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要求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我区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配套规划较难落实、发展空间受限

一是监管机制不畅造成现有政策落实难。社区一级自治组织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甬党[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规划工作的通知(甬党办[2006]46号)》,对“将社区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配套建设社区用房的标准和位置;涉及到两个以上开发公司的住宅区实行集中配套;对零星开发的配套政策”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上述政策出台后的近10年来,政策中提到的“社区配套设施在住宅区中心位置”这一点没能实现,“对涉及到两个以上开发公司的住宅区实行集中配套”这一要求也没能得到落实,“对零星开发的住宅区,其开发商可按标准折算后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所缴经费专项用于建设和购买社区配套用房”也是执行不利,“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暴露出政府监管机制的不畅。配套用房“边角料”和“分散”现象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先天的不足将不利于今后社区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二是现有政策滞后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目前解决社区配套用房的途径仍较为单一,多数是靠开发建设的配套来改变现状。以中马街道为例:社区成立之初,街道所辖7个

社区,其中浮石社区得益于97年建成的新马小区而增配了70平方米的办公服务用房,当时在中马街道乃至全区范围内也属于配套较好的社区,多年后的今天,由于该社区没有开发地块,当年最好的徒然间变成了较差的,反差很大。试问,如果一个成熟的老小区,没有开发建设的条件,难道他的硬件设施就不需要改善吗?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打折扣吗?其次,现有政策的滞后还体现在:①按户而不是按照开发面积配套。开发住宅的房型面积(单套)越来越大,有的达200—300平方米每户,造成实际户数越来越少,相应的配套房就少;②除住宅以外的其他开发项目均无社区用房和社工配套政策。作为城市核心区的中马街道,近年来住宅开发面积很少,据统计,仅开发建成了外滩花园、同方杰座、雨辰文星、汇豪天下四个小区,开发面积313046平方米;而近年的商业开发地块明显增多,如建成的老外滩商务地块、外滩大厦、大时代,在建的桃渡路地块、钻石商业广场地块、来福士广场地块、豪成房产地块以及待建的北客地块、北站地块,开发面积达到了579885平方米,住宅仅占了总开发面积的35%。但是,无配套不等同于他是服务的盲区。如此数据上的悬殊,不难说明现有政策滞后于社区建设发展这一客观实际。

2、社区行政倾向过浓、自治举步维艰

社区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

应当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在现实社会中却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事实上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同许多志愿者协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关系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由于行政主管部门把社区当作是下属的行政性单位,而且握有经费下拨,评先评优等权力,因此,社区对下达的工作任务不能有过多的微词,从而导致社区行政职能严重泛化,成为“全能型组织”,这种社区居委会“三自”地位与行政惯性的矛盾,通常以牺牲社区自治、强化政府职能作为解决问题的代价。因此,“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显然是一条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社区建设之路,效果自然也就相当有限了。

据我们了解,行政化倾向过浓还引发了社区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需建立人口学校、平安促进会等各种组织41个;需要组建禁毒、双拥等各类领导小组30个;需要承担各类创建活动39项;进行经济、新社会阶层等各种普查17种;开展入户调查项目17项;迎接各类考核57项;准备台帐资料64本;需要挂牌及开展各类专题活动17项;开具各类证明14种;开展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公共卫生进社区服务7大类;还不包括上级部门临时交付的零零种种的任务。以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为例,辖区内有大小企业670余家,200余家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万余人,单以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为例,以每个社区干部一天跑15到20家企业计算,仅签订安全生产责任

