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德国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1987,第168页。)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注: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中译本),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的纠缠。显而易见,如何设法消除敌对同盟围堵的潜在危险,便成为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中心课题。

1870年,普鲁士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国,但是,翌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德国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图在地理战略上削弱法国。从此,德法两国结下难解之仇。诚然,法国没有实力单枪匹马同德国再进行较量,但是,强烈的复仇心理驱使着法国随时准备着与任何同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因此,俾斯麦便失去了对法国外交政策的回旋余地。

边缘地区的列强,除法国之外,有英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英国虽然受到强大而统一的德国兴起的影响,但毕竟不如法国和奥匈帝国那么直接。英国这个殖民帝国依然保持着工业、商业和海军的优势。它是均势的关键国之一,密切注视着德国的动向。如果德国的作为超出英国容忍的限度,英国必定会联合欧陆列强制衡德国。

奥匈帝国是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受害者,实力较弱。俾斯麦基于外交战略考虑对奥匈帝国颇为重视。早在普法战争期间,俾斯麦就决意以“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保留奥匈帝国。如果摧毁它组建“大德意志帝国”的话,几百万奥地利的天主教徒便成为公民,无疑会对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国的地位构成莫大的威胁。就是在这个“小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天主教势力业已强大到让俾斯麦难以对付,最后只得退让,中止了“文化斗争”。更何况外加这几百万天主教徒呢?再者,这个“大德意志帝国”必将夹在渴望复仇的法国和虎视眈眈的沙皇俄国之间,只得终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保留奥匈帝国作为缓冲国,俾斯麦始终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一项举措。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竞相扩张。奥国没有强大的海军以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便只好向东南面的巴尔干半岛伸展势力,因而与俄国发生严重的利害冲突。由于奥国对俄国持有强烈的戒惧之心,自然有与德国保持友善关系的愿望。

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新统一的德国最大的威胁该是东邻俄国,因为普俄两国瓜分波兰之后,俄国可以从波兰边境有效地发动危及柏林的入侵。幸好普鲁士与俄国一直保持着友善关系,俄国在普法战争期间陈兵奥国边境支持普鲁士,两国皇帝的关系显得相当亲密。但是俄国首相哥尔查科夫看见俄国的保护国普鲁士从战火中一跃成为中欧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难免因妒忌而不满。毋庸置疑,毫无顾忌地追求国家利益的俄国,也是制衡德国越轨行为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维也纳体系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背景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我们称之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反法同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一体系重新恢复了欧洲范围内的制衡,并且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维护了这一地区的和平。1871年,自罗马帝国衰落时期就处于分裂的的德国终于走上了统一之路,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运用其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为德国在欧洲列强之中崛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结束了欧洲制衡的均势格局的“黄金时代”。

这一次欧洲国际体系的转变具有时代的特色,也包含了世界国际体系转变的一定规律。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的转变规律就是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有序稳定到无序失衡,再由无序失衡到新的有序稳定,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但每一个新的有序稳定都在更高一级上实现的国际体系的发展。从历史学角度来看,国际体系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而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循环中上升的。用文学的语言形容就更为简练: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深究这个中的根本动因,就在于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变化。从维也纳体系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者转变中,乃至近代欧洲各个体系相继建立与衰败中,我们都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

以这种总体的方法为指导,来探讨维也纳体系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转变,不仅可以分析出其个中因素,还能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

一、科技发展是这一转变的经济因素。

十九世纪70年代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的应用、内燃机的出现以更大的优势取代了蒸汽机为动力时代。自由资本主义也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正在形成,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也在全球各处生根、开花、结果。在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均衡,使得欧洲格局发生了变化,后起的资本主义新秀德国在此时跃居世界资本主义列强之首,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法则退居次席,德国的工业产值甚至已接近这两国之和,而在海外殖民地方面,先行一步的英法依然掌控这世界大部分的地区,这种国家实力与全球权益的不平衡必然会产生和激化矛盾,以德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新兴国家必然根据国家实力来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那么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也就顺理成章。由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国家实力的转变也正是我们在研究国际关系转变时必须注意的经济条件。

