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剑河苗族水鼓舞

剑河苗族水鼓舞

剑河苗族水鼓舞

剑河苗族水鼓舞

剑河苗族水鼓舞"是中国最为独特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是在水中跳的一种"水、鼓、舞"相结合的传统舞蹈。当地苗族群众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舞蹈分为祭祀、起鼓、踩鼓、狂欢四个部分。“起鼓”仪式庄重而神圣,是水鼓舞的核心。首先是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鸭,一边吟颂祭词,一边杀死鸭子,并把鸭血洒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时众人焚香烧纸,顿时整个田野人声鼎沸,烟雾缭绕。然后两名男人抬着木鼓置于小河中央,或找几砣石头架在水中,大家就在河中一边依着鼓点踩鼓,一边拊水掷泥嬉戏。“起鼓”仪式过去只有男子参加,现在妇女也参加拊水打泥巴仗或在河岸上唱歌助兴。

" 水"与"鼓"结合这一特色在中国苗族中绝无仅有,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见,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2005年,大稿午苗族水鼓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剑河水鼓舞"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多年前,因久旱不雨,大稿午村中有位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慎被泥土掩埋。后来,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让他在此长眠;子女们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村民们于是在水沟里踩鼓庆贺,相沿成俗.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贞丰苗族山歌[歌词]

贞丰苗族山歌 盘问歌 【问】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那年那月生;歌原生下几姊妹,几个姊妹几个名;大的名叫那样,小的安名叫那音;你是那家唱歌首,请你出来唱分明。【答】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开天辟地生;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自从老的先唱起,留在凡间诉苦情;大的安名七姊妹,小的安名叫嫦娥; 祖先文盲唱歌首,从古相传到如今。 十想歌 一想我的娘,我娘无主张,逼迫婚姻压倒我,我要去告状,哎哟,我要去告状。 二想我公婆,公婆有点错,我对公婆笑哈哈,命上不带我,哎哟,命上不带我。 三想我媒人,媒人请人去,害了青春一辈子,一想一想灰,哎哟,一想一想灰。 四想我的哥,我哥进大学,燕子飞山各管各,哪个管着我,哎哟,哪个管着我。 五想我的嫂,我嫂对我好,手抱娃儿对我笑,一想一