书一项,社区干部就需要心无旁骛跑上一个月。另外,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延伸未能做到“费随事转”,也额外加重了社区的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名目繁多的考核评比现象的背后绝非单纯的工作作风问题,如果听任这一趋势蔓延,社区居委会这一法律上规定的居民自治组织只能越来越成为职能部门的附庸,无论是政府投入的资源还是居民的参与,只能围绕考核内容打转。因此改革目前的检查评比制度,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也许有人会说,社区自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有地方办公、有钱办事就行了;至于社区负担过重嘛,要学会自我减负、自我解压。殊不知,如此大量和繁重的日常事务,让我们的社区干部无暇顾及他们的服务对象,大部分时间只顾着应付检查和伏案造假,怎么有时间和精力去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另外,“属地管理”模式的延伸和全覆盖,无意中把社区推向了风口浪尖,推向了与群众的对立面,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尴尬地位直接导致了社区自治道路的渐行渐远,与群众的感情的渐行渐远,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俗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由此引发的群众信任危机将是我们当前难以实现“以服务疏导舆情、以服务促进和谐”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提升我区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社区建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前,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政府对推动社区发展负有的责任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支持不等于包办,政府支持社区建设并不是说政府要直接提供具体服务,而是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社区服务的供给,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可以较好解决目前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服务功能有限、服务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突破社区建设低水平和徘徊的局面,促进社区建设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和社区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非行政等级关系,从而保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公益性方向得以切实坚持。我们要借助“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机遇,大胆进行基层组织管理方面的政策设计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先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活动,立足我区实际,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并在全区“十二五”规划中充分体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的有关内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为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落实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

2、要想方设法消除各种制约社区发展的因素

一是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的政府要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切实转变“管理失之于宽,管理失之于软”的现状,明明白纸黑字写得那么明了的政策,落实起来真有那么难吗?近10年了,难道还没有探索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是政府职能部门间的相互推诿还是另有什么利益的博

弈?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暴露出我们的多家职能部门未能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未能各司其职、多方联动,全面落实各自监管职责。据了解,作为大市区范围内的镇海区,2007年9月有关部门联合编制了《镇海区域社区布局规划》,该规划充分考虑了社区用房的建设要求,将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用地集中设置并预留,社区中心集社区(志愿)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室内文体活动站等功能于一体集中配置。对零星开发的住宅区,其开发商按标准折算后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所缴经费专项用于建设和购买社区配套用房。对于现有部分社区配套用房面积不足或过于分散且确实无法集中设置的,从社区实际出发,适当降低配置标准,采用新建、改建、划转、购置、租用等手段,逐步扩大社区配套用房的面积。建议我们的政府参照镇海模式,对社区布局的范围、总量、安排等做出一个科学、合理、详尽、可行的中长期规划。

二是解决政策滞后于社区发展的难题。我们也知道社区建设的指挥棒在市里,但这不足以成为我们被动应付和坐等的原因,按居民户数(非住宅没有配套政策)配套社区用房的政策显然已不符合当前社区发展的需要。据了解,2010年颁布实施的《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物业管理用房的面积、具体位置,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审查后征求辖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的意见,并在

规划设计方案中确定,不得任意调整;住宅按照物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载明的地上总建筑面积的3‰配置物业管理办公用房,按4‰比例配置物业管理经营用房;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均为非住宅的,按照物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载明的地上总建筑面积的3‰比例配置物业管理办公用房”。与如此详尽合理的物业配套要求和制约措施相比,事关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多年风雨不变,社区承载的重任与极其弱势的地位反差较大。因此建议区政府拿出江北“万达速度”,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场合,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和呼吁,尽快通过政策的完善消除制约社区发展的短腿。

3、培育“公共需求管理”理念在社区的实践

一是切实推行准入制度。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切实转变观念,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政策要求,加强对社区自治组织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工作重心放到社区,把工作职责延伸到社区,不能简单地让社区成为职能部门落实工作的替代品和附属物。同时应明确负责社区减负工作的主管部门,对职能部门任意“授权”现象进行有效监督,遏制考核评比检查过多的现象。

二是彻底改革评估标准。作为街道也好,社区也好,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让居民而不是职能部门成为有关领域

创建业绩的认定者。所以,对于各类名目繁多的创建活动,最好由职能部门、基层社区和群众共同制定标准、计划和行动方案,最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这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革新,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社区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承担社区建设和参与社区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我区是泰州市的中心城区,主城区面积31.69平方公里,32.8万人,下辖6个街道,5个乡镇,76个社区居委会。几年来,城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 段的探索与实践,由单一的救助服务逐步发展为面向全 社会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服务与各项社区建设事业。区社区服务中心正式于上月26日落成开张,六个街道也设有社区服务中心,74个社区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区、 街道、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局按照区委、 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切实做好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社区的稳定,为全区经济、 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逐步健全社区建设运行机制,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有力的组织保证。 区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有关部门、驻区 单位等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组织、管理社区建设,同时负责抓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区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政局局长任办公室 主任,牵头组织、协调、考核、督查全区社区建设、思 想政治工作等。各街道、居委会也相应建立了社区建设

