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1).

“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1).

“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1).
“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1).

“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1)

“伤痕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一举轰动全国,职称论文发表创造了亿万各阶层读者竞相阅读和争论“文革伤痕”的盛大奇观,也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演绎到一个后来难以超越的辉煌顶点(文学从那以后就在与影视等新锐媒体的交战中逐渐退居艺术家族的边缘了)。在事过境迁的今天回望,“伤痕文学”之所以产生强大的社会修辞效果,靠的是什么?其中牵扯出什么样的社会修辞与美学问题?答案当然不是惟一的,我这里仅仅从文本的体验类型划分入手去谈。“伤痕文学”的社会效果的产生,与其中表现的特定个人体验契合了特定社会需要密切相关。人的生存体验往往与生存的时间维度相关:过去、现在与未来三重维度交织、渗透在体验结构中,形成复杂多样的体验景观。相比而言,具体的“伤痕文学”文本对过去、现在或未来各有偏重,从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体验类型:第一,指向未来维度的文本,常常在“伤痕”袒露中敢于想象令人乐观的生活图景或远景,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情怀,不妨称作惊羡体验型文本,简称惊羡型文本;第二,指向现在维度的文本,更多地注意强化“伤痕”的现在持续绵延景观及其难解症结,并灌注进个人的感愤或感伤,可称作感愤体验型文本,简称感愤型文本;第三,指向过去维度的文本,总是在掀开旧伤记忆的同时不忘缅怀那时曾有过的温馨一角,准确点儿说是冷漠中的温馨或创痛中的抚慰,令人无法不肃然回瞥和动情,这可以称作回瞥体验型文本,简称回瞥型文本。下面不妨结合具体文本,就“伤痕文学”的体验类型特点做出初步描述。“伤痕文学”中的惊羡型文本,往往突出地刻画主人公和帮手的主导作用以及正义群体在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富于乐观主义地想象出成功医治“伤痕”的瑰丽前景。在一向被人提及的刘心武的《班主任》(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里,可以看到四种人物类型:第一种是代表追求知识、正义力量的女学生石红,第二种是处在其对立面的代表反知识、反正义力量的团支部书记谢惠敏,第三种则是代表非知识.非正义力量的害群之马宋宝琦,第四种是代表非反知识、非反正义力量的“帮手”张俊石老师。小说写的是帮手张俊石老师如何设法启发以石红为代表的知识力量,医治代表反知识力量的谢惠敏的内伤和代表非知识力量的宋宝琦的外伤。这种设置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对于治愈“文革”创伤的乐观主义信念。其实,早几个月出现的萧育轩的《心声》(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已经先期显露出这种模式的大体轮廓:党的正义一方的代表、新任厂党委书记梅雪玉领受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确保重要的科学实验“东方红-9”的电力供应,但遭到代表党内邪恶势力的副书记林江的百般阻扰和“残酷斗争”,与此同时,年轻的生产技术科科长周小梅也受到林江的蒙蔽和欺骗。但在地委书记李为民和军区杨副司令员的支持下,梅雪玉依靠自己的坚强党性、个人魅力和不懈努力终于教育了周小梅,战胜了林江的阴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种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在陆文夫《献身》(载《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里也获得呈现:正义——土壤研究专家卢一民,邪恶——黄维敏,非正义——卢一民前妻唐琳,非反正义——卢一民的帮手曾书记。而这种模式在孔捷生的《姻缘》(载《作品》1978年第8期)里也可以见到:代表正义与知识的归国华侨青年伍国梁当遭遇代表邪恶的政工副书记“过于执”的压制,同时他的恋人阿珍也可能弃他而去时,代表非反正义的党总支副书记”包青天”给予了有效的帮助,成功地感染和教育了一度动摇的阿珍,并顺利成就

了与她的“姻缘”,可以见出,属于惊羡体验型的文本,往往或多或少地会表达出某种渗透进乐观意识的浪漫畅想,尽管它对“伤痕”记忆怀着沉重感。《心声》这样写女主人公梅雪玉:“她意态自若,双目平展,激动的目光已经穿越了这小小的礼堂。她看到了什么呢?这时,她看到了深邃的蓝天上,我们的卫星在遨游,茫茫大戈壁,氢弹正在试爆;广阔无垠的海洋中,我们自制的万吨巨轮正乘风破浪前进;世界最高峰上,我国竖立的红色觇标,发出璀璨耀目的光芒……”这种想象图景所赖以生成的美学资源,与“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资源其实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由那时的相近的文化语境决定的。《班主任》也有自身的想象:“

