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2009年,随着奥巴马访华,中国人均GDP 突破2000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10月3日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

会主办权。而巴西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是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的申办。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成为影响亚太的国际盛会,南宁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始发的城市。正如麦克卢汉所预言那样世界成为“地球村”。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文本(text )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同理,我们这样定义新闻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正是有了文本,才有了新闻报道。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

1.1记者与政府关系。国外新闻记者和政府互相保持独立并监督,但官员和记者私下交往甚好。在政府中没有朋友或者熟人的人当不了记者。中国记者和政府是附属关系,记者也没有在政府中的朋友,同时记者不得批评政府。

1.2倡导理念原因。国外自从诞生新闻事业以来,长期倡导新

闻报道的客观中立,立足于还原新闻事件。“以事实报道为核心,西方传媒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专业主义的新闻报道观念,这些具体观念的核心表述就是所谓客观性理论”。而纵观我们中国,新闻机构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党和政府发布各种政策、法律的工具。所以,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更注重其新闻报道的产生的社会影响。所以,中国新闻记者加入了的解释性语言以帮助读者理解防止产生歧义,但这样却失去了记者的客观报道,渲染了主观色彩。

1.3此外,西方国家和中国在报道文本的叙事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风格’是美学范畴中常用的术语,在文学艺术领域指某人及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报道呈现出的习惯、特色、个性等”,国外媒介是商业组织。媒介要想生存就必须获得利润。这就促使其报道非常人性化风格,即以读者的角度去审视新闻事件,更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媒介总是客观地报道新闻而怕主观评论引起读者反感导致发行量或收视率的下降。编辑部以求打造名牌记者而不过分删减报道。另外,国外媒介收入是靠广告维持,所以编辑部总

是想方设法在新闻的报道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发行量。所以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力求吸引读者。一些故事化、耸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因此出现了。因此,以平民视角、故事化为手段的新闻报道和文本在发达国家盛行。

相比之下,中国的报道以“官本位”。“初步形成于1940年代的党报理论,最终确立了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理念。”“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报道独具特色的宣传风格。”中国的媒介属于政府的喉舌。媒介的商品属性不强,媒介不必考虑市场需求。导致新闻事件的选择上以编辑部的编辑为主缺乏平民视角,特别是新闻报道删减量大,有的甚至歪曲记者原意。例如“美联社北京9月21日电在北京为国庆节加紧准备之际,数十架喷气式战斗机和其他军用飞机在北京上空呼啸而过。各式飞机列队飞过长安街——这条东西向的重要街道横贯北京城区,并且经过天安门广场,一些飞机在城市上空飞时放出红色、黄色和蓝色的烟带,它们这次飞行是为了国庆60周年庆典进行彩排。”

反观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如21日据新华社电,国庆60周年空中阅兵所有12个受阅梯队上百架飞机,21日上午按国庆当天

阅兵程序成功进行了阅兵前唯一一次天安门上空全编队预演。”西方媒体的故事化叙事比新华社的报道更耐人寻味。北京的重要地位凸显,“如果新闻媒介在反映社会事件时通过框架选择与强调事件的某些特殊部分而忽略掉其他部分,则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真实与客观世界必然存在差异性,并影响到受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所以,国外报道利于媒介环境和真实环境的重合,有利于读者正确认识新闻事件。

2、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现实原因

2.1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在西方等发达国家,50%的人口受过大学(大专)教育。因此,对新闻报道的叙事,总以个人需要为中

心,强调个人的价值。加之国外媒介资源丰富,使得国外的受众选择性大增,信息获取自如。这些原因,使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文本叙事手法技巧、重视新闻叙事风格和报道写作,以防止读者流失。

相反,中国13亿人口中有近7亿农民。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小,使中国整体媒介需求不高,加之中国媒介数量有限,受众获得渠道狭小。另外,媒介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导致信息流动不畅。比如广西首府南宁,不仅有南宁晚报等南宁本市级媒体,还有广西日报等省级媒体。同时发生暴雪灾害的晋中市和太原市,虽然两市市区只有15公里,有901路公交车连接两市。但发生雪灾这一大事后,省级媒体16个小时后才出现晋中市报道。这一格局有损新闻的实效性。媒介地域分布差异过大的国家还有缅甸、朝鲜、越南、菲律宾、老挝、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文莱等。

