凤.1996.海南地区"95.1.18"大暴雪过程分析.青海气象,3:39-41. 【34】王磊.2001.新疆北部一次罕见暴雪过程分析.新疆气象,24(4):15-17. 【35】王宁.1999.吉林省 80 年代以来春季大雪天气的分型预报研究.吉林气象,2:11-13. 【37】王文.2000."95.1"大雪的分析.气象,26(7):9-11. 【38】王文."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39】王文辉.1979.锡盟大雪过程和"77.10"暴雪分析.气象学报,37:80-86. 【40】王晓明.1998.一次罕见的大暴雪天气过程分析.吉林气象,3:9-12. 【41】王新龙.2006."03.3"兴隆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D],兰州大学. 【42】王新敏,布亚林,李平等.2000.河南省暴雪天气特征及预报模型.河南气象,第 4 期:1-2. 【43】夏卫宏.2001.一次春季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安徽气象,2:24-25. 【44】徐建芬.2000.青藏高原切变线暴雪中尺度分析及其涡源研究.高原气象,19(2):187-197. 【45】许秀红.1998.蒙古低压大雪的云图分析和预报.黑龙江气象,1:23-26. 【46】杨莲梅,杨涛,贾丽红等.2005.新疆大—暴雪气候特征及其水汽分析.冰川冻土,3:389-396. 【47】张大旭.2001.辽宁 7 次大雪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分析和预报.辽宁气象,1:9-10. 【48】张广英.2000.大-暴雪天气地县指导预报方法.黑龙江气象,1:22-24. 【49】张明英.1998.北京大雪概况及预报.北京气象,4:15-17.

【50】张山清,田惠平.2005.一次全国性寒潮暴雪天气过程分析.新疆气象,28(4):7-8、16. 【51】张守保,张迎新,杜青文,范军红.2008.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综合形势特征分析.气象科技,36(1):2 5-31. 【52】张迎新,张守保.2006.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的结构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9(1):107-113. 【54】翟盘茂.1997.北半球雪盖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应用气象学报,8:230-235. 【55】赵桂香.2007.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过程.气象,33(11):41-48. 【56】周陆生.2000.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大-暴雪过程及其雪灾分布的基本特征.高原气象,,19(4):450458. 【58】罗格 B.威尔顿,苏珊 J.哈默斯.水汽图像在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中的解释与应用. 【59】M.J.巴德,G.S.福布斯,J.R.格兰特,R.B.E.理利,A.J.沃特斯.卫星与雷达图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60】帕特里克.桑特里特,克里斯托.G.乔治夫.卫星水汽图像和位势涡度场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
第七章 参考文献
【1】 陈豫英,陈楠,邵建等. 2009.2008 年 12 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J] .气象,Vol 35(11):29 -38 . 【5】 韦春霞.2007.2006 年广西冬春强冷空气过程对比分析.气象研究与应用,Vol 28 49-55. 【7】 张培忠,陈光明.1999.影响中国寒潮冷高压的统计研究.气象学报,Vol 57NO.4:494-501. 【8】 中国气象局 16 号令.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1975 年.《天气学教程》(第二分册).北京:895-906. 增刊 1. 【6】 许爱华,乔林,詹丰兴等.2006.2005 年 3 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Vol 32(3):
第八章 参考文献
【2】 陈晓光,李耀辉,冯建英等. 2002. 西北干旱区沙尘暴预警、服务系统研究课题组.我国西北地区沙 尘暴分析[A].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主编. 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研究[C].北京:气象出版社,134-151. 【3】 丁一汇,张锦,宋亚芳. 2002. 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全球变暖的联系[J].气象, 28(3): 3-7. 【4】 董超华.1999.气象卫星业务产品释用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 【5】 方宗义,张运刚,郑新江等. 2001. 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的方法和初步结果. 第四纪研究,2 1(1):48-55. 【6】 方宗义,王炜.2003.2002 年我国沙尘暴的若干特征分析.应用气象学报,14(5):513-521. 【7】 高庆先,李令军,张运刚,等. 2000. 我国春季沙尘暴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20(6):495-500. 【8】 胡隐樵,光田宇. 强沙尘暴发展与干飑线- 黑风暴形成的一个机理分析[J]. 高原气象,1996 ,15 (2):178-185. 【9】 李岩瑛,张强,李耀辉等. 2008.水平螺旋度与沙尘暴的动力学关系研究.地球物理學報,51(3): 69 2-703. 【10】刘树华,刘新民,高尚玉. 1994. 沙尘暴天气成因的初步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30(5):589-596. 【11】 刘志丽, 张小曳等. 2003 沙尘源区 AVHRR 数据地表温度时序变化与沙尘干量 TSP 数据的对比 分析——以 2001 年春季北方强沙尘过程为例. 干旱区研究, 26(1): 89-96. 【12】陆慧娟,高守亭. 2003. 螺旋度及螺旋度方程的讨论. 气象学报, 61(6):684-691. 【13】罗敬宁,范一大,史培军等. 2003. 多源遥感数据沙尘暴强度监测的信息可比方法.自然灾害学报,

