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鳌拜简介

鳌拜简介

鳌拜简介
鳌拜简介

鳌拜简介

鳌拜简介

,人物。

据城市晚报刊载,“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祖籍就在长春市双阳区,这是赵国强探究双阳区历史的一个开幕礼而已。满族门户网站又载:鳌拜,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不但是一员骁勇战将,更是皇太极的心腹。

1661年顺治帝驾崩,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顺治帝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鳌拜在辅政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恢复经济。在鼓励垦荒方面,除了前述以垦荒对官吏

实行考成外,政府也鼓励百姓承种荒地。

专横,他的所作所为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不利于玄烨的乾纲独断,而不是所谓的鳌拜欲图谋叛篡位。鳌拜当国,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鳌拜在监狱中度过的第一个月,就是他一生经历的两起两落的最低谷。最后于1669年活活气死在监狱之中。

1713年,皇帝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

康熙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1] 智擒鳌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2] 平定三藩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叛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在这个方针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3]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4] 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中风而死,台湾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5]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向康熙帝推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

少年康熙擒鳌拜的故事_1200字

少年康熙擒鳌拜的故事_12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

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

我们身边的名人_康熙的故事

少年康熙擒鳌拜 康熙帝即位时,年仅8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一个叫鳌拜,倚仗自己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康熙14岁开始亲政后,两人的矛盾愈来愈深,于是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没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走进宫。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招架不住,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喜读书爱英才 康熙帝自幼就发愤苦读,青年时代读书过劳,甚至咳血;三藩乱起,京师震恐,他日理万机,读书不停;南巡时,每每读书到三更;暮年,仍手不释卷。他通晓多种民族语言、数种外语;精通诗词歌赋,喜欢琴棋书画;他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君主,曾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工程技术有浓厚的兴趣。 康熙不仅喜读书,而且爱英才。有一次,康熙南巡私访,路过杭嘉湖旁的梅会里,看到池塘边草亭里坐着一个50多岁的老汉。天气寒冷,池塘结冰,老汉却敞开衣襟晒太阳。康熙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么做,老汉幽默地说道:“肚里装的书太多了,时间一长都发霉了,只得敞开来晒晒太阳!” 康熙知道他有学问而不得志,回京后便立即召见他。他果然带来自己的81卷著作。康熙浏览一番,发现这是一部字迹秀雅颇有价值的巨著,对他说:“你以后不用再晒肚皮了,就留在京城吧。”不久,封他为翰林院编修,赐匾额写有四个大字“研经博物”。这个老人就是文学大家朱彝尊。他擅长诗文,诗与王士祯齐名。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代表,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在词坛并峙称雄。 被困煤窑 康熙亲政后不久,臣下向他禀报门头沟一带“关门窑”的情况,他听了以后半信半疑,想亲自去查个究竟。 有一天,他装扮成平民只身前往门头沟私访,走到过街塔附近,看见一伙像罪犯一样的窑工

鳌拜一个决定,让康熙到死都无可奈何

鳌拜一个决定,让康熙到死都无可奈何 鳌拜(约1610年—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 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 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 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 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 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鳌拜为代表的满蒙勋贵,理所当然认为他们是中原汉人的征服者,清帝国是努尔哈赤建立的成功入侵中原的边疆民族政权,所谓“金戈 铁马入中原,一统汉家二百年”。他利用康熙帝年幼,自己摄政的机会,抢占了先手,以一臣子奴才之力,竟能将清朝四代皇帝身后事尽 数摆布,不愧为政治手段强横的一代枭雄。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汗国。二十 年后的1636年,他儿子皇太极正式建立清朝,追封其父为“大清太祖 武皇帝”,并且为他编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到了1662年,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帝福临刚死,轮到他的曾孙康 熙帝玄烨即位,因其年龄幼小,由鳌拜、索尼等四名满洲大臣执政。 他们做了一个重大举措,宣布将努尔哈赤的谥号,从“武皇帝”改成 了“高皇帝“,重新编撰《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在满清八旗内部,一直实行类似奴隶制的体制,满洲大臣哪怕封 公封侯,也只是皇帝的家奴,在皇帝面前必须自称“奴才”。皇帝的 身后谥号,更是只有继任君主才可以评议的帝国头等大事,何以鳌拜 索尼这几个奴才却如此大胆,竟敢利用主子幼年、代理执政的机会, 妄议开国君主的尊号,推翻了清朝实际建立人皇太极的决定? 其实,这事正是鳌拜一人的主张,虽然他名义上只排在辅政大臣 第四,不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但通过此事一锤定音,便

