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011-10-17

柯红波

[]

坚定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其根源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评价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视人民群众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从而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视为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并因此而正确地处理好党、领袖(干部)同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

党的七大在总结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更是深刻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正是基于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非常重视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并在不断探索过程中

最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而这一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最终确保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能够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

之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仍然十分强调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视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力量。可以这样说,党在各个时期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通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清醒认识脱离群众的危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针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着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新形势,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牢记“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和清醒分析我们党执政现状的基础上作

出的重要判断。

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同志就警示全党:在我们党成为在全国执政党以后,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

增加了。也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强调党的作风建设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沦为特权阶层,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就此出台了多个专门的决议文件,对于促进领导干部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党的优良作风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当前尽管那种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群众的难题置之不理、对群众的要求漠然视之”的干部已越来越少。但在一些机关和部门,脱离群众的现象确实还普遍存在。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主动联系群众的意识仍比较缺乏,他们平日里喜欢高高在上,官僚主义做派严重,从而导致干部与群众的关系逐渐疏离。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我们对部分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的“不了解群众情况、不明白群众意愿、不理解群众态度”的漂浮作风听之任之,我们党就必将面临因脱离群众而失去群众信任拥护的巨大危险。

高度关注和维护群众的利益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程度,或者说党是不是能够取信于民,取决于党履行为人民服务承诺的程度,取决于党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的程度。但人民利益有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既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要重视维护群众的个体利益和眼前利益。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与时俱进地制定并贯彻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探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不仅从根本上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上要求当家作主,经济上要求解放生产力的根本利益,而且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人民群众对未来革命胜利的信心。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国民经济基础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局面,我们党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基础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而通过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最终把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更是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在深入分析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这一系列基本纲领与基本路线是真正以人民利益为本,有效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发展了党和群众之间的和谐信任关系。

与此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在坚持党的基本纲领的前提下,为团结群众凝聚群众提出了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与主张。“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

质福利,只有深刻地注意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从生产劳动到柴米油盐和小孩上学这些小事做好,才能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我们党90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群众工作是党赢得群众支持信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法宝。然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理念以及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都未能与时俱进,以致党的群众工作状况与社会发展现实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如一些领导干部对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识不清,尤其没有清醒认识群众工作的对象和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对当前形势的认识不准确而导致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群众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一些领导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失灵,处于“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尴尬状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未能全面把握群众工作的内容,简单地把群众工作等同于教育群众或服务群众。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工作的具体效果。

针对当前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对此,“七一”讲话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一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二要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三要在工作上为了群众,“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作者: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02期作者:张燕;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及其实践意义

收藏本文分享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体

和决定性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础上正确理解群众观,坚持和发展群众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群众观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有一个形成轨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就其根本和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群众观。(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实践观出发,阐发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实践的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提供了契机,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形成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1](p.131)这表明:无论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社会历史的理解,都(本文共计9页)......[继续阅读本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作者:赵文;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论胡锦涛的群众观

收藏本文分享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P299)胡锦涛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党,特别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善于在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中切实做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当前形势下,深入学习、理解和贯彻胡锦涛同志的群众观点意义重大,是我们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一、胡锦涛的群众观点深刻表明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胡锦涛指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本文共计4页)......[继续阅读本文]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定位

时间:2011-08-31 14:10:00 作者:; 来源:

● 王培芝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和阐发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本逻辑:人类社会是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发展的,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像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那样是盲目地、自发地发生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创造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全面地理解、完整地把握和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在社会有机整体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社会精神生产的高级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意义,就是为社会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旦被社会主体所掌握,就会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以往一切历史观和群众观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从社会实践主体的视角,来考察和探索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结论,正是这一石破天惊的重要结论,结束了唯心史观在人类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为无产阶级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阐释,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从世界观层面看,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意义重大,它从根本上或者说是从本源上要求:执政党必须要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科学认识和理解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创造者的重要结论,准确界定和把握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为执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确立了奠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方

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但是,具体到功能作用中,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可以区分的:从世界观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和观念层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要解决的就是具体实践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解决这个问题意义同样重大,因为如果解决不好“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只是一句空话。从方法论的视角看,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如习近平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①

