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管理学(论述)

城市管理学(论述)

城市管理学(论述)
城市管理学(论述)

五、论述题(请自行删减)

试述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明确市政的政治特性,要求我们在市政管理中也要讲政治,也要讲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保障和代表最广大市民的利益,为广大市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城市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畴,其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城市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城市政权机构及其管理体制日益发展和完善,市政过程中的化、法制化逐步加强,市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科学化。研究市政,必须要了解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总结其中的历史轨迹及经验,为当代中国的市政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

(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市政大系统部的许多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市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依赖,形成有机的组合关系。市政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联为一体。市政系统、市政要素、市政过程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维系,围绕着同一的市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从市政管理的容看,既包括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对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对市民物质生活、精

神生活的指导和协调等;从市政所面对

的社会阶层及其人员的结构看,城市中

有社会各行各业、各阶级、阶层及其所

属人员和利益群体。对城市各社会阶层

和各方面人员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整

合,是现代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

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

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由于市政是一种

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

理活动,以致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存

在如下特点:(1)灵敏度高,主要指市

政过程每个环节的功能都能比较快捷

地发挥出来。这既同整个城市生活的快

节奏相适应,又得益于城市管理的科学

化、现代化。(2)相关性强,即市政过

程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联,互为条件,彼

此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

都有可能导致城市生活的全局性混乱。

(3)程度高,即在市政管理全过程及每

个环节,都会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尤其

体现在决策活动和监督活动中。决策、

监督成为市政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1.试述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机关

的领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

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

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

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

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

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

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

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

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

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

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

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

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

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

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

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

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

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

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

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

党按照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

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

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

他们进行党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

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

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而奋斗。

1、试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

理的重点是什么?

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

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

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

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

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

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

低,反之亦然。“人文GDP”就是为了保

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

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

等方面。

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

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

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

的位置。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

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

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

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

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

包括三方面的容:(1)信息敏捷。依托

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

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

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

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

的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即综合运用地

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多媒

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

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

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数

字城市具备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

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数字

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

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技术不但提

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

交换和交流的平台。(2)人员敏捷。有

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

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

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3)制度

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保留政策的适

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

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

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

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

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

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

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

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

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

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

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

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

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

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

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

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

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

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

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

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

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

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

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

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我

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

多数城市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

帆风顺,国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

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

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

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

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

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

要的部分。。

2、试述我国市政管理职能改革的方向

是什么?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

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

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向间

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

能转变之后,进一步地把间接管理具体

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

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

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

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

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

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

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

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

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

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

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容、

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

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部和外部

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

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

的第一步。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

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

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

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

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

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

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事

件都能受到法律制裁。逐渐形成以法治

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的市

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

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

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

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

情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须由几个

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

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

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

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

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

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

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

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

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

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

职能。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

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容。

1、试述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这点与西方市政职能特点不一样。管理城市经济曾经是我国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责,与此相适应,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庞大,部门林立,既有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有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表现为控制面广和控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例如,改革开放前,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说了算,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品。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强控制程度表现得仍比较突出。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种特点较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政社会保障职能也逐渐得到了加强,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社会保障是政府为了保证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以及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的行为。它是一种政府责任,理当由政府承担。但由于我国经济力量不足,以及思想认识不够,城市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围有限。许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由企业承担,给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造成了困难。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表现为中央集权过大,城市政府的权力无法律保障,上级可以随意解释或随时上收与下放权力,使城市政府难以适应,难以调动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计划单列市和后来的副省级市的设立正是针对此问题而来的。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表现为许多方面有权者不负责,或者负责者又无权力以及有责而无利等。

1、中国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1、政企职责不分,造成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化。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把企业作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否认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导致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城市政府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企业的产供销和人财物进行直接的全面的管理,导致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化,企业丧失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使企业根本没有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造成城市经济组织结构的封闭化和分割化。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区划来管理经济,每个行政系统、行政区

划自成体系,画地为牢,割断了企业之

间、部门之间、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

系,形成了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

全”和以纵向联系为主的条块分割、城

乡分割,从而严重违背了城市经济的基

本特征和运动规律,分割了城市经济的

统一性和整体性,影响了城市综合性功

能的形成和发挥。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

作用,造成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传

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把价值规律和市

场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加以摒弃,把各

种城市经济活动统统纳入指令性计划,

用产品的计划调拨替代商品交换,结果

导致了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妨碍了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4、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城市

经济主体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在动力。

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把企业

和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同企业的生产经

营成果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紧密地挂

起钩来,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

企业的大锅饭,从而使企业和劳动者丧

失了搞好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

5、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造成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传统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不切实际的追求“一

