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3、当代社会学发展

(1)欧洲社会学

重视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卢曼的系统学派;法国布迪厄、福柯;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2)发展中国家社会学

主要是应用性研究;依附理论

三、社会学在中国发展

1、社会学出现和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产生;康有为讲学、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社会学》、谭嗣同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

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学

吴文藻、晏阳初、陈达、费孝通、孙本文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

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1、孔德的社会学对象

看法多元,其基本视角: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家庭等)和社会进步

2、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马克思关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社会关系,关注阶级关系;

德国齐美尔也注重社会关系。社会学研究作为社会生活整体抽象的“人类的纯粹社会形式”,交往关系是他研究社会生活整体的基础;

社会结构是多数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前者从微观层面说明人们之间交往模式,后者偏重宏观社会分析

3、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

动态考察,宏观过程和微观行动,社会过程可以反映在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面,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社会变动进行考察称为社会变迁;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注入了某种意义的、并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帕森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4、社会制度

孔德、斯宾塞、萨姆纳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

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解释

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学是从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多个层面去研究社会现象,力图发现其规律性

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基本问题

1、社会学研究领域

社会学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领域,任何与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关的现象都属于社会学研究对象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变迁的问题等

第三节社会学学科特点和功能

一、社会学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

1、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理论即理论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包括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方法、观察法和文献收集方法及实验法,又包括定量和定性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包括社会统计方法、内容分析法和历史比较法

应用社会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2、社会学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三、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贡献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含义

1、我国典籍中的社会

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

2、社会学中的“社会”

孔德;斯宾塞;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三要素:个体、互动、关系

3、国家与社会

霍布斯和洛克;社会或公民社会指与以强制力量为基础的国家相对应的人类生活的存在形式,即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或以自由契约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的生活形式

二、社会的类型

1、社会的性质

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实在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

社会唯名论:个人和社会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知识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认识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认识个人;美国的吉丁斯、韦伯、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论

2、社会类型

(1)宏观社会类型

孔德三阶段;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马克思五阶段;贝尔“后工业社会”;卡斯特“网络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具体社会的类型

血缘、地缘、业缘群体、非正式群体等

三、社会的特点

1、多样性

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的差异,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复杂性

人的需要复杂性和具体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社会组织形式的复杂性

3、变动性

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制度翻新、社会运行机制变化、社会成员行为方式变化等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1、人的两重属性

生物性:生物体、本能

社会性: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动性、共同生活的模式

2、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

主体性和客体性

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需要的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的含义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2、社会关系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造成社会关系的多样化;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形式社会学认为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形式反映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分为结合关系、分离关系和混合关系

三、社会行动

1、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

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2、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吉登斯行动与机构的二重性,社会结构化过程

第三节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与分类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文化的分类

(1)文化三层次含义:

广义的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尺度的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规范文化,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创造、选择、积累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习惯和生活方式

小尺度的文化:科学文化知识

(2)三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

(3)文化发生的领域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前者包括产品文化和工具文化,后者包括智能文化、规范文化、理念文化

(4)最宏观层面,文化不同类型,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5)考古学器物文化;人类学精神文化;社会学规范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1、由人创造和学习

2、由群体共享

3、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

三、文化的功能与结构

1、文化的结构

(1)文化元素

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的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

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

(3)文化模式

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有两种理解;文化模式是分层的,区分层次在于分析何种文化模式在何种范围内和何种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知道人们行为

2、文化功能

(1)整合功能

价值认同和规范认同

(2)导向功能

(3)维持秩序

(4)传续功能

四、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迁

1、文化多样性

表现在诸多层面,宏观层面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文化亚类型文化特殊性和普同性并存

2、文化相对差异性

(1)主文化和亚文化

(2)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3)中国文化的类型的特点

伦理型的传统文化,特点: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的务实的生活态度,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文化价值上主张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3、文化变迁