二、与历史发展潮流相悖是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

整个世界都出在一个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逃离不了这一范畴。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本身就违反了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反民主民族革命的一个维护旧体制的反动体系。拿破仑帝国覆灭以后,欧洲各国君主力求将欧洲恢复到大革命之前的均势格局,领土的调整,正统主义原则的恢复,最终实现的欧洲的暂时和平,并建立了欧洲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这从根本上就决定了这一体系本质的反社会性,而这一体系却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主义桎梏之间存在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不断兴起更是维也纳体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新的、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国际体系必然会紧随其后,应运而生。此时,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利益为正原则来指导欧洲国际关系的维也纳体系,已同这一时期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了。德国在实现统一以后,对于就得欧洲封建枷锁必定是深恶痛绝,国内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也必然要求更加自由的社会大环境,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提出与建立就是对这一历史潮流的呼应和对维也纳体系的最大挑战。再者,自由资本主义已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前行,维也纳体系的“正统主义原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

三、地缘关系是这一转变的地理因素

统一后的德国地处中欧,两面被法、俄夹击,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俾斯麦开始了其处心积虑的阴谋,营造新的欧洲秩序。刘德斌教授将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归纳为: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也正是这种地缘上产生的矛盾使德国确立了联奥、拉俄、亲英、发法的外交战略。俾斯麦个人的外交才能也在这种解决地缘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体系约束力不足是这一转变的内在机制缺陷

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初,其对内的约束机制主要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神圣同盟是反民主民族主义的,英国并没有参加这一同盟,其内在原因就是英国内部采取了保守的民主革命,使其国家性质与这一同盟的原则格格不入。英国参加反法战争与欧洲大国协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止欧洲大陆出现一国独霸的局面,平衡欧洲权力的分配。欧陆各君主专制国家除了要恪守保持大国均势,维持欧洲现状,还要防止民主民族革命对这一时期的欧洲现行制度的破坏。于是就出现了力图英国自由主义与欧陆封建专制相结合的历史谬误,也正是这两者利益的差异导致其并未奏效。在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同时在维也纳体系中存在,而二者对待很多问题的态度都不同,以致两种主义在体系中都起着作用,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原则的分歧也恰恰表明了体系内部不同利益的纷争。德国也正是利用了体系机制上的缺失,在迂回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起来。

总之,从维也纳体系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转变过程中,矛盾的不断变化起了不可消除的作用,经济、政治、军事乃至于文化意识领域的纷争与角斗都是促成旧体系解体,新体系建立的因素。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大陆联盟体系,乃至于后来的凡尔赛体系都是地区国家实力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任何一个国际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国际格局的形成与调整都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都是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普鲁士精神

论普鲁士精神 在世界历史上,德意志长期在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地位。境内诸侯林立,“德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39个邦国组成的联邦”,在分裂的诸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两个最强大的君主国。但随着19世纪50-80年代联邦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地位日衰,缺乏振兴国家的应有措施,而普鲁士却开始了统一德意志和建立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在统一成为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1870年,德意志最终完成其统一大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本文拟就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中诸原因作一初步探讨。 第一: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民族统一,因而极力支持普鲁士领导统一德意志。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民族统一,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在德意志历史上已经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不幸就在于:他按照习惯的德国风度,出世的太迟了。”⑺德国资产阶级的工业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从实力上还无法与欧洲其他各国相对称,而且具有小资产阶级的性质,眼光狭小,没有勇气承担统一国家的历史任务,同时境内无产阶级和人民结成同盟,在这种“既无有组织的国家BL,又抛开人民群众的这一无组织的BL”。⑻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他们拱手请容克-贵族阶级来实现这一目标,普鲁士和北部、西部一些邦的资产阶级,渴望由普鲁士领导,排斥奥地利,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奥地利之所以不能够吸引资产阶级的支持,是由于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普鲁士,缺乏经济力量的后盾,它想完全依靠其传统影响和政治上的分离主义来获取一些中小邦诸侯的支持,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奥地利没有可能够实现德意志的民族统一的条件。也就完成不了统一的民族大业。 第二:普鲁士有强大的容克阶级支持统一。 在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容克阶级中有许多已经放弃了过时的封建地租和劳役的剥削方式,而在自己的庄园实行资本主义剥削制,摆脱经济危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逐渐成为一个拥有雄厚经济政治实力的阶级,但它又是一个具有领土野心的阶级,素有“军国主义”之称,注重军事,所以有足够的力量支持普鲁士王朝实现德意志统一大业。同时,容克阶级随着普鲁士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资产阶级化,它们从中看到资本主义带来的效益,于是强烈的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再也无法再忍受德意志的分裂状态。 普鲁士容克出身的俾斯麦,他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政策正是容克阶级的要求的典型反映。1862年2月俾斯麦即将出任首相时就声言: “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改组军队……一旦时机到来我就对奥地利宣战,解散德意志联邦,把各小邦置于我的影响下,从而实现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⑼9月30日他提出统一德意志的“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是“一场只有通过铁和血才完成的斗争”⑽俾斯麦因此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他绝对不允许普鲁士与奥地利的“二元政治”来维持德意志现状。因此,俾斯麦以武力作为后盾,通过军事打击和外交的谋略,先后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 第三:“宪法纠纷”引起普鲁士军事改革,为俾斯麦上台创造了条件。 普鲁士在1849年及1859年曾两次试图在自己的领导下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都由于奥地利的阻扰而归于失败,它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要想统一德意志非使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

