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幽默不再流于表面,开始关注人物内心的品格,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个性,反映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以此反思我国国民的特性,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反映了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度。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二马》中的幽默风格也不够成熟,依然带有极大的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这影响了其艺术表现力。

以上两部小说作品都反映了老舍早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一些思考,反映了其对小说中幽默性的自觉追求。但由于作家本人对社会现实认识不足,对很多问题都无法从深层角度去探讨,而且作家的创作思想也并未成形,因此老舍早期的小说创作还有一定的幼稚性,反映在幽默风格方面就是多借助夸张来表达幽默,夸张的度往往没有掌握好,使夸张有失真之处,从而也使小说中的幽默风格带有极大的刻意性,削弱了艺术表现力。然而随着作家阅历的丰富及创作思想的日趋成熟,这种刻意性逐渐被打破,幽默风格也就趋于浑然天成了。

1.2 成熟时期的作品

以1933年发表的《离婚》为标志,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幽默风格真正成熟,这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形式方面,小说中的夸张变得更加节制,失真性减少,而且也不再为幽默而幽默,小说中的幽默风格洗脱了早期几部作品的刻意性,变得真实自然;在内容方面,小说中幽默风格的运用不再流于表面,追求表面上的笑料,而是更加注意深入挖掘幽默背后的东西,注意用幽默的风格来表现主题,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民族性的思考,这就使得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内涵更加深沉,底蕴更加丰厚,显示了老舍思想上的进步。

《离婚》以生动的语言,幽默的笔触描写了北平财政所的几个科员的家庭风波,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的婚姻生活和人生百态。作者通过对琐碎生活的描写,批判了当时旧中国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庸碌麻木的国民,对形成这种国民性的文化原因也进行了思索和探讨,暗示中国几千年礼教及充斥在北平市民社会中的庸碌无为的风气是造就如张大哥这种人的主要原因。作品不仅暴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倾轧腐败,同时也暴露了诸如张大哥为代表的小市民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心态,并对此给予了彻底的否定,这使得这篇小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历史内涵。《离婚》中老舍的幽默去掉了油滑,变得含蓄而机智,适度而节制,幽默中带有了智慧与真理的成分,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幽默风格的真正成熟。 2.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特点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有自己的独特性,与同时代其它作家有着明显区别,这种幽默风格来源于他的洞察力及娴熟的语言技巧。敏锐的洞察力可以使老舍在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取出发人深思之处,而娴熟的语言技巧又可以准确贴切地表达随处可见的生活琐事及现象中的滑稽可笑之处,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作家对社会人生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而形式方面的幽默又多来自于其独特的语言技巧。下面着重探讨老舍小说幽默风格在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

2.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2.1.1京味十足的语言用法

老舍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化语言及表达形式的大量运用,而这也是老舍在幽默方面不同于其它作家的突出方面。“京味”顾名思义是指作品中的北京风味,这既包括大量使用北京地区的方言来进行写作,也包括小说中表现的是当时北京地区的日常生活情况,展示了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和韵味,反映了北京地区人民的文化趣味和思想追求。而这种“京味”与老舍在英国教学期间受到的英

式幽默,尤其是狄更斯,康拉德等作家的影响融合到一块,形成了老舍小说特有的幽默品格。本文研究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主要从语言及取材方面展开。

老舍小说的“京味”突出体现在语言运用方面。老舍的语言功力得益于他长期在北京的生活经历,这使他对北京地区的口语和市民用语都非常熟悉。老舍在自己的小说中对包括中下层劳动人民用语在内的北京口语进行了加工改造,提炼其中的精华,于普通人的俗语白话中追求精炼典雅之美,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共存。正是通过这种京味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老舍成功地把口语化的语言同深层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使其既不失艺术创作的通俗性又兼顾了其文学性的。老舍小说的语言干净利落,对方言俗语的运用信手拈来,豪不造作,使他的小说达到了通俗而不流俗,精制而不造作的境界。老舍所使用的语言处处有自己的创造,又处处又渗透着北京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不同于萧乾等作家之处,体现了老舍独特的艺术追求与思想深度。

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还体现在作品的取材方面。北京就像是老舍小说的唯一主角,始终贯穿其小说创作的始终。老舍的小说中处处有北京的影子,由于老舍自幼就生活在北京,因此对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特点非常熟悉,他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描述北京以及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大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描写普通小市民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突出了北京长期作为封建社会首都所特有的文化情趣和审美特征。同时作家也描述了北京各种职业的市民的生活场景,为读者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北京生活画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老舍小说中的“京味”通过题材,取景以及语言方面的追求,达到了思想内容与外在语言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不是一般的只运用方言土语来描述生活那种浅层次的追求就可以实现的,它反映的是作为北京人的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和深深的热爱,因此老舍小说中的这种“京味”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最终老舍通过京味化的语言及表达形式与来自于狄更斯等人的英式幽默相融合,形成了自己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这是在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2.1.2夸张手法的大量运用