再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盲目和被动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这种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就是人类活动的价值指向、价值目标和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展现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同样是有目的、有计划和能动的执政实践过程,在执政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其他执政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观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共产党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谋取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解放。同样,共产党执政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解放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本质力量,这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价值目标,也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这一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的重大意义,在于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价值:执政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最丰厚的政治资源和最富特色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密切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其深层动因和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基础,其重大价值和意义,不仅从理论观念上而且从实践理性上解决了共产党执政“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性问题。实践理性是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理性,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我们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上,确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执政实践中构筑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相依的政治信任关系、利益代表关系和权力共生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信任关系。从一般意义上看,政党和民众之间本质上是政治关系,这种政治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主体来认识和对待的。因此,在共产党的政治视野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人和主体,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将一事无成。党首先必须尊重群众,相信群众,这是形成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政治信任关系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的群众观点,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实践者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者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更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占有者、享有者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既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群体的共同的需要、意志和愿望,又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个体的需要、意志和愿望;既要尊重和相信社会强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又不能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同样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等。特别是在我国步入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充分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社会组织、不同行业群众的不同需要、意志和愿望,充分尊重不同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只有这样,共产党才能得到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政治信任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础上,形成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以及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说明共产主义运动同以往一切运动的根本区别,就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使然,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党的目的所在。而这一本质和目的的背后,蕴涵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动因的深刻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很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需要和利益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和原动力,党只有真正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和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把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早在1934

年的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有一个著名的讲话《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毛泽东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到柴米油盐,从妇女群众学犁耙到小孩子读书上学,群众的衣食住行,大事小情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这些事情做了,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做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做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还提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这就是毛泽东

的群众观。

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更加明确地界定: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或者特殊利益,这就为党如何执政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利益关系明确了指导思想和行

为边界。邓小平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础上,形成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力共生关系。从现代西方政治学的视角看,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具有代理和契约的属性。但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其他执政党的本质区别在于,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血肉相依的“共生”关系:从一般规律看,国家政权本质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从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共产党的宗旨和本质决定的,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本质上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在执掌政权之后,更应该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福利。这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根基,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唯一途径,其他执政党,如果在大选中失败或者下台,仍然具有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空间。而共产党一旦遭到人民群众的抛弃,所丧失的不仅是政权,而且共产党也将名存实亡。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重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认识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现实价值: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理想和信念的动力源泉

我们经常说,党的宗旨、党的理想、党的信念不是虚的,党的先进性不是自封的,那么,党的宗旨、党的理想、党的信念的实践和实现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党组织、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党性、先进性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党的宗旨、党的理想、党的信念实践和实现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群众实践,党组织、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先进性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群众公认。

“群众实践”、“群众公认”作为衡量标准和评判尺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有这样几句斩钉截铁的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这一点,我讲过多次。”人民群众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和评判者,这就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领悟。同时,我们党在选人用人的价值导向上,群众公认也是选拔和评价干部的重要指标。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这一评判尺度的确立,对于激励党员和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实践党的理

想和党的信念,自觉进行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有根本和持久的价值导向

作用。

永恒价值:人民群众本质力量解放和实现的精神支柱

列宁曾经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做过精彩的点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

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

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并建立

起同某些阶级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

神的意义。”②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我们

经常讲的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人民群众作为主

体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

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现实力量。

马克思正是看到了人民群众主体的本质力量,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

要结论;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群众主体的本质力量,他“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

穷无尽的”,邓小平看到了人民群众主体的本质力量,语重心长地告诉全党:“群众是我

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看到了人民群众主体的本

质力量,告诫全党:“我们经常讲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关键是治本,千方百计帮助困难

群体摆脱困难,使他们安居乐业,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很紧迫的治本。这一点,各级领导

机关和领导干部务必充分注意”。胡锦涛总书记也看到人民群众的本质力量,在规划“十

二五”布局的时候,就坚定不移地提出:“什么力量也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

可以这样说,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条是尊重人民群

众的主体地位,二是要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这是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解放和实现。革命时期,我们组织群众闹