康熙王朝人物点评

《康熙王朝》人物点评(帝国正原创) 本人近日又重新观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经典就是经典,再看依然回味无穷,遂将剧中人物点评如下: 一核心人物 1康熙 首先,康熙作为一个皇帝真可谓圣君明主,难怪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康熙对皇权特别贪恋,本人觉得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皇权更重要的了。康熙小的时候,父皇顺治告诉他做皇帝有种种的不好,问他还愿不愿意做皇帝,康熙很肯定的回答说愿意做皇帝。康熙对皇权的重视甚至超过骨肉亲情,这一点从后来对待容妃、蓝齐儿、大阿哥、太子等至亲的冷酷举动都可以看出来。 康熙特别善于运用权术,工于心计,懂得恩威并济,这是他的制胜法宝。这与康熙在险峻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又得孝庄太后的真传有着莫大的关系。有时候康熙给人的感觉到了凶残的地步,记得康熙年轻时说过,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为什么皇上喜欢杀人,因为好多人都想杀皇上。或许权力的斗争从来都是需要心狠手辣的吧。用人方面,康熙喜欢玩卸磨杀驴,只要还有利用价值的臣子先留用,等没有价值了再严查治罪。最让人心寒的是康熙对待周培公。这样一个忠心耿耿、才能卓越、功不可没的人才

被康熙放逐北方,含屈病逝,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康熙另一个制胜法宝是行事有魄力和胆略。康熙十六岁便敢策划除掉权臣鳌拜,时机虽不成熟却敢力排众议下令裁撤三藩,台湾问题上怒斥索额图的弃台建议。最了不起的是康熙两次御驾亲征葛尔丹,尽显皇帝天威! 康熙在位期间勤奋好学、励精图治、整肃朝纲,年纪轻轻就能够匿名考取进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征葛尔丹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史册。康熙对党争和腐败整治可谓不遗余力。陈道明在康熙怒斥群臣的那场戏演得是精彩绝伦,充分表现出康熙对于腐败的深恶痛绝!这一段也成为该剧的经典片段。 另一方面康熙作为丈夫和父亲显得狠心,对待容妃、蓝齐儿母女尤其残忍。他将蓝齐儿强行嫁给葛尔丹,后又将葛尔丹杀死,还可以说是出于政治考虑,但对待容妃就太说不过去了,就算将其打入冷宫也好嘛,居然默许一个堂堂贵妃去刷马桶!一点都不恋及旧情,忘了容妃曾经多么爱他、对他多么的好!真是可恨! 再一方面康熙作为一个人运气总是很好,每当有危难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而且总是涉险过关。先是他得天花的时候有苏麻喇姑送上芨芨草,只有一小半的机会好,康熙却也好起来了。三藩之乱,明朝余孽造反,康熙万念俱灰,打算退位,有孝庄为他做精神支柱,并为他承担起裁撤三藩的失误,把康熙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康熙亲征葛尔丹时候得了寒热重症,生命垂危,容