老舍小说中时刻注意夸张手法的运用,以达到幽默的效果。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特点是用夸大的说法来形容事物,突出事物的典型特征。老舍的小说中在塑造人物,或叙述故事时大量使用夸张手法,把把人或物的不合常理之处加以放大,以达到幽默性,并以此寄托作者的看法和思考。《离婚》中描写邱先生办公时的情境,说他“邱先生低着头办公呢,眉头皱的要往下掉毛。”这是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小职员邱先生应付工作,得过且过的丑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而且作家通过这种夸张的笔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对读者也有极大的感染力。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技巧,对幽默风格的形成功不可没。夸张可以用夸大的手法将客观事物或者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矛盾性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印象,使人难以忘怀。而且夸张带来的幽默会使读者笑过后思考背后深层的东西,启迪人们的心灵。老舍正是通过夸张带来的这种幽默性来表达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国民劣根性的反思,这是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在思想内容上的超脱之处。

2.1.3独特的比喻方式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也离不开比喻的大量运用。老舍的比喻非常新奇,敢于用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作为喻体进行比喻,通过独特的比喻来达到幽默效果。即便是平常的事物,一经老舍加工,也能使人看到其独特之处。老舍的比喻之所以

新奇,是因为他所想的是常人所不能想,所选取的喻体也不是常见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乍看之下毫无联系,思考之后方能发现其内在联系。老舍擅长从两种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相似点,然后加以比喻,增加幽默效果。这样的例子在老舍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如《离婚》里面描写老李女儿的外貌时,抓住典型特点进行描述,说她“小嘴像个花瞢朵,老带着点水”,而且她还很胖,作者将其比作“小肉葫芦”,这两种事物虽然都是北京地区常见的,但在老舍之前少有作家用来比喻年轻女孩的外貌,老舍独树一帜,收到了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而且通过这些比喻,也使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的内在矛盾性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感,还拓展了小说的内涵,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互动。

老舍之所以可以常常把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奇特的比喻方式,要归功于其丰富的生活阅历,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以及他作为作家所具有的别出心裁的艺术想象力。正是老舍所具有的这些优秀品质,他所选用的比喻既独特巧妙,又准确妥帖,而且也不失通俗性,使他的小说雅俗共赏,在各文化层次的人群中都可以找到知音。比喻使老舍小说的幽默性能更为人广泛接受,也达到了发人深思的目的。

2.1.4无处不在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或情理上的矛盾性:二是人物本身的自相矛盾之处。前者表现在老舍在很多小说中故意设置一些情理上相互矛盾的词语,并将其置于结构紧凑的组合中,使这种表面上看来相互矛盾的词语,通过结构上的排列组合,达到语义上的悖论关系,丰富了语义内容。也就是说,老舍小说通过这种结构与情理上的矛盾,以达成违反了逻辑的语言方面的幽默,传达了老舍深层思考,表达了深切的哀思。比如《离婚》中的老李,他明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只能是庸碌无为的打发时间,也清楚认识到梦醒之后自己还是无路可走,这本身就是极为悲哀的,但是老李作为被旧时代毒害的小市民,即使梦醒也无法自救,根本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所以作家说“可是他必须往里爬,一种不是事业的事业,不得敷衍的敷衍,公事就是没事。”老舍通过这些自相矛盾,于理不通的的句子把老李既不想堕落又毫无办法、既自命清高又只能与现实同流合污的矛盾心态描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而且也寄托了作者对老李的同情,老李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市民,毕竟无法摆脱自幼便置身其中市民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也无法改变自己作为小市民其性格方面的缺陷。此时老舍通过矛盾的笔触达到了深层的幽默,在这种幽默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哀思,达到了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老舍的小说还善于运用自相矛盾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达到幽默的效果。老舍在塑造人物,特别是塑造反派人物时,善于抓住人物言行不符,表里不一的做法,以幽默的方式揭露人物的伪善,达到在笑声中引人深思的效果。比如他所塑造的《四世同堂》中的蓝东阳,时刻以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作家自居,但他所谓的作品无一不是文法不通、不伦不类的可笑东西。作者通过蓝东阳自吹自擂的丑态暴露了其不学无术,自高自大的丑恶嘴脸,抨击了当时为数众多的像蓝东阳一样附庸风雅的庸人,达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由于作者对这一类人并未直接加以批判而是通过其自身的矛盾言行来表达作家的态度,就不仅使这种现象真实可信,而且还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类人的丑恶嘴脸也就跃然纸上,读者也能得到更直观确切的印象。

