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曾经确立了“人民主权”(Popular Sovereignty &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的专门课题。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民主权决定着国家主权(National Sovereignty & Sovereignty of the State)2,而不是相反。“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相反地,国王的主权倒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3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主权问题上的一般结论:国家合法性来自于人民同意,人民是真正的国家统治者;因此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国家只是人民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是人民存在的环节。” 4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来源

布丹、霍布斯主张主权源于神权,而卢梭主张主权源于人民;但不管主权的来源是哪一种,他们中的主权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主权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统一到了某一个现世的统治权威身上。既然人民主权是现世的统治权威,那么它何以能够现身呢?布丹、霍布斯所谓的主权神授的专制观念当然不能为人民所接受,唯有卢梭的人民“公意”理论才能揭示出国家的社会契约的起源特征。人民主权从抽象的意识转化成了现世的统治力量——“公意”。在卢梭那里,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公意”力量的附属之物,服从“公意”是共同体成员的当然义务。“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

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这种“公意”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绝对反映,因此任何人和任何权威必须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代表的。” 6由于人民主权不可违背,因此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独占性。“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同样理由,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它要么是人民共同体的意志,要么就只是一部分人的。” 7在这里,卢梭人民主权原则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民主权的抽象性大大减弱了;虽然他如同布丹、霍布斯一样坚持主权的不可分割性、不可让渡性和不可分享性,但实际上“公意”本身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既可以是抽象的人民主权又可以是大家的具体意见即“众意”。

对于“公意”与“众意”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有很大的差别” 8,卢梭本来是想加以严格论证的,但他不能把抽象的“公意”与具体的“众意”完全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公意”是一种意志的体现,“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9“公意”是个别利益在千差万别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不同利益的共同之点,才形成了社会的联系;如果所有这些利益彼此并不具有某些一致之点的话,那末就没有任何社会可以存在了。因此,治理社会就应当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 10正因为“公意”的社会公共性,所以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和不可让渡的。在这里,“公意”就是人民主权的代名词。“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 11。卢梭承认“公意”是公共利益的表现,是人民主权的象征;但他又解释说“公意”不是“人民”的主张,“公意”与“人民”之间没有完全一致性。“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说,人民的考虑也永远有着同样的正确性。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幸福。人民是决不会被腐蚀的,但人民却往往会受欺骗,而且唯有在这时候,人民才好像

会愿意要不好的东西。” 12很显然,卢梭的“公意”不是“人民”观念的集中。“公意”的人民主权属性具有抽象性、不可分割性和永远正确性;而“人民”的观念和主张却是具体的、可以改变的甚至有时“可能错误”的。这种“人民”的观念和主张是他所谓的私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即具体的“众意”;“众意”不是公共的利益。“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辨证地对待了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一方面批驳了它的资产阶级外在特征,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是“鲁滨逊式故事的美学错觉”,是“在十八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14因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观念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社会力量和社会发展前途,它“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5资产阶级的人民主权学说赋予了“现代国家”的政治合法性,“于是,国家的利益在形式上又重新作为人民的利益而获得了现实性,但它所应该有的也正好只是这种形式的现实性而已。这种国家利益成了一种装潢,成了人民生活的haut gout[调味品],成了一种客套。” 16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国家代表人民利益的虚伪性,认为“现代国家就为那种仅仅从外表上看才是真正的普遍事务的内容找到了适当的形式。” 17马克思看到,“人民”或者“人民主权”经常成为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符号或者仪式。“在君主制中,整体,即人民,从属于他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即他们的政治制度。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 1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否定卢梭的人民主权之资产阶级专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接受了卢梭人民主权的内核——人民“公意”至上性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德拉·沃尔佩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观念的卢梭来源,他认为马克思在这一点上,背离了黑格尔的国家主义立场,毫无犹豫认同了人民主权学说。在卢梭那里,人民主权“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因为它告诉我们国家就是人民,而且真正的主权者是人民,而不是政府的首脑,政府首脑只是真正的主权者的一个受雇者或一名办事员。当他不能完成主权者分配给他的任务时,人民——真正的主权者——总是可以像对待其他行政人中那样随时罢免他或解雇他。” 19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根本来源,诸如神权教权等权力来源都是欺骗人民的精神鸦片。这给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民主主义的启示。“关于《社会契约论》人们至少应当注意到,甚至当它的契约论的自然法理论被摧毁时,仍然有必要解释它对马克思本人的巨大影响。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影响是通过它关于‘人民的意志至高无上’、‘主权者只能由其自身代表’等等这样一些原则传导的。此后,这种理论一直影响着自1871年巴黎公社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发展。”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对卢梭人民主权学说进行了扬弃,并把卢梭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的主旨思想,转化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权决定论,其重要成果就是人民是国家主人的人民主权理论。恩格斯指出:“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 2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22人民主权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形态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民主权并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现实的民主政治。“‘民主的’这个词在德文里意思是‘人民主权’的。” 23恩格斯曾在为《新莱茵报》第1期撰写的“社论”中指出:“德国人民几乎已经在国内所有大小城市的街道上,尤其是在维也纳和柏林的街垒中,夺得了自己的主权。而且已经在国民议会的选举中行使了这