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下列文化成就诞生于古代西亚的是 A.《摩诃婆罗多》B.象形文字 C、《吉尔伽美什》D.按位计值法 2.公元2世纪时,有罗马演说家说:“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罗马城)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上述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B.西罗马帝国的强盛 C.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D.地中海地区的统一 3.阿拉伯帝国首都巴达格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4.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

你是高丽人,学他汉儿文书怎么? 你这般学汉儿文书时,是你自心里学来,还是你的爷娘教你学来? 是我爷娘教我学来。 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B.汉文化传播在朝鲜有群众基础 C.新罗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 5.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1494~1566年)确定了授给封建骑兵的领地上基督徒农民应缴纳的税项,税额比有些欧洲基督教国家低。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 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D.有助于缓和宗教间的矛盾 6.马丘比丘遗址的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里有沿着陡峭山坡层层开凿建造的房屋、从山顶向各个方向开凿的供水渠道、各种形状的庙宇、庄严的皇家墓葬,还有日晷、采石地点等。该遗址反映了 A.印第安人高超的城市建筑艺术B.阿兹特克人国家发达的城市化水平 C.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的中心D.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的精华 7.“他坚信大地是圆形的.盼望做一件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壮举——环绕地球航行。在他遇难后的第二年,他的船队完成了这一壮举。”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麦哲伦B.德雷克 C.哥伦布D.哈得逊 8.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B.美洲比欧洲更加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D.新航路开辟导致美洲物种扩散 9.右图是达·芬奇的绘画《岩间圣母》,画中年轻的母亲用温柔的 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由此可知, 该绘画宣扬的精神是