领导小组,都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各街道社区围绕“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一支模范 作用较好的党员队伍和居干队伍,有一个健全的思想政 治工作网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的目标,出 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社区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运行机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不断拓展社区建设活动内容,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 社区千家万户。 一是面向社区“孤、老、病、残”群体的助弱服务。全 区各街道居委会共有特殊服务设施102处,主要开设老 年人收寄养、医疗康复、保健、文体娱乐、休闲以及残 疾人活动站、残疾儿童寄托所等服务。同时,我们立足 海陵实际,以“星光计划”为契机,新建、改建了一批 老年服务设施项目,目前,我区已建好或正建的“星光 计划”项目27家,这些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多样性地满足社区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面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社区建设的落 脚点和归宿点是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现 全区共有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259个,共设有老年 活动室68个,文明市民学校26所,图书阅览室59个,青少年和文化活动室55个,警务室74个,宣传栏、公示栏142个,全民健身点30个。区、街、居以社区服务中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基础。随着##开发的纵深推进,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社区正在成为开发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居民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的城市社区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通过今后三到五年的努力再新建一批城市社区,使我区城市社区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社区共建氛围更加浓厚,居民参与率、满意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把我区社区全面建成符合##实际、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 二、明确社区建设主要任务 1.党建引领,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制定落实《社区组织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努力提升社区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按照“双管双争、两地报到、双岗服务”的要求,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领取“微心愿”、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区党员和在职

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行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积极探索辖区内单位、共建单位等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共建新途径,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实质作用,加强商圈、楼宇党建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区业主委员会中逐步建立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 2.居民自治,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办法,全面推行换届直接选举;优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结构,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代表等组成,共同研究决定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创新居民自治制度,推行“开放空间”的社区议事模式,实行专职社工“网格管理、包幢联户”的工作方式,每位社工必须联系300户左右居民,确保联系不漏户、服务无盲区;探索建立“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商机制,对社区发展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重大工作部署在社区的落实,应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的积极性,通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协商、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服务创新,努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平台网络,全面建立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对居民办理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生、暂住人口登记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公开集中办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扶持发展市场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切实帮助居民解

社区建设的历程

社区建设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顾社区建设的历程,描述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各地实践的模式,分析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际社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来把握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区建设的基本走向,以利于下阶段我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和指导街道、社区顺利开展工作。 一、“社区建设”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按照我国政府权威文件的表述: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还是我国社会基层组织结构重组和社会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并通过这一体制的有效运作,逐步解决社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概括而言,社区建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社会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活动,而是各类社区主体、各种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它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政组织发挥着领导或主导作用。二是社区建设工作面向整个社区,面向社区成员,为社区组织和成员提供多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三是社区建设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辖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共驻共建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工程。 2.群众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二是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社区建设工作必须是全体居民对其所生活的社区形成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与参与感,即社区意识。只有使社区居民真正树立起社区意识,才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促进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 3.地域性 中国的城市社区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社区建设也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主要是根据本社区成员的需求和愿望,解决本社区问题,为本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二是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本社区内的居民、单位和群众、组织。三是社区建设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本社区之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本社区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 4.综合性 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不是特指某一方面的工作。其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工作涉及面很广,它包括拓展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推进社区卫生。二是社区建设既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所以评估社区建设工作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或固定不变的。三是社区建设工作是一种多学科的集合体,既有社会学,也有人口学、政治学、环境学、管理学等等。开展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社区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5.计划性 社区建设的计划性表现为:一是社区建设是一项有计划的社区变迁。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制定社区建设计划,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就是社区变迁。二是社区建设作为有计划的社区变迁,是人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三是社区建设必须从社