2.1.5讽刺与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

幽默很多时候离不开讽刺,老舍的小说中也注意使用讽刺来达到幽默的效

果。老舍的讽刺是婉而多讽,是委婉的讽刺和含蓄的反讽,而并非毒辣的嘲笑似的讽刺,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十分注意把讽刺和幽默性结合起来,形成宽容的幽默的讽刺。当老舍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时候,就可以很好地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使人物现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老舍的小说善于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漫画式的形象塑造,突出人物的个性。《马裤先生》中的主人公马裤先生就是这种笔法塑造的成功人物的典型。作家对这一人物现象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以人物夸张的言行突出了其自私自利,刚愎自用,自我崇拜的性格特点。通过马裤先生夸张的言行举止,作者也讽刺了其丑恶的灵魂,表达了作家的对现实和人生的愤慨。因此在幽默讽刺,婉而多讽的背后,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思考和人文关怀精神也展现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小说中很多都是小人物,小市民,塑造这一类人物时,即便是对其加以幽默的讽刺,作家的态度也始终是温和宽厚的,没有尖酸刻薄的嘲讽。当老舍揭示老派市民的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和新派市民的浅薄无知,空虚无聊的麻木心态时,总是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并不以嘲讽的心态对待他们。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批的小市民,小人物,作家对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揭露,但大都点到为止,表达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考,但并未对其进行辛辣的嘲笑,表现了作家人性的一面。老舍的小说用反讽幽默的笔调揭露国民精神上的病态,将对国民劣根性以及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隐藏在幽默的笑背后,生动地展示了市民社会的世态炎凉。老舍描写国民性格上的缺陷,并不以滑稽为目的,而是为了将当时国人的灵魂上的病态展示出来,通过婉而多讽的手法去启迪人们深思,激发人们觉醒。

2.1.6多种幽默手法的综合运用

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总是综合运用多种幽默手法,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而且正是综合运用的多种幽默手法拓展了老舍小说的内涵,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在同一篇小说中,老舍非常注意交叉使用各种幽默手法,以增强幽默性与艺术表现力。以小说《到了济南》为例加以说明。

在《到了济南》这篇小说中,老舍先后使用了重复、倒置、相互干涉三种手法,来描写自己乘坐济南载人马车的一段奇遇。从无精打采的瘦马、破烂不堪的车子、天价一般的车费,来突出自己的“奇遇”,上述三个方面在小说的不断出现,本身就具备了重复幽默的艺术效果;而马的瘦弱与车的破烂,使人觉得不是马拉人而是人负马,这又是倒置的幽默;上述三方面交叉出现,相映成趣,使小说始终呈现出交互干涉的幽默,这样多种幽默方式并存增加了表达效果。

总之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与他纯熟的语言运用技巧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些生动诙谐的语言造就了老舍小说独特的幽默性,也使老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在文学史上拥有了极高的地位。而且老舍也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方式,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因此老舍本人也成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大师。

2.2老舍小说幽默风格在内涵上的表现

老舍小说的幽默性并不流于表面,在内涵方面也处处注意幽默,使幽默贯穿于小说的字里行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老舍小说的幽默是为内容服务的,表达的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民性的思考。也就是说老舍小说幽默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严肃的主题以及丰厚的内涵,下面着重探讨老舍小说幽默风格在内涵方面的一些特点。

2.2.1幽默背后始终饱含着人文关怀

在老舍的小说创作中饱含着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怜悯,即便是用幽默的笔触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些方面也始终带有一种人文关怀。这是老舍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以《骆驼祥子》为例加以探讨。

《骆驼祥子》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人生经历,展示了其奋斗,挣扎乃至最终堕落的全过程,突出了祥子人生的悲剧性。老舍对祥子性格方面的缺点以及最后的堕落给予了批判与抨击,但作家也展示了产生祥子性格上缺陷及至最终堕落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对祥子的生活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展示了祥子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经历,表达了祥子堕落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小说中将中了虎妞的圈套而与之结婚的祥子比喻成笼中之兔,小说里写道:“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象小笼里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作家以生动的比喻展示了祥子渴望劳动但又苦于虎妞阻挠的困境,读者在读到这里时不免会心一笑,但更多的是对祥子的不幸遭遇有更深的体会,从而同情祥子的遭遇。祥子的堕落更多的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祥子的遭遇饱经挫折,始终没有成功的可能。是无情的社会造就了祥子这一类人,而并非祥子自甘堕落。通过小说中始终呈现的幽默品格,作家寄托了对以祥子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家的哀思,也启迪读者的思考。

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即便对那些带有国民劣根性的所谓的“老派市民”,老舍也没有加以简单的讽刺和批判,而是以幽默的语言,善意的调侃、表现他们难以摆脱传统文化所导致的宿命的悲哀,让读者从笑中品出悲苦的一面。老舍正是通过这种饱含同情的幽默反映其对中国市民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思考,这正是老舍小说幽默性的深度所在。