俾斯麦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德国的统一破坏了欧洲的均势,促成了欧洲列强之间地位的急剧变化,导致欧洲的重心逐渐向柏林转移。这个突如其来的巨变引起邻国的焦虑和恐慌。深谙地缘政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认识到,欧洲均势的任何改变都会激起列强的联合抵制。鉴此,俾斯麦从1871年接任帝国宰相到1890年被迫辞职的二十年间,自我节制,极力改变锋芒逼人的形象,以稳建温和的风格扮演维持现状的角色,稳定欧洲的秩序,缓和紧张局势。本文拟就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外交政策的目标、策略的演变、作用以及弱点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军事力量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是在欧洲大陆心脏地带兴起的,因此,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格局的冲击格外严重。德国统一后,国势与日俱增,边缘地区的列强所感受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加重,因而列强互相接近结盟对付新生德国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大。俾斯麦时代的德国缺乏稳定的外交基础,活动余地相当狭小。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考虑的话,德国是天生被包围了的国家。俾斯麦对德国客观环境的局限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此外,根据世界历史整个发展情况,我们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德国波恩Inter Nationes出版,1987,第168页。)俄国外交官彼得·舒瓦洛夫伯爵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因德国地位易受威胁而忧虑,不断受到敌对列强“结盟的恶梦”(注:赫沃斯托夫编《外交史》(中译本),第二卷(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的纠缠。显而易见,如何设法消除敌对同盟围堵的潜在危险,便成为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中心课题。 1870年,普鲁士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国,但是,翌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的和约并未能与法国真正达成和解。德国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图在地理战略上削弱法国。从此,德法两国结下难解之仇。诚然,法国没有实力单枪匹马同德国再进行较量,但是,强烈的复仇心理驱使着法国随时准备着与任何同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因此,俾斯麦便失去了对法国外交政策的回旋余地。 边缘地区的列强,除法国之外,有英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英国虽然受到强大而统一的德国兴起的影响,但毕竟不如法国和奥匈帝国那么直接。英国这个殖民帝国依然保持着工业、商业和海军的优势。它是均势的关键国之一,密切注视着德国的动向。如果德国的作为超出英国容忍的限度,英国必定会联合欧陆列强制衡德国。 奥匈帝国是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受害者,实力较弱。俾斯麦基于外交战略考虑对奥匈帝国颇为重视。早在普法战争期间,俾斯麦就决意以“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保留奥匈帝国。如果摧毁它组建“大德意志帝国”的话,几百万奥地利的天主教徒便成为公民,无疑会对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国的地位构成莫大的威胁。就是在这个“小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天主教势力业已强大到让俾斯麦难以对付,最后只得退让,中止了“文化斗争”。更何况外加这几百万天主教徒呢?再者,这个“大德意志帝国”必将夹在渴望复仇的法国和虎视眈眈的沙皇俄国之间,只得终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保留奥匈帝国作为缓冲国,俾斯麦始终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一项举措。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竞相扩张。奥国没有强大的海军以进行海外殖民活动,便只好向东南面的巴尔干半岛伸展势力,因而与俄国发生严重的利害冲突。由于奥国对俄国持有强烈的戒惧之心,自然有与德国保持友善关系的愿望。 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新统一的德国最大的威胁该是东邻俄国,因为普俄两国瓜分波兰之后,俄国可以从波兰边境有效地发动危及柏林的入侵。幸好普鲁士与俄国一直保持着友善关系,俄国在普法战争期间陈兵奥国边境支持普鲁士,两国皇帝的关系显得相当亲密。但是俄国首相哥尔查科夫看见俄国的保护国普鲁士从战火中一跃成为中欧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难免因妒忌而不满。毋庸置疑,毫无顾忌地追求国家利益的俄国,也是制衡德国越轨行为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维也纳体系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 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 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 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 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

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 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如多

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俾斯麦VS大和

本人喜爱德国军事,尤其喜欢帝国海军,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大和单挑胜过俾斯麦,本人颇不以为然,无论从战绩名气还是综合实力,俾斯麦都要超过大和! 第一步: 俾斯麦火力强大,特别是帝国冶金技术远超其他个各国,尤其不能和倭国相提并论,所以火炮成绩含金量远大于其他国家。俾斯麦火炮参数如下: 德国克虏伯公司对火炮的实测数据 射程穿甲(垂直)穿甲(水平) 10,000m510mm--- 20,000m364mm--- 21,000m350mm--- 25,000m308mm--- 30,000m---120mm 35,000m---170mm 射击参数 发射仰角距离(800kg AP)命中速度命中角度 2.2度5,000m2,385fps(727mps)2.4度 4.9度10,000m2,103fps(641mps) 5.8度 8.1度15,000m1,864fps(568mps)10.4度

12.1度20,000m1,677fps(511mps)16.4度 16.8度25,000m1,552fps(473mps)23.8度 22.4度30,000m1,499fps(457mps)31.9度 29.1度35,000m1,516fps(462mps)40.3度 30度(最大)36,520m------ 发射初速=2,690fps(820mps)时的飞行时间 10,000m13.9秒 20,000m32.0秒 30,000m55.5秒 35,000m69.9秒 在25000米处,克虏伯公司生产的SKC34型380mm主炮可以击穿308mm/24度的KCN/A优质硬化装甲!即垂直击穿337mm的KCN/A,在21000米处,则可以垂直击穿366mm的KCN/A,那么在22400米处完全可以击穿350mm的KCNA。 第二步: 衣阿华的307mm/19度侧面主装甲带在20度下落角(20000米左右)时相当于395mm垂直classA装甲,加上额外倾斜效果顶多420mm 的classA,接着: 340毫米KCN/A=390-405毫米ClassA(美国军方实验结论)