革命,就是坚持了这两条。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的道路,也是坚持这两条。谈到解放思想,邓小平还有一句话,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民主不仅是个程序,首先把人民

群众作为主体、作为主人,才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出主意、想办法,才是

真正的思想解放。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3月2

日第1版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7页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主体来认识和对待的。因此,在共产党的政治视野中,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人和主体,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将一事无成。党首先必须尊重群众,相信群众,这是形成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政治信任关系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国共产

党在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的群众观点,既包括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实践者和社会历史发展推动者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更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占有者、享有者和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既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群体的共同的需要、意志和愿望,又要尊重和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个体的需要、意志和愿望;既要尊重和相信社会强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又不能忽视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同样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等。特别是在我国步入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充分尊重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社会组织、不同行业群众的不同需要、意志和愿望,充分尊重不同群众的呼声和意见。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需要和利益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和原动力,党只有真正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和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更加明确地界定: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或者特殊利益,这就为党如何执政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利益关系明确了指导思想和行为边界。邓小平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执掌国家政权,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共产党本质上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在执掌政权之后,更应该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福利。这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根基,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唯一途径,其他执政党,如果在大选中失败或者下台,仍然具有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空间。而共产党一旦遭到人民群众的抛弃,所丧失的不仅是政权,而且共产党也将名存实亡。

党的宗旨、党的理想、党的信念实践和实现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群众实践,党组织、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先进性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群众公认。

邓小平开创改革开放的道路,也是坚持这两条。谈到解放思想,邓小平还有一句话,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民主不仅是个程序,首先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作为主人,才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出主意、想办法,才有真正的思想解放。(王培芝)

《理论学刊》2012年06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关于构建新型群众工作运行机制的若干建议

王培芝

【摘要】:正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王培芝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BDJ0 25)成果为研究报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活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机制研究》,2008年7月结项。这份报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关键词】:工作运行机制群众工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相适应社会主义若干建议研究报告机制研究人民群众主体要素

【分类号】:D252

【正文快照】:

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王培芝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BDJ025)成果为研究报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活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机制研究》,2008年7月结项。这份报告就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群众工作运行机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确立群众工作运行机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是摆在每名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明确着眼点,夯实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

要强化理论武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促进、保证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武器。要不断深化学习、提高素养,加深对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把握衡量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群众的实际需求。

要严格制度约束。要严格形势分析制度,定期检查党组织决议的制定、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背群众意愿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突出问题,力争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严格检查讲评制度,结合民主生活会,总结讲评对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内容。要严格群众评议制度,畅通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真心换取群众的真话。

二、选好结合点,找准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同党组织建设相结合。要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组织上保证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自觉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要做到“五个不争”,即在行使职权上,不争谁大谁小;在处理工作上,不争谁说了算;在原则问题上,不争个人的面子;在使用干部上,不争一己的好恶亲疏;在生活待遇上,不争谁先谁后。

其次,要同中心工作相结合。只有围绕中心,才能抓住大局,才能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目的。既要抓物质建设,又要抓精神建设,以联系群众的成果促进

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密切联系群众向更深、更广处延伸。

第三,要同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相结合。群众看待领导干部、看待一级党组织,往往是从身边具体的事情开始的。因此,要坚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致力于优化内部环境。要切实做到“抓大事、做实事、办好事、不出事”,力争做到群众有呼声,党组织有回声;群众要求办,党组织有行动。

三、抓住关键点,树立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形象

领导干部要把权力使在为群众服务上。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领导干部要把心思用在解决群众疾苦上。要时刻做到心系基层办好事,履行职责带好头,群众面前做榜样,献身事业当好官。凡是群众生活上的难题,都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做到以关心群众促稳定,以解决问题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民群众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承担者。只有他们创造出一切物质生活资料,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实现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群众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改革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每一代的劳动者都是在继承前一代人所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更高的生产力的,这就形成历史的联系,形成人类历史。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他们还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对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直接的贡献。即使在劳动群众的才智受到压抑的阶级社会中,劳动群众中也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来实现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由革命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革命力量,或早或迟会起来推翻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腐朽的社会势力,为新的社会制度开辟前进的道路。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坚力量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反映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无论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中,还是在改朝换代的斗争中,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社会条件下创造历史。这一社会条件是指他们历史活动所处的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的总和,其中经济情况是决定性的。人们的历史活动总是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剥削者受到所属阶级

