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经典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经典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经典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经典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内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理解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初步对余弦定理进行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思路;对余弦定理的熟练应用。

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02220定理的知识,即当∠C=90时,有c=a+b。作为一般的情况,当∠C≠90时,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路。最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尝试应用勾股定理去探究这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更是学生想不到的,原因是学生很难将向量的知识与解三角形的知识相结合。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探索余弦定理的证明,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另一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与实际应用问题(如测量等)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科书首先通过设问的方式,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无法用正弦定理去解三角形”,进而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去完成对余弦定理的推证过程,教科书上还进一步的启发学生用向量的方法去证明余弦定理,最后通过3个例题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来解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学生发现不能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节的内容。在对余弦定理教学中时,考虑到它比正弦定理形式上更加复杂,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供研究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步骤,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猜想,获得命题,再想方设法去证明。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证明思路上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

四、教学过程

- 1 -

【创设情境】环节一

1、复习引入让学生回答正弦定理的内容和能用这个定理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

2、情景引入,某隧道施工队为了开凿一条山地隧道,如图1工程技术人员先在需要测算隧道通过这座山的长度。的距离,、CA,量出A到山脚B地面上选一适当的位置)的张角,BCBC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即线段。最后通过计算求出山脚的长度BC 学生不难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到数学问题:B C 去求三角形的另外一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一个夹角,学生急边。这个问题是不能使用正弦定理来求解的。切的希望应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A

】【导入新课环节二图1 222C的大小时,问题:在△ABC中,当∠C=90°时,有c=a+b.若a,b边的长短不变,变换∠222c与a+b有什么大小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演示结果。

2,若∠C<90°时,由于AC与BC的长度不变,所以AB的长度变短,即c<a+b.

222如图

B ' B B' B

A

A C C 图2

图3

c>a+bC如图3,若∠>90°时,由于AC与BC的长度不变,所以AB222c≠222.的长度变长,即

a+b。经过议论学生已得到当∠C≠90°时,【新课探究】环节三222222到底有+b+b。那么c与a ≠a1探究、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知道,当∠C≠90°时,c 什么等量关系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另外的小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研究当∠C为锐角时的结论,组研究当∠C为钝角时的结论。最后交流探索,展示成果。 ABCBDDACBDC4如图,当∠为锐角时,作⊥于,把△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 2 -

B

C

A

D

4

AB=AD+BD;在Rt△ABD 在中,BD=BC·sinC=asinC,DC=BC·cosC=acosC.Rt△BDC222化为222中,

AB=AD+BD所以,222,-acosC)+(asinC)c=(b222222,sinCc =b-2abcosC+acosC+a

2abcosC c=a +b222 2abcosC的关系。b,,c 具有c=a+b-可以看出∠C为锐角时,△ABC 222.-

的三边a D。为钝角时,作BD⊥AC,交AC 的延长线于,当∠如图5C B

D

A

C

5

ACB 是两个直角三角形之差。△222.△ABD中,AB=AD+BD在Rt .BCD中,∠ BCD=π-C 在Rt△.C),CD=BC· cos(π- C)BD=BC·sin(π-222所以AB=AD+BD 化为

+[asin( π-C)]=[b+acos( π-C)]22222C) -(π-C)+acos(π-

222 c=(AC+CD) +BD22

C)+asin=b+2abcos(π22C)+a .=b+2abcos(π-222。,所以也可以得到c=b+a-2abcosC -因为cos( π-C)=cosC

BCAC以上两种情况,我们可以考察向量教师点拨: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当在向量AC在是直角的时候,其向量∠C分别是锐角和钝角的时候,得到两个数量符号相反;当∠C 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都有直角边上的正射影的数量为零。因此,无论是∠

C C cos b?a?b,DC?cos C,BDCAD?b sin,

CB,∠,∠-中,运用勾股定理,得在Rt△ADBc=a+b2abcosC,我们轮换∠A 到222的位置可以得

-2bccosA.222 +ab=c-.2accosB- 3 -

222 +ca=b

)于是,我们得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又一重要定理:(多媒体投影余弦定理的内容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余弦定理的积的两倍,即2abcosC

=+b2bccosA=+a2222accosB +a=cb-

CB,cos,cos A cos ,从以上的公式中解出则可以得到余弦定理的另外一种形式:

222ab??c?cos A bc2222bac???cos B ca2222c?ba??C cos ab2

为C不是直角的情况有了清楚认识。我们不仅要认识到,∠C从以上分析过程,我们对∠222,还要体会出怎样把一个斜三角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2abcosC锐角和钝角时都有c=a+b 形的。这种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经常用到。

1探究2、你还能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吗?参看教材例左上方的思路提示。教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证明的思路及过程。 a,AB?c,CA?bBC?中,设,ABC如图6,在

??22AB?BC?AC?222ACAB?AB?2??BC?AC

△,AB?BC?AC

2226

图A2AB?cos AC??BCAC?AB222Aa即:cos?b?c?2bc

是锐角和钝角的情况对余弦定理的形式给出了证明,过程,我们分∠1C教师点评:对于探究,我们应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很简单的证明余弦定理,这就可以看出向比较复杂;对于探究2量作为一种工具在证明一些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探究3- 4 -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可以看出它能够解决解三角形的哪些类型?(学生并不难发现,余弦定理可以用来解决两种解三角形的类型:⑴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⑵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内角。)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余弦定理的这两种应用,来解决以下三个例题。(用多媒体展示例题)O c.

,求中,已知a=5,b=4,∠C=120例1、在△ABC19,求此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及其面积(精确到0.1)中,2、在△ABC已知. a=3,b=2,c=例例3、△ABC的定点为A(6,5),B(-2,8),和C(4,1),求∠A(精确到0.1).

双边活动:师生可以共同完成例题,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

环节四【练习与巩固】

、在△ABC中,a=1,b=1,∠C=120,则c= 。

O1

222bcc?a?b? ABC2、在△中,若三边a,b,c满足A= 。,则

5:C?3:4sin A:sin B:sin(填锐角、直 ,3、在△ABC中,已知这个三角形是

。角、钝角三角形) 2上的中线长为,求AB。4、在△ABC中,BC=3,AC=2,AB 双边活动:学生限时训练,让学生回答结果,对于出错题目加以讲解,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第 4题的解题过程。

【课堂反思总结】环节五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先由学生回答总结,教师适时的补充完善)、余弦定理的发现从直角入手,分别讨论了锐角和钝角的情况,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1 过程,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2、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余弦定理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关系,勾股定理是它的一种特例。用这个定理可以解3 决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内角的两类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布置课后作业】环节六【4?2b?3c?a,,,1、若三角形ABC的三条边长分别为

?ab cos C2cos bcA?2ca cos B?2。则13?cos C baABC,则最大内角的余弦值为2、在△,中若7,=8,= _ 。143、已知△ABC 中,acosB=bcos A,请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4、教材练习B1,3。

五、教学反思

1、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依据,要给予足够重视。本节内容安排两节课适宜。第一节,余弦定理的引出、证明和简单应用;第二节复习定理内容,加强定理的应用。

- 5 -

2、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需要求第三边时,可利用方程的思想,引出含第三边为未知量的方

程,间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此时应注意解的不唯一性。但是这个问题在本节课讲给学生,学生不易理解,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处理。

3、本节课的重点首先是定理的证明,其次才是定理的应用。我们传统的定理概念教学往往采取的是“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方法,忽视了定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是一味的教给学生定理概念的结论或公式,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题目去套用这些结论或形式,大搞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很差。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住这些定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怎么会灵活的应用呢?事实上已经证明,这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教育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课程倡导:强调过程,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的新知的体会,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把“发现、探究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

4、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可供学生研究的素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探究问题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收放有度”,即:不能收的太紧,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识,更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对于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出现的困惑置之不理。

5、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起到画龙点睛、提高效率、增强学生对问题感官认识的效果,不能让教师成为多媒体的奴隶。滥用多媒体教学的后果是将学生上课时的“眼到、手到、口到”变为机械的“眼到”,学生看了一节课的“电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练习、巩固,课后会很快将所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6、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例如向量)不能很好的应用,学生的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也不能灵活的应用,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从授课的实际效果来看,能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应该加强师生的课堂双边活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言,学生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教师及时的加以纠正,使教学更具针对

- 6 -

1.1.2余弦定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

2.熟记并掌握余弦定理

3. 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三角形〖学习重点〗

余弦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学习难点〗

由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及应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P58,找出疑惑之处)-【知识清单】(预习教材

1.余弦定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2?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2.余弦定理的推论:

?A cos

?B cos?cos C

3.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有关解三角形的问题

已知三边,求

已知和它们的,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牛刀小试】

060A,?3,c?1b?,求.已知; 1a A cos,求2.已知65?,c?b4a?,

二、新课导学

1.【复习导入】

- 7 -

1.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内容:

,你能解这个解三角形?,C=,2.已知A=16?b??4560】在问题中探究余弦定理探究【改成,如何解三角形?(即已知三角2的条件C=,若把8c??45)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问题: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

决这个问题?c;由于涉及边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A、B分析:用正弦定理试求,

发现因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A 设,,,那么,则bcacABaCBbCA?????