从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中看欧洲大国的兴衰

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中看欧洲大国的兴衰现代国际体系源于欧洲国际体系,而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着如下变化:经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欧共体等6个发展阶段。 在这6个发展阶段中,起主流作用的无非就是法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大国,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国籍关系体系的一个建立与瓦解的过程,了解欧洲大国的兴衰更替。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可以这样说,欧洲国际关系体系滥觞于意大利体系,而意大利体系的存在是以五个势均力敌的城邦及其互动形成的,五个城邦分别是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以及那不勒斯,随着法国和西班牙入侵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使得西欧国际势力发生改变,意大利城邦体系崩溃,西班牙成为意大利的主宰。 随着西班牙的扩大,在查理五世时期(1519——1556)西班牙与奥地利实际上合而为一,在外交上着力参与对法国的意大利战争控制富庶的意大利,力图清除新教势力将分散的德意志诸邦统一在皇帝之下,同时守护、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的版图争取包围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建立对其他国家的领导地位。然而,随着帝国对外不断兼并战争,带来的国家财政的超支,最终导致“过渡伸展”政策带来的帝国的衰落。而法国仍坚持“均势政策”(与东方、中欧与南方三方结盟体系相对抗),在此政策下,查理五世摆脱不了在欧陆和地中海受法国和土耳其两大强敌夹攻的困境,称霸图谋终告失败。法土结盟打败查理五世独霸欧洲图谋,为现代史上欧洲均势之外部源泉和外部动因的最初重大表现,即法国援引欧洲外缘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 在查理五世称霸的美梦破灭之后,其子腓力二世继承其大部分领土,对外依旧实行“扩张”政策,但是,这次是在荷兰和英国的干预下彻底失败。腓力二世的失败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实力大为削弱,而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彻底失去大国地位。因为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在德国,所以除了哈布斯堡王朝丧失大国地位,还直接导致德意志帝国经济严重衰败与民族分裂,直

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中毕业班3月综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24.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 在案的大赦达140 余次。这反映了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25. 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 取14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000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 B.门荫取仕仍是主流 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 26.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 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 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27.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A.经世致用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世道必进 28.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 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9.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4年在广州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400多人,其中1/3的学生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其他人则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该讲习所的举办

大陆联盟与世界政策

大陆联盟Vs.世界政策 萧暮雨 Samuel Shaw 一、大陆联盟体系 1871年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使得欧洲均势彻底崩溃。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阿尔萨斯-洛林的割让,使得法德关系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和1886年布朗热运动便是例证;法国愿意与任何一个欧洲大国联手以报仇雪恨,因此,孤立法国成为德国外交的首要任务。而地缘政治上,唯有俄罗斯与奥匈帝国有能力抄德国后路,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俄德与俄奥关系便是德国的优先方向。世界霸主英国自然也是任何国家无法绕开的因素;意大利虽然实力不济,但对德国而言,也绝不能坐视它成为法国的朋友。 为了填补维也纳体系崩溃之后的制度空白,俾斯麦建立起了以“联奥、拉俄、亲英、反法”为主题的大陆联盟体系。 大陆联盟体系的运作,大致可以分为酝酿、形成、调整、崩溃四个时期: (一)酝酿时期(1871-1878) 1872-1873年,通过元首互访,俾斯麦依托俄德军事协定及俄奥《兴勃隆协定》,建立起第一次三皇同盟(1873-1878)。但该同盟的脆弱性,在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便一览无余:俄奥不仅不支持德国,反而一起与英国反对德国将危机升级。 1875-1878年近东危机中,俄国支持波黑塞族起事,奥匈帝国与英国则主张维持现状以抑制俄国;面对两位盟友之间的分歧,德国则只好表示愿意居间调停。于是,作为1877-1878年俄土战争成果的《圣斯特法诺条约》,在《柏林条约》中被修改,俄国战争成果大大缩水。 至此,俄奥亲善结束;居间调停的德国,也被当做背信弃义的小人被俄国牢牢记住,第一次三皇同盟瓦解。 (二)形成时期(1879-1883) 俄德反目,对德国而言有如芒刺在背,为了抵消这种不安全感,俾斯麦只能选择进一步加强德奥关系。1879年,权大压主的俾斯麦通过软硬兼施,终于成功逼迫威廉一世不顾甥舅情谊,批准了《德奥同盟条约》。 这份条约规定,倘法国或俄罗斯进攻德国,奥匈帝国必须出兵攻俄;作为交换,倘奥匈遭俄国进攻,德国也必须倾力相助。通过这个秘密缔结的防御性同盟,德国一方面摆脱了孤立感,另一方面也束缚住奥匈帝国不可未经德国同意便与俄国轻开战端。 奥匈帝国因为巴尔干问题,对俄国几乎有些咬牙切齿,因此它长期希望能够与俄国的头号对手英国结盟,但随着英国格拉斯顿内阁东山再起,奥匈帝国愿望落空,在俾斯麦言辞相逼之下,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俄国的关系。俄罗斯方面,为了对抗英国,曾一度谋求在地中海与法国或者意大利结盟;但无功而返之后,也只好重新考虑和德国联手。于是,在1881年,第二次三皇同盟成立了。