大二公三纯”的单一所有制结构,把非

公有制经济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统统割

掉,结果导致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

板,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妨

碍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1.试述城市的哪些特性决定城市需要

管理? P13-14

答: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

开放性特征,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

城市需要管理。

(1)相互联系性。城市不是众多的人

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

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

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

体。城市部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得城

市管理不同于私人部门单一的目标,而

必须同时满足若干子目标组成的目标

簇,并要使各受众群体能够接纳。对于

作为私人部门的企业而言,其诉求主要

是利润、市场占有率或者获取一定的品

牌效应,企业运营中在某一管理决策制

定之后,所有人员将按照这一行为标准

执行。而城市的管理涉及认识水平、收

入水平、教育程度、利益取向迥然不同

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不同尺度对一项公

共政策的认知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个

体理性出发有时很难达成决策。城市管

理必须要协调相互联系的各方主体之

间的关系和利益,构建多元联动且和谐

的管理体系。

(2)复杂性。城市是由许多不同类型、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

杂的巨系统,是现代社会中政治要素、

经济要素、社会事务、信息流和科学技

术要素大量聚集的场所,是构成现代社

会网络最重要的节点。由于众多的人

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往来汇集,

使得城市的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城市的

日常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千头

万绪,如果仅凭市场自我的梳理和调

节,势必会影响城市运营的效能和质

量。

(3)开放性。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

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着能量、物质与信

息,从输入粮食、蔬菜、水、燃料、日

用品,到输出废水、废气、废物等污染

物;从输入资本、文化、信息,到输出

文化的、精神的、物质的各种产品,不

断进行的输入-输出行为就构成了城

市系统的循环,以保障城市维继稳定有

序的状态。城市需要向“周边”区域辐

射它的能量和信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

要求的专业化协作,与“邻近”地区进

行经济技术联合。与此同时,城市也在

不断接受更大规模城市和区域(甚至包

括全球化)的辐射和影响。这些决定了

城市系统整体结构具有开放性。城市的

开放性使得城市不仅要处理系统部问

题,还要处理与城市外部的关系,综合

考虑系统外各种要素的竞争、合作、协

调与统筹。所以,城市的开放性决定了

城市需要管理,以促进城市系统有秩序

地正常运行,提升本区域的综合竞争能

力。

2.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

哪些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P22-23

答:城市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在以下若干

方面实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1)在管理理念上,由狭义的城市规

划和市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城

市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已经在传统

的市政管理概念基础之上,实现了对城

市更广围和更高层次上的导向性管理,

在涵上已不限于狭义的城市规划制订

与执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在

管理过程中,人本主义思想得到了较好

的体现,服务意识在城市管理工作益发

凸显。进一步的,柔性管理、敏捷管理

的理念与实践对城市管理将产生更大

的影响。

(2)在管理体制上,力求从局部管理

向统筹管理转变。统筹管理的全局观是

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效能的核心指针之

一,随着城市部、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趋

于复杂化、网络化,城市发展所涉及的

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城市管理必

须从更高的视角实现对城市总体发展

脉络的把握和引导。这就要求城市管理

必须从封闭的、城乡分割的、高度集中

的模式向开放的、城乡统筹的、多元协

同的模式转变。于此同时,管理的主体

发生了改变,城市政府从城市管理的绝

对主体转为城市管理主体之一,其导向

性作用加强而部分职能逐步弱化。其他

主体,如市民组织、私部门等越来越多

的参与到城市管理中。

(3)在管理对象上,城市管理呈现出

由具象管理向抽象管理转变的趋势。传

统的城市管理容局限于与城市自身物

质形态相关的方面,例如路灯、道路、

桥涵、给排水、市容等。现代城市管理

的具体容突破了物质形态,更加注重城

市住民以及城市的发展。城市政府对城

市经济社会的管理逐步超越实务层面,

着力于对城市发展规律性的探索,并在

这种探索的基础上,利用法律、经济等

柔性手段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规。

3.试述我国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

征? P64-65

答:(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

复杂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

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

所以,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

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

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

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

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

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

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

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

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

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

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

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

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

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

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

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

将城市政府的职能围、权责关系和政府

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

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

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

府职能的规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

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

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

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

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

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

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

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

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

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

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围广、

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

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

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

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

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

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

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5.试述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P140-142

答:(1)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

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

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

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

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

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如城市的建设条件,涉及气象、水文、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畴的问题;城市

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又涉及大量社会

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具体布置各项建

设项目、研究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

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

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

貌、园林绿化的安排等,则又是从建筑

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而这些问

题,都密切相关,不能孤立对待。城市

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

发展计划,而且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

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

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须统一

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和

经济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因而城市规划

部门和各专业设计部门有较密切的联

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知

识,具有综合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主

动和有关单位协作配合。

(2)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

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

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

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

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

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

针政策为依据。例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和

发展规模、居住面积的规划指标、各项

建设的用地指标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

和经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

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关系、可持

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规划

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

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

严格执行。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

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

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

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

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

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

努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

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

件,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

部门密切配合,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

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

划的过程,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城市政

府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

展,保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变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因此,作为城市建设指导的城市规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使城市规划逐步趋近于全面、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所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虽然规划要不断地调整和补充,但是每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而制定的,是一定时期指导建设的依据,所以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更。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规划实践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对各项建设在时空方面作出符合规划的安排,而且要积极地协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组织协同建设,使之既符合城市规划总体意图,又能满足各项建设的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经验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当然,任何一个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绝不可能十分周全,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市建设实践也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唯一标准。

6.试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

题。

答:(1)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用地越集约,反之则越粗放。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扩的速度较大城市相比更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该说,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低。但必须提起注意的

是,在我国部各级各类城市的土地利用

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中小

城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我国的城市土

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低,据测算,

1998年我国城市的总体平均容积率仅

有0.35,距离比较合理的总体平均容积

率水平0.4~0.5还有较大的空间。城

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决定了我国城

市成长的空间外拓倾向十分突出。

(3)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

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

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

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

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定城市职能

的外迁为主导力量,并吸引其他的城市

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

跃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

20世纪90年代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

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

招牌,但最终很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

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

长时间撂荒闲置,有关我国开发区过热

的相关论述可以说多如牛毛,这里就不

再赘述。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育

产业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新主角,东邻的

大学城已经在2000年投入使用,计划

建成“中国极具投资价值的生态型教育

科技城市”。另外,还有一些以政府职

能部门作为主要吸引力量的综合性城

市新区开发,如的东新区开发、的新城

开发等。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

带动轴心,但是如果不能在新区开发的

同时积极推动老城的更新升级,很有可

能出现类似西方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

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

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也很可能造

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4)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