张老师离开石红家的时候,满天的星斗正在宝蓝色的夜空中熠熠闪光。”这里的关键的一点是,每位正面主人公之所以具有力量,那是因为他身后总有神圣帮手(或帮手群体)及时出手相助。这可以见出与20世纪50、60年代的《创业史》相同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的内在联系。[1]“伤痕文学”的第二类文本是感愤型文本。这类文本大胆地直接袒露现实的令人感愤的创伤状况,希望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感愤时事,是这类文本产生的一种通常阅读效果。在卢新华的《伤痕》(载《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里,女主人公王晓华诚然有男友苏小林的陪伴和安慰,但却没有《心声》、《姻缘》等出现的那种党内神圣帮手的引导,因而基本处于被压抑、扭曲或打击的孤独与无助状态。这大约相当于卢卡契意义上的始终充满疑虑和幻灭感的“有疑问主人公”。与《心声》里坚忍不拔的梅雪玉和《姻缘》里沉默稳重的伍国梁相比,王晓华是茫然失措和孤立无援的,原因正在于内心所蒙受的难以愈合的巨大精神创伤。在这类感愤型文本中,已很难看到在惊羡型文本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及其关键性行动准则了,那就是:每当主人公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总会有代表党的正义力量的神圣帮手出来救助,力挽狂澜或转危为安。取而代之,读者看到的只是,陷于危机或绝境的主人公再也不见神圣帮手来施以援手了。丧失了神圣帮手,主人公的命运势必遭遇和继续遭遇难以解脱的深重危机。使惊羡型文本与感愤型文本得以区别开来的一条基本特征,或许正集中在神圣帮手的有与无这一点上。同属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文本,《伤痕》与《班主任》相比为什么更具有令人失望和沉痛的悲剧效果?这可能有如下原因:第一,叙事的主视角不同。前者以王晓华为主视角,使得读者容易进入她的内心,站在与她相同的水平线上同情她,与她同悲苦共哀愁;而后者以作为神圣帮手的班主任张俊石为主视角,则容易释放出帮手所携带的乐观主义信念。第二,主要人物的具体行动方式不同。《班主任》更多地描写张老师如何居高临下地思虑“救救孩子”,而《伤痕》则更多地写王晓华如何独自生活在幻觉与恐惧中"确实,王晓华由于深受“文革”的主导意识形态的蛊惑而与“叛徒妈妈”毅然决裂后,仍然处处受到“从未有过的歧视和冷遇”,“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笼罩在”“孤独、凄凉的感觉”中。具体地看,这种孤独与凄凉效果主要是透过她的五次想象态或白日梦状态而显现的。想象一:她在回家的火车上照镜子,映现出神经质的悲伤的自我形象,这加重了她的孤独感;想象二:依旧在回家的火车上,王晓华“想象着妈妈已经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充溢着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想象三:她回忆在当年离家出走插队的火车上想象那时母亲的伤心,激发起深深的悔恨与自责之情;想象四:接到母亲有关平反的来信后,恍恍惚惚中想象自己见到母亲时仍被她的“叛徒”