2.2.2笑中带泪

老舍小说的幽默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笑中带泪,笑的背后是极大的悲剧性,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无奈。很多时候老舍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不清楚出路在何方,因此老舍小说中有浓浓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与幽默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笑中带泪的效应。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始终带有极大的悲剧性,而不是仅仅以滑稽的形象和笔触引入发笑。幽默并不同于滑稽,并非只是轻松愉快的笑,而是笑后读者还要掩卷深思,得到自己的认识。由于社会现实的不如意,老舍的小说始终带有极大的悲剧性,他所生活在其中的是一个黑暗腐朽的社会,所面对的也是的那个光明前最黑暗的时代,陈腐势力濒临灭亡的却还要垂死挣扎,迟迟不肯退出历史舞台;而代表新时代的一些事物既成长缓慢又处处表现出幼稚与软弱的一面,社会现实黑暗而残酷,光明的出路又似乎毫无希望。这种矛盾的现实特点使老舍的小说在幽默中带有了极大的悲剧性,悲剧性的背后表达的是作家本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怀疑。老舍小说中时刻表现出来的幽默使其带有了相当大程度的喜剧情调,但这种喜剧情调并不来自于对未来的乐观,因此无法抹杀老舍小说中压抑而沉重的悲观情绪,相反这种形式上的乐观很快便淹没在深沉的悲剧之后,以喜衬悲反而愈见其悲。而这种幽默背后的悲剧性是由当时中国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以及民族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决定的,作家本人正是因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才在自己的创作中时刻表现加以表现。

老舍小说中的这种幽默性与悲剧性并存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表现,下面以《离婚》为例进行探讨。《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中幽默风格的成熟,它也在多

方面反映了老舍在创作方面的一些追求。小说的主人公之一的张大哥是个碌碌无为的人,他的生活哲学就是反对离婚,为此他整日奔波,忙忙碌碌,在忙碌奔波的过程中展示了他中庸敷衍的生活态度以及得过且过的心态。小说在塑造另一主人公老李的时候,着重描写他脱离实际的追求和自相矛盾的思想,描写了他的一系列可笑行为。至于小说中诸位科员太太组织的所谓“国际联盟”, 名义上是为了妇女解放,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只是彼此交流御夫经验的小团体,“国际联盟”不过是她们为了防范丈夫纳妾,巩固自身地位而使的手段。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描写还有很多,初读之下令人捧腹,而掩卷深思,又使人倍感辛酸。正是《离婚》所表达的严肃主题,使其成为了一部以幽默风格,喜剧格调表现悲剧主题的小说,嬉笑背后隐含悲剧与哀思,这是小说的价值所在。作家从市民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可笑与可怜、可悲与可憎并存的一面,进而用诙谐的笔触去描述,因此小说看似幽默,实则心酸,幽默诙谐随处可见,背后又时时透着悲伤与哀思,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2.2.3幽默背后的反思

老舍小说的幽默直指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层,对传统文化的糟粕,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老舍的多篇小说都可以看出这一主题,下面以短篇小说《抱孙》为例进行研究,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受旧习俗影响的愚昧无知的老太太以可笑的方法对待孕妇和出生的婴儿,闹了很多笑话,最终还无知地葬送了母子两条性命的故事。小说对老太太的愚昧无知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引入发笑,王老太太为了防止儿媳小产,规定她连眨眼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打哈欠都得让佣人扶着,而且为了确保生男胎,一味给儿媳补充营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媳妇终于生了个男胎,对待刚刚出生的婴儿,老太太疼爱不已,非要抱回家给他行“洗三礼”,加上老太太感冒的传染,婴儿最终因为高烧不退夭折了。这一系列的描写既真实又可笑,读者在发笑的同时也接收到了作家批判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一面的信号,在笑过之后也会进行思考。用幽默的手法表达对国民性及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主题在老舍的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也使得老舍成为继鲁迅之后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又一大家。

老舍小说的批判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国民性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上,对当时市民社会及现实生活的一些丑恶现象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反映了作家的良知。老舍对存在于当时社会中的某些丑恶现象用极为夸张的手法进行描述,通过悲剧性的结局揭示了这些丑恶现象的危害性,试图唤起国人的警醒和良知,使国人不至于继续堕落。短篇小说《开市大吉》描写了的几个毫无医术的江湖游医合开医院,为了赚钱丧尽天良地利用各种手段地哄骗病人,一些病人出于各方面的原因竟然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们敲诈勒索一般的治疗,医护双方都把人命视如草芥。但这一篇小说以夸张的笔触揭示了贪婪和愚昧对人性的扼杀,触及的是非常沉痛严峻的主题,使读者在笑过之后又得到启迪和深思。老舍之所以用幽默的笔触表达如此沉重的主题,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小说创作之时正值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的统治异常腐败,社会现实残酷黑暗,作家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义愤填膺,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作家小说创作中时刻可见的讽刺与批判,在这里得到了顶峰,讽刺变得更为辛辣、批判变得更不留情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创作的典型特点。