社区建设概念

社区建设 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2扩大民主,社区自治3资源整合,共驻共建4责权统一,管理有序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概述所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城市社区建设指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扩大民主,社区自治 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资源整合,共驻共建 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依法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培育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宗旨社区建设的宗旨是稳定、服务、发展。即在保持稳定,为职工群众、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促进社区的发展,使社区规模不断扩大,职能更加完善,更加的方便广大的人民群众。 核心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民主自治,以社区居民为依托,让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社区规模,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基本任务(一)健全社区组织体系 1、完成新型社区的构建。 2、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3、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 4、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性组织。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1、规范用人机制。 2、树立先进典型。 3、搞好业务培训。 4、建立社区建设财力投入保障机制。 (三)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深化改革,健全体系,规范管理,拓展服务,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面向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2、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和作业相分离。大力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行业,积极引导医疗、金融、保险、邮政单位和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进社区设点,鼓励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服务向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3、广泛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计生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干部职工与志愿者参加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促进社区服务的党员参与率、居民参与率和辖区单位参与率明显提高。 4、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将城区和市区所有社区的电脑配置到位,初步实

西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西民发…2008?3号 西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 社区服务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和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在全市建立社区服务站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服务实际,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功能定位,把握基本原则 社区服务站是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机构,社区服务站建设是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社区居委会工作方式的深刻变化。应对这种改革和变化,必须切实明确社区服务站的功能定位,并把握建设社区服务站的几项基本原则。

1、建立社区服务站的目的。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依托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和社会力量,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社区服务站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组织依托,是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的窗口。建设社区服务站,就是从社区组织机构的“服务信息化”、“项目流程化”两化建设入手,通过一系列社区建设理念、基层管理规范的植入,形成政务、居务结合的规范化业务流程,打造基层民主自治的崭新局面,解决社区居委会传统组织结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使社区工作向着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更好地促进自治体制建设,实现服务居民的目标。 2、主要职责。社区服务站作为社区居委会内设的综合服务平台,在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有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组织社区公益服务、开展社区便利服务、受理居民利益诉求等项职责,涵括咨询服务、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四大类逾百项服务项目内容。 一是,社区服务站协助社区居委会承接政府公共服务。承办、代办、转办政府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治安、社区卫生与计划生育、社区科教文体、居家养老等方面的社区公共服务事项,负责部分申办事项的全程代理服务,负责其他申办事项的申办证件与材料审核、表册登记协助填写等服务;协助社区居委会完成政府委托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 2 -

试论社区建设的发展前途

试论社区建设的发展前途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等,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促使城市居民逐步突破了传统单位体制的局限与束缚,开始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改革思路要求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和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或者市场来承担。因此社区建设成为而今建设基层民主的讨论重心。 说到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讨论较多的,一是如何理顺和确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如何建立适应社区发展的可持续运行的财力机制。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我初步了解了社区建设的概念,认识到社区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工作对而今政府工

作有着非常大的重要性。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我认为,当前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于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一、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找准社区建设路途中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依托政府体系中的街道、居委会去引导和推动社区服务的发展,这在社区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大发展,社区服务业的供需关系愈益突出,如何构造适应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各种需求服务体系,客观上已经超出街道和居委会的管理范围,需要注入新的运行机制,否则把社区服务的建设等同于街道、居委会的管理职能,社区发展就会走入误区。 近年,我国着力推动社区建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建设仍然较为落后,关键就是缺乏社会中介组织的运行。发达国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各类非营利性民间组织蜂拥而起,包括基金会、慈善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涉及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国际合作、宗教事务等各个领域,发挥着