12(2):28-34. 【14】彭艳,王钊,许新田. 2009. 西北地区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环流动力特征分析.中国沙漠, 29(4):7 66-772. 【15】牛生杰,章澄昌. 2002.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沙尘起动和垂直输送物理因子的综合研究[J ].气象学报, 60(2):194 - 204. 【16】曲绍厚.1984. 北京地区一次尘暴过程的来源[J].环境科学学报, 4(1):80-85. 【17】钱正安,贺慧霞,瞿章等. 1997. 我国西北沙尘暴的分级标准[A] .方宗义.中国沙尘暴研究[C] .北京: 气象出版社,1-10. 【18】钱正安,宋敏红,李万元. 2002. 近 50 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沙漠, 22 (2):106-111. 【19】邱新法,曾燕,缪启龙. 2001.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 . 地理学报, 5 6 (3):316-322. 【20】申红喜,李秀连,石步鸠. 2004. 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 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气象, 30(2):12-16 【21】盛立芳,耿敏,王园香等. 2003. 2002 年春季沙尘暴对青岛大气气溶胶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1 6(5):11-13. 【22】史培军,严平,袁艺. 2001.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J] . 第四纪研究, 21(1):41-47. 【23】 孙业乐, 庄国顺, 袁惠等. 2004. 2002 年北京特大沙尘暴的理化特性及其组分来源分析. 科学通报, 49(4):340-346. 【24】陶健红,王劲松,冯建英. 2004. 螺旋度在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沙漠, 24(1):83 -87 【25】万明波. 2007."0504"沙尘暴个例诊断分析研究.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硕士论文. 【26】王建鹏,沈桐立,刘小英等. 2006. 西北地区一次沙尘暴过程的诊断分析及地形影响的模拟试验. 高原气象, 25(2):259-267. 【27】王劲松,李耀辉,康凤琴等. 2004. "4.12"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高原气象,23(1):8 9-96. 【28】王可丽,江灏,吴虹. 2002. 2001 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环流动力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1 (3):303-308. 【29】王式功,扬德保,孟梅芝等. 1993. 甘肃省"5. 5"黑风天气系统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甘肃气象, 11(3):28 - 29. 【30】王式功,王金艳,周自江等. 2003. 中国沙尘天气的区域特征[J].地理学报,58(2):193-200. 【31】徐国昌,陈敏连,吴国雄. 1979 . 甘肃省"4. 22"特大沙暴分析[J] . 气象学报, 37(4):26-35. 【33】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等. 2000 . 关于我国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5 5 (5):513-521. 【34】俞亚勋,赵建华. 2003. 甘肃省春季沙尘暴强弱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分析.干旱气象, 21(3): 48-56. 【35】岳虎,王锡稳,李耀辉等. 2003. 甘肃强沙尘暴个例分析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 1-16. 【36】岳平. 2006. 沙尘暴过程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观测分析及热力结构研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 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论文. 【37】岳平,牛生杰,张强. 2007. 民勤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稳定度分析.中国沙漠, 27(4):668-671【3 8】张海霞,尤凤春,周伟灿等. 2007. 强沙尘暴天气形成机制个例分析. 气象科技, 35(1):101-106
第九章 参考文献

【3】 陈联寿,孟智勇.2001,我国热带气旋研究十年进展[J].大气科学, 25(3):420~432. 【4】 陈联寿等.2004.登陆热带气旋研究的进展[J]. 气象学报,62(5):542~549. 【5】 陈佩燕,余晖.200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预报方法研制.2006 年度华东区域台风预报 服务技术交流会会议文集.上海: 227~242. 【7】 程正泉,陈联寿,徐祥德等.2005.近 10 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J].气象,31(12):1~9. 【8】 程正泉,陈联寿,刘燕等.2007.1960—2003 年我国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 学报,18(4):427~434. 【9】 何立富,尹洁,陈涛等.2006.0509 号台风麦莎的结构与外围暴雨分布特征[J].气象,32(3): 93~100. 【10】胡春梅,余晖,陈佩燕.200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释用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32(8): 64~69. 【11】黄忠,林良勋.2004.快速西行进入南海台风的统计特征[J].气象,30(9):14~18. 【12】江吉喜. 1996.海表温度对台风移动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12(3):246~251. 【13】金龙.2005.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试验[M].第五届全国台风及海洋气象专 家工作组第三次会议. 【14】雷小途,陈联寿.2001.热带气旋的登陆及其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J].气象学报,5 9(5):602~615. 【15】李英,陈联寿等.2004.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 20(1):14~23. 【17】林爱兰,万齐林,,梁建茵.2003.登陆华南热带气旋过程降水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S1):6 5~73. 【19】林良勋,黄忠,刘燕等.2005.台风杜鹃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气象,31(8): 62~65、70. 【20】刘洪杰,田鸿飞,彭洪灿.1998.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强度与频度分布规律初探[J].热带地 理,18 (2):140~142. 【21】毛绍荣,张东,梁健等.2003.广东近海台风路径异常的统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4(3): 343~355. 【22】钮学新,朱持则.1997.热带气旋大风圈的预报[J].热带气象学报, 13(4):365~367. 【24】涂小萍,许映龙.2010.基于 ECMWF 海平面气压场的热带气旋路径预报效果检验[J].气象,36 (3):107~111. 【26】王蔚,朱伟军,端义宏等.2008.大尺度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统计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 学报,.31((2):277~286. 【27】燕方杰,范永祥.1994.西北太平洋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与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的统计相关[J].气 象科技.1994(1):56~59. 【28】余晖,胡春梅,蒋乐贻.2006.热带气旋强度资料的差异性分析[J].气象学报,64(3):357~ 363. 【29】余晖,端义宏.200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统计特征[J].气象学报,60(6):680~ 687. 【31】郑峰.2005.一次热带风暴外围特大暴雨分析[J].气象,31(4):77~80. 【33】钟辁,何夏江,董克勤.1988.三层权重订正引导台风预报方案初步应用[J].气象,14(7):3~7. 【35】朱官忠,赵从兰.1998.登陆北上热带气旋的特大暴雨落区探讨[J],24(11):16~23. 【36】Chen Lianshou.1998.Decay after Landfall. WMO/TD,875:1.6.1-1.6.5. 【37】 [美]Knaff J A,Guard C,Kossin J, et al.2006.Operational guidance and skill in fo recasting structure change. 6th WMO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ones , San Jos e, Costa Rica, : 160-184.