清朝历史上苏克萨哈和鳌拜都中了孝庄的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历史上苏克萨哈和鳌拜都中了孝庄的计 导语:康熙年幼在孝庄扶持下上位,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四个人辅政。索尼、鳌拜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的奴才,只有苏克萨哈是两白旗的旗主。 康熙年幼在孝庄扶持下上位,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四个人辅政。索尼、鳌拜和遏必隆都是两黄旗的奴才,只有苏克萨哈是两白旗的旗主。不过苏克萨哈在多尔衮死后倒向了顺治,帮助顺治清洗两白旗的多尔衮余党,献上了投名状,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皇太极儿子的忠诚;两白旗作为努尔哈赤的亲领,拥有很强的实力(当时的两白旗是努尔哈赤时代的两黄旗,当时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在父亲死后逼死大妃,夺幼弟多尔衮的位置后把原两白旗改为两黄旗,原两黄旗改为两白旗),任命一个苏克萨哈作为辅政大臣也是必要的拉拢手段。如此苏克萨哈地位非常尴尬,无论皇孝庄、顺治和两黄旗大臣平日对他表现得如何信任,苏克萨哈仍然处于是非之地,在两白旗人的眼中,他辜负了多尔衮的信任,帮着皇太极的子孙收拾自己人,是两黄旗的走狗;而在两黄旗人眼中,苏克萨哈却是桀骜不逊的两白旗领袖。 然而,如何处理苏克萨哈,孝庄和两黄旗重臣之间是有矛盾的。两黄旗重臣索尼坚持认为苏克萨哈没有制造混乱的能力,而保住苏克萨哈的地位对安抚两白旗有极大的作用。孝庄的看法并无不同,但索尼并没有深入说如何具体处置苏克萨哈。而孝庄认为需要更深入思考如何妥善处置苏克萨哈,因为顺治八年以后,两白旗虽然含恨忍受着皇帝的压制,也承认了政治权术斗争的失败,但他们中很多人依旧没有对皇太极一系心服,盼望着有一天能够恢复两白旗在努尔哈赤时期的地位。顺治暴毙后(也有说是暗地里出家),两白旗又蠢蠢欲动,而苏克萨哈的表态支持孝庄和两黄旗,固然对皇太极一系有利,让那些心怀 生活常识分享

【满清十二帝的故事】康熙(三)

康熙(三) 大魄力,收台湾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 康熙逐渐成年,首先擒拿鳌拜,夺取权力,消除了朝廷内部的隐忧,随即集中力量对付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南方三藩,经过八年苦战,平定了吴三桂等三藩叛乱,趁着告捷余威,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是战争与谈判交替使用的复杂过程,是力量、智慧与争取人心的长期斗争。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台湾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台湾。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台湾,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当时两岸虽武装对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经济不稳,无力用兵海上。而台湾郑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产落后,经济困难,急需大陆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且郑部大多是福建人,离家日久,思恋乡土,私下渡海来归者络绎不绝。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总兵孔元章,赴台湾议抚,答应郑经如归顺,可封“八闽王”,郑经犹豫不决,后以“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海纪辑要》),拒绝清朝的招抚。康熙亲政后,邢部尚书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示招抚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康熙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康熙不愿台湾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故谈判破裂。 此后发生三藩之乱,中原战火弥漫。郑经乘机与吴三桂、耿精忠勾结,占领厦门与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转战数年,吴三桂失败,郑经孤军难支,又退回台湾。清朝再一次争取谈判,郑经再次要求“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而康熙坚决不同意,双方各持自己的立场谈判又无结果。 不久,郑经病逝,其子郑克嗣位。清廷讨论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反对武力攻取台湾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众多反对意见,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底定海疆”。 台湾地处大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水师,满族将士娴习马步,而不习水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士卒。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施琅,福建晋江人,有勇略。早年为郑芝龙(编者注:郑芝龙为郑成功之父)部下,后随芝龙降清。郑成功将其父子兄侄一门杀害,结下深仇。施琅在福建与郑氏作战多年,了解台湾情况,熟悉水师机宜及海上风涛之变幻。他一贯主张攻取台湾,但因曾是郑氏部属、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闲十三年。 康熙决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管后勤供应,与施琅和衷共济,保证了施琅出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两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