3.结语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浑然天成,毫无做作之感,使他无负“幽默大师”的称号。而这种幽默涉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着重揭示社会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

响。他总是从幽默对象本身的矛盾和冲突中设置幽默的接点,通过对人物自身个性的描写,让读者自己体会小说的内涵,达到简练而又发人深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老舍.滑稽小说 [M]老舍.老舍丈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O:287

[2]老舍.什麽是幽默 [M]老舍.老舍文集:第l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老舍.谈幽默 [M] 老舍.老舍文集:第l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老舍.我怎样写《离婚》 [M]老舍.老舍丈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3

[5]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4).

[6]老舍.四世同堂 [M] 老舍.老舍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60.

[7]老舍.((老舍选集》自序 [M] 老舍.老舍丈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20.

[8]老舍.我的创作经验[M] 老舍.老舍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91.

[9]老舍.言语与风格[M] 老舍.老舍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61.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由老舍先生的两部小说_粗论清末民初的京城物价

由老舍先生的两部小说粗论清末民初的京 城物价 老舍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遣词造句上十足的北京“风味”。由于是旗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老舍先生对旧时的京城风土人物、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老北京也就成了他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故事背景地。老舍先生的小说名著《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堪称现代中国文学的传世经典,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没事的时候会时常拿出来翻翻,那种阅读的感觉真的是一点一点地咂摸着其中的文字、其中的旧京韵味。 写民间生活的小说自然无法避开物价民生的话题。老舍先生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加上他细致的观测和着意地(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收集资料,自然在这个话题上是有些发言权的。 《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这两部小说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描写旧京时期社会底层成员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以小见大地展示了那个纷乱变革的年代老北京的人物风俗百态。先来看《我这一辈子》。小说中第一次提到钱的问题是在主人公“我”因为无法在原有行业(裱糊匠)中立足而被迫改行当了巡警的时候。“我”入警察局当的是最低阶的“招募警”,月薪大洋6元;扣除3块半的警局饭费,再扣除些人情公议,每月净剩两块上下钱。到了被提升成“三等警”去给高门大户站岗,因为身上多了一堆中看不中用的物件,月薪涨到7元。又在警局里内外上下各个部门混了若干年,升值为“头等警”,月薪变成大洋9元(照此估 计,“二等警”大概就是月薪8元吧)。这些基本上就是《我这一辈子》中描述下层人民收入的主要内容。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对于旧时京城中的“经济问题”给出了更多的原始信息。人力车夫按照身体状况、自身素质等分成若干等级。对高等的和“涉外”的车夫每次服务的车钱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及,但是给出了象祥子那样的高等车夫每天“好歹一背拉也能进6、7毛钱”(这里同样应该指的是大洋),算是间接地给出了他们的收入和收费水平;对于那些低等的车夫,每服务一次就只能得到几个到十几个桐子(象描写老马和小马的那段,在深冬的黑夜里他们那样的低等车夫把客人从前门拉到后门只能得到“15子儿”的车钱)。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是刘四爷父女。刘四爷是个有前科的人力车场主,本质上是混社会的地痞,虽然不似人力车夫那般穷困潦倒,但仍然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另一方面,刘四爷又属于“有产”的剥削者,手里有几十辆“至坏也是六七成新”的人力车,靠车租为生,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日常生活,即使比起祥子这样的“高等车夫”,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刘四爷很瞧不起租他车的那些“臭拉车的”,自认为与他们不是一个等级的人)。 如老舍先生在《我这一辈子》中所言,巡警和人力车夫是旧京中给社会底层的苦人预备下的两条生活“轨道”,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生活朝不保夕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商业交易等的主要货币单位是老北京人口中的“大洋”,也就是银元。我们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发行的银元其成色和含银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只要是真币都含有一定量的纯银,这也是银元在清朝灭亡后直到1949年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什么政府的统治下都能成为真正的“硬通货”的主要内在原因(本质上它是一种贵金属货币)。清末北京地区流通的银元一般是7钱2分的标