想灰,哎哟,一想一想灰。 六想我兄弟,兄弟少两岁,男成双来女成对,一想一想焦,哎哟,一想一想焦。 七想我朋友,朋友不长久,长江水来滚滚流,朋友渐渐丢,哎哟,朋友渐渐丢。 八想我的家,站在大门望,不想吃来不想穿,才想合意人,哎哟,才想合意人。 九想我的场,场上摆两行,走到场上不见你,一想一想灰,哎哟,一想一想灰。 十想我的命,我命不如人,岩上生的一根藤,早死早翻身,哎哟,早死早翻身。 生死连 妹家门口有棵挑,风不吹来树不摇;虫不吃来树不死,为其连妹才坐牢;郎坐牢来妹送饭,送到衙门叫哀哀;不要叫来不要哀,打了官司要成双;挨打不是三五棒,坐牢不是三五年;钢刀拿当板凳坐,链子拿当裹脚包;见官低得娘父母,坐牢低得坐花园;花园不好那样好,甘草不甜那样甜;甘草甜甜我才买,你妹心好我才连 单身歌 一把伞子二面花,说我妻子在那家;说我妻子在那点,手巾包饭去找她;手巾包饭找不到,拿你情妹代替她。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 时欢·二哥舅·文英元·石绍宗·石承灵 位于湖南的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人死后实行的是土葬。 相传古时死在异国他乡的湘西苗族人,苗族巫师可以通过封丧术使尸体不腐烂,之后便用 赶尸术把死人尸体赶回故里,超度亡魂后才入土为安。 湘西苗族人死后丧葬的大致程序为:洗尸------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做道士念经超度 亡人------安葬亡人------喜相土昂{苗语,即招魂,把亡人灵魂招回家中居住}------相娘{苗语,即仙娘}找亡魂问事-----挂亲------清明扫墓。 洗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要马上用具有辟邪的桃树树枝泡水后来洗死人尸体,洗好后给 亡人穿上寿衣装入棺材里面,盖上棺盖,在棺材下面点上油灯。 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人死后,家人往往很及时请地理仙到家里,算死人停丧和安葬日,同时地理仙要负责给死人找好安葬地和给死人下葬。 做道士念经超度亡人:在停丧日里,道士不定期地给死人做道士念经超度死人灵魂,死人 下葬前夜,道士往往要做通宵法事,出门时间到了,道士发丧,礼炮齐鸣,死人抬出,道士 送至村口,回来后用五谷和大公鸡给丧家驱鬼打扫屋。 安葬亡人:亡人抬到坡上,下葬前,地理仙要在亡人墓地用米画八卦,放朱砂,在五方五 位烧香烧纸钱,敬肉敬酒。事毕,用大公鸡放煞和扎米,其咒语各师稍有区别。我师放煞和 鸡扎米的咒语如下------“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 说此鸡,道此鸡,长得头高尾又低,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放煞鸡,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上为鸡放煞咒语}。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说此鸡,道此鸡,长得头高尾又低,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跳锦{井}鸡。一跳东来,二跳西,子子孙孙穿朝衣;三跳南来,四跳北,文武 官员主家得;五跳中央属太极,龙神归位。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 无忌,一切帮忙人等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上为鸡扎米咒语}”。下葬前,鸡又扎米又高声大叫是最好的,预示主家日后必能兴旺发达。 鸡放煞和鸡扎米过后,就到洒富贵米,也叫洒八卦米。先把棺材放进安葬地,调整好位置后,孝男孝女孝孙男左女右背着跪在坟前,孝帕张开等着接富贵米。地理仙{即地理先生}手 拿一袋米,边念咒语边把米洒向孝男孝女孝孙。事毕,孝男孝女孝孙把自己接到的富贵米吃掉,留下一人外,其他的人按男左女右方向绕棺材一圈,然后不准回头不准哭地离开。留下 一孝人跪在棺材傍边,先挖三锄泥巴,挖一锄喊亡人一声。过后,礼炮再次齐鸣,帮忙的人 正式用石头把棺材旁边围好,做好墓门,用泥巴把棺材埋好,做成坟墓的样子,地理仙同时 给死人扫坟。等一切事情做好过后,再给新故的亡人以及周边的坟墓烧些香纸,然后大家一 起离开墓地归家。 洒富贵米的咒语各师稍有差别,我师的咒语为:“佛曰:时日良吉,天地开张,紫薇黄道,太乙文昌。也不早,也不迟,正是呼龙下葬时。龙神,龙神,听我叮咛------呼山要转,呼水 要逆。水逆三朝发万代,子子孙孙福无边。呼转龙头出天子,呼转龙尾状元生,呼转乾坤出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瓦窑地理位臵 瓦窑,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东部片区,撤区并乡前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修筑一道300里长的边墙(今南方长城),将生活在湘黔边区的苗族一分为二;东南侧谓之“熟苗”,西北侧称之“生苗”。瓦窑位于边墙外围,即所谓“生苗地区”。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距县城所在地67公里。东、南、北三面毗邻湖南省凤凰县,西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大兴、牛郎三镇接壤。地理位臵:东经108°42′—108°53′,北纬28°—28°09′。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6个行政村,24个自然寨,6000多人口,其中90%为苗族。 瓦窑海拔高度750米,处于腊尔山的褶皱里,是武陵山脉腹地,亦是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坡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山原丘陵地貌,山坡草场辽阔,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摄氏16.8度,年降雨量1378.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极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并以盛产油茶、茶叶和优质稻米享誉一方。 该地交通尤欠发达,唯一一条公路是由正大水竹坪至凤凰腊尔山镇的简易公路,此路连通湘黔,是瓦窑通向山外仅有的交通要道。瓦窑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水流缓慢,不宜行船。 花鼓的辉煌 瓦窑苗族花鼓舞因源出前瓦窑乡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鼎盛时期,瓦窑地区花鼓班曾发展到20个之多,有鼓师200余人,鼓手34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大型活动演出,曾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2009年九月份又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参加2010年中央七台举行的亿万农民的笑声春节联欢晚会;并以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征服亿万海内外观众。并成功举办地一、二、三、四届花鼓艺术节。 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松桃,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 该舞蹈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 花鼓舞,苗语叫“保诺”。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瓦窑苗族花鼓舞有两面鼓舞和四面鼓舞之别。两面鼓舞:固定一人敲击鼓点,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男女舞者两人各站鼓面一端相对而舞,也可四人同舞。四面鼓舞又称八音协奏,是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可细分为四人舞和八人舞。四人舞以鼓为圆心舞蹈,时而腾挪闪跃,时而绕鼓换位,击鼓而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一致,快慢相协。八人舞则每方两人,时而交叉击鼓,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苗族称为“霞确”,“霞”苗语称之为“歌”,“确”即大之意,直译为“歌大”,意译为“大歌”。因其在苗族民间口传民间文学作品中“最大”,后称为古歌。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城关、杨柳塘、双井、甘溪等乡镇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同时也是黄平、凯里、镇远等地苗族歌师掌握古代苗族历史最古的民间文学,被誉为苗族民间文学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是一组以歌颂各种英雄群象为主要内容的史诗。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以下十二路歌组成。 一、开天辟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掘窝》、《运金银》、《铸造日月》 《掘窝》叙述人类始祖曼扁曼廖(即蝴蝶妈妈)的诞生、成长、结婚和养儿育女的过程。《运金银》、《铸造日月》阐述了神仙和阴阳,以及王宝、勾雄、巴确、勾当等英雄好汉开天辟地,开采金银和冶金造日月的过程。这类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母系氏族时期之前的事。 二、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 这类歌有《洪水滔天》和《扁香尤》 《洪水滔天》说的是代表人类的阿耶为了生存而与代表