内部新发现和发明;不同文化接触和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人;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化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由二者分立走向二者融合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整合

社会化是长期的过程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社会化的必要性

(1)从个人角度

(2)从社会角度

2、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人类发展任务

哈维格斯特指出人在生命发展的六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责任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是一定群体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为了保障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人们通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与特定群体活动相适应、说明其成员应该如何以及不该如何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与共识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相一致、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

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期望的体系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社会化的机制

机制;社会化机制: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和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征等

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

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

2、社会化的机构

施教者;受教者

(1)家庭

(2)同龄群体

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其活动主要是做游戏,故又称游戏群体

(3)学校

家庭和学校在社会化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上不同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

二、基本社会化

1、艾利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

八阶段:婴儿、幼儿、学前、学龄、少青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2、儿童-青年社会化

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

(1)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2)少年期社会化

(3)青年社会化

3、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1)心理上的断乳

也称社会性断乳,指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社会的迅速变迁

时间压缩

(5)代沟

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三、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1、继续社会化

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2、再社会化

是指原先的社会化失败或者基本上已经不再适应,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被动再社会化和主动再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一、个性及其形成

1、什么是个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

弗洛伊德;奥尔波特

个性的倾向性

2、个性的形成

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1、个性与社会个性

帕森斯塑造角色

社会个性是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建立在个体的个性基础上,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共有的个性特点

2、雷同性格与人的能动性

雷同性格是同一群体中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

三、个性与民族性

1、个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征,国民性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关于国民性的研究

3、中国国民性的特点

建立在农耕文化之上,与家族、家庭、村落为特点的居住模式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封闭、保守、以人伦为取向的文化特征

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谨慎、勤俭、忍耐、安分等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

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韦伯分成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行动包括: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

2、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1)人际互动

(2)群体互动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1)合作

共同合作和分工合作

条件:目标一致;相互依赖;贡献;信任

(2)竞争

条件:同一目标;排他性;稀缺性

(3)冲突

冲突与竞争的不同;冲突的作用

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动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特征: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

三、社会互动的意义

1、促进对自我的认识

弗洛伊德个性中的自我;库利“镜中我”;米德符号互动论

2、满足行动者的需要

3、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互动-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社会互动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同时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社会交往的概念

马克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交往具有社会性;劳动

2、社会交往的意义

个体生存的需要;人自我显现的方式;建构社会

二、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

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米德、托马斯、库利、布鲁默、库恩

符号;社会情境;解释情境;情境定义

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

布鲁默

三个假设;五条结论

社会微观秩序和宏观秩序

标签论和建构理论

3、戏剧论的主要观点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舞台、表演者、印象管理、剧本表演、前台和后台

三、常人方法学

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加芬克尔

日常世界;行动权宜性;索引性;谈话过程;行动、说明和场景;实践行动的反身性;吉登斯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四、社会交换论

1、社会交换的概念

齐美尔的交换思想

霍曼斯和布劳: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建立在信任基础上

2、社会交换论的内容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

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论的理论命题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互惠、公平;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交换也可以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五、人际互动

1、人际互动的含义

发生在个体之间,带有明显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成为人际互动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2、有关人际互动的研究成果

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霍尔: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第三节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

1、社会角色的来源与含义

(1)角色概念的来源

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传统;米德角色扮演;符号互动论;戈夫曼;林顿

(2)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期望

2、社会角色的特点

(1)普遍性

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中,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相伴随;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2)具体性

(3)复杂性

(4)表现性

3、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后者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

(3)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

前者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的期望,认为这些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践行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一般的,它是一种标准的和较高的要求;后者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二者差距成为角色距离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1、角色扮演的过程

(1)角色扮演的含义

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成为角色扮演

米德提出

(2)角色扮演的过程

第一、了解角色期望

第二、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和角色意识

第三、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行动取向、行动策略、具体行动、反思

规范和能动性

2、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1)角色混淆

指人们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角色认知不当;场景分辨不清

(2)角色紧张(时间、精力、能力)