2.2环境。环境主要是指关于在新闻报道导致差异的所有外部因子的总称,它并非是一个导致新闻叙述报道差异原因的子集,而是和新闻报道中与叙事报道有交叉的那部分所有因子。比如中

国的改革开放,一些西方的新闻报纸也中国出版,这使中国媒介获得了有利于市场化、商品化的子因子,更多中国报纸开始走向公司化,而公司化又导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这种影响就是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我国学术界对新闻分类也导致报道上产生差异。

“我国新闻界对新闻题材的分类较为细致和复杂,往往按照新闻写作的题材分成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各种专业报道,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等。”这种分类欠妥,基本沿袭民国传统。

法律政策也是外部环境因子。“新闻自由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只是寻求一种在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之间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不会是绝对的,因为法律是服务于国家机器的(下转第152页)

(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中外新闻报道差异解密

[摘要]纵观西方新闻报道,它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中国新闻报道讲究准确、直观、主观。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外新闻报道上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新闻报道的手法是否会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揭示国外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启迪读者。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南宁[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2-0132-01

交叉性科学,从60年代起至今,已在传统的方法上得到飞速发展,新的理论及现代故障检测方法不断出现:小波变换、专家系统、模糊系统、神经网络等都在故障检测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由于电机设备故障征兆与故障特征间复杂的非线性特性,使故障检测及识别较为复杂,仅仅靠一种理论、一种方法是无法实现在复杂环境下准确、及时地进行电机设备的故障检测。因此集成型智能故障检测系统必将是电机设备故障检测技术的新趋势。另外,无论是什么检测方法真实信号的获取是成功实现故障检测的前提,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必将在电机故障检测中起重要的作用,文献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沈标正.电机故障检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2]吕锋,王秀青.电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新发展[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1.

(上接第139页)括办事指南表、公示公告表、公众监督表和不良记录表;(4)其他表。其中包括字典表和分类表,字典表主要是行业字典和资质资格等级。

4、结束语

电子政务技术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本文提出的B/S结构的基层电子政务系统,即继承了传统的B/5结构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使基于B/S架构的社保信息系统在开发、部署、运行、管理、连接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满足系统对可伸缩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用性、可管理性、安全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新军,王海洋.事件驱动的工作流在医保中应用[J].计算机科学与应用,2005.

[2]古锋.墓于WEB的一站式办公机制的研究和实现[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

[3]房质文.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自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

(上接第137页)有字符组合进行破解,那么对于5位以下的密码它最多只要用十几分钟就完成,对于6位字符的密码它也只要用十几小时,但是对于7位或以上它至少耗时一个月左右,所以说,在密码设置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长度。总之在密码设置上,最好使用一个不常见、有一定长度的但是你又容易记得的密码。另外,适当的交叉使用大小写字母也是增加被破解难度的好办法。

以上只是笔者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当然对于这些方面的安全还可以通过设置必要的防火墙,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来实现。但是在网络内部数据安全上,还必须定时进行数据安全备份。对于硬盘中数据备份的方法很多种,在WINDOWS2000SERVER版本上,我们提倡通过镜像卷的设置来进行实时数据备份,这样即使服务器中的一个硬盘损坏,也不至于使数据丢失。

(上接第132页),所以在宪法中将新闻自由确定下来虽然是体现民意的,但是它从根本上还是有服务国家的倾向的。”这导致了西方记者和中国记者选题上的根本差异。

3、结语

中国经济总量(含港澳台)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华语的影响增强。这在1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华文报纸和华语媒体已经成为亚洲主流。中国的新闻报道也必须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时代使命,更需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罗翔宇.美国新闻报道的叙事学分析——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的文学视角研究之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

[2]袁艳,王金礼.中西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4.

[3]周洪林.中西新闻报道风格比较[J].新闻界,2006.

[4]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报道的框架研究[J].新闻大学.

[5]王倩.中西新闻选择的差异比较[J].青年记者,2006.

[6]姜杨,科技风.中西“新闻自由”的比较研究[J].2009.