大自然恶势力的雷公作斗争的过程。雷公虽然神力无比,但阿耶却聪明过人,最后终于把雷公治服了。 《扁香尤》叙述一位敢于触犯天条,大闹天庭的叛逆英雄,歌名就是歌颂英雄的名字,他偷吃天上神果,长生不老,违反天条,到处被追赶,逃到天庭后,仍不“改邪归正”,竟与天王的小姐游方,最后被捉,客死于天乡。 三、拟人化的英雄鬼神群像 这类歌有《扁瑟缟》、《五奴汉》和《十二宝》。 《扁瑟缟》叙述的是曼扁曼廖生下的十二个蛋中第三个蛋变成的受苦人的代表,她生长环境十分恶劣,疾病缠身,被人遗弃,被人们列入穷恶的鬼神之类。 《五好汉》是十二个神蛋中的第五、六两个生的鬼神,他们勇敢善战,驱魔捉鬼,被人们列为保家神。当人们着鬼着魔而久治不愈之后,往往就宴请他们来驱魔捉鬼,解除鬼魔缠身之害。 《十二宝》是叙述除了《扁瑟缟》、《五好汉》和《洪水滔天》中的人、神、雷、蛇、虎、蜈蚣等之外其他众多鬼神。他们有名有姓(多以女性为主),常常捉弄人类,挑动是非,引起战祸,无恶不作,弄得人们倾家荡产,死于非命。因此,在排歌中都明确地讲明这几路古歌,不是师傅理老绝不可乱唱。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9107142.html,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田原 来源:《教师·上》2017年第05期 摘要:湘西文化源远流长,而湘西鼓文化是湘西文化中一个特别的符号,其代表着湘西 人民的风采,表达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湘西文化底蕴的角度,研究湘西苗族文化多与湘西鼓文化的连带作用。通过探讨湘西地区文化特色对湘西鼓文化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发展的思维,提出结合湘西文化底蕴与湘西鼓文化的传承方式,为湘西鼓文化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而使湘西鼓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加长远、更有活力。 关键词:湘西文化;湘西鼓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湘西鼓文化背景研究 鼓,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鼓文化源远流长,从农耕时期到现代,由每一代人不断传承和发展着。鼓映射着精神和力量,鼓的敲响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的崇尚。作为优秀的民间鼓舞,湘西苗鼓传承着农耕文化底蕴,现如今也在日益走向世界。苗族人民将其美的天分和灵性融入对苗鼓的感悟之中,在苗鼓节奏、音色异常丰富的基础上,将叙事舞蹈表演艺术也融入其中,使苗鼓文化成了中国鼓乐文化中独特的一枝。鼓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鼓声飘扬有力,深入人心,鼓舞步坚实有声,鼓舞服多彩绚丽,其在传承和发展上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湘西苗族文化神秘而丰富。不仅有“湘西赶尸”的神秘,还有美味而神秘的湘醋,多彩的湘西苗族文化包罗万象,而湘西苗族的鼓文化在这份神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湘西的地理位置,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以及山原地貌的原因,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存着多样的变化。苗族鼓文化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中族群的迁徙、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的影响尤为重要,特别是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引领着湘西苗族鼓文化的风潮。说得简单点,主要是受到丰富多彩的湘西文化底蕴所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前进,文化特色也在追逐前行。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迁带来文化的调试与变迁,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累积同样带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湘西苗族鼓文化亦是如此。湘西苗族鼓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不管是从苗族鼓舞服饰道具,还是鼓舞的动作以及鼓舞的表演形态,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湘西鼓文化,特别是鼓舞文化,不但有着生动的乐性,还伴随着鼓舞的动性。湘西苗族鼓舞文化伴随着特有的韵律和特有的舞姿,鼓舞文化广布开来,成为当地苗族在姊妹节、春节、苗年以及各种大型集体聚会活动中,由妇女们根据木鼓敲击的音乐节拍进行自编、自跳、自舞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现如今,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湘西苗族地区举办过多场国际鼓文化节,湘西苗族的鼓声越来越响彻四方,鼓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鼓文化作为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鼓舞作为苗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几千年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且世代相传。这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县的苗族山寨。 ?ス奈瓒杂诿缱謇此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苗族民族精神与心态的体现。这种民族心态涵盖了苗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苗族人民所共有的价值认同。苗族的民族心态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民族的兴衰、迁徙、变革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聚而来。而在鼓舞中,我们可以从苗族的历史、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追溯苗族民族心态的形成原因。 1 苗族历史 ?ッ缱宸⒄沟睦?史,更像是一段伴随着压迫和反抗的血泪史。距今大约5000年前,苗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从黄帝时期开始,每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中都是关于苗族被驱逐、进攻、掠夺或者压迫的记载。虽然,苗族从黄河以北不断被迫往西南迁徙,但是在压迫与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难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在著作《山地的移民》中,将苗族与犹太民族描述成是世界上最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两个民族。这种曲折历史,一方面造就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被带到了苗族鼓舞当中,决定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ナ紫龋?鼓舞能团结民族成员。古时,鼓是部落和民族的象征,苗族