一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称为复式角色

(3)角色冲突

角色丛

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

(4)角色失败

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两种情况:未能按照期望表演;角色关系解体

3、结构论与建构论的社会互动观

结构论: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帕森斯

建构论:能动、建构;符号互动论

互动论的分歧:布鲁默和库恩

常人方法学

三、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特征

(1)社会网络的含义和类型

社会网络;结点;多元分类

(2)社会网络的基本要素

关系、结点、范围、密度、强度

2、社会网络的功能

(1)社会支持

物质的、精神的;工具性、表意性;

(2)社会资源获得

格兰诺维特强关系、弱关系

3、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1)网络背景下的社会互动

相互建构

(2)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1、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社会群体;偶遇群体;统计群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

(1)成员具有直接、明确而持久的社会关系

(2)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一定的群体边界

(4)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

小群体和大群体

2、按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分类

初级社会群体(首属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群体

5、其他分类

萨姆纳:内群体(我们群体)和外群体

参照群体:规范意义和比较意义

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1、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一般原因

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合作的需要

2、群体凝聚力

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表现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团结;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原因

发展三层次: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和遵从;群体规范的内化

群体凝聚力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过程

勒温群体动力学

4、群体中的权力

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1、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

库利:初级群体是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和合作的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较小

(2)持续直接全面的交往

直接、感情、经常、全面、完整人格

(3)人际关系亲密

我们感;群体成员的不可替代性

(4)非正式控制

自觉;习惯、道德、群体意识;非正式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和维持

1、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1)家庭

(2)儿童游玩群体

(3)邻居

(4)朋友圈子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

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1、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库利镜中我;人性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抑制个人发展;损害社会利益

2、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

功能外移;关系松懈;名存实亡

影响:社会秩序的挑战;生活、机会丰富多彩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一、家庭的含义与类型

1、家庭的含义

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家庭是个历史的范畴

威廉·古德的夫妇式家庭:择偶自由;婚后小家庭独居;对夫妻双方亲属同等看待

2、家庭类型

费孝通分类

核心家庭、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

二、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1、家庭的功能

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因国家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和精神满足

受家庭生命周期制约;因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

2、家庭功能的变迁

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诸功能中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家庭制度和家庭本质的功能,因此只要社会的家庭制度不变,核心功能也将保持不变

三、家庭的变迁

1、家庭变迁的含义

家庭生命周期;社会生产方式;家庭制度;家庭功能;家庭关系;质变和量变

2、家庭变化的趋势

威廉古德《世界革命与家庭模式》

3、中国家庭变迁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特点

社会分化和变动

不可预测性;迅速;功利主义文化

(2)社会变迁对家庭变迁的影响及城乡家庭变迁的特点

家庭收入、职业、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功能、结构、关系;中国城市家庭变迁总趋势

农村现代化;非农化:收入构成;职业;土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现象

2、社会组织的含义

广义;狭义

形式;过程

3、社会组织的特征

目的性;目标简单明确;关系非亲密;成员可替代性强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1、社会组织的类型

帕森斯AGIL: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布劳: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

埃兹尼奥: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巨型组织

内部结构关系复杂程度:简单组织、复杂组织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以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确定的目标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韦伯三种权威

(5)物质基础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

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结构

结构;社会组织的结构

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

2、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关系;非正式结构

3、组织结构的类型

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结构型

权变的组织理论

4、组织结构类型的发展

横向公司;网络化组织

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与功能

1、组织目标的含义

埃兹尼奥;管理学角度

2、组织目标的功能

(1)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根据

(2)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3)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

(4)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3、组织目标的结构

(1)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

个人主义取向;集体主义取向

(2)组织的整体目标和部门目标

(3)组织目标的系统结构

对内目标、对外目标;格罗斯区分;组织目标是复杂的系统结构

二、组织的运行

1、组织过程

将组织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组织过程;组织化;帕森斯的社会化和制度化;个人主义角度;社会过程