个主权。国民议会的第一个行动必须是,大声而公开地宣布德国人民的这个主权。它的第二个行动必须是,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制定德国的宪法,消除德国现存制度中一切和人民主权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国民议会在开会期间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粉碎反动派的一切偷袭,巩固议会的革命基础,保护革命所夺得的人民主权不受任何侵犯。” 24正因为人民“公意”代表着人民主权,因此,马克思要求无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真正建立“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 25,这种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在人民主权得到实现并具备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它外在的形式就是法律。“立法权力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26因此新的国家制度就要求“使法律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 27那么,人民的“公意”何以得到体现和实现?人民主权虽然至高无上,但自早期人类政治生活以来的漫长历史中,她总是难以现身——这是人民主权的抽象性、不可让渡性与不可分割性所决定了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民主权原则融入到建党原则之中,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主权特征有过大量的系统描述。这些描述论证了共产党组织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摧毁旧国家政权,夺取国家主权并实施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所有这些论述建立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政治合法性基础之上;一切剥削阶级统治都正在丧失人民“众意”,以至于最后积少成多,必然会丧失“公意”即其统治的道德力量与政治合法性。工人阶级政党不仅能够代表工人阶级全部利益,而且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发展路径,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尽管无产阶级以及广大的被剥削阶级还不能说是代表了全体人民,但这个群体一经先进的理论武装起来,就完全可以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由此获得了人民主权的全部合法性。因此,“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

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3由此

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特征的理论本源。“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

动的利益。”34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具备其他政党没有的这种人民主权特征,是因为“过

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主权特征描述,对于其后所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产生了十分久远的重大影响。人民主权——“公意”——人民群众,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说到“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或者其他什么别的名词,那它主要指的就是人民意志——人民主权,也就是在谈它的政治合法性和道德力量。

勿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已任——这是她的最为突出的人民性特征,但仍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民主权——因为人民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让渡与不可转让。全体人民的“众意”可以抽象出公共利益——“公意”,但如何抽象及如何检测是难以解决的哲学命题。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的人民群众利益代表者的党性特征可以看出,她比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都要接近人民主权的真谛,因此她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民主权特