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祭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支系或部落,将所有的鼓合在一起,跳起庄重严肃的鼓舞。百鼓齐响,则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舞大家抵御异族压迫。苗族鼓舞除了具有为战争祝捷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求团圆的功能。相传苗族由洞庭迁至深山后,由于无法维持生计,有人外出乞讨,有的去外面帮工,四处逃荒。大家约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八都要回苗寨团圆。那一天,所有人都回到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团聚在一起,击鼓歌唱,以示团结。 2 苗族生态环境 ?ッ缱迳?活的山寨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交通的闭塞、频发的疾病,给他们的生存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面对恶劣的环境,苗族人没有对生活失去指望,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积雨水、修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和生存的价值。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和适应中,苗族人民时刻都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威胁,因此形成了苗族乐观的民族心态特征。 ?フ庵置褡逍奶?带到鼓舞中,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一种娱乐的社会功能。人们用鼓舞来增加人生的乐趣,提高精神修养、促进身体健康。在苗寨,鼓舞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嫁迎娶跳猴儿鼓舞,人们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因为有了鼓舞,苗人的生活就有了乐趣;因为有了鼓舞,苗人才有了这种乐观的民族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苦。 3 苗族宗教信仰 ?プ诮绦叛鲈从谠?始社会蒙昧的社会状态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