2、组织中的激励

需要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公平理论

激励;诱因

经济型诱因和非经济型诱因;

巴纳德和西蒙

组织平衡理论二要点

3、组织中的政治

冲突论观点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环境

封闭型组织观;开放的组织观

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相关组织、制度和文化

2、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1)社会系统的观点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社会系统、子系统

卡斯特:组织分成多种子系统,与环境界面多

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2)资源依赖对组织的影响

资源依赖理论;爱默森;资源依赖、权力关系、不确定性;协作网络

(3)文化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组织的新制度主义观点;制度化;组织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家长制

1、家长制的特征

权力集中;经验管理;管理行为随意;私人性;人治、家天下

不利影响

2、家长制存在的条件

组织规模小、分工不发达、技术单一、环境稳定、领导人绝对权威、组织成员臣民思想

二、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标准化、定额、计件工资等

2、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

适应各种组织;行政五环节;行政管理十四条原则

3、韦伯科层制

(1)科层制出发点和主要内容

科层制;理想型组织的特征;科层制特点

(2)科层制功能

合理有效;行为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

负功能:四点

科层制的非理性化

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1、霍桑试验的发现

行为科学;梅奥霍桑工厂的实验:三个重要发现

社会人假设的结论

2、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重要意义;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正反两方面)

3、X理论—Y理论

麦格雷戈两个假设;自我实现预言

权变思想的“超Y理论”:任务-组织-人员相适合以提高胜任感

四、组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

1、企业的社会责任

员工、社区、消费者、环境的义务

社会责任感对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形象都有好处

2、组织中的信任

美日之间企业文化的差距

3、组织的社会资本

布迪厄;科尔曼

五、组织管理中的参与

1、组织是一个协作体系

韦伯的权威;巴纳德的权威接受四个条件

2、组织中的参与决策

西蒙;德鲁克

3、组织的治理结构

管理和治理的区别

六、中国的单位组织

1、中国单位组织的特点

沃德;单位制度和单位组织

单位组织的特征:功能合一;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依赖;行政等级

2、单位组织的功能

单位制度、集中管理、计划经济、官本位

正功能:资源动员和综合利用;成员的忠诚、有效的管理

负功能:低效;等级提高冲动的膨胀

3、中国单位制度的改革

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国家与社会;国家合作主义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社会分化与阶级

一、社会分化

1、社会分化的概念

异质性;同质性;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单位

社会分化特征:功能专门化;地位多样化

2、社会分化的类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 2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 (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它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 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 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 a.针对基本民生; b.由政府组织实施; c.福利性; d.社会性; 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 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终极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 第一节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美国社会及其社会思潮的发展. 第一阶段:相对稳定和繁荣发展的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描述社会制度合理化,社会结构平衡性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二阶段:全球动荡的60年代-冲突论,社会学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探讨.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时期.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20世纪以前的冲突论思想. 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米尔斯,达伦多夫 (1)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地位不平等是冲突的根源所在. (2)私有制出现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 2、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达伦多夫 (1)反对经济基础为唯一条件。 (2)从地位,权力,声望来划分阶级 (3)未来社会不可能是完美的,无冲突的. 3、齐美尔: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的作用并非是消极的。-科塞 4、帕累托:归纳性的,自然主义的冲突论。 (二)20世纪前半期的冲突论思想。 (三)60年代以来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 米尔斯对功能主义最早进行批判,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即米尔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现存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 米尔斯的传统明显地受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重视权力,而不是经济和声望,进行政治统治的人和进行经济统治的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泛合作,共同维护统治。 一、生平与著述 米尔斯的学术特点 米尔斯的激进倾向 米尔斯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白领为象征的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许多西方社会学家以此为据,以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得以缓冲,权力趋向平衡。米尔斯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中产阶级的壮大丝毫不会改变权力关系中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意识和组织,联系紧密的阶级,处在一种无权的地位。 (一)以异化理论分析白领阶层的形成和社会生活 (二)用科层制分析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三、关于权力的研究:对冲突理论的最大贡献 (一)权力结构 1、在美国,经济、政治、社会三个领域实际上被工业、政府、军队之类的组织操纵,在每一个领域的顶端,形成了由极少数人组成的小集团,它们是经济界的大公司总裁、金融巨头、政治界的高级政府官员、军事界的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高级将领。地位超过了一般老百姓,整个国家的重要决策由他们作出,联系紧密,维护自己的利益。——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权力精英。 2、在权力精英之下的是中间层,所作的决策的次要的,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层次,而是按权力精英人物的意愿行动的。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育明考研: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比较政治经济学笔记