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

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

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城市成长

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

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

违背地租规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

居地的城市,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大

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总量的1/3以上,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居住用地比例也

大致如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

22%,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

的现实,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8%~

10%的比例两到三倍的结果值得我们反

思。按照西方城市经济学中经典的城市

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高

地租(地价)的CBD,由中心区向城市

边缘,由各种地租负担能力依次降低的

用地方式的包络线构成城市部的地租

竞标曲线,竞标曲线中依次排列的用地

类型代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地

区位选择。以上的城市用地结构分布基

本上可以解释和指导市场条件下的城

市土地利用区位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

成长过程却同这一模式有很大的距离。

通常,居于我国城市中心的是行政中

心,工业、仓储、机关等用地占据着城

市部很多区位优越的地段,一些原本应

当位于城市中心的高级用地类型只能

在偏位设立。

7.试述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

域的核心要务。

答:(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

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我国曾长

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构建了基于计

划经济的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传统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包括:

政企职责不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条

块分割严重;忽视市场作用,价值规律

无从体现;缺乏经济激励,平均分配倾

向严重以及排斥非公经济等。传统经济

管理体制不适应于现代市场化条件,因

此必须予以梳理和修正。进入新的世

纪,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已跃居全球第

三。中国的城市将从被动追赶逐步转向

“弯道超车”,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

下,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也要进行多方面

的完善和创新。政企分离、城乡一体、

条专块统、市场导向、竞争充分、激励

合理、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的

面向未来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应当逐

步构建起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

已经初步建立,下一个阶段将面临市场

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任务。

与之对应,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一方面要

以加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体制、机制改

革;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

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的国际对接能力。

(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

级。城市产业主要包含传统产业分类中

的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所能提供

的产品类型非常丰富,不仅供城市本身

消费使用,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相

关的物质资料与服务;不仅为本城市服

务,还要为区域乃至更大围服务。当前,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非物质产

品价值的不断体现,城市产业呈现一些

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一是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深入,产业结构的重心将沿着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

逐步转移,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

重不断提高。二是城市经济摆脱简单依

靠产品的阶段,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成

为城市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领域。

三是城乡、城市与区域构筑区域经济联

合体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城市经济的综

合性特征越加显现。在城市经济管理的

领域里,主导产业的判别和推动产业结

构合理有序升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

“产业结构升级”又称“产业升级”,

即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这一概

念隐含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和

加速本国、本城市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

级演变的主动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致的,都力图推动

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因此,

各类城市应当准确认识自身所处阶段,

根据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前瞻性的判断,

并通过鼓励、引导等方略促进产业升

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城市的产业

升级必须合理、有序进行,不能拔苗助

长。工业化仍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和必

须面对的阶段,只有对这个阶段予以足

够的重视,才有可能促进我国城市更快

的实现由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工业化

社会转型。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

国也加强了对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妃

甸、省五点一线等地的投资倾斜,推动

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并加速

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增长极。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

失业问题。经济学家将失业分为摩擦失

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类。

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现实劳动力市场

所需要的、具有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

劳动力短缺,而现实市场提供的劳动力

不具备这些特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导致

市场所需劳动岗位和所提供的劳动力

出现结构性错位。而总量过剩失业则是

劳动力总量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总量

而造成的失业。当前,在我国城市中结

构性失业是三种失业形式中最为普遍

的一种。但从长周期来看,我国总量过

剩型失业的隐忧更大。因此,城市经济

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稳定本地劳

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前

瞻性的培训,扩大就业岗位数量,融合

城乡经济,提升就业岗位的质量,最大

限度的减低结构性失业和总量过剩失

业造成的潜在影响。

8.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

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时需要遵循哪

些原则? P253-254

答: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

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

的原则: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

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各级组织

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

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

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

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

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

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

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

共担、共驻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

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

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

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

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

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

一。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

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

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的运作方式。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

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

会工作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

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

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

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视

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已任,把社区居民

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

本标准。各级组织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

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整合社区的各

类资源,与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共同

建好社区。

(4)有利于扩大,依法自治的原则。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群众选举、决策、管

理、监督的自治性组织。各职能部门、

街道办事处及其它组织应尊重居委会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

地位,在支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社

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支持、帮助社区

居委会从实际出发,利用社区资源、环

境和条件,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探索

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

特色和管理模式,切实增强社区依法自

治功能,避免社区居委会成为政府的一

级准行政组织。

9.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P262-263

答:(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

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

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

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

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直至今日,

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

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

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

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

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

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在冲

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

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

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

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

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部化。

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

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

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

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

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

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

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

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

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

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

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

卫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

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

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

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

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

公共环境。

10.试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P270-271

答:(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

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

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这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而必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废弃物多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有用资源,对其回收利用对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是一举两得。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

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这一原则我国早在1973年便正式做出规定,这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仅靠政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

效果,只有全社会成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这一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法律上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征收排污费或多种形式的污染税,赔偿损失,罚款。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排污收费制度”。我国参照这一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具体原则,以明确污染者的责任。

(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1.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P299-301

答:(一)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实施,若以“块块为主”,将助长局部利益。停止设立新的县级市,表明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像目前实行