身份惊扰,可见她心有余悸,暗示她“伤痕”深重而难以痊愈;想象五:走在上海大街上,预想母女久别重逢时的惊喜,但紧接着却是母亲已经逝世的噩耗,这一前后对比大大加重了小说文本的悲剧效果。王晓华的这五次孤独的想象镜头与张老师与学生的多次亲密接触的团聚场景,显然形成强烈对比。1979年或许是“伤痕文学”最为热闹的一年,这一年有几个短篇文本相继登场,如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郑义的《枫》等,从而把已经走上强势的“伤痕文学”推向现在看来是最后的高潮(因为从那之后“反思文学”就抢去风头了)。《在小河那边》写穆兰和严凉姐弟俩在政治扭曲、生存无望的特殊情势下走向准“乱伦”。《我该怎么办》则是让一女面对二夫作痛苦选择,原因正在于“文革”政治迫害所造成的夫妻生离死别的命运。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写劳改局长被诬陷下狱,最后惨死。郑义的《枫》写恋人李红钢和卢丹枫因为“文革”派性斗争而分属“造反总兵团”和“井冈山”这两个对立的造反派阵营,双方为捍卫自以为是的“真理”而相互武斗,最终使得卢丹枫因为不愿做李红钢的俘虏和自己阵营的叛徒而坠楼身亡,李红钢本人后来也因此而被判死刑,他们内心留下的深重伤痕是无法弥合的。这些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受到惊羡型文本中特有的党内神圣帮手的幸运眷顾,显示出直面现实生活真相的务实姿态和穿透力。同属感愤型文本的长篇小说,由于容量大、开拓面广阔,因而在揭露伤痕方面比之短篇具有独特的美学优势。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和古华的《芙蓉镇》(1981)被一些学者划归为“反思文学”,这确有道理,因为它们都涉及对于社会、历史或政治等问题的痛切反省。不过,它们由于共同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在“文革”或“左”的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我把它们同时划入“伤痕文学”范畴,应当也有一定合理处(在这个意义上,合称“伤痕——反思文学”也许更有说服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描写四川贫穷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的遭遇,回顾了合作化以来农村生活的曲折,尤其是“文革”后期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小说描写的几个主要“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人物许茂、许秀云、金东水等都在内心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许茂当年曾是土改积极分子、合作化时的作业组长,但长期“左”的政策使他变得孤僻、自私、麻木。连大女儿病逝,他也因大女婿金东水刚挨整而担心受牵连就索性闻不问。他的四女儿许秀云性格温和但又意志坚定,是富有传统美德的农村妇女形象。尽管受尽郑百如的欺凌折磨,但她仍然执著地追求生活理想,拒绝家人的安排,决心和她所同情和敬重的金东水生活在一起。金东水是小说重点刻画的一个品质优秀、屡遭打击而坚忍不拔的正面典型。在郑百如的不断陷害下,他中年丧妻,住房被焚,拖儿带女蛰居在小小的提水站里,但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丝毫不动摇。尽管小说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设置了神圣帮手——工作组组长颜少春,这是由当年的政治形势决定的,但实际上,与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创伤相比,这个帮手的作用是有些牵强的。小说中真正令人关注和震撼的,毕竟不是帮手的神圣作用,而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精神创痛。共2页: 1 [2] 下一页论文出处(作者):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 (一)概念 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以1977年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心武《班主任》、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 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 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 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专科必修)》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2015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A.孙犁 B.赵树理 C.丁玲 D.刘白羽 2.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了著名的: A.《铁道游击队》 B.《战斗在滹沱河上》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3.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C.梁斌 D.欧阳山 4.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A.谢小山 B.叶和甫 C.杨显之 D.王和卿 5.在20世纪60年代坚持用十四行诗写作诗歌的诗人是: A.牛汉 B.绿原 C.曾卓 D.唐浞 6.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它 A.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D.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7.《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8.中国“西部文学”的代表诗人是:

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A.《西线轶事》 B.《高山下的花环》 C.《金色叶片》 D.《雷场相思树》 lO.《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 A.沈从文 B.郁达夫 C.张爱玲 D.朱光潜 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 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14.孙甘露语言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主要有: A.《访问梦境》 B.《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 C.《信使之函》 D.《我是少年酒坛子》 15.王安忆90年代以后表现现代都市现实与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纪实与虚构》 B.《香港的情与爱》 C.《叔叔的故事》 D.《岗上的世纪》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一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提倡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 ___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三大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潮的批判 2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艺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3两结合创作手法: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 4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所有人物都要从不同角度为主要英雄人物作远、近、正、反的铺垫 5伤痕文学: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源于此 6反思文学:茹志鹃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品主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 7改革文学:1978年后,作家们纷纷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改革小说侧重反应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8寻根文学:在1985年前后一些作者在杭州开会,其中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郑义、李杭育、郑万隆等人,倡导寻根文学并形成寻根文学小说流派,他们试图超越政治,深入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学的思考。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是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爸爸爸》《棋王》《小鲍庄》 9先锋小说: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鸣、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余华、残雪等人得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可当做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文学形态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1986—1989 10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一代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的先锋新诗潮,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像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1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思潮是在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它特指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人的创作,关注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生存本相、生活原状、即生活的本真面貌,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从而写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新写实”提出了对生活的“零度介入”状态 简答、论述 1《创业史》(柳青)中梁三老汉人物形象分析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