C B

(小组合作完成)

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222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bbcac cos???2222Bcbaac cos2???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理解定理

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探究2】

- 8 -

022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ABC中,C=,这时,则若90bc??a0?cos C?222吗;当为锐角时,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当ca??b?CC?为钝角时,三边的平方关系是怎样的。上面几个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三、典例精析

0,求b及ABC【例1】在,中,已知,A 3a?245B?2?6?c?

19,求此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大小及其a=3,b=2,c=中,已知【例2】在三角形ABC 面积

【例3】在△ABC中,已知sinA=2sinBcosC,试判断△ABC的形状

四、当堂检测

?ABC的三边分别为2,3,4,则此三角形是()已知1.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技能目标:理解用向量方法推导正弦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向量知识,体现向量的工具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 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难点教学重点2.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 断解的个数。教学用具 3. 多媒体标签 4. 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 根据锐BC=a,AC=b,AB=c, ABC.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中,设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 ,又,则,中,ABC从而在直角三角 形.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根上的高是CDABC1(证法一)如图.1-3,当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CD=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则. . 同理可得,从而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ABC类似可推出,当自己推导)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 理解定理[)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 数为同1 ( ;使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等价于2(),,。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2(1)题。)、(页练习第第随堂练习[]511

公开课教学设计(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解三角形教学设计 四川泸县二中吴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正、余弦定理,能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并能够解决与实际问题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熟悉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难点: 正、余弦定理的实际问题应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这部分的核心内容就是正余弦定理的应用。重点突出三类问题: (1)是围绕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展开的简单应用 (2)是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等和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 (3)是围绕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开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方法整合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 = = 2、三角形面积公式:C S ?AB = = = 3、余弦定理:C ?AB 中2a = 2b = 2c = 4、航海和测量中常涉及如仰角、俯角、方位角等术语 5、思想与能力:代数运算能力,分类整合,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二、典例探究 例1 [2012·四川卷](小组讨论,熟悉定理公式的应用)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延长BA 至E ,使AE=1,连接EC 、ED 则sin∠CED=_______(尝试多法) 解3:等面积法 解4:观察角的关系,两角和正切公式 解5:向量数量积定义 练1: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sin B sin C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6 B.??????π6,π C.? ????0,π3 D.???? ??π3,π 解1:由正弦定理a 2≤b 2+c 2-bc ,由余弦定理可知bc ≤b 2+c 2-a 2=2bc cos A ,即1C D E C D E C D =?==1解:中,, 222210EC ED CD EC ED +-∠?∴=cos CED 10∴∠sin CED 021135CD E C E D C ==∠=解:, sin sin CD EC CED EDC =∠∴∠ sin 10CD EDC EC ?∠∴∠=sin CED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经典教学内容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内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 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理解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初步对余弦定理进行应用。难点:利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思路;对余弦定理的熟练应用。 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即当∠C=900时,有c2=a2+b2。作为一般的情况,当∠C≠900时,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路。最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尝试应用勾股定理去探究这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更是学生想不到的,原因是学生很难将向量的知识与解三角形的知识相结合。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探索余弦定理的证明,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另一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与实际应用问题(如测量等)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科书首先通过设问的方式,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无法用正弦定理去解三角形”,进而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去完成对余弦定理的推证过程,教科书上还进一步的启发学生用向量的方法去证明余弦定理,最后通过3个例题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来解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学生发现不能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节的内容。在对余弦定理教学中时,考虑到它比正弦定理形式上更加复杂,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供研究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步骤,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猜想,获得命题,再想方设法去证明。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证明思路上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 四、教学过程

余弦定理教案完美版

《余弦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从而利用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由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 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C 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AC=b,AB=c, 已知a,b 和∠C ,求边c b a (图1.1-4)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1.1-5,设CB a =u u r r ,CA b =u u r r ,AB c =u u r r ,那么c a b =-r r r ,则 b r c r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C a r B 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 (图1.1-5) 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