利害的局限,劳动群众自身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坚定性以及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和起作用的程度等,也会受到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的限制,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奴隶和农民,虽然能够动摇或摧毁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但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不能在斗争中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只有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他们摆脱了以往劳动阶级的狭隘局限,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不仅能够摧毁旧世界,而且能够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第一次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他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然而,他们也只能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和在社会经济结构所提供的条件下起作用,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去创造历史。

《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18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李景强杜玉娟

【摘要】:作为各种理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支撑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本文试以价值主体、实现路径和目标诉求等三个方面为载体抓手,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贡献进行探析。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理论贡献

【分类号】:D61

【正文快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

《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

马丽君

【摘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唯物史观必然的逻辑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活水源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特别是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对人民概念的界定,党群关系,富民思想,领袖功过问题,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方面;江泽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胡锦涛“三

为民”思想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思维空间和实践领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定不移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始终坚定不移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丰富和发展新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261.3

【目录】: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6

?目录6-8

?引言8-1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探源10-20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前提10-15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群众观思想内涵15-20

?第二章毛泽东的群众观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20-28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的主要内容20-25

?二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开辟了新的境界25-28

?第三章邓小平的群众观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28-41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的主要内容28-33

?二邓小平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开创了新的里程33-41

?第四章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群众观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41-56 ?一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的主要内容41-45

?二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的主要内容45-49

?三江泽民、胡锦涛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谱写了新的篇章49-56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人将始终坚定不移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56-72

?一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56-59

?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59-63

?三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63-67

?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67-72

?结论72-74

?参考文献74-77

?后记77

《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研究

邓翔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决定着历史的结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但又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需要,总结了我们党几十年来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经验教训,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使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不断传承与发展。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观。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正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以独特的视野看待党群关系,思考执政党建设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观。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实际出发,从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需要出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提出了群众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群众观。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定义了“群众”、“群众观”,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观的关系。“群众”这一概念,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从社会历史主体视角研究社会结构时使用的整体性概念。人民群众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其特定的阶级内涵。群众观是对待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包含群众概念的内涵、群众的构成、群众的地位作用和对待群众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我们党首先提出的。广义的群众观包括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群众观点的发明创造者,是群众观点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三部分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取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借鉴了孙中山的群众观,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第四部分梳理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进轨迹。这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时期中共领导集体的变迁,分三阶段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考察。首先,论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赋予“人民群众”新的内涵和外延;奉行人民利益标准;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发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责任观;其次,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群关系是一个政治问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联系群众要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取信于民;再次阐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大意义。这部分从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大意义。从理论贡献上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在群众观、发展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意义的角度看,为党制定正确地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提供了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为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为社会转型期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群众观群众路线人民群众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252

【目录】:

?摘要4-6

?Abstract6-10

?引言10-24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二、文献综述11-22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22-24

?一、对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24-26

?(一) 群众、群众观24-25

?(二) 中国共产党与群众观的关系25-26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思想理论渊源26-37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26-30

?(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30-31

?(三) 孙中山的群众观31-34

?(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34-37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演进轨迹37-62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37-45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观45-54

?(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群众观54-62

?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重大意义62-76

?(一)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62-69

?(二) 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69-76

?结语76-77

?致谢77-78

?参考文献78-82

《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网络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

焦亚娜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民表达”的时代。互联网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掌握民情、聚集民智,为网络问政、议政、执政,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便捷的平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论述了网络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必要性、意义、基本内容,分析了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性思考。本文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五章: 第一章:党的群众观的理论渊源与发展。简述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既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深厚底蕴,又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史观。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第二章: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从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提高党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等方面论述了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发展的必要性。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改善党群关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等方面阐述了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发展的意义。第三章: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的基本内容。从理论层面阐述了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在观念、主体、途经、内容等方面的新发展;从网络问政、网络议政、网络执政等方面阐述了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在实践形式上的新探索。第四章: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网络语言的可信度、实名制、道德法规等方面论述了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观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对策思考。