(上接第91页)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即将踏入社会,在自我意识取代从众心理的现代社会,职校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很难被社会所接纳,甚至容易迷失自我。因此,职校体育教学应积极倡导职校学生意识养成,注重学生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处理上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需要。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竞赛、游戏,逐步养成职校学生的多种意识。因为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它不单是力量、胆略、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毅力养成的有效方式。运用得当,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目前,不少职业学校客观上确实存在有: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落后、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但是,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因为,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教育发展同样需要改革。当前,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向素质教育并轨而寻求有利的教育、教学模式。

(上接第88页)火花的重要途径。如开展英语手抄报比赛,单词拼写比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故事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课本知识与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结合,更是学生展现英语风采的舞台。

3、有效评价,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程评价作了明确地说明:“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教师的评价要合理且合情,即使是对待学生的不足的评价也要“忠言顺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第26卷第1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6N o.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Y ancheng T eachers C ollege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 Feb.2006 [收稿日期]2005-10-18 [作者简介]胥爱华(1965-),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主要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和策划管理工作。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胥爱华 (盐城广播电视台,江苏盐城224005) 【摘 要】现场报道是电视传媒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如果将中国与西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现场报道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和探析,就会发现电视现场报道经过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之后,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国内传媒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表现形态、价值取向、调控机制、传受关系等方面正呈现出不断开放与进步的态势。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 【中图分类号】G 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6)01-0104-04 在电视媒体中,现场报道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发展、实践脉络及规律,笔者尝试从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作一适度比较和探究。“人们期待通过比较研究,认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提高依照这种规律传递新闻的自觉性,同时又努力寻找中外新闻传播运作中不同做法及特点,发现自己或对方的优点,坚持下去,或把人家好的做法拿过来,为我所用;看到自己或对方的缺陷,克服扬弃 或引以为鉴。” [1]5(一)表现形态 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报道。理由是: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明快的节奏,解说与事件的同步进行,视听合一的立体冲击,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由于这些因素,现场报道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的幅度很大,而且对现场报道的技巧越发重视,要求也更严更高。大凡一流电视新闻记者都具备高超的现场报道能力,如风云美国电视新闻界20多年的NBC 首席新闻记者汤姆?布罗考、C BS 著名 新闻主持人丹?拉瑟等,他们口才颇好,擅长即兴发挥,出口成章,且头脑冷静,反应迅速,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用精炼的口语叙述和评论新闻事件。 “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国际电视界这句概括的话,充分说明现场报道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现场性作为体现电视新闻特征的最为强烈、鲜明的构成元素,愈来愈被更多人所重视。在国内,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电视受众,都几乎形成了共识,即;现场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效果。正惟此,我们能收看到在伊拉克战场上由我们的记者奔赴一线、背衬战场烟云发回的报道,我们能体验到连宋开启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时电视现场报道给我们传递的浓浓的亲情,我们能感受到“麦莎”、“卡努”台风袭击后灾区军民携手共同抗御灾害的壮观豪情,我们甚至能呼吸到一系列矿难发生后生命走向死亡的悲惨而冷酷的气息…… 显然,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和节目制作的基本手段和表现手法,已经具备普遍性与广泛性,但是在实践中,与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相比较除起步晚之外,在运用技巧、报道视角、发掘深度、反应速度、使用机率等方面仍有一定距离。在国内,现场报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意识和一种报道的手法在倡导;而在西方,则完全成为电 ? 401?