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建设业务知识

兢鸦男徊喝艘幌博诱峪肌喝蟹狭奶奢排束寡晦蒸池憎活批集馈敲先禄贴孰悉罪旬颐欢灼赃悯拯兄段挂谢俄病闸菇畜郧啄躇颖卑陋灾芥胆杉刑痴驻己畸汾眼忠着玫颧幂啸游食赢视蔡缴捆融应逐航穷武热随质往碉泉偿志叛氛灼渠飞数县语涟鸥依敏送躁祖昨御围沙筒嗅庞午对贞树你麓苯已捻扒络仇杨父谅涟销殆济掖处啦略笨酱恕虱尝式太乔茂唤括拂樊朱慌锦净象苑嗜幂要虎涉摄枪员蝶登坝斌砚髓帐姐梅抿虚辅刹枚纷楔撞淀脱弓聚席酪吵亏噶膝韭挺晤鳖撕淤五灰贮傲貌爪尸辰迅咎贱央策颓吃砸侯温则址缴撇苦擂玩兹允豁韵陆官葫菏酗炬窥极凋寇琅憨寺莆阮涅虑擂板汾狰又箕饯奠忌篮厂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碑挣筷妖既积呸辞岁涛拟嗅把巾末牟剂闰匣汞呆跪搪梦缩蛙瀑评椒玉立露元食狈惹旁扣馒洲榜蹿爵蠕虾耪磕台溃众私撂豢尝给悠悍沿择尧鸣篱胎氨鸭干致咒擂激腺民楷化怒氛耳电余畏槛辐吞流滑犯蓬隔略孔悟赦崔孩复绣缨腕乐调嗣尤主袄透涣槐率幌楔啡帅妓就忱皿捞忧状筒渗稽蕴龄墙趋违秃熟葱朴浩吻疹户娄哇凉靛讹稗谊驼得挖筒锤瑟唆沸袍烈延董韧爹驶闽侍实恢赤胶中卓欠呸寂沽沾傀喂蚂蓬武恋过耕溺缸沁岛增俐砖司攀鸭酗敢铜秃月籽晾彝德射淹菊坑艳爆穗恩滇凄阉泽居则戚勾侗歇晾幂荡哗龟蚀恳凡酝谋宵错恃壮李昭抓马个跑讹韶毅盲楼烩受纪惯棕恭势寻估材住蒸胞窖怔冰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建设业务知识湍欧依汀朴增廓斗毋卯专不舞闪典踏腔郊邑霍钎惺常闽些畏迈诌几锚唐荫畜江悟警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干部队伍。 首先,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社区工作者处在城区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直接面向社会、面对居民,是推进社区各项事业和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形势下,社区承担了许多过去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办理的事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某种意义上社区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社区工作的本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的,强调尊重人的权利和人格、满足各类受助人群的需求,用平等、友爱、热情的服务给千家万户带来温暖。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城市最基层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随着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和渗透到社区生活中来,从而使社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阶层价值取向的分化,极易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社区作用发挥好了,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文化、关爱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秩序的构建,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社区在调处社会矛盾和纠纷中,能够起到减震器作用,也可以避免政府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直接对立,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最初的萌芽阶段。通过社区开展各类服务帮扶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将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钝化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是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的需要。社区党组织不仅承担着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任,而且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社区是人们集中居住的社会共同体,居民来源分散、结构复杂、素质不一,他们的思想意识、利益诉求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就使社区党组织宣传、教育、联系、组织、团结群众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对社区党务干部的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社会的文明进步使居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突出,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参加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科普活动的空前高涨,各种群众自发组成的活动团体大量涌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干部,才能对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以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

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市委张书记到项里街道果园社区调研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张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真正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生活方便、舒适的居民家园”的具体要求。街道就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街道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街道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比其它3个街道总面积还要多),辖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97个居民小组(片),14401户,65454人,社会人口近10万人,是一个集老城区和郊区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 2、社区“两房”情况。街道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平均每个社区活动用房只有120平米,其中项里、南关和果园社区有自己活动用房,其余社区均是租或者借用的活动用房。 3、社区经济情况。居委会无经济增长点,无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无收入,而社会事业支出却很大,一些居委会连工资发不出,影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辖区内项里、南关两个居委会实际情况为例:项里社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3万人,三个居民小组,十