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坚持人民群众至上性原则——即便在获得了政治权威以后也必须始终如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是巴黎公社,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学说转化为国家主权的社会实践。“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36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强调,公社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它是人民主权的体现和工具;因此公社公职人员“应当成为公社的勤务员” 37,和“社会的负责的公仆”,以及“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 3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主权特征之所以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民主权本身,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辨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原则要求她根植于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向来认为自己既不是高于人民群众的“老子党”,也不是跟在人民群众之后的“尾巴党”,而是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的领导党。马克思在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强调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恩格斯在讨论权威的论述中,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人民群众的理论权威与政治权威地位。在这里,人民群众无论人数多少,作用多大,都不能完全取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的力量比它的人数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组织能使力量增加10倍。这个道理实在并不新鲜。”“先进队伍的自觉性也表现为它有组织起来的本领导。当它一旦组织起来,就会获得统一意志,而先进的1000人、1万人、100万人的这个统一意志就会变成了阶级的意志。” 39这种“统一意志”与人民主权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出正面的回答。既然“主权权力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任何公众决定、任何一种根本法律,都不可能约束人民共同体。” 40既然人民主权是不可让渡不可分割与不可转让的,那么从理论上说,“先锋队”的统一意志只能是力图反映与表现抽象的人民主权,而不可以完全等同于人民主权本身。

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人民主权特征与政治统治中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天然联系,使我们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后来的杰出领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唯一定位于“人民群众”之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通向“人民主权”——政治合法性和道德合法性的——唯一中介和努力方向,也是她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鲜明党性所在。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运行的框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一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主权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与互补的特殊关系;或者说,她与人民主权之载体——最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构成了某种“血缘共同体观念”。41中国共产党人还总结出来“群众路线” 42的工作路线,把它视为自己的“三大作风”之一。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3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备有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人民主权特征——人民性,这使她获得了从事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并直接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合法性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主权特征并非人民主权全部本身,掌握着国家主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也兼备着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双重特征与使命;44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众意”不断地提炼成具有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即“公意”,她才能永葆人民主权特征的努力方向和终极目标,才能不断巩固和维护自身国家主权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方案(定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 为加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我校《2011版培养方案》和《临沂大学红色育人工程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素质的重要课程。 二、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05”方案的要求,通过四年的建设,将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等课程建成我校精品课程,并力争将其中的一至二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三、课程建设基本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把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作为一个德育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整体来建设,从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上作整体研究,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我校红色育人工程相结合;二是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教学内容建设 积极贯彻根据中央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示精神和学校党委的有关要求,落实2011版培养方案,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改革教学内容,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基础理论素质,把素质教育提高到重要地位认真加以研究。各门课程都必须认真研究,精选优化教学内容,做到“三忌三贴近”:忌抽象说教,忌照本宣科,忌脱离实际;贴近时代、国情和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把握热点,解析疑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完整版)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是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政党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是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和镇压工人反抗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使他们具有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但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世界观根本转变的基础上,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与第二国际各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21年,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就出现了新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伟大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他们最有社会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大公无私,是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其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被压迫阶级,是被剥夺了任何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最后,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工人阶级最初的斗争是分散的,他们的联合局限于特定的行业,斗争方向也往往是破坏机器、争取经济利益等比较初级的形式;随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

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课程论文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宫学林 学号:1032011003035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邹雯娟 徐州师范大学 2011年12 月10 日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55年的执政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同时党的执政能力也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由此本文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角度,论述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并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政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党执政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渗透到党和国家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党执政的思想来源,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55年来的执政经验,首要一条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也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彰显党的执政能力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国家逐渐走向强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都取决于我们在国家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党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并解决了实际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 第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我党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体现了我党在执政的关键时期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粉碎“四人帮”以后,刚走出“十年浩劫”的全国人民看到了曙光,但这时华国锋同志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就意味着中国将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道路。在这一复杂形势下,邓小平同志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旗帜鲜明地坚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思想理论界逐步提出研究历史、判断路线是非和理论是非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最终诞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着名文章,从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给予根本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在当时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得到真正的贯彻,使我党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促进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这直接的体现出了我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体现了