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村

(居委)二级政府、四级管理的行政体

制,总的来说仍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但

应进一步加强市级政府决策的权威性、

有效性,可尝试将城市总体规划围的村

镇逐步改为区街体制。

(二)从城中村在要求入手,启发、鼓

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经

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

二、三产业,体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

制转变。

(三)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

城市管理体制。目前在城市扩过程中,

“只占地,不管人”的情况比较普遍,

使城中村社区仍停留在松散落后的传

统农村状态,没有同步实现人的城市

化。为此,必须改革城市土地、人口与

规划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

村城市化道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

扩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管人,使就

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城中

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有以下一

些原因:(1)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

“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

难的处境;(2)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

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

公职之忧;(3)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

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4)农村户口

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

取租金。针对以上状况,必须从户籍管

理上将并不务农的“村民”纳入城市人

口管理系统。如对某一年度以后出生的

城中村子女一律纳入城市户口,政府提

供教育、就业上的优惠倾斜。

(四)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

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失

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

建专门的经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

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等不动产

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

地,成为集团公司股东。一方面,政府

对这类公司提供优惠的税收与财政政

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具有经济与社

会双重职能,经济职能是经营城中村继

承的企业、物业,社会职能是设法改变

城中村传统社会形态,促进社区城市

化。或许有人会问,农民失去了耕地,

再失去栖身的城中村将何以为生?其

实,城市征用农村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已

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生

活机会,村民完全有条件凭自己的劳动

加入到千百万城市产业大军中去。如果

靠“食利”为生或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

于消费挥霍,再多的补偿也不够。从经

济入手改造城中村的关键环节无疑是

城中村土地在征用过程中的补偿安置,

这一环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城

中村居民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愿景。在

200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土地征

收征用方面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法》做

出了一定的修改,在原有的“每公顷被

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

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以

及“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

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

的三十倍”之外,增加了如下表述:“征

收土地的补偿费用标准应根据当地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被征收

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

市、县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这对于城中村

改造过程中,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市场

的价格生成作用,体现城中村作为非典

型农村地带的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合理

的城中村改造补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

支持。此外,在实际的城中村土地流转

过程中,村民的选择权应得到充分的尊

重,允许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出现多种

模式并存,而伴随着选择权的确立和可

选模式的增多,市场手段发挥效用的空

间将进一步增大。在传统的政府主导模

式之外,应当允许村民发挥主观能动

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

分经由集体土地资本化形式,对土地实

施整理、置换和缴纳复垦费,将耕地调

整为建设用地,企业有偿租赁,村民分

享收益。在未来,城市政府、农村集体

和村民的协作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即

由多元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分享土地级

差收益,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保

纳入城乡一体化,实现村民身份的转

换,促进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五)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

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

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转变观念,融人

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

在于提高村民素质,扫荡“黄、赌、毒”,

抨击丑恶、庸俗、低级趣味的社会现象。

为使村民融人城市社会,可向村民提供

就业上岗培训、普法教育机会,关注村

民后代教育问题等。一旦没有了“城中

村人”,城中村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太久

了。

(六)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

滋生的现象。要在短期扭转城中村治安

混乱、建设的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

城市治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此外,

应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定针

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

人口管理等法规,明确城市与村镇的法

律关系,明确城市周边土地权益让渡的

法律程序,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村

镇集体土地一级、二级市场。

(七)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

村镇领导人。组织人事部门抓住对村镇

领导的任免权,保证基层领导“听使

唤”,这是、、等城市发展的经验。政

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

其是年轻领导,进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

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水

平和管理水平。

(八)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

验。对于村镇聚落来说,与的经验值得

借鉴。近10年来新区与新加坡工业园

区开发了130平方公里土地,是老城14

平方公里的近10倍。新加坡工业园区

位于农业发达、村镇密集地区,一次性

征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将区分散的村

镇聚落,迁移到区外,实现了“空城转

让”,新区的村镇聚落,则统一规划,

建设集中的村民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在

秩序、文明友善与美观整洁等方面,堪

与城市别墅区媲美。市最近加大治理城

郊村镇,如宝安县有的村镇选送优秀青

年进大学深造,有的村镇把平时自由懒

散惯了的14~35岁无业青年,组织起

来举办青年培训营,有军事训练、形势

教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将青年学习、

培训情况与本村股份公司分红及其他

收益挂钩,同时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

长远来看,城中村必然被改造为城

市的一部分,而近中期则始终应坚持渐

进方式。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

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有限的近

期,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

有权、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

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人口同等对

待。

12.试述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P306-307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

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

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

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

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

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

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

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

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

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

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

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

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

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

同等的竞争地位。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

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

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

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

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

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

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

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在分析

城乡关系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城市化

的滞后是中国城乡经济难以协调发展

的症结所在,并由此导出了通过重新发

动城市化来解决城乡发展问题。还有一

些学者主靠农村工业化来解决城乡问

题。事实上,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

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

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

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

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

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

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

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

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

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

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

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

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

市场。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

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

又包括要素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

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

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

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

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

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

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

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

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

展。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

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

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

13.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

解决的问题。 P327-329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

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

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

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

包括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

作,如何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衔接以提高

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容。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

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

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

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

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

调。如流域污水的排放标准、固体废弃

物的共同处理、大气污染的控制、水资

源的分配利用等容,都属于环境方面的

协调。而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

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可能

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

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

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

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

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围。而

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

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

体(城市或区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

自己的属地围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

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

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在

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

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体系。此

外,由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跨地界性,

对于区域围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运

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各城市围自行规划建设的设施的衔接变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设施的整体运行效率。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目前区域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土地的“零地价”出让、污染排放、设施建设标准不一造成难以彼此衔接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方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的最重要职能。(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14.试述中国城市成长所具有的特殊性。 P184

答:中国的城市成长管理刚刚起步,由于经济条件和制度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的城市成长管理不能原样照搬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对比中西方当代城市化发展,在城市成长领域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的差异。

(1)城市化阶段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从19世纪开始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目前,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进入后城市化发展阶段。而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只达到36.1%,刚刚具备进入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性条件。