余弦定理教学案

余弦定理 【教学目标】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余弦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弦定理及其所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导入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三.讲授新课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 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 公式表达: 2a = ;2b = ;2c = . 推论: cos A = ;cos B = ;cos C = . 定理理解:(1)与勾股定理的关系: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典型例题】 例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3a =,1b =,60C =?. (1)求c ; (2)求sin A . 变式训练1:在ABC ? 中,若a =5b =,30C =?,则(c = ) A B .C D 例2、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3a =,4b = ,c =ABC 的最大内角. 变式训练2:有一个内角为120?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m ,1m +,2m +,则实数m 的 值为( ) A .1 B . 3 2 C .2 D . 52 例3、在△ABC 中,已知3b = ,c =,0 30B =,求边a . 变式训练3:△ABC 中,0 120A =,5c =,7a =,则sin sin B C =____________. A B C b c a

例4、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b 2)sin(A -B )= (a 2-b 2)sin(A +B ),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变式训练4-1: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2∶3∶4,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变式训练4-2:在△ABC 中,已知()()3a b c a b c ab +++-=,且2cos sin sin A B C ?=, 确定△ABC 的形状. 例5、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且cos cos 2B b C a c =- +. (1)求B 的大小; (2 )若b =,4a c +=,求a 的值. 变式训练5-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 C =. (1)求cos C ; (2)若5 2 CB CA ?=u u u r u u u r ,且9a b +=,求c . 变式训练5-2: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 3 . (1)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 (2)若sin B =2sin A ,求△ABC 的面积.

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一节约4课时,2课时通过探究证明正弦定理,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2课时通过探究证明余弦定理,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属于定理教学课。 正余弦定理是定量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它们为解三角形提供了基本方法,为后续解决测量等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工具。余弦定理是继正弦定理之后的解三角形又一有力工具,完善了解三角形体系,为解决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对任意三角形“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将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性定理转化为可计算的公式。 纵观余弦定理的发展史,它的雏形出现公元前3世纪。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卷二对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阐述中,利用勾股定理将余弦定理的几何形式进行了证明。1593年,法国数学家韦达首次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命题写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余弦定理的三角形式,直到20世纪,三角形式的余弦定理才一统天下。“余弦定理是作为勾股定理的推广而诞生的,以几何定理的身份出现,直到1951年,美国数学家荷尔莫斯在其《三角学》中才真正采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余弦定理,至于向量方法的出现,更是晚近的事了。” 从新旧教材的内容设计对比来看,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定理的证明,简单应用都呈现出变化。旧教材数学第二册(下)中,余弦定理被安排在第五章《平面向量》的第二节解斜三角形中。基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从直角三角形

切入,提出问题后,直接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定理。新教材将余弦定理安排在独立章节《解三角形》中,首先给出探究: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从量化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也为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类型做了铺垫。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同样用了向量方法,但在推导前提出思考: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从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新教材还结合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分别对三种形状的三角形进行了量化分析,旧教材没有涉及此内容。 从余弦定理的发展史和教材的设置变化来看,欧式几何依据基本的逻辑原理,建立几何关系,论证严谨,但思维量大,需要分类讨论。而作为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工具——向量引入后,欧式几何中的平行、相似、垂直都可以转化成向量的加减、数乘、数量积的运量,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成向量的运算体系,由此开创了研究几何问题的新方法。而且在证明之后还提出问题:用坐标方法怎样怎样证明余弦定理?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材的编排,就是希望学生了解可以从向量、解析方法和三角方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另外对向量工具性作用有所体会和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 二、教学目标设置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发现并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利用余弦定理能够解决一些与三角形边角有关的计算问题。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可以从向量、解析方法和三角方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教案