上海市嘉定区2019年高二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嘉定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质量监测 高二(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试卷2019.1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注意: 1. 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 检测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就研究中华农业文明起源问题来说,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 A. 历史神话传说 B. 考古发掘资料 C. 古代文献记载 D. 民间祭祀遗存 2.“大人世及以为礼”在《礼记·礼运》看来,夏朝建立后中国社会进入 A. 大同之世 B. 铁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小康之世 3.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这一时间段可表述为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后期 C. 公元前3世纪前期 D. 公元前3世纪后期 4.“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争于气力”时代“唯法为治”,此处“当今”是指 A. 史前时期 B. 夏商时期 C. 西周时期 D. 战国时期 5. 以下图片内容揭示当时历史特点是 A. 国家分裂 B. 民族交融 C. 佛教盛行 D. 文化差异 6. 司马迁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志向,司马光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目的,成就史学巨篇。二人的治史理想体现古代传统史学特色是

A. 考察变化与变通,经世致用 B. 尊帝王、尊圣贤、人本主义 C. 纪传体通史体例,正式官修 D. 贵直书斥“曲笔”,求真求实 7. 《大明会典》罗列朝鲜货物清单,规定朝鲜每三年呈送50匹种马。此清单反映的是 A. 平等贸易 B. 民间贸易 C. 槯场交易 D. 朝贡贸易 8. 与下列世界地图内容变化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 宗教改革 B. 文艺复兴 C. 新航路开辟 D. 启蒙运动 9. 美国资产阶级找到真正崛起的道路并使美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在 A. 独立战争之后 B. 南北战争之后 C. “新政”之后 D.“二战”之后 10. 1902年,16岁的柳亚子在读完西方某著作后,因“雅慕其名,更名曰人权,字亚卢”。此著作是 A.《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 C.《路易十四时代》 D.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1. 李鸿章晚年心酸自喟“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李鸿章“被谤”是因为 A. 禁烟与抗英 B. 洋务与外交 C. 维新与新政 D. 变法与革命 12. 鉴湖女侠秋瑾诗中“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讥讽的是签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新文化运动 14. 俾斯麦“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首要原因是 A. 完成国家统一 B. 军国主义传统 C. 德国迅速崛起 D. 英法等国刺激 15. 导致图中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原因是

学年论文(以译代论)