七月一日之前推出全国58所院校行政管理视频和资料,优惠价为1680元-2500元。越早越优惠。。。还赠送最后三套押题卷和公共课阅卷老师一对一的点评指导。 育明教育包揽2008-2013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状元!2008年第一名郭同学398分,2009年第一名冯同学418分,2010年第一名葛同学398分,2011年第一名周同学384分,2012年第一名王同学402分,2013年第一名郭同学402分。育明教育:《比较政治经济学》复习指导笔记 1.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P7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在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关系。例如:霸权稳定论(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则在国内层面,比较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运作。例如:发展型国家理论(theory of developmental state) 区别与联系: (1)国家间的关系和国家间的比较 (2)国际层面与国内层面的互动 2.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及现状?P9-15.

3.全球化对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影响?P15. 4.现代国家与经济崛起的微观基础: 国王(武装)、贵族(土地)、商人(贸易)与教士(信仰)的互动 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的特点: 政治:政治割据。 经济:封建生产方式。 5.国家自主性。P29 6.现在经济与现代国家的关系?P30-31 这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根源都是欧洲长期激烈的军事竞争。 首先,现代经济为现代国家在完善机构、制度、推动军事科技变革、满足军队和战争的日益增大的财政需求方面提供了支持。 其次,现代国家应对军事竞争的策略、措施则决定和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现代国家军事竞争迫使国家强化国内统治,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统一国内市场,而统一的国内市场对现代经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国家主动支持和推动对市场经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尝试。第三,现代国家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安全保护、财产保护,并且以法规的形式保障私有产权,这就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现代国家还促进了现代经济所需要的资本积累。 7.现代国家系统的特点P39,国际市场的特点P43 。 8.英国霸权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容,以及衰落的原因? 英国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是由两条主线连在一起的。一个是贸易,一个是金融。 英体系的衰落是国际、国内双重因素造成的:P52-53 9.波拉尼“双重运动”与全球化。 10.“嵌入性自由主义”P55。分析美国“特保案”。 11.英美体系的区别?P57 12.“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的涵义与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P60-61,应对措施P68。以汽车产业为例来分析。 A.涵义及比较: 出口导向战略,以贸易为中心,是一个依靠国际市场、以促进出口带动产品升级的发展战略。它是先出口以自己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品,然后利用外贸带来的资本再开发和出口其他产品。产品升级是出口导向战略的根本。一方面,------,另一方面--------。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状元学长分享】2017央财行管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本章每年必有题出现,大题小题都有可能,重点在资本循环和 周转这一块) 一、名词解释 1、资本P69★★ 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④资本的基本特点:增殖性、运动性、返还性、风险性。 2、无形资产★★★★★(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 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 ⑴具有非实物形态; 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 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 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围绕无形资产开展的经营和竞争显得越发重要, 3、剩余劳动(已不是课后题) ①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它会受工作日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②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4、生产成本P72 ①就是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②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于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⑴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⑵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⑶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⑷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5、资本积累(重点!)★★★★★ ①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即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积累的动因是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 ④资本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利润率、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积累率等。 6、资本积聚(06名解,3分)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7、资本集中P73★★★★★ ①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③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与信用。 8、风险投资(重点!)P76★★★★★ ①风险资本的运营即风险投资,是资本经营的一种特殊类型。风险投资就是将资本投向蕴含高风险、高收益和高成长可能性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方式介入该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在取得成功后既获得资本的高额增殖又实现资本回收的投资行为。 用于风险投资的资本通常是通过一定机构和方式向社会各类机构和个人筹集,因而风险投资也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结合。经营风险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就是风险投资者。 ②与一般的资本经营相比,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是: ⑴投资对象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因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效益的资本。 ⑵追求未来高额资本收益并主动承担高风险。 ⑶在投资的同时往往也参与管理或提供辅导、咨询等服务,目的是降低投资的风险。 ⑷具有资本主动退出的要求和机制。 9、资本循环P78★★★★★(99年简答10分,02年简答6分)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6)涂尔干与孔德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随时指出。以下我们就以涂尔干几本最主要的著作为线索,围绕着“现代性的危机与处方”这个主题,来梳理一下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 涂尔干的理论关怀在他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2015年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讲义、信息、辅导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上) 评 朱苏力 【关键词】 【点击次数】6166 【阅读次数】6166转贴一位同学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本学期课程的笔记 说明: 这次把苏力法律社会学的笔记贴到雅典学院,实在有些不安。本人能力有限,理解可能会有偏差,所以各位在某些词句上千万不要太过认真,因为这已不是苏力原来意义上的讲义了。当然,大家可以对我的理解进行批评。另外一点是,笔记的公布是我自己的行为,苏力老师并不知晓,所以,在这里希望苏力老师见凉。 法律社会学 第一讲总论 一、 法律规则无疑具有重要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罗斯福新政、里根改革等。 但是,相关的一点是,法律的重要性能到什么样的程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法律变革并不是很成功甚至很不成功。有时候相似的法律变革却引起了不同的结果。(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对比。)这种现象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中。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法律本身制定的好坏的问题吗?显然很难这样回答。 法律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法律社会学正是要研究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这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法律,是法律社会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欧洲法律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比如,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其法律制度必然不可能是相同的。为什么农村不容易搞法治?也许有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复杂的法律制度是配合陌生人社会即现代商业社会设计的。