试论老舍的幽默风格

试论老舍的幽默风格 论文摘要: 论文主要从了解老舍作品的幽默风格出发,查阅了相关资料,简要论述了老舍幽默风格的成因、体现以及人们对其的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不仅来自他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还有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从人物形象角度探索,幽默风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漫画化的旧派市民人物形象和旗人形象的塑造上;人们对老舍幽默风格的评价则主要体现在批评和赞美两个方面。然而,无论人们怎么评价,幽默确乎是老舍的特色。 关键词:老舍幽默风格 引言:一个名作家的风格的形成,除主观因素外,时代、民族之因素十分重要。老舍之成为以幽默为手段表现其叙事主题之作家,大半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使然”也。这些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和他们的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喜剧性的重要源泉。幽默是仁者之心的笑,却绝不是恶意的笑。智者爱讽刺,仁者好幽默,而后者显着难能,也就可贵。 一、老舍幽默风格的成因 老舍以写长篇小说见长,他在长篇小说中又以叙述作为传递美学的主要手段。老舍是讲故事的高手,其出色之处,就是他幽默的叙述。老舍把可笑的、自私落后的、荒诞愚昧 ① 的,但是在常人眼中却认为是常态的事物、人如实地叙述出来,便产生了幽默。 应该说,老舍是中国最杰出的“幽默作家”之一。他的幽默才能来自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他从小就是一个外表沉静和内心奔放、富于幻想的人,他用穷苦人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人和世界,去看比较富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感到有很大的隔膜。后来,他步入了社会,他说:“在我做事的时候,终日与些中年人在一处。”这样,他又有机会从青年人的角度,去中年人或老年人的言谈举止。这样两种因素,都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许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

“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谈老舍幽默语言的技巧(一)

谈老舍幽默语言的技巧(一) 〔摘要〕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他一向以独特的幽默诙谐的风格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老舍幽默并不是油腔滑调,只追求表面笑料,以求一笑了之,而是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更具深厚的思想底蕴,形成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关键词〕老舍;幽默;幽默技巧;喜剧意味;谑而不虐;思想底蕴 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老舍文学生涯的四十余年,也是他从事幽默创作的四十余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像老舍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以自己鲜明而独到的风格一以贯之的作家,不仅是首屈一指,而且是绝无仅有的。他以骆驼般的勤奋精神,创造了多达850万字以上的文学艺术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宝库。 老舍学贯中西,谙通古今,他的幽默有来自西洋文化的泽溉,但主要还来自北京一方水土的养育,也是北京文化的体现。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的一草一木全都了如指掌。因此,有人称他为“北京的土地爷”。北京的自然景观在老舍笔下成了一张张色彩鲜明的图画,充满了诗意美。同时,对北京特有风土人情的描绘,如诸多的繁文缛节,历历如在眼前:办婚丧大事讲排场图阔气,过生日祝寿大宴宾客,甚至“洗三”也要兴师动众,真是“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1〕;还有一些五光十色的节令习俗,等等,都为其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幽默情趣。 老舍一向以独有的幽默诙谐的风格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其浩繁的作品中,老舍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窑姐、丘八巡警等市民阶级的各类人物,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老舍把20世纪文学领域内的庶民文学推到了高峰,同时,也为后来的带有京味的幽默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典范。他的胸中似乎藏有一部幽默语言的活辞典,词汇之丰富,令人难以思议,运用之得心应手,令人似观鸟翔鱼跃。郭沫若对他的作品曾经赞誉道:“寸楷含幽默,片言振聩聋。”〔2〕9 兹将老舍幽默语言技巧粗略归纳,并分析如后: 1.反话正说 也就是明褒实贬,表面肯定,实质否定,意在嘲弄和讽刺,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力。《二马》中,有个伊牧师,是英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对于中国的事儿,他无所不知,简直可以算一本带着腿的“中国百科全书”。“他真爱中国人,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地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诉上帝:中国人不叫英国人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头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3〕 伊牧师,“他真爱中国人”,好一个中国人的“朋友”!他是怎么“爱的”呢?就是希望上帝赶快把中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在他看来,中国人如果不接受英国人的奴役,灵魂就得不到拯救,“怎么也升不了天堂”,真是强盗逻辑! 反语正说,欲褒却贬,在这种反差中,我们感受到了幽默。 2.精心设喻 并不是所有的比喻都能带来幽默的效果。比喻也有新奇与陈旧、巧妙与平庸之分,只有追求新奇与巧妙,才能造成幽默。 《四世同堂》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大赤包,这个肥胖女人,以为日本人会进一步得势,中国看来是不行了。于是,极力怂恿丈夫冠晓荷出来做官,为日本侵略者效力。据她估计,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她得意洋洋地对冠晓荷说:“冠晓荷,你听见没有?虽然我是个老娘们,我的见识可不比你们男人低!把胆子壮起来,别错过了机会!” 冠晓荷愣了一小会儿,然后微笑了一下:“你说的对!你简直是会思想的坦克车!”〔2〕136 用“坦克车”这个粗笨的家伙来比喻大赤包真是惟妙惟肖,但如果直接说“大赤包是坦克车”在