伤痕文学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伤痕文学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伤痕文学”的呈现直接原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绘了知青、学问分子,受虐待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较早在读者中惹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以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形成的“肉体的内伤”,有的以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期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照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入的历史感,充溢了一种激烈的启蒙肉体。但是“伤痕文学”的称号,则源自卢新华登载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进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繁涌现,影响较大的有《崇高的任务》、《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格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乡村“伤痕文学”等。"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许芥昱以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泼,并说:"最引群众瞩目的内容,即伤痕文学,由于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有人曾对这个概括性的词汇提出过异议,以为不如运用"暴露文学"切合这个阶段的文学本质,但由于此词已于是被学术界大多数研讨者所承受,因而在这里我们延用之。"伤痕文学"触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以至粗糙的方式,肆无忌惮地揭开文革给人们形成嫡魉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用:"宣泄"。 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反动”走向终结。阅历了迟缓的冻结,文学也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回归本身。刘心武的《班主任》用疑心与批判的口吻质问了曾经存在的的历史,人们开端用本人的声音倾吐伤疼。此类《伤痕文学》固然洋溢着政治控诉的滋味,但话语权回到作家手中,宣布了文学新时期的开端。 意义: 第一,“伤痕文学”的迅速崛起,绝不是偶然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特定时期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物,起到了思想解放运动先声的伟大作用,推动了时代潮流的前进。大凡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总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一部作品能否产生轰动效应,主要地取决于它与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相契合的程度。“伤痕文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年动乱,国家惨遭蹂躏,人们饱受其害,一旦打开闸门,那郁积在亿万人民内心的愤怒之情,必然会不可扼制地喷发出来。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的严格制约,不但导致了伤痕文学的横空出世,而且立即激起广大群众的共鸣。 第二,“伤痕文学”也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产物,它的出现为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立下了不可抹煞的功绩。“伤痕文学”实现了对十年间彻底堕落了的“阴谋文艺”的第一次彻底的反拨,文学从欺骗与诺言中重新回到了真实的领域,使新时期文学的全局骤然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带给人们思想上的解放感和艺术上的新鲜感,它应运而生,顺乎潮流,功不可没。第三,作为理想主义文学的最后一抹余辉,“伤痕文学”的成就是耀眼的、不可低估的。“伤痕文学”在思想与艺术上的特征是直面人生,作品所揭露的一切,增加了人们对极“左”危害性的认识,让人警觉、促人猛醒。人民群众称之为历史的“回音壁”。

什么是体验式营销

什么是体验式营销 ;含义;定义;何谓;何为;什么叫体验式营销;体验式营销是什么意思从宏观上看,体验式经济的到来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 对于那些刚刚满足温饱或者勉强达到小康的人们来说,“体验”只是一种奢侈。 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式营销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 体验式营销是要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 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我们一般将体验分为五种类型,但在实际情况下企业很少进行单一体验的营销活动,一般是几种体验的结合使用,将其称之为体验杂型。 进一步来说,如果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体验是涉及所有的五类体验,就会被成为全面体验。 通常,企业的营销人员为了达到体验式营销目标,需要一些工具用来创造体验,我们将这些工具称之为体验媒介。 作为体验式营销执行工具的体验媒介包括: 视觉与口头的识别、产品呈现、共同建立品牌、空间环境、电子媒体与网站、人员。 另外,五种体验模块在使用上有其自然的顺序: 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

“感官”引起人们的注意;“情感”使的体验变的个性化;“思考”加强对体验的认知;“行动”唤起对体验的投入;“关联”使得体验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产生意义。 目前很多企业在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色、功能上搞得一团糟,这样不仅不会给顾客带来全新的体验,反而会带来负面的体验,导致消费者的憎恨、讨厌。 传统的营销理念,企业强调“产品”,但是合乎品质要求的产品,消费者不一定满意。 现代的营销理念强调客户“服务”,然而即使有了满意的服务,顾客也不一定忠诚。 未来的营销趋势将崇尚“体验”,企业只有为客户造就“难忘体验”,才会赢得用户的忠诚,维持企业长远发展。 ------------------- 【体验: 换一种方式去营销】著名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者福兰克·赖特习惯用螺旋形的结构,而不是圆形平面的结构,来包容一个空间,让人们真正体验空间中的运动。 它的陈列大厅甚至都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空间,花瓣形的玻璃顶,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参观路线倾斜而下,而陈列品则沿着狭长的坡道悬挂,观众可以边走边欣赏,这显然比那种常规的一间套一间的展览室要有趣和轻松得多。 当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他们在周围的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空间不断变换体验。 而美术馆展览厅部分的外形也是非常独特,很像一个倒扣的白色蜗牛,被人所津津乐道。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比较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而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较之于伤痕文学,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 伤痕文学很多内容大多是反应文革或者那个年代对人性的伤害,反思文学则是对人性的挖掘,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作为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符合“反思”思维的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举行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确定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成就:第一次文代会最后通过了决议和宣言,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为副主席。与此同时,分别成立了全国文学,戏剧,电影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等。 局限: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如大会着重强调解放区文艺的经验固然是正确的,但对国统区进步文艺的经验却重视不够,对国统区进步作家的评价也有偏颇,对有些作家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提法上有片面性等。 革命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三种变体:1社会现实主义2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3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赵树理代表小说;《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特点:1反应农民生活,探讨农民关心的问题 2塑造一系列具有真正农民特质的新农民形象 3在结构上吸取章回小说的有益经验,讲求故事的连贯性,行动性和完整性 4吸取群众的口语和说唱精华,语言朴素,准确,鲜明生动,是经过提炼的农民式文学语 伤痕文学 命名来源:刘心武《班主任》《伤痕》 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神圣的使命》《重逢》《大墙下的红玉兰》《班主任》《伤痕》文学史意义及评价 它是当代文学第一个悲剧高潮。 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评价:优点: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摆脱了假、大、空的说教,使文学重新回到真实的艺术世界;它一反空洞说教的文艺观,而强调了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它用真实感人的艺术人物与“三突出”模式的脸谱化人物做出强烈对比。缺点:对“文革”的批判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局限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由于"伤痕文学"作者们关注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