另外,法律社会学也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把法律的实施看作是社会博弈。一项法律制定出来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社会博弈,不可能要求人们完全的毫无反应的依法律而为。(“法律必须被信仰”,这句话所描述的状态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每个人对法律都会有所反应。 法律社会学是对法律形式主义的纠正。法律形式主义虽然作了奠基,但是它不能解决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最高院关于“奸淫幼女”罪的司法解释,如果单从刑法理论的角度考虑的话,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放到社会中去,问题就出现了。比如,有可能触犯这一条罪的人可能是哪些人呢?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回旋余地大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举证责任会有什么变化由此检查机关的资源配置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见苏力《一个不公正的司法解释》) 法律社会学当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法律社会学可以看到社会条件、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乃至微观上的个人的行动对法律的影响。 很多问题都可以纳入法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如女权主义、同性恋问题,以及在国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同社会的不同做法如对待安乐死的态度问题,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传统和某些技术问题而对安乐死相当慎重。(再如人工流产问题,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问题,等等。)我们仅仅通过概念法学的角度都很难理解这些问题。只有把部门法的边界打破,把学科的边界打破,问题才能达到很好的认识和解决。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关于法律社会学,本课程旨在介绍一种思路、方法性的东西。而不是过多的实质性内容。 二、 法律社会学既是一门新的学科,又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萌芽在最古老的思想家的思想中就存在。早期的思想家都是杂家,他们的思考不是按照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的边界来进行的,而是依靠他们的直觉和?如柏拉图是从社会正义的角度考虑法治的问题的,强调哲学王的统治,但他后来又发现这种哲学王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于是又提出法律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考虑也是关注了与政体相关的国家疆土问题以及中产阶级问题等。孔子曰:德在刑先。奥古斯丁、阿奎那讲自然法。再到霍布斯和洛克,他们虽然是谈法律,但其

