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

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

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

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

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

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备)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惜流年,悲不遇)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吊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刺时政)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感世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

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

板书:

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

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在《文心雕龙》)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楼静思)

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刘潜夫)

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

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

进窃有议也。'稼轩促席使毕其说。珂曰:‘前篇豪视一世,

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夫也,实中予古痼。'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吾侪于此,可悟入

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

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

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

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按住Ctrl 键点此返回目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

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

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

《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

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

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

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

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

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

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

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

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

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

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

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

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2、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

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荆轲刺秦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鸿门宴》 ★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离骚》 ★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孔雀东南飞》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

高二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浏阳一中2010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人:肖平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诩.(xǔ) 矜.育(jīn)洗.马(xǐ) 决.起而飞(xuè) B. 桨棹.(nào) 干涸.(hé)逋.慢(bū) 恶.乎待哉(wū) C. 赍.(jī)发迤逦.(lǐ)仓廒.(áo)孤僻.(pì) D. 熟稔.(niǎn) 拔擢.(zhuó) 陨.首(yǔn) 茕茕孑.立(j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遐观孤鹜暇日天高地迥 B.宵旰南溟北冥云消雨霁 C.盘桓耸萃荟翠德合一君 D.绣闼侥幸扶摇鱼舟唱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②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③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制裁。 ④请容许我大胆地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短联: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异议卑劣违反篡改 B.异议卑鄙违犯窜改 C.争议卑劣违犯窜改 D.争议卑鄙违反篡改 4.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缺乏经验,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可能出现一些毛病,但不能采取因噎废 ...食.的态度,只要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经过整顿是可以搞好的。 B.香港是个现代而时尚的城市,人们常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喝咖啡,享受 萍水相逢 ....的浪漫感觉。 C.这次语文公开课上,同学们交头 ..,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 ..接耳 论。 D.他俩在球场上配合默契,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中举案齐眉 ....,比亲兄弟还亲,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加强美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坏事,但是很多学生报考美术专业的原因,就是可以降低文化课分数在起作用,这样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并不好。 B.温总理在谈及“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时指出,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8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高二语文下册综合训练题(一)

高二语文下册综合训练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编辑.作揖.舟楫.修葺.缉.拿归案 B.诽.谤绯.红徘.徊悱.恻妄自菲.薄 C.寥.落悖谬.屠戮.蓼.蓝未雨绸缪. D.黯.然歆.羡幽暗.喑.哑不谙.水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厉行节约,锱铢必较 ....,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 B.伊朗的一名外交官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伊朗政府洞若观火 ....,将予以最有力的反击。 C.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游览黄山之后发现它果然是秀色可 ...餐.,名不虚传。 D.美国人朗恩·乔瑟夫耗时10年拍摄的《南京梦魇》引起轰动,美国煤体认为该片可与斯皮尔伯格当年的《辛德勒的名单》比肩接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试作文要求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对“我晕”“我倒”“酷毙了”“帅呆了”等新词酷语能否在考场作文中使用,会不会影响得分,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B.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C.各省市交通部门未雨绸缪,在“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出台多种排堵保畅新措施,以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拥堵现象的发生。 D.“中国印”、“中国福娃”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7题。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归纳词的活用。 6、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xx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同类热门:: 高二语文说课稿: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高二语文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

高中语文同步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6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 古》(人教新课标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4 教学目标:s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 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王心怡 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内容来看,今年所选的《新闻阅读与实践》和《中国小说欣赏》这两门课,实用性和趣味性都较强,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进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参考,我将作出以下的思索与安排。 最后,我再谈谈本学期语文教学的综合计划: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节语文课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节语文课 一、聊天 1、又一个寒假过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2、新学期开始了,回顾过去,你在语文学习方面积累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师的什么帮助(目的:相互了解) 二、关键词 (一)成长 成长不仅是形体的长大,体重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成熟,思维的独立和生活的自主。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耿耿于怀,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因为生命是一个长跑,而不是短跑。(忘记与铭记).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二)目标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没有目标会让人堕落;没有信念会让人畏缩。长此以往,生命便没有质量可言,生活变得寡言无味。(成功是成功之母) (三)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积累、自由阅读、写、预习、不抱怨、课前三分钟进入状态)(好与坏的习惯、需要强化与将学习的习惯)。好习惯造就一个人,坏习惯将毁掉一个人;好习惯让人主动做好事,坏习惯让人不知不觉的做坏事。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定)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单元第课。本单元均属(文体)。本 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次接触单元,侧重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在进一步落实必 修阶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与高考的衔接。)相比于本单元的其它两篇文章分别侧重 于和,本文侧重于。 本文主要叙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文章(特色)。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及前面必修阶段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欣赏、鉴别、评价语言和文学作品。加之学生生活体验少,与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考虑,结合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作品。 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层次。(文艺评论: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所引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4.背诵文中优美句段。 5.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鉴赏 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或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小说主题。 或: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或: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掌握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教材……的要求) 难点:深入理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基于学情的考虑)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将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采用诵读法、合作交流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

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 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 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 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

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高二下语文开学第一课

高二下语文开学第一课 以下是XX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高二下语文开学第一课(一) 1、又一个暑假过去了,假期里你都干些什么了?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2、新学期开始了,回顾过去,你在语文学习方面积累了什么经验?还有什么困惑?需要老师的什么帮助?(目的:相互了解) (说明:各校考生都非常重视语文科。希望大家努力把自己语文成绩提高一个档次。) (目的:使学生高度重视语文) 三、讲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

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师说》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 (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戏赋辛字》) 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出示辛弃疾简介 (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