当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由于马原的小说 而引起注意。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在中长篇报告文学或系列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犹如某一专题的小型百科全书,以其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现象剖析渗透等特点引起读者重视。以钱刚、李延国的作品为代表 文化散文源于贾平凹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大散文。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 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意蕴的恣肆为特征。呈现出深邃、阳刚、博大、沉雄的气概。以余秋雨、马丽华为代表。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与作者作家自发的写 作,明确提出来自1989年《钟山》杂志的卷首语。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等。 新历史小说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 文学形式。是先锋小说或新写实小说中诸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在关于历史的文学叙述中的投射。代表作家苏童、刘震云、叶兆言 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新潮小说又称先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前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

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

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 【摘要】:本文带着今天的文化政治语境中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通过“重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史/思想史“现场”,进一步了解当年文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氛围和情绪,越过那些覆盖在文学史/思想史表面的宏大修辞,从而对当时文学创作和思想变迁的真实状况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对文革后的思想文化变迁进行梳理,展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重新将文学史现象问题化,力图找到一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启示作用的文化资源;着力从思想史/文学史方面入手,探讨文革后“早春文坛”的“社会危机治理”在“创伤抚平”方面的文化/文学“行动”,以及与此“行动”相关的种种问题和理论法则;从文学与政治、历史、文学批评、哲学、理论等等的互动中,勾勒出自我与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和意识形态史。本文第一章考察“伤痕文学”思潮与“天安门诗歌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追溯“伤痕文学”思潮作为新的现代性的历史叙述的意识形态编码功能,呈现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交叠纠缠的复杂关系。第二章通过重构历史语境,还原“歌德”与“缺德”论争的历史现场,梳理“伤痕文学”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对一些经典文本追认史和文本内外共谋与异质因素的分析,揭示“伤痕文学”文本内外隐含的话语竞争和权力机制。第三章讲述了各种“伤痕文学”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围绕这些文本周边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和调整,透析新的文化/文学等级制的建立过程,阐述新意识形态的“愈合机制”强

大的治愈功能。第四章展示“伤痕文学”思潮式微的内耗和外控因素,分析其与其他文学潮流之间的关系,从而与现行的生产文学史的常规方式和进程进行对话。“伤痕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式微的整个过程也是文革伤痕在文学史/思想史上被意识形态强大的愈合功能“治疗”乃至“治愈”的过程。这种同构性预示着,讲出了“伤痕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在其发生发展史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就在隐喻层面讲出了一个文革伤痕“愈合”的故事。【关键词】:“伤痕文学”思潮历史创伤愈合机制意识形态异质共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7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10绪论”伤痕文学”思潮:应那一刻而生10-30第一节疾病的隐喻:”伤痕”及其”愈合”10-17第二节”伤痕文学”及其思潮研究史17-24第三节问题与方法24-30第一章诊断:历史创伤30-61第一节缘起31-34第二节文学与政治相互交叠34-45第三节两种命运互为镜像45-51第四节”为文艺正名”51-61第二章拯救:批判与共谋61-89第一节”歌德”与”缺德”62-73第二节追认中的经典73-79第三节文本内外的共谋与异质79-89第三章控诉:愈合机制89-114第一节”揭露”的辩证法90-95第二节”控诉”的可能及其限度95-104第三节带着”伤痕”的新人104-114第四章”伤痕文学”的空间