第十章 参考文献
【1】 黄容, 漆梁波,李庆宝等.2008.青岛近海夏季海风分型及预报.气象,(S1). 【2】 李庆宝,苗世光,孙桂平等.2008.青岛奥帆赛场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海陆风特征.气象,(S1). 【3】 李庆宝,孙桂平,张苏平等.2008.青岛奥帆赛场浮标站弱风成因.气象,(S1).. 【4】 李永平,于润铃,郑运霞.一个我国沿岸台风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气象学报待发表 【5】 林行,马艳,杨育强等.2008.动态统计预报模型及其在 2008 奥帆赛风场预报中的应用气象,(S1). 【6】 吕梅,陆汉城.1997.春季江淮气旋发展的诊断研究.气象科学, Vol.17 No.1:10-15. 【7】马艳,杨育强,高荣珍等.2008.局地资料同化在 2008 青岛奥帆赛风场预报中的应用.气象,(S1). 【8】 毕玮,王建林.2008.精细化气象预报产品在奥帆赛中的应用. 气象,(S1). 【9】王鑫等.2006.黄海沿海夏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海洋学报,28(1):26-33. 【10】杨育强,王晓云,薛允传等.2008.2008 年青岛奥帆赛及残奥帆赛精细化气象服务综述.气象,(S1) . 【11】赵永平等.1997.黄、东海海雾过程及其大气和海洋环境背景场分析.海洋科学集刊,38:69-78. 【12】周发琇等.2004.黄海春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海洋学报,26(3):28-37.

手机天气预报系统毕业设计.pdf

目录 摘要 (1) 需求分析 (2) 一、开发背景 (2) 二、项目需求分析 (2) 总体设计 (2) 一、系统规划 (2) 二、系统功能界面 (3) 1. 设置预报城市界面: (3) 2.天气显示界面: (4) 3.Widget 桌面小部件界面: (5) 三.设计目标 (6) 系统设计 (6) 一、开发及运行环境 (6) 二、数据库设计 (6) 三、主要方法及步骤 (7) 四、主要方法及技术 (7) 主要模块 (7) 一、项目框架 (7) 二、主要功能实现 (8) 1.获取城市码 db_weather.db 数据库文件 (8) 2.实现可伸缩性列表的的构建与过滤 (12) 3.GPS 定位功能的实现 (15) 4.Widget 窗体小部件的更新 (18) 功能测试 (19) 结论 (23)

摘要 Window 操作系统的诞生成就了微软帝国,同时也造就了 PC 时代的繁荣,然而如今,以Android和iPhone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设备的发明与互联网云技术的兴起却敲响了PC时代的丧钟!这也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3G)已经来临。 在这个互联网繁荣的时代,有一颗超新星,以它独特性能优势与人性化的UI 设计使它在短短的几年迅速的占领了智能移动设备的市场份额,它就是Google 的 Android!这也意味着 Google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抢跑并领跑。 Android 是基于Linux 平台完全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开发语言为Java,这对于Java 开发的我们是何等的诱人,程序员的技术要与时代同行,因此我选择了以Android为平台的手机天气预报系统来作为我的毕业设计,选择手机天气预报系统不仅可以提升技术,同时也很实用,为人们时刻了解天气状况和出行带来了方便。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课程简介
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课程之一,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是为 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员提供预报业务培训课程, 也可作为其他预报员的业务参考和大学 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我们假定学习者是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 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员, 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 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 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课程特色
本课程尽量简化概念性、原理性描述,尽量介绍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 尽量使用新的天气个例和资料图表,特别是直接针对预报员工作平台——MICAPS 系统制作 图表、调阅资料、描述流程,以帮助读者建立预报思路、提高业务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特 色。根据目前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业务分工,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短期、短时 和临近预报业务,因此,本课程不涉及中期以上时效的预报问题。
课程目标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介绍了有关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要素预报以及暴雨、 强对流、雾霾、沙尘暴、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热带气旋、海洋天气预报等方面的技术和 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加深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预报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天气预报的基 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预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要求
1.了解、掌握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2.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气象要素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 3.掌握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4.掌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5.掌握雾和霾的基本概念、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预报; 6.掌握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暴雪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7.掌握寒潮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天气形势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寒潮预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能够较好预报寒潮; 8.了解并熟悉掌握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 量特征,掌握沙尘暴预报方法建立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思路; 9.掌握热带气旋及其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定位、定强基本方法和熟悉预报方法和 思路; 10.了解、熟悉我国沿海海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了解、熟悉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发生 发展规律以及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气象服务先进个人事迹