1.设计意图:本节主要内容是对余弦定理的学习,学生之前已经学习 了正弦定理和向量,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解三角形,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本教案引入分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回顾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及正弦定理的主要作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次,用一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结果学生发现无法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进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入本节内容。新课部分,主要借助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向量的相关内容,同时向量方法是一种较简单的证明方法,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最后举了两个例子,让学生可以通过解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达到的预期目标:本节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正弦定理的基础 上达到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明白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的两种不同但又很类似的重要方法,从学生上课的反应和学生作业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对本节的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但还不是很熟练。有待加强练习,已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地步。 3.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优点:由一个学生用现在的知识无法解决的 问题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也给本节课题的提出铺平了道路,很好的进行了知识点之间的过度,同时用向量的方法来证明定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定理的证明虽然用了向量的证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但没有很好的发掘学生的潜力,没有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证明的方法,还有例2的选择不是很好,数据太大,加大学生的计算难度。学生初中已学习过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其实是余弦定理的特例,本教案没有让学生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 4.如何改进:首先在证明定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可以证明,提醒他们利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各点的坐标写出来和勾股定理(分钝角和锐角)这两种方法来证明,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让他们课下自己证明。这样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例2可以换一个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例题,同时数据可以弄的好算一些。可以设计一个思考,让学生思考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余弦定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 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 角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 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1.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原创) 余弦定理 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余弦定理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是解三角形这一章知识的一个重要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与平面几何知识、向量、三角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转入对余弦定理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熟悉了探索新知识的数学教学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3、设计理念:由于余弦定理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创设了一些数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自己去分析、探索和证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出探究性问

题,经过启发、引导,从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会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能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体会余弦定理的内容,经历并体验使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过程与方法,发展用数学工具解答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索利用直观图形理解抽象概念,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余弦定理的应用,感受余弦定理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证明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解三角形及求解有关问题。 五、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复习:已知A=030,C=045,b=16解三角形。(可以让学生板练 ) 2、若将条件C=045改成c=8如何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把研究余弦定理的问题和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全等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学习有充分的基础,初中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知识、上一课时的正弦定理都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各种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经常运用于空间几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 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 普通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

远处的空旷处选一点A,测量出AB,AC的距 离以及A ∠,就可以求出BC的距离了。】 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分 析 问 题 、 探 究 定 理 1、回顾正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能解决的解三角 形问题的类型。 【正弦定理: C c B b A a sin sin sin = = 正弦定理能解决的问题类型: (1)已知两个角和一条边 (2)已知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 2、简化问题,假设A ∠为直角。从最特殊的直 角三角形入手,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记c AB b AC a BC= = =, ,,运用勾股定理 2 2 2c b a+ =,解得a即可。】 3、回归一般三角形,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直 角三角形中可以运用勾股定理,没有直角那就 构造直角来求解。(以锐角三角形为例,钝角 三角形类似) D C A B 【2 2 2BD CD BC+ =, A AC CD sin =,A AC AD cos =,AD AB BD- =, ()()2 2 2cos sin A AC AB A AC BC? - + ? =, A AB AC AB AC BC cos 2 2 2 2? ? - + =】 4、根据以上探究过程,得到余弦定理: A bc c b a cos 2 2 2 2? - + =, B ac c a b cos 2 2 2 2? - + =, 用正弦定理来尝试解释技 术人员的方案,学生发现 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将学 生带入困境,激发学生的 创造思维。 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给 学生解决一般三角形的问 题提供参考。

最新余弦定理教案设计

余弦定理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研究xxxxxx,分两课时,这里是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利用平面几何法、坐标法(两点的距离公式)、向量的模,正弦定理等方法推导余弦定理,学生会正确理解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解决“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初步体会余弦定理解决“边、边、角”问题,体会方程思想,理解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特例, 从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本节内容是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另一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与实际应用问题(如测量等)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科书首先通过设问的方式,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无法用正弦定理去解三角形",进而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去完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作者:毛晓进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 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理解掌握余弦定理的容;初步对余弦定理进行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思路;对余弦定理的熟练应用。 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即当∠C=900时,有c2=a2+b2。作为一般的情况,当∠C≠900时,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路。最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尝试应用勾股定理去探究这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更是学生想不到的,原因是学生很难将向量的知识与解三角形的知识相结合。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探索余弦定理的证明,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容分析 本节容是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另一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与实际应用问题(如测量等)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科书首先通过设问的方式,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无法用正弦定理去解三角形”,进而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去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然后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去完成对余弦定理的推证过程,教科书上还进一步的启发学生用向量的方法去证明余弦定理,最后通过3个例题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应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来解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学生发现不能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节的容。在对余弦定理教学中时,考虑到它比正弦定理形式上更加复杂,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供研究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步骤,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猜想,获得命题,再想方设法去证明。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证明思路上的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