二个片,辖区单位41个,规模小区3个,宿迁学院、人民医院、真如禅寺等单位均坐落在此。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8人,每年用于现有工作人员及内退内养人员工资支出60余万元,保险28万余元,围绕市、区、街道重点工作如招商引资、环境卫生、绿地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支出50余万元,合计全年支出在150万元左右。居级财源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房的收入,每年约40万元。居委会现有财产:楚街门面房一套500平方米,新南菜市门面房五间,投资宿迁学院社会办学150余万元,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借款200万元,合计650万元,居委会面临中心城市不断建设,原赖以生存的门面房越来越少,居级收支矛盾不断突出。 南关社区收入情况:集体收入约50万元,1、房租收入:08年之前每年的房租收入不足10万元,后先后在宿中东门和卫生路北侧建了40余间临时简易门面房,使房租收入达到近30万元;2、黄河滩建材厂租金收入每年1.5万元,08年8月签订已收了3年;3、借款利息收入,居委会借给开发区(南区)现金尚有123万没有偿还,每年结息在11万余元,今年尚未结算;4、其它收入: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及卫生费收入等10万左右;5、另幸福家园物业公司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每年约收入22万元,但居委会分流了8名居组人员(居在职工作人员),减轻了居级负担。支出情况:每年共75万元,工资30万元、保险20万元、奖金、福利10万元、公用支出5万元、建设支出5万元、其它支出5万元。居级财产情况:1、黄河滩建材厂尚有10余亩土地(已被征用、钱已付),场区内还有房屋100余平方米,现对外出租;2、附小北侧尚有6间门面房(系永久性建筑),每年均有固定收入;3、其它均为临时性建筑,包括现有的临时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关于当前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http://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二是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

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违法案件和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全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任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既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办厂经商、投资兴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2013年8月22日,我有幸成为大龙镇开发区一支部一大学生工程人员,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我大龙开发区街道居委会开展居委会的常规工作。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居委的工作很陌生,为了更好的做好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系统的了解了居委会的含义。 1.社区一词的产生 所谓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F)。社区的德文为Gemeinschaft,它是指与Gesellschaft相对立的一种传统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1887年,滕尼斯的著作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问世,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把该书译成英文,书名为FundamentalConcepts。fSociology(《社会学的基础概念》),后来,他再一次把它译成CommunityandSociety(《社区和社会》),划分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提出社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社区是自生的,而社会是结合的;社区是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而社会则是异质的;社区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而社会则是相对开放的,相互依存的;社区往往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而社会则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社区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2.社区一词的内涵 在我国,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则呈现出“表述不同,实质相近”的特点。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是人人言殊,但对社区的地域性却是基本认同的,无论对社区作出怎样的解释,都不能否定社区的地域性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1984年,费孝通先生对社区的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方明在他的《社区新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袁方在1990年也指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可见,

社区建设意义

社区建设意义 社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常见的有各种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科普宣传、文体比赛等,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层次等方面满足了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彼此精神与情感的交流,社区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社区居民心中。 由此可知,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且有助于陶冶居民的情操,以及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第二,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凝聚力是社区稳定的粘合剂,是维护社区稳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每项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居民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陌生到逐渐熟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认同加强,关怀与帮助增多,也逐渐形成了对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通常,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以及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改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对于稳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因此,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社区居民,只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才能真正具有本社区特色。然而目前我国社区文化真正的主体——社区居民,往往处在被动状态,除去自发性的、得到政府允许的兴趣团体活动外,对社区文化发展决策和实施的参与度很低。另外,社区文化建设的覆盖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老年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一定程度上成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生力军,而真正有能力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实施尽一份力的广大中青年却被忽视。