(2)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后城市化阶段,对多数城市而言,城市化进程的速率已经放缓。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总体而言,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远高于西方,中国同时面临过往城市化滞后的补课效应和国际经验公认的高速增长的双重冲击。(3)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西方国家城市土地多为私人所有,国有土地主要集中于各种保护用地,城市政府拥有的土地则多以城市公共用地的形式出现。而中国不存在土地私有,城市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对于集体公有的农村土地,国家也有比较强硬的征用权。(4)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西方城市推行的是以代议制为基础的行政体系,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选举体系与西方行政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对这一点,公共经济学和行政学中已有不少经典论述。

(5)市场化程度不一,西方市场体系相对完善,市场经济导入的时间早,认可度高,完全竞争市场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承认市场的先天存在。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中还留存有大量的问题。15.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P306-307

答:(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

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

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

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

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

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

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

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农村的

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

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

破坏。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

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

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

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

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

关键。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

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

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

市场。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

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

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

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

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

展。

16.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P304-305

答: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

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

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

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

存在。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

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

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

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

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

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

别。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

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

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

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

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

题。

17.试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

革的容。 P174-175

答:(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

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

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

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18.试述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P137-138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

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

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

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

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

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

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

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

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

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

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

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

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

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在全球化的今

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

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

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信仰等,

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

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

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

2、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是什么?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由于没有正确

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

关系,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束缚了城

市生产力的发展,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

的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丧

失了活力。为了解放和发展城市生产

力,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的发

展,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

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变

革。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

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

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

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

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

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相

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

立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完善的经济调控

体系,保证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

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

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走共同富

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

市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及市情相适应

的社会保障,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稳定。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要使城市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快城

市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城市素质;充分

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使城市成为

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的经

济中心。

1、试述城市社区管理的容。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

社区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

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

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

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

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

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的社会公共秩

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

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

教育进行的管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

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各单位

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

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

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

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

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

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

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

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

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

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

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

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

管理;

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

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

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

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

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

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

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

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

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

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

风尚。

1、试述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特征,突发事件管

理的功能体系相应的可以分为预防、准

备、反应、恢复、总结等五个重要方面:

1、预防,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

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

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

要从四个方面执行:(1)宣传教育;(2)

准备预案;(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

示措施;(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

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

畅。

2、准备,就总体而言,准备包括根

据预案制订应急防方案,落实应急防的

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组织队伍、人

员培训、应急演练、通讯装备、器材物

资、检测仪器、交通工具等方面加以落

实,做到有备无患。一旦发生各类有可

能危及公众,造成社会影响的中毒、污

染、事故、疫情等突发事件即能迅速及

时地组织力量,有效的处置,最大限度

地快速处理、控制和减少危害面。准备

包括三个层次,即平时准备、“战时”

转换、“战时”准备。特别需要注意的

是“平”、“战”结合与“平”、“战”转

换的问题。能否迅速实现“平”、“战”

转换,并尽快形成“战时”积累能力,

是各个城市赢得突发事件的关键所在。

3、反应,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

“舞台”。反应的要旨在认清级别的基

础上,实施快速反应。对于突发事件而

言,能够实现快速反应是降低危害程度

的最重要方面。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

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快”

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

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

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准”就是接

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

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

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

对性措施。“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

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

一发布信息。“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

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4、恢复,在突发事件的影响逐步消除的过程中,另一个功能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这一功能的实现包含四个方面的容:(1)恢复生产、生活;(2)应对突发事件周期性特征中的下降、回复阶段,进行全面的宣传,通过包含媒体、政界等多方、多重的影响,提升住民预期,改变和提升外界对地方的预期;(3)坚决避免事件“死灰复燃”现象的发生,强化扫尾工作;(4)逐步实现突发事件相关资源和“生产”能力,从“战时”向“平时”的转化。

5、总结,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还必须十分关注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总结。这里所指的总结,并非单一强调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把总结提升为突发事件管理的一个功能元,把危机管理的理念拓展到城市和区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2、试述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

1、确认危机来源,在城市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要去积极地管理风险,而不是等待风险的出现。对风险的管理可由下列步骤进行:(1)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2)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3)将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4)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

2、危机判断,对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2)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3、预警系统的建立,建立起一套规、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对于处理突发实践极其重要。当预警系统发出警告后,城市可以及时地采取防或补救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可以保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真实的传递,也便于监管者及时做出反应。而按照不同的部门对信息进行收集,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部门的长处。当信息收集完成后,下一步工作是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处理,即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预警系统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人员,另一个方面是具体执行的员工。

4、危机应对,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很高的,反应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处理危机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前提与根本。突发性事件应对机构对危机进行的反应:

(1)第一波反应:对危机的反应,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当不可抗的危机或是预警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危机爆发时,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对危机进行积极的反应。

A危机的评估,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这时,对危机的评估显然格外的重要。而恰当的危机评估建立在对危机事件的准确掌握之上。这时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进行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应当成为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计划与情报部门应及时、积极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和信息收集,确保在较短时间,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危机应对机构的指挥者;第二步,根据获取的信息,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第三步,对危机的起因进行调查,找到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并确定主要危机;

第四步,危机反应计划的制定。

B危机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几个要点,在现有的可利用人员水平上,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小组,并保证其他非危机处理部门能够正常的运转。

谨记变化应比计划快。危机事件中,不确定性很高,类似于“做什么”、“如何做”的教条似的计划是不可取的。

将危机指挥和协调部分写入计划当中。在制定适当的危机反应计划之后,应遵循计划的大原则、大方向,在危机应对机构的统一调度、安排与协调之下,对危机事件进行迅速、果断的处理。(2)第二波反应:危机后的恢复,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与怎么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第二波反应。