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2019·10 自2015年始,高职院校陆续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据统计,2015年,全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职院校只有两所,2016年增加到18所,2017年达到75所,2018年发展到140所。截至2019年9月,已有217所高职院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职院校 “要不要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但如何建设、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依然是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马院姓马、在马言马”,这一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办学原则,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高职院校是否设立以及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其最终决定权在学校党委,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成立和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前提。为此,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 促改革、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是统一思想,使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大意义。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应充分重视并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校事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及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解决,使全校师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是可有可无,成立和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既是巩固高等学校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推进学校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现实需要。 二是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否独立设置,是学校党委行政是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机构,统一开设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既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行政地位和基本职责,也是评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 摘 要: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几年发展,数量规模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成效也较为显著。面对新时 代新挑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文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对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行一些理论思考和探讨。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曲士英,教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研究”(16JDSZK047)的阶段成果。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10-0090-04 新时代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 曲士英 90

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卢先福 现阶段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必须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具体地说,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基础理论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大力推进党建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党建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现在,党建领域中的有些工作还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对党的建设客观规律还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对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些突出问题难以从理论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因此,我们在加强实践探索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党建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比如,在对待马列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上,目前党内外有许多不同看法,有的甚至不屑一顾。如何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阐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价值,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仍需要努力。又如,我们虽然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党建思想分别作了些研究,但如何把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进行系统研究,全面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很不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党建设思想,实为必要。再如,这些年在党的建设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观点,如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等等,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党的其他各方面建设究竟是什么关系,也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说明。特别是,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对外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鉴于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深入研究党的执政条件、执政环境深刻变化及其对党的建设影响,为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进行前瞻性、战略性思考和谋划,做到未雨绸缪。 总之,要通过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深入研究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也是一个老党。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认真总结和用好党加强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党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对党治国理政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明年是建党90周年。我们要结合开展纪念活动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要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以求得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并不断增强善于运用这些规律的本领。 例如,我党长期以来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形成了哪些特点和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以及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怎样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建设经历的曲折,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吸取?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金融危机后世界政党政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执政党比较有哪些异同,如何合理借鉴国外政党的有益经验?这些问题尽管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然还要不断深化。 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在当代中国最重要最实际的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着力点和衡量标准。因此,必须把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何雨松 机械设计及理论 2011203053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决性。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 1科学社会主义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座位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其中,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但空想社会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