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真题方法问答题汇总.doc

名词解释 深度访问(06,97,92) 民意测验(04,94,93) 个案研究(03,99,92) 理想类型(法)(01,97,94) 间接观察(法)(00,97,92) 概念、变量、指标(95,93,03) 类型比较法(06,93) 分析单位(04,93) 证伪理论(02,99) 拉扎斯菲尔德(01) 典型实验设计(01,98) 社群图(01,98) 客观陈述法(99,98) 层次谬误(97,94) 参与观察(94,93) 信度与效度(93,04)“滚雪球”抽样(93,92) 中介变量(06) 内含变量(00) 外在变量(02) 抑制变量(98) 历时研究(05) 分类法(05) 社会研究(95) 解释性研究(05) 探索性社会调查(00) 定类尺度(05) 结构式访问(04) 实验组与控制组(04) 定额抽样(03) 分层抽样(00) 双盲试验(03) 内在无效度(03) 内容效度(97) 研究范式(02) 抽样框(02) 时间序列设计(02) 典型调查(01) 常人方法学(01) 框图法(00) 投入理解法(00) 抽样误差(99) 语义差异量表(99) 幅度检查(99) 命题与假设(98) 同期群研究(98) 假设的操作化(94) 结构-功能分析(94) 详析模式(93) 自变量与因变量(92) 列联表/交互分类(92) 2005、2006<论>实验的逻辑和调查研究的逻辑是什么,各举一个例子 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000<简>:举例说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层次 99<简>:简述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95<问>:简述概念、变量、调查指标的定义、各自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2003<问>:举例说明在变量关系解释中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异同 99<简>:试举例说明对“外在变量”和“抑制变量”的检验 <问>:调查研究对于理论的四种功能 98<简>: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004<简>:趋势研究和同期群研究的异同 2002<简>:简述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94<简>:社会研究包括哪几种方式?它们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92<简>:试述实地研究(或实地调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003<简>:简述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 2005<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93<详>:是说明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具体程序。两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什么? 2004<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异同,并每个各举三个研究题目,注意适用 2003<问>:举例说明在推论中容易发生的、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类错误 95<问>: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92<简>:举例说明四种测量尺度的特点及区别; 2001<简>:是举例说明4种测量尺度及其数学性质;

2013北京大学考研状元笔记-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答案解析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2013北京大学考研状元笔记-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解析 概念题 1.垄断 答: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而成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垄断组织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垄断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银行业高度集中,由原来的金融中介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产生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一般资本统治发展为金融资本统治。同时,在商品输出的基础上,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垄断资本在国际上争夺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从而导致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并开始了对世界的分割。垄断资本主义推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它不仅不排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加剧,特别是使国际竞争加剧。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3.垄断利润 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一般企业通常只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上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即超过生产价格的高昂价格,来获取大大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获得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是:(1)通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格以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使工人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转化为垄断利润;(2)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占有其他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其来源是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和工资克扣;(3)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小生产者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4)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含义 ①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包含的意义有: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它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②社会制度的层次 a.宏观的即社会经济形态层次,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条件下实行的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b.中观的即社会生活领域层次,是在人类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 c.微观的即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是具体地指导人们活动的规则,是组织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定。 ③层次间的联系:较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由较低层次的社会制度构成并表现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高层次的社会制度还原为具体的规定。 (2)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自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认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它并非由人们先设计出来再去实践,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自然起源论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人类学对制度起源的考察主要持这种观点。

②人为设计论。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这种观点所使用的概念是制度安排,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 2.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3.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①本原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制度中,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 a.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较早出现,使人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 第二,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可能会衍生出新的社会制度。 b.本原的社会制度的两个基本制度是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基本的、重要的和持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