《康熙简介》

康熙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贵妃。康熙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正对满洲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爱得死去活来,哪有精神顾得上这个不请自来的三阿哥。7岁的时候,康熙即遭到天花的侵袭,命悬一线,尽管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侥幸存活下来,却让后来的康熙大帝从此留下一脸麻子,所以民间称其为“康麻子”。不幸接踵而至,他八岁丧父,九岁时疼爱他的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只有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一直辅佐着他。康熙后来回忆到,那年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母亲去世时,他日夜啼哭,不思饮食。直到晚年,康熙回忆起这一幕幕还不无悲伤地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康熙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对康熙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经常给康熙讲述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业大清国的故事,激励他将来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风,成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物。康熙是孝庄皇太后辅佐的第二位皇帝,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康熙,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 康熙勤奋地学习。从五岁发蒙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虚心地咨询左右,甚至不耻下问于身边的太监。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持手不释卷。后来,不得不发展到需要针灸治疗的地步,以至于多年后康熙一闻到灸条的艾味还心有余悸。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康熙基本上是在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与从白山黑水走来的祖先不同,他接受的是正规而系统的汉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汉学修养。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正式亲政。十六岁时就用智谋除掉了飞扬跋扈的鳌拜,后为国家统一,果断执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乱。东北反击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保了东北与沙俄边境的宁定。在西北亲征葛尔丹,与士兵同甘共苦,最终剿平叛军。对内大胆任用汉臣,如张廷玉,陈廷敬等,编修《康熙字典》,促进文化发展。

我眼中的康熙

我眼中的康熙 毛泽东曾经意气风发地点评过几位皇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历史上的皇帝,要么着重武功,如成吉思汗般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好大喜功。要么沉迷文治,如赵佶、李煜者皆以亡国惨淡收场。然而,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大清王朝中,却有这么一位君主,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能使天下和后世臣服,即使放诸整个中国历史,他的名字也足以响彻历史的天空。他,就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 康熙处事机智勇敢、性格果断不屈。康熙当政之初,皇权并不稳固。国虽立而未盛,民虽归而未安,康熙帝玄烨虽称守业之君,实无异开创之主。君不见,一个年仅八岁的少年天子,本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王,却被下臣鳌拜摆布。朝廷内部令人忧虑,四臣辅政的局面被打破,大权旁落于鳌拜之手,其任人唯亲,遍布党羽,权倾朝野,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虽然表面看起来畏惧,但实为韬光养晦之举,他暗中组织反击,并智擒鳌拜,将他监禁终身。扑灭了政治强敌,迅速的控制了权位,这件事乍看来似是轻而易举,实则,若非康熙沉着、机智、勇敢,是难于成功的,康熙小小年纪凭着自己的智慧,便能做出这种惊天大事,不得不让无数英雄为之折服。在除鳌拜的过程中,康熙表现得勇敢、果断、沉着机智,对整个事件出其不意,干净利落,部署周密,使鳌拜毫无防备,一举清楚鳌拜及其同党,监禁鳌拜而未处以极刑。康熙对整个事件的处理,表现出一个满腹经纶的谋略家,一位博大胸怀、具有高明手段、仁爱态度的明君的风范。也表现出他从小就有一种王者的不屈和桀骜的霸气。 康熙是一位镇定冷静的帝王。智擒鳌拜之后,康熙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削平三藩。三藩藩王势力过大,且割据一方,不受朝廷管制,挥霍无度,康熙认为天下的大权应该统一。故康熙在他20岁时力排众议,决意撤藩,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这割据一方的政权。当削藩令一下达时,三藩之一吴三桂马上起兵造反,很快便占领了几个省。与此同时,一些同三藩有密切关系的汉族将领也起兵响应,一些将军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范围涉及到大半个中国。吴三桂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身经百战,想当年山海关的那关宁铁骑,那可是强盛一时。而此时的康熙却从未经历过一场战争,当时形形势,十分险恶。身处这种危局的情况下,康熙表现的异常镇定。康熙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为主,辅以诱导劝降和赦免罪行的方法对其他各叛军进行瓦解,并力图打击三藩,避免三方主力互助,于康熙二十年十月,攻占昆明城,历时三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清军平定三藩,从此维护了皇权的稳定。一个未经沙场的年轻人,却打败了那些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将,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这整个削藩政策上看出了康熙的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和用人才能。战场上的时刻变故需要有一位领导给他们合理的分工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熙真的是一个坚定、镇定冷静的帝王和卓越的军事指挥家。 康熙是一位有远见的君主,无论是收复台湾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都显示出康熙高瞻远瞩的眼光。台湾在被荷兰占据之后,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但却长期占领,不归降清朝。康熙解决了内忧之后,便开始收复领土。他任人唯贤,起用降将施琅为大将军,一步步进攻台湾,最终收复台湾。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对郑克爽等以往之罪,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施以恩惠。他采取若干重大措施,特别是加以制度化。在台湾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有设府置县,驻扎军队,开放海禁和建设台湾。其中,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