2020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第二次形考答案

城市管理学第二次形考 考核任务形式: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撰写的论文要求用WORD修改功能,保持原始修改记录。 考核内容:撰写论文,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2、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城市政府职能转变 3、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 4、城市管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浅谈科学发展与城市经济管理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城市管理的工作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即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关系;正确处理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强经济实力与致富职工群众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不断强化三个理念: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化“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理念;强化“加快发展、又好又快”的理念。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市管理观念和理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飞快,城市管理也正是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 因其城市管理起点低,水平不高,尤其是管理观念滞后,管理理念不新,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在面对众多复杂问题时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一方面表现为对城市管理内涵理解狭隘,认为城市管理就是一般意义的占道摊点整治、环卫清扫保洁、车辆行驶停放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城市急剧扩张中,人们愈来愈重视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建设,重视建设的速度,强调建设的效率,对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全面坚持,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城管工作及城管工作者在市民心中的形象。 2.体制机制不健全。 对于城市管理,国家尚未立法,全国也没有统一模式,目前由各个城市党委政府承担城市管理职能。正因如此,各地城管体制“五花八门”,没有科学的体制。多头管理,无人管理,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等现象普遍。因此,无论是综合执法还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尤

城市管理学本科期末复习模拟试题两份x

城市管理学本科期末复习 模拟试题两份x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电大《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本 科) 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2分,共1 0分}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2. 城市人口的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 多年来,我国对城市经济基本上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管理,人为地割断了城市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割断了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直接联系,降低了城市经济效益。 4. 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5.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1.根据协调对象的不同,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 A. 行为协调 B. 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 D.规则的协调 2. 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有( ) A. 大社区型 B. 混合型 c.政府主导型 D.自治型 3. 城市经济管理的特征是( )。 A. 综合性 B.两面性 C. 二重性 D. 区域性 4.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 )功能为主。 A. 军事

B.社会 C. 政治 D.文化 5. 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 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 "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 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 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 )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7. ( )在我国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A. 市人大 B. 中共市委c.市政协 D.市政府 8. 经济性规制的主要方法有 ( )。 A. 质量规制 B.价格规制 c.数量规制 D. 进入规制 9. 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 )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与密度 B.人口构成 D. 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10. 在我国城市中,下列的( )属于城市政治参与系统。 A. 市政协 B.市民 c.街道办事处 D. 城市居委会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 0分)

2020年电大考试《城市管理学》精选考题库

单选、多选题 1.(AD)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 A.纵向协调 B.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 D.横向协调 2.(A)()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A.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3.(ABCD)城市环境具有()的特征。 A.脆弱性 B.开放性 C.人为性 D.复合性 4.(ABD)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 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5.(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准备 B.反应 C.预防 D.恢复 E.总结 6.(ABCD)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获取。 A.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7.(ABCD)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组成。 A.战略措施 B.战略反馈 C.重点战略 D.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 8.(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农业现代化 B.科技现代化 C.工业化 D.信息化 9.(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10.(AD)下列的市政职能中,()属于传统职能。 A.消防 B.城市规划 C.环境保护 D.治安管理 11.(AC)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功能为主。 A.军事 B.社会 C.政治 D.文化 12.(D)()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A.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13.(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A.科技现代化 B.信息化 C.工业化 D.农业现代化 14.(ABCD)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15.(ABCD)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6.(ABCD)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A.市行政管理体制 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17.(ABCD)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18.(ABCD)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2012春《城市管理学》在线测试答案

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匹配简答论述计算其它 总共:25道 题 试题 总分: 100 页尾 二.单选。(15小题共60分,)页首 1 .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重点是()(4分) A.预警防范 B.组织灾民自救 C.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D.与媒体保持沟通 2 .()属于城市的公益性文化载体。(4分) A.酒吧 B.古代帝王皇陵 C.农贸市场 D.电视台 3 .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来分类,()属于内地城市。(4分) A.郑州 B.丹东 C.烟台 D.上海 4 .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市区人口一般在()以上。(4分) A.50万以上 B.100万以上 C.200万以上 D.500万以上 5 .()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分) A.农业化 B.商品化

C.工业化 D.市场化 6 .()是城市教育管理过程的第一步(4分) A.教育决策 B.教育计划 C.教育预测 D.教育组织 7 .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城市的特征:(4分) A.和谐性 B.高效性 C.历史性 D.整体性 8 .以下不属于城市财政管理特征的是哪一项:(4分) A.非营利性 B.高度法制化 C.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结合 D.经营管理的垄断性 9 .以下描述错误的是:(4分) A.城市规划是城市营销的灵魂 B.经营土地是城市营销的起点 C.投融资渠道是城市营销的支撑 D.市场运作是城市营销的手段 10.近40年来,中国每年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人.(4分) A.百 B.千 C.万 D.十万

11 .以下对中国街道办事处的建制标准描述错误的是:(4分) A.10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 B.5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一般不设街道办事处 C.街道办事处必须包括一名专做街道妇女工作的干部 D.主任由选举产生 12 .以下哪项不属于城市住房规划管理应坚持的原则:(4分) A.充分考虑城市的地方特色 B.符合居民的生活活动规律 C.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D.建筑群体单一化 13 .()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4分) A.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B.合理的管理体制 C.坚固的生命线系统 D.完善的信息系统 14.()是在城市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和机构住宅区或在农村的镇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4分) A.居委会 B.街道办事处 C.政协组织 D.人民代表大会 15 .城市交通的三原色不包括以下哪项:(4分) A.步行 B.自行车 C.火车 D.汽车 三.多选。(10小题共40分,)页首