气象服务先进个人事迹 篇一: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 气象局先进工作人员个人事迹 面包车在藏北高原的公路上飞快地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那曲地区气象局,这次不仅要了解那曲气象事业的发展变化,还要关注一个人——那曲地区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杨军奇。公路两边的远山上,时不时地见到一些挖虫草的人,但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他们与我将要采访的对象有关。 畅谈“雷暴” 来到气象局,很快就见到了杨军奇。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皮肤有些黑的小伙子。哦,其实也不是小伙子了,1968年生人,1988年毕业与兰州气象学校的甘肃汉子。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本来就是雷暴频发区。“那曲就属于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5.2天,并且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杨军奇一番专业的解读,让我们了解到那曲地区的复杂天气:“冬雷阵阵”是有的,六月飞雪也很常见。这样的气候对于防雷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何况那曲欢迎该存在着一些科技水平、人员素质以及设备配置上的不足呢?我在为他们的工作倍感压力。 “每年都会有采集虫草的群众遭遇雷击,当地老百姓对于防雷知识的缺乏是导致惨剧的重要原因。我们印发了大量图文并茂、汉藏双语的

小册子,很受群众欢迎,宣传效果很好。现在情况好多了??”说起防雷工作,杨军奇的话很多,也表达得非常清楚,很快我们就了解到许多那曲防雷工作的情况,甚至包括众多细节。比如在藏族群众进行雷电防御的一些故事、那曲近年防雷工作的发展情况和问题以及为青藏铁路等防雷所做的重要工作。 漫谈“援藏” 为什么要调进那曲工作呢? “为什么??”这时候的杨军奇说话变得不那么流利了。“这里有需求,我就来了,援藏,本来定的是3个月,结果一直到11月份才回去??又来了一段时间,10月就调来了??”他的回答一直让我无法准确地表述出他进藏的理由,但我已经明白了许多。 1988年兰州气象学校毕业的杨军奇来到酒泉气象站,一干就是5年,1993年至1998年,他又在位于中蒙边界、满目戈壁的马鬃山气象站干了5年。也许,就是在马鬃山这样的艰苦台站的经历,成就了杨军奇坚毅而果敢的性格。 “那曲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那曲行署领导特别重视并亲自抓防雷,工作很好开展??”一说到防雷,杨军奇的语言有开始流利起来。在那曲,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原反应,身体状况也不错。他笑着说:“嗯,还不错,就是有些掉头发。”高原反应给予人的伤害是显著的、长期的,即使再年富力强的人也难以抵挡。 其实,杨军奇调入那曲也费了一些周折。杨军奇自援藏以来,结合那曲实际,开创了许多新的工作领域,加上那曲地区行署十分重视防雷

决策气象服务方案

2012年决策气象服务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决策气象服务流程,改进决策气象服务质量,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全力做好2010年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决策气象服务产品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重要天气预报》、《重要气象信息》、《专题气象服务》、《领导专报》、文件、手机短信等,服务对象为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和人武部以及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农业局、救灾办等有关部门。 表1: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表 二、2012年决策气象关注重点 1. 2012年分月关注要点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新县分月天气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农事活动和社会活动