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1.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这一伟大学说后来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2 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做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曾经确立了“人民主权”(Popular Sovereignty &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的专门课题。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民主权决定着国家主权(National Sovereignty & Sovereignty of the State)2,而不是相反。“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相反地,国王的主权倒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3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主权问题上的一般结论:国家合法性来自于人民同意,人民是真正的国家统治者;因此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国家只是人民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民主制独有的特点,就是国家制度无论如何是人民存在的环节。” 4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来源 布丹、霍布斯主张主权源于神权,而卢梭主张主权源于人民;但不管主权的来源是哪一种,他们中的主权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主权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统一到了某一个现世的统治权威身上。既然人民主权是现世的统治权威,那么它何以能够现身呢?布丹、霍布斯所谓的主权神授的专制观念当然不能为人民所接受,唯有卢梭的人民“公意”理论才能揭示出国家的社会契约的起源特征。人民主权从抽象的意识转化成了现世的统治力量——“公意”。在卢梭那里,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公意”力量的附属之物,服从“公意”是共同体成员的当然义务。“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 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这种“公意”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绝对反映,因此任何人和任何权威必须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代表的。” 6由于人民主权不可违背,因此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独占性。“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同样理由,主权也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它要么是人民共同体的意志,要么就只是一部分人的。” 7在这里,卢梭人民主权原则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民主权的抽象性大大减弱了;虽然他如同布丹、霍布斯一样坚持主权的不可分割性、不可让渡性和不可分享性,但实际上“公意”本身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既可以是抽象的人民主权又可以是大家的具体意见即“众意”。 对于“公意”与“众意”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有很大的差别” 8,卢梭本来是想加以严格论证的,但他不能把抽象的“公意”与具体的“众意”完全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公意”是一种意志的体现,“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9“公意”是个别利益在千差万别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不同利益的共同之点,才形成了社会的联系;如果所有这些利益彼此并不具有某些一致之点的话,那末就没有任何社会可以存在了。因此,治理社会就应当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 10正因为“公意”的社会公共性,所以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和不可让渡的。在这里,“公意”就是人民主权的代名词。“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 11。卢梭承认“公意”是公共利益的表现,是人民主权的象征;但他又解释说“公意”不是“人民”的主张,“公意”与“人民”之间没有完全一致性。“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说,人民的考虑也永远有着同样的正确性。人们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人们并不总是能看清幸福。人民是决不会被腐蚀的,但人民却往往会受欺骗,而且唯有在这时候,人民才好像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的实质杜君理论学刊 2007/01 2 建设更加和谐的党张炳照科学社会主义 2006/06 3 在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践行先进性本刊评论员瞭望 2006/27 4 执政党永追先进瞭望 2006/26 5 邓小平对党的领导集体的深邃思考及其现实意义孙德海社会主义研究 2005/06 6 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张磊江海学刊 2005/06 7 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5/02 8 论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陈红桂求实 2004/07 9 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特色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尤俊意政治与法律 2004/02 10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尹毅求实 2003/S1 11 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杜厚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5 12 关于正确解决农村“两委”矛盾的几点思考冯毓奎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13 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现实必然性周叶中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14 从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对党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陈泽水 求实 2003/08 15 “三个坚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曾成贵江汉论坛 2003/11 16 执政党建设的新发展曹长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06 17 政治理论的新境界刘晓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18 列宁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及其意义王悦琴人文杂志 2002/04 19 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景张世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02 20 永葆科学理论的青春李红锋瞭望 2001/37 21 建国50年来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翁春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的研究观点摘录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自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第三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291807120.htm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马克思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并出现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自发的工人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空想社会主义改革社会的尝试也屡遭挫折。实践证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赢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政党。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有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的出现,政党政治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中的某些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它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事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只有工人运动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人阶级具有一定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才需要组成一 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以便带领群众有组织地进行斗争,以争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即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实现自身世界观转变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l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l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产党、工人党或是其他的名称,但其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人阶级发展壮大起来。工人阶级代表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第一,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作为阶级整体,它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大公无私,是一支生气勃勃的社会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论析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论析-学校党建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论析 贺撒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政治革命理论,从其产生之始,就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在凝聚阶级力量,宣传、鼓动、组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过程中的领导作用。马克思关于政党的理论和思想,不仅体现在他本人关于政党理论的理论论述中,还体现在马克思本人参与的改组共产主义同盟、创立第一国际、指导欧洲各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中。进入20世纪,随着俄国等国家中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列宁、斯大林等进一步发展和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地位和作用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政党 作者简介:贺撒文,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洛阳471022)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5)08-0037-02 白进入近代以来,政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政治领域,社会政治俨然已演变为政党政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政治革命理论,从其产生之始,就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在凝聚阶级力量,宣传、鼓动、组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过程中的领导作用。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无产阶级在俄国等国家逐步取得统治权,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开始强调和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的政党理论 马克思非常重视政党在政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尽管在1844年马克思曾经试图写作一部关于国家理论研究的著作,并把“政党”作为一项专列出来,但像马克思的许多其它写作计划一样,其最终并没有落实和实现。马克思关于政党的理论主要包含在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他所倡导和坚持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表述,马克思说:“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从上述马克思关于政党的理论表述中,我们能够看出,马克思的政党理论表述主要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 一是马克思指出了一般政党的阶级性,即任何政党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自近代政党产生以来,在马克思之前,尽管也有不少学者对政党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是几乎没有学者认识到政党的阶级本质,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学者们,大都把政党看作是超阶级的,宣称政党代表了普遍的人们的利益。马克思在谈论

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在论述前我们要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隘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工人阶级本身,也与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