余弦定理教案

教案设计: 余弦定理 【教材】湘教版必修4第9页至12页. 【教学对象】高二(上)学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会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了解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于正弦定理解决已知两边及夹角问题学生有一定的求知欲,这就促使学生去探索如何求解该类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牢记公式. (2)掌握余弦定理公式的变式,会灵活应用余弦定理.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美,通过比较余弦定理公式感受数学公式的对称美,通过比较勾股定理以及余弦定理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推导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推导及应用 【教法学法】 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并容易理解的情景为开端,让学生在各自熟悉的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启发性教学法: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三、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法:充分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归纳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自身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千岛湖中三个岛屿的距离问题抽象为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问题 学生比较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余弦定理公式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 利用定理可解决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 结合正弦定理分析已知哪些条件可求解某三角形公式的灵活应用,已知三角形三边如何求最大角 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引入中的距离问题 回顾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可解决的两类问题 以锐角三角形为例,通过作高的方法研究三边存在的关系 学生自行探索钝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总结、得出余弦定理 (二)探索新知 (四)剖析定理 用三边表示某角余弦值,即用余弦定理解决已知三 边求角的问题 (五)问题解决 (七)例题探究 (六)公式变形 (八)总结归纳 (三)自主探究学生自行探索钝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示范课)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玉林高中数学科 授课人:饶蔼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简单运用,掌握不同方法求值. 3. 情感态度: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究、证明过程和公式的初步应用. 2. 难点:探究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理解了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并能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经历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不严密的错误,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角差与相应向量夹角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学法 1. 教法:问题驱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2. 学法:课前预习、小组探究、反思小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金城超市电梯长度约为8米,坡度(与地面夹角)约为30度,请问当我们上完电梯后,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多少米? 设前进量为x 米,则3430cos 8=?=x 米 提问:当电梯坡度为45度时,其他不变,x 等于多少?

1.1.2 余弦定理(二)(优秀经典公开课比赛教案)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教案 1.1.2 余弦定理(二) 学科:数学【必修5】年级:高二 备课教师:刘德清、龙新荣、郭晓芳、王焕刚、沈良宏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 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 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 题。 3、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 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系。 二、教学重点: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 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1课时 2、学情分析:学生在掌握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后,进一步分清何 时采用这两个定理,并且进一步学习何时能够有二解或 无解的情形。 3、教具选择:多媒体三角板 五、教学方法:指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小组 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讲练结合等。 六、教学过程 【自主导学】 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

(1)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 . (4)sin A ∶sin B ∶sin C =a ∶b ∶c 。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1)a 2=b 2+c 2-2bc cos_A 。 (2)cos A =b 2+c 2-a 2 2bc 。 (3)在△ABC 中,c 2=a 2+b 2?C 为直角;c 2 >a 2+b 2?C 为钝角;c 2

余弦定理 说课稿 教案

余弦定理 从容说课 课本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设置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通过向量知识给予证明,引起学生对向量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简便之处.教科书就是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由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还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式,并总结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的特点,在解题时正确选用余弦定理达到求解、求证目的. 启发学生在证明余弦定理时能与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产生联系,在应用向量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1.向量知识在证明余弦定理时的应用,与向量知识的联系过程; 2.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时的应用思路; 3.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两张 第一张:课题引入图片(记作1.1.2A) 如图(1),在Rt△ABC中,有A2+B2=C2 问题:在图(2)、(3)中,能否用b、c、A求解a? 第二张:余弦定理(记作1.1.2B)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形式一: a2=b2+c2-2bcco s A,b2=c2+a2-2caco s B,c2=a2+b2-2abco s C, 形式二:co s A= bc a c b 2 2 2 2- + ,co s B= ca b a c 2 2 2 2- + ,co s C= ab c b a 2 2 2 2- +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余弦定理 优质课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第二课《余弦定理》。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三、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牢记公式. (2)掌握余弦定理公式的变式,会灵活应用余弦定理.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美,通过比较余弦定理公式感受数学公式的对称美,通过比较勾股定理以及余弦定理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过程及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的思路方法及余弦定理在应用求解三角形时的思路。 六、教学过程:

余弦定理 优秀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C 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AC=b,AB=c, 已知a,b 和∠C ,求边c B A (图1.1-4) 二、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如图1.1-5,设C B a =u u r r ,C A b =u u r r ,A B c =u u r r ,那么c a b =-r r r ,则

(图1.1-5) ()() 2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 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222 cos 2+-=b c a A bc 222 cos 2+-=a c b B ac 222 cos 2+-=b a c C ba [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090,则cos 0=C ,这时222 =+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