3、定期服务内容 (1)5月21日-6月20日,“三夏”专题服务材料,二级服务范围 (2)9月21日-10月20日,“三秋”专题服务材料,二级服务范围 (3)汛期早 8点,24小时雨情资料服务,二级服务范围 (4)5月30日、9月29日分别发布两个黄金周预报服务 (5)12月~2月,春运专题气象服务。 4.分级服务范围 (1)一级服务范围为情况异常紧急情形:县委常委成员、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政府县长及相关副县长、应急办;县人大主任、副主任、办公室,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办公室。传真:县防汛办、森防办、水利局、安监局、公安局、教体局、广电局(电视台)、公安交警大队、财政局、救灾办、农业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2)二级服务范围为情况重要情形:县委办、县政府办、应急办,县安监局、教体局、广电局(电视台)、公安交警大队、农业局、交通局,有关局(办)。 (3)三级服务范围为一般情况:县委办、县政府办、应急办,县安监局、教体局、广电局(电视台)、公安交警大队、农业局,有关局(办)。 三、决策气象服务流程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中国气象局_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实施细则(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依照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六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关于预警信号的规定,详见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附件2),下同。 —1 —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07计科(2)班柳志鹏200710510210 关于天气预报发布系统的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天气预报系统网站服务的现状分析建立指导预报网站的必要性,同时介绍网站的色及开发流程及主要功能在天气预报服务领域的应用,突出网站的提点,充分体现现代网站技术给气象工作带来的便利。 关键字:天气预报JSP 网站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繁,且呈多灾并发、点多面广的特点,并有多项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纪录。其中包括南方暴雨洪涝,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局地强降雨;川渝地区继去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今年又最强降雨;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今年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中国政府已经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今后几年政府在气象、环境、海洋领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而做为国内高性能计算机领头羊的曙光服务器凭借在气象领域的大力投入和气象领域众多的成功案例,在灾害气候天气的减灾预警上必大有可为。 1、国内外天气预报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长期天气预报网站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后期,开展了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制,将气候研究和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BASIC计算机语言编制了程序,包括: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检验、

全国共有2340个县级以上站点,先将各站点的代码和对应的站点中文名字,利用fso组件的objFSO.OpenTextFile(FilePath1, 1)属性读到相应的数组里,站点代码和站点中文名字一一对应,翻译时对截出的站点代码进行for语句循环,找到对应的数组,取站点电码数组下标值赋给站点名字数组,翻译就完成了,同 时将各字段翻译好的中文保存在相应的数组里,等待写入数据库。 对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最高温对低温的翻译,是利用 split(tqxxString,",")函数把相应的数据写到定义数组里,与上面同样的方法进行翻译。 D. 写入SQL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天津天气,建立记录集,将保存在数组的3天预报数据利用Rs.addnew和Rs update语句写入数据库相应的字段里。国家局转发下来的文件里每个站点都存在重复文件,数据库写入信息时要判断该站点 的记录集是否为空,如果该站点的记录集是为空,则写入记录,否则就不写入数 据库。因每天的数据量太大,设置不保存历史记录,数据库里只保存一天的记录,在处理报文开始就删去数据库里所有记录。 加快建设新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天气预报网站采用服务器技术,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提高网络的访问能力,页面的清晰度。其中内容包括 网站设计开发流程 (1)架设一个局域网内的WEB服务器,并给服务器分配网络IP地址,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并通过前台中的各个连接按钮,实现对后台数据的读取操作。 (2)通过Deamwearve MX2004构建页面的总体框架结构,创建站点,并合理设计站点的内容用Photoshop制作标题栏及导航栏背景图片,并对图片和文本进行合理的排版布局,通过Deamwearve MX2004提供的超连接功能设计与后台数据的连接。 (3)JSP网页设计。通过Deamwearve MX 2004中文件域控件,编写JSP程序代码,实现文件上传功能。 (4)后台服务器的配置。包括www服务器。FTP服务器和SMTP服务器,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4、努力提高天气预报技术水平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①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预设:不准。) ②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③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

气象服务分类术语

1 引言 本标准从2006年3月开始编制,在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从事天气、气候、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预报服务等方面专家意见,并经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45)组织专家审查会审查通过后,于2011年12月30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气象服务用语、提高气象服务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 标准编制的目的和依据 2.1 标准编制的目的 气象服务是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与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以及公众日常生活等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各级气象部门及有关行业台站把气象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加强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气象服务工作,不断扩展和延伸服务面,服务对象涉及党政部门、广大公众以及工业、农业、交通、林业、牧业、水利、环保、电力等各行各业。由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具有不同的服务需求,使气象服务种类随之不断增多,为规范气象部门和涉及相应气象业务的其他行业部门的气象服务类别,更好地开展气象服务工作,特制定本标准供参照使用。 2.2 标准编制的基本依据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1年1月由马鹤年主编的《气象服务学基础》、2004年1月气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9月26日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主报告《坚持需求牵引,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新局面》、2009年2月中国气象局下发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中国气象局有关业务文件及相关文献资料。 3 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编制本标准的目的是统一和规范目前我国开展的气象服务类别,使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因此在编制过程中,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客观、科学、合理的总结和分析、归纳,对目前气象工作中较为规范的气象服务种类进行了阐述和定义,注重每一条款的科学性。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天气预报等级用语业务规定 (试行) 为规范公众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科学发布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特制定本业务规定。 一、总则 1、根据天气过程或系统的逼近时间和影响强度,预报等级用语一般依次为预报、警报和预警信号。预警信号是警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只有热带气旋和大风降温预报可以发布“消息”。 2、无论是预报、警报还是预警信号,都应明确预报名称、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天气过程或系统影响区域、出现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防御提示等。 3、本规定给出了热带气旋、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霜冻、灰霾、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高火险、城市高火险等十七类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文中规定的预报时效一般是指最长预报时效,各级气象台站可根据对每次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确定预报发布的时间和等级用语。 4、其它种类的天气预报等级用语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备案。 5、天气预报等级用语是根据目前的预报能力确定的。随着预报能力的提高,需要滚动修正。 二、热带气旋预报等级用语 分消息、预报、警报、紧急警报和预警信号五级。 1、消息:编号热带气旋远离或尚未影响到预报责任区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道编号热带气旋的情况,解除警报时也可以用消息方式发布。 2、预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72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发布预报。 3、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48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警报。 4、紧急警报:预计编号热带气旋在未来24小时内将影响本责任区的沿海地区或登陆时发布紧急警报。 5、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详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下同。 三、暴雨预报等级用语 分暴雨预报、暴雨警报、暴雨预警信号三级。 1、暴雨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或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造成一定影响,可发布“暴雨预报”。如果影响较小,则不用“暴雨预报”术语。 2、暴雨警报:预计未来12小时(有把握时也可以提前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暴雨发生,对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有较大影响,可发布“暴雨警报”。如果影响不大,则用“暴雨预报”术语。 3、暴雨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暴雨预报、警报标准,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四、高温预报等级用语 分高温预报、高温警报、高温预警信号三级。 1、高温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2、高温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责任区内将有高温天气发生。 高温标准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确定,报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审批。 3、高温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五、寒潮预报等级用语 分大风降温消息、寒潮预报、寒潮警报、强寒潮警报、寒潮预警信号五级。 1、大风降温消息:预计未来72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2、寒潮预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3、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为≤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4、强寒潮警报:预计未来48小时责任区内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最低气温≤4℃。陆上平均风力5-7级(海区平均风力7级以上)。 5、寒潮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