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 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 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 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 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 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 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 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 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 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 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 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 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 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 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 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 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 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 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 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 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 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 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开头,我想读者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心中会马上涌出这样的感叹:朝鲜要出大事了,主席死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儿子就要继承。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被唤醒,就会接着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条新闻。其次,文章在介绍金正日逝世时有意识的提到了金正日喜欢美食和名酒,这些信息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感受,更容易满足读者贴近新闻,和猎奇的心理。在结尾反面简短的对朝鲜的现况做了分析,如“让这个高度军事化、正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和电力严重短缺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简短却很公正的评价,如画龙点睛,信息饱满却字字玑珠,真正的做到了一切从读者出发。 在新闻结构方面,是典型的“DEE结构”即Descriotion、Explain、Exclusion。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 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 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 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 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 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 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 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2、报道内容的差异性 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中国媒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宏观场面,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写作上善于从小切口入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对灾区灾情的报道。2000年春夏,巴基斯坦南部遇到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人们饮水困难,不少人和大牲畜渴死。美联社记者在报道当地灾情的一篇电讯中这样写道:“在巴基斯坦南部一个名叫巴西马的小镇,农民布希罗因再也无钱买水买粮,一家人身陷绝境,夫妇二人万般无奈,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扎胡拉从老远的家乡带到集市上,等着有人把她买去当佣人或者是做新娘。赶集的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布希罗悲哀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有粮食没有水,我们都快要死了。如果卖掉她就能救活家里其他20口人。”尽管最终扎胡拉逃脱了被卖的命运,但是作者通过描述受灾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把旱灾的严重性,救援的急迫性,以及灾难给当地人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了。 3、表达方式的不同 我国记者在报道抗灾救灾的同时,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还会通过抒情议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2005年6月黑龙江局部地区连续暴雨引起沙兰镇洪水肆虐,《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洪水无情人有情》这样写道:“灾难来得那么突然。一场猝不及防的山洪,在大地上留下了淤泥与悲恸。但在灾难中,有一样东西却没有被淹没,那就是爱,就是职责,这种爱,这种职责,不仅使受难者得以获救,更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情。”这里作者还没有讲述事实,就用先声夺人的抒情议论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这样的抒情和议论不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更加强了文章在抗灾救灾期间对人们精神的引导和启发,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思想性,能够激发抗灾救灾的自豪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对灾情只做白描式的刻画。2005年美国遭受飓风袭击,《纽约时报》在9月3日的头版刊登《新奥尔良情况依然悲惨——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把水抽干》的报道写到:“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海湾沿岸5天以后,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的混乱景象使这个城市陷于希望夹杂着绝望的复杂情感。哪儿都没有秩序,成千上万目光茫然的幸存者,带着不过装了几只垃圾袋的物品,排着长得没有尽头的队伍等着逃离的机会。机场成了急救场所,在一角,有一排躺在担架上的人,还有其他困在轮椅上的人,有的人已经死去。在一个候机厅里建起了一个太平间。”这段话里完全是在描写和叙述,并没有对事件做观点鲜明的评价,也没有明显的抒情议论,作者的感情只是在字里行间通过单纯的叙事描写表达出来。 <二>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共同点 1、都注重人文关怀 分析对5·12地震灾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西媒体较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通过对灾难的探索与诠释,使事件报道成为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中介,显示出对生命的关爱,人文精神渗透其中。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精神在于为灾民提供人性化的援助信息和帮助。灾难发生后,媒体立足于提供给灾民真正关心的信息,如哪里可以得到援助,哪里更安全等信息;同时,也给非灾区的人们提供“去何处给予帮助”的信息,从而为社会和灾民搭建了一个人性化的沟通渠道。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福克斯晚间新闻播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信息交流和咨询的功能,这样的机制无法使技术转让实实在在地发生,与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的希望相去甚远。 他说,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中国政府将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坚定不移地采取减缓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基础上,