体验式作文的类型与途径

体验式作文的类型与途径 体验式作文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的 弊端提出来的。倡导体验教育理念,推行体验式作文教学,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体验式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它需要作文者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我们认为,它具有多元化、个性化、临场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阐述,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根据这一精神,笔者为体验式作文设置了课堂体验、生活感悟、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载体,让作文题材从传统教学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笔者在作文辅导过程中借鉴有关活动案例,自编了部分体验式作文教材,下面通过部分教学案例简要地介绍一下体验式作文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课堂体验类。课堂体验是体验作文最基本的内容,教师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短剧表演等形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观察、谈论、争议、表演甚

至玩耍等等活动过程中形成作文材料,完成思维训练,产生情绪情感体验,完成口头或书面作文。 游戏――游戏是从幼儿到成年人都感兴趣的体验活动,基于游戏的作文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使文章表现出“小游戏,大道理”的智慧。如初中生课堂游戏作文“魔术商店”,教师扮演店主,在店里陈列很多“商品”(用卡纸写上“知识”、“美貌”、“机遇”、“地位”、“高档赛车”、“环球旅游”等等项目,明码标出拍卖价),并发给每个学生一定 数量的“钱币”(可虚拟)。然后“店主”开始以起步价拍卖,全体学生都作为顾客参与各商品的拍卖活动。拍卖会结束,老师还将采访部分“顾客”,问参拍的感受和拍卖有关商品 的动机。在活动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文《魔术商店》。结果,学生习作质量非常高,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生动地描写了“拍卖”场景,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自己的心理过程,不同学生呈现出价值观的碰撞,甚至在作文讲评时还发生辩论。这一课调动了学生兴趣,开启了学生心智,收到良好的效果。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交流互动中有所领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师道尊严”体验作文中,让学生分两拨,先后扮演学生、老师两个不同角色,使之在师生矛盾冲突中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体会沟通的重要意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示,通过这一课,自己终于认识到老师的平凡与伟大,因此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大题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可能为简答题的知识点) 1、复习提要资料一的第一点 2、简述建国初文艺界三大思想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把思想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处理,混淆了政治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界限,使左倾思潮在文艺界蔓延发展。 (2)在批判过程中存在简单粗暴的批评态度和教条主义的批评方法,使正常的文学批评和自由讨论无法开展。 (3)从精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走向单一化。 3、《红旗谱》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艺术描写中透露出来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 (2)对冀中平原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刻画,如关于生活场景、家庭伦理、婚姻爱情、文化心理等的描写,实际上它们成了小说艺术的血肉。 (3)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如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心理,结构上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方式。 (4)语言上以冀中平原农民口语为基础,加以提炼和加工,创造出了一种富有地方乡土气息又有高度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4、 分析朱老忠的思想性格特点及典型意义 (1)首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疾恶如仇、坚忍不拔、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特点。 (2)其次是急公好义、慷慨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具有我国北方传统农民英雄的斩头沥血、扶危济困、豪侠仗义的精神道德特点。 (3)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对共产党人的认识,使他从一般农民中超拔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时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英雄。 朱老忠的性格是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的统一,在革命历程中经历了从个人复仇到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的升华,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不断成长的革命农民典型,在他身上也浓缩了两千余年中国农民的斗争历史。 5、简述林道静成长的三个阶段并分析该形象的典型意义 大体上是这样的三个阶段:反抗封建家庭干涉她的婚姻自由(即逃避她的家庭要她嫁给权贵的压迫),找寻个人出路,这是第一阶段;在种种事实的教训下(同时也受到他偶然接触到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她渐渐意识到个人奋斗还是没有出路,个人的利益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这是第二阶段;最后,在党的思想教育的启迪下,她认识到个人利益应当服从于工农大众的利益,坚决献身于革命小说通过林道静这一形象成长和转变的描写,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只有接受党的领导,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这样他们的青春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6、 以《百合花》为例,简析文革前茹志娟小说的创作风格 (1)从题材取向看,擅长书写受到时代鄙视的“家务事、儿女情”,通过描写生活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巨大波澜。 (2)从人物塑造看,很少刻画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是注重描写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一些从各自的起点走向成熟的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3)从艺术表现看,作品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注重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往往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盾简洁地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作品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婉、细腻、含蓄、优美的艺术格调,在十七年文学中属于阴柔美的风格类型。