学年论文 (以译代论) 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ow the civil war changed the world ” 学生姓名 : 林杨彬 学 号 : 121591217 系 部 : 外语系 专业 : 英语(商务管理) 指导教师 : 黄中习 教授 提交日期 : 2015年05月31日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1.学年论文的撰写应结合专业学习,选取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题。 2.论文篇幅一般为3000字左右。 3.论文应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流畅,结构严谨。 4.论文字体规范按《广东金融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论文样板”执行。 5.论文应书写工整,标点正确,用微机打印后,装订成册。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年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生签名:林杨彬时间:2015年5月31 日 关于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东金融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1.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2.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 3.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同意上述规定。 学生签名:林杨彬时间:2015年5 月31 日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 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 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 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 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 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 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 争。战争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而起,经历了四个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和法国—瑞典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的战败结束。战后交战双方召开了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双方实力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了均势格局。在战争中法国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口号,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开启了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新纪元。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发生于1704至1714年,它实质上是英法争霸的第二场战争,也 是欧洲反对法国称霸的一场战争。战争以法国的战败结束。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力量,建立起新的大陆均势,法国的霸主地位被削弱,英国的实力大大提高,普鲁士也借机一跃成为王国开始踏上强国之路,为普奥矛盾埋下伏笔。 3)北方大战:发生于1700年至1721年的一场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等出海口,进 行对外扩张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以瑞典的战败告终。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签署了《尼斯塔得和约》。俄国通过和约合法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内陆国转变为濒海强国。而瑞典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 4)七年战争:发生于1756年至1763年,实质上是四次英法争霸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同时也是普奥为了争夺对德意志领导权的一场战争。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法国在战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浅析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普法战争结束后,欧洲政治地图、列强间的力量对比及国际地位都发生重大变化。曾经充当欧洲“缓冲地带”的四分五裂的中欧地区崛起了一个令欧洲各国都不容小觑的强国。欧洲国家对于在人口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占据相对优势的德国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他们时刻关注着德国对外政策的取向,处心积虑谋求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为了不让崛起的德国成为众矢之的,俾斯麦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战略目光构建了大陆联盟体系,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发展和稳定。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 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中,俾斯麦的外交体系无疑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工程之一,但其核心思想却十分明确。首先就是目标问题。考虑到德国的实际情况,尽管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相对优势,单个的欧洲大国难以对其造成威胁,但若大国间联盟来共同对抗德国,那么德国必将处于劣势地位。并且,法德在普法战争以后,两国关系积怨至深,难以调和,任何对德国有敌意的国家都很可能成为法国的盟友,一旦法国与其他国家联合来共同对抗德国,那么必然会成为阻碍德国发展的巨大的绊脚石。因此,俾斯麦构建的联盟体系首要目标就是防止出现一个敌对的大国同盟,尽可能的孤立和打击法国,从而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其次就是对象选择问题。俾斯麦清楚的意识到尽管法国的复仇战争是德国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但北方的庞然大物——俄国也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如果俄国加入任何一个具有反德性质的同盟,那么无疑会给德国带来致命性的打击,这就要求德国必须处理好同俄国的关系,并且防止法俄结盟。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德俄直接结盟,那么德国将占有巨大优势,在欧洲事务中也会有更大的话语权。但是,俾斯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看出了德俄结盟这一看似最直接、最合乎逻辑的做法背后的陷阱和脆弱性,于是他选择用一种迂回的政策来实现其目的。环顾欧洲大陆,在考虑各方面因素后,俾斯麦认为英、俄、奥匈是最值得结盟的对象,而处理好德国同这几国的关系正是孤立法国的关键。 总之,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立起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法国,防止法俄结盟,同时处理好德国同英、俄、奥之间的关系,从而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与调整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在建立及调整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双重危机,一方面是国内政治的发展和社会力量的巨大变迁影响着其政策走向,另一方面是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使得俾斯麦要不断调整其联盟体系进而巩固成果。俾斯麦首先于1873年促成了德、奥、俄三国签订《兴勃隆协定》政治协定,从而结成三皇同盟。但因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利益上存在根本对立,两国结盟也只是在新形势下的

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 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他通过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父亲是一个容克地主,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俾斯麦在柏林就读大学期间,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在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出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地主俾斯麦,他同时代表了普鲁士的两大支柱——贵族和官僚。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由此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

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 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 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 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他立即推行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铁血政策”。他在议会上公开宣布:“德意志看得起普鲁士,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 对内他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维护专制主义,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但同时又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经济方面的保护关税政策 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德国的农业状况不佳,为了