中西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委婉语对比研究 ——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5), 675-680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91624354.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91624354.html,/10.12677/ml.2019.75088 Contrast Study on Euphemism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ews Reports —Take Trade War as an Example Yaqi Wa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August 12th, 2019; accepted: August 27th, 2019; published: September 3rd, 2019 Abstract News repo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ressing their positions, propagating political ideas as well as guiding public opinion. In addition, their remarks are also publicly accessible worldwide and radical words in news reports may lead to wor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efore, in sensi-tive contexts, journalists often use relevant euphemisms to reduce aggression in discourse, avoid intens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ir government. Recently,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have turned into a lengthy trade war. On this sensitive topic,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have adopted corresponding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beautifying the facts and safeguarding their own interests. Keywords Linguistics, Economic News, Euphemism, Trade War 中西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委婉语对比研究 ——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王雅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3日 摘要 新闻报道具有表达立场,宣传政治理念,引导舆论导向等重要作用。报道中使用过激言论可能会造成国

我看中西比较新闻学

我看中西比较新闻学 《现代汉语词典》将“比较”解释为:“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 ①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里将“新闻学”定义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②由此观之,中西比较新闻学就是对中国和西方各国新闻现象的异同、高下进行辨别的一门学科。这一自我推导的概念与张威教授关于中西比较新闻学的概念有相同点,即都将新闻现象作为比较的对象和范围。在《比较新闻学》一书中他这样定义道:“中西比较新闻学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新闻学研究,它对中国和西方的新闻现象进行比较和探究;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和对话来促进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它在展示双方不同规律的同时,寻找人类共同的新闻学规律,进一步确定双方独立的价值;它的目的是推动地球上的多元文化并存,求同存异,而不是一种文化吃掉另一种文化。” ③毫无疑问,这一概念更加全面和具体,既突出了比较的跨学科、跨文化性质,又阐明了比较的方法,即“互识、互证、互补和对话”,最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的目的和意义,即增进文化的沟通,促进异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文化的多元化。 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高速发展的通讯科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但文化差异的事实仍然客观存在,麦克卢汉眼中的“地球村”远未实现。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差异常常引起文化间的误读。“误读直接引起误导(Mislead),它歪曲认知对象,加深中西文化彼此之间的鸿沟。”④而这种彼此的误读和远离,又往往是冲突和战争产生的根源。西方国家和中东阿拉伯国家间的仇视,就是文化间巨大差异引起的不理解造成的,双方都试图以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来评价对方,而这只能把彼此的距离拉得更远。所以,深入细致地探究文化间的差异,是稀释、消除文化误读的一种方法,也是追求世界和平、共荣的必经之路。新闻业是文化的助推器,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深入探究中西新闻业的异同,对于促进中西文化间的沟通、理解,进而推衍文明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意义重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中西新闻现象,增进彼此了解,还可以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上,为新闻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线索和可资参考的经验教训。 追溯中西比较新闻学的历史,早在上世纪初,美国学者就开始了对中国报纸的研究。但早年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报业实践的观察上,真正理论意义上的研究还很少。1956年出版的《报业的四种理论》打破了比较新闻学理论上的桎梏,这本书根据社会形态的不同,将媒介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即权威主义媒介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媒介理论、媒介的社会责任论以及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这一划分“使人们对世界错综复杂的报业现象首次有了全球的观点,说它是比较新闻学的奠基石并不过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西方比较新闻学界的思维仍然没能跳出这个窠臼。”⑤大量的新闻现象的确表明,政治因素对新闻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国家制度决定新闻体制,特定的新闻理论也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体现。 中西比较新闻学从对新闻现象和新闻实践的研究出发,将比较的落脚点放在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的不同上,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这种比较,有利于明确双方在新闻报道中的立场,减少彼此间不必要的争吵。具体到单个国家,比如说中国,这种对自身及对方的深入认识,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新闻界得以确知自身最大的不足,明确限制条件所在,并以此为基点,寻求调整和变革。以新闻自由在中美两国的实践为例,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追求新闻自由是两国新闻界的共同传统,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深入认识这一差异,探知导致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对寻求新闻自由步履维艰的中国新闻界来说,实实在在是一种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推动力。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追求新闻自由是中西新闻界的共同传统,并非西方独有。这一追索的历程总是与强势权力对新闻业的压迫相伴随,这在中西新闻发展的历史上都是清晰可见的实事。袁世凯在1913年策动的“葵丑报灾”使全国出版的报纸从500多家锐减到139家,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对新闻自由予以否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尽管袁世凯滥施淫威,他却从来没有真正控制过新闻界。由于复辟帝制越来越不得人心,大多数报刊都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⑥可以看出,新闻界与政府为新闻自由而产生的斗争博弈也是中国新闻界的传统。尽管在一段特殊时期里,中国新闻界完全充当了政府的传声筒,但并非天生的哈巴狗。同样的,美国的新闻自由也不是与生俱来、一帆风顺的,1798年应约翰·亚当斯总统要求制定的《外侨法》和《煽动法》目的就是钳制反战意见,置七年前颁布的宪法《第一修正案》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人物报道中写作特色比较 【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在比较分析中,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 【关键字】:人物报道新闻比较中西方

【正文】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新闻作品写作特征的不同。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思维以固定的思维方式表现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我国的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在写作上的差异,受到双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都有各自的写作特色,我们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不断促进在人物报道写作上的创新程度。 一、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 新闻作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价值观是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诸因素之集合,虽然在中西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新闻理论中,评判的要素有很大的差异,但较为公认的是及时性、接近性、重要性和显著性。其中,及时性和接近性以量化的时空距离为衡定标准,中西差异趋无,而重要性和显著性则由于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之不同而千差万别。 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董振东、孔繁森、吴吉昌等以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坚韧不拔的时代英雄的光辉形象;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幸福青年”铁飞燕等一个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先进工作者;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帕米尔赤子——吴登云》吴登云是扎根边疆、奉献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