浅析祥子的悲剧意义

浅析祥子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这部小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骆驼祥子》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人性和婚姻的悲剧,是个人主义的悲剧,是命运主宰人生的悲剧,更是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透过悲剧人生的背后揭示了祥子苦难的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关键词:祥子;社会悲剧;人性和婚姻悲剧;个人主义悲剧; 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命运来揭示那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以及病态的个人主义,主人公祥子本是一个流落到城市,希望靠自己的苦干谋取生活的青年农民。作者通过叙述一个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好强自信的人力车夫—祥子。在他的人生之中,他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逐步成为一个消沉、懒惰、贪婪、麻木、缺德、打架、使坏、逛窑子……祥子一生奋斗的整个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祥子典型的悲剧性格形象。祥子的悲剧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其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一、社会时代的悲剧 作为城市贫民代表的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他的悲剧是当时社会造成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 首先,祥子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谁有钱有势,谁就可以横行霸道,肆虐天下;谁贫困卑贱,谁就只能任人宰割,受人驱使。刘四爷是对祥子进行剥削的车夫势力的代表。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生存竞争,祥子的失败将是不言而喻在所难免的,他买上车也好,买不上车也好,与刘四爷比较他永远是失败者。这种剥削是造成祥子悲剧的最重要的因素。祥子除了受车主的剥削外,还时不时地受强人的敲诈掠夺。祥子两次与孙侦探遭遇,两次都被抢得一贫如洗。祥子奋斗了三年才买上的车,是他的所有家当,是他的命。但这辆车却被孙侦探所带的大兵掳了去。在这里,阶级与阶级的对立,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 其次,祥子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曾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想依靠个人的顽强奋斗,买上自己的车,走出“城市贫民困苦生活的围城”而最终失败了;一方面在畸形结合的家庭中苦苦挣扎,因为“穷”而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进“幸福婚姻的围城”;通过他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老舍,悲剧,意识]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成了现代文学的重要描写对象,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直面惨淡人生批判民族劣根性的作家,他将平民意识文化启蒙人道主义关怀融合起来,通过市民生活的书写,展现了20世纪中国的众生相。老舍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抒写了脆弱的生命被生活重压撕裂的痛楚,揭示了生活的悲凉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异化,其小说中折射出浓郁的悲凉意味。 一、普通市民的生活悲剧 在现代文学史上,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题材领域和对象世界,老舍以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为关注对象,展现了普通市民的悲惨遭遇贫困生活和精神麻木,在现代作家里边也最让人感到恐怖的是老舍。底层人民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有着最强烈的生存欲望,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们越辛苦劳作就生活得越艰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饿肚子。老舍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最为悲惨,那些妇人们,既得顾着老的她们浑身都是病,不到三十岁已脱了头发,她们的生活需求就是吃饭穿衣结婚生子,根本没有人生理想和价值,于是这些不幸的人们陷入低贱荒唐可悲愚昧的生存状态之中。《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被父亲卖给军官,后来她又被军官抛弃,只能靠做暗娼挣钱,养活两个弟弟和父亲。《离婚》中的十三妹在14岁时就成了妇人,到19岁时已被卖了好几次,只要她听见洋钱响就知道自己又要被转卖了,她不知再被吴太极卖给谁,因为对她来说男人都是一样的,她时刻准备着接受凌辱。在老舍的小说中,男人们也忍受着剥削与凌辱,他们拼命劳作,却难以养家糊口,生活悲剧就像黑夜一样笼罩着他们,灾难贫穷屈辱绝望灾难等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生命失去光泽,这些苦难的人只能默默忍受苦难的生活,在贫穷和苦难中默默死去。例如《骆驼祥子》中老马的儿子去当兵,一去不复返,他和孙子拉车维持生计,后来孙子得了重病,没钱买药治病,老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子病死在自己怀里。 悲剧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是人类对苦难现实不幸命运的正视与抗争。老舍小说的悲剧展现了一种动机与结果完全相反的生活悖论,主人公力求改变贫穷的处境,他们忍受着痛苦和不幸勇敢追求,拼命抗争,却越陷越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的命运悲剧是老舍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祥子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心地善良,年轻要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他一生有两个愿望。第一是买辆人力车,做个自食其力的车夫。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祥子节衣缩食,像永不停止的陀螺一样拼命赚钱,在攒够钱后他买了一辆人力车,却连人带车都被乱兵掳走;当他逃出来之后,又开始攒钱买车,但钱却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娶了虎妞之后,倔强的祥子仍坚持拉车养家,乖张蛮横的虎妞不得不让步,给他买了一辆车,但在虎妞难产死后,祥子不得不将车子再次卖掉为虎妞料理后事,至此,祥子买车的理想彻底破灭。祥子的第二个愿望是假如生活过得舒服些,他一定要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做的姑娘。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祥子严格约束自己,绝不放任自流,但在经历了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等生活厄运之后,祥子彻底绝望了,他变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变成了失去自由意志和美好品德游荡于尘世间的行尸走肉,将就活下去就是一切,什么也无须想了,他脑子里生死界限已不甚分明,他吃,他喝**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体面的,要强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人与生活的抗争不仅体现为生命的顽强抗争,而且表现为生命活力遭遇毁灭和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灭,祥子以最大的努力换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无尽的黑暗使他无法操纵自己的命运,连连遭遇挫折,受到非人的屈辱,这无疑是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试论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