康熙身世之谜

康熙是清朝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皇帝,究竟他是满洲人还是汉人?曾引起一番争议。他原名爱新觉罗?玄烨,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景仁宫出生,是顺治帝(清世祖)的第三子,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佳氏的祖父是原居辽东的汉人,努尔哈赤起兵叛明,佟氏一族投靠女真,屡立战功,后更归入旗籍,成为旗人。由于是旗人,不受皇帝选妃“按照规定不包括汉人”的限制,佟家的女儿可以成为后妃。于是,康熙这位满洲人皇帝,竟然是满汉混血儿,身上流着一半汉人的血液。 至于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是扶持和教导康熙的重要人物,正如他自己所说:“设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孝庄皇太后是顺治的母亲。顺治病危时,她开始处理政务,顺治的遗诏也经她过目。这位蒙古公主有政治才能而无政治野心,顺治死后,有人请她垂帘听政,但她断然拒绝。康熙自幼在这位祖母的庇护下成长,祖母也按照帝王的标准教育这个小孙子。康熙亲政后,每有困难,多向祖母请示。祖母病危之际,康熙亲侍左右“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祖母去世时,康熙更是“呼天抢地,哭无停声”。 孤独童年 中国的帝皇拥有天下,偏偏拥有幸福童年的并不多见,康熙也不例外。首先,根据宫中规矩,不许亲生母子同居一宫,因此玄烨自出生起就得不到母爱,只能由保姆照顾。其次,玄烨又因为体弱多病,经常要接受治疗,因此承受许多肉体上的折磨。不过,最令玄烨感到遗憾的是父亲对他的态度。玄烨出生后,顺治就喜欢上其他妃子,对玄烨母亲佟妃日益冷淡,对玄烨自然也就不太喜欢了,顺治甚至借口玄烨未曾出痘,命人抱到宫外养育。康熙晚年慨叹道:“从没有在父母跟前过一天欢乐的日子,这是我六十多年人生中的遗憾。” 早有凌云志 顺治有许多儿子,玄烨排行第三。6岁那年,有一天,玄烨和其中一个哥哥及一个弟弟向父亲顺治请安。顺治叫他们到跟前,问他们:“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玄烨略为思考了一下,乖巧地说:“我愿像父亲一样,做个好皇帝。”玄烨当了皇帝不久,祖母孝庄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打算,他回答说:“愿天下太平,不打仗,没有灾荒,人人安居,和平幸福。”皇太后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康熙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十九日登基,当时他只有8岁。在他10岁时,一位将军为了讨他欢心,献给他一只罕见的黄色鹦鹉,康熙拒绝这礼物,还严厉批评这位将军,显示出康熙虽然年纪小,但并不因为贪图玩乐而丧失应有的志向。 铲除鳌拜 康熙年幼登基,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朝政由四个辅政大臣主持。其中一个辅政大臣叫鳌拜,事事凌驾其他辅政大臣,在朝廷内外广植党羽,甚至矫旨行事,杀害反对自己的大臣,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内。康熙决定除掉鳌拜,但鳌拜耳目众多,事情必须不动声色地进行。康熙挑选了一批忠实可靠的少年,以陪他练习摔跤为名,组织了一队亲信卫士,准备日后对付鳌拜。鳌拜由于经常出入皇宫,多次看见他们摔跤,时间一长,也就不起疑心。一天,鳌拜照常上朝,对这批少年没有任何提防,康熙一声令下,这批少年马上捉着鳌拜,康熙宣布了鳌拜的罪行。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康熙当时只得16岁。 康熙在位61年,开启了康雍乾盛世。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北京畅春园病逝,