苗族开亲歌

苗族开亲歌 苗族开亲歌是十二酒歌(择吉歌、开亲歌、叙牛歌、酿酒歌、梳妆歌、赴宴歌、叙种歌、姊妹歌、叙桌歌、叙碗歌、叙火歌、年节歌)中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历史研究价值最大而又最为苗族同胞喜闻乐唱的一路酒歌,共1169页,14000行,7万余字。自上世纪1984年,由黄平、施秉、镇远三县民委搜集、整理、翻译、出版至今已有31个年头,一直在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福泉以及安龙、贞丰、望谟、关岭、紫云、镇宁、平坝、兴仁等县市属黄平苗语支系的苗族同胞广为传唱。 《开亲歌》内容分为“生亲”和“开亲”两大部分。“生亲”是《开亲歌》的开端,叙述在远古的时候,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的乱石堆里,吃的是石头的奶水,只有手指拇那么大。后来,被一个叫“养久勾劳”的人挑着沿河而上,来到一个叫“岭昂窝”的地方,不小心掉落在地上,被“疙瘩石”吞去了。 “亲”被吞去之后,人们用一只黄公鸡去哄,

“疙瘩石”才把“亲”吐出来。“亲”出来后,聚集在一窝,又被一个不懂事的娃娃看见,以为是一堆柴草,便放了一把火,把“亲”烧得落荒而逃,跑出三路亲:第一路顺河而下,被龙王、天王接去开亲;第二路往坡上跑,走到树坳口,与虎妹、猴姐开亲,称为“年幼亲”;第三路去喜尼喜金家开亲,叫“众多亲”。 以上跑出三路亲的这段歌叫“生亲”,“生亲”这部分仅60页,720行,3600字。只作为序歌处理,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的内容。“开亲”部分分为“神界开亲”、“年幼亲”、“众多亲”三大部分。 (一)神界开亲 神界开亲苗族人民称为“翁纳特”,它与苗族12路大歌中的第二十路“12宝”一样,一般忌唱,酒席上唱“翁纳特”年成不好,要干旱,都不能唱。在屋外唱十二路大歌的“江宝”转不过来,收不了那么多神怪,而被神怪致伤致残致死,口鼻出血,当场死亡。故苗族开亲中的神界开亲和苗族十二路大歌中的“12宝”基本没有人唱。 神界开亲叙述的是跑出的第一路亲往河边走,遇见鱼、蟹、猴等动物,而后被天王、东龙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在古代曾称雄中原。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九黎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居住荆州一带的“荆蛮”势大力强。西周初年,荆蛮首领熊绎受封并立国为楚。楚国西垂的荆楚,由于地处边远,武陵山脉等高山大川的阻隔,受中原文化影响渗透甚少,仍长期保持原有的习俗及心理。这部分荆蛮的后裔,就是后来操苗语东部方言的湘西苗族。 秦昭王置黔中郡,统治当地苗族。西汉初年,于黔中地置武陵郡,管辖今湘、鄂、川、黔四省毗邻区域,郡属苗族称“武陵蛮”。以苗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夹溪散布,因此又称“五溪蛮”。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苗族受制于蜀。唐宋两代在与内地毗邻的区域,设立经治制州,边远地区设置羁靡州,在与内地邻境的武陵地区,宋朝则设官屯兵,常派大员“经制蛮事”。元朝创立行省,在少数民族地区又专设宣慰司作为流官行政机构,其下设各土司进行管理,这样就将湘西苗族纳为湖广行省管辖明清两代,湘西苗族长期生活在土司统治之下;清康雍年间,朝廷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湘西的土司制大都削除。近代史上,湘西苗族人民开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苗族地区社会经济乃至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苗族鼓舞并有了传习鼓舞的“鼓社”及一年一度的“鼓节”。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述。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苗防备览·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田女善歌者,皆衣优俗王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这是记述苗族“椎牛”时“读浓义”的打鼓形式,多在晚间举行,有的可通霄达旦跳,历时四天三夜。 《贵州通志·舞赋》中云:“眄般鼓则腾清晖,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仿佛神动,回翔辣峙。击不致夹,蹈不顿趾。翼不悠往,开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纤形赵远阴折纤谷蛾飞,纷犬若绝超越乌集,黎收而拜,曲虔究毕”。这段是描写清朝时的宫庭鼓舞,李头号注:“眄般鼓则腾清晖”。其注去:“般鼓之舞,载籍无丈,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蹈之而舞节”。古《新成安乐辞》曰:“七盘陈于广庭,时人严琪齐俟;揄皓袖以振策,辣并足轩踌,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徐击,顿身而倾折”。卡兰