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调研报告

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调研报告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大气科学最重要任务之一是气象事业的立命之身、事业根本。郑国光局长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考虑的首要工作。”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气象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是各级领导和预报员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下任何成绩在一次预报失误面前都显得苍白尤其是重大活动的保障容不得预报失败(如__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济南站的预报)。从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公布的全国各省(市)城镇天气预报质量来看__年我省0~24小时、24~48小时和48~72小时的晴雨预报分别名列第 6、 5、5位__年我省0~24小时、24~48小时和48~72小时的晴雨预报分别名列第 9、 1 5、12位但是气温预报水平位居下游我省的天气预报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目前制约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主要问题

今年11月10日到20日省台领导班子分别到业务科室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围绕提高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存在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对十七市气象台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指导预报、天气会商、天气联防、科研等各市气象台均进行了认真的回答与反馈。同时省气象台领导班子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总体而言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较少且亟待整合 1、特色预报技术方法有待集成。 __年以来我省预报员在本地预报方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于实践研发的暴雨、冰雹、雷暴等预报技术方法曾经在业务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编程技术不统一造成这些方法分散独立运行环境有差异客观产品的显示各自为政有的没有实现自动化运行有的基于当时国家下发的数值预报产品而目前的数值预报产品已升级造成了业务系统无法运行有的由于人员工作变动等原因无法继续在业务上运行预报员们辛辛苦苦研制的预报技术方法没有继承下来。海雾及风暴潮等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需要进一步检验其准确率方能起到参考作用。 2、高影响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有待增强 灾害性天气是天气预报的重点其预报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体天气预报的服务效果。突发强对流、内陆雾和海雾造成的灾害严重是我省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于这些天气短期和短时

天气预报设计思路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江苏省气象台

系统设计背景 ?9210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业务上了一个新台阶,气象通信水平和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各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处理、分析加工制作产品及其高速传输成为现实,上级台各种指导产品不断增加,对下指导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天气预报的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传统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操作水平与此却远不相适应,预报员迫切期待着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技术革新。 ?江苏省气象台于1995年开始“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及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经过2年的努力,项目于1997年完成第一版,并投入业务应用,此后在大量征求预报员的意见的同时,边开发边应用,于1998年底完成了系统的第二版。 ?1999年底江苏省气象台向中国气象局申请了该课题的推广项目,得到了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改进意见,建议向全国省市气象台站介绍,以进一步加快全国气象台站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建设步伐,为此江苏省气象台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并于2000年10月完成了第三版。

在新流程中,我们力图贯穿三个能力的提高 ?提高预报员科学而有序地应用气象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 ?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能力 一条主线 贯彻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技术路线一个目的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

流程总体框架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工作流程制作流程会商流程业务流程监控管理系统维护 和帮助

网络结构图

天气预报常识

天气预报常识 1、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常常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用语。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小时。“晴”指云量占10—30%;“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100%。 2、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 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12个简单方法可以预测天气 远山可见,天晴;近山模糊,天雨。因为空气干燥,天气晴朗,远山才可看清楚。 可很清楚听到列车的声响,会下雨。天气阴沉时,白天与晚上的温差变小,声音容易传远。 看到猫洗脸,会下雨。猫用前脚洗脸的动作,是因为将下雨时,湿度增高,跳蚤在猫身上活动起来。 春天吹南风,易引起雪崩。春天南风,是由于海上低气压引起。温暖的南风,易造成冬去后未解冻的雪崩坍。 青蛙叫鸣不停,会下雨。青蛙皮薄,能够敏感到湿度的变化,因此比平常叫得更激烈,表示湿度大,就会下雨。 霜受到朝阳照射,发出灿烂光彩,会天晴。霜的成因是夜晚寒冷,与白天温差大,白天温度高,会天晴。 早晨见蜘蛛网上有水滴,会放晴。天气好的时候,白天与晚上的温差就会变大,遇到冷空气的水蒸气,就变为小水滴。 鱼跃出水面,会下雨。远处天气转坏,迅速传到水中,鱼吃惊而跳跃起来。