从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提高网民自身素质、完善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和优化网络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共产党群众观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252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8

?引言8-9

? 1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理论渊源与发展9-19

? 1.1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理论渊源9-13

? 1.1.1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9-11

? 1.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11-13

? 1.2 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13-19

? 1.2.1 毛泽东的群众观13-14

? 1.2.2 邓小平的人民观14-15

? 1.2.3 江泽民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5-17

? 1.2.4 胡锦涛论以人为本17-19

? 2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19-26

? 2.1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必要性19-23

? 2.1.1 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趋势的要求19-20

? 2.1.2 网络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20-21

? 2.1.3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要求21

? 2.1.4 落实新时期群众路线不可或缺的手段21-22

? 2.1.5 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22-23

? 2.2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意义23-26

? 2.2.1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3

? 2.2.2 有利于改善和增强网络时代的党群关系23-24

? 2.2.3 落实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24

? 2.2.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宝库24-25

? 2.2.5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25-26

? 3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基本内容26-33

? 3.1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理论层面的丰富与发展26-29

? 3.1.1 观念的转变26-27

? 3.1.2 主体的丰富27

? 3.1.3 途径的拓宽27-28

? 3.1.4 内容的丰富28-29

? 3.2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实践形式的丰富与发展29-33

? 3.2.1 政府积极构建网络问政平台,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沟通渠道29-30 ? 3.2.2 公民积极参与网络议政平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30-31 ? 3.2.3 领导干部运用网络执政平台,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1-33 ? 4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37

? 4.1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面临的问题33-35

? 4.1.1 民意来源和可信度的局限33-34

? 4.1.2 网上办公有名无实的局限34

? 4.1.3 网络道德法律法规的局限34-35

? 4.2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35-37

? 4.2.1 网民数量和素质影响民意的可信度35

? 4.2.2 网络政府形同虚设影响办事效率35-36

? 4.2.3 网络环境监管不力影响网络秩序36-37

? 5 网络条件下党的群众观丰富与发展的对策思考37-44

? 5.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民参与范围37-38

? 5.2 提高网民自身素质,引导网民理性参与38-39

? 5.3 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建设,营造网络良好环境39-40

? 5.4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网络问政秩序40-41

? 5.5 规范网络制度环境建设,使网络问政制度化41-44

? 5.5.1 建立公众监督的问责机制41-42

? 5.5.2 建立高效透明的反馈机制42-44

?结语44-45

?主要参考文献45-48

?后记48-4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与著作情况49

关于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思考——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

的体会

邓云辉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党的群众工作,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从事并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长期、持久性工作。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践行公仆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观点公仆观

【分类号】:D261.3

【正文快照】: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进取,继续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利益。党的90多年历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党一贯

《福建理论学习》2004年02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深化对尊重群众的认识

罗昌林

【摘要】:正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而尊重群众则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党员干部思想上的具体体现。要真正做到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把尊重群众提高到世界观问题、政治问题和党性问题的高度来认识。一、要从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尊重群众从

世界观问题的高度来认识尊重群众,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如何正确地看待群众、正

【作者单位】:

【关键词】:尊重群众人民群众世界观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具体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党员干部脱离群众

【分类号】:D252

【正文快照】: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历来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而尊重裤众则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党员干部思想上的具体体现。要真正做到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要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把尊重群众提高到世界观问题、政治问题和党

《唯实》2012年04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人学视域中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路向峰

【摘要】:哲学作为"爱智慧"的学问,离不开对人自身的关怀,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蕴含人文关怀于其中的。"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关怀的中国式表达。在人学视域中审视"为人民服务"思想需要关注三个维度: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融合与超越;政治宗旨和公民道德规范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逻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发展逻辑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项目号:09BK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A841;D261.3

【正文快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里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之相匹配的伦理道德体系却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由毛泽东提出和确立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契合这一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受到了来

《华章》2011年21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新时期群众工作问题

闵锋

【摘要】: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执政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群众工作是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执政党的根本性工作,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应该

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学习和领会,坚定自觉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