城市管理学答案整理

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3.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4.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 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管理学论述题汇总

(一)试述市政管理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内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试述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他们进行党内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三)试述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这点与西方市政职能特点不一样。管理城市经济曾经是我国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责,与此相适应,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庞大,部门林立,既有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有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表现为控制面广和控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强控制程度表现得仍比较突出。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种特点较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政社会保障职能也逐渐

中南民族大学《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案例分析1

城市环境管理 “大打、重打、响打,打出声威、打出实效”———自承德市城市管理局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来,城管执法人员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战役。已清理市区内违规及破损灯箱、广告牌匾198块、流动无照售货三轮车67辆、占道经营110处,炉灶20余套,发放证据先行登记保存通知书72份。 一、市城管局自9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本着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原则,加大对市区内“脏、乱、差”状况治理整顿的执法力度。着重对南营子大街、丽正门大街、武烈路、东大街、西大街、新华路、半壁山路等8条市区主干道及其相连的次干道、街巷的店外经营、无照商贩、违章广告、牌匾、灯箱、条幅及乱堆乱放物品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执法人员或集中行动、或以分组巡逻的方式,分片分段逐街巷逐门店地先宣传、后治理整顿,收到显著效果。11月25日下午5时后,该局调遣双桥城管监察大队的30余名精兵强将,又对桃李街口、新华路、南营子大街、大小佟沟、陕西营、小南门、旅游桥、柴场胡同等大部分无照经营、流动售货三轮车集中地带进行突击清理。附属医院门前四个无营业执照、无健康证、无卫生许可证的商贩在兜售私自加工的包子及现场摊制面饼,被执法人员查处,除将其炉灶查处外,还处以罚款;陕西营口和柴场胡同蹬三轮车卖水果、瓜子、花生、蔬菜的无照商贩较多,这些人看到执法人员到来,立即飞速骑车跑散,有近10个商贩被执法人员追上,一卖水果男子态度蛮横地出口谩骂执法人员,其三轮车被查扣,同时予以罚款处理。当晚,共清理三轮车3辆,灯箱广告牌匾6块,处罚流动商贩26名。(摘自:承德日报) 二、武汉市将投入300万元,对汉阳莲花湖湖底5.75万立方米的淤泥进行疏浚。目前,工程已面向全国招标,计划年内完工。据了解,莲花湖清淤疏浚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该市“清水入湖”行动的内容之一。该工程主要是对莲花湖进行水体修复和环境整治,并

城市管理学简答题(参考Word)

四、简答题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增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交通与通讯技术发展);总人口的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的途径之一)和人口的流动。从城市化浪潮的动力机制来看,上述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动力系统。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 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城市具有相互联系性、复杂性以及开放性特性,这些特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城市需要管理。 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 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4.城市管理的可行性是什么? 1、城市管理能够产生绩效 2、城市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付费产品 3、城市管理需要被管理主 体有支付意愿。 5.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采取更改途径方式处理问题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3改变组织结构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5改变现行政策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6·我国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与参与性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1、城市政府作为权力的主要载体,由城市选民选举产生,因此政府必须满足选民的要求。然而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通常是预算资金),不能单独完成增加就业、完善设施等任务,所以政府必须寻求与市场力的合作。 2、企业、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市场力的主要承载者,其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他们趋向于同政府合作,但前提是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吸引企业,如减免企业税收,低价提供建设土地,简化建设审批手续,修改、简化规划条例等。这样,政府与企业就形成了“权钱政体”。这一联盟要受到来自社会力的制约。 3、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也要谋求与社会力的合作,从而抑制大企业意志的膨胀或者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获得补贴与各种支持。这样就形成了“权力与社会力政体”,但是“在全

电大机考城市管理学答案整理

祝你成功 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6)污染者负担原则。(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3.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4.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 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 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5.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6.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1)广泛性。(2)服务性。(3)规范性。(4)自主性。(5)多样性。 7.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8.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9.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城市管理学2011年12月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 构的关系是需要遵循的原则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组织应尊重居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地位,根据社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大胆探索和创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社区工作特色和管理模式 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公共环境由企业和个人处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排污费收取标准还不完备,环卫公司市场化改革还存在困难。(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环卫经费严重不足。(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治污之重不在于“治理”,而在于“预防”。“预防”才是治本。这个“预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但目前城市公众的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1、从发展 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城市管理应自上而下 实施,“撤市(县)设区”,撤村设街,人口农转非是 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2、从城中村内 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失去耕地的城中村, 经济构成中已没有农业成分,必须转向第二、三产业,体 制上也应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 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走城市主导型的城郊农村城市化道 路。建议将村镇改制与城市扩张结合起来,做到既征地又 管人,使就业居住性质与户口性质同步转变4、从经济 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城中村问题的核心是 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无以为业,对此,政府可组建专门的经 济发展公司,撤村改制,将城中村所属企业及土地、村屋 等不动产折合成股份,使城中村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成为 集团公司股东。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 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利用传媒树立正面典型,促进村民 转变观念,融人城市社会。要调和城乡冲突,长远之计在 于提高村民素质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 的违法现象。可集中力量抓一两个典型,细致检查城市治 安与规划建设执法情况。加快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立法,制 定针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管理、住宅建设、人口管理等法 规。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政 府应有计划地对城中村的基层领导,尤其是年轻领导,进 行现代城市经济与规划建设管理的专项培训,提高其认识 水平和管理水平。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方式与力度,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 有限的近期内,可维持村(镇)办企业集体经济所有权、 经营权不变和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变,远期则应与城市 人口同等对待。 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 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需要在产业分工 合作、政策衔接方面进行协调2、环境的治理与 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 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 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3、 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大型公共设施建 设上进行协调,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 设施体系。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 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 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 运行环境。目前区域协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大 程度上都源于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各地 方政府的行为标准和准则,而这是区域协调机构 的最重要职能。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 络构建。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 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 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 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 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 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城市管理名词解释简答(一)