《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继而不并:婉转鼓侧,婉蛇丹庭”。般鼓舞,至唐代已绝,李善虽作记载,但只能说其大概。汉代石该鼓舞画像至今犹存。如清代毕沅,阮元同撰的《山左金志》,近代孙文清编《南阳汉画像汇存》有鼓舞图四幅(民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现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节中,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舞完全一样,这些虽不能足以说明汉代石刻就是苗族,但笔者认为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艺术有关;从地域来看,相传在很早以前苗族也是居住在河南、江西……等地,既与发现石刻艺术的地域相连。可以这样设想:今日苗族鼓舞既便不是先于汉代鼓舞,但也会与当时盛行一时的鼓相互影响,得以丰富和提高,才会保留这种形式至今。更说明鼓这种器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的劳动、战争、竞技、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至成为鼓文化,记载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苗族民歌

苗族民歌介绍 ------以雷山县为例 开头:大家早上好! 今天很荣幸有机会给大家介绍我的民族文,今天我的ppt是关于苗族文化 Good morning everyone! Today, 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our national culture. Today I do the PPT is about the miao culture . PPT 1第一页:首先我们看第一页,是关于苗族及音乐的概述First we see the first page, is about the overview of miao and its music 贵州苗族音乐音调的风格面貌,可以分为四大色块,东部色块,中部色块,西部色块,黔中南色彩小块 Guizhou miao music tone style appear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olor piece,Eastern area, middle color piece and color piece in the west and guizhou zhongnan color small pieces。 Ppt4: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下苗族民歌的作用和语言使用状况 The following simple introduce the role of miao's folk songs and language usage 我认为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喜欢音乐吧,那我想问一些同学,你们为什么喜欢音乐或者说音乐有哪些作用呢? I think a lot of students here are fond of music, that I want to ask some of my classmates, why do you like music or music what role?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有着几千年历史演进中积淀的传奇、异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那你知道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很久以前,大山里生活着一只母熊。她经过上千年的修行,终于修炼成精。成精后的母熊到处胡作非为,无非作歹。山里的动物们见了她,无不闻风丧胆。就连老虎们见了她也俯首称臣。因为熊精会法术,还会变成各种东西,一会儿变成一颗树,一会儿又变成一块石头。没有人知道她下次又会变成什么。 熊精经常出没在人类村子附近,因为她说村子里有非常美味的食物,那便是她常说的小孩,她说吃掉一个小孩,可以增加500年法力。于是,她经常想着法的去寻找那些善良的小孩。把自己变化成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欺骗小孩说是他们的外婆,要带他们回家,稍不注意的小孩上当之后,很快就会被吃掉。于是,村子附近就会经常徘徊着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有聪明的小孩见了她撒腿便跑,熊精虽然厉害,却也害怕人类的猎枪。所以不敢轻易进入村子。 久而久之,大家都管她叫熊娘嘎婆。 一天,有一对姐妹要课行婆家去。但是外婆住的远,要经过一座山才能到。没想到在半路却遇见了熊娘嘎婆。熊娘嘎婆拦住两姐妹问:“妹子妹子,你们这是去哪儿?”

大妹回答:“我们行外婆家。” 熊娘说:“我就是你外婆啊!” 小妹说:“不是的,我外婆脸上有颗痣。”熊娘嘎婆反手变了颗羊屎沾在脸上说:“我脸上的也有颗痣呢!” “你不是,我外婆头上有个大髻子。” 熊娘嘎婆顺手抓了陀牛屎沾在头上,说:“我有个大髻子。” 于是,姐妹俩就相信了熊娘嘎婆,都非常的高兴。这时,熊娘嘎婆便要带姐妹俩去她家,聪明的大妹似乎察觉到去嘎婆家的路由点不对,就问:嘎婆,嘎婆,我们上次行你屋好像不是这条路。 “米有嘞(没有)就是这条路,是你记错了。“熊娘嘎婆欺负他们小没有当回事。 可是,聪明的大妹去过很多次外婆家,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记错。她本来就觉得在半路遇见嘎婆有点不对劲。开始怀疑嘎婆是熊娘嘎婆变得。想跑!可是年幼的小妹肯定会被抓住。所以,只有等机会再和小妹一起逃跑。 于是,两姐妹跟着熊娘嘎婆进了深山老林中“嘎婆”的家。下午做饭的时候,熊娘嘎婆杀了只鸡迷惑两姐妹。到了晚上,熊娘嘎婆和两姐妹围着火坑烤火,熊娘嘎婆对两姐妹说:“你们俩今晚谁要是跳过了火坑,就跟我睡一头,我给她吃好的,跳不过的就睡我脚那头,闻我的脚臭味。” 大妹假装跳不过去,小妹贪吃,一下子就跳过去了。 到了半夜,大妹醒了。忽然感觉脚那头湿湿的,就问熊娘嘎婆:

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简介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己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湖南省文化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凤凰县山江镇、吉首市矮寨镇、己略乡、古丈县默戎镇分别授于“民族艺术之乡”、“苗族花鼓之乡”称号,以示保护。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苗族鼓舞是试点区的重点保护项目。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这些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时儿打鼓、时儿离鼓、表演协调。《花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身态柔美,极富表现。《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动作精犷,豪放刚健,《女子鼓舞》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稍摇动,腰随扭摆,含蓄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早在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参加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女子单人鼓舞,获是极好的评价。湘西苗族鼓舞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湘西苗族虽然长期生活在一种刀耕火种、自主自立的氏族部落状态,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与外来势力的争斗也时有发生。特别到了明朝,由于对当时朝廷政策的不满,被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据史料记载,苗民起义大大小小有近百次,其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达十六年之久,明朝廷调集京城及四省十余万兵力的征剿就有数次,象明朝始建的湘西南方长城就是直接镇压、限制苗族的历史见证。苗族人民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朝廷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去形成强大的战斗集体,才能使他们这个民族生存下来,在这样的民族力量的凝结过程中,在民族的生死关头,苗鼓和号角一样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鼓舞作用,它能够穿山越岭、唤醒那沉睡于深山壑谷的古老苗寨,苗族鼓声与苗族人民的心脉跳动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民族精神价值: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上苗族鼓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戏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发掘,抢救对中国舞蹈、中国音乐、中国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对外交流价值:很多国内外舞蹈专家观看苗族鼓舞表演后都认为,“这种独特的击鼓表演是是舞蹈国宝”。波兰、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地区曾邀请苗族鼓舞

苗族音乐鉴赏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现的态势,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疑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价值,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起源于生活,同时反馈给社会,它不仅具有艺术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还可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存在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无形的力量,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核心以及凝聚人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庞大且颇有影响的民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而苗族的音乐文化更是令人瞩目,这也是与其深邃而独特的文化所息息相关的。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是基于节日、劳动、爱情等方面开展开来的。这些习俗中均伴有歌舞.这种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它还表现出了民族的价值选择、生存意义以及文化生活,更体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喜爱.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历史变迁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但在1956年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苗歌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无比重大,每逢“四月八”、“六月六”、“赶集”等到喜庆吉日,各山寨的歌朋歌友,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赶向歌场,对歌、盘歌、教歌、听歌。以歌交友,以歌传情。 苗族民间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声乐曲、器乐曲,由于苗族内部有着众多不同的支系,各支系的这两类乐曲的曲调和风格也略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其作为整体苗族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声乐曲是苗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婚礼歌曲和丧葬歌曲。其中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基本是同一类曲调,但这类曲调并非完全雷同,而是要根据歌曲和内容需要来确定,每一首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当歌者为曲调的悲哀而哭泣时,听者也会随着眼泪汪汪;当歌者为曲调的欢愉而心情激昂时,听者也会为之兴奋不已。特别是苗族迁徙歌,老者会为迁徙的艰难而嚎哭,幼者会为之悲伤。其他如孤儿歌、新娘歌等,其内容伤感曲调悲惨忧伤,使听者为之伤心流泪,若有新娘、孤儿在场,必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说到苗族的音乐就不得不说他们使用的的乐器,以及他们的器乐曲。苗族的器乐曲大致可分为三类:笛类乐曲、芦笙乐曲和木叶乐曲。而芦笙乐曲又是器乐曲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芦笙文化是苗族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