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1、“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任务中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4、伤痕文学:新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 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8年8月 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 意和争论,《伤痕》敏锐地写出了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 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代表作有, 王蒙的《最宝贵的》,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是: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 悲剧;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不足:“伤痕文学”绝大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都很粗糙,某种程度上是“文革” 时期那种声讨式的批判稿的延续。 5、“反思文学”:思想基础是感性认识上的理性思考,作家们已经突破了“伤痕文学”对“文 革”灾难的简单呈现,开始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反思文 学”的作家多是50年代的“右派”,通过自己苦难的人生体验,揭示社会和 历史的悲剧,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刻画悲剧人物的性格,对近十几年来的 社会历史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代表作品有:王蒙的《布礼》、鲁彦周的《天云 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 6、“改革文学”:1978年党的第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改革 开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于是在80年代 前半期出现了改革文学的热潮,涌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这些作品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 革与冲突,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急剧 变化,体味其中新旧历史交替中的痛苦与快乐。 改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1979年蒋子龙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成功地塑造了改革者乔光朴的形象,揭开了“改革文学”的第一页。这一阶段的改革小说还显得有些单一和粗糙,有模式化的倾向, 大多表现改革者与极左路线以及旧的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1981年张洁出版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标志着改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折射出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 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三)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题材进一步扩大,更趋于生活化和日常化,作家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改革中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化,如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等。 7、“寻根”小说: 简答题: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1).

“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1) “伤痕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一举轰动全国,职称论文发表创造了亿万各阶层读者竞相阅读和争论“文革伤痕”的盛大奇观,也把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演绎到一个后来难以超越的辉煌顶点(文学从那以后就在与影视等新锐媒体的交战中逐渐退居艺术家族的边缘了)。在事过境迁的今天回望,“伤痕文学”之所以产生强大的社会修辞效果,靠的是什么?其中牵扯出什么样的社会修辞与美学问题?答案当然不是惟一的,我这里仅仅从文本的体验类型划分入手去谈。“伤痕文学”的社会效果的产生,与其中表现的特定个人体验契合了特定社会需要密切相关。人的生存体验往往与生存的时间维度相关:过去、现在与未来三重维度交织、渗透在体验结构中,形成复杂多样的体验景观。相比而言,具体的“伤痕文学”文本对过去、现在或未来各有偏重,从而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体验类型:第一,指向未来维度的文本,常常在“伤痕”袒露中敢于想象令人乐观的生活图景或远景,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情怀,不妨称作惊羡体验型文本,简称惊羡型文本;第二,指向现在维度的文本,更多地注意强化“伤痕”的现在持续绵延景观及其难解症结,并灌注进个人的感愤或感伤,可称作感愤体验型文本,简称感愤型文本;第三,指向过去维度的文本,总是在掀开旧伤记忆的同时不忘缅怀那时曾有过的温馨一角,准确点儿说是冷漠中的温馨或创痛中的抚慰,令人无法不肃然回瞥和动情,这可以称作回瞥体验型文本,简称回瞥型文本。下面不妨结合具体文本,就“伤痕文学”的体验类型特点做出初步描述。“伤痕文学”中的惊羡型文本,往往突出地刻画主人公和帮手的主导作用以及正义群体在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富于乐观主义地想象出成功医治“伤痕”的瑰丽前景。在一向被人提及的刘心武的《班主任》(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里,可以看到四种人物类型:第一种是代表追求知识、正义力量的女学生石红,第二种是处在其对立面的代表反知识、反正义力量的团支部书记谢惠敏,第三种则是代表非知识.非正义力量的害群之马宋宝琦,第四种是代表非反知识、非反正义力量的“帮手”张俊石老师。小说写的是帮手张俊石老师如何设法启发以石红为代表的知识力量,医治代表反知识力量的谢惠敏的内伤和代表非知识力量的宋宝琦的外伤。这种设置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对于治愈“文革”创伤的乐观主义信念。其实,早几个月出现的萧育轩的《心声》(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已经先期显露出这种模式的大体轮廓:党的正义一方的代表、新任厂党委书记梅雪玉领受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确保重要的科学实验“东方红-9”的电力供应,但遭到代表党内邪恶势力的副书记林江的百般阻扰和“残酷斗争”,与此同时,年轻的生产技术科科长周小梅也受到林江的蒙蔽和欺骗。但在地委书记李为民和军区杨副司令员的支持下,梅雪玉依靠自己的坚强党性、个人魅力和不懈努力终于教育了周小梅,战胜了林江的阴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种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在陆文夫《献身》(载《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里也获得呈现:正义——土壤研究专家卢一民,邪恶——黄维敏,非正义——卢一民前妻唐琳,非反正义——卢一民的帮手曾书记。而这种模式在孔捷生的《姻缘》(载《作品》1978年第8期)里也可以见到:代表正义与知识的归国华侨青年伍国梁当遭遇代表邪恶的政工副书记“过于执”的压制,同时他的恋人阿珍也可能弃他而去时,代表非反正义的党总支副书记”包青天”给予了有效的帮助,成功地感染和教育了一度动摇的阿珍,并顺利成就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张贤亮的《土牢情话》、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王蒙的《蝴蝶》、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3、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欢迎。时间上来说,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主要兴盛的年代是在1981年至1985年,此后走向衰落。主要代表作