城市管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绪论至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3、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4、市政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市政的涵义。 市政就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哪些?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

行;(2)审查和批准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3)讨论、决定本市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4)选举和罢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和罢免市长、副市长;选举和罢免市人民法院院长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听取和审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6)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7)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9)制定地方性法规。 3、市政管理职能的特征是什么? (1)广泛性;(2)服务性;(3)规范性;(4)自主性;(5)多样性。 4、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

城市管理学考试自测与答案(一、二、三)

城市管理学同步自测(一) 绪论 一、填空题 1、 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 _________________ 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 城市是 的产物。 3、 “城”既与“郭”隔离自守,又为一体对外防御,而且“城”中的统治阶级又对“郭”行使着统治 职能,体现了强烈的 _________________ 功能,这就是城的本质功能。 4、 不管是城还是外城,都是为了防御上的需要而修筑的,因此,早期形态的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 和政治统治的需要。 5、 18世纪欧洲的 ________________ 揭开了城市革命性发展的序幕。 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 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7 、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的市政的目的是实现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就是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 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 理和监督行为。 3、 严格来讲,城不同于城市,且城的出现早于城市,因为古代的城,缺少( )职能这一特征 A 军事 B 社会C 政治D 经济 4、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 )功能为主。 A 军事 B 社会 C 政治 D 文化 5、 市政的特征是( ) A 政治性 B 历史性 C 动态性D 系统性E 综合性 6、 (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 创多种城市市政体 制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7、 市政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A 社会性 B 长期性 C 不可分性 D 政府性 E 公共性 三、 名词解释 1、 市政: 2、 市政管理学: 四、 简答题 1、从政治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涵? 2 、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涵? 3 、从法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涵? 五、 论述题 试述市政的特征。 参考答案 9、 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岀并独立岀来。 10 、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 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 A 人口数量 B 人口构成 2、 城市出现在(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的体制。 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区别于农村地区。 行政管辖 产业构成 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管理 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 2、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基础设施 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又称为生产性基础设施或技术性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共事业和城市市政工程设施;是一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未来城市管理的新理念 2、简述城市化的基本规律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的城市化发展S型曲线(1979年),主要内容为:(1)低于30%的初期阶段,起步阶段;(2)30%—70%的中期阶段,腾飞阶段;(3)高于70%的后期阶段,成熟阶段。 3、概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具体对策 三、论述题 根据所学理论,结合社会现实,论述我国的城市管理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范式,以及如何从传统范式向新的范式进行转换? 参考答案: (1)传统城市管理范式:政府单一主体、部门林立、行政手段为主、被动反应式的管理。 (2)转型期中国城市管理的新范式:以人本管理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城市治理为基本理念,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职能,以公众参与为实现途径,以公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对公众负责为最高使命,积极引导和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3)城市管理范式转换的路径: ●城市管理的价值定位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换。 ●城市管理路径从“城市管制”、“城市经营”向“城市治理”模式的转换。 ●城市公众角色从“管理对象”到“顾客导向”再到“公民参与”的转变。 ●城市管理体制从“部门碎片化”向“无缝隙协作”再向“整体性政府”的转换。 ●城市管理方式从“反应性”向“回应性”再到“前瞻性”的转换。

(2020年更新)《城市管理学(本科必修)》期末试题和答案

《城市管理学(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囊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 ),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A.30% B.25% C.35% D.20% 2.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可以总结为( )。 A.基层性 B.群众性 C.自治性 D.社会性 3.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 ),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 A.企业资源基础论 B.企业动力能力论 C.企业知识基础论 D.企业管理基础论 4.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5.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 )。 A.上海模式 B.杭州模式 C.南通模式 D.武汉模式 6.城市发展中应合理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使城市成为( )的经济中心。 A.高效率 B.开放型 C.现代化 D.高效益 7.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8.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 )。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9.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 ),大都市政府产生的过程很长,不像传统的大都市政府的组成过程那样短。

A.合作 B.弹性 C.自愿参与 D.谈判 1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 A.预警系统的建立 B.危机应对 C.危机判断 D.确认危机来源 二、填空l每空2分,共10分) 11.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____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12.一是由政府出资建造、国家给予补贴、并具有一定住宅质量(符合本国政府规定的最低住宅水准)的廉价住房。 13.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的一个总原则是原则。 14.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的竞争,也表现为 区域之间的竞争。 15.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6.预算外资金: 17.危机管理: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9.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20.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五、论述题(24分) 21.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A 2. ABCD 3.ABC 4.C 5.ABCD

城市管理学历年题集及答案(整理)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 增长型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C 第三次 ()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 B 荷兰 C 日本 D希腊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 信息化 ()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C 工业化 ()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答:以人为本 ()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答:排污权交易 ()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 英国 ()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D. 市建制体制 ()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A. 市人民政府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 保障系统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 预防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 美国 ()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副省级市 ()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答:煤烟型 ()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 行政合理原则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 需求型C. 供给型D. 资源型 ()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法定社区 ()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A. 市人大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 D )左右。D 60% 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A 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B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 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B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C 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C 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 ABC D ) 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C 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 管理 C 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 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C 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C 城市出现在()。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C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C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