历法之争-康熙皇帝

历法之争-康熙皇帝 1667 年腊月的一天,清朝王宫里气氛异常紧张,大学士图海和辅政大臣鳌拜正在十四岁的康熙皇帝面前激烈争吵着。 争吵的焦点是在历法问题上。原来,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在世的时候,十分赏识一个名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并把他安排在负责观测天文的钦天监里担任要职。汤若望依靠顺治的支持,运用当时西方比较先进的科学知识,改革了中国传统的历法,编制了一部新历法。这样,他的地位和影响便受到一些官员的妒忌。顺治一死,他们乘机联名上疏,攻击汤若望,诋毁新历法。 那时候,刚刚即位的康熙只有八岁,大权全落在鳖拜手中。由于鳌拜以前同顺治有矛盾,便不问青红皂白,立即罢免了汤若望,废除了新历法。然而,根据旧历法测得的天文数据常常不准,于是,敢于直言的图海便挺身而出,要求恢复新历法。 鳌拜、图海,各持己见,到底谁是谁非呢?康熙一时很难决断。散朝后,他暗想,如果自己懂得天文历算,就不会听风是雨,任凭摆布了。于是,他毅然放下架子,请来几位精通天文历算的老师,按时给自己上课。有时候,他还换上便服,带着几名随从,来到城东的天文观象台,一边观测,一边记录。有一次,康熙发现自己与钦天监推算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的夏至时间相差九分,起先他以为是自己算错了,但反复观测推算了几遍,结果都一样,于是,便让钦天监的官员再重新观测推算。当他得知钦天监两次推算结论不一时,气愤地说:“今日一错,明日一错,长此以往,岂不酿成大祸!” 康熙经过艰苦学习,反复实践,终于确认新历法是切实可行的。他十六岁时,机智果断地处掉了专权误国的鳌拜,改组了钦天监。从此,新历法又重见天日。 历法之争-康熙皇帝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对康熙的评价论文1500字《康熙—千古一帝》

康乾盛世明君之——康熙 康熙,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一生励精图治治理国家,创下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间,使国力昌盛,使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康熙8岁登基,在位61年,功劳极大。生平主要事迹有:①平定三藩②收复台湾③驱逐沙俄势力。在经济上,他六下江南,体察民情,发展农业,积极治理国家,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在学术上,康熙还积极倡导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严格教导皇子们诵书背经,并且让他们努力练习骑马拉弓等武艺。康熙在治理国家上的丰功伟绩,足以让他承受得起“千古一帝”这个光荣的称号。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康熙的事迹对他进行具体评说。 一、康熙是一个机智、勇敢、果断的帝王 康熙在他十六岁时便除掉了鳌拜。鳌拜满清第一勇士,当年曾为清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顺治帝逝世后被任命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但他后来日益猖獗,目无天子,少年康熙面对这样一个极具重量级的人物,他心中并没有表现出害怕,反而坚定了他除鳌拜的决心,鳌拜一日不除,就会给国家和朝廷带来危害。考虑到鳌拜位高权重,势力众多,他首先想尽办法削除他身边的势力,直到他势力单薄。此外,康熙又训练了一队青年相扑手,最后在朝廷上将其抓捕。可是,康熙并没有将其立即杀死,鉴于鳌拜劳苦功高,并未处以死刑,只是将其终身监禁,并且只惩治鳌