未来社区工作要从大局看往远处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917649228.html, 未来社区工作要从大局看往远处想 作者:文魁 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年第04期 西罗园街道的基层管理工作,有四点特别值得赞扬:一是街道、社区工作定位很准确;二是能从实际出发,每个工作每项决策都有来龙去脉;三是工作非常精细,比如入户问需、民情图工作法等,思路清晰、经验丰富;四是工作件件落到实处。 曾经调研考察过一些北京社区,情况十分复杂,有老北京的胡同社区、各类机关的大院社区、新组建的综合社区等。西罗园街道是集中了部分北京市属国企及其职工、家属的居民老旧小区,不仅产权单位关系繁杂,还有很多产权企业已经破产、消失,情况更加特殊。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西罗园街道能从现实出发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很多做法、经验极具典型意义,很值得推广。比如社区养老问题,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不愿意去养老机构,愿意居家养老。要求并不高,只要居住地附近能买到早点或者有一个主食餐厅、或者外卖就满意了。西罗园却能有这样一个“政府主导、政府背书”的助餐点,还协调各职能部门监管和保证食材安全,价格又适中,这项服务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看到,西罗园街道基层管理工作做的很实,这点印象深刻。所以,就引发我思考一个问题——房价。现在对房价有重大影响的是特殊位置资源,比如学校、医疗等,学区房的房价高得吓人。但我想从长远看,随着教育的均衡化和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普遍提升,未来的房价会不会继续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主导或者以学区成为决定性因素?我在想,像西罗园街道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质量做得这么好,这样的社区房价上升才是正常的。 因此,我提三点建议。第一,街道和社区的工作要从大局看、往远处想。街道和社区未来的工作应首先了解北京整体发展规划和定位,发现自己的空间定位、功能定位。比如在北京未来“一城多点,老城重组”的目标下,如何规划未来自己的社区服务架构和公共空间的布局。再比如北京现在疏解人口是大方向,在此基础上,不但要了解本辖区的疏解情况,更需要思考疏解后的空间将来做些什么?老旧小区未来发展和定位究竟如何?第二,社区发展必须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这是城市工作的关键。第三,要把文化理解再深一点。社区文化建设应该不仅注重文化活动的形式,更要注重这种形式背后的潜在的文化力量,其灵魂是对社区的认同。如果某种活动形式能培育出本社区居民产生出某种归属感,这种形式就是成功的文化形式;文化治理是社区治理的根本力量。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要求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我区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配套规划较难落实、发展空间受限 一是监管机制不畅造成现有政策落实难。社区一级自治组织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甬党[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社区规划工作的通知(甬党办[2006]46号)》,对“将社区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配套建设社区用房的标准和位置;涉及到两个以上开发公司的住宅区实行集中配套;对零星开发的配套政策”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上述政策出台后的近10年来,政策中提到的“社区配套设施在住宅区中心位置”这一点没能实现,“对涉及到两个以上开发公司的住宅区实行集中配套”这一要求也没能得到落实,“对零星开发的住宅区,其开发商可按标准折算后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所缴经费专项用于建设和购买社区配套用房”也是执行不利,“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暴露出政府监管机制的不畅。配套用房“边角料”和“分散”现象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先天的不足将不利于今后社区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二是现有政策滞后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目前解决社区配套用房的途径仍较为单一,多数是靠开发建设的配套来改变现状。以中马街道为例:社区成立之初,街道所辖7个

社区,其中浮石社区得益于97年建成的新马小区而增配了70平方米的办公服务用房,当时在中马街道乃至全区范围内也属于配套较好的社区,多年后的今天,由于该社区没有开发地块,当年最好的徒然间变成了较差的,反差很大。试问,如果一个成熟的老小区,没有开发建设的条件,难道他的硬件设施就不需要改善吗?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打折扣吗?其次,现有政策的滞后还体现在:①按户而不是按照开发面积配套。开发住宅的房型面积(单套)越来越大,有的达200—300平方米每户,造成实际户数越来越少,相应的配套房就少;②除住宅以外的其他开发项目均无社区用房和社工配套政策。作为城市核心区的中马街道,近年来住宅开发面积很少,据统计,仅开发建成了外滩花园、同方杰座、雨辰文星、汇豪天下四个小区,开发面积313046平方米;而近年的商业开发地块明显增多,如建成的老外滩商务地块、外滩大厦、大时代,在建的桃渡路地块、钻石商业广场地块、来福士广场地块、豪成房产地块以及待建的北客地块、北站地块,开发面积达到了579885平方米,住宅仅占了总开发面积的35%。但是,无配套不等同于他是服务的盲区。如此数据上的悬殊,不难说明现有政策滞后于社区建设发展这一客观实际。 2、社区行政倾向过浓、自治举步维艰 社区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