第五届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试题+答案(江苏)

第五届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 ——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120分钟,满分100分) 项目 填空题 单选题 多选题 简答题 合计 满分 30.5 17 25.5 27 100 得分 一、填空题(共24小题61个空,每个空0.5分,计30.5分) 1.锋面温度和风场沿(垂直锋面)方向的变化比沿(锋面)方向要大得多。 2.建立以(专业化)为主体的业务体系,完善国家级专业预报中心和省级专业化预报岗位设置,强化国家级和省级的预报业务和指导能力,形成(集约化)的业务布局。 3.理查森数Ri 表示(静力稳定度)与(风垂直切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有效位能)和(有效动能)之间的关系。 4.可见光云图上,水体因反照率低,表现为(深黑色);在红外云图上的水面色调取决于其(温度的高低)。 5.大气中的动能一部分消耗于(摩擦),另一部分用来维持或改变(大气运动的状况)。释放或转换为动能的那一部分位能称为有效位能。其中能够转化为动能的部分约占总位能的(0.5%)。 6.大气内部角动量的水平输送主要是靠(平均经向风)角动量的水平输送,(定常扰动)和(非定常扰动)对u 角动量的水平输送。其中(定常扰动)和(平均经向环流)引起的角动量的水平输送比(非定常扰动)引起角动量的水平输送的总垂直积分值小得多,尤其是在北半球夏季,角动量的水平输送主要是靠(非定常扰动)来完成。 7.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压)和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的百分比。 考号 : 单位 : 姓 名 :

8.就整个北半球而言,气旋活动最频繁的地带冬季平均在(47)°N,而夏季约在(62)°N,由冬向夏北移15个纬度。 9.(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它是大气环流以及海洋环流的主要能源。 10.风云二号(FY2)气象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平行。FY2F和FY2G分别位于(112)°E和(99.5)°E 的赤道上空。 11.在重力内波中,群速与相速的水平分量方向(相同),垂直分量方向(相反)。 12.罗斯贝波主要由(柯氏参数f随纬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是一种(正压无辐散)的水平运动。 13.南北半球的信风有季节性位移。在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超过北纬5°时,受(柯氏力的偏转)作用变成西南风,于是东北信风与西南风之间构成位于赤道北面的(赤道辐合带)。 14.流线是指(某一固定时刻),处处与风向相切的一条空间曲线。轨迹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空气质块运动的路径。只有在流线与轨迹(重合)时,风向才不随时间而变。 15.标准的集合预报产品有集合平均、集合离散度、(天气要素概率图)、(分位数)、(面条图)、(邮票图)和单站预报(或箱线图)。 16.在赤道地区的大尺度运动,主要是由于(凝结潜热释放)来推动的。 17.重力加速度g在赤道地区为(9.78)m/s2;在南北两极地区为(9.832)m/s2;而通常情况下取为常数9.8m/s2。 18.对于高空槽脊的移动,可以通过Rossby长波公式来做定性判断:在波长和西风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较高纬度波动移动(快),较低纬度波动移动(慢)。