《简论俾斯麦的战争观》

《简论俾斯麦的战争观》 俾斯麦对于战争的认识是,战争,而且只是可以控制的局部战争,是以相对最低的成本实现相对最高的利润的最后手段。他曾经这样痛斥那些希望不合时宜地发动战争的普鲁士政客:“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尽管在必须战争否则无可选择的时候他也会选择这种政策。 但是俾斯麦能够认识到战争可能的危害,甚至可能对于战胜国日后的政治和外交上同样不利。只有在没有其他成本更低的实现相对最高利润的道路可走的时候(例如德意志统一战争),才可以在多个方面特别是外交做好控制之后发动局部的、只针对一个对手的战争。并且在战争实现目的之后,而此后继续战争就会对本国不利乃至使形势逆转时,就应该制止战争,而用高明或狡猾的外交手段来维护欧洲“均势”和和平。 相比于纯粹的军事力量,外交上的优势、外交体系和相对的盟国可能还要更重要。俾斯麦以三场外交等手段控制下的局部战争统一了德国,但是德国统一以后,整个“俾斯麦时代”,德国却一直处于和平和势力均衡的“俾斯麦体系”的主导地位。德国统一以后,“俾斯麦时代”的一些德国人以为,德国应该以一场扩张性的、打倒那些潜在对手的“未雨绸缪”的“预防性战争”。俾斯麦反对这种思潮。他认为战争的后果无法预测,而基于德国统一本身就已经威胁到了欧洲的势力平衡,所以德国(不是普鲁士)的战争很难被局部性的控制,也很难继续保有外交优势。现在的战争不仅不能以相对最小的成本实现相对最高的利润,也不能真正实现其“防御性”,反而会给德国造成更大的损失乃至危及国家本身的安全——反而催化了列强联合起来扼杀德国,等于“没病找病”。至于继续扩张,不管向哪一个方向,那无异于加剧了德国内部的民族矛盾,也使德国在外交上转入劣势。俾斯麦认为,对于统一以后的德国而言,它的最大利益所在即维护欧洲的和平和势力均衡,从列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而非战争或者扩张——这些对德国无异于自杀性政策。 俾斯麦关于战争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科学和符合德国实际的,他坚持这些政策直到他去职。但是俾斯麦去职之后,无论威廉二世时期还是以后的希特勒德国,却鲜有人能够有着如此清醒的认识。德国的政策逐渐发生转变,战争渐渐被从俾斯麦打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乃至成为德国的一种“国策”,并日益失控。在这种自杀性的失控的战争的“国策”诱导之下,德国为它的领导人背离俾斯麦思想而付出了几近亡国的巨大的代价。

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

现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指南 考试题型: 一、填空(10分,每空一分) 二、简答题(50分,5道题,每题10分) 三、论述题(40分,2道题,每题20分) 复习题 简答题(以下题目结合章节安排和事件人物之间之间的联系,成组出现,以利于在整体把握国际关系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分别加以理解和记忆) 1、关于现代国际关系起止的几种不同观点 2、国际体系的涵义与欧洲国际体系的特征 3、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称霸企图的失败、失败的缘由及国际政治意义 查理五世 《奥格斯堡和约》 腓力二世 4、英国革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光荣革命”的国际关系意义 《航海条例》 伊丽莎白一世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掷出窗外事件 6、路易十四的扩张及其失败的原因 九年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乌特勒支和约》 路易十四 7、什么是“北方同盟”与“北方和解体系” 北方大战 《尼斯塔特和约》 彼得一世 8、17世纪与18世纪俄土战争 叶卡捷琳娜大帝 9、荷兰在欧洲历史上的创新及其在欧洲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尼德兰独立战争 威廉三世 1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外交革命” 11、波兰三次被瓜分的前因后果 12、美国独立的国际因素 武装中立同盟 13、拿破仑战争的进程、结局及其缘由

拿破仑帝国 特拉法尔加战役 14、神圣同盟的内容与作用 正统主义原则 欧洲协调 梅特涅体系 15、门罗主义的内容和作用 16、希腊独立及其国际政治意义 19世纪俄土战争 《伦敦海峡公约》 17、1848年革命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1848年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1848年革命对欧洲大国的影响) 奥撒战争 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问题 拿破仑三世 尼古拉一世 18、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后果与国际政治意义 俄国历史上的南下政策 《库楚克-凯纳吉条约》 1878年3月俄土《圣斯特法诺条约》 19、意大利统一的进程及其国际政治影响 加富尔 加里波第 20、德意志统一的进程及其国际政治影响 普丹战争 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 21、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缺陷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 《再保险条约》 德奥意三国同盟 俾斯麦的殖民政策 22、近东危机对欧洲列强间关系的主要影响 柏林会议(1878年) 23、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浪潮的表现、成因与影响 英布战争 布尔人 克鲁格电报 24、德国崛起对欧洲国家体系的冲击 德国“世界政策”的主要内涵 25、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英德敌对的由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