拜同党,并没有扩大范围。康熙小小年纪凭着自己的智慧,便能做出这种惊天大事,不得不让无数英雄为之折服。在除鳌拜的过程中,康熙表现得勇敢、果断、沉着机智,对整个事件出其不意,干净利落,部署周密,使鳌拜毫无防备,一举清楚鳌拜及其同党。康熙对整个事件的处理,表现出一个满腹经纶的谋略家,一位博大胸怀、具有高明手段、仁爱态度的明君的风范。 二、康熙是一位坚定、镇定、淡定的帝王 智擒鳌拜之后,康熙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削平三藩。三藩藩王势力过大,且割据一方,不受朝廷管制,挥霍无度,康熙认为天下的大权应该统一。故康熙在他20岁时力排众议,决意撤藩,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这割据一方的政权。当削藩令一下达时,三藩之一吴三桂马上起兵造反,很快便占领了几个省。与此同时,一些同三藩有密切关系的汉族将领也起兵响应,一些将军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范围涉及到大半个中国。吴三桂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身经百战,想当年山海关的那关宁铁骑,那可是强盛一时。而此时的康熙却从未经历过一场战争,当时形形势,十分险恶。身处这种危局的情况下,康熙表现的异常镇定。康熙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为主,辅以诱导劝降和赦免罪行的方法对其他各叛军进行瓦解,并力图打击三藩,避免三方主力互助,于康熙二十年十月,攻占昆明城,历时三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清军平定三藩,从此维护了皇权的稳定。一个未经沙场的年轻人,却打败了那些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

《一代名相陈廷敬》开场,6大事实有背景,却颠覆了康熙的历史

连日来,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在央视八套持续热播,陈廷敬与康熙权臣索额图、明珠等之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让不少观众感知了康熙盛世的官场是非与吏治背后。 我看了前两集,感叹陶泽如版陈廷敬刚毅睿智、知难而进的大无畏气度,也感觉这部有历史正剧场面的电视剧,有点生拉硬拽地将康熙前期诸多事实串联在一起。 一、陈廷敬出掌都察院前,已是部级高官,并非低级的侍讲学士 陈廷敬出场的背景,即两江爆发了赈灾贪墨案,江南道御史郭秀(郭琇)死里逃生,奏报以江苏巡抚汤宾为首的赈灾官员,以霉米换新米。 康熙为了查清此案,即命帝师、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廷敬出任左都御史兼钦差大臣,前往江宁查案。 十万两赈灾银子,都被贪官污吏截取了一大半。 他们的对手即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康熙慑于索额图的势力,有些投鼠忌器。

《一代名相陈廷敬》陶泽如版陈廷敬 案:陈廷敬两度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第一次为康熙二十三年九月,此前职务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而不是剧中设计的侍讲学士。 清制,“内阁为百僚之长,中书实办事之官”(《龚自珍全集》第五辑《上大学士书》),按建置对品级的规定,翰林院侍讲学士为从四品,职事文史修撰。陈氏做过翰林院侍讲学士,但是康熙八年的事情。此后,他步步高升,做过侍读学士,在康熙十四年出任过服务于皇太子的詹事府詹事。由于康熙帝的赏识,他又于康熙十五年起,历任内阁学士兼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入值特别权力中枢南书房,并于康熙二十二年任户部侍郎。 剧中以侍讲学士到左都御史,那就是连升六级,即从四品到从一品,那是一个天大的破格提升。这可以烘托康熙帝对陈先生的特别倚重,但严重忽略了陈廷敬出掌总宪,只升了一级,即出任左都御史前,陈廷敬已经做了八年副部级官员(康熙十五年起),而不是侍讲学士之类的还算不上高干的文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