气象服务业务流程

气象服务业务流程 在常规天气预报产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用户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通过服务系统,加工制作各类专业预报。同时,将常规天气预报、专业预报及指导预报,通过各种媒体,分类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专业用户发布。气象服务流程如下: 1、决策气象服务 (1)了解天气背景和常规天气预报,明确当前决策气象服务重点。 (2)1-2月春运服务期间,定期发布长期趋势预测和中期天气预报,出现大雾、大雪、冰冻、大风、寒潮、强对流天气时,及时发布补充短期预报,并提出合理化的防御工作建议。 (3)3-4月做好倒春寒、春季连阴雨、低温、春季强对流等天气的预报服务,抓住“冷尾暖头”的最佳适播期,及时发布春播期预报。 (4)5月份重点做好降水天气过程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做好汛期气象服务的动员准备工作。定时向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领导部门发送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天气简报和天气气候分析材料。 (5)6月1日启动决策服务系统,6-7月间做好梅雨期预报和防汛抗灾决策服务是服务重点。定时向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等领导部门发送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天气简报和天气气候分析材料。有重大天气过程时,发布重要天气预报和专题气象服务。 (6)7—8月份的高温酷热容易使人产生中暑,高温预测是服务的重点。 (7)9-10月鄂西北多雨易引发汉江秋汛。做好汉江秋汛服务是这段时间的服务重点。 (8)11-12月做好冬季冷空气、寒潮预报服务。 (9)收集气象服务效益和意见,总结分析服务情况。 2、公众气象服务 (1)每日通过天门广播电台、天门电视台、天门日报、天门兴农网等媒体发布气象公告、天气预报,为社会公众服务。 (2)每日06、11、16时将最新的天气预报和各类专项预报,通过“121”天气预报答询电话向公众发布;每日06时30分和16时30分通过气象短信编辑平台将天气预报发送到武汉专业气象台为手机用户服务。 (3)遇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时,通过以上途径不定时向社会发布重要天气消息。 (4)答复公众的天气咨询。 3、专业气象服务 (1)了解各类用户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熟悉前72小时专业预报意见。 (3)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和预报,在服务系统上制作各类专业预报;并分析用户特殊要求修改订正专业、专项预报。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 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 ……这些有关天气的谚语,几乎家喻户晓。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就已经能利用自然现象来发明一些科技了。 比如,用日晷来看时间,水钟有受水型和漏水型,也可以用来观测时间。 当然,我们的祖先已经会通过观察动物的踪迹,植物的变化来得知天气变化了。 有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在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相反的,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在表示即将下雨。 这是因为空气干燥时,鳞片会收缩,当空气潮湿时,鳞片会吸收水汽变得柔软,松果自然就恢复原形了。 还有在谚语中提到的,燕子如果在低空盘旋,就表示大雨即将来临了;蚂蚁成群结队地搬着它们的家当,鱼儿总是往水面跳跃,都是在告诉人们:雨来了,雨来了,赶紧收拾,赶紧收拾!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便是通过这些可爱的自然万物来预报天气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方法来预报天气,而且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为了能更更好的预报天气,气象台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 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观测站,并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还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了全球大气监测网。 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不同地方的气象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的气象中心,然后转发到世界各地。 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 气象工作者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天气的综合预报。 而现在天气预报更加准确了,范围更广了,能准确预报出72小时内的天气变化,能大概预测出7——10天的天气变化。 我相信,人类的聪明,加上高科技地不断创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情况掌握会更精确,对气象变化的时间掌握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最新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题

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 题

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1分,请在正确的字母下打“√”) 1.大气运动受、、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A.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B.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C.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D.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2.热成风与平均温度线平行,背风而立高温在,低温在。 A.左,右 B.北,南 C.右,左 D.南,北 3.在正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 A.的升高而增大 B.的升高而减小 C.的降低而降低 D. 不发生变化 4.在斜压大气中,等压面和等密度面(或等温面)是的。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重合 5.地转风是和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 A.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 B.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C.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 D.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6.等温线越密集,则水平温度梯度越,锋区越。 A.大强 B.强大 C.小强 D.大弱 7.由于锋面在空间是向冷空气一侧倾斜,所以高空图上锋区位置偏在地面锋线的 一侧。 A.暖空气 B.冷空气 C.靠近暖空气 D.靠近冷空气

8.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尺度以长度来表示。 A.最外围一条特征线的 B. 最外围一条等值线的 C. 最外围一条闭合线的半径 D.最外围一条闭合线的直径 9.根据反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反气旋可分 为、、。 A.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B.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温带反气旋 C.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D.极地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10.按倾向方程,一地的气压变化主要决定 于。 A.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温度变化 B.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湿度变化 C.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重量变化 D.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密度变化 11.大气环流的水平尺度在以上,垂直尺度在以上,时间尺度在以上。 A.1000KM 20KM 1日 B.2000KM 30KM 2日 C.数千公里 10公里 1~2日 D.3000KM 10KM 3日 12.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等于,它的水平切变量级为每百千米,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 A.12m∕s 10m∕s 1~5m∕s B. 15m∕s 5m∕s 1~5m∕s C.20m∕s 15m∕s 5~10m∕s D. 30m∕s 5m∕s 5~10m∕s 13. 在暴雨的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中,用于刻画有无暴雨的动力过程特征的数值产品是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800字(高分作文)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800字 “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早晚要下。”“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这些有关天气的谚语,几乎家喻户晓。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就已经能利用自然现象来发明一些科技了。比如,用日晷来看时间,水钟有受水型和漏水型,也可以用来观测时间。当然,我们的祖先已经会通过观察动物的踪迹,植物的变化来得知天气变化了。 有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在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相反的,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在表示即将下雨。这是因为空气干燥时,鳞片会收缩,当空气潮湿时,鳞片会吸收水汽变得柔软,松果自然就恢复原形了。还有在谚语中提到的,燕子如果在低空盘旋,就表示大雨即将来临了;蚂蚁成群结队地搬着它们的家当,鱼儿总是往水面跳跃,都是在告诉人们:雨来了,雨来了,赶紧收拾,赶紧收拾!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便是通过这些可爱的自然万物来预报天气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方法来预报天气,而且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为了能更更好的预报天气,气象台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观测站,并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还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了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不同地方的气象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的气象中心,然后转发到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气象工作者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天气的综合预报。 而现在天气预报更加准确了,范围更广了,能准确预报出72小时内的天气变化,能大概预测出7——10天的天气变化。我相信,人类的聪明,加上高科技地不断创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情况掌握会更精确,对气象变化的时间掌握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