品除了蒋子龙的一些列作品外,还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高 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 柯云路的《新星》等小说。 4、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新叙述历史,摒弃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表现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内涵,努力将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的历史真实凸现出来。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刘恒《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在创作方法上仍以写实为 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 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 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 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主要代表作品有 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等。 6、寻根文学 是一种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潮流。20世纪八十年代中 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

体验馆定义

体验馆定义 指为人们提供亲身参与,亲身感悟的场馆为体验馆,现在多指以为提供亲身体验全过程的场馆。多见于:科技馆,幼儿园,职业体验,产品展示等。 编辑本段体验馆类型 体验馆的类型按行业分来可以分为:科技馆:以新科技为主要体验目标,为人们提供亲身感受新科技的场馆。职业体验馆:现在多见于儿童行业,以社会职业为体验目标,为儿童提供职业体验机会。diy馆:多见于产品的销售领域,包括:食品,家居,电脑。展示馆:一般的博物馆,展览馆都属于此类型,强调精神层面的体验,不已动手为目标。体验馆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营销功能 展览功能 编辑本段体验馆国外的发展 最早国外体验馆常见于企业的展示馆,多用于企业产品的简单陈列展示。后来应用于高科技产品的互动部分,例如:汽车展览,高科技产品展示。后来在儿童行业的应用最为成熟的为墨西哥的Kidzania,自99年在墨西哥成立儿童职业体验馆以来,至今已在全球部署了7家场馆。当然还有最为成熟的儿童体验乐园---迪斯尼。国内引入这个概念的具体表现为08年成立的杭州嘟嘟城儿童职业体验中心,但是在国内的一些其他地方这种形式已经有不少例子。例如各种儿童的游乐园,在形式上严格来讲,也应归入体验馆这个行业。 编辑本段体验馆的盈利模式 体验馆从上面的定义来看是以提供亲身参与和互动为主要目标的场所,因此它的盈利模式很大意义上也是从体验的人次做为主要收入,随着发展现在在体验馆的盈利模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1、天平型。指的是以门票和产品销售各占超过百分之四十五。门票指的是进入体验馆体验的门票,产品指的是场馆内部销售其衍生产品和其他产品。2、链条型。指的是体验馆的盈利模式非常多元,门票,产品,赞助等等能够提供收入的模式。这种模式多见于一般小型体验馆。3、三角型。指以门票,衍生产品,品牌赞助,授权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体验馆。世界上最为成熟的为迪斯尼。 儿童职业体验馆的收入来源并不局限于场馆门票,它是一种多业态联合体,可挖掘多种盈利渠道进行组合。国外成熟的儿童职业体验馆,其多元化盈利结构大致为:门票收入占总体收入的60%,周边衍生占15%-20%,品牌植入占20%-25%。其中,周边衍生主要是指依托儿童职业体验场馆品牌所产生的系列衍生产品,包括吉祥物、玩具、文具以及各种纪念品等等;品牌植入是指品牌商家取得具体场馆冠名权,并在其中进行品牌体验式营销,如某品牌蛋糕房、某品牌银行。反观国内,由于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缺乏场馆运营经验,绝大多数场馆尚处于依赖门票收入支撑的生存状态,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门票收入占据整体收入的70%-80%,剩下的20%-30%的收入由周边衍生带来,而品牌植入收入基本为0。目前国内已开业场馆的票价大致在120-200元之间,不同日期不同时段票价略有浮动。以平均票价150元、日均客流量500人计,场馆月门票收入为225万元,相对于动辄上亿的项目建设投入和庞大的场馆运营开支,这一数字尚难以支撑场馆正常运营,更遑论盈利。 品牌植入是儿童职业体验馆的重要盈利渠道,从营销传播角度,更是儿童职业体验这一新兴行业的精髓所在。儿童职业体验馆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体验式品牌营销传播平台,在国外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品植合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