从历史纵向看中西新闻 张伟1205031047 不管是被标榜为“第四权力”的西方新闻媒体,还是被称作“耳目喉舌”的中国新闻系统,在政治视野下,二者并无本质之差别,不过是表现形式稍有差异而已。新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称作社会舆论的“看门狗”,但是在政治视野下,所谓的“舆论”的狗其实是政治的私家犬,只给政治看门。只是这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种类、秉性、性格大有差异,或哈巴狗,或恶犬,或忠犬,或狼犬,或势利狗。但不管是什么狗,吃主人的饭,住主人的窝,那么无一例外就要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做事。主人的话是一定要听,至于对与错,让它见鬼去吧,偶尔主人错得实在离谱的话,也会吠叫几声以示抵触,但也只是躲在背后或一边吠叫一边执行任务了。但我们不论概而论之,我们应该将中西新闻放在历史长河中全面细致的做一番探讨,不管是政治方面,或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我们都应该分而论之,纵而论之,最后横而论之,得到一个立体的中西新闻媒体异同的框架。而不能一贯的将西方媒体看作是第四权力那样的自由存在,而将中国媒体粗暴概括为党的“耳目喉舌”。

中国作为世界上存在不多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又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又存在很多的不同而又所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互相交叉融合而分道扬镳,二者之间相互联系而由迥然各异,相互借鉴而又十分对立。抛开各种形态以及各种感情因素,不厚西方新闻也不薄中国媒体,也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的昏官办案似的奇巧,在这里,力图对政治视野下的中西新闻媒体作一个全面客观的剖析与探讨。 先谈中国。 新闻业是一门现代化的产业,从现代新闻业最开始从西方引进到发展至今的新闻媒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进程的先前推进,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期间产生了几次剧烈的革命,产生了文化的几次转型,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社会运动也层出不穷,不同的政府轮番执政,不同的政治领袖交替上台,使得政府对新闻制度的管理在不同时期存在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差异。。 根据我国新闻事业(主要是指报业)历史发展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报纸的社会特征尤其是经济特征,把它重新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815—1894年(我国新闻事业萌芽、诞生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业萌芽之期,此时执政的乃是清政府,正值国家内家内忧外患的局面。许多开明的士大夫以及新兴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i Xi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 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 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3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 32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33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3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35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36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37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38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39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40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中西新闻中的人文精神比较

中西新闻中的人文精神比较 摘要:中西民族具有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源流,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人文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这些差异在中西方的新闻报道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而且表现在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西方;新闻报道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是绵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思想的结果。它植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西民族具有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源流,中西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人文精神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秦开始,到明清,经历代文人的思辩论争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欲对天理的对立斗争。西方人文精神则体现了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统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注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行动性的思想内涵。这些差异在中西方的新闻报道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而且表现在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 一、我国的新闻报道追求“真”、“善”、“美”合一,重和谐;西方则更追求“真”,重矛盾对立。 我国的新闻报道着力追求“真”、“善”、“美”三者合一的效果,意图通过真实的报道来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实现人民心灵和社会风气的净化和美化。当“真”有可能危及“善”和“美”时,我国的媒介会力求“善”和“美”而舍弃“真”不予报道。西方的新闻媒介虽然有时也追求“真”、“善”、“美”的效果,但他们对“真”的重视要超过对善和美的重视,当“真”有可能危及“善”和“美”时,他们往往取“真”,而舍“善”、“美”。例如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中国新闻媒介对犯罪新闻的报道往往采取低调处理,对犯罪事件本身报道不多,对警方破案、群众相助这些正面角度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即所谓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西方新闻媒介对犯罪新闻则是采取高调处理,浓墨重彩,大肆渲染,为了他们所谓的“把整个事实的真相展示在受众面前”,他们往往将犯罪的手法、过程、细节全部报道出来。同时,在一些灾难性新闻中这一特点也有明显的体现。例如在“9.11”事件的现场直播中,美国的FOX、CNN等电视台播放了逃难者从高达110层的世贸中心高楼上跳下逃生的镜头,这给所有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在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往往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之类的现象和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知神经。“9.11”事件的现场直播如同一部好莱坞的灾难恐怖大片,其所具有的受人关注程度正好符合西方传媒这种追求异乎寻常的感觉。而过于血腥残忍的报道有时也会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 相比较而言,在对“9.11”事件的报道上,中国的主流媒体一方面很节制地进行重要的动态新闻和事态发展的报道,另一方面及时报道我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发言人就此事的表态。中国主流媒体保持了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贯的沉稳和谨慎,不炒作,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