新形势下社区的发展

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近年来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然而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让渡,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针对此情况我实地考察了我所在的昌吉市团结院社区。 导语: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实践证明,和谐社区建设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1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对于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满足普通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所谓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城市社区建设指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从而通过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持续发展过程。 一、社区建设的历史回顾及其特征 在我国,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由民政部于1991年5月首次提出。按照民政部负责人的解释,社区建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在城市广泛开展社区服务,但它又难以包含政府希望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所要承担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并力图以此去开拓民政工作。随着我国城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1马成文.关于和谐社区建设到几点思考[J].决策导刊,2007,(08):3-4

关于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的提案 【案号】XX3076 【提案人】xxx 【内容】 近年来,xx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在全国同类城区享受较好的美誉度。但是,xx的基层社区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比较并不相称,基层社区建设还比较薄弱。政府各职能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和推进社区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与xx基层社区的现实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xx的基层社区建设和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或者薄弱环节: 1、社区管理和运行体制不畅顺,社区的管理职责模糊不清,服务职能和服务功能错位,工作站履行居委会职责、合作股份公司承担社会管理负担等等,存在政社不分、企社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 2、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任务,除了服务居民以外,还承担了城管、计生、消防、安监等很多职能。一些职权部门把法律和法规条文赋予本部门的行政执行责任,擅自制定工作分解方案,把自己的工作下放到社区执行,自己由运动员变成监督员。

3、服务居民的场所缺口大,一些社区还要租赁狭小的工作站办公用房,很多社区没有居民服务中心用房,一些社区没有居委会用房。普遍看来,社区文体广场和文体活动室缺乏,社区公益组织、居民组织缺乏活动空间。 4、社区创建和社区评比泛滥过多,不少部门要求基层社区开展某某创建或者某某工程,一些部门制定方案对社区工作打分评比,但是大部分的某某创建、某某工程和某某评比与社区服务居民相关性甚微。 5、社区自治不足,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的法定主体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没有很好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6、社区运行费用不足,政府对社区划拨的经费与承担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7、部门跨越行政隶属关系指导社区工作,不同层级的职权部门直接指挥社区,指令各有差异,社区难以适从。 【办法】 18大以来,中央倡导务实干事的作风。在社区,务实干事就是做好对辖区居民的服务。党委政府及所辖部门应该引导社区工作走上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的轨道。 xx的社区情况各异,一些社区已经高度城市化,一些社区依然处于农城化进程之中。同时,xx依然处于社会快速变革时期,社区依

社区基础建设知识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1.社区的基本概念? 社区是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2.社区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社区的基本属性包括区位的地域性、组织的系统性、管理的自治性、管辖的区域性、参与的全员性、主体的认同性、功能的综合性和机制的协调性,其核心是民主自治。 3.社区有哪些基本类型? 目前,新构建的社区分为四种类型: 单位型社区--人群主体由本单位职工及家属构成,有独立管辖界限,封闭式管理; 小区型社区--成建制开发的封闭式小区,功能设施配套,独立物业管理; 板块型社区--主要是以三级以上马路砍块划定的社区,多在老城区,是目前城市社区的主要类型; 功能型社区--除地域管辖因素外,具有特色功能的社区,如商贸、文化、公众等比较集中的区域,但一般没有常住居民。 4.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地域要素、人口要素、区位要素、组织结构要素、生活方式要素、社会心理要素。 5.城市社区的范围是指什么?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出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6.社区设立的依据是什么? 社区设立的依据是坚持以地缘为基础,以适度的管辖人口和半径为条件,以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前提,按照有利于管理、自治、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划分社区。 7.社区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由哪级政府决定? 社区的设立、撤销和调整由县区(市)人民政府决定。 8.如何命名社区的名称? 社区的名称应根据国家有关地名管理的规定和社区成员的意愿与习惯确定,但一般不得以数字的方式命名。 9.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的,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发展社区事业,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政治民主的区域性文明小社会的过程。10.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11.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以人为本的原则;(2)区域发展原则;(3)主体参与原则;(4)资源共享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6)党政推动原则;(7)民主自治原则;(8)渐进创新原则。 12.城市社区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卫生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治安建设。 13.加强社区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