试论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 姓名:张旺学号:2008136021188 摘要:老舍以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如实地写下来。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矛盾“自然”的幽默“智慧”的幽默 老舍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某些方面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其中,老舍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幽默艺术。有人称老舍先生为幽默大师,对于这一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将幽默笔法广泛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老舍将生活中的幽默以敏锐的观察力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发掘出世事中的可笑之处,而后巧妙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把老舍的幽默表现方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自然”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老舍小说作品中,一类是作者将凭借观察力所获取到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如实写下来的幽默,我们称之为“自然”的幽默。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都蕴藏着丰富的矛盾性。这些矛盾性本身就是可笑的,一旦诉诸作品,就构成了自然的幽默。“自然”的幽默是幽默的基础和根本,因为它是客观生活矛盾性的直接真实的反映。老舍很善于掌握幽默形象语言和行动上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性,一旦活画出来,就意趣盎然。 老舍不仅能将敏锐的幽默目光深入到生活里,发掘世界中包含的各种笑料,而且能透视人物的心灵,找出主观世界中复杂的矛盾性。由于各自的阶级地位、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社会环境的等等不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有的人的思维是符合客观事实及事物发展规律的,所以是正常的合理的,有的则是违反常理。老舍是心理描写的高手,尤其善于捕

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开题报告

佳木斯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老舍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探因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学生姓名:王莹学号:080110281015 指导教师:戴玉竹职称:讲师 2012年2月9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文档标准格式打印或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7年9月26日”或“2007-09-26”。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老舍的小说创作美学风格多姿多彩,喜剧风格无疑是其最鲜明最突出的。但是,在老舍温婉的笑脸之后,人们还是不难窥探出他对忧患人生的独特的悲剧感悟。悲剧意识,在老舍笔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开掘因袭传统文化的市民生活,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与苦斗。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物和事件的艺术概括,从而撞击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 老舍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深入到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掘出了民族文化的病根,其深刻的探索对我们民族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面对全球化,如何完成文化转型仍有现实意义。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简介(拟解决的主要学术或技术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实施方案、预计可获得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跻身文坛,而始终保持平民风格,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城市平民生活大获成功的人。老舍可以说是平民写作的代表人物。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对社会中小人物的悲剧性描写刻画。老舍创造的悲剧世界具有多种各具特色的审美形态,本文就其悲剧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的悲剧性内涵。在老舍敏锐、独特的视角下,这些悲剧形象身上透露着厚重的悲剧意识。本课题从老舍的生平对创作的影响开始解析,以及分析老舍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根据老舍的小说主人公悲剧内涵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成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文化悲剧三种类型。根据这三种类型,我们来详细的分析,深刻品味老舍先生给我们展现的人物悲剧。

浅谈老舍的小说11

浅谈老舍的作品 汉语言文学112班周红妤 内容摘要 本文从若干作品着手,简要的阐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舒庆春)的作品特点及其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另外,根据对老舍先生的典型作品的分析,肯定了老舍先生为反帝爱国做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人物特点小说作品特点反帝爱国文学贡献 正文部分 一、关于老舍先生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足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著名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老舍先生是出声贫寒的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在贫民窟里面长大,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平民,由此也经历过无数出身贫寒给他带来的磨难和挫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看透了所谓的人情世故。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市民题材和北京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老舍的小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善于描写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刻画各种各样

的市民形象。还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创新。“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陷害,含冤自溺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二、浓郁的京味儿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无论老舍走到哪里,他总是喜欢以北京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写北京的风俗特点、市民习惯,而且作品中描绘到的地方用的大多是真名。这可借鉴他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里面就写到了北京的春季:春节期间,北京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庙外还有摆摊做买卖的,北京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等地方最有名。其中也刻画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活动和各种味过节所做的准备。《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八那天八粥来祭祖祭神、北京过节家家吃饺子、屯年货、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那天贴新对联,每一家都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年后男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待接待客人…… 再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龙须沟》,写的是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及其附近住满不同的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的下层劳动人民。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来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而被其手下打上,被迫逃跑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同院的丁四也备受恶霸的欺凌,后来丁四的女儿小妞子不慎掉进脏臭的龙须沟里面淹死了。剧本围绕

老舍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被选入小学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书集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在此相面骗钱。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已失去生活的信心的王利发,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茶馆中发生。茶馆成为了一个见证。茶馆本身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现实中却成为了一个污浊不堪的